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乐

时间:2024.4.27

孟子三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三乐”背后孟子的无奈

《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的母亲在他小的时候,为了给他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三次搬家的故事。孟母先从墓地旁搬到了一个集市旁,因为小孟同学会学人家哭丧;然后又从集市搬到了一个学校旁,因为小孟同学又在集市上学会了买卖猪肉的游戏,还和集市上的孩子玩的甚欢。这个故事即发扬了一个有智慧的母亲的母爱,还说明了幼儿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欲望,更揭示了环境可以塑造人格的事实。孟母最后留在了学校旁,小孟同学也被熏陶的热爱学习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最后成为了“亚圣”与“至圣”孔子并称“孔孟”,成为了能影响中国历史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散文家。

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这个词语代表的一是统治者和贵族阶级,二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德高望重、品德高尚之士。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可不是随便说明人都能自称是“君子”的,但是人家孟子在当时也是以德服天下的响当当的人物,当然可称“君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根据内容可以看出是说的后者的“三乐”,可是他当头和结尾确两次强调了“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王天下”可是统治阶级的“君王”才可以有的思想。

孟子在提出“君子三乐”首先不说三乐是什么,而是先强调“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为什么这么着急的提出自己的立场,这个我读起来真的“此地有点无银三百两”的意思,是怕别人知道他的心怀还是怕别人不知道呢?而且“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这句话细品的话,能解读出两个不同心境下发出的感叹。一是:君子有三乐,但是统治天下不在这里面;二是,君子有三乐,而统治天下却不在里面呀。第一语境下的这句话是在表明我孟子不把统治天下作为乐,是因为他不想。第二语境下解读出来的却带着孟子的无奈:因为不能所以不可以想。而我认为,其实“王天下”才是孟子真正想要的“乐”。

孟子的有着自己很鲜明的政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着很大的政治责任感“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他的政治抱负就是希望当时的所有的邦国国主们都能接受自己的“仁爱”思想,希望国主们都能以“仁政”治理天下。他像孔子一样,带着自己的弟子和自己的思想游说四方,不幸的是,他的遭遇也和孔子一样,虽然受人尊敬但是没有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再后来,也像孔子一样,他最后只能带着自己的弟子不再去关注政治与军事,一心治学。

作为一个放眼天下能识时事的政治家归隐之后,他能过什么样子的生活,安稳平静的教书先生,但是他不快乐,所以他要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重新确立自己的生活的目标,改变不了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所以就: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乐”才是他实实在在的生活。

“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是“家”乐:每天都能看到双亲,为他们养老,兄弟也都能围绕在身旁,举家安康,其乐融融的。这里是表达他尊崇孔子八德中“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中的“孝悌”二德。

“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己乐”:我上对得起老天,下对的起平民,问心无愧。这是在说希望自己的德行能服天下人,自己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但说为人处世,他能做到八德中的“礼义廉耻信”,却无法去“忠”于自己的信念呀。

“三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这里才扩及到“天下”,这一乐的重心在于“教育”二字。奔波数年,车马劳顿,孟子对当时的社会彻底失望,哀莫大于心不死呀,他不肯放弃

自己的思想,但是他要换一个方法来传播就是教育天下之英才。政治改革改变不了社会,因为人心不变,只有以人为本,从人们的思想下手开始改革,这样不用“革”社会就已经改了。孟子知道自己是怎么成为大家的,因为自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育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性,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让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如果,他真的能“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那其实他已经就是“王天下”了。

“孟子三乐”背后包含着一个受了挫败却不肯放弃信念的政治家的无奈、心酸和自慰式的希望。说点题外话,放眼看看现在的中国,如果孟子生活在现在,他的政治抱负流产以后,如果还是寄希望于教育,寄未来于“天下之英才”,现状还能满足于他吗?现在的“英才”谁还关心政治,都在忙着工作婚姻和房车呢。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给文言文材料的作文,审题难度加大了不少。先看看这段话的意思。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上不愧(怍:惭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作文审题,关键就是能否看懂这段话的意思。看懂了,相对来说还是容易提炼出观点的。

“第一乐”,应该说是亲情之乐,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处。可以提炼出观点,健康是福,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生命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与人相处,和谐社会。而此观点正好可以反思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子女结婚后不少都不愿与父母一起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人情淡薄了许多。

“第二乐”,可以说是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诣在告诉人们要凭良心做事,要诚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诚信正直,那整个世间就充满了温馨和谐。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些制假售假商贩们正是愧对于天,愧对于人。

“第三乐”,是说的是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极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孔子说过:“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生而知之者为上,熏染而学者次之,困而学者又次之,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也。”孔子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于孟子的观点,说明教育者关注教育对象素质的高低,希望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来教育。这也正好与近年许多高校自主招生,争抢优秀生源的事件不谋而合。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教育公平原则也正合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我想对于教育的话题,学生应该有话可说的。

学生可以从这“三乐”中选出自己较熟悉的观点来立意。这次作文审题很关键,对文言功底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个挑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

孟子提过‘民贵君轻’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之语录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去打乱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打乱它季节生长的规律,那么数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

孟子三乐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二、 “君子三乐”的具体内容

孟子确实谈过,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一个人有三种快乐,当国家领导不在里面。 我们会觉得这个好像说得太离谱了吧, 当国家领导怎么不快乐呢?事实上他责任很重,国家领导要替老百姓服务,压力很大。你问他快不快乐,任何地方有一点天灾人祸,他第一个睡不着觉,烦恼得很,想办法要去帮助百姓啊。

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了解孟子说的话,比当天下帝王更快乐的有三种,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是哪三种呢?

我先把原文 念一下,因为原文非常的精简扼要,他说第一种快乐,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父母都还健 康,兄弟姐妹都没有什么事故;

第二种, “仰不愧于天,俯不坐于人。 ”抬头看天,不觉得惭愧;低头看人,也不觉得惭愧;

第三种,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能得到天下的好人才教育他们。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第一个,你先看,父母都还健康,兄弟姐妹都没有什么事故。这听起来就有点像很狭隘的家庭主义,就是我家里面的人都没事,别人家怎么样我顾不着了,但是你不要往这边想,你要怎么想呢,你要想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姐妹,那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都健 康, 兄弟姐妹都没事,代表什么?孟子为什么提这么简单的一种快乐?事实上很多人父母健康,兄弟姐妹没事,他也不见得觉得自己快乐,说不定他还烦恼呢,一家人怎么养呢。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了解,孟子为什么这么说。孟子说这个话有一个前提,一切的快乐都要按照人性的要求,使人性顺利发展为主。比如说父母还健在,我到外面去看到老人家,年纪跟父母差不多,我自然就容易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在家 里面先侍候我的父母亲,到外面去看到年长的人我也愿意服侍他们,座位让给他们,帮他们一些小忙,都非常乐意。人的本性的发展跟人的情感的向外推扩是有渐进的程序的,如果说你父母不在,你家里面没有老人家,你到外面看到老人家你没什么感觉,因为你一下子转不 过来了。再看兄弟姐妹。我们有时候想到小时候念书,同学其实跟兄弟姐妹差不多,你在家里面跟兄弟姐妹有着分享的经验,分享父母的爱,分享家里面所有的一切,到了学校念书看到同学分享班上的一切,分享老师的教育,你就比较容易把它作为一种非常顺畅的转移。比如说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些困扰。什么困扰呢?就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很辛苦,他将来进 入学校之后跟别人一起当同学, 他压力很大,因为他从小有父母全部的爱, 甚至还有祖父母、 外祖父母全部的爱,三千宠爱在一身。他到学校去念书以后,跟同学们就要分享,他开始需要有一段时间慢慢适应了,压力很大,这也是我们现在教育必须考虑的重点,就是怎么样让一个独生子、独生女他们到学校去之后也能跟别人和谐相处,分享所有的一切。分享是不容易学会的,你从小没有这种分享的经验,你说你长大之后,本来都是你一个人独占的,要跟别人分享,你不见得愿意啊。或者你愿意的话,你不见得开心啊。这是第一种快乐,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快乐,所以孟子会讲一段话,有关舜的。我们将来还会特别介绍舜的故事,他怎么说舜呢?他说舜这个人很奇怪,天下人都很喜欢他,因为舜是个好人哪,与人为善哪,读书人都很喜欢舜,尧又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古代人认为一个女子美不美,说实在年轻就是美。所以孟子就直接说了,哎,舜有两个太太,这是姐妹花, 当然是很幸福了, 同时还得到富贵,请问有谁比天子更高的位置呢?这是贵。 有谁富有天下? 还能超过这个财富呢?天下都是我的,那我最富有了。所以你看,三个条件,读书人都喜欢他, 两位美女嫁给他, 同时天下最高的富贵都给了舜, 舜还是有忧愁, 只有到最后孝顺父母,让父母开心,才能解除舜的忧愁。这话要这样讲才能通啊,为什么?你得到全天下,但是父母对你不满意,你还是有缺陷。这里面对我们这些学习儒家的人就是一个挑战了,你在外面再怎么成功,回家之后父母说你在外面成功有什么用,都没有人陪我,没有人陪我聊天,没有人陪我说说话,这个是父母心中不痛快,你就做的不够好。这是第一步,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超过当国家领导的快乐,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

2.“仰不愧于天,俯不坐于人” 2.“仰不愧于天,俯不坐于人” 我们现在还说俯仰无愧,低头看别人不觉得惭愧,这个很容易了解。英国一个作家他有一次写文章提到,他说别人都说我是好人,我想了半天,我到底怎么好法呢?发现第一个,我从来不欠债,第二个我不会扭断小猫的脖子。哎哟,他居然举这个故事,

说明我这个好人哪其实是很平凡的人嘛,代表什么?我能够看到别人不觉得惭愧,因为我没欠债啊,不然在 座的各位有谁借我钱没还的, 你告诉我, 没有啊,没有那代表什么?我看到别人不觉得惭愧, 我这一生没有欺负过别人,我当老师打分数也没有不公平,没有故意整人,看到没有。所以你要做到对人不觉得惭愧,你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没问题,很多人可以做到,确实快乐,心安理得啊。但是上半句更重要啊,什么叫做抬头看天不觉得惭愧呢?请问有谁到外面看天觉得惭愧的?到外面走走看到天觉得惭愧,打雷了、下雨了,没那回事嘛。所以孟子说天不万物的来源,人类生命的来源,因此天要照顾百姓,它不能自己照顾,让天子,是天空,不是自然之天,他说的天另外有它的含义,这个含义就很特别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关键,跟道家不同,跟其他学派不同,就在于他们对天的概念很特别。怎么特别法呢?其实也不是很特别,中国历代的天被当做天子,这个人叫做帝王,为什么叫天子,天的儿子。统治者他要说我是天的儿子,为什么?因为古人相信天是万物的来源,是 人类生命的基础,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这是《诗经》里面的话,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 高山大海都是天所创造的,所以古人相信天是所以“天工,人其代之。 ”也是《上书》里面的话,天的工作人来代替,这个是谁,天子。接着就要说天子做老百姓的父母亲,换句话说,国家领导 是我们老百姓的父母亲,就好象以前我们说一个县里面县长父母官一样的意思。 所以这个天就不是一般的天空,而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来源,以及什么,最后善恶判断的一个来源。所以你行善避恶的话就能对得起天是这个意思,所以你“仰不愧于天”代表说即使没有人知道你做什么坏事,你都没做,那这样一来的话你对天不觉得惭愧,这才是正确的理解,你不要把天讲成心,因为后代的学者到宋朝啊最喜欢说天不是什么别的,天就是心,心里面就是一个理,叫做天理,你把天讲成天理的话,把它抽象化,变成一些规则,客观的道理。这样一来 的话,你何必惭愧呢,有谁面对一个规则,像这个 E 等于 MC 的平方,要鞠躬的,不需要 嘛。我这样讲不是开玩笑,真的有一个学派在西方古代叫做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有两个特色,第一个专门研究数学,特别好,到现在我们还知道毕氏定理就是他们发明的,另外一个他们有宗教性格,所以所有人聚会的时候啊,每天聚会,第一步要向一个图案鞠躬,这个图案底下是四,接着三,接着二、接着一,这个等边三角形,一二三四,每一边看都是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加起来是十,十代表圆满,所以这个学派的人每天就对着这个图案鞠躬, 难道我们中国古代也一样吗?当然不是嘛,所以你把天讲成一个抽象的道理或是规则都不恰 当。 对孔孟来说,天是一个最高的,我们用我们的话来说,最高的主宰,这个最高的主宰它有它的命令,所以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 ,他有两次遇到生命的危险,都把天抬出来,因为他要顺天命,到孟子的时候也是一样,这个天不是一般的天,我们看他怎么说。孟子有一次显然是心情不太好,学生发现了,就劝他说,老师你不是教我们学孔子嘛, “不怨天,不 尤人” ,老师为什么看起来不太开心呢?因为他在齐国工作了很久,没什么发展,当国家顾问没有实权,他最后离开的时候学生就问了,老师好象不太开心,孟子怎么说,他说,我并没有不开心。他接着说了一段话,把他的一种自我的这种抱负,他对自己的自信统统说出来了。他说,天还不想把天下治好,如果天要让天下太平的话,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这八个字我们现在还在用啊,很多人还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说起来真是,哎呀,气魄大 的不得了,气吞山河,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的话。不然我们一般人的话听到孟子说 这个话我们听着也只能觉得孟子在说大话,他说“当

今之事舍我其谁”关我什么事,我们又不用那么嚣张, 是不是, 我们连在这个自己的小的范围上课也不敢说上课舍我其谁, 是不是, 你不教换别人教, 多的是人要教,这样一来的话你就知道说你不能够把孟子这样的话解得太 狭隘,也不能解得太广泛,你要把它理解为他所谓的“仰不愧于天”是天给每一个人一个人性,这个人性向善,所以这次你有个使命,你要择善固执,最后目标是止于至善,那这样一来的话,你做到这个要求就仰不愧于天,这样讲才能够理解,是每一个人都能快乐,事实上很多人确实在做,也做的不错,可以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坐于人” 。

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我们都知道一般老师常常会想说, 如果在第一流的名校教书的话, 那就是英才自然就来了,每年高考经过这个选择,好学生就到重点大学去了,那这些老师们就觉得哎哟我现在得到英才,我们现在要公开的说,这是不对的看法,在儒家所谓的英才只有一个标准,什么标 准呢?绝不是考试考得好不好,我们都知道考试考得好不好那有时候是父母的功劳, 给你好的 IQ,让你念书,这个有专长,表现的不错,而在儒家里面讲到英才的时候你把它回缩到 孔子思想。 《孔子》里面有一句话不容易解释,他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这什么意思呢?中人以上是说中等材质的人愿意上进就跟他讲高深的道理, ” 中等材质的人不愿意上进叫做以下, 他往下堕落, 我不愿意上进, 就不能跟他讲高深的道理。所以孔子面对的学生都是中等材质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孔子另外说过一句话, “惟 上智与下愚不移” ,只有最聪明的跟最笨的无法改变他们,最聪明的 20%,最笨的 20%,孔子也没办法,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以上以下是看你自己愿不愿意上进。儒家在谈到教学的时 候一定会肯定, 这个学生自己愿意上进,你当老师当了很久你就会发现, 你教的再好也没用, 除非学生自己愿意上进。所以儒家里面提到什么叫英才?愿意上进的人,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绝对不要把它想成 IQ 很高的,考高考考的很好的,那个不叫英才,而是说 不管你 IQ 好不好,你愿意上进就是英才,就这一个简单的答案。这样了解儒家的话,才不会有偏差,把儒家说成是专门为念书的,考试考的好的,将来要考科举这些都不是。它是纯粹讲愿意上进,而愿意上进的话代表什么,在人性向善的路上要往上走。第三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千万不要以为是老师的特权,做父母的、做长辈的、做长官的,你的年轻一辈,你的属下,你对他们来说你就是老师啊,如果父母亲教孩子,长官教属下,长辈也是一样教晚辈,只要这些年轻一辈的愿意上进,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得英才 而教育之” ,把自己的技术、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体会教给他们,这是很快乐的事情啊,所以从这边去了解的话就不会有什么偏差的问题。

三、快乐秘诀《孟子》里有,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我们要理解为,在我这里所 有的一切都够了,等于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他如果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他不需要具备名、利、权、位,他不需要有富贵荣华,他不需要有任何外在的各种享受,各种条件,他只要了解到在我这里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把“万物皆备于我矣”逆向思考,说我这里完全不需要万物,就是人格的尊严。活得有人的尊严,不需要靠外在的各种条件来 配合,这是儒家最精彩的地方。《圣经》里的耶稣也曾说过, “人哪,你得到了全世

界而丧失 你的灵魂对你有什么好处?” 这个观念在西方有很大的影响,到后来德国的学者歌德, 《浮士德》 里就写到, 浮士德跟魔鬼说, 你只要让我这个浮士德获得快乐, 让我觉得说这样真好,我的灵魂就卖给你。这是有名的故事,浮士德与魔鬼交换灵魂,结果浮士德跟一般人一样, 要的是财富、 美女。 魔鬼达成了浮士德的愿望,但是他后来发现, 他刚刚得到的时候很开心, 得到之后又有“重复而乏味”的感觉。你还没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觉得如果没有它活不下去,得到之后又发现重复而乏味。年轻的时候还没工作,没赚到钱,觉得非有钱不可,不然活不下去,赚到钱之后发现,钱有什么用呢,不过是一些数字而已。浮士德与魔鬼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得到所有的一切,但他并不快乐,他还是不能说这样就够了, “余愿足矣” 。浮士德最后发现,原来能够复苏帮助别人才是快乐。 “施比受有福” ,我来服务,我来奉献,我才有真正的快乐。我只要反省我自己,发现我做到了完全真诚,完全真诚就是心中坦坦荡荡,见了父母亲孝顺,见了朋友讲信用、讲道义,跟别人来往,上班的时候认真,会觉得真 的是快乐无比, “乐莫大焉” ,这种快乐是孟子所强调的。

四、内心与快乐的关系《孟子》里有说,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意思是你要做到仁,那就 要好好侍奉父母亲,你要做到义,就要好好听兄长的话,这叫做孝悌。换句话就是,仁就从孝顺开始,义就从尊敬长辈开始。第三个就是“智” ,是指了解这两者是我人生一定要做的。 “礼”就是按照适当的方式来把它加以规范。所以仁、义是一个人一定要走的路,智是一种 判断,礼是适当的规范。这四点做到的话,接着出现“乐” ,音乐使人快乐,一个人快乐了, 自然就演奏音乐唱歌去了, “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里面很多地方都会形容到这种 。快乐,这种快乐当然由内而发了,从做到仁跟义、智、礼、乐,然后快乐起来的时候身不由 己, 这是儒家的思想。一个人行善的时候不要说从下面了, 从背后看都觉得他背上发出光辉,感觉到一个人的快乐,真的是非常充实。在内在的生命没有任何欠缺,这种思想它就给你一种肯定,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有一种向善的本性。你好好地去走这个路,跟别人好好相处,内在就可以达到圆满的程度。 外面的成败得失,功名富贵这些真是要看各种时代各种条件的配 合,不能保证你一定有,你再努力也不一定得到。 儒家的快乐以这样一种观点,从真诚做到这一生内在充实圆满,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 整个思想系统就可以讲得比较完整

更多相关推荐: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孟子三乐》作文讲评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孟子三乐作文讲评1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

20xx高考备考江西高考作文点评:孟子三乐(整理精校版)

20xx江西高考作文点评孟子三乐作文辅导0607181520xx江西高考作文点评孟子三乐20xx年是江西省实行新课标教材高考的第一年在写作这一块的考查上略有变化设计了一道综合性语言表达题来考测语言表达分值15分...

孟子三乐

材料命题作文青年精神写作指导作文命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请以孟子三乐为主题...

点评20xx年江西高考作文:孟子三乐

点评20xx年江西高考作文孟子三乐作者江西于都实验中学赖华20xx年是江西省实行新课标教材高考的第一年在写作这一块的考查上略有变化设计了一道综合性语言表达题来考测语言表达分值15分字数200左右将大作文减少10...

孟子三乐

孟子三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三乐背后孟子的无奈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的母亲在他小的时候为了给...

孟子作文素材1

孟轲与孟子1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把孔子侧重...

关于人文情怀的名言

关于人文情怀的名言1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明优薛瑄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5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是劳动...

关于合作话题的名人名言

关于合作话题的名人名言1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2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3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5二人同...

以孟子的一句名言为题的作文_议论文600字

以孟子的一句名言为题的作文议论文600字仁者无敌在孟子看来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能够塞于天地之间听起来似乎充满故弄玄虚的神秘色彩实则仍以保养本性和加强仁义道德修养为旨归...

有关磨难的作文题、名言、事例

有关磨难的作文题名言素材一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针叶阔叶混交林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驼鹿他们的外形与普通的驼鹿并无二致但其腹部布满了不规则的花纹异常美丽因此动物学家...

“走进初三”作文范文

走进初三雨淅淅沥沥沥沥淅淅很富有节奏感的雨滴声与初三携手的第一个夜晚雨悄然无声地降临了我一直喜欢雨我也相信它会给我带来好运会让我的初三绚烂倾听聆听雨落地的声音仿佛从很远处传来我寻觅雨的足迹带着那曾经的憧憬沿着雨...

初三模拟考试作文例文

爸爸我想对你说陈丽没有人能丈量爱脚下的路有多长没有人能够测试爱心中海有多深父亲我想对你说我爱你几个小时的旅途劳顿我终于到达了日本环视着机场中行人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看见了他我的父亲他见到我急忙将外套脱下来披在我...

孟子三乐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