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总结

时间:2024.5.4

【教师心理】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教师成长的历程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①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②关注情境阶段

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③关注学生阶段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具体包括: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等人19xx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即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同步练习】

1.一位新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维持自己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上,这表明其成长阶段处于美国学者福勒与布朗提出的生涯关注理论中的( )。

A.关注情景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生存阶段

D.关注自我感受阶段

答案:C

2.如果一个教师一般总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备课材料是否充分,这表明教师成长处于( )

A.关注他人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答案:C

3.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时,这个阶段是(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成长阶段

答案:B。

4.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如何备好课”上转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这表明教师转向了(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景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发展阶段

答案:C

5.简述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答案要点】

福勒等人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的时候,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知识点梳理

1.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研究材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2.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1)课时计划的差异

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①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②吸引学生注意力

③教材的呈现 ④课堂练习

⑤家庭作业的检查 ⑥教学策略的运用

(3)课后评价的差异

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同步练习】

1.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的( )。

A.专业知识

B.教育学知识

C.心理学知识

D.相关学科知识

答案:A。

2.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 )。

A.系统性

B.预见性

C.结构性

D.实效性

答案:B

3.“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教师在工作中应当( )。

A.关注学生的发展速度

B.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

C.挖掘学生的潜能

D.对学生一视同仁

答案:B

4.“罗森塔尔效应”反映了( )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

A.内容正确

B.方法恰当

C.目的明确

D.情感深厚

答案:D

5.心理学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 )。

A.定势效应

B.晕轮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首因效应

答案:C

【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教学评价也应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而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常采用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

(1)标准化成就测验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它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但它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测验结果可能使用不当。

(2)教师自编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自编测验的类型一般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

有效自编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

(3)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①案卷分析

②观察

③情感评价

(4)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同步练习】

1.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鉴别能力称为(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D

2.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答案:A

3.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B

4.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常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答案:B

5.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称为(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A

【教学测量与评价】

知识点梳理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

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

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之分。

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有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之分。

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同步练习】

1.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 )。

A.教学测验

B.教学评价

C.教学测量

D.教学鉴定

答案:B

2.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 )。

A.做出分析

B.做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做出决策

答案:D

3.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答案:D

4.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称为( )。

A.常模参照评价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答案:A

5.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主要用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的评价属( )。

A.诊断性评定

B.形成性评定

C.总结性评定

D.非正式评定

答案:A

6.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

A.常模参照评价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答案:C

7.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而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 )。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答案:B

8.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为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的评价称为( )。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答案:C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考试总结(重点)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与教的要素:学生(主体元素)、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加涅的八阶段:动机阶段、选择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5.美国桑代克19xx年(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

6.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19xx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译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xx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7.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以应用为主。(不重要)

8.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

10.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11.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作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第二章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1. 2 心理发展4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

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成熟的作用,放弃教育的职责,学生学习的成败虽然与成熟有关,但大量事实表明,学生学习的准备与学校教学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有重要关系;同样,过分夸大学习在准备中的作用,忽视成熟的力量,则犹如揠苗助长,会造成教学的浪费和失

败。

5.关键期:这种无须强化、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印刻发生的时期便是关键期。(理解)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

我们应该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恰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抽象逻辑思维)

7.,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理解、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8.人格: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9.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3部分组成。他把人格结构分为5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10.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113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认

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12自我认识的发展: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

13.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认知方式:1场依存与场独立 2冲动型与沉思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14.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多种因素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偏爱。 瑞德:视觉型、听觉型、动党型、小组型和个人型。

席尔瓦和汉森认为存在4种基本的学习风格(了解),即感官-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者)、感官-感受型(人际型学习者)、直觉-思考型(理解型学习者)、直觉-感受型(自我表达型)。

掌握型强调的是记忆;人际型强调的是关系及感受;理解型强调的是理解或解释;自我表达型强调的是想象或创作。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而不是试图消灭这种差异。任何一种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只要向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刺激,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研究学习风格,有利于因材施教,进行个别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因材施教就是“因风格而教”。

15. 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人与人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以及性别上的差异。

1.语言智能2数理逻辑智能3空间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

17.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总是被染上其自身性格特征的色彩。

18:性格的个别差异: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理论的研究: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刺激泛化 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理解)

4.桑代克“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因此,桑代克的尝试错

误也被称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5.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率

6.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将不同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7.动物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学习已经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

8.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1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9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10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11.意义学习的条件 (课后练习 重点)

12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3论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59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二)学习观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观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三)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

(二)情境教学

(三)探究学习

(四)合作学习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有3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奥苏泊尔对动机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斯金纳把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5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P67

5.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爱是社交需要,自尊是尊重需要)

6. 韦纳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归因理论分为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7. 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发现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有4种,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8. 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9. 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条件: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学生的抱负水准;

(5)、学生的焦虑程度。

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 (1)、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2)、教师的榜样作用;

10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1.熟悉教材2了解学生 3 贯彻始终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形曲线关系13.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1. 学习迁移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都是迁移

2.迁移的类型 P80 迁移的产生是自动的,概括不是一个自动过程

3.桑代克提出了相同要素说

4.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P87

5.苛勒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

6.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奥苏泊尔提出了3个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 (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与清晰性)

7.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定势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根据定势对迁移影响的双重性,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预见到定势的消极影响,有意识的进行提示和分化,防止定势的负迁移影响。

8.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 知识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组块。安德森3种组块,时间序列、表象和命题。

2.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自动化

3.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产生式,每个产生式由条件和行动两部分组成。

4.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5.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一般说来,概念学习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进行的,但概念同化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P102)

7. 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发展于桑代克的的遗忘理论是(痕迹衰退说)。

8.记忆系统分成3个子系统:感觉登记、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9.工作记忆的特点:

(1)信息的保存时间短暂 (2)处于工作或活动状态 (3)工作记忆容量相当有限,为7±2个组块 10 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

(1) 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

(2) 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过多,不能超出工作记忆的负荷。

(3) 教授学生一些更有效的记忆策略来更好地组织信息,从而扩展工作记忆容量,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复述和形成组块等。

(4) 形成适当的程序性知识表征也有助于克服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5) 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效能。

11.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4)进行组块化编码(5)合理安排联系和复习

第七章 技能学习

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

3.

4.心智技能: 也可称坐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5.心智技能的特点: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P118 (阴影的书上没有画)

6.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4阶段: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视觉控制占绝对优势)3操作整合(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4操作熟练

5.操作整合 是指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成分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固定下来,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P122

6.在练习中期,练习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在教育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指在练习到一定时期,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尽管练习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动作技能水平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P125

7.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8.原型内化:原型内化就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第八章 学习策略

1.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指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学习策略的4个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主动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的需要

(3)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策略,是制订的学习计划 (4)学习策略可以通过练习获得

2.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p137

3. 元认知是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组成

4.精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5.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2.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

3.创造性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灵感和美感。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特征。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

4.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2)智力因素(3)已有的知识经验(4)动机(5)个性因素

5.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直觉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6.影响解决问题:(在课后答案里面)

第十章 品德的发展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核心))、(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3. 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4.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5.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

6.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提出的 指 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直接强化就是学习者行为本身受到强化。自我强化指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2)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3)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4)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十一章 学校群体心理

1.群体的心理功能组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塑造功能)。

2. 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2群体的领导方式3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4外部影响

4.沟通障碍? (1)地位障碍;(2)组织结构障碍;(3)文化障碍;(4)语言障碍;(5)个性障碍;(6)社会心理障碍

5. 非正式群体则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6.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7.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有:(真诚)、(尊重与接纳)、(同理心)。

第十二章 学生与教师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节能力4与人简历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 焦虑症产生的原理:一方面,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另一方面,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德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3. 抑郁症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特征。

4.个体心理辅导: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5.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工作满意度,人格特征,角色冲突,学校管理,社会的影响 第十三章 教学目标与评价

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作用:诊断作用 激励作用 调节作用 教学作用

2. 教学评价分类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常规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3. 常模参照评价:根据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4.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有效教师自编测验特征:信度 效度 区分度

5.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档案袋评价2观察3情感评价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总结体会

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感受继教号05007753姓名李飞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本学年,我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网20xx公共课朝阳心理中语7班《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远程学习,收获很多。通过学习,了解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能使自己在今后的…

《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总结

姓名:继教号:单位:《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学习心理,第二部分是学科的教与学。一、学科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在学习掌握各门学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及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发展相互关…

《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与教学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让我进一步发现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

《学科教育心理学》 学习小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小结本学期我学习“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学科教育心理学》一课,该课程学习是为了让教师掌握一般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教学策略,重点掌握本学科知识的特点,学生学科学习的特点以及相适应的教学心理、教学…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这学期我通过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赵静继教号07056251南宫中心小学在本学期我参加了北京市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远程学习收获很多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很多原来没有接触过的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同时既然是学科教育心理学那么...

《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作业

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作业学习总结姓名继教号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包括两部分学习心理学科的学与教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总结如下1不同的学生建立不同的学习动机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

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总结体会

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感受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站在学生的面前却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人的心理就如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变化多端因此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是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人的行为都是受心理意识支配...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我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后深有感触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学习心理第二部分是学科的教与学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学习以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

学科教育心理学 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总结最近通过十二五继续教育公共必修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学习心理第二部分是学科的教与学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总结如下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了解...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