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经验总结

时间:2024.5.15

病案分析

咳嗽:是常见的一种以咳嗽症状为主症的肺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

一、 基本情况:

患者焦发福,男,81岁,退休,影剧院小区。

发病季节:立春前4天

就诊日期:20xx年2月2日

主诉:咳嗽、咯痰、气喘半月,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有冠心病病史3年,行“支架置入术”(具体地点、时间不详)后,病情稳定。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嗽呈阵发性连声咳,咯少量白色泡沫痰伴气喘。自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近3日上述症状加重,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急性支气管炎”收住。患者病程中无恶寒发热、无周身酸困不适,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咯血。2月前于中宁县人民医院行“膀胱造瘘术”。纳少,睡眠尚可,大便干。

查体:神清,精神可,口唇无发绀,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叩诊呈鼓音。双肺呼吸音弱,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痰鸣音。腹部可见“膀胱造瘘术”口及导尿管,管内液体清亮淡黄。舌质淡苔白脉细数。

西医诊断:1.急性支气管炎

2.老年肺气肿

3.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

4.膀胱造瘘术后

西医治则:吸氧、卧床休息、抗炎、止咳化痰对症治疗。

二、病因病机:

咳嗽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类,外感为六淫外邪犯肺,致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患者年老体衰,肺卫功能减弱,气候突变,冷热失常之时,邪乘虚从口鼻而入,伤及肺系,使肺失宣降,气机上逆引起咳嗽。四时主气不同,患者发病之时为立春前四天,正值冬春相交之时,风寒二邪为主。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内袭于肺,肺卫失宣,肺气闭郁,不得宣通,故咳嗽声重;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白。患者舌淡苔白脉细数与证相符且说明风邪较重。本证以咳嗽及咯稀白痰为主,表证证候较轻,故非风寒束表,系风寒犯肺。

三、 中医诊断:咳嗽

风寒犯肺

四、 治则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自拟方:桔 梗10g 荆 芥10g 炙紫菀10g 百 部10g 白前10g 甘 草6g 陈 皮9g 法半夏10g 杏 仁9g 干 姜6g

三剂,日一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五、 李遇春方解:

桔 梗6g 百 部10g 麦 冬10g 沙 参10g 橘 红10g 法半夏10g 炙紫菀10g 白 果10g 苏 子10g(打)荆 芥6g 前 胡6g 炙甘草6g

六剂,日一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1)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方中改用前胡)、甘草、陈皮

此方治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仍咳不止。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方中紫菀、百部为君,味苦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皆可止咳化痰。桔梗味辛平如肺经,善开宣肺气,白前(被替换,另议)。桔梗与白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止咳化痰之力为臣。荆芥疏风解表利咽以除余邪;橘红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缓中,又有利咽止咳之功。《医学心语》“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2)二陈汤 陈皮、半夏、茯苓(方中未用)、甘草。

此方为治湿痰之方。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又降逆和胃。橘红为臣理气燥湿祛痰,燥湿以助化痰之力,理气使气顺则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

(3)该方为止嗽散+二陈汤为基础,辅以麦冬、沙参、白果、苏子,以前胡替白前,去茯苓。

A、 白前辛苦微温,归肺经,降气化痰;

前胡苦辛微寒,归肺经,降气化痰,宣散风热。

《证治准绳》前胡散,前胡寒性不著,亦可用于寒痰湿痰证。

B、 茯苓 甘淡平,归心脾肾,系因恐其利水渗湿过度而致痰

干不易咯出。

C、 麦冬、沙参 同甘微苦,入肺经,养阴清肺用于干咳痰粘,

本证患者痰咯不爽。

D、 白果,归肺经,敛肺定喘兼化痰。

E、 苏子 辛温,归肺大肠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

便,解患者大便干之忧。、

六、 历代诸家及名老中医之说:

1)《素问·咳论》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指出“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乃至今日演化为多门多派:A、维屏认为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肺气上逆发为咳嗽。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肺津不布,凝聚成痰;肝郁化火灼津成痰;肝气郁结,木犯脾土,脾失健运,酿津成痰上犯于肺而咳。治宜疏肝熄风,解痉平喘,方用小柴胡汤加减。B、外感、饮食、情志等致痰内生,痰阻气道,痰气搏结,气道挛急,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咳。故治以祛痰为主,方宜导痰汤。

2)《景岳全书·咳嗽》“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一曰外感,二曰内伤而尽矣”。

3)清代喻昌,秋燥证“燥金虽为秋令,虽属阴经,然导于

寒湿,同于火热。火热胜则金衰,火热胜则风炽,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转令阳实阴虚,故风热之气胜于水土而为燥也”、“燥伤及肺为病而致咳嗽,以温润、凉润之法治咳。”《医门法律》清燥润肺汤以清燥润肺治温燥伤肺证。干咳无痰或少痰可借鉴。

4)《医学心悟》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也。”止嗽散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5)当代温病大家赵绍琴老治外感咳嗽,拟有三法,姑录于下,以补余之未及:其一、疏散风寒、肃降止咳。其二、疏散风热、兼以止咳。其三、泻火清金以定其咳,甘寒增液兼缓其燥。内伤咳嗽五法,亦述而不作之意也。赵老立法严谨,颇可玩味:其一、甘寒育阴以折邪热;清燥救肺而止咳嗽。其二、养阴润燥而止咳嗽;扶嬴增液兼退骨蒸。其三、养肺阴,清虚热,肃降止咳;滋肝阴,调木郁,从本治疗。其四、补肺气而益其中;纳肾气以定其喘。其五、温阳以化其水饮,运脾则肺肾得安,喘咳自愈。

6)阴虚咳嗽者,多属久痨。扁鹊谓损其阳者自上而下,一肺二心三胃,过于胃则不治,损其阴者自下而上,一肾二肝三脾,过于脾则不治。陈修园氏亦将此论注于《医学三字经》内。然由博返约,纯以虚咳而论,多责之于脾、肺、肾三脏。

7)肺虚、脾虚、肾虚咳嗽的治疗:

a.肾虚咳嗽者多以咳嗽而兼惊悸、烦热、失眠、食少、便溏之证候,治当以六味地黄丸、左归饮之类佐以止咳之品以扶肾阴,以肾气丸、右归饮之类佐以止咳之品以扶肾阳。医者当明辨症候而择之。然若有痰饮,此等益肾滋阴之药品皆应慎用。《医学三字经痰饮第二十》云:“方中若杂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矣。”亦有热痰燥痰者,或以地黄丸滋润化之,乃名医补天手段,终非正治之法,不可不慎。

b.肺虚咳嗽者即类似外感咳嗽邪已入里之证,治当养阴清肺,培补肺阴。常用成方为炙甘草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之流。 c.脾虚咳嗽者,乃内伤咳嗽中之重症也。无论上损下损,病如及脾,当属难治。《医门法律》谓此为“寿命之本,积精自刚,然精生于谷,谷入少则不能生血,血少则不能化精。”此证多见面色萎黄、食少便溏,短气乏力,种种不适,不一而足。治当急建中气,阴阳兼顾。成方有小建中汤、薯蓣丸、归脾汤之流。然若此时患者咳嗽、咯血、牙痛、失眠等证明显,为阴虚火旺之象,当先平虚火以治其标,甘温之药亦当慎用,以免病势迁延。

病案 分析

眩 晕

定义:因淸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一、基本情况:

患者李凤兰,女,71岁,退休,泰安小区2-141

发病季节:立春前2天。

就诊日期:20xx年2月2日

主诉:头晕、头昏、头痛一周。

现病史:患者于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昏、头痛,视物旋转,闭目时症状可缓解,面色苍白,无恶心呕吐,无耳鸣耳聋;纳差,失眠多梦,咽干目涩。于当地诊所静滴药物治疗(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且偶感恶心不适。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眩晕症”收住我科。患者病程中无恶寒发热,无呕吐,无肢体功能障碍及言语障碍,闭目难立征(-),眠差,二便尚可。

查体:急性痛苦面容,面色苍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灵敏,眼颤(+),余(-),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肢体功能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鉴别诊断:本病因与脑梗塞相鉴别。梗塞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病史,发病突然,多伴肢体功能障碍及言语障碍,头颅CT可助鉴别。

西医诊断:美尼尔氏综合征

嘱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

二、病因病机:

眩晕以内伤为主,多由虚损所致,患者年老肾亏,以致肾阴亏虚,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而脑为髓之海,肾阴不足,上下俱虚则发眩晕。肝肾同源,肾阴虚不能上滋肝木,致肝阴亏虚,肝阴虚可下及肾阴,使肾阴不足,故两脏阴液同亏。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目失滋养,故两目干涩。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心神不安,故少寐多梦。舌脉均为阴虚之象。

三、中医诊断:眩晕

肝肾阴虚

四、治则治法:滋阴潜阳,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自拟方:熟 地20g 山萸肉12g 山 药12g 泽 泻10g 丹 皮10g 茯 苓10g 菊 花10g 枸杞子10g 石决明15g 远 志10g 酸枣仁30g 白 芍10g 三剂,日一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五、李遇春方解:(滋补肝肾,潜阳安神)

生龙骨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生珍珠母30g(先煎)

白 芍20g 熟 地15g 生 地15g 山萸肉15g

炒山药15g 茯 苓10g 丹 皮10g 菊 花10g

桑 叶10g 天 麻10g 钩 藤10g 当 归1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1)六味地黄丸,去泽泻

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则变生诸症。脑为髓之海,肾阴亏损,不能生髓充脑,故目眩头晕;治宜滋补肾为主。王冰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山萸肉补养肝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为臣。三药同补肝脾肾,而熟地量大在于补肾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牡丹皮清泻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渗、、脾湿并助山药健运为佐。三补三泻以补为主。本方生熟地同用,熟地补血滋阴,益精填髓,性味微温,恐其过于滋腻,同用生地,即可防过于温热,又合六味地黄丸君臣用药比例。

(2)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生珍珠母30g

龙骨镇静安神平肝潜阳,牡蛎平肝潜阳,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三者合用平肝潜阳,重镇安神,以消肝阴不足而致的虚阳外犯,目涩诸症,又平肝火上扰而致的失眠多梦。

(3)菊花、桑叶:菊花清肝明目,用于眩晕惊风,性寒入肝经,以清热平肝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桑叶苦寒,入肝经,平降肝阳,平肝明目。

(4)天麻、钩藤:二者同归肝经,可平抑肝阳,清热平肝,为止眩良药,《本草纲目》说:“天麻为活风之神药”。

(5)方中蕴合四物汤以补肝血,肝为藏血之脏,血虚则肝所失养,无以荣上,故头晕目眩。当归补血养肝,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同用可使营血调和,既补又调。

纵观本方:滋补肝肾同时予以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之品和补血柔肝之品,化患者之风于无形,攻补得当,照顾周全。

六、历代诸家及名老中医论述:

眩晕最早始见于《内经》。

1)《内经》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上气不足”及“髓海不足”诸论。

2)《素问 ·玄机原病式》曰:“眩晕者,其动不正而左右纡曲。”经曰:“曲直动摇,风之动也。”因其病机在风。

3)《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

4)《景岳全书·杂证谟·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之类是也。”

5)《证治准绳·杂病·眩晕》认为“因实热而动者、、、??因阴虚而起者,补其阴而抑其阳,按而收之。”

6)朱丹溪与明·虞抟认为,眩晕者,乃中风也。明,张景岳亦谓,“至于中年之外,多见眩仆卒倒等证,亦人之所常有之事。

但忽运忽止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卒倒而不醒者,人必谓之中风中痰”。 丹溪倡痰,有“无痰不作眩”之说,景岳主虚,提出“无虚不作眩”之论。

7)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岫云按,认为眩晕乃“肝胆之风阳上冒”,其证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之别,治法亦有治胃、治肝之分。

8)中医名家陆老认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体阴即为物质性,用阳则为功能性,功能要靠物质来濡养,物质要靠功能来发挥作用。而肝为血脏,血为物质属阴,肝之疏泄作用属阳,根据阴阳学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阳相互维系。若肝阴不足无法系住肝阳,则致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如《直指方》云:“人身阴阳相抱而不离,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若淫梦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原,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肾虚也。”因此治疗这个根本的方法为补益肝肾之阴。

9)各种邪气致病的论述:

①外邪致病,《灵枢·大惑论》载“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指出,邪袭太阳,阳气郁而不得伸展。或邪郁少阳,上干空窍。并立小柴胡汤治少阳眩晕;刺大椎、肺俞、肝俞治太少并病之眩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云,“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唐,王焘《外台秘要》及宋代《圣济总录》亦从风邪立论。②因虚致病,《灵枢·卫气篇》说,撋闲樵蜓;《灵枢·口问)云撋掀蛔銛;《灵枢泛B邸匪担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③与肝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岫云按,认为眩晕乃“肝胆之风阳上冒”,其证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之别,治法亦有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玄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泄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夹痰者必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中虚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充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④因痰饮致病,仲景在《金匮要略》指出,痰饮停积于心下,清阳不升。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等治痰饮眩晕。明,李东垣《兰室秘藏》所论恶心呕吐、不食、痰唾稠粘、眼黑头旋、目不能开,如在风云中??,即是脾胃气虚,浊痰上逆之眩晕,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并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元,朱丹溪更力倡“无痰不作眩”之说,《丹溪心法》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医学六要》记载湿痰、痰火证侯立方;《证治汇补》、《医学心悟)亦提出湿痰类型及治疗。⑤因瘀致病,明,虞抟在《医学正传肪硭姆眩运》中说,“外有内呕血而眩晕者,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对跌仆外伤致眩

晕已有所认识。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用通窍活血汤治疗昏晕。⑥因火致病,金·刘完素主张从“火”立论,“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医学六要》及《医学心悟》分别提出痰火、肝火致眩。

病案 分析

噎 膈

定义:是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一、基本情况:

患者马文清,男,70岁。

发病季节:秋分前6天。

主诉:不思饮食3年,吞咽困难伴嗳气呃逆20天。

现病史:患者3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较前明显减低,进食后饱胀痞满,打嗝,就诊于县人民医院,查胃镜示:萎缩性胃窦炎、幽门口炎、糜烂性胃炎。经积极治疗病情好转,除食欲减低余症均缓解,后未予重视。20天前开始自觉不思饮食,吞咽困难,进食后饱胀痞满,打嗝,体重明显减轻,遂来我院就诊。患者病程中无恶心呕吐,无吐酸,无黑便。

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形体消瘦,发育正常,扶入诊室,查体合作,问答切题。口唇无发绀,咽部未见充血,扁桃体未见肿大,气管居中。胃脘部压痛(+),无反跳痛,心肺(-)。舌红无苔脉滑。

二、病因病机:

噎膈以内伤饮食、情志、年老肾亏为主因,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使气滞、痰瘀、血瘀三种邪气阻于食道而使食管狭窄。也可造成津伤血耗,失于濡润,食道干涩,食饮难下。本病以气滞、痰瘀、血瘀标实,津枯血燥为本虚,在病理性质上表现为本虚标实。该病病在食道属胃所主,关键在胃又有关于肝脾肾。脾为胃行其津液,若脾湿健运,可聚湿生痰,阻于食道。胃气之和降,赖肝之条达,若肝失疏泄,则胃失和降,气机郁滞,甚则气滞血瘀,食管狭窄。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痰、血互结,津枯血燥所致的食管狭窄、食管干涩是噎膈的基本病机。患者体老体衰,饮食不当,痰浊内生,痰气交阻,食道不利则吞咽困难、打嗝、痞满。气结津液不能上承且郁热伤津,故口干、大便干涩。痰气交阻于中,胃气上逆则嗳气呃逆。舌红少苔为郁热伤津,脉弦滑,主气又痰阻。

三、中医诊断:噎膈

痰气交阻

四、治则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方药:启膈散加减。

五、李遇春方解:

1. 太子参30g 茯 苓10g 陈 皮10g 半 夏10g

莪 术6g 鸡内金15g 白 芍15g 当 归15g 丹 参15g 川贝3g(研冲)郁 金10g 葛 根10g 沙 参10g 砂仁6g(后下)甘 草6g

六剂,日一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1)启膈散为陈钟龄《医学心语》所载为“噎膈”而设。

(2)丹参、郁金、砂仁化痰解郁,理气和胃;沙参、川贝、茯苓养阴生津,化痰散结;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俾湿去则痰不生。太子参补气生津,白芍、当归补血活血养血,三者合用专攻脾气虚弱、胃阴不足,食少倦怠。葛根性凉味甘辛,生津止渴,以消口干不适。鸡内金消食健脾增加食欲;莪术破气消积,痞满不适自消。甘草调和药性皆以和中。全方有攻有补,使攻不致伤正而补不致留瘀,辅以消积降逆和胃之品,痰气交阻自当化解。

2.20xx年10月14日复诊:病史同前,进食较前好转。舌红少苔脉弦细。

方:变太子参为党参20g,+炙黄芪15g

二者均补气,党参养阴,黄芪升阳,共同协助胃气恢复。

3.20xx年11月4日(前方连服至今日复诊)

病史同前,诸症好转,体重明显增加,精神改观,舌淡红,少苔,脉细。

方:党 参20g 炒白术10g 茯 苓10g 炙甘草6g

木 香6g 砂仁6g(后下) 陈 皮6g 姜半夏10g

炒扁豆15g 葛根10g 桔 梗10g 麦 冬10g

炒麦芽1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

本方以香砂六君子为主,以益气化痰,行气温中。对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均有效。方中党参、甘草益气生津,健脾养胃,白术苦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为臣。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为佐;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木香苦温,行气以通脾胃之气;砂仁辛温,化湿行气以消脾虚气滞。诸药合使,共奏益气健脾、行气温中之效。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同为燥湿化痰之品;炒扁豆健脾化湿;炒麦芽甘平,消食健脾,同助脾胃恢复功用;葛根生津止渴,桔梗宣肺祛痰;麦冬益胃生津。诸药合用使宿痰得化,脾胃健运,生津复胃。

患者续服本方数剂,不适诸症全部消散,体重较前明显增加,食欲增加,面色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

六、历代医家论述:

1)《医贯·卷五》曰:“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

2)《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曰:“噎者,噎塞不通也”噎指五噎,即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

3)《医学心悟·噎膈》指出:“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干稿四字。”

4)《景岳全书·噎膈》曰:“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并指出:“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

5)《医门法律》指出:“过饮滚酒,多成膈证,人皆知之。”

6) 《医学统旨》认为噎膈、反胃是由于“酒米面炙??难化之物,滞于胃中,伤损胃肠”所致。

7) 《医贯》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年龄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如噎膈病,提出“惟男子年高者??,少无噎嗝”。、

更多相关推荐:
临床经验总结

临床医生值班教训我值班曾有一次难忘经历一名入院诊断为高血压的女患者入院时血压不高突然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170100mmHg100次分家属来找因我当时不是经治医交接班时也未特别交代更有一堆病志需写我处理舌下含半...

临床经验总结

1刚参加工作时每次看到呼吸衰竭患者总感到他们的颜面很特殊浮肿呼吸困难急促两眼炯炯有神心中很是纳闷有一日老教授查房自言自语道水汪汪的眼睛呼吸衰竭CO2潴留一句话令我眼前敞亮2曾接管一位肺部感染患者10年前曾有肿瘤...

临床经验总结

臨床經驗總結時刻要警惕一前言臨床經驗無分中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心人士結集網上100多個臨床案例個別病史採集簡單但基本資料齊備內容涵蓋內外婦兒五官科是為經驗總結亦為臨床教訓雖然絕大部分為西醫急症重症病例不過個人認...

神经内科临床经验总结

神经内科临床经验总结1急诊碰到急性意识障碍的患者,脑中不能只想到脑血管病,要注重鉴别诊断,可以考虑VITAMINE原则即Vascularreason血管因素Infection感染Tumor肿瘤Alzheimer…

临床医生工作总结20xx

一年来,在医院领导的领导下,在同事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本人注重强化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努力钻研、扎实工作,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于律己,以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为…

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

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小时候家里居住环境不好住的是土房瓦房秋天落叶纷飞很容易飘落在屋顶堆积在瓦沟以致屋顶的排水通道被堵塞每次下雨的时候只要雨水稍大一点屋顶排水不畅瓦房就会漏雨雨水从屋顶滴答滴答地落下...

临床带教工作总结发言稿

临床带教工作总结发言稿各位同仁给位即将完成临床实习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也很荣幸今天可以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这一批的上海医高专实习生的带教工作总结可以说我们这一批上海医高专医生助理临床实习通过在我们院领...

神经内科临床经验总结

神经内科临床经验总结1急诊碰到急性意识障碍的患者脑中不能只想到脑血管病要注重鉴别诊断可以考虑VITAMINE原则即Vascularreason血管因素Infection感染Tumor肿瘤Alzheimerdis...

减肥成功经验,针灸减肥心得日记分享

小霞给减肥者的贴心经验纠正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心态决定一切减肥成功经验详细日记值得借鉴不看后悔哦我是北京人20xx年开始全身心投入减肥如今体重彻底瘦下来了人也漂亮很多关键是我通过减肥培养起了乐观的人生态度下面我给...

针灸减肥的思路

龙江学校培训针灸减肥的思路姜殿峰原创文章肥胖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针灸疗法对肥胖病的干预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它不仅可以调节人体各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饥饿中枢的兴奋性调整机体神经内分泌消化系统功能...

刘教授教你--------针灸减肥规范

石兴凯美容有限公司肥胖病针灸治疗规范肥胖病针灸治疗的国际规范培训教授刘耀增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预防保健医学美容的发展人们对肥胖影响形体美及危害人体健康的认识日益加强肥胖不仅造成人外在的不美观由此也引起很多常见...

针灸减肥规范

肥胖病针灸治疗的国际规范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预防保健医学美容的发展人们对肥胖影响形体美及危害人体健康的认识日益加强肥胖不仅造成人外在的不美观由此也引起很多常见病的发生肥胖可导致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高血脂脂肪肝糖...

临床经验总结(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