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

时间:2024.4.13

上课时间:2月8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教育学》绪论、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学校

补充教材:《学前教育学》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2、理解“教育”的定义与“学前教育”的内涵。

3、了解教育学的创立和发展简单史,了解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4、了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简单史,了解现代教育的特征。

5、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及学校制度的沿革与特点。

6、了解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的知识要点。

7、了解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8、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简单史。

【教学重点】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学校文化,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简单史。

【教学难点】

理解当代教育学的状况;理解现代教育的特征;学校及学校制度的沿革与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点名。2、向学生说明教材的总体内容及补充教材的必要性。3、提一些学习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共四课时的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讲授

(一)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

1、“教育学”的概念。

1)从起源上看。2)从内涵上看。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分别从教现象、教育事实、教育规律与教育问题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主要介绍近代以前“前教育学时期”的一些论著及思想。

2、教育学的创立:

1)1623年,“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英国)首次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教育学史上,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另外,康德、巴西多也对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5)赫尔巴特之前,洛克、卢梭、裴期特洛齐等人的思想对欧洲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之,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3、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3)实用主义教育学 4)制度教育学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6)批判教育学

4、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三节: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

1、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教育学的学习:

1)要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

2)要注意掌握一些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背后的理论假设。

3)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

4)要注意广泛地阅读教育书刊。

3、教育学的研究:

1)要有问题意识。

2)要不断充实自己。

3)要善于吸取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

4)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5)要恪守学术道德。

(二)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词源

1)词本身演化的历史。2)西方“教育”的概念真正的诞生是现代的事,是现代公共教育事业发展及语言上的要求。3)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孟卫。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4)“教学”的甲骨文写法与理解。5)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文中的“教育”和“教育学”一词翻译到我国。

2、“教育”的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3)《教育学》上“教育”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 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B、 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

C、 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

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3、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2

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A、教育水平低 B、教育没有阶级性 C、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特别提出的是原始人的“成人仪式”。

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A、古代学校的出现。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C、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A、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B、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C、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D、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E、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A、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B、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C、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D、师生关系民主化。E、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A、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第三节:现代教育的特征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3

(三)第二章:学校

第一节:学校概说

1、学校及学校制度的产生

1)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学校的制度化与现代学制的产生: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

3)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文化

4)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是从西方引进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xx年,就是《钦定学堂章程》。

5)我国中小学在现行学制中的地位

2、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与企业相比:1)设置目的不同。B、手段不同。C、与政府关系不同。D、产出不同。

具体体现: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第二节:学校文化

1、什么是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2、教师文化:1)教师是专业人员,他们必须了解和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具备本门学科的专业能力,因此教师都会强调自己的学术背景及专门知识。2)教师是教育者,他们负有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职责。3)相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教师又是成年人,负有一种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责任。

3、学校物质文化: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范围。

4、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第三节:学校管理

1、学校组织概说

1)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实体性、目的性、系统性、程序性。

2)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垄断性、非自愿性、公益性。

2、学校组织的管理

1)管理概说: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A、 沟通的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B、 沟通的形式: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C、 沟通障碍:主观方面的障碍、客观方面的障碍、沟通渠道方面的原因。

D、 沟通措施:建立信任尊重的良好关系、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言文字、选择最佳沟通媒体、注意信息的时效性、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3)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4

4)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5)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3、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第四节:学校、家庭和社会

1、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四种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类型:独裁型、保护型、和平共处型、合作型。

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A、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B、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C、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D、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

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第二部分:《学前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讲授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

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幼儿。

(二)学校教育的机构及形式:胎儿学校、托儿所、幼儿园、托幼园所一体化、幼儿班、儿童福利院、SOS国际儿童村、家庭教育。

(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对象: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内容: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与实施、幼儿游戏的价值与指导、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训。

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

1、最初出现在古代欧洲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之中,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等。

2、学前教育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众多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中,如: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影响了整个欧洲及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

1、他指出学前教育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5

2、他指出学前教育要全面。

3、他指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

4、他指出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

5、他指出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世界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她指出,学前教育在确定自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之前,只有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不压抑、不损害儿童潜在的能力,使儿童按其本身的规律发展。

2、她认为儿童有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和强化这种需要,必须通过自由活动、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来实现。

*陈鹤琴的思想:

1、他指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2、他指出学前教育要考虑儿童的特点。

3、他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儿童成为“体魄强壮、品德良好和智力发达“的祖国幼苗。

4、他提出幼儿教育要注意多样性。

5、他提出要对幼儿加以指导。

6、他提出幼儿园要和家庭紧密配合。

第三节: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一)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教育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博览与精读相结合、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预习与复习相结合。

(二)研究学前教育学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三、教师小结。

【布置作业】

复习整理今天的课堂内容,重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学校文化、学前教育理论的创建和发展。

【教学反思】

6

上课时间:2月8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教育学》第三章 学生 第四章 教师

《学前教育学》第二章 学前儿童观 第八章 幼儿教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主要观点。

2、理解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3、理解教育与儿童发展间的关系。

4、理解正确学前儿童观的内涵。

5、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职业素养要求,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及聘任考核等内容。

【教学重点】

儿童观的发展历史及正确儿童观的建立内涵;教师的职业特点及素养要求。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儿童观地内涵,理解教育与儿童发展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 《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讲授

第三章 学生

第一节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认为,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性恶论等等。

(二)环境决定论

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有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三)辐和论

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第二节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

(一)杜威与皮亚杰的贡献

1、皮亚杰在其19xx年出版的《结构主义》和19xx年出版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等菱中,以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儿童自身作用的关系问题,得出了具有说服力和广泛影响力的结论。

2、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

3、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较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二)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7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第三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一)理解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3、教育不等于发展。

(二)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四)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主体性的概念: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具有以下几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职业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19xx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作一个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

(三)教师的地位

1、从历史的角度上看,社会对教师的工作都相当尊重。

2、从现实的角度上看,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对于稳定教师队伍、加速普及义务教育、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3、职业道德素养。

第二节 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一)教师的资格

1、教师资格分类。2、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3、教师资格认定。4、教师资格丧失。

8

(二)教师的任用制度

1、教师职务制度。2、教师聘任制度。

(三)教师的培训

1、教师培训的含义。2、中小学教师培训。

(四)教师的考核

1、教师考核的内容。2、教师考核的原则。3、教师考核的结果。

第二部分:《学前教育学》主要知识点讲授

第二章 学前儿童观

第一节 儿童观的界说

(一)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儿童观的种类

1、儿童是“小大人”。2、儿童是“白板”。3、儿童是“有罪的”。4、儿童是“花草树木”。5、儿童是“私有财产”。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第二节 儿童权利的扩大与保护

(一)儿童权利的国际认识

1、19xx年国际联盟通过《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这是第一个主张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文件,重在救济、保护儿童,防止奴役、贩运童工迫使其卖淫等。

2、19xx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

3、19xx年,联合国又发起了“国际儿童年”,继承并发展了联合国大会于19xx年提出的儿童权利的基本思想。

4、19xx年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19xx年正式生效。

(二)儿童权利的中国承诺

1、19xx年国务院通过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2、19xx年,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3、19xx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19xx年发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

(三)儿童权利的保障与实施。

1、儿童权利保障的绩效

1)儿童的生存权。2)儿童的发展权。3)儿童的教育权。

2、儿童权利保障的困境

1)儿童的出生权。2)儿童的生存权。3)儿童的健康权。

第三节 正确儿童观的树立

(一)儿童有各种合法权利

(二)儿童的成长受制于多种因素

1、生物因素是儿童成长的生理基础。2、社会因素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条件。

3、儿童发展潜力要及时挖掘。 4、儿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

9

5、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1)儿童的发展有性别差异。2)儿童的发展有个别差异。3)儿童的发展有文化差异。

6、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 7、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

第八章 幼儿教师

第一节 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1、幼稚性。2、全面性。3、时代性。4、复杂性。5、多样性。6、地方性。

(二)幼儿教师的权利和职责

1、幼儿教师的资格。2、幼儿教师的权利。3、幼儿教师的义务。

(三)幼儿教师劳动的价值

1、教师是维护幼儿身体健康的保健师。2、教师是开启幼儿智力之窗的建筑师。

3、教师是塑造幼儿高尚品德的工程师。4、教师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美容师。

第二节 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

1、对待幼儿教育事业的道德。2、对待幼儿的道德。

3、对待幼儿教师集体的道德。4、对待自己的道德。

(二)幼儿教师的智能结构

1、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1)“I”型知识结构。2)“一”型知识结构。3)“T”型知识结构。4)“H”型知识结构。

2、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

1)观察能力2)表达能力3)组织能力4)教育能力5)创造能力6)设计能力7)交往能力8)评价能力。

第三节 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

(一)幼儿教师培训的意义。

(二)幼儿教师培训的机构。

(三)幼儿教师培训的课程

1、必修课 2、选修课

(四)幼儿教师的培训形式

1、职前培养和在职提高相结合。2、脱产进修和业余学习相结合。

3、广播电视教育、函授面授辅导和教师自学相结合。4、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观摩活动相结合。

(五)幼儿教师的培训实践

(六)幼儿教师的性别问题

(七)幼教师资队伍的发展现状。

三、教师小结。

【作业布置】

复习整理所学内容:正确儿童观的内涵、教师的素养要求等。

【教学反思】

10

上课时间:2月9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学》第三章 学前教育观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教育目的概念内涵、制定依据。

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3、知道我国的教育目的发展历史、基本特征。

4、理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涵及任务内容。

5、理解学前教育的价值、目标,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教育目的内涵及制定依据,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解德智体美等教育的任务内容,理解正确的学前观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讲授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

1、所谓“目的”,乃是人对于他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设定。

2、教育目的是教育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说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3、学校教育产生以后,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

4、对教育目的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必须将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等概念做认真的比较和辨析。

5、教育目的对于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柏拉图。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等。

4、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2)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1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

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2、社会关系是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历史回顾

19xx年6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1、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2、正确处理几个方面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德智体美诸育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 德育

(一)德育概述

1、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2、德育概念: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学校德育的功能: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1)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2)个性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可以描述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作用。

(二)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第二节 智育

(一)智育概述

12

1、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2、智育的意义重大:

1)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

2)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1、传授知识。

2、发展技能。

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节 体育

(一)体育概述

1、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2、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

3、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能可以解释为: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二)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第四节 美育

(一)美育概述

1、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2、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

(二)美育功能及其认识的拓展

1、关于美育的直接功能。

2、关于美育的间接功能。

3、关于美育之“超美育”功能。

(三)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四)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教育美育

第二部分:《学前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讲授

第三章 学前教育观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价值

1、保证胎儿健康的出生。

2、保证婴儿及时的成长。

3、保证幼儿迅速的发展。

13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二)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发展较快,但存在不少问题:

1)办园(班)条件简陋。2)“小学化”现象严重。3)“城市化”教育误导。4)幼儿园(班)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5)教师专业素质较差。6)幼儿发展水平落后。

(三)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1、处于困难条件下的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保护。

2、处于残疾状态下的学前儿童的早期诊断、护理、康复和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四)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社区学前教育与托儿所、幼儿园相比,是一种非正规化的学前教育,受到世界学前教育发达国家的普遍关注。

(五)网上学前教育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前教育也出现了新的景象,有的国家已为学前教育机构设立了互联网,我国幼儿园电脑教育也开始发展起来。

(六)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

第三节 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1、托儿所的保教目标。

2、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3、学前教育目标的特点:托儿所更注重儿童的保育工作,幼儿园更注重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中外学前教育目标的比较

1、美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2、法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3、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目标。

4、日本学前教育的目标。

第四节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

(一)热爱儿童

1、要热爱每一个儿童,既不论其性别、年龄、相貌、发展水平如何,也不论其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住房怎样,均一视同仁。

2、要关心儿童,爱护儿童。

3、对儿童的爱要讲理智,而不应溺爱。

(二)尊重儿童

1、要信任儿童。

2、要尊重儿童的隐私。

3、要鼓励儿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儿童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4、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5、要杜绝体罚儿童。

(三)全面教育儿童

(四)寓教于活动之中

1、要为儿童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

14

2、要为儿童提供游戏活动的机会。

3、要为儿童提供教学活动的机会。

4、要为儿童提供劳动活动的机会。

5、要为儿童提供观察、散步、娱乐等方面活动的机会,使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五)教育要儿童化

1、首先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

2、还体现在方法的运用上。

(六)多种教育形式结合

(七)因儿童而施教

(八)争取家庭配合

1、教师要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法规的精神,使家长能正确地理解学前教育。

2、教师要利用儿童入所入园的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

3、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教育知识,使家长能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动权。

4、教师还要帮助家长解决面临的杂症。

5、教师要组织家长一起开展活动,使家长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第五节 学前儿童的因材施教

(一)实现角色转换

(二)深入研究儿童

1、教师要亲密接触每个儿童。

2、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儿童。

3、教师要准确标签每个儿童。

(三)构建独特环境

1、营造尊重每个儿童的文化和语言的环境。

2、创设发展每个儿童的兴趣和能力的环境。

3、构建促使每个儿童获得进步和成功的环境。

(四)开展小型活动

1、小班化教育。2、小组教育。3、个别教育。

(五)考虑儿童的学习方式

(六)利用儿童的强项

1、发现儿童的特色。2、鼓励儿童的强项。3、改善儿童的弱项。

(七)实行多元评价

1、多维度横向评价。2、多视角纵向评价。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复习整理所学内容:教育目的内涵、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解、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

【教学反思】

15

上课时间:2月9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第八章 教学(上)第九章 教学(下)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课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程与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理论基础及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2、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结构的主要知识点。

3、知道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及主要模式。

4、知道教学的模式、原则、组织形式、方法及手段。

5、理解教学工作实施的要点。

6、理解学前教育课程的内涵、理论、、方案、设计及评价。

【教学重点】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结构的主要知识点,教学的模式、原则、方法等,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方案 及设计。

【教学难点】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及主要模式,教学工作实施的要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讲授

第七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与课程论

1、什么是课程:课程是知识、课程经验、课程是活动。

2、什么是课程论: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二)课程的理论基础

1、课程论与哲学:哲学对课程的影响有哲学本体论层次及哲学方法论层次。

2、课程论与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独立科学的主要条件,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3、课程论与教学论:教学论成为课程论的理论纳斯达克了,首先在于二者本身的联系,其次在课程问题的研究上,教学论中已经有了课程论的有关理论知识。

(三)决定课程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第二节 课程的一般范畴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二)课程内容

1、课程本质观

2、在课程内部基本关系的倾向。

(三)课程结构

16

1、最常见、最一般的结构形态: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2、一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1)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2)教科书:我国中小学长期采用国定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一直衽教科书审定制度。美国在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上,是相当自由和多样的。

3、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1)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2)在多样化基础上增加调控。

4、课程的其他结构

1)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构的基础。

2)建立与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具体结构: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5、课程的不同类别

第三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1、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2、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3、微观课程设计工作。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1、国内关于课程设计模式的研究

2、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八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的任务

1、关于教学任务的传统表述

2、近些年以来我国关于教学任务的不同表述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

(一)关于教学活动本质不同观点

1、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二)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

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

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

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17

(三)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概念: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教学模式是指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融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2、教学模式的种类:

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教学原则的发展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的体系及其发展:将建立教学原则努力建立在教学萨尔基础上。

(二)介绍几种教学原则体系

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布鲁纳的教学原则体系: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4、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给学生安全感。

第四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1、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2、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1、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班、课、时三个方面。

3、课的研究与发展:单一课和综合课。

4、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分层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3、小班教学。4、复式教学。

第九章 教学(下)

第五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意义:教学方法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8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实验法。5、实习作业法。6、练习法。7、参观法。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1、发现学习。2、探究—研讨法。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4、暗示教学法。5、范例教学法。6、非指导教学法。

第六节 教学手段

(一)教学手段的概念及其发展

1、概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2、发展:1)传统的教学手段。2)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计算机的及其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任务。

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

第七节 教学工作的实施

(一)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1、备课。2、上课。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二)教学工作实施的不同过程。

1、确定主题。2、布置任务。3、制定评价标准。4、展示与交流。

第二部分:《学前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讲授

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课程

第一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界定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涵义

学前教育课程是教育原则和教育计划相互作用的结晶,它包括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儿童的学习活动。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

1、分开的学前教育课程。2、隐蔽的学前教育课程。3、两种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观点

1、成熟社会化的理论。2、教育训练的理论。3、认知展的理论。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柜架结构

1、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2、儿童的学习、发展与教学过程。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拟定

1、制定课程大纲。2、确立课程目标。3、编排课程的形式。

(四)学前教育课程观的测试

1、试题及内容。2、答案及评价。

第三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方案

19

(一)发展儿童认知的课程方案(二)提高儿童能力的课程方案(三)陶冶儿童情感的课程方案。

(四)训练儿童行为的课程方案。(五)协调家园关系的课程方案。

第四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原则

1、承认儿童的权利。2、反映民族特色。3、面向世界。4、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5、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

(二)设计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1、全面性。2、启蒙性。3、社会性。4、发展性。5、灵活性。

(三)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策略。

第五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儿童的发展

1、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来评价儿童。2、教师应对儿童多进行纵向评价。3、教师应对儿童少进行横向评价。

(二)评价课程的所有环节

1、教师要评价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2、教师要评价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否考虑到儿童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合于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3、教师要评价课程形式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既有计划性、稳定性,又有偶发性、灵活性,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复习整理所学内容:课程的内涵,教学的模式、原则、方法,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

【教学反思】

20

上课时间:2月10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教育学》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学前教育学》第五章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

【教学目标】

1、理解学生集体的概念,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

2、了解学生集体的基本组织形式。

3、理解班主任与班集体的相互关系。

4、了解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基本任务及主要工作。

5、了解咨询的目标和原则及主要咨询方法介绍。

6、理解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的价值和内容、理论和实践、设计原则。

7、理解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设计实施、观察与评价主要知识点。

【教学重点】

学生集体的组织与培养,班主任与班集体的相互关系,理解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的价值内容、设计原则、实施途径等。

【教学难点】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设计与实施、观察与评价主要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讲授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第一节 学生集体概述

(一)学生集体的概念

1、群体和集体

1)群体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直接反映。

2)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任何组织起来的群体,如幼儿园的学前儿童班组、中小学的班级等等,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成为集体。

2、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二)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

1、学生集体的发展阶段。

2、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第二节 学生集体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班级

1、班级组织建构的社会心理基础。

21

2、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有利于教育的原则、目标一致的原则、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3、班级组织的结构: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4、班级文化。

(二)共青团(略)

(三)少先队(略)

第三节 班主任与班集体的相互关系

(一)班集体与班主任概述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二)班主任在班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

1、班主任工作的目的:1)作为学校职员,代表政府和学校行使其教育权利,他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与要求,因而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必须与国家的教育目的相一致。2)班主任是教育者,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1)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2)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3、班主任工作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A、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B、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C、班主任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D、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合理支配课余时间。

E、班主任要团结学校、科任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本班的教学工作。

3)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

4)通过合理地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

5)评定学生操行。

(三)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

1、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2、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获取工作经验的宝贵资源之一。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第一节 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1、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2、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

(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1、干预与矫正:缺陷矫正、早期干预。

2、预防与发展:问题预防、发展指导。

3、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三)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2

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

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民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第二节 对学生的咨询帮助

(一)咨询的目标和原则

1、咨询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直接目标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

2、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二)咨询会谈的一般过程

1、建立咨访关系。2、澄清和评估问题。3、确定改变的目标。4、促成改变的实现。5、结束咨访关系及追踪咨询效果。

(三)主要咨询方法介绍

1、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

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模仿学习。

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4、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

5、关于团体咨询。6、关于环境因素。

第二部分:《学前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讲授

第一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和内容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涵义: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

1、有助于幼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2、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陶冶。

3、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有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5、有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

1、传授粗浅的社会知识。

1)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2)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3)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提高基本的社会能力。

1)广泛开展游戏活动。2)充分发挥语言作用。

3、培养科学的社会态度

1)树立模仿范例。2)重视情感感染。

(四)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1、小班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2、中班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3、大班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

(五)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过程

1、创设隐蔽性环境。2、落实重复性任务。3、运用实践性方法。4、利用社会性资源。

第二节 幼儿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

(一)幼儿社会化的涵义

23

1、幼儿社会化的界定:主要是指幼儿的道德发展,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2、幼儿社会化的意义。

(二)幼儿社会化的理论

1、统一论。2、冲突论。3、互动论。4、主体论。

(三)幼儿社会化的成因。

1、教师及其教育行为:积极的社会强化、模仿和辨认、期望和要求、特性分类。

2、同伴及其相互交往;朋友、互助、冲突、社会地位。

(四)幼儿社会化的内容

1、道德社会化。2、认知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4、政治社会化。5、职业社会化。

(五)幼儿社会化的特点

1、能动性。2、强制性。3、连续性。

(六)幼儿社会化的策略

1、合理安排幼儿园活动:生活活动、交往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

2、安排发挥家长的作用。3、注意挖掘社区潜力。

第三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原则

(二)兼顾幼儿现实生活和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原则。

(三)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教育相互补充的原则。

(四)班内、园内教育与班外、园外教育相互结合的原则。

(五)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相互统一的原则。

(六)面向全体幼儿与注重幼儿个别差异的原则。

第四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策略

(一)主题教育路径:是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来对儿童进行社会领域的教育。

1、内容:儿童中心的主题、季节性的主题、节日性的主题、内容性的主题、全国性的主题、儿童喜欢的主题。

2、步骤:恰当地选择主题、编织全面的主题网络、适时地导入主题、不断地维护主题、发展性地评价主题。

(二)方案教育路径:是一个或更多的儿童主动参与,对社会领域教育中的某个小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或对某个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也叫项目教育路径。

(三)区域教育路径:是教师以活动区的方式布置班级环境,寓社会领域的教育于活动和材料之中;儿童在活动区里自我导向、自由选择、自动探索、自主行动。

(四)旅行教育路径:是教师把儿童带出园外,让儿童直面现实生活,接触真实世界,了解社会中的人、事、物,增强方向感、距离感和位置感,拓宽社会知识和感性经验。

第五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

1、主题教育活动。2、节日娱乐活动。3、参观游览活动。4、情景表演。5、实践活动。

(二)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

1、日常生活活动。2、各科教育活动。3、角色游戏活动。4、交往活动。5、随机教育。6、环境影响。

第六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观察与评价

24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观察

1、观察的意义。2、观察的内容与形式。3、观察记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复习整理所学内容:集体的内涵与建立,班主任与班级集体的建立,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主要知识点。

【教学反思】

25

上课时间:2月10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教育学》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制

《学前教育学》第六章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第七章 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指导

第九章 国外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小学教育测验的概念、类型与标准、编制和实施。

2、了解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概念、类型、内容及基本步骤。

3、了解学校中的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的基本知识点。

4、了解学校事故类型与责任承担。

5、理解掌握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种类、价值及准备。

6、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观察、指导及评价要点。

7、理解幼儿园家庭教育的价值、内容、原则及指导要点。

8、了解国外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教学重点】

中小学教育测验与评价的概念、类型与标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指导要点,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指导要点。

【教学难点】

学校事故类型与责任承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讲授

第十二章:教育测验与评价

第一节:中小学教育测验

(一)教育测验的概念

1、概念界说:测量、测验、考试、评价。

2、测验的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 、区分和选拔功能、评定功能。

(二)测验的类型

1、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

2、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3、成就测验和学能测验。

4、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

(三)良好测验的标准

1、实用性。2、可信度。3、有效性。4、难度。5、区分度。

(四)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1、确定试题内容。2、选择试题类型。3、评分。4、测验分数的解释。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评价

(一)中小学教育评价概述

桑代克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评价是在特定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某种属性的价值判断。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论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二)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26

1、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2、形成性评价和总结评价。

(三)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1、学生发展评定。2、教师授课质量评价。3、课程和教材评价。

(四)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1、建立评价目标。2、选择评价样本。3、收集评价信息。4、报告评价结果。

(五)当今评价的问题与发展

1、现存问题:重知识轻能力、片面追求分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制约教学改革。

2、发展和改革策略: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第十三章:教育法制

第一节 教育与法律

(一)法律的产生及其功能

(二)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的产生

(三)国外教育法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1、零星立法阶段。2、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3、广泛进行教育立法的阶段。4、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

(四)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前瞻

第二节 学校中的法律关系

(一)学校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1、学校与政府:主要表现为政府依法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行政管理、行政干预和施加影响,学校则处于服从的地柆,必须履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义务。

2、学校与社会:与社会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3、学校与教师:就其行政性质而言,是一种由权责分配和学校工作的特性所决定的管理关系。

4、学校与学生:既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二)学校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

1、学校的法律地位。2、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三)教师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

1、教师的法律地位。2、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四)学生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概说

1、法律责任的定义:广义的法律责任既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

2、法律责任的分类: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1、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

2、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一种是行政处分,另一种是行政处罚。

3、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及免责条件。

4、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

27

第四节 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

(一)学校事故概说

1、学校事故的定义:一类是意外事故,这类事故发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也不是由于不可抗力。在这类事故中,由于当事人对意外事件的发生并无过错,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就不具备法律责任的负责条件。另一类学校事故是过错事故,这类事故通常是指由于一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人身伤害事件。这里主要研究的是后者。

2、学校事故与侵权行为。

3、学校事故的侵权民事责任。

4、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5、学校事故的免责条件。

6、学校事故的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

(二)学校事故类型与责任承担列举

1、学校事故的分类:

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方面有无过错?是属于什么性质过错?

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及教师方面的过错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人身伤害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2、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列举

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任何过错,对所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不负法律责任。

2)如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有某些过失,但这些过失不是构成学生人身事故的原因,而仅是发生事故的一种条件,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应该承担部分责任。

3)对于因学校管理失当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校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学校应承担部分责任。

4)直接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赞成的人身事故,应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承担法律责任。

5)由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其工作人员明知或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较严重或很严重的损害后果,却违反职责规定行为并造成事故发生的,应由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

6)对于在学校以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果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并且学校确有过错时,则学校应负法律责任。

7)在学生人身事故中应负法律责任的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如果其不具备法人资格,则其隶属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负连事赔偿的责任。

第五节 法律救济概说及主要制度

(一)法律救济概说

1、概念: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

2、特征: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利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二)法律救济的主要制度

1、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2、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第二部分:《学前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讲授

28

第六章 幼儿园游戏活动

第一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种类

(一)游戏的界定:游戏是儿童个体发起的活动,是令儿童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二)游戏的种类

1、从教育的作用上分: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

2、从教师的指导上分:幼儿自发游戏、规则游戏。

3、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上分:非游戏行为、旁观游戏、独立游戏、平等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4、从儿童认知的发展上分:机能游戏、象征游戏、规则游戏。

第二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三)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四)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五)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六)发展幼儿的美感

第三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准备

(一)设定游戏时间

1、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2、力争每次有较长的时间进行游戏。3、使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游戏时间基本均等。4、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的时间。

(二)布置游戏空间

1、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2、开辟各种游戏区域。3、游戏场地要有吸引力。4、保证游戏场地的安全。

(三)提供游戏材料

1、广泛收集废旧物品。2、变换游戏材料的陈列。3、形成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4、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

(四)丰富知识经验

1、要发挥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2、要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3、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

(一)观察的价值:直接关系到游戏的水平和质量,能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二)观察的策略

1、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2、要在幼儿彼此熟悉以后进行观察。3、要对全班幼儿进行观察。4、要对个别幼儿进行观察。5、要对幼儿反复进行观察。

(三)观察的记录

1、教师可以以幼儿为主线,设计记录表,来加以记录。2、也可以以游戏区为线索,列好记录表,来进行记录。3、有条件的幼儿园,还要充分利用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来进行观察记录,保证记录的全面性、立体性、长久性和有效性。

第五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

29

(一)尊重幼儿的游戏

1、尊重幼儿游戏的倾向。2、尊重幼儿对游戏的选择。3、要尊重幼儿游戏的创造。

(二)支持幼儿的游戏

1、教师要满足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求,使游戏能继续下去。2、教师要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心理需要 。3、要关心幼儿游戏的意愿。4、要关心幼儿游戏的进程。

(三)参与幼儿的游戏

1、应邀参加幼儿的游戏。2、应主动地参加幼儿的游戏。3、教师对游戏的参与要适当。

(四)引导幼儿的游戏

1、要诱发幼儿的游戏。2、要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3、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4、要巧妙扮演游戏中的角色。5、可据游戏的情节,予以引导。

(五)干预幼儿的游戏

1、要注意矫正幼儿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使幼儿的思维、想象渐渐科学化、合理化,符合现实生活逻辑,以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2、一些无益有害的自发游戏,教师及早进行干涉,使之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3、教师应对游戏的过程加以监督,以随时消灭隐患。

第六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

(一)幼儿游戏环境的评价:幼儿游戏环境是否具有安全性、刺激性、协调性和教育性,适合于幼儿的发展?是否能引发有益于幼儿成长的各种行为与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评价每一环节,评价组织形式,评价时间和材料等等。

(三)幼儿游戏水平的评价

1、教师评价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2、幼儿评价自己的游戏发展水平。

第七章 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指导

第一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价值

(一)有利于贯彻幼教法规

(二)有利于与世界幼教接轨

(三)有利于发挥幼儿教育的整体功能

(四)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五)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发展

第二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一)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目的:是为了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

(二)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任务

1、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2、帮助家长养成良好的教养态度。3、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4、支持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5、增强家长与幼儿园教育配合的意识。6、鼓励家长全方位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

(三)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1、宣讲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2、说明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3、讲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知识。4、讲授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增进健康、开发智力、培养品德、提高美感。

5、讲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热爱孩子的原则、要求孩子的原则、教育一致的原则、全面发展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6、阐明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家庭生活结构、家庭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

30

7、阐述家庭教育的若干方法:讲解说理法、榜样示范法、表扬奖励法、批评惩罚法、提醒暗示法、实践活动法、陶冶感染法。

8、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概况。9、述评孩子的在园表现。10、引导家长与幼儿教育保持一致。

第三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一)了解性原则:了解幼儿家长及家庭。

(二)方向性原则:要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同国家的教育方针、幼儿教育法规的精神相一致。

(三)科学性原则 :要注意科学性,使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幼儿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又有通俗性,注重实效。

(四)尊重性原则:要尊重家长,平等对待各类家长,尤其是各方面发展暂落后的幼儿的家长,并引导家长在家庭里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

(五)协调性原则 :要经常和家长交流情况,相互沟通,互通有无,协调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六)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幼儿和家长的不同特点,开展分类型和分层次的指导,注意灵活性。

(七)直观性原则:要采用一些直观教育、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讲解相结合,使家长通过观察和表象,丰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八)艺术性原则: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活动之中,使家长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丰富教育孩子的知识,发展教育孩子的能力。

第四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一)家长委员会(二)家长学校(三)家长会议(四)家长开放日(五)家长园地(六)家庭教育咨询

(七)接送时交流(八)电话交谈(九)家园联系册(十)家庭访问(十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十二)其他形式

第五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案

(一)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案是幼儿园对家长进行指导的具体做法。它应反映指导活动的全过程。

(二)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的结构一般由下面几部分组成:指导活动的名称、指导活动的主持者、指导活动的对象、指导活动的时间与地点、指导活动的目标、指导活动的准备、指导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指导活动的具体步骤与过程、指导活动的评价等。

例: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指导方案。

第九章 国外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一)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目标

(二)开放多样的学前教育途径

1、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2、五彩缤纷的区角活动。3、自由自在的游戏活动。4、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

(三)千姿百态的学前儿童教师

(四)责权并重的学前儿童家长

1、广泛的权利。2、重大的责任。

(五)启示及思考

1、加强儿童的科学技术教育。2、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3、开展活动区教育的研究。4、增加参观和 31

施行的机会。5、给予家长相应的权利。

第二节 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一)学前教育的机构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

(三)学胶教育的内容

1、2岁以下儿童的教育内容。2、2岁以上儿童的教育内容。

(四)学前教育的途径

1、一日活动。2、区域活动。3、浏览活动。

(五)学前教育的师资

1、工作时间。2、证书类型。3、职业规范。4、在职培训。

(六)学前教育的管理

1、评估。2、收费。3、投诉。

(七)启示与思考

1、幼儿班级与编制。2、幼儿数学教育。3、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4、幼儿教师学历。5、幼儿教育收费。

第三节 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特点及评析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方案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领域

(四)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1、半日活动。2、教学活动。3、区角活动。4、游戏活动。5、主题活动。6、参观活动。

(五)学前教育课程的师资

第四节 埃及幼儿教师的特征及思考

(一)主要特征:极具爱心、极其虚心、极有童心、极为细心、非常有心、十分精心、确有诚心

(二)比较和思考

1、鼓励教师多通道观摩。2、培养教师的优秀品质。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课后复习整理今天所学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测验与评价的主要知识点,学校事故及责任的认定部分内容,幼儿园游戏的内容及指导要点,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指导原则及内容措施。

【教学反思】

32

上课时间:2月11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总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能结合工作实践加以有选择的运用。

2、帮助整理学习思路,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3、理解掌握《学前教育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学前儿童观,掌握一些简单的学前社会教育、游戏活动、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及指导措施,使理论知识更好地为学生的工作实践服务。

【教学重点】

复习整理所学的主要知识点,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加强学生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结合学生的工作实践进行分析运用,提高分析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第一部分:《教育学》的主要考核知识点

绪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创立。(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主要观点)

3、教育学的发展(几种主要的教育学派别)

第一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定义。

2、教育的起源说(四种起源说名称)

3、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的年代。

4、现代教育的特征。(六个特性)

第二章 学校

1、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的产生年代及名称。

2、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学生

1、历史上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2、儿童发展的特点。(五种普遍特点)

第四章 教师

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不同的教育目的论(4种)

2、我国的教育目的(19xx年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33

1、德育的概念、功能。

2、智育的概念、主要任务及内容。

3、体育的概念、特性、功能。

4、美育的任务。

第七章 课程

论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第八章 教学(上)

1、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第九章 教学(下)

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2、上课的评价标准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学生集体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1、测验的功能。

2、良好测验的标准。

3、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制

分析: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

第二部分:《学前教育学》的主要考核要点

1、第一所幼儿园的创办者及创办时间。

2、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包括八个方面)

3、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要求(五个方面)

4、幼儿社会教育的涵义。

5、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价值。

6、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三、请学生结合幼儿园的实践活动分析所学的理论

1、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现状分析。

2、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分析。

3、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分析。

四、教师点评小结。

五、学生复习,教师巡回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做好复习和整理,准备参加下午的考试。

【教学反思】

34

更多相关推荐:
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8

第八章幼儿园的教师一、教育目标1.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培训形式。2.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3.掌握幼儿园教师的只能结构。4.把握《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主要内容。二、教学重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

教育学教案1

教育学教案1,内容附图。

教育学教案4

教育学教案4,内容附图。

大学教案格式模板

贵州理工学院教案2020学年第学期学院部中心课程名称专业年级班级主讲教师教案编写说明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应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紧扣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提前编写设计好...

教学案例怎么写

教学案例怎么写一什么是教学案例1教学案例的定义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当时的教学情境回顾反思而写成的文字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2教学案例的特征案例作为一种写作的形式有着自己独有...

教育学教案

教师教案题目摄影基础之测光方式对象摄影初学者目的通过老师的教学实现学生们对摄影基础中测光方式能够更轻易的理解和掌握内容同学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学习摄影的时间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短暂而有趣的教学时间吧让我们先...

教育学教案

学校管理的内容与要求教案11级商英一班20xx932126翁孟华一课题名称学校管理的内容与要求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教学管理与要求的四个方面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有个具体的深入的了解并能复述出来2教课结...

教育学教案

打开自己那扇门小孩不笨之感在学校学生们被分了等级那只是一个小学的学校在孩子们弱小的心灵里已经觉得因为自己成绩不好被分到差的班里自己的人生已经失败了一大半不但如此学校的老师大多都戴着很深的有色眼镜成绩好的学生可以...

教育学教案02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讲授法教材黑板1理解教育的育人功能2理解教育与经济的关系3理解教育与政治的关系4理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理解教育与经济的关系2理解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

教育学教案之一

教学题目第一章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初步形成教育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所制约的认识2使学生懂得教...

教育学教案

微笑的重要性世界处处需要微笑教育更需要微笑尤其是教师学生需要微笑的教师教师与学生在一起交谈时温柔的微笑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理解和信任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快乐教师给学生解惑时教师在化解学生矛盾时从容的微笑将为学生...

教育学教案

教学题目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教学目的通过对事物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学习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理解党的现阶段的路线和政策特别是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课时分配两课...

教育学教案(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