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体育课理论课教案

时间:2024.4.27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课理论课教案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

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学期)

内容:1.武术起源与发展

2.武术的特点、内容、分类、基本动作等

3.简单介绍武术裁判法

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武术

一、武术的起源及发展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或器械的各种套路。武术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

1、武术起源于生产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武术起源于生产和生产劳动。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用些石器、木棍等打猎、捕鱼,又同野兽相斗,这样,人们逐渐获得了使用武器和格斗技能,它是武术格斗技术的萌芽。随着原始生产工具的进化,尤其是它的实际效用,为后来的武术技术―劈、刺、砍、扎、等奠定了基础。人们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中获得的一切知识、技术,不断地加以总结,传授给青年一代。

2、原始战争的出现,促进武术向军事战斗技能发展

原始部落战争的实践,使武术在已有了狩猎的格斗和捕杀技能的同时,又有了军事战斗技能的发展,后来的武术运动,其内容就大都近于军事战斗技能而远于狩猎技能了。

3、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

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逐渐就有了对体育的要求,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创造了一种唤作―舞‖的运动形式来进行锻炼筋骨,活动关节。唐、宋朝时,才开始有简朴的武术套路。例:李白的剑舞。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

4、解放后武术运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健康,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一九五六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竞赛项目同时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剑术》,《初级刀术》,《初级枪术》,《初级棍术》等书籍和挂图。并有了全国武术统编教材。19xx年召开了全国武术会议,19xx年将武术列入全运会的竞赛项目。并多次举办国际武术邀请赛。从此,国内外武术发展的更快。武术集体项目的比赛场地为16*14。当运动员身体任何部位开始动作时比赛开始计时。武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攻击技艺美。武术的核心技术是攻技术。运动员比赛套路中中断允许重练,但必须扣1分。剑术是以刺、点、劈、撩、挂、削、点、崩、截等剑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它的特点是当中轻快、身法矫捷、富于韵律感。初级剑术共分为四段32动。刀术以劈、砍、撩、挂、挑、刺、缠头、裹脑等刀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它的特点是勇猛、快速。初级刀术共分为四段32动。

二、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1、既有搏斗运动更有套路运动

中国武术的最大特点是:既有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武术是由军事技能发展为搏斗运动的体育项目。武术一直是循着相击的搏斗运动和舞练的套路运动这两种形式向前发展的。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套路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占有了武术的主要地位,而且内容、形式、流派越来越绚丽多彩。通过套路运动的练习,有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素质,以及勇猛、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

2、具有攻防技击性

攻防技击是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即使是套路运动,在它的动作和练法中,一般也都具有攻防技击的意义。人们通过武术的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够掌握一些格斗的攻防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

3、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法、步等外在的形体运动。这种练功方法,对内能够理脏腑、理经脉、调精神。对外能够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4、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运动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拳术和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武术运动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

三、武术的内容、分类

(一)拳术:

1、长拳:属外家拳是查、华、炮、洪、戳脚、翻子、少林、六合、燕青拳术的总称。

2、太极拳: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简化、四十八式、八十八式、综合竞赛套路等。

3、南拳

4、形意拳

5、八卦掌

6、通臂拳

7、劈挂拳

8、地趟拳

9、象形拳: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形拳、醉拳等

(二)器械

短器械:刀、剑、匕首

长器械:枪、棍、朴刀、大刀

双器械:双刀、双剑、双匕首、双钩

软器械:三节棍、九节鞭、绳镖、流星锤

(三)对练: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和器械对练

(四)集体表演:六人以上的徒手和器械的集体表演,允许配乐。

集体表演的特点:队伍整齐、动作协调一致、风格鲜明。

(五)攻防技术:短兵、散打、推手

四、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肩臂练习:压肩、单臂绕环、双臂绕环、仆步抡拍

腰部练习:前俯腰、甩腰、下腰、涮腰

腿部练习:正、侧、反压腿、搬腿、劈腿、踢腿、扫腿

直摆性腿法: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飞脚击响

屈伸性腿法:弹踢、蹬踢、侧踹

手型手法练习:手型:拳、掌、钩,手法:冲拳、架拳、栽拳、劈拳、推掌、亮掌、穿掌、劈掌、挑掌、摆掌

步型步法练习:步型:弓、马、仆、虚、歇、丁步、坐盘,步法:击步、垫步、弧形步

跳跃练习:腾空飞脚、大跃步前穿、旋风脚、腾空摆莲

平衡练习:提膝平衡、燕式平衡、探海平衡

跌、打、滚翻:抢背、鲤鱼打挺、乌龙绞柱、侧空翻、旋子

组合练习:五步拳、腾空飞脚组合等

五、练习武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

1、少而精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

3、持之以恒原则

4、平衡发展原则

5、术道并重原则

(二)基本练习方法

1、单操练习法

2、组合练习法

3、成套练习法 4、超套练习法 5、静耗练习法 6、对镜练习法 7、默想练习法 8、空击练习法 9、影子练习法 10、击打练习法

11、游戏与比赛练习法 12、实战练习法

六、武术套路比赛规则与裁判法 (一)武术套路规则介绍 1、竞赛的一般常识 2、评分标准与办法

①动作质量的评定与动作质量应得分的确定 ②演练水平的评定与演练水平应得分的确定 ③难度的评定与难度应得分的确定 ④运动员实际应得分数的确定 ⑤运动员最后得分的确定 ⑥裁判长的加分与扣分

(二)武术套路竞赛裁判法 1、对动作质量分的评判 2、对整套演练水平的评判 3、对难度动作的评分 4、对其他错误的扣分

第二学期(一年级下学期)

内容:1.介绍武术套路竞赛规程

2.武术套路裁判法

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武术套路竞赛规程和裁判法

一、套路竞赛规则简介

(一)裁判人员的组成与工作位置 1.执行裁判的组成

总裁判长1人,副总裁判长1~2人;各裁判组设裁判长1人,副裁判长1人,技术检查员1人,评分裁判6~10人;编排记录长1人,编排记录员2~5人;检录长1人,检录员3~5人。 2.裁判组的座位安排及场地规格

裁判组的座位必须便于观看场上比赛,有利于公平裁决,也便于与裁判长联系。

长拳、太极拳、南拳、剑、刀、枪、棍、对练比赛,裁判员的座位顺序可如图5-1-1和图5-1-2。1、3、5、7、9号位为动作规格评分裁判员座位,2、4、6、8、10号位为演练水平评分裁判员座位。裁判员座位之间均应相距1米,在学校和基层开展武术竞赛时,可视情况将裁判员缩减至4~6名 (二)竞赛通则 1.竞赛性质

武术竞赛类型可分为个人、团体、个人和团体赛三种。如果按年龄划分竞赛,可分为成年、少年和儿童赛,按性别可分为男子、女子赛,按比赛成绩可分为甲级、乙级赛,每一次的竞赛性质由竞赛规程确定。 2.竞赛项目

武术竞赛项目主要分为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其他拳术、其他器械、对练项目和集体项目等内容。 3.抱拳礼

抱拳礼即并步站立,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高与胸平,拳、掌与胸相距20~30cm。

4. 运动员进退场、起收势、礼节和套路记时 运动员听到点名或看到电子显示姓名后,先向裁判长行抱拳礼,并立即进场,待裁判长示意后,即可走向起势位置。运动员身体任何部分开始动作即为起势(记时开始)。运动员完成套路动作后,须并步收势(记时结束),再转向裁判长行注目礼,而后退场。运动员应在同侧场内完成相同方向的起收势。赛后示分时,运动员应向裁判长行抱拳礼。 (三)评分标准与方法 1.评分裁判员的组成

评分裁判员由评判动作规格的裁判员3~5名,评判演练水平的裁判员3~5名共同组成。

2.评分标准

各项比赛的满分为10分,其中动作规格分值为6.8分,演练水平分值为3分,创新难度分值为0.2分。

(1)动作规格:

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发挥的技术水平,按照各竞赛项目的动作规格要求,减去该动作规格中出现的错误扣分和其他错误扣分,即为运动员的动作规格分。

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身法、腿法、跳跃、平衡和各种器械的方法中出现的规格错误,按照三级扣分标准执行。即与规格要求轻微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05分;与规格要求显著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1分;与规格要求严重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2分。遗忘扣0.1~0.2分,器械、服装影响动作扣0.1~0.2分,器械变形扣0.1~0.3分,器械折断扣0.4分,器械掉地扣0.5分,失去平衡0.1~0.5分,规定套路的动作路线、方向错误扣0.1分。

(2)演练水平:

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表现的整套演练水平,按照各竞赛项目在功力(劲力、协调)、演练技巧(精神、节奏、风格)、编排(内容、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标准,整体比较,确定扣分,从该类分值中减去应扣分数,即为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分。

①功力水平方面(1分),要求达到劲力充足、用力顺达、力点准确,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动作干净利落者;

②演练技巧方面(1.5分),要求达到精神饱满,节奏分明,风格突出者;

③编排方面(0.5分),要求达到内容充实,结构合理,变化多样,布局匀称者。

如出现与要求不符,分别按照轻微扣0.05~0.1分、显著0.15~0.3分和严重0.35~0.5

(3)创新难度动作:

运动员临场较好地完成了申报的创新难度动作,由裁判长按确认的分值予以加分。

(4)裁判长的扣分:

裁判长对起收势不符者扣0.1分;运动员重做扣1分;出界扣0.1~0.2分;平衡时间不足扣0.1~0.2分;太极拳、剑和集体项目套路完成时间超出规定时间5秒,扣0.1分,依此类推,其他项目不足规定时间在2秒内,扣0.1分,依此类推;器械、服装不符合规定取消其该项成绩;自选套路每少一个规定动作组别,扣0.3分;规定套路的动作缺少或增加,扣0.2分;每附加、漏做或改变一个指定动作,扣0.3分。

3.评分方法 两类裁判员评分是根据运动员现场技术发挥水平,按照各竞赛项目的评分标准,在各类分值中减去错误扣分,其他错误扣分,计算出运动员的动作完成和演练水平应得分,当裁判长示意后,各个裁判员同时示分,裁判员所示分数可到小数点后两位数,第二位须是0或5。记时员报分,记录员记分,去掉最高、最低分,取中间有效分的平均值,将动作完成与演练水平应得分相加,报告裁判长。裁判长从运动员应得分中减去―裁判长的扣分‖,再加上―创新难度动作‖加分,即为运动员最后得分。

二、套路竞赛裁判法简介

裁判员不但要精通规则,更须熟悉裁判方法。武术裁判员在套路竞赛中的裁判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规格错误随时扣,演练水平一次扣,其他错误出现扣等方法。

(1)规格错误随时扣:

是指对动作规格方面的内容,如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身法、腿法等,要严格按照其动作规格的具体要求进行评判。对动作规格所出现的错误,随时发现,随时记录,按要求进行实扣。

(2)演练水平一次扣:

是指对劲力、协调、精神、节奏、风格、内容、结构、布局等演练方面的抽象内容,由于不易采取量化的标准进行衡定,所以对这类错误的出现要在运动员全套技术演练完毕之后,通过整体比较,全面衡量,根据演练水平,一次性确定扣分。

(3)其他错误出现扣:

是指运动员临场所出现的其他错误,如器械变形、遗忘、失去平衡等,要依据规则中的―其他错误扣分‖,每出现一次,根据程度不同予以扣分。

裁判员在裁判工作中,要对不同层次的运动员演练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可从动作完成和演练水平两方

面分别预定不同的分数标准,临场裁判时,根据运动员现场演练情况将其列入相应的层次中,作为确定最后应得分数的参考。对参加同一组别竞赛运动员的评分,要善于通过纵向比较的方法进行客观地评分。对参加不同项目、组别竞赛运动员的评分,要及时调整评判标准,综合衡量,横向比较。同时,裁判过程中,要保持尺度统一,扣分有据,避免因场上运动员个别技术动作而影响整体评价。

第三学期(二年级上学期)

内容:1.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2.太极拳的特点、内容、分类、基本动作等

3.太极拳训练方法及要点

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太极拳的相关理论知识

一、太极拳名词解释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二、发展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xx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当然也没有证据证明不是他所创。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

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曾经考证,太极拳为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庭所创。但从其考证的证据来看,尚有值得商榷之处,还无法定论。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武术,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目前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为人所知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了,而这个陈式太极拳和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是否一致,以及陈长兴后陈家沟武术传承则是一件悬案了。

太极拳源流,19xx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兆仁先生主编的《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一书最为清楚,最具权威。太极拳是北宋张三丰所创。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尤其杨氏,在藏龙卧虎的北京,更是赢得―杨无敌‖的美誉,而为天下所知,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造福人类,居功至伟。而在太极拳传承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后到达北京,经历了一段―闯天下、打天下‖的传奇经历,并担当神机营总教习。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与人交手无数,授徒广众,流传甚广。其拳架在不断的实践中日臻完善,最后由杨澄甫定型,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同时,尚有早期、中期的拳架流传于世。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和兆元(1810 –1890年)温县赵堡镇人,赵堡太极名师陈清平的入室弟子。1836年进京供职,曾统领皇宫大内侍卫(据传)。因屡有功绩被皇室例封为―武信郎‖。在京期间,他广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广益,反复实践,所以和兆元提出:―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圆,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的理论。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极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兆元晚年归里,处世低调,除传子和润芝、和敬芝、孙和庆喜、苗彦升外,只在赵堡镇附近传播。

和庆喜,字福棠(1857—1936),和润芝长子,是和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他自幼随父习拳,又深得祖父真传。庆喜公为人和善,德高望重,19xx年起开山收徒,视学者年龄、体质、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学有方。一时间赵堡镇及周围各地习拳之风盛行,从学者如流,在短短数年内,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学信(侄)、和学敏(子)、和学惠(侄)、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陈桂林、柴玉柱、郭云等各怀绝技之门徒,这些传人成为日后传播和式太极拳的中坚力量。

1.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②结合了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2.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

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很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正在进行研究。通过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八种劲法中,掤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称为挤劲。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 含胸 转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扌郑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 含胸 拔背 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太极拳十三式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跟随沾粘不丢顶。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名称

01、起势 02、左右野马分鬃 03、白鹤亮翅04、左右搂膝拗步 05、手挥琵琶 06、左右倒卷肱 07、左揽雀尾 08、右揽雀尾 0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12、高探马 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 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臂 21、转身搬拦捶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

四、技击原理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

五、训练方法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

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六、实战应用

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总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一身须具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断。

七、主要流派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1.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编,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

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跟陈式太极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陈氏太极的另外一个分支是:中国温县南冷架太极拳

学太极,到温县,尽人皆知。温县太极拳系―陈家沟,南冷架及赵堡架‖三个支脉。其中―南冷架‖以其所蕴含的中国太极传统哲学文化的深奥,古风浓郁,架式的纯正内家拳。南冷架一直为嫡传功夫,在第四代嫡传南冷太极功夫大师,秦毅风的改良修正了古传太极的繁杂,使南冷太极更加突出实战的作用。南冷太极,发劲呼呼生风,招招有法,式式严谨,气血贯通,刚柔并济,堪称太极拳家族中最具古法韵味,遥接高风者,高屋建瓴。

―南冷架‖严格按照古法走经络,行气血,调五脏,促代谢,鼓荡真气,强筋壮骨。对敌实战搏击,则攻防兼并,长于―四两拨千斤‖,周身劲气,劲若缠丝,绵绵不绝,认真习练2--3年,功力渐深,犹如―临深渊履薄冰而气定神闲,激水中流而心有大荒‖之神妙体会。

2.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1873),酷爱武术,向陈家沟陈长兴学习太极拳,学成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在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后,对大臣们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为杨露禅亲题的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后来,杨露禅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已有拳架,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太极拳,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杨露禅有三子,长子凤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区有传,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各有所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出手见红‖,在京都留下―拳打雄县刘‖、―擂打万斤力‖等佳话,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京名噪一时,有―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之说,为太极拳在高手如云的北京树立了威名,并继而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但因出手打死洋人,无法再在北京而返回乡里,所以传博范围不广,实为憾事,目前闻者有永年广府有班侯架、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传承。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所传为中架,当今流传的太极拳大多数为健侯一枝。19xx年后,健侯之三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轻灵,刚柔内含,轻沉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益寿延年,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适应性广。因此,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据统计,全球有三亿人在习练杨式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国家体委组织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19xx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xx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强调技击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杨式太极拳功法体系完整,理论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杨澄甫有五大弟子,号称五虎将:傅锺文,褚桂亭,田兆麟,陈微明,武汇川

3.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xx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4.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

京、上海。19xx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交给自己,自己则出自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而从李亦畲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赵堡,一月即回。可见武还是主要从杨处习得太极拳。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佳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人传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风格。

李圣端、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王老延、陈固安、吴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极拳高手。

5.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跟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19xx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6.简化太极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20多年来﹐简化太极拳已盛行于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简化太极拳》的挂图和书籍出版了数百万册(张)。仅北京一地,19xx年就建立了 140多处太极拳辅导站,举办过 800多期太极拳训练班﹐参加活动者达 4万人次以上,这些辅导站传授的主要是简化太极拳。

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xx年又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永年县的杨振河和韩会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 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 一之意。

7.武当太极拳

虽然目前有人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上乘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8.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另一种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

显著特征。 赵堡太极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为立式画圆,走立式化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毛孔为气梢。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 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上述 8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 8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9.禅门太极拳

禅门太极拳是一个拳术套路。相传为少林和尚根据―广大圆满无凝大悲陀罗尼‖经咒,演绎其意融入拳式而编成。初名―大悲陀罗尼拳‖(简称―大悲拳‖)。禅太极,其原型是佛门古老、神秘、稀有的大悲陀罗尼拳,世人称之为―禅门太极拳‖据传是由唐太宗年间少森寺昙宗和尚所创。其风格古朴高雅、慈悲庄严。它不仅蕴含着技击的妙用,更融入了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易理学说,是历代高僧们修身养性的无上法门。禅门太极上符天象,下合地理,中和人情,采古太极阴阳之法,出入于释、道、儒三教之论。上可成正党,下可得长生,中习保安宁。实为达极乐之径也。

10.八卦太极拳

八卦太极拳有两类:一为赵堡大架太极拳第十一代掌门赵增福师父所公开的,该拳架系赵堡架第六代宗师张彦。张彦在山东广收门徒,使太极拳拳艺代代相传,传至山东聊城的马永胜先生。马永胜先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根据最为古老、最为实用的赵堡太极拳创立八卦太极拳,传拳王怀德老先生,王怀德师爷传拳赵增福师父。

由于该拳架在编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论与形式,使外象具体量化:如按太极分两仪,故拳为二节;两仪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运动路线上,按:干(开门)西北;离(景门)南;坎(休门)北;兑(惊门)西;震(伤门)东;巽(杜门)东南;艮(生门)东北;坤(死门)西南,严格布阵,故拳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图。其拳架招势,又取上五禽;下五兽。上五禽:凤;鹤;鹰;燕;雀。下五兽:龙;虎;狮;马;猴。该拳架盘炼起来,颇为壮观。

第四学期(二年级下学期)

内容:1.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散打运动的特点、内容、分类、基本动作等

3.简单介绍散打裁判法

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散打运动

?散打的定义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散打运动的特点及作用

?练习散打应注意的事项

散打的定义

?武术的基本定义: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

体育项目。

?散打的基本定义:散打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互以对方技击动作为转移的斗智、较技的对抗性竞赛项目。

散打运动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寓技击于体育之中、独特的对抗形式、技术的综合多样性、技术的简单实用性

?作用:提高素质,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竞技观赏,丰富生活;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组合技术

?组合技术是指把不同的攻防技术编串起来运用,但这种编串必须是建立在正确掌握单个动作技术的基础上。组合技术可分为进攻技术组合、防守技术组合、攻中有防组合和防守反击组合。 古代?°搏?±字含义及其演变

① ―搏‖字的来历

古代相搏简称为―搏‖。先秦古籍中有述:―田猎搏兽也‖反映了早期的搏斗技术。

② ―搏‖字的含义

―搏‖的初义与―捕‖字相通,是―捕‖字的引申义。《释名》曰:―搏,四指广(搏)亦击之也‖,―然且始举手击要,终在扑也‖。在汉代手搏亦可称为―卞‖―弁‖。―白打‖一词见于明万历年间谢肇浙撰《五杂俎》(卷五)列举的十八般武艺,即指徒手搏斗的技艺

古代?°搏?±字含义及其演变

③ ―搏‖的演变

★ 随着私有制和部落战争的频繁出现,始于狩猎活动的徒手搏斗逐渐摆脱其生产属性,而成为人与人斗的一种专门技术,并不断得到发展。

★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籍中已明确出现了人与人―相搏‖―手搏‖之类的文字记载说明―搏‖已经由宽泛的含义演变为一种徒手格斗技术的专门术语。

★ 秦汉时叫手搏,比赛已较正规

★ 隋唐五代时,手搏、角抵倍受重视,比赛几乎形成制度

★ 宋代,手搏作为强身、活动手足的主要手段

★ 元明时,徒手较量的技艺仍在发展

★ 民国初期,习武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

④ 打擂台,现代散打运动的雏形。

散手一词的使用及沿革

⑴、散手一词的使用

民国时期,开始将武术中徒手格斗称为?°散手?±,在民间得到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散手是相对武术套路的固定动作而言,表示将武术套路中固定的攻防招术拆散运用于攻防实践。所以,散手、散着、散打、拆手,实质上是不同的词表达的同一个概念。

⑵、散手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逐渐走向现代体育运动会的竞技场。

★ 19xx年和19xx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了两届国术国考

★ 19xx年在杭州举行了全国性国术游艺大会

★ 19xx年,在南京举办了?°全国运动大会?±

★ 19xx年新中国成立后,散手项目深受武术爱好者的青睐

★ 19xx年11月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的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散手被列为竞赛项目

★ 19xx年3月国家体委决定将散手列为竞技比赛实验项目,同年5月在南宁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散手做了尝试性的表演

★ 19xx年,列入?°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

现代散打运动的发展简况

?中国武术打练结合历经久远而不衰,但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武术运动一直以套路形式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直到19xx年,中国武术界为了进一步推广中国武术,开始进行散打比赛实验,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十年实验阶段(1979~19xx年)

★ 79年年初,国家体委决定在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浙江省体委三个单位进行武术对抗项目的试点,5月在广西南宁进行汇报表演,9月第四届全运会期间在石家庄公开表演。

★ 80年10月国家体委调集试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拟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通过试验修改,81年1月制定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且按照此规则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全国武术散手邀请赛。自次,每年一次,不断试验,逐步发展。

★ 场地,护具,得分、禁用方法等的演变

2、快速发展阶段(1989~19xx年)

★ 19xx年,现代散打被国家体委批准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各省,市体委、直属体院和行业体协纷纷成立专业队。

★ 90年国家体委正式公布《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同年批准了首批散打武英级运动员。90《武术散手竞赛规则》正式出版。

★ 91年锦标赛设团体和个人,国际武联将散打列为世界武术锦标赛正式项目,首届在北京,以后每两年一次

★ 93年散打列为7运会比赛项目;设男子团体1块金牌,97年8运会设3块;98年泰国13届亚运会散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设5块金牌;20xx年,在广州9运会男子散打十一个级别比赛,金牌增至6块。

★ 目前世界上已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散打运动。

为了保证散打运动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作了大量的工作:

1)重视并加大了对散打科研的力度。

2)大力推广和培训散打骨干。

3)不断修改和完善竞赛规则,有1982、1990、1996、1998、2000、20xx年等版本,逐 步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安全、精彩的方向完善。

4)加强了项目的管理和赛风的建设

3、积极开拓国内外武术市场阶段

(19xx年至今)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把散打推向市场,按照 市场规律来运作散打比赛,更好地促进散打运动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吸引企业的赞助和观众的参与热情,在全国正式的锦标赛之外,还举办了散打邀请赛、挑战赛和争霸赛等不同形式的商业赛事。

▲ 98年分别在陕西户县、河北沧州、山东青岛举行了三次试验性的武术比赛。10月,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了中美武术搏击争霸赛和中国与欧洲运动员搏击对抗赛。

▲ 99年开始,锦标赛正式脱掉护具;5月在浙江台州的―武术散打水上擂台赛‖;12月赴美与美国职业拳击进行对抗赛。

▲ 20xx年3月,―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正式开赛。

▲ 近几年,中国武术散打与泰国的泰拳、法国的自由搏击、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等都进行了多次的交流和相互学习。通过这些对抗赛,极大地提升了散打在世界上影响力。

散打竞赛规则

裁判人员及其职责

比赛场地和分级

服装护具及拳套重量

竞赛方法

禁击部位和得分部位

禁用方法和可用方法

得分

比赛场地和分级

?比赛场地:

正规比赛必须在规定的场地上进行,比赛场地为高60厘米、长800厘米、宽800厘米的木质结构的方形台。台面上铺有软垫;软垫上有帆布盖单。台面边缘有5厘米宽的红色边线,台面四边有10厘米宽的黄色警戒线

?参赛者按体重分级比赛:

参赛者按体重共分11个级别。即48公斤级、52公斤级、56公斤级、60公斤级、65公斤级、70公斤级、75公斤级、80公斤级、85公斤级、90公斤级、90公斤以上级。

服装护具及拳套重量

?参赛者必须穿大会 指定的拳套、护头、护齿、护胸、护裆、护腿和赤脚穿护脚背;穿与比赛护具颜色相同的背心和短裤;护裆必须穿在短裤内。

?拳套重量:65公斤以下级别的拳套为230克,70公斤及以上级别的拳套为280克

竞赛方法

?竞赛方法共有循环赛、单败淘汰赛、双败淘汰赛三种。

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净打3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以三局两胜的方法计胜负

?禁击部位和得分部位:后脑、颈部和裆部为人体要害部位是散打比赛的禁击部位;头部躯干大腿小腿为得分部位

?禁用方法和可用方法:禁止用头、肘、膝和反关节擒拿攻击对方;禁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或有意砸对方;对方倒地,禁用腿法攻击其头部;禁用拳连击对方头部; 除了上述方法都是可用方法 。

得分标准

1、得三分

在一局比赛中,对方第一次下台;用转身后摆腿击中对方躯干部位而自己站立;用主动倒地的动作致使对方倒地而自己即刻站立;用勾踢将对方踢倒而自己站立。

2、得二分

对方倒地而自己站立;用腿法击中对方躯干部位,对方被强制读秒一次;对方被警告一次等情况

3、得一分

用手法击中对方得分部位;用腿法击中对方头部或下肢(脚除外);对方消极被指定进攻后8秒内仍不进攻;主动倒地超过3秒钟;对方受劝告1次等情况;双方先后倒地,后倒地者也可得一分。

4、不得分

方法不清;效果不明显;;双方都下台或同时倒地;双方互打互踢;抱缠时击中对方等情况,均不得分。主动倒地,对方也不得分。

裁判人员及其职责

?每场比赛中,设有裁判长1人,台上裁判员1人,边线裁判5人。台上裁判负责用口令和手势指挥运动员比赛,裁定运动员的倒地、下台、犯规、消极、无效、强制读秒、得3分、临场治疗等事宜,宣布每场比赛结果。边线裁判负责记录运动员的得分,每局比赛后根据裁判长信号,迅速显示个人对该局的评判结果。

散打战术

?散打战术是根据比赛双方的各种具体情况,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计策和方法。

?散打的战术形式,是指为了完成战术意图而由各种动作组成的具体方法。具体包括:

1、直攻战术2、强攻战术3、佯攻战术4、迂回战术5、制长战术6、制短战术7、多点战术8、重创战术9、突袭战术10、反击战术11、下台战术12、边角战术13、体力战术14、心理战术

练习散打应注意的事项

?注重武德,明确练武目的 ?注重基本功和拳术套路练习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注意安全,讲究训练的科学性 ?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

更多相关推荐:
大学体育课教案(20xx下)[1]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课教案任课时间20xx91第1周第1次课场地东院体育馆器材CD机CD接线板任课班级20xx级形体选修课女生任课教师孙金蓉123

大学体育教案(2)

淄博职业学院教案课程体育序号2

《大学体育教程》说课稿

《大学体育教程》说课稿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说课人:xxx《大学体育教程》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的向大家汇报我们学校《大学体育教程》课程教学设计情况,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情况。…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课教案模板(武术)

生见习教课程名称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指导教师见习学生学案西华师范大学体育课教案课程名称武术指导教师郑志刚见习学生李忠武

大学体育课程教案模板

河北医科大学体育课教案项目

大学体育课教案

体育课教案

大学体育游戏教案

体育游戏教案授课班级20xx级体教一班人数53授课人张建学号20xx121126123

中央民族大学体育课教案(羽毛球)

中央民族大学体育课教案羽毛球班级日期人数教师班级20xx人数30课次8教师方征课的类型组织教学

体育课教案模板

南阳理工学院教案2020学年第学期课程名称大学体育某某选项课或某某选修课授课专业班级例如排球选项班或羽毛球选修班总学时学分例如38学时或30学时或24学时15学分或2学分授课教师职称教师所在系院体育教学部使用教...

大学体育选项课教案格式规范

教案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总学时数专业班级任课教师大学体育选项课通识教育必修课36级本科班20xx年03月填写说明一教案是教师为进行课堂教学而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教案既是教学设计工作的文字总结上课的依据还是教师...

体育教案范本

滨兴小学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范文

体育课教案班级:教师:**时间:20XX.10案例2初中体育课教案案例3案例4小学体育课教案

大学体育课教案(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