中医内科学总结

时间:2024.4.8

Ztq-09---《中医内科学》

感冒

时行感冒: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症候多相似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

时行感冒可见于任何年龄,虚人易感,不一定有慢性病,多为时疫流行期,接触患病之人而诱发,症候特点多实证,也有虚实相兼,病情较重,有传染性,病程较长。一般感冒以青壮年多见,患者形体壮实,多无慢性病,诱因多为寒温失调,过度疲劳,症候特点为形实,邪实,症实,属实证,无传染性,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⒈风寒感冒:主症:轻者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咽痒,痰清稀色白;重者恶寒重,发

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芥败毒散。

⒉风热感冒:主症: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浊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

咳嗽,痰黄粘稠。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银翘散加减。

3.暑湿感冒:主症:发于夏季,发热,汗出热不解,面垢,鼻塞流浊涕。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

4.体虚感冒:主症: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倦怠无力,气短懒言,反复发作,稍有不慎则发

病。

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

咳嗽

张景岳班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肝,肾等,总的治疗原则: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1. 风寒袭肺: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主症:咳嗽頻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加减。

3..痰湿蕴肺:主症: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黄或稀薄,每于晨间咳痰尤甚,因

痰而嗽,痰出则咳缓。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痰热郁肺: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

热腥味,或吐血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5..肝火犯肺:主症: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方药:黄芩泻白散和黛蛤散。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治疗难取速效。痰湿咳嗽日久反复,肺脾两伤,可发展成为痰饮;内伤咳嗽日久不愈,可累及它脏,由肺及脾及肾,常出现痰凝,血瘀,水停而演变为喘证,哮证,肺胀,虚劳等,则病程趋于缠绵,临床迁延难愈。

哮病

哮病是指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不能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金匮要略》则称为“上气”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病因病机:①外邪侵袭,②饮食不当,③情志失调,④体虚病后。常表现为肺,脾,肾的气虚及阳虚,或肺,肾的阴虚。

治疗原则: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平时应扶正治本。

1.寒哮: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

2.浊哮:主症: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曳锯,咳痰粘腻难出。

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喘证:

喘证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种常见病证。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证,作为喘证的辩证纲领。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喘证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心有关。

风寒闭肺:主症: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

治法:宣肺散寒。方药:麻黄汤

肺痈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瘀,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以咳嗽,胸痈,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治疗原则:以祛邪为总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是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

痰饮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1.饮停于胃:主症:心下坚满或疼痛,胃脘部有振水声。

治法:和中蠲饮。方药:小半夏汤加茯苓汤。

2. 支饮:主症:咳喘胸满不得卧,痰清稀,白沫量多。

治法:温肺化饮。方药:小青龙汤。

痰饮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

心悸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淤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得一种病证。

1.心虚胆怯: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怒,稍惊即发,劳则加重。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2.心脾两虚: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

3. 肝肾阴亏:主症:心悸失眠,眩晕耳鸣。

治法: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方药: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

心痛

心痛: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者,谓之心痛。 心痛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其本虚为气血阴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真心痛是心痛的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时间由几小时至几天不等。

1.心血瘀阻: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

2.痰浊内阻:主症:胸闷痛如窒,痛引肩背。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

辨虚实,治疗上以补虚泄实,调整阴阳为主。

1.心脾两虚:主症:多梦异醒,心悸健忘。

治法:补养心脾,以生气血。方药:归脾汤

2.心胆气虚:主症:不寐多梦,易于惊醒。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安神定志丸

3.痰热内扰:主症: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心烦。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药:温胆汤加黄连,瓜蒌主之。

4.肝郁化火:主症:不寐,急躁易怒,严重者彻夜不寐。

治法:清肝泻火,佐以安神。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汗证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1.营卫不和:主症: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治法: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

2.肺气虚衰:主症:汗出恶风,动则益甚。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3.盗汗心血不足:主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治法:补血养心。方药:归脾汤

4.阴虚火旺:主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治法:滋阴降火。方药:当归六黄汤。

5.脱汗:主症:突然大汗淋漓,汗出如油。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方药:参附汤加味。

6.战汗:主症:急性热病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后汗出。治法:扶正祛邪。方药: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论治。

血证

病因病机:①外感六淫,②酒食不节,③情志过极,④劳倦过度,⑤病后诱发。 治疗原则:治火、气、血。

1. 热邪犯肺:主症:鼻燥流血,血色鲜红。

治法:清肺泻热,凉血止血。方药:桑菊饮。

2肝火上炎:主症:鼻衄目赤,烦躁易怒。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药:栀子清肝汤加减。

3.胃火内炽:主症: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药:加味清胃散。

4.吐血--肝火犯胃:主症:吐血色红或紫暗,脘胀胁痛。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5.便血--脾胃虚寒:主症:便血紫暗或黑色,脘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

治法:温阳健脾,养血止血。方药:黄土汤。

6.尿血--下焦湿热:主症: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药:小蓟饮子。

7.脾不统血:主症:久病尿血,食少乏力。

治法:补脾益气生血。方药:归脾汤。

8.肾气不固:主症:尿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红,腰酸耳鸣。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方药:无比山药丸。

血证的预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与血证的病因有关,一般外感易治,内伤难调,新病易治,久病难医。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有关,显而易见,出血量少且易止者病轻,出血量多而不易止者病重,而出血量特别多,甚至出现气随血脱的危重症候,多预后不良;三是与伴随症状有关,出血同时伴有发热,咳喘,脉数大有力者,病情较重。

痰厥:主症:眩晕,或咳喘气急,突然昏厥,喉中痰鸣。

治法:行气豁痰。方药:导谈汤加减。

痫病

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名“癫痫”或“羊痫风”,因气机逆乱,元神失控而致的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后如常人的一类病证。

痫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关系密切。

1.脾虚痰盛:主症:平素倦怠无力,胸闷,眩晕,纳差,便溏。

治法:健脾化痰。方药:六君子汤。

2.肝火痰热:主症:平日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咳痰不爽,口苦口干,便秘尿黄。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宁心。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肝肾阴虚:主症:痫病频繁发作之后,神思恍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

治法:滋养肝肾。方药:大补元煎。

癫狂

治疗原则:癫病多虚,为重阴之病,主于气与痰,解郁化痰,宁心安神,补气养血为主要治则。狂病多实,为重阳之病,主于痰火,淤血,宜降火或下其痰,或化其淤血,后期应予滋养心肝阴液,兼清虚火。

胃痛

1.肝胃气滞:主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脾胃虚寒:主症:胃脘隐痛,遇寒或饥饿时痛剧,得温或进食时则缓,喜暖喜按。

治法:温中健脾。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痞满

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出现以胸腹痞满闷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

1.饮食积滞:主症:嗳腐吐酸,脘腹满闷,痞满不舒,按之更甚。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除痞。方药:保和丸。

2.肝郁气滞:主症: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嗳气则舒。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方药:四逆散合越鞠丸加减。

4. 脾胃虚弱:主症:脘腹不舒,痞塞胀满,时缓时急,喜温喜按。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呕吐

呕吐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

1.外邪犯胃:主症:发病急促,突然呕吐,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治法:解表疏邪,和胃降逆。方药:藿香正气散。

2.痰饮内停:主症:呕吐多为清水痰涎,头眩心悸。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3.脾胃虚寒:主症: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大便溏薄,时作时止。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方药:理中丸。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哕”

1.胃寒气逆:主症:呃逆沉缓有力。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方药:丁香散。

2.胃火上逆:主症: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呕。方药:竹叶石膏汤。

噎嗝

噎嗝是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梗咽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得一种病证。

腹痛

气机郁滞:主症: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

泄泻

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脏腑虚弱,但主要关键在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泄泻的病变主脏在脾,病理因素主要是湿。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

★泄泻与痢疾的区别:二者均表现为便次增多,粪质稀薄,且病变部位都在肠间,但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水样便为主症。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粘液为主症。泄泻亦有腹痛,但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

1.湿热泄泻:主症: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葛根芩连汤。

2.食滞肠胃:主症: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

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

3.脾胃虚弱:主症: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增多,夹有水谷不化。 治法:健脾益胃。方药:参苓白术散。

4.肾阳虚衰:主症: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药:四神丸。

痢疾

痢疾是由于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腹脂膜,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是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金人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辨虚实,辨寒热,辨邪正盛衰。

治疗禁忌:忌:过早补涩,峻下攻伐,分利小便。

治疗原则: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者重用血药,白者重用气药。

1.湿热痢:主症: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

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方药:芍药汤。

2.疫毒痢;主症:发病急促,壮热,痢下鲜紫滑润。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药:白头翁汤。

3.寒湿痢:主症: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行血。方药:胃苓汤。

便秘

病因病机:①肠胃炽热,②气机郁滞,③阴亏血少,④阴寒凝滞。 便秘病因分为冷热虚实。

1.气虚便秘:主症: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难以排出。

治法:补气健脾,润肠通便。方药:黄芪汤

2.血虚便秘:主症: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苍白。

治法:养血润燥,滋阴通便。方药:润肠丸加减。

3.阳虚便秘:主症: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治法:温阳通便。方药:济川煎。


第二篇:中医内科总结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时行感冒:是在一定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病情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传遍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传染性,流行性。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痫病:一种反复发作的神志异常病症,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疫毒痢: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

鼓胀: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症,临床上以腹大腹满,绷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脏躁: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脉弦为特征。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证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的危重急症。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痰饮是指饮停胃肠之证。

更多相关推荐:
真正完美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总结

一、感冒(卫表不和,肺失宣降)⑴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和荆防达表饮⑵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和葱豉桔梗汤⑶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⑷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平时玉屏风散)⑸阴虚感冒:滋…

中医内科学总结及歌诀

一、感冒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

20xx中医内科学总结 全

一感冒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完美总结上篇总论第一节感冒第一节水肿第二节咳嗽第三节哮病第二节淋证第四节喘证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五节肺痈第五章肾系病证第三节癃闭第六节肺痨第七节肺胀第四节阳痿第八节肺痿第一节心悸第五节遗精第二节胸痹第一节...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内容附图。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一感冒伤风冒风冒寒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疾病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素问骨空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分辛温辛凉两大法则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以卫表不和为主治疗原则为解表达邪...

中医内科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感冒概念感受风邪引起卫表失和肺失宣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病因六淫风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第一篇肺系病证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

中医内科方证总结

1.风寒束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咳嗽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桑菊饮3.风燥伤肺:桑杏汤4…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的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一、名解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2、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

中医内科学总结20xx0322

中医临证思维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荆芥防风苏叶白芷橘红杏仁赤茯苓生姜葱头炒神曲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荆芥5防风5羌活5独活5柴胡5前胡5川芎5枳壳5甘草3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银翘15薄荷6牛蒡子6荆芥...

中医内科学总结(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