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灵动的课堂

时间:2024.4.20

打造灵动的课堂

——谈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琼海市朝阳中学 曾维环

【摘要】课堂是承载新教育理念的载体,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新的课程理念能否落实的关键也在课堂。要真正做到理念转化为行为,就要让我们的课堂鲜明体现师生生命互动,洋溢生命灵性,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展示发展轨迹。

【关键字】灵动 新课堂 有效

新课堂是学生灵动的思维场。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灌输”、“填鸭”为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灵动的思维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主动发展,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得以发展,睿智得以体现。学生自由徜徉在思维的海洋中,如沐春风,如润春雨。课堂的思维场中,每一个头脑都在不停地思考,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着、成长着。

目前,我们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一种不良现象: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应有的发展。那什么才是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怎么做才能得到有效呢?笔者认为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可从这几方面尝试: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观。也就是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政治教师更应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知识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通过相互的沟通理解,信任砥砺,不断生成,不断构建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教的热情高涨,学生好学乐学,课堂气氛活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教学效果就愈差。

该如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1 、赞美——传递师生感情的媒介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实践证明表扬有着奇迹般的作用。老师对学生的欣赏、赞美可以驱散学生心头的阴影,点燃学生即将泯灭的希望之光,铸就学生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帮助学生克服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让他们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老师那肯定和信任的一言一行中感受着老师对自己的欣赏和信任。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下,学生快乐、努力地去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老师因学生的上进而欣慰。师生之间的感情在一举手一投

足中得到了展现,师生之间彼此心领神会,关系融洽、和谐。

2、宽容——增进师生感情的催化剂

老师做学生的知心朋人,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体谅学生。或许,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令您生气万分,但您的宽容远胜过指责和批评,在您的宽容之下、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改正其错误,而决不是表面的顺从。老师对学生的宽容是增进师生感情的催化剂,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一味良药。”

3、幽默——拉近师生感情的虹桥

幽默是调节剂,它能使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教学中,教师幽默的语言修养,能使课堂生花,教学增色。老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使师生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师生合作,教学相长。

二、积极开发和利用身边的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些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将课堂融入其真实的生活。教师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以此为基础来组织教学,让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世界。

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所以,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农村的课程资源,是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有效、重要的途径。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不仅备教材,备学生,还积极开发和利用身边的优质教学资源,来发掘内在的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在设计《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时,我用手机录下随机采访的朝阳街边不同年龄段的人谈如何孝敬父母,其中一个学生熟悉副食店的老板说:“孝敬父母就是没钱给钱用、没衣给衣穿、有病拿去医”非常朴实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农村传统的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运用采访来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教师又引用了《背着妈妈上学》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为了照顾瘫痪的妈妈动人画面,这位学生一边求学,一边打工挣钱给妈妈治病。展现当代青年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引发学生思考应如何学会感恩,学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一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延伸出新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补充了课外更有说服力的、更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的事例,很好地拓展补充了教材,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三、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优化课堂教学

新《思想品德》教材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教材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为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新旧课程体系转轨过程中,在新《思想品德》教材具体教学实施中,出现了部分教师过分刻意追求“课堂效果”,制造课堂热闹气氛的现象。有的老师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场面,让学

生时而分组、时而讨论、时而提问和回答问题,学生举手踊跃,发言积极。这种课堂教学活动表面上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作用,实则教学实效不高,没有真正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应把有效活动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本人认为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应从活动的内容、形式、主体方面考虑。

关于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上,我们常会看到一些教师一抛出问题就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岂不知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问题产生,集体的活动就缺少了内容,交流讨论就只会流于形式。所以,课堂活动的形式必须先“个人”后“集体”,活动才会真实有效。同时,在活动中要做到竞争与合作的统一。真实的课堂应既有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的竞争又有组内的合作,这样才会打造出和谐、活跃的课堂。

关于活动的内容。课堂活动的内容必须围绕真正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上的活动才不会华而不实。活动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问题,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加了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为此,教师就要提出或鼓励、启发、诱导学生提出一些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关的具有启发性、可探究性的问题。

关于活动的主体。新课堂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结果有些教师却误认为教师就该“靠边站”了。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活动充分自由、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而教师或袖手旁观或出于形式需要穿行于学生之间但只是默默无语的现象。这样放任学生自由,不等于尊重了学生的主体,让学生自主,不是让学生自由。像传统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是片面的一样,新课堂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对的。事实上,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学生的活动将会变得杂乱无序。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上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同时,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让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 江西教育(教学版) 20xx年第9期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与实践》江苏教育

3、《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黎奇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

4、《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活动》广东教育(综合版)20xx年第5期

5、《中国教育报》20xx年7月21日第5版


第二篇:提升教学智慧,打造灵动课堂(中史参)


提升教学智慧,打造“灵动”课堂

——中学历史“三史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贲新文 刘建峰

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的主要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影响师、生智慧生成、学业、专业发展、制约课改深入推进的瓶颈是“形变”而“神未真改”的课堂教学,因此,探索既便于实践研究,又易于操作和推广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了我们的关注焦点,也成为了区域教研方式创新和学校校本教研水平提升的重要载体。《中学历史“三史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成功立项为江苏省省级教研课题,充分体现了我们理性认识的价值,而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课程培训和研讨活动中的课堂展示和交流以及课题日前的成功结题,更印证了研究的成效,也催生了更多新的思考。

一、“三史法”教学模式的建模与流程完善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目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方法及其实施方案的简要描述。它是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展示和总结。

在对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反思区域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我们以“创新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支撑性理论,建构了如下“三史法”的基本流程模型:

提升教学智慧打造灵动课堂中史参

“三史法”课堂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史实”—— 知识梳理,内容整合,体系构建: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提示,通读教材,了解主干知识;根据教材子目,宏观理解知识之间联系;在老师指导下,个人或与同学合作完成某学习内容的知识建构。

第二阶段:“史识”—— 设疑诱思,论从史出,加深理解,形成认识:在学生对知识有了大致概览的基础上,基于学习目标,老师针对重难点,提供材料铺垫,设计渐进系列问题。师生采取多种形式,解决问题,深化认识,培养学科基本思维习惯与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第三阶段:“史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该学习板块设计是“三史法”教学模式的亮点之一,意图是凸显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和“鉴古知今”的社会价值。

教学模式一经形成,其基本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教学模式不是凝固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公式,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是一个开放的和不断更新的动态系统。“三史法”的 “三阶段”可以是一堂课的三步程序,也可以是某个学习内容的学习“三步曲”。三个阶段的学习起点和终点都是学习目标。因此,不同学习内容实施“三史法”教学,不是固定的刻板的必须“三步走”的模式,而且每一“步”的侧重点视学习内容、学情、资源和教学风格等因素决定。总体而言,三阶段后者都以前者为基础,环环相扣,由史实到认识,再由认识上升到感受,其过程遵循了认知规律,更彰显了学科教育的功能。该学习流程,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历史史实,又训练了基本历史思维习惯与方法,更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学科素养。其实施价值与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二、“三史法”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与优化

1.准确目标定位是“三史法”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和标准,是教学的总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就是意义,目标就是方向。准确的目标定位,可以帮助学生减少记忆负担,突出重点、主干知识的学习,建构符合学科特质的知识体系;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学习内容进行强化认识与理解;可以优化针对学习主题和内涵“史感”教育价值的挖掘。因此,准确目标定位对于“三史法”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们在准确把握课标要求、认真做好学情分析、研读教材、展拓资源的基础上确立每课的教学目标,并以学习目标综合概括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利于认知和操作。

2.良好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三史法”有效实施的基础

一般而言,学生历史学习的困难之一就是史实的记忆。指导帮助学生基于目标、教材和学科特质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宏观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起到扎实“史实”的作用。同时又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历史思维方法方式养成的重要途径。

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我们采取了老师示范——指导建构——学生独立建构——学生合作建构——师、生交流、完善结构的运作策略,体现由浅入深、由形式到实质的建构轨迹。

3.有利于强化“史识”的情境设计是“三史法”有效实施的关键

“史识”的达成对于中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它既有方法的要求,更需要感悟、体会与总结。而具体、形象、针对、有趣的情境设计,无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桥梁”与“舞台”。 历史情境包括直观场景、虚拟场景、活动场景、材料情境、问题情境等。我们的探索更侧重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实践中, 我们采取了这样一些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如运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手段创设、运用文献史料创设、从审美的视角对历史事实、社会现象、文化艺术作品进行鉴别、比较,从多元价值和视角来创设、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假设和对假设的检验,引发思考,激化矛盾来创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利用不同人物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矛盾创设和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创设等。问题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

进入适宜的思维状态,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能激发“史感”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问题设计是“三史法”有效实施的突破口 所谓“史感”是“一种在传统历史知识及历史文化积累的基础上,适应人文科学发展规律要求的对历史大局及细微末节都有体现的自我个体感知力和洞察力的结合。” [1] “史感”首先是一种对于“时间”的生存感受——在特定历史时间中生活过的感受;其次是一种对记忆的感受;“史感”包括历史时空感、历史敬畏感、历史眷恋感、历史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2]很多历史老师认为他们应该以传授历史基本知识和历史基本结论为主要任务,不愿也不敢涉足“史感”教学探索。伴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历史学科“有效教学”问题日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我们认为,“史感”是历史教师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流程、精彩讲解主干知识、深化学生历史理解、启迪开发学生思维、养成良好人格品质的关键。为此,我们“三史法”进行的“史感”教学的探索成为课题研究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感”,最基本的要求是理解“历史的现实感”和体会“现实的历史感”,使历史与现实在相互碰撞中彼此呼应、回荡。要纵横古今,从现实的视角审视过去,发现历史的优秀遗产。一边是对历史的客观观察,一边是对现实的着意呼应,在两者的结合和交汇中,使学生产生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这是对“史感”教学的最好表达。

历史的“现实感”必须基于历史的内涵挖掘和深刻关照现实,现实的“历史感”必须基于现实借鉴历史进行深入分析。为此,“史感”教学的历史与现实的选材与激发碰撞的问题设计成为是否有效的重中之重。

我们是这样探索的。如:北师大版七下历史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史感”教学设计[3] 清代史料可查66状元情况表

提升教学智慧打造灵动课堂中史参

另:隋唐至清及近代著名作家602人中进士举人341人,占56、6%。纪晓岚、龚自珍、李鸿章、曾国藩为进士;吴敬梓、金圣叹、蒲松龄为秀才;曹雪芹被禁锢不能参考。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严复也是科班出身。

古今中外科学家、发明家1249名共1928项重大科技创造,其最佳年龄为25—45岁,创造峰值年龄为37岁。

读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拓展延伸:有句俗话,“人一阔,脸就变”,在我们的身边,有些人随着生活境遇、社会地位的改变,待入处世的态度也产生了变化。你曾留意过吗?请以此为选材范围,可取身边人物的故事,可编写小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人的变化。字数不限。(也可谈认识)

我们作如下思考:“史感”既然是人对历史的一种敬畏,就应该还历史的真实,不能轻下或妄下结论。给学生以真实史料,让学生去分析、理解,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他们得出的就不仅仅是科举的简单的评价,它将激发学生从中国古代历史,甚至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史感”是一种历史的眷恋。历史的魅力在于历史中珍藏着人类的梦想和追梦的足迹。当我们感受到学子为功名一生奋斗而孜孜不倦时,我们深深被其感动并触动,无论他是封建的卫士还是反封建斗士。

“史感”更是历史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就是历史的重要价值,是历史的一种意境,我们要在重视本民族的历史基础上,重点强调具有普世意义的历史感。科举对于中国的发展以及阻碍中国之发展,必须基于特定历史来客观审视。历史感的培养并非总是局限于历史本身,当今的知识、现实的生活往往以一定的方式更直接地帮助人们了解历史,因此,“拓展延伸”的设计,反映了从历史的角度对一些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是“史感”培养的好办法。

超越知识的教养,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者选取的材料既再度点击了重点知识,又特别突出了情感体验与历史感悟。历史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使命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更重要的的是唤醒一个人纯洁无暇的灵魂,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为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前进点燃一盏明灯,这是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难做好的事情。我们所教的是历史科学,史与论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学的思想性是内在的,而不是附加的或外来的。因此,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有正确的导向,要贴切、自然,教师应当善于寓论于史,寓教于史,把历史教育中丰富的思想养分发掘出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历史学习的主要功能要求学科教育功能的充分张扬,历史教育要有效“服务人生”,就得在实践上像聂幼犁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以人文、人权、人性之觉醒为己任,就得如齐健先生所言历史课必须有生命(有思想、有道德、有生活),就得把人性的真、善、美作为历史教育终极追求的“北斗星”。我们怎样逐步趋向它?该部分设计是一种有益探索。

5.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是“三史法”有效实施的保证

魏书生曾这样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没有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其生命的活力就不可能展现,师生的智慧、灵感就很难生成。三年实践探索,我们积极致力于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的创设,努力打造“灵动”的课堂。

“让学生动起来”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在实施中,学生的“动”要注重“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自我诊断”和“自我激励”相结合、“指导引领”和“个性实施”相结合。“动”应是“有积极情绪参与、内驱的‘动’,有明确目标任务指向针对性的‘动’,有思维含量有意义的‘动’,能触类旁通提升方法能力的‘灵动’”。我们注重引导,培养意识,激发“想动”的欲望、创设氛围“助动”、创新活动,提供“能动”的机会、指导方法“会动”、创新评价,积极鼓励,增强“敢动”的信心。几年实践,使我们相信: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程改革才有可能深入推进,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的高涨气氛才会经久不衰,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达成课堂的“减负增效”;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和活力,打造“生命课堂”、“阳光课堂”、“智慧课堂”和“低碳课堂”。

另外,我们还围绕着现代技术手段和“学案”的科学辅助运用、“三史法”模式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三史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反思

三年多的“三史法”研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了“把握课标为前提、教材整合为条件、资源开发为补充、问题探究为主线、师生互动为形式、现代技术为辅助、目标达成为归宿”, 学生课堂内外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愉悦。在课堂气氛波澜起伏、高潮迭起、激烈、和谐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对

基本历史知识有了了解,历史学习及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得到培养及提升,更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

当然,教学模式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问题。伴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模式应与之相适应而不断调整完善。仅仅三年探索的“三史法”不是定式,其实施流程、实施策略、支撑理论,仍需不断修正与提高。该模式的价值与功能还有很大挖潜的空间,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技术和理论层面的问题。如“史实”阶段,如何更好地在领会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知识的梳理与体系建构;如何在学案完成的基础上既省时又高效地实施组织该阶段教学。又如“史识”阶段,如何合理选用或生成与教学重点内容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如何巧妙设计有利于“诱思”和“形成认识”的有意义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推敲互动知识的内涵,如何优化“论从史出”方法培养的学习活动策略等。再如“史感”阶段,如何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易于唤醒“史感”的生活资源,如何真正激发历史长河中的历史感,如何真正达成“历史的现实感”和“现实的历史感”的统一,如何实现由思想教育从“教化”到“内化”的真正转变等。如何进一步完善该模式下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体系等也需进一步研究。

教学探索形成模式,不断反思模式才能教学创新,进而超越模式,培养风格。“三史法”的提出,本是为了研究实践的容易操作而人为界定,事实上它们是在一个载体上生长的,如何将板块研究成果运用于“浑然一体”的教学实践,我们仍将持续研究。

我们的探索,更加坚定了这样的认识: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只有以关乎人生,关注人的成长的意义进行历史教学,才是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这样的历史教育,也才是真正有效的历史教育。[4] “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无论学科地位如何,无论课程改革命运如何,我只在乎我的历史课堂是否精彩,是否有效。有效教学,永远是对自己的专业的挑战,有效教学,永远是对自己的教育观的挑剔。

[1]朱季康.“历史感”与本科历史学专业教育.高教论坛,2009,(9).

[2]莫宏雨.试论中学生的历史感的培养.历史教学问题,2007,(5).

[3]贲新文.“三史法”在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9).

[4]周永珍.以关乎人生的意义进行历史教育.历史教学问题,2010,(6).

(作者:贲新文/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213161;刘建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中学,213115)

鹏杰兄:

武进一别,已有时日,甚为想念!折服您的学术引领,赞赏您的与民共乐,羡慕您的状态心态,留恋难忘的短暂相聚,渴望再度学习、欢娱时刻。

《中史参》乃我多年学习、研究之良师,今又有幸结识大师,甚感欣慰!小弟不才,徒存非分之念,兄台勉励,斗胆拙文献丑,见笑之余恳请斧正,以圆学生之黄粱美梦。

诚邀再度来常指导!

叩颂春安!

武进贲新文

2011、3、11

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xx年第5期

更多相关推荐:
灵动课堂的心得反思

灵动课堂的心得反思灵动课堂的心得反思我们学校二年多来实行的灵动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课堂模式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彻底的该改变了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以前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在台上尽情的表演学生只是一名观...

灵动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灵动课堂培训心得体会灵动课堂gt培训gt心得体会五年级数学组刘伟首先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灵动课堂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我的gt收获很大虽然只是简单的笔记但专家老师们的话语已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经历了专家老师的示...

让课堂灵动——“灵动课堂”反思

让课堂灵动灵动课堂反思让课堂灵动灵动课堂反思灵动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课堂模式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彻底的该改变了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以前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在台上尽情的表演学生只是一名观众被动的接受台...

20xx灵动课堂培训心得

20xx灵动课堂培训心得灵动课堂培训心得灵动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活泼的课堂中以宽松民主的氛围完成课堂学习这样也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充分内化更快的学到知识下面是老师对于灵动课堂的培训心得灵动课堂培训心得首先感谢学校...

小学英语灵动课堂反思总结

小学英语灵动课堂心得体会东城一小陈琏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一节课自己认为备课充分知识讲解透彻应该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事实上呢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灵动课堂有感

伴随着课改一路走来从一知半解到实践领会多少也有些感受与收获但在课堂教学的各个过程和环节体现出来绝非轻而易举因为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

东方小学课改总结《探索“35”模式,构建灵动课堂》

自贡市20xx年度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单位评选申报材料探索35模式构建灵动课堂自流井区东方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自贡市自流井区东方小学二一四年十一月探索35模式构建灵动课堂自流井区东方小学生本启发式课堂...

郴州市十二完小 “灵动课堂”实施方案

灵动的课堂生命的绽放一灵动的课堂的提出灵动拆词为二即是灵和动灵者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维要灵活就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要灵活灵巧灵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气的目的动者就是教学过程要自动他动互动群动从而达到师生身...

石牌小学20xx学年下学期三年级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班总结

石牌小学20xx学年下学期三年级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班总结20xx626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数学海洋课堂活动方案及总结小学数学课外海洋课堂是教学活动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数学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打破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选择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海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唤起和保持学生对知...

第二课堂活动总结数学

第二课堂活动总结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

102第二课堂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102班第二课堂活动总结第二课堂活动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特长的重要阵地因此他必须和第一课堂教学工作一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学初我们都组织负责第二课堂的老师开会布置...

灵动课堂总结(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