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纲

时间:2024.4.27

一、汉语基本知识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具生命力的文言词语不同的用法。识别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并理解其含义。

2.理解“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常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及其用法。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能将其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句式。

4.了解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及其用法。

5.理解现代文中的疑难词语,掌握现代文中的语法知识。

二、文学基本知识

1.了解指定篇目中作者的姓名字号、朝代或国别、代表作与作品集名称、文学主张、文学成就及其它重要贡献。

2.识记指定篇目中重要作品里的名句。

3.了解指定篇目涉及的古今各类文体知识。

4.了解指定篇目涉及的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5.了解指定篇目涉及的一些文化知识。

三、阅读

阅读材料选自课内或者(新增)课外的文段。

1.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

2.分析文章的结构、体裁特征及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3.赏析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品味文章的语言及审美风格。

4.概括文章的主旨,理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章的思想意义。

四、写作

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能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句通畅,标点正确。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考生使用答题卡答题。

二、知识内容比例

1.汉语基本知识 约20%

2.文学与文化基本知识 约20%

3.阅读 约20%

4.写作 40%

三、试题题型及赋分

1.选择题 约25%

2.古文翻译题 约10%

3.填空题 约5%

4.阅读题 约20%

5.作文 40%

四、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 约30% 中等难度题 约45% 难题 约25%

Ⅳ.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

1.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睢景臣《高祖还乡》的文体是( )

A.赋 B.词 C.散曲 D.传奇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下列作品属于同一朝代的是( )

A.《饮酒》(其五) B.《燕歌行》 C.《长恨歌》

D.《登幽州台歌》 E.《春江花月夜》

2.对《战国策》解说正确的有 ( )

A.属纪传体通史

B.全书分为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

C.又名《国策》、《国事》和《长书》

D.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而成

E.文章大都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

三、古文翻译题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是时会暮,胡兵终之,不敢击。

2.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四、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

2.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五、阅读题

(一)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对于一些作家,故乡只属于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长大后羽毛丰满,它就远走高飞。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

我的故乡给了我的一切。

父母、家庭、孩子、知己和人间不能忘怀的种种情谊。我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无论是咿咿呀呀地学话,还是一部部十数万字或数十万字的作品的写作;无论是梦幻般的初恋,还是步入茫茫如海的社会。当然,它也给我人生的另一面。那便是挫折、

穷困、冷遇与折磨以及意外的灾难。比如抄家和大地震,都像利斧一样,至今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难平复的伤痕。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我触到了人生的真谛,从中掂出种种情义的分量,也看透了某些脸后边的另一张脸。我们总说生活不会亏待人。那是说当生活把无边的严寒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就看你识不识货,是否能够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然而,不管生活是怎样的滋味,当它消逝之后,全部都悄无声息地留在这城市中了。因为我的许多温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风里的。一处街角,一个桥头,一株弯曲的老树,都会唤醒我的记忆,使我陡然“看见”昨日的影像。它常常叫我骄傲地感觉到自己拥有那么丰富又深厚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装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

更何况,这城市的数百万人,还有我们无数的先辈,也都把他们的人生故事书写在这座城市中了。一座城市怎么会有如此庞博的承载与记忆?别忘了──城市还有它自身非凡的经历与遭遇呢!

最使我痴迷的还是它的性格。这性格一半外化在它形态上,一半潜在它地域的气质里。这后一半好像不容易看见,它深刻地存在于此地人的共性中。城市的个性是当地人一代代无意中塑造出来的。可是,城市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同化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我身上有哪些东西来自这个城市的文化?孰好

孰坏?优根劣根?我说不好。我却感到我和这个城市的人们浑然一体。我和他们气息相投,相互心领神会,有时甚至不需要语言交流。我相信,对于自己的家乡就像对你真爱的人,一定不只是爱它的优点。或者说,当你连它的缺点都觉得可爱时──它才是你真爱的人,才是你的故乡。

家乡把它怀抱里的每个人都养育成自己的儿子,它哺育我的不仅是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米,还有它斑斓又独异的文化。它把我们改造为同一的文化血型。它精神的因子已经注入我的血液中。这也是我特别在乎它的历史遗存、城市形态乃至每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的缘故。我把它们看做是它精神与性格之所在,而绝不仅仅是使用价值。

我知道,人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里,一半还得听天由命。今后我是否还一直生活在这里尚不得知。但我无论到哪里,我都是天津人。不仅因为天津是我的出生地──它绝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

1.故乡给了“我”什么难忘的回忆?它使“我”领悟到了哪些人生的真谛?

2.故乡是游子的精神家园,而对于长期固守家乡的“我”来说,为什么也对故乡如此依恋?

3.文章最后说“它绝不是我生命的巢,而是我灵魂的巢”,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

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注①:镵(chán):刺、刻。

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

A.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 皆入孝出悌,其原因在于他重视礼义教化。

B.没有法治天下就不可能太平,所以对不知礼义之民,要用严刑峻法。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与自己同类、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君主应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以做到“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

2.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的思想?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六、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哲学家罗素与穆尔都是剑桥大学的著名教授。一次,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老是露出迷惘的神色,问题一大堆。”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以“问题与进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

(2)题目自拟;

(3)立意自定;

(4)字数不少于800字。

Ⅴ.参考书目及指定篇目

一、参考书目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第八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指定篇目

1.民贵君轻(孟子等)

2.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3.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5.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7.赞美(穆旦)

8.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9.晏子对齐侯问(《左传》)(删除)

10.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11.秋水(节选)(《庄子》)

12.容忍与自由(胡适)

13.孔子论修身(《论语》)

14.离骚(节选)(屈原)

15.饮酒(其五)(陶渊明)

16.前赤壁赋(苏轼)

17.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18.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19.采薇(《诗经》)

20.秦晋殽之战(《左传》)

21.世说新语(三则)(刘义庆)

22.燕歌行(高适)

23.锦瑟(李商隐)

2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删除)

25.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26.断魂枪(老舍)

27.苦恼(契诃夫)

兰陵王(柳)(周邦彦)(新增)

28.蒹葭(《诗经》)(删除)

29.陌上桑(汉乐府)

30.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31.再别康桥(徐志摩)

32.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33.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34.别赋(江淹)

35.雨巷(戴望舒)

36.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37.拣麦穗(张洁)

38.长恨歌(白居易)

39.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40.沈园二首(陆游)

41.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冯梦龙)

42.菉竹山房(吴组缃)

43.李将军列传(司马迁)

44.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45.徐文长传(袁宏道)

46.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纪念傅雷(施蛰存)(新增)

47.怀念曹禺(巴金)(删除)

48.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xx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斯蒂番·茨威格)

49.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删除)

50.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51.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52.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龚自珍)

5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54.蜀道难(李白)

55.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新增)

56.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瓦尔登湖(节选)(亨利·戴维·梭罗)(新增)

57.与友人论学书(顾炎武)

58.字谕纪泽儿(曾国藩)

5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看蒙娜丽莎看(熊秉明)(新增)

60.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


第二篇:大学语文考纲整理


大学语文考纲整理

虞美人

李煜

1. 概括全词的情感内容:这首词写在李煜亡国被俘之后,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河山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情感真实,感触真切。

2. 分析“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抒情心理,理解本词以良辰美景抒写痛苦之情的特点(“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深层寓意是什么?作者为何有此感叹?):“春花秋月何时了”表面上写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什么时候才了结,实质上哀叹亡国之痛何时了结。作者有此感叹地原因是:原为一国之君现在却成为阶下囚,眼前的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与当年无异,但荣华富贵的往昔却已一去不返,看到这样熟悉的美景越发伤心,因此不如早些终了才好。

3. 说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双重寓意:“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表面上写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那儿,只是自己原本红润的脸色已经变得憔悴不堪,实际上是暗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易主的感慨与伤痛!

4. 认知诗中借比喻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及艺术效果:以“一江春水”喻愁,使抽象的愁绪有了载体,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另外绵绵不绝的江水也写出了胸中忧愁的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给人深远之意境。

八声甘州

柳永

1. 理解这首词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把握其中“苦”的主要内涵:本词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其中的“苦”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遥望故乡,但思归难回的痛苦;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的痛苦;三是怜惜“佳人凝望”,心中相似但又不得见的痛苦。

2. 认知本词上片是借景抒情,下片是借事抒情: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借景抒情,以“层层铺叙”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之景。第一句话总写清秋江天之寂寥,接着又写霜风、关河、残照之景,作气氛渲染,然后又以“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瑟,最后一句长江水无语东流,在写现实之景中,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人生易逝的感伤;这首词的下片,主要是借事抒情,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临远思归”之情。

3. 认知“红衰翠减”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红”代指红花,“翠”代指绿叶。“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瑟。

4. 体会“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情感内容:这一句表面上是写长江之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实际上其中暗含游子的忧伤,是作者在感叹青春不再、人生易逝,在这“无语”景色描写中,表现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叹。

5. 认知“不忍登高临远”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本句是关合上下片的词句。

6. 分析下片的心理活动流程,理解其由己及彼、再由彼及己的婉曲抒情笔法:首先写“不

忍”之举,直接抒发了在外羁旅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接着又转换角度,想象自己在思念

佳人之时,佳人也凝望盼望自己归来,将由己之思彼,转化为彼之思己,作者正是通过这一

婉曲的抒情笔法,更曲折深入地表现了游子远游、归乡不得的凄苦心情。

声声慢

李清照

1. 理解这首词主要是抒写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和几近绝望的哀痛心情:作者李清

照晚年流落江南,孤苦伶仃,万般凄凉,这首《声声慢》可以看作是词人晚年凄风苦雨中孤

苦生活的自画像。当时国破家亡、丈夫新丧,作者只身流落江浙,处境十分凄凉。这首词就

是抒写她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

2. 认知这首词主要是通过描绘暮秋景物来借景抒情(分别说明词人是怎样通过气候、淡酒、

晚风、过雁、黄花和梧桐细雨等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的):主要通过五个层次的残秋景物描

写来渲染愁情:首先是通过气候的反常多变,总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其次是借助“淡酒”

和“晚风”来渲染愁情,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比深重;再次是通过由南飞

雁所引发的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

情;接着又通过满地堆积憔悴的黄花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晚年孤

苦无依的凄凉心境;最后则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导发出“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3. 体会词中“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旧时相识”、“黄花”、“梧桐细雨”

诸意象的情感内涵:

4. 认知词中的错觉意象和自喻意象,分别说明它们的表现作用:错觉意象句是“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似曾相识的大雁飞过,引发起对昔日美好生活的追忆,但如今作

者丈夫已去世,她孤独无靠,满腹心事无可告诉,因而反而借“大雁”难归的热闹场景而“伤

心”。文中具有自喻意象的一句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作者以满地堆

积憔悴的黄花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表现自己晚年孤苦伶仃的凄凉愁苦。

5. 认知词中两个直抒胸臆的呼告句,说明其艺术表达效果:这两个呼告句是“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句都是采用了宋代当时的口语入词,第

一句表达了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第二句表达了作者凄苦难以言尽的哀愁,这两句采用的当

时口语有“怎生”、“次第”、“了得”,正是这些口语的使用,从而使作者的感情更显得朴素、

真切、自然。

6. 说明开头14个叠字的三层指向及其统领全词的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七组叠词,字字珠玑,字字传神,字字蓄情,字字生动,字字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

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其手法独特,铿锵有力!其中“寻寻觅觅”写行为,统领

喝酒、望雁、看菊、听雨等行为线索。“冷冷清清”写环境,统领气候、晚风、过雁、黄花、

梧桐、细雨等景物线索。“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统领秋愁、家破人亡之思、身世变迁之

哀、孤苦绝望之悲等情感线索。这三条线索相辅相成,是全词的整体建构。

摸鱼儿

辛弃疾

1. 理解这首词主要抒写词人对国运危迫的焦虑和报国无门的悲愤:这首词借宫中美人的春

愁闺怨,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势衰微的焦虑担忧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

愤。全词是“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摧刚为柔,在婉约之中洋溢着深沉

的爱国激情。

2. 认知本词上片是借暮春景物抒情,下片主要是借典故抒情:上片借物起兴,以江南暮春

的衰残景象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势,借美人之伤春、惜春、留春、怨春,表达对抗金复国

的满怀热望和深沉惋惜;下片托古喻今,用汉武帝时陈皇后的宫闱旧事比兴,以美人之失宠、

见妒、闲愁、苦思,暗示自己南渡以来,长期遭受朝廷冷落、排挤、猜忌的际遇,抒发华年

虚掷、抱负成空的苦闷激愤。全词抒情委婉沉郁。

3. 认知本词整体用比兴手法,以象征达意:这首词比兴手法的运用不拘限于个别语句或局

部的喻譬,而是通贯全篇,在总体上具有象征意义。上片借物起兴,以江南暮春的衰残景象

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势,借美人之伤春、惜春、留春、怨春,表达对抗金复国的满怀热望

和深沉惋惜。下片是托古喻今,用汉武帝时陈皇后的宫闱旧事比兴。全词前后三次写及的残

春景象,无疑是南宋局势风雨飘摇的象征;而词中美人之失宠见妒、伤春怀怨,则显然是作

者遭际、心境的比况。

4. 认知上片的中心意象是“春又归去”,下片的中心意象是“佳期又误”:这篇诗歌上片以

“春又归去”的衰残景象,表面上是写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其实是象征抗金收复时机

再度丧失,具有国势殆危的普遍意义;下片中心意象是“佳期又误”。

5. 体会上片中“春又归去”、“几番风雨”、“落红无数”、“天涯芳草”诸意象的象征意蕴:

6. 理解“画檐蛛网”的词人自喻意义:“画檐蛛网”是作者的自喻。希望能多留住些春意,

而春意象征着国家抗金,春意的昂扬和永驻象征着抗金形势的永盛与永久,在这里也就表现

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激情了。

7. 说明下片中所用典故的意义:下片中所有的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

失意。暗喻忠良之士遭到残害,不被理解信用,虽有思君报国之心,却无处倾诉。

再别康桥

徐志摩

1. 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再别康桥》是19xx年徐志摩出国讲学、再度游览剑桥后所写

的著名诗篇,表达了诗人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寄托着他对西方文明

的深挚向往和追求。

2. 从情景交融互渗的角度,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诗人的情感都是通过描写物象来渲染的,

所以诗意含蓄而蕴藉。垂柳艳影、青荇柔波、榆潭彩虹、篙船星辉、夏虫笙箫,一个个画面

动静交错、历历在目。作者将自己的身影、心意、向往糅合进画面,情与景水乳交融,使意

象内涵丰富而韵味浓郁。

3. 认知诗中的比喻及其比喻意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的艳

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自喻为物,托物寄情,贴切而易懂。以“夕阳中的新娘”喻“河

畔的金柳”,以“别离的笙箫”喻“悄悄”,是通过美化对象来激发感情,新鲜而动人。

4. 体会“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的象征意味:“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象征,前者是即景暗示西方文明,后者是造景隐喻美好理想,均意在言外。

5. 从句式、节奏、韵律几方面体会本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建筑美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完善、章节的整齐、句式的匀称;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的流畅、音节的顿挫、韵律的和谐。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本诗的建筑风格和音乐节律,与诗情的轻柔基调、诗人的幽微心态十分吻合,而首尾内容的呼应、形式的对称、韵律的合拍,则给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旋律感,相当委婉精妙。

雨巷

戴望舒

1. 认知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雨巷中的许多意象诸如“丁香姑娘”、“雨巷”、“独自彷徨”等都富于象征意味,试的意象既具有古典情调又具有现代性。

2. 从日常生活、现实斗争和抽象理念三个层面体会这首诗的丰富蕴含: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爱情诗。抒情主人公“我”孤独地撑着雨伞徘徊在悠长而无人走过的雨巷,是在等待梦中情人的出现。诗的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曾经有过的一段感情际遇。从现实斗争的角度来讲,可以将其置放于当时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中加以阐释。本诗渲染了一种孤独愁苦的情感主调,但内里生长的也不无思索、希望与探求的积极因素。从哲学角度来讲,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美”和“理想”的追求。

3. 理解“丁香姑娘”、“雨巷”、“独自彷徨”、“颓圮的篱墙”、“雨的哀曲”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丁香姑娘”,她是诗人梦中情人的化身,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切美好的化身。从日常生活层面看,“她”是“恋人”;从现实斗争层面看,“她”可以理解为“革命”;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看,“她”还可以被解读为“美”与“理想”的象征。“雨巷”是人生漫漫长路、狭窄天地的象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和追求的象征,“颓圮的篱墙”是家园的破落与环境总值的低潮的象征,“雨的哀曲”是环境凄苦、遭际不幸的象征。

4. 体会本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韵味无穷的意境美:营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是这首诗的又一特色。意境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强调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强调耐人品味的和谐整体的艺术空间。在本诗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独行者等,编织出雨中江南小城一隅的画面,显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浓郁韵味。

5. 体会本诗句式、节奏、韵律的音乐美:本诗突出的成就还在于诗歌节奏的音乐性方面。标点符号的运用,韵脚的有无,排列方式的变化,重复的大量出现,都与诗人内心情绪的变化谐调一致。诗歌语言的节奏其实就是诗人内心的情感节奏。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1. 归纳本诗的情感内容:本诗共有四节其内容及感情分别是:第一小节写贫困、落后的祖国,表现出深沉、悲痛的情感;第二小节写痛苦、追求的祖国,表现出痛苦、希望的感情;

第三小节写新生、希望的祖国,表现出希望、欣喜的感情;第四小节写养育、献身的祖国,表现出深情、强烈的感情。

2. 概括诗中四个意象群的大意,体会“蜗行”、“希望”、“黎明”、“沸腾”逐层推进的祖国形象:这首诗共有四节,诗人逐层递进地抒发情感,由沉重到热烈,由抑到扬,最后达到高潮。在第一节中抒发了为祖国苦难过去而悲伤的情感,在第二节中抒发了为祖国的希望未能实现而遗憾的情感,在第三节中抒发了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的未来而欢呼的情感,在第四节中抒发了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而献身的情感,在这之中诗人营造出了不同的意象群,将“蜗行”、“希望”、“黎明”、“沸腾”的祖国形象逐层推进,直到高潮。

3. 认知全诗运用象征达意的方法:运用新颖传神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之一。例如在第一节中,诗人通过“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这些意象,营造出了陈旧、颓败、贫瘠、阻滞的整体色彩,处处都在展现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给祖国带来的沉重负载,表现出诗人深沉、悲痛的感情。

4. 体会全诗将“我”和“祖国”交融一体的特点:抒情主人公“我”在诗中与祖国“你”对举,具有灵活的象征含义,诗中的“我”与祖国“你”密切联系、紧紧关联,是祖国不同时期、不同命运的意象化身,本诗正是通过这种“你我”合一的结合,深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无比悲痛、感伤、热爱的情感。

婴宁

蒲松龄

1. 认知“爱笑”是婴宁的个性特点,自然天性是她的主要性格特征:这篇小说之所以令读者喜欢,首先是它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她个性的表层是爱笑:无时无地的笑,千姿百媚的笑;内里是痴憨:不解人情,不谙世事。整篇小说几成婴宁笑声的组曲、憨性的乐歌。无疑,这个性是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的自由流淌,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真情赞美和向往。

2. 认知婴宁的性格有一个转化过程,并从而理解小说昭示人类困境的主题思想: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或许就在这里。

3. 理解小说的表层叙事线索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内里推动情节发展的机杼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这篇小说的整体建构特点表现为叙事的双层性。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

4. 理解鬼母形象在小说结构和主题表达上的作用: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

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5. 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说明环境描写与婴宁性格的关系: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达到了妙合无痕的境地。婴宁的生父是人,生母是狐,长期由鬼母教养,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乱山幽谷之中,正是这样的特定环境,才养成了她纯真、痴憨而又略带狡黠的天性。

6. 体会小说中“花”的类比象征意味:小说中写花是为了写人,(1)通过花彰显了婴宁的自然天性,说明其性格形成之因。(2)通过花映衬了婴宁的美貌,通过让争奇斗艳的百花始终陪衬在婴宁的音容笑貌。(3)通过花隐喻象征婴宁人格的纯美和真善。花是自然的、纯洁的、美丽的,婴宁的人格也是如此,她的这种纯美、真善人格特征得以形成展现,与花的类比象征不无关系。正是如此,才形成了“人借花生色,花借人生情”的美好艺术效果。

宝黛吵架

曹雪芹

1. 理解宝黛吵架的实质和普遍意义:宝黛吵架的实质是相互试探。其揭示了恋爱中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符乃至悖反地普遍现象。爱到极处,反生争吵;爱之愈深,争吵愈多愈烈。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奥秘。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情人弄假成真、弄巧成拙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今天在我们周围还时时发生。

2. 把握宝黛吵架的主要特点是“假情试探”:宝黛吵架的心理原因是相互试探,假意试探,而且因是假意试探,又过分敏感,于是不断横生枝节,越吵误会就越多。

3. 认知本篇主要采用了直接心理描写方法,并说明其表达作用和必要性:作者描述了恋爱中男女主人公吵架的起因和愈演愈烈并最终后悔的过程,主要采用直接心理描写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深入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让人感觉到真实、可信、细腻、生动。如果作者不直接把这种热恋少男少女普遍而微妙的心理情态,用直接心理描写表现出来,读者就很可能于无意中将它忽略了,可见其必要性。

4. 理解“两假相逢,终有一真”、“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的画龙点睛作用:作者总括得好:“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点拨的正是这个道理。

断魂枪

老舍

1. 理解小说开头社会环境描写的意义和作用:作品开头社会环境描写有利于我们了解其历史背景,当时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以刀枪棍棒为代表的国术,面对强大凶残的坚船利炮不得不谋求改变。正是有这个社会历史环境的描写,读者才能理解身怀“五虎断魂枪”绝技的镖师沙子龙的举止行为,他一方面对往昔的威风八面满怀留念,一方面又在痛苦与无奈中将镖局改成客栈,并执意“不

传”断魂枪,虽无奈却成为“东方的大梦不得不醒”的醒者。

2. 概括沙子龙、王三胜、孙老者的性格特征,并进而说明他们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心态:沙子龙是身怀绝技的国术大师,武功高强,个性孤傲内向,性格老练深沉,在时代的大变革中已无奈成为“东方大梦不得不醒”的醒者;孙老者是江湖传统中优良品格的折射,嗜艺如命,孜孜以求,个性豪爽固执,积极进取,在时代的大变革中仍然沉潜在“东方的大梦”之中;王三胜是江湖艺人劣根性的投影,粗浅鄙俗,庸俗自私,个性张狂外露,争强好胜,在时代的大变革中仍然沉潜在“东方的大梦”之中。

3. 理解人物性格差异之间的相互映衬作用:三个人物形象构成了意味深长的对照。小说在沙子龙身上着墨不多,但对于王三胜和孙老者却花了不少笔墨,表现了王三胜好吹嘘,性格外露,孙老者干巴直率,嗜艺如命。但是这两人对时代巨变,不似沙子龙心灵震撼之深,这也从更深层角度烘托了主要人物沙子龙的性格与心态。

4. 认知小说主要是通过肖像描写、对话描写和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作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对孙老者穿戴、辫子、眼神的描写,对王三胜练武比武过程的动作描写,等等,尤为精彩。

5. 指出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表达作用:例如在王三胜这个老江湖的眼中“这个老家伙绝对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这里语言简洁生动,比喻新奇贴切,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孙老者的形象。

苦 恼

契柯夫

1. 车夫姚纳苦恼的内容:这篇小说描述老马车夫姚纳内心的辛酸与苦恼。他刚死了儿子,妻子也早已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他的小母马述说。

2. 小说的主题思想:通过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揭示出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

3. 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总体特点:(小说的主题思想)在这里,作者拾取的只是大千世界一颗微不足道的沙粒,但却能令人心灵震撼、见微知著。

4. 指出文中将人与马类比的地方,说明其表现作用:作者运用了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暗示手法。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使人联想到车夫姚纳的处境、神态和遭遇,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如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5. 指出文中将人与马对比的地方,说明其表现作用:姚纳想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可是他先后想向军人、青年、看门人、年青马夫诉说时,这些人都漠不关心;但与此同时,小母马不仅听他倾诉,耐心听他讲完了全部的苦恼,而且还“闻闻主人的手”,似乎是在安慰。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将“人无情”而“马有情”进行强类对比,冷峻地揭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和小人物命运的悲惨,发人深思。

6. 举例说明作者善于通过对话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特点:作品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在这篇小说中姚纳与军人及三个青年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7. 举例说明作者善于通过行为和肖像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特点:肖像描写“人与马”的类比,写出车夫姚纳可悲的心理苦恼和处境。

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1. 本文的主题思想:小说通过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的爱情。

2. 作者以“麦琪的礼物”为标题的用意:“麦琪”的故事,大家众所周知。而本文中德拉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是男女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纯真爱情的体现,因此作者赞叹德拉夫妇“他们就是麦琪”,故以“麦琪的礼物”为本文的标题。

3. 本文“一虚一实、双线并行”的结构特点,说明其艺术效果:作者详写了德拉卖发买表链的行为和其心理过程,这可以看成是一条明线。而对杰姆卖表买发梳一事,只在文末一笔点出,这可以看成是一条虚线。但这两条线索是同时发生的,所以称为“一虚一实、双线并行”。采用这种构思方式,固然是为了避免重复,但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在作品末尾形成出人意料而又不违背情理的精彩结局。

4. 概括本文中作者善于通过外在表情、行为描写来显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的特点:作者善于通过外部行动和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德拉下定决心卖掉秀发这一段就是很好的描写,当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由兴奋到惊骇、到留恋、到痛苦、再到坚定,最后果断地奔向市场的急骤变化过程,而这全是通过精确而细腻的表情、神态、举止、行为描写显现出来的,显得十分真切、细腻而生动传神。

5. 本文“含泪的微笑”创作风格:小说中描写的是一个温馨的故事,妻子为给丈夫购买一条白金表链作圣诞礼物,卖掉了她的一头秀发,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套发梳,虽然他们都为了对方买到了最好的礼物,但是同时付出了自己所最珍贵的东西,小说写了一个喜剧故事,可其中有浸染着悲剧色彩,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

6. 本文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这篇小说的语言显得幽默诙谐。例如文中关于“一块八角七分钱”的交代,关于“信箱”、“门铃”、“名号”以及壁镜、秀发的描述,都是妙语连珠,形象生动,无不体现了这个特点。

秋夜

鲁迅

1. 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统治进行着坚韧的战斗。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启发读者无限的联想。

2. 说明本文揭露了什么、歌颂了什么、同情了什么、祭奠了什么,体会作者的战斗精神和博爱胸怀:(参考3的答案)

3. 指出文中的象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运用象征手法抒情,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表现特点。天空的形象在作品中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显然是黑暗暴虐势力的象征。它冷漠、凶险而狡黠,又色厉内荏,作者对它的态度既憎恨又蔑视。小粉红花在秋夜的寒气中瑟缩地做梦,它是作为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的象征,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作品开头关于两棵枣树的重复修辞手法的独到运用,意在对后面关于枣树的描写进行铺垫。枣树的苍劲挺拔,无情无畏地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决不罢休的坚韧的战斗精神,正是抒情主人公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文章最后的小青虫的形象,小得可爱、可怜,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精神上与枣树暗相呼应。文章以对小青虫的“敬奠”作结,含义深长。作者身处长夜,既决心与黑暗势力誓死战斗,又深感这一斗争的艰险与悲壮,这正是他当时的复杂心态的真实表达。

4. 指出文中采用拟人化手法的地方,说明其表现作用:作品写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对这些象征性形象的理解不宜过于指实,但其褒贬分明,作者的感情寄寓与作品的意义指向是十分明确的。

香市

茅盾

1.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说明其以小见大的整体构思特点:本文通过记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即小见大,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2. 理解本文主要通过香市今昔盛衰对比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作品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写作方法,表现了香市昔胜今衰,其中高阔场面、气氛等的对比。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追忆往昔香市的热闹场面,第二部分描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通过今与昔、冷落与热闹的对比来表现主旨。

3. 说明文中是用反衬手法来凸现重兴香市的冷落景况: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采用反衬手法,重点写了重兴香市中的武术班,他们的技艺比往昔香市的杂耍高明得多,票价也极低,但看的人很少,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更加鲜明地反衬出重兴香市的冷落。

4. 概括文章开头关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场面描写的层次内容:文章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先总写一句,然后依次写庙前、庙内和声音,层次十分清楚。

5. 理解文章结尾披露香市主角转移情况的深刻含义: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文章开头说往昔香市的主角是农民,结尾说重兴香市是由镇上的小商人发起,农民差不多没有来,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从而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1.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者探望故居然后离开故乡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通过作者离别十八年重回故居所引起的思索,揭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毒害,表达了对旧制度的强烈憎恨,指出财富无法“长宜子孙”,青年人应有自己的理想,冲破家的束缚,到社会上去寻找光明之路。

2. 抓住“长宜子孙”四个字,理解本文所展现的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一种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子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另一种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

3. 指出文中三次出现的“灯光”的象征意蕴,把握全文以灯光为线索的结构特点: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分别是:其一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灯光,象征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其二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其三“我的心灵的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这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蕴。文中的“灯光”不仅使文章充满了诗意,而且是统贯全文的线索。三种灯光依次闪现,表示作者的思绪和感情逐层推进,标志文章思想内容不断深化,由最初看到旧家庭、旧礼教败落,然后到揭露和抨击它的罪恶,最后再到指出新的生活道路,这正是全文的内容发展脉络。

4. 理解姐姐的悲剧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在作者离家不过一年半的时间,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而这时离姐姐出嫁只有一年时间。作者通过对姐姐悲剧的回忆,暴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春和生命的罪恶。

5. 指出行文中多次运用插叙的地方:作者写叙写自己回到阔别了十八年的故居的情景,接着插入了在过去的十八年中姐姐的死亡和自己对姐姐的思念,然后再回到十八年后今天继续往下写,后来又回忆到祖父积攒家资为子孙造福等情景,这就是多次插叙。

6. 把握本文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行文充满激情的写作特色:文章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思绪翻滚,情感浓烈,充满动人力量。

蒹葭

《诗经》

1. 认知本诗的中心意象“在水一方”及其两种境况,体会追寻者的执著、惆怅心情:本诗在每一章的三、四句点明“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的主题,表现出的中心意象是“在水一方”,接着四句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一是“溯洄从之”,但结果却是“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二是“溯游从之”,但结果却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两种结果都是可望难即,“伊人”终不可得。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2. 理解“在水一方”的普遍象征意义: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3. 说明本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并层层推进的形式特点: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虽然诗中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例如从“蒹葭苍苍”到“蒹葭凄凄”,再到“蒹葭采采”,都是青苍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另外,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此外,从“伊人,在水一方”到“伊人,在水之湄”,再到“伊人,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

4. 体会本诗将具体事实虚化、意境扑朔迷离的朦胧美: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

陌上桑

汉乐府

1. 认知本诗是由民间流传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改编联袂而成的:这首民歌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将民间流行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融为一体。

2. 概括罗敷的性格特征,理解这是一首美女赞歌,体会其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罗敷是一个既美丽、又坚贞、又聪明的采桑女子,她具有惊人的美貌,外出采桑时,各种人都因见到罗敷而神魂颠倒,其“行者见罗敷??但坐观罗敷”部分是描写异性间的吸引,对美丽异性的本能向往之情,是人类爱美天性的自然流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

3. 认知本诗的极力铺陈手法:文中“罗敷喜蚕桑??紫绮为上襦”这八句话主要是从正面铺叙来进行描写,但写的是器物的精致和服饰的华美,而器物和服饰的精致华美,正是为了衬托出穿着者的艳丽动人。这几句话从环境、器物、发型、服饰等方面烘托、映衬、暗示了罗敷,不仅外表美丽,而且也追求高洁的性格品质,这为下文罗敷拒绝、批驳“使君”作了内在铺垫。

4. 说明诗中的侧面烘托手法:诗中描写罗敷之美,并没有直接描绘其容貌,而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先渲染环境氛围的绚丽,日出东方,朝霞映照;再写她的采桑用具和服饰,篮子精美芳洁,服饰鲜明华丽;最后写旁观者为之倾倒,“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均有所失态,忘了自己该做的事。这种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不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幽默风格。

5. 体会本诗的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诗中描写罗敷之美,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其增强了诗歌的幽默风格。“夸夫”情节中的那位“夫婿”,实为女主人公凭借机智和口才想象、编造出来的。她是用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表现出罗敷的聪明机智,而且增加了诗篇的喜剧色彩。

饮酒(其五)

陶渊明

1. 识记这是一首田园诗: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田园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返璞归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

2. 理解全诗抒写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忘世、忘我、忘言的心境,认知“心远”是全诗的诗眼,体会其中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和深度: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世”心态,有“大隐隐于市”的深致;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有“物性即我”的深致;末二句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有“美在无意识之中”的深致,三层意蕴是层层推进的。从虚静、到物化、再到“得意”,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他返璞归真诗歌风格的充分体现。

3. 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自然天成特点:本诗是情景自然天成的代表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一派并非有意欣赏的天然本色景物中,潜蕴着一种忘世忘我的物化心态,把作者归隐田园后的“心远”程度不动声色地显现出来,景与情天然浑成。创造自然天成的意境,关键在于作者要有忘我物化心态,因此王国维把它称作“无我之境”。

4. 说明诗中“而”字的转折意味和“见”字的无意心态:“而”字则有转折的意味。用“见”字,则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平和的心态,也合乎“物性即我”的深致,体会出一种无意的心态。

行路难(其一)

李白

1. 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体会诗人心情的起伏跌宕:此诗写于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后,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他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这首诗反映出当时诗人遭受诋毁,心理上的抑郁不平,也表现出他执著自信、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

2. 指出诗中借典型举止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就是作者被逐出长安、仕途受阻时,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典型行为举止,形象揭示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这种抒情方式是诗人当时情感和心理的直接显现,能起到以少胜多的表情达意效果。

3. 指出诗中借象征抒情的诗句,理解其象征意义: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隐喻自己仕途艰险受阻。这种抒情方发言在此而意在彼,可以更深刻表现诗人当时的处境。

4. 指出诗中借典故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是借用传说中吕尚、伊尹终究被重用的故事,表达诗人对未来前途依旧充满信心。这种抒情方法是借古人、古事、古言来隐喻今人、今事、今意,能抒情达言志,表明心迹,并且借典故抒情,可以起到言约意丰、委婉含蓄的功效。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1. 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杜甫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局势尚未安定,回归长安的心愿仍无法实现。诗人面对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悲秋是古代诗歌中习见的主题,而杜甫此诗,由悲自然之秋到悲国运衰落之秋和悲人生遭际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含蕴深厚。

2. 理解“他日泪”、“故园心”的内涵:“他日泪”指的是因回忆往事而伤心落泪。“故园心”的实质内涵是作者思念长安的心意。

3. 辨识诗中融情入景与移情于景的诗句:融情入景的句子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引起流寓在外的伤悲情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也是融情入景,通过滔天波浪、接地风云与社会动荡、战争风云的同构联想,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当时忧国忧民的心情;移情于景的诗句有“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展开联想,抒发羁旅外地的伤感,彰显思乡之情的深长、浓烈。

4. 说明诗中“开”字和“系”字的双关语意:颈联两句,语意双关。其中“开”字,既有花开之义,又引发诗人伤心落泪。“系”字就船而言,是系岸不发,就心而言,是牵系不忘。正是因为双关意义的运用,这两句诗于平易中更显得新奇感人。

5. 认知诗中对偶工整的诗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其对偶极为精当工稳,山与水对照,情与景相得,句式又富于变化,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长恨歌

白居易

1. 认知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长诗: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婉转的动人故事,铺叙了唐玄宗李隆基宠幸贵妃杨玉环以及他们之间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

2. 理解本诗的双重主题及其侧重点:这首诗有两个主题,一是爱情,二是讽刺。诗中对李、杨以前的耽乐误国,有所讽刺,如诗中写到“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但这只是在第一段中,并不是最主要的。文中第二、三、四段以更多的笔墨精心描写李、杨德生离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情与深情。以“长恨”为中心,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悲剧结局,白居易曾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这说明作者是为歌“风情”而作此诗,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

3. 概括李、杨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作者用力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对唐玄宗,突出了他早先宠幸杨妃和耽乐误国,以致生离死别,后来对杨妃苦苦相思,情深似海;对杨贵妃,着重描绘了她的美丽风姿和身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

4. 说明本诗整体构思注重心理描写和浪漫色彩的特点: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如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写玄宗从傍晚到夜深、到

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再如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写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把人物内心活动写得合情合理。本诗情节曲折生动,这既源于李、杨情事本身的离奇,也出自诗人的精心构撰。按常理,杨贵妃身死马嵬坡,悲剧就完成了,而作者却匠心独运,大肆铺写玄宗幸蜀途中、还京路上以及回到长安后对杨妃的苦苦思念,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情感活动,推动情节继续深入发展。这不仅生发出了整个第四段的一系列情节,使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充满浪漫色彩,而且还在皇帝身上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感情,大大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气氛,深化了“长恨”的主题。

5. 指出诗中融情入景和移情于景的诗句: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抒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纯用以景染情,庶几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程度,其是融情于景。而说道移情于景,不得不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月色本是明媚的,铃声本是清丽的,但在极度思念杨贵妃德唐明皇的感受中,他们却改变了性质,变成“伤心色”、“断肠声”。

6. 指出诗中借典型神态举止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作者用“回眸一笑百媚生”点染杨玉环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天生丽质”;用“宛转蛾眉马前死”、“回看血泪相和流”的惨相,渲染杨贵妃缢死马嵬坡时的哀婉凄绝;用“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彻夜长思,彰显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刻骨深情;用“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的失态举止,凸现杨贵妃“闻道汉家天子使”时的激动、惶急心情,也取得了“以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表达效果。

7. 指出诗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作者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来喻比杨贵妃的美貌,用“比翼鸟”、“连理枝”来喻比李、杨德生死不渝,虽有些俗套,但前者睹物思人,后者托物寄心,均十分贴切;特别是用“梨花一枝春带雨”来喻比杨玉环“闻道汉家天子使”时的情态,既活画出容颜如花、泪流纵横的外在形貌,又显现出惊喜与幽怨交织的内在心情,形神兼备,堪称神来之笔。

寡人之于国也 孟轲

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本文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是:倡导仁政、反对霸道、消除战乱、发展生产,使人民不饥不寒,安居乐业。也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2. 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何以才能知多”为线索展开论说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第一层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是“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层次为二、三、四段。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层次为五、六、七段。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和态度,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使人民的衣食住育均得到发展并能从中受益,并且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焉”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在第一段中,梁惠王认为自己尽心了,问为何民不加多?接着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明梁惠王治国与邻国国君并无本质区别,从而揭示“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正面阐述如何使“民加多”的主张。本文说理具有抑

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点。文章开头批评梁惠王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体措施,勉励他施行仁政,这是先抑后扬的说理方法。另外,孟子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后又说只要不把责任归罪于荒年,则可使天下“民至焉”的愿望得以实现,并为梁惠王描绘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图景,这也是先抑后扬的说理方法。针对梁惠王对百姓施小恩小惠而矜功自傲的心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生计问题,从而消除其矜傲情绪;同时针对其渴望使民加多,希望得到民众拥护的心理,又给以肯定和勉励,劝导他施行仁政,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式,这都是循循善诱特点的表现。

3. 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法说理的特点: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4. 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1. 识记本文是一篇史论。

2. 理解文章“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在人事”的中心论点:即封建王朝的兴衰不在天命,而在于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观努力。

3. 说明全文通过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法进行论证,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对比,论证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文中先叙庄宗牢记父亲遗志,奋发图强,消灭仇敌,平定天下,接着迅疾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以事实证明满与逸豫之非,使文章开头就昭示的中心论点得到有力的证明。

4. 认知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本文采用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在第二段话中采用了事实论据,其前半部分表现了励精图治、意气昂扬的历史事实,后半部分表现了事业衰败、国破人亡的历史事实,这些都是最可靠的依据。理论依据主要存在于第三段话中,如《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这句话揭示了后唐庄宗的亡国原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整篇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 理解并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格言名句:这些语句精辟透彻,发人深省,教导我们事情成败往往在于

人为,不要穷奢极欲,也不要耽于淫乐,否则将会导致国家衰败,自我灭亡,另外还要谦虚谨慎,注意细小琐事,要防微杜渐,不可骄傲自满,沉溺丧志。

论毅力 梁启超

1. 认知本文的总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理解作者所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本文所提出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只有毅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这一道理启人深思,催人奋进。人生要想成功,生活要想幸福,就必须昂首坦然地去面对困难,正视挫折。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能够百折不挠取得成功,而另一些人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呢?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毅力去克服困难。最终决定命运的是人的毅力,所以,当我们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而应更加奋勇,加强自己的意志力量,用毅力去克服它、战胜它、征服它,这样才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2. 说明全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本文开头起笔就旗帜鲜明运用正反对照的手法突出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以此统领全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这样论点本身就是正反对举,把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比较。另外本文自始至终都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从论证看,首先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然后阐述:“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最后引经据典“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总之,作者从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等多个方面比照阐述,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说明详细、具体、透彻,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3. 认知文中的层递句式,说明其表达作用:层递是e为了表达客观事物之间层层发展的关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使用到层递手法:第一处在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从“志力薄弱之士”到“次强者”,到“稍强者”,再到“更稍强者”,最后到“志强者”,依次叙述,说明了前四种人毅力从弱渐强,虽有区别,但终究比不上毅力至强者,最后作者顺理得出只有“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的结论,表现了毅力的重要性。第二处在第三自然段,通过“譬如操舟”,叙述了“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虽然层层进步,但终究不能到达彼岸,说明了“反是者败”层递手法,采用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等语言格式,构成了层层深入、逐次加强语意的方式,有力论证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中心论点。

咬文嚼字朱光潜1. 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一是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二是阐述了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指出“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

2. 认知文中的实例论据及其所证明的观点,理解本文所擅长的归纳论证方法:本文主要采

用了归纳论证方法,往往先说结论,再广征博引,列举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的大量实例进行论证,不仅有理有据,而且能将抽象的概念或陌生的道理讲得有如日常生活经验那般浅显易懂。例如在文中第三段中先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接着就举出《史记》中人们熟知的“李广射虎”一段文字被王若虚改的索然无味的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3. 认知文中的理论论据及其所证明的“文贵创新”论点,理解本文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方法:本文中,引进“套板反应”的普遍原理,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论说文章语言贵在创新的道理。

4. 认知文中“月轮”、“月晕”的比喻意义,体会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不同特点和作用:为了说明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作者分别把它们比喻为月轮、月晕,更加形象直接,容易把握。1、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2、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3、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偏于类型,因此易用,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因此难用。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4. 认知文中的比喻,理解其比喻意义:如操舟之喻、造山、填土之喻、掘井之喻,通过这些比喻生动表现了坚持到底的毅力对于成功的必要性,也因此突出文章的主题。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1. 理解文中“尽烧债券”情节所体现的传统民本思想:“尽烧债券”这一生动细节,集中刻画出冯谖具有民本思想的远见卓识和临机大胆决断的性格特征。

2. 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征: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

3. 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性格的人物描写。

4. 理解本文主要采取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展现冯谖的形象: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这是先抑。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5. 说明本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本文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这是先抑。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

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垓下之围 司马迁

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主导性格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但也体现出其宁死不辱、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

2. 理解司马迁对项羽的历史评价: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对项羽作盖棺论定时,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政治上犯了短视的错误,而专门凭借武力来经营天下的结果。

3. 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其一,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其二,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其三,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这种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4.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瞋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1. 概括许远、张巡、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2. 认知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都紧紧围绕在赞美英雄、斥责小人主题之下,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

3. 理解文中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的论证方法: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就是韩愈针对污蔑许远的两种错误论点进行批评。用的是事实作为论据。

4. 辨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言语描写、细节描写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使用了肖像描写,如写张巡,“须髯辄张”;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南霁云去贺兰将军那儿请求发兵,贺兰强留霁云,南霁云为了走,于是就抽刀断指,表示自己回去的决心。如此贺兰就不能够再留了。再如南霁云抽矢射塔,他对于贺兰拥兵坐视,不去支援非常愤怒,所以他抽出箭射到佛塔上说,有朝一日我破了贼兵,我饶不了你贺兰。抽矢射塔表现了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语言描写。例如贺兰强留南霁云,宴请他,南霁云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5. 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1. 认知这是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2. 归纳文章的中心旨意,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本文是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3. 理解本文的整体类比方法,指出文中诸多类比之处:本文说理,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用种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

4. 指出文中的对比方法,说明其表达作用:文章阐述种树的道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郭橐驼与其他种树人对比。郭精于种树,其他人窥伺而不得;他植者中特别粗心、马虎、过于疏懒者,若不过焉则不及、与爱之过殷,忧之过勤相对比;种树的道理与做官的道理相对比。这一系列对比,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正与误、利与弊都衬托得十分清晰。

5. 说明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的剪裁艺术: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写“他植者”种树的两种错误态度时,略写态度马虎方面,详写“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方面,这是为了与后文中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相对应,体现了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脉络贯通的艺术特点。

前赤壁赋 苏轼

1. 识记这是一篇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贬抑客人的主张,伸张主人的见解)。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

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苏轼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文章通过作者与客人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最终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把握本文“乐——悲——乐”的情感变化线索:文章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

4. 指出文中描绘江水、明月、清风的写景句,说明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文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力求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的融合统一,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宣泄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极富理趣之美。

5. 理解文中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本文继承并发展了赋体“主客对话”的传统表现手法,并且也是“抑客伸主”,即贬抑客人的主张,伸张主人的见解。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最后“主”终于说服了“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6. 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洞箫声,有什么表现效果:作品中描绘箫声的句子是“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在这里作者通过听觉、感觉,调动想象,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写的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更多相关推荐:
自考大学语文作文写作技巧

自考大学语文作文写作技巧一应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异同应试作文是在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条件下按特殊要求所写的文章与平时作文大不相同经比较我们发现有以下异同第一从完成情况来看它们有依辅性和独立性的差异平时作文有辅导老师的...

大学语文作文范文选

大学语文作文例文选附最近七次大学语文考试作文试题如下1独自面对09012友谊08103人间只有真情在08074好事多磨08045水的联想08016我的珍藏07107一次难忘的经历0704这些作为如何审题请见大学...

自考大学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五作文30分答案一类卷2630分A内容中心突出见解深刻B语言行文流畅语言准确C篇章结构谨严层次明晰评分标准以28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a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b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

大学语文作文范文(九篇)

1学会quot照镜子quot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quot镜子quot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quot照镜子quot的体会说quot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q...

自考大学语文作文写作技巧

也花舒还亮天家的偷几趟都边都手一儿年空脚朋星壮的歌擞一着树里密的领上草让上梨高杨的胳出来兴欣路也儿渐佛还都去捉里精满安繁繁也母躺着点藏展却着泥杏看像的头针着春捉着它的还的了味老几香样经转蜜膊健的慢的在的字像各巢...

(20xx年超全版)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历年作文题汇编

20xx年超全版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历年作文题汇编说明本文在前两个版本的基础上合并而成搜集汇编了20xx20xx年大学语文自考历年作文题包括20xx20xx年大学语文专本科的作文题搜集整理供个人学习之用20xx10...

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历年作文题汇编(20xx完全版)

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历年作文题汇编20xx版搜集整理20xx10本以我与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除不得写成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30分20xx10专请以我与地坛读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30...

自考大学语文冲刺:考前集中训练作文

自考大学语文冲刺考前集中训练作文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专科的公共必考课该课历年考试试题的突出特点是覆盖面广教材课文共56篇所考内容分三个方面作家作品语言知识文体知识这三方面试题分布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

20xx年1月自考真题及答案:大学语文

20xx年1月自考真题及答案大学语文20xx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分析4五作文题30分41以自强者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记叙或议论皆可但不可写成诗歌分析自强者胜适合写作议论文建议第一段简单...

20xx年1月自考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20xx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课程代码0472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全国20xx年4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20xx年4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课程代码04729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

全国20xx年04月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历年真题

全国20xx年4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课程代码0472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耒选均无分1五代史伶官...

自考大学语文作文(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