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咨询手册

时间:2024.4.20

老年人健康生活小贴士 目录

身体保健 ........................................................ 2-9 常见病症............................................................................................................................... 2-7 保健常识............................................................................................................................. 7-9 心理健康 .................................................... 9-18 心理问题......................................................................................................................... 9-17 干预措施..................................................................................................................... 17-18 人际关系 .................................................. 19-24 人际关系风格及特征 ................................................................................................. 19-22 解决办法..................................................................................................................... 22-24 终身学习 ...................................................................................................................... 24-26

中老年身体保健小常识

一、中老年人常见的身心健康问题

1.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2.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常见者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3.关节疾患:风湿性关节炎。

4.消化系统问题:因胃肠蠕动减弱及吸收能力减低,牙齿的脱落等造成。

5.视力问题:约有7%的年轻老人(65-74)和16%的75岁以上老人有视力问题,大多为白内障和青光眼。

6.听力问题:约有13%的年轻老人和26%的75岁以上的老人有听力问题。

7.器质性脑症候群:包括记忆、定向力和判断力的改变,依其发病的时间又分急性和慢性。如老年痴呆症。

二、常见病症:

(一)冠心病

1.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就是冠状动脉血管变硬,管壁出现粥样的斑块,导致血管变窄、堵塞,最终引发心肌缺血和梗死,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2.冠心病的主要症状

冠心病患者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及胃部。它跟心绞痛不一样,即使停止运动或在紧张情绪消失后,它还会存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二)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以缓进型多见。

1、缓进型高血压

早期表现: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系高级精神功能失调所致。早期血压仅暂时升高,随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脏器受累。

脑部表现:头痛、头晕常见。多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气候变化或停用降压药而诱发。血压急骤升高。剧烈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 心脏表现:早期,心功能代偿,症状不明显,后期,心功能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 肾脏表现: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时,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尿浓缩功能低下,酚红排泄及尿素廓清障碍。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动脉改变。

眼底改变。

2、急进型高血压:

也称恶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病的1%,可由缓进型突然转变而来,也可起病。恶性高血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30-40岁为最多见。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多在17.3Kpa(130mmHg)以上,有乏力、口渴、多尿等症状。视力迅速减退,眼底有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常有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迅速出现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不全。也可发生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病程进展迅速多死于尿毒症。

3、高血压病的分期

第一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损害征象;

第二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1.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

2

动图示左心室扩大;2.眼底检查,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3.蛋白尿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增高;

第三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1.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2.心力衰竭;

3.肾功能衰竭;4.眼底出血或渗出,伴或不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5.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

4、影响因素:

年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食盐:摄入食盐多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有认为食盐<2g/日几乎不发生高血压,3-4g/日高血压发病率3%,4-15g/日发病率33.15%,>20g/日发病率30%;

体重:肥胖者发病率高;

遗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环境与职业:有噪音的工作环境、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均易发生高血压,城市 高血压患者血压显著或急骤升高,脑、心、肾、视网膜等重要器官出现特殊症状,称为高血压急症。

5、建议:

医学专家建议,家庭成员若突发高血压,应根据以下几种症状,相应进行急救:

病人突然心悸气短,呈端坐呼吸状态,口唇发绀,肢体活动失灵,伴咯粉红泡沫样痰时,要考虑有急性左心衰竭,应吩咐病人双腿下垂,采取坐位,如备有氧气袋,及时吸入氧气,并迅速通知急救中心。

血压突然升高,伴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心慌、尿频、甚至视线模糊,即已出现高血压脑病。家人要安慰病人别紧张,卧床休息并及时服用降压药,还可另服利尿剂、镇静剂等。

病人在劳累或兴奋后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或急性心力衰竭,心前区疼痛、胸闷,并延伸至颈部、左肩背或上肢,面色苍白、出冷汗,此时应叫病人安静休息,服一片硝酸甘油或一支亚硝酸戊酯,并吸入氧气。

高血压病人发病时,会伴有脑血管意外,除头痛、呕吐外,甚至意识障碍或肢体瘫痪,此时要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意识障碍或剧烈呕吐时将呕吐物吸入气道,然后通知急救中心。

(三)糖尿病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1、.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然而,由于病情轻重或发病方式的不同,并不是每个病人都具有这些症状。

(1)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3

(4)消瘦: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5)糖尿病其它症状:

疲乏无力: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细胞缺乏能量所致。据报告2/3的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容易感染:糖尿病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皮肤感觉异常: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视力障碍:糖尿病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合并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失明等。 性功能障碍: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2、糖尿病的病因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3、糖尿病的预防

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糖尿病。

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内防止糖尿病的发生:每年吃三个月的烟酰胺、Vb1、Vb6、甲基Vb12(弥可保)增强胰腺功能;在季节更替时吃半个月的Vc、Ve,剂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

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在我国目前大约有2000-3000万糖尿病患者。此病到目前为止是一种不能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的疾病。如果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正确运用好现在的三类基本疗法,包括饮食、运动、降糖药物在内的综合疗法,而进行终生性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如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颐养天年。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遵循严格控制高血糖,坚持治疗达标的原则,才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保证,不能偏听、偏信社会上的“游医”所谓“包医、根治糖尿病”的谬论。

4、糖尿病的治疗:

4

(1)糖尿病的教育和心理治疗:主要是指让糖尿病患者要了解和认识糖尿病,正确地对待糖尿病,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要保持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既不能惊慌失措、过分紧张,又不能自暴自弃、放任自流,而是要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糖尿病。目前在临床上确实有一些人对糖尿病的诊治满不在乎。他们常年不看病,不查血糖,这种态度十分危险。当然,糖尿病的教育也包括对社会、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和各级领导的宣传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共同和糖尿病作斗争。

(2)饮食治疗:其内容包括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配餐、少量多餐、选择高纤维饮食、口味要清淡、适时适量地吃水果、少饮酒不吸烟等。具体来说就是:

①糖尿病患者必须防止总热量摄入过多。这里所说的总热量不仅包括主食,还包括副食和零食。糖尿病患者每天的主食量一般应保持在4-8两之间;

②糖尿病患者要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适宜,比如说要保证优质蛋白的供应,每天要摄入一定量的牛奶、鸡蛋和瘦肉,但每天摄入各种肉食的总量一般不宜超过3两,而且由油脂提供的热量不应超过总热量的30%,由动物油提供的热量不应超过总热量的10%,最好以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为主。糖尿病患者应少吃油炸食品,以免热量过多;

③糖尿病患者每天可多吃几顿饭,但每顿都要少吃点儿,以避免加重胰岛的负担,基本上应坚持一天不少于三餐、一餐不多于2两的原则;

④糖尿病患者应多吃些粗粮、豆制品、绿色蔬菜。这些食品含膳食纤维较多,有利于降低血糖,减轻体重,还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

⑤糖尿病患者要少吃肥甘厚味的食品,不吃含糖食品(不包括不含糖的甜味剂)。为防止血压的升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口味太重,应吃少盐饮食。

⑥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较好的前提下,可以吃点水果,但最好要吃那些不太甜的水果,而且不要在正餐的前后吃水果,以免增加一次进食量而使血糖升高。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可在午睡后或晚睡前作为加餐吃一个水果或一块一斤以下的西瓜。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不应该限制饮水量,以免使血液浓缩,进而加重病情;

⑦糖尿病患者应少饮酒,不吸烟。大量饮酒往往会影响患者正常的进食,引起血糖的波动,增加脂肪肝发生的几率。吸烟的害处更大,除了一般的危害以外,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部不光滑,加之其血液黏稠度高,吸烟后会引起血管的进一步收缩,容易引起血管堵塞,严重时可导致下肢坏死、脑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其后果都相当严重。

(3)运动治疗:糖尿病患者应“持之以恒、量力而行”地进行锻炼,要做有氧运动。正常人在运动后最大心率的计算方法是220减去年龄。而糖尿病患者运动后的最大心率则不宜超过正常人运动后最大心率的60%-85%。体育锻炼可以使糖尿病患者达到减肥、降糖、调脂以及增强体质的目的。

(4)药物治疗:如果糖尿病患者采取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后未能达到治疗的目的,那么就应该进行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并配合其他方面的药物治疗,如使用降压药、利尿药、调脂药、保护血管的药和中药进行治疗等。

五、糖尿病监测: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相应的检查,以了解病情的控制状况及并发症的状况。这些检查包括:血糖(尤其是餐后两小时血糖)、尿常规、血脂、血液黏度、肝肾功能、心电图和眼底等检查。总之,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治之病,只要糖尿病患者做到体重达标、血糖达标、血压达标、血脂达标和血液黏度达标,就可以较好地控制病情,从而延缓或阻止并发症的发生。

(四)睡眠

人到老年,睡眠障碍、失眠频繁发生,成为困扰老年人生活、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大难题。平日总听到不少老年人抱怨,自己身体一向很好,可就是晚上左翻右翻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也总是做梦,睡得特别轻,一点响动就能被吵醒,如此下去身体怎么能受得了呢?

5

事实上,除了因疾病引起失眠,老年人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不高,这都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如果情况不是太严重,醒了不要急于起床,躺在床上继续休息,或者是感觉累了,就躺下闭目养神,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

1、 影响老年人睡眠的因素,包括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两种。

其中,疾病因素指身体局部或全身器质性病变和精神疾患等,对于由此导致的失眠,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而非疾病因素,就是指上述老年人抱怨的睡眠障碍因素。事实上,老年人比年轻时睡眠减少,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一定比以前睡得少了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对于老年人来说,只要每天能保持三个小时的深睡眠时间,就足以保证健康了。而其余的睡眠时间,不要急着起床,躺在床上静静休息,也能够有效缓解失眠,达到很好的休息目的。 若实在睡不着的话,可用优梦韵欧吉进行调节,非常适合老年朋友使用。它对失眠问题可取的快速理想的效果。2、食物与睡眠有一定的关系。老年朋友可多食用一些以下食物有助于安神。现推荐几种仅供参考:

牛奶:牛奶中含有色氨酸,这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睡前喝一杯牛奶,其中的色氨酸量足以起到安眠作用。

核桃:核桃是一种滋养强壮品,可治神经袁弱、健忘、失眠、多梦和饮食不振。。 桂圆:性味甘温,无毒。桂圆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可医失眠健忘、神经震弱等。

莲子:莲子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心烦梦多而失眠者,则可用莲子心加盐少许,水煎,每晚睡前服。

食醋:劳累难眠时,可取食醋1汤匙,放入温开水内慢服。

3、睡眠常见问题:

问题一:经常失眠

专家解答:失眠是中老年人非常常见的一种睡眠问题,对老年人身体的影响比较大,如果经常失眠,容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焦虑症、抑郁症等病症。一般情况下,超过30分钟仍无法入睡就可以判定为失眠。

运动是比较好的治疗失眠的方法,中老年人可以多锻炼锻炼身体,让自己觉得累,人一累了,入睡就容易了,睡眠的质量也就提高了。另外,也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对生活中的事情不要过于在意,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最后才是用药,但是用药治疗失眠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问题二:睡眠质量不好

专家解答:睡眠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不在睡前吃东西,睡觉时候关灯,采用一个舒服的睡姿,坚持锻炼,避免压力等都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问题三:睡眠时间不足

专家解答:解决睡眠时间不足的唯一方法就是忙里偷闲增加睡眠时间,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办法补充睡眠。

问题四:睡觉打鼾

专家解答:打鼾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某些情况下出现的轻度性打鼾,如在过度疲劳或大量饮酒后,特别是在仰卧位睡眠时发生,这类打鼾对身体健康没有危害,不需要治疗。还有一种情况是习惯性打鼾,这类人经常打鼾,如果打鼾严重的话就会发展成为呼吸暂停综合症。 治疗打鼾,有以下五个办法:一是减肥、锻炼、戒烟酒、侧卧位睡姿、慎服镇静安眠药等一般治疗法。二是无创通气治疗,就是睡眠时佩戴鼻面罩呼吸机,输送一定压力的空气,从而消除鼾声及呼吸暂停。三是口器治疗,就是在口腔佩戴相关器具,打开气道。四是手术序列治疗,包括鼻部重建、舌骨悬吊、颏舌肌前移等等。五是射频消融微创治疗,这是近几年被

6

国际医疗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有效治疗鼾症的最新微创技术。

另外在日常接诊中,发现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不少老年人睡觉都打鼾,但是他们却不愿意说,总认为自己几十年来都是如此,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就觉得这不是病。在此,我们提醒老年朋友们,如果您经常打鼾,请到医院去检查,以免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另外,作为子女,我们也要多关心老人,如果家里的老人经常打鼾,可以把老人带到医院做一次检查。 让每一天都拥有健康的睡眠是我们长期的追求,所以,不管是哪一天,我们都应努力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注意睡眠的卫生条件,获得良好的睡眠。

三、身体保健小常识

(一)中年人保健常识

1.工作不熬夜:人到中年,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文、卫、教、新闻工作及各类脑力劳动的人,不经常、且适度地开开夜车,第二天休息补充体力,对身体不会有多大妨碍。如果工作上长期硬拼,生活上长期熬夜,就可能引起因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而导致的神经衰弱、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此外,长期睡眠不足,还会造成大脑受损,促使早衰。

2.三餐不挨饿:有些中年人因白天工作忙、学习紧张养成熬夜的习惯、第二天睡懒觉,不吃早餐是常事,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水分、营养缺乏症,促发脑血栓和尿结石症。一日三餐不能正常按时进食,有些中年人因工作和学习紧张还会引起胃溃疡,低血糖,甚至引起昏迷、休克。相反,经常饥不择食、暴饮暴食,更有损健康。因此,只有定时定量,按三餐时间进食,身体健康。

3. 玩乐不伤神:轻松、健康、适度的娱乐活动,可以调节人的神经,陶冶情操,有益健康。但玩乐过度,会使体内维生素A消耗过多、视力下降、神经疲劳。如长期听狂躁音乐,会使耳膜过度紧张,影响听力;长期玩电子游戏机,将会患“电脑综合征”;整夜打牌、下棋、搓麻将,会过多消耗脑力和精力,伤身劳神,影响健康。所以,中年人玩乐也应适可而止,更应注意文明雅趣和轻松舒畅。

4.运动不过量: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有益身心健康。但过量的运动会使热能大量消耗,乳酸等代谢物在血液中堆积而影响肝脏功能,导致筋骨和肌肉酸软,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过度的运动量还会造成心律不齐。

5.病痛不拖延:不少中年人时常感到活得很累,经常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胃痛、失眠、气短、关节痛、食欲差等,还满不在乎地拖延就医,结果小病熬成大病,轻病拖成重病,以致失去治疗的良机。俗语说“四十以前人找病,四十以后病找人。”便是中年健康的写照。因为中年是承受事业压力、家庭压力、角色压力最多的阶段。所以,身体若有病兆,不可讳疾忌医,应该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

(二)老年人保健小常识

老年人每日唾液的分泌量是年轻人的1/3,胃液的分泌量也下降为年轻时的1/5,因而稍一吃多,就会肚子胀、不消化。所以,老年人每一餐的进食量应比年轻时减少10%左右,同时要保证少食多餐。某次一家报纸采访我,要我谈谈中老年人健康饮食的要点,我说饮食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平时只要注意11点,就能少生病、少受罪。

1、数量少一点。老年人每日唾液的分泌量是年轻人的1/3,胃液的分泌量也下降为年轻时的1/5,因而稍一吃多,就会肚子胀、不消化。所以,老年人每一餐的进食量应比年轻时减少10%左右,同时要保证少食多餐。

2、质量好一点。蛋白质对维持老年人机体正常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有重要作用。一般的老年人,每公斤体重需要1克蛋白质,应以鱼类、禽类、蛋类、牛奶、大豆等优质蛋白质来源为主。

3、蔬菜多一点。多吃蔬菜对保护心血管和防癌很有好处,老年人每天都应吃不少于250克的蔬菜。

7

4、菜要淡一点。老年人的味觉功能有所减退,常常是食而无味,总喜欢吃口味重的食物来增强食欲,这样无意中就增加了盐的摄入量。盐吃多了会加重肾的负担,可能降低口腔黏膜的屏障作用,增加感冒病毒在上呼吸道生存和扩散的几率。因此,老年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左右,同时要少吃酱肉和其他咸食。

5、品种杂一点。要荤素兼顾,粗细搭配,品种越杂越好。每天主副食品(不包括调味料)不应少于10样。

6、饭菜香一点。这里说的“香”,不是指多用盐、味精等调味料,而是适当往菜里多加些葱、姜等调料。人的五官是相通的,可以用嗅觉来弥补味觉上的缺失。闻着香喷喷的饭菜,老年人一定能胃口大开。

7、食物热一点。生冷食物多性寒,吃多了会影响脾胃消化吸收,甚至造成损伤。因此,老年人要尽量避免吃生冷食物,尤其在严冬更要注意。

8、饭要稀一点。把饭做成粥,不但软硬适口、容易消化,而且多具有健脾养胃、生津润燥的效果,对益寿延年有益。但老年人不能因此而顿顿喝粥。毕竟粥以水为主,“干货”极少。在胃容量相同的情况下,同体积的粥在营养上和馒头、米饭相差很多,长此以往,可能会营养不良。

9、吃得慢一点。细嚼慢咽易产生饱胀感,可防止吃得过多,使食物消化得更好。

10、早餐好一点。早餐应占全天总热量的30%~40%,质量及营养价值要高一些、精一些,不宜吃油腻、煎炸、干硬以及刺激性大的食物。11、晚餐早一点。“胃不和,夜不安”,晚餐吃得太晚,不仅影响睡眠,囤积热量,而且容易引起尿路结石。人体排钙高峰期是在进餐后的4~5小时,晚餐吃得过晚或经常吃夜宵,排钙高峰到来时老年人可能已经睡觉了。老年人晚餐的最佳时间应在下午六七点,而且应不吃或少吃夜宵。

(三)食:老年人吃水果应有所忌

老年人常吃水果,有滋补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但由于自身机体老化而出现各种疾病,如果食用不当,反对身体造成伤害,必须注意。针对老年人吃水果,给出了以下建议: 高血压患者宜吃柑橘、柚子、草莓、杏子、香蕉;

冠心病患者宜吃柑橘、柚子、草莓、杏子,但不宜吃水量较多的西瓜、椰子等,以免增加心脏的负担及加重水肿;

中风患者宜吃山楂、西瓜;胃溃疡患者宜吃青绿香蕉,这能促进溃疡愈合,防止胃酸侵蚀胃壁,但黄熟的香蕉无此功效,也不宜吃李子、山楂、柠檬等含有机酸较多的水果; 有肠道疾病的患者宜吃荔枝、红果、石榴、苹果、柿饼,忌食生枣;

肝炎患者宜吃橘子和鲜枣等含维生素C较多的水果,有利于肝炎的治疗和恢复; 肾炎患者宜吃果汁、红枣、黑皮西瓜、干果;

经常大便干燥的老年人,可多吃桃子、香蕉、橘子、西瓜等,但要少吃柿子,因为柿子含大量柿胶,吃多了会加重便秘;

糖尿病患者宜吃南瓜、西瓜、冬瓜、菠菜、杨梅、樱桃、梨;

肺气肿咳喘患者宜吃枇杷,有降气化痰、清肺和胃的功能;

哮喘病患者宜吃梨、荔枝;贫血;

低血压患者宜吃梨、草莓;

有心脏病及水肿以及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不但要少吃糖,还要少吃含糖量较多的梨、苹果、香蕉。

(四)老年人生活中的护腰小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老人忍受着腰腿疼痛的折磨。

老年人常见的症状包括三种:腰椎退变和肌肉劳损导致的腰部疼痛;腰椎管狭窄导致的“间歇跛行”,即行走很短的距离后就由于腰痛、下肢无力而不得不坐下休息;髌股关节紊

8

乱导致的久坐后或上下楼梯时出现膝盖疼痛。

对于以上情况,除积极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外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保护和预防。 有些老年人看病的时候总提到,在乘坐公共汽车时,特别受不了堵车时,一刹轧一刹轧的。如果碰巧没有座,腰就特别较劲。下车时,都走不了路了。

对这种情况,老年人应尽量坐到汽车前部的位置,以防汽车尾部剧烈颠簸对腰椎的损害。如果找不到座位,应尽量采取面向汽车行进方向的站立姿势,双手抓紧椅背等可供把持的物体,双肘、双膝微屈,腰部轻度前弯,双腿尽量分开站立,呈微弓状,这样当车辆紧急刹车或颠簸时,可有效地保护腰椎和膝关节。

许多老年人,经常一大早从早市拎回大包小包的菜。有时拿不了都得背着。其实,老年人最好只买一到两天的菜量,重量最好不要超过十斤。尽可能地减轻腰椎的负担。可自制一个大的布袋,装入蔬菜后将布袋挂到胸前或背后,尽量不用双手提携。菜量多时,可自带一个手推车,腰部微微前弯推车。另外,腰椎管狭窄的患者虽然走路困难,但不影响骑车,因此使用一辆三轮车也可以带来更多的便利。

上下楼梯或久坐后膝盖疼痛的老人首先要尽量减少上下楼梯的次数。但在必须上下楼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上楼时,可用不痛的腿迈步到更高的一级台阶、疼痛的腿随后跟上,要始终避免疼痛的腿先向上迈步;下楼时相反,应该疼痛的腿先下。如双腿疼痛剧烈,侧身上下楼梯,可适当减轻疼痛。随后回到家里,需要多坐着时,做尽量伸直双腿或轮流将双腿伸直的动作。

心理问题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大量研究表明,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老化,使某些心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出现下降、衰退,而另一些心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仍趋于稳定,甚至产生新的适应代偿功能。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是指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的改变,包括感知觉、智力和人格特征等。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智力的变化

智力是学习能力或实践经验获得的能力。老年人在限定时间内加快学习速度比年轻人难,老年人学习新东西、新事物不如年轻人,其实习也易受干扰。人的智力与个体因素(如遗传、身体状况等),社会环境因素(文化水平、职业等)有密切关系。

2.记忆的变化

随年龄增长,老年人记忆能力变慢、下降,有意识记忆为主,无意识记忆为辅,再认能力尚好,回忆能力较差,表现在能认同熟人但叫不出名字。老年人意义记忆完好,但机械记忆不如年轻人。另外,老年人在规定时间内速度记忆衰退。记忆与人的生理因素、健康、精神状况、记忆的训练、社会环境都有关系。

3.思维的变化

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最高形式,是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但由于老年人记忆力的减退,无论在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还是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都受到影响,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4.人格的变化

人到了老年期,人格(即人的特性或个性,包括性格、兴趣、爱好、倾向性、价值观、才能和特长等)也相应有些变化,如对健康和经济的过分关注与担心所产生的不安与焦虑,保守、孤独、任性,把握不住现状而产生的怀旧和发牢骚等。近年来有人认为,老年期主要矛盾是人格的完整性或绝望之感。

5.情感与意志的变化

老年人的情感和意志过程因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老化过程中情感活动是相对稳定的,即使有变化也是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变化所造成的,并非年龄本身所决定。

9

二、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1.各种生理功能减退

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生理功能减退,并出现一些老化现象,如神经组织,尤其是脑细胞逐渐发生萎缩并减少,导致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尤其表现在近期记忆方面。视力及听力也逐渐减退。由于骨骼和肌肉系统功能减退,运动能力也随之降低。

2.社会地位的变化

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可使一些老年人发生种种心理上的变化,如孤独感、自卑、抑郁、烦躁、消极等。这些心理因素均会促使身体老化。

3.家庭人际关系

离退休后,老年人主要活动场所,由工作场所转为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老年人影响很大,如子女对老人的态度,代沟产生的矛盾等,对老年人的心理也都会产生影响。

三、心理问题

(一)孤独(loneliness)是一种心灵的隔膜,是一种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孤独感在老年人中常见。我国上海一项调查发现,60~70岁的人中有孤独感的占1/3左右,80岁以上者占60%左右。美国医学家詹姆斯等对老年人进行长达14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死亡的可能性是爱交往者的两倍。他对7000名美国居民做了长达9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那些孤独老人的死亡率和癌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两倍。因此,解除老年人孤独感是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原因

导致老年人孤独的可能原因为:①离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②无子女或因子女独立成家后成为空巢家庭;③体弱多病,行动不便,降低了与亲朋来往的频率;④性格孤僻;⑤丧偶。

2、表现

孤独寂寞、社会活动减少会使老年人产生伤感、抑郁情绪,精神萎靡不振,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更加加重,久之,身体免疫功能降低,为疾病敞开大门。孤独也会使老年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爱活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有的老年人会因孤独而转化为抑郁症,有自杀倾向。

3、防护

摆脱老年人孤独,一方面,需要子女和社会共同努力,对离开工作岗位而尚有工作能力和学习要求的老人,要为他们创造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做子女的必须从内心深处诚恳地关心父母,充分认识到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机,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最好不要太远;身在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尽量常回家看看老人,或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等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丧偶的老年人独自生活,感到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别人都代替不了老伴的照顾,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另一方面,老年人也可以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老年人应参与社会,积极而适量地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会和家人的活动,在活动中扩大社会交往,做到老有所为,既可消除孤独与寂寞,更从心理上获得生活价值感的满足,增添生活乐趣;也可以通过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以消除孤独,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挖掘潜力,增强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

(二)抑郁,和焦虑一样,是一种极其复杂、正常人也经常以温和方式体验到的情绪状态;只是作为病理性情绪,抑郁症状持续的时间较长,并可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抑郁程度和持续时间不一,当抑郁持续二周以上,表现符合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冊第四版(DSM-IV)的诊断标准则为抑郁症。

抑郁高发年龄大部分在50~60岁之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之一,抑郁情绪在老年人中更常见。老年人的自杀通常与抑郁障碍有关。

1、原因

①增龄引起的生理、心理功能退化;②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等与躯体功能障碍和因病致残导致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③较多的应激事件,如离退休、丧偶、

10

经济窘迫、家庭关系不和等;④低血压症⑤孤独;⑥消极的认知应对方式等。

老年期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疾病,其原因错综复杂,其中75%都具有身体疾病或社会及心理上的原因。具体来说:

在生理因素方面,大多数老年人或多或少的有身体不适或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疾病久治不愈或经常复发使他们心情沉闷,而一些多病及重病患者更是把病疾看成是一种对生命的威胁和生活完整性的破坏,或担心不愈,或害怕给家人带来不便,成为累赘,从而形成一种持久而强大的精神压力,他们觉得生活没有希望、没有乐趣、不安、易怒。据观察,抑郁症的发生与个人的人格特征也很有关系。一般来说,素来就比较开朗、直爽、热情的人,患病率就低。此外,抑郁症的家庭成员的患病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抑郁症患者的子女发病率也高,提示此病与遗传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社会与家庭因素方面,与老年期的众多丧失有较大的关系,这些丧失包括:工作的丧失、故人或配偶的丧失、收入的丧失等等。退休后老人缺乏人际交流,缺乏情感支持,也是常见的导致老年抑郁的原因之一。老年人角色改变后的心理不适应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特别有些人原来是领导,退下来后自然与许多同事联系少了,他们便叹息"人走茶凉",认为别人不关心自己,心理上很不平衡。如有一位男性,离休前是位单位领导,可是离休回家后不久就觉得很失落,因为过年过节时不再有络绎不绝的人来给他送礼了,慢慢就变得情绪低落,常常失眠。后来在体检时查出有点高血压,恰好此时他听说某人得心脏病突然死去了,于是便开始对死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并经常发噩梦,总感到自己大祸临头,不知哪一天会突然死去,行为也变得古怪起来,有时还莫名其妙地哭起来,甚至有时想到自杀。陷入孤独、悲观、厌世的泥坑之中。

配偶的突然失去也是导致老年抑郁症的较大诱因之一。曾有一对夫妻,丈夫因病在家,几个月后治疗无效死亡,丈夫去后不到半年,这位妻子也相继而去。据有关文献报道,有人曾对4489名55岁以上的丧妻者进行为时9年的调查,发现其中5%人在丧妻之后半年内相继去世,半年内丧偶者的死亡率比未丧偶的同龄人高40%。究其原因这主要与丧偶后,老人整天沉浸在悲痛之中,孤独、抑郁、无处倾诉心中的不快,缺乏情感支持,或因此诱发另一方的厌世情绪,或加重原来的病情有关。

在心理因素方面,由于年龄的不断增加,生理上慢慢衰老,听力下降、行动缓慢、记忆力的减弱等都使老年人与外界的交流产生不便,使他们感到自己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而出现精神抑郁,在持久而强烈的消极情绪下,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失去平衡,导致一些器质性及功能性的疾病。

生活目标的丧失也可使老年人产生抑郁。由于离退休后,没有什么外界力量促进他们去完成什么,很多事可做可不做,于是老年人的生活便过得懒洋洋的、枯燥乏味、这也使老年人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而导致抑郁症。

2、表现

抑郁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行为活动减少三个主要方面。老年人抑郁表现特点为大多数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心境低落表现不太明显,称为隐匿性抑郁(maskeddepression);或以疑病症状(hypochondriasis)较突出、可出现“假性痴呆”(pseudodementia)等;严重抑郁症老人的自杀(suicide)行为很常见,也较坚决,如疏于防范,自杀成功率也较高。

(1)其临床表现主要是:

情绪压抑、沮丧、痛苦、悲观、厌世,自责自罪,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性欲、食欲下降,失眠。有些抑郁症病人仅以躯体症状或失眠为主,因此,有些老人患了抑郁症亦不易被确诊一方面抑郁症可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而罹患其他疾病,另一方面其它疾病又可使抑郁症状加重。

(2)其自身的特点:

如老年期抑郁症中,反应性的居多,亦即由外因性引发的情况增加。由于老年期处于丧失期,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经济的减少,意外的事故等,在思想上缺乏准备的老年人往往一下无法适应这些丧失和生活条件及周围人际关系的变化从而诱发抑郁症。

其次,老年期抑郁症与青年期的抑郁症相比,常以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慢性身体疾病为背景,在原来的慢性病基础上出现老年期抑郁症常常被家人忽视,这也是老年

11

期抑郁症不易早期预防的原因之一。

(3)在症状上也有其特殊性,

如其焦虑不安的感觉十分强烈,他们总感到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这种焦躁不安的感觉比一般抑郁症患者来得强烈;多伴有疑病症状,老年抑郁症患者60%有疑病症状。那些成天抱怨有这病那病的老人,而实际上可能只是稍有不适或原已确诊的疾病,疑病者中有一些人具有自杀倾向;多具有假性抑郁症形式,不少患者以身体症状为前兆,如头痛,心悸,呼吸困难,便秘,腰痛,头脑发胀,背痛,失眠等,掩盖了抑郁症的精神症状;失眠是所有老年抑郁症患者共有的,他们大多自诉早晨醒得早,而非难以入睡;患抑郁症的老人容易导致营养失调,摄取饮食不调,因而容易导致全身机能的衰退;多伴有妄想症,表现为强烈的罪责妄想、疑病妄想、追踪妄想,或认为自己身体正在消亡等观念;有时呈现假性痴呆症状,有些老人会产生精神运动性的抑郁,无精打采,动作迟缓,说话速度减慢,思维滞缓,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3、防护

老年抑郁的防护原则是:减轻抑郁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状况,降低医疗费用和死亡率。主要措施包括严防自杀、避免促发因素、采用认知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和自杀企图的采用电休克治疗。

由于老人抑郁症经常具有其他疾病的背景,甚至是其直接的病因,所以首先要尽量把已有的器质性疾病治疗好,对不可治愈的疾病也应设法减轻其痛苦。

其次,要调理好退休后的心理状况,保持一种较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再次,改善家庭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丧偶的老人如条件容许的可以考虑再婚,再婚对解除老年人抑郁的心理是有帮助的。

必要时,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常用三环类抗抑郁剂。一般用量从成人规定量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宁少勿多。一般来说,年龄越大,预防就越不理想,特别是超过70岁以后,而身体患有疾病的人,预防也不理想。相反,病前性格外向,与家人能和睦相处的,较年轻的老年患者预防效果相对较好。

老年期抑郁症如及早的治疗会有好的效果,一般不需住院,门诊治疗即可。对于那些有身体疾病的患者,全身一般情况又不好,甚至有自杀倾向的人,应建议住院治疗。

(三)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适度的焦虑有益于个体更好地适应变化,有利于个体通过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平衡等。但持久过度的焦虑则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1、原因

造成老年人焦虑的可能原因为:①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力不从心;②疑病性神经症;③各种应激事件,如离退休、丧偶、丧子、经济窘迫、家庭关系不和、搬迁、社会治安以及日常生活常规的打乱等;④某些疾病如抑郁症、痴呆、甲状腺机能亢进、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等,以及某些药物副作用,如抗胆碱能药物、咖啡因、β-阻滞剂、皮质类固醇、麻黄素等均可引起焦虑反应。

2、表现

焦虑包括指向未来的害怕不安和痛苦的内心体验、精神运动性不安以及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三方面症状,分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类。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panicdisorder)。老年人发作时突然感到不明原因的惊慌、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失眠,或激动、哭泣,常伴有潮热、大汗、口渴、心悸、气促、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尿频尿急等躯体症状。严重时,可以出现阵发性气喘、胸闷,甚至有濒死感,并产生妄想和幻觉。急性焦虑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之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慢性焦虑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慢性焦虑老年人表现为经常提心吊胆,有不安的预感,平时比较敏感,处于高度的警觉状态,容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心烦意乱,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

持久过度的焦虑可严重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加速衰老,增加失控感,损害自信心,并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急性焦虑发作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高压性头痛失明,以及跌伤等意外发生。

12

3、防护

必须积极防治护理老年人的过度焦虑。可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和焦虑状态特质问卷对老人的焦虑程度进行评定;指导和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属认识分析焦虑的原因和表现,正确对待离退休问题,想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尽量避免使用或慎用可引起焦虑症状的药物;指导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帮助老人的子女学会谦让和尊重老人,理解老人的焦虑心理,鼓励和倾听老人的内心宣泄,真正从身心上去关心体贴老人。重度焦虑应遵医嘱应用抗焦虑药物如地西泮、利眠宁等进行治疗。

(四)再婚心理问题 :

1、再婚的社会心理问题

由于我国受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传统的影响,孤身老年的再婚常常受到社会、甚至子女的歧视和反对,本有再婚意愿的老人也只好打消念头,孤独地度过余生。然而事实上,人生最大的幸福莫如晚年幸福,有人互相搀挽着走到人生的尽头。人老了,特别需要伴侣,俗语说“老伴老伴”即老来有伴。子女长大了,各有自己的家庭与儿女,即便是有孝敬的子女也不可能像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一样朝夕相伴。老人不仅在生活上需要一个依托,在精神上更需要有一个倾诉的对象,有一个关心、理解自己的人,一句话,他们更需要爱与被爱。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故事,年迈的母亲来帮助刚刚生下孩子的女儿料理家务,可是不要隔多久了,母亲就开始挂念着家,唠叨说爸爸在家无人照顾,即使家中还有兄弟,爸爸也常打电话来问侯,但在老人家的眼里,女儿的家并不是她的家,纵然女儿、女婿待她多好,她都急早想回去。由此可见,老年人他们更需要来自配偶的关心和照顾。

老年人总是喜欢回忆和讲述过去,可是年轻人总不耐烦听已经听了不下十遍的故事。真正能宽容的对待和倾听这些故事的也许只有配偶了。但由于丧偶就再无人倾诉他们对往事诉说,久而久之,这种难以忍受的寂寞会抑郁致病。老人再婚更重要的是找个可以互相倾诉和倾听,互相沟通,互相体谅的伴侣。这正如一位中年丧偶的学者给他的女儿的信中说的:“老人比青年人更需要一种身体的互相依偎,一个爱的伴侣,一双温暖的手。”

笔者曾经在福利院观察过,发现那些老年男女之间很谈得来,在一起吃饭、散步、娱乐,晚饭后还常常谈心到深夜才回各自的房间休息。我想要是他们如果能结婚住在一块,不知有多好,也许他们早晨携手出去打打太极拳、跳跳舞;上午一起到菜场选购可口的菜肴,边走边说些时事新闻之类,晚上和邻居打打麻将,??.这样的再婚生活当会使老人身心更加健康,更加长寿。

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资料都表明,老年人再婚后的恩爱夫妻生活有益于长寿。日本及西 欧的一些老年社会,一再呼吁丧偶老人再婚,日本对离婚的人做过调查,结果发现,离婚单身老人比婚姻美满的人平均寿命短,女性短5年,男性短12年。老年丧偶后,他们内心有许多难言之苦无法向他的亲属和子女表白,毕竟父子、母女之间的感情是不能代替伴侣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子女又不在身边、体弱有病的丧偶中老年,更是应该再寻伴侣,重建幸福的家庭。俗话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让老年人也充分享受一下黄昏的美景吧。

再婚也会带来一些的心理和家庭方面的问题。如经常听到一些老人说:“年轻时结婚要父母同意,老年结婚要子女同意”,这多少说明了当今社会老年人再婚所碰到的难题。对于再娶或再嫁,老人害怕别人说:“都七老八十了还想那些呢。”而作为子女的则认为:“我给你吃好、住好、穿好,这就行了,还结什么婚呀!”他们哪知道夜深人静时,孤寡老人的那种凄凉寂寞感。在社会方面,也缺乏为老年人提供介绍对象、婚姻咨询的服务机构,缺乏关心老人再婚问题的社会舆论氛围。

丧偶是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为了使老年生活过得愉快、充实、有人体贴安慰而找个伴侣,不论从心理学上、生理上,还是法律上来讲,都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也是个人的自由,这决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丧偶的老人们,应抛开一切陈腐的观点,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五)老年性心理障碍 :

首先,老人自己应正确认识性心理的需要。性的心理需求,决不仅仅是性交的行为,实际上推心置腹的交谈、深情的握手、拥抱、接吻、欣赏异性裸体、手淫、互相爱抚等行为都可以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事实上,老人需要性伴侣,决不仅仅是局限于性生活的生理需要,

13

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伴随自己走完人生最后历程的伴侣。据有人在老人院的观察,把有病的老年男女放在同一间病房里接受治疗,结果发现异性之间的交谈比同性一室的病房的人之间的交谈大为增加,他们似乎更讲究整洁、礼貌,牢骚和不满减少了,食欲增加了,并且都希望能早日康复。尤其是如果老人心中有了心上人,就显得更加精神抖擞,睡眼好了,食量增大、疾病减少,大有返老还童之势。一位正在热恋的老人说:“想不到我这个60多岁的人,还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好象又回到年轻时代一样!”

其次,老人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性的能力。人的性能力在一生中是会有所变化的,但这种能力不能仅仅狭义地理解为性交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性心理需要和性的能力一直可以持续到终生。老人需要爱抚,也可以爱抚对方这是毫无疑义的。老年人中常常出现的性功能障碍许多是由于错误的性观念或缺乏性知识所引起的,如对性生理的反应规律缺乏认识,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见,性羞涩感和罪恶感等。其实,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对性刺激的生理反应也相应有所下降。如年轻人的性兴奋也许只需要几秒钟,而老年人则可能需要几分钟,男性阴茎勃起硬度减弱,射精量减少,女性则生殖器开始萎缩,阴道粘膜皱襞变少,阴道松弛,阴阜、阴唇脂肪减少,阴蒂、阴道对性刺激的敏感性减弱,阴道干涩等这些都是正常的性生理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老人不能进行丰富多样的性生活。老人不仅可以通过使用专用润滑剂以增加性交的愉悦,也可以通过增加营养等内养方法提高性的能力。值得提醒的是,使用雌激素虽然可以增加女性的魅力,延缓衰老,但使用不当会导致诸如胆结石、高血压和子宫颈C癌等副作用。因此,老年女性在考虑服用雌激素时应听取医生的意见。许多人认为,老年妇女绝经后,性生活也就自然停止了,事实上更多的人自述绝经后反而更喜欢性生活了,因为他们不再为月经而烦恼,也不必担心会怀孕,性生活因而更加美好。当然老人的性生活还可表现为生殖器或非生殖器的抚摸,温柔的情话,尽情地接吻和彼此紧紧的拥抱等等,实际上,非性交的亲密行为可能比年轻时的性行为更为令人感受到爱情、亲情的深度和广度,不论是身体强壮与否,有疾病与否,它都可令老年情侣共同分享愉悦。

再次,再婚老年人应注意克服性心理障碍。不好意思讨论性的问题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一位62岁的老太婆,身体一直良好,但她对再婚的丈夫的性要求感到厌倦,甚至骂他“老不正经”,“原来再婚就是为了这个”,而男方屈遭指责,对再婚感到失望,无奈只好象单身那样以自慰来缓解性紧张,这不能令人感到遗憾。其实,性生活、性爱不是年青人的专利,性生活也是老年人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此外,再婚的老年人也会碰到性生活方式不适应的问题。老年人与原配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相互理解的性生活方式,对方的喜好,对方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眼神,都能心神领会,而再婚后,一切都是陌生的,每人都有自己原有固定的性生活方式,于是这就有一个相互磨合与协调的过程,需要双方在性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上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相互了解,共同营造就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新的性生活方式。然而有一些老人在再婚后,可能有一种“新人不如故人”的怀旧心理,在行为、语言和态度上对新配偶有所流露,这是应该尽量加以避免的,这种不和谐的情绪很可能带来感情上的不和谐,甚至造成性功能障碍,因此,只有相互沟通和谅解,才是老年再婚夫妇寻求真正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六)离退休综合症 :

所谓离退休综合症是指老人因为离退休后不适应新的角色、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等一组相关症侯。 患有离退休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决断犹豫不决,性情变化明显,易急躁、发脾气,或情绪忧郁、闷闷不乐,易怀旧、好猜疑和产生偏见,失眠、多梦等等。如某男,60岁,退休时是某中学的校长,平时工作认真,事事亲力亲为,做事雷厉风行。为了搞好本校的工作,提高升学率,他以校为家,工作第一。几个月前他退休在家,本以为可以美美地过上悠闲的日子了。谁知,不出一个月,他就开始觉得生活无聊,呆在家里闷得发慌,每天除了做两顿饭以外,再也想不出哪些感兴趣的事情来。整天愁眉不展,闷闷不乐,脾气也暴躁起来。又如某女,56岁,儿科副教授。一贯在工作上很投入,业余也是搞科研,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退休在家不出一个月,尽管她每天按时将饭菜做好,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但家里人发现她不再象以前那样开朗,变得不爱吭声或一旦出声就没好声好气的。有时,女儿或老伴下班回来稍晚了一点,她等着等着就发起火来,一见老头回来,就唠叨起来:“你倒好,下了班游还悠哉地到处逛,让我在家里为你做高级保姆。”然而,每每事后等

14

心平气静下来,她又觉得自己太过分了,长吁短叹叹。她对心理医生说:“唉!每天他们上班后,我一个人在家憋闷得发慌,我不喜欢玩麻将,电视又不爱看,睡觉又睡不了那麽长的时间,每天逛菜场、做饭、干家务,不是我不乐意做,而是觉得太乏味,觉得无聊。”显然,她从一个科技人员转变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还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象以上的例子,在离退休的人群中,并不少见。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让年青的人有机会顶上,这是一个社会劳动力正常代谢的必然过程。当然,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也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事件。由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原来的社会角色也随之消失,其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如果老人没有调整自身的心理,重新建立新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习惯、新的社会角色就很容易发生离退休综合症。有些老人则是过高地估计了离退休后的生活情况,尤其是那些在工作压力比较大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往往发出“要是能退休真好”的感叹,认为退休后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再也不必面对令他们感到有压力的人和事。但是,一但真的退休在家,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松驰下来了,再也感受不到工作的任何压力,每天都有相当充裕的时间让自己支配时,他们又觉得精神空虚,生活变得无聊,日子过得太慢,又开始羡慕起以往忙忙碌碌的日子,甚至连那种退休前感到厌烦的工作压力,也觉得是一种享受了。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导致出现的消极情绪,都可严重影响老人的身体健康。

一般说来,事业心强、好胜、固执的人,在毫无心理准备或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突然退休的人,退休综合症的发病率较高且症状偏重;此外平时人际关系不良,活动范围较小,无特别业余兴趣爱好的人易患此病。相对来说,女性对退休生活适应得较快,离退休综合症发病率低。

离退休综合症的发生也与人们在观念上的变化有关,随着家庭的分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淡化了养儿防老的观念,不再甘心于离退休后带小孩、做家务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老人们有更高更多的心理需求,而由于退休后一下子尚未找到适应这种心理需求的途径和方法,因而出现一种失落和迷茫的焦虑。

上述案例中的陈某,在职时他所领导的学校每年的高升学率使他的荣誉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作为一校之长,学校的很多事情他都能一锤定音,体现了自身社会地位和价值;而李某作为一位儿科副教授,医术高超,深受病人和病人家长的尊敬,找她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退休后,社交圈的缩小,人际关系发生改变,整天呆在家中,找不到感兴趣的事情做,感到百无聊、苦闷,这是一种失落感。心理医生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了解到,退休前他们的确希望退休后可以享受生活,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舒缓压力。但是,退休后,又怀念起以往的忙碌、日子的充实,可见他们都是在怀旧。同时,他们对退休后没有作充分的心理准备,又没有找到感兴趣的事情来做,这是对新事情不适应所造成的情绪消沉及言行偏离常态的行为。综上所述,他们患的是离退休综合症。

离退休综合症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最好的方法莫过在退休前能使其正确理解和对待离退休问题。事实上,离退休是一个十分正常的人生转折,它并不是人生过程的结束,而只是意味着另外一个可以重新设计的崭新的人生过程的开始。有了对离退休的正确态度,才能合理地安排离退休后的生活,才能有明确的生活目的与精神动力。比如前面所提到的两位退休老人,心理医生建议那位先生著书立说,将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写下来,指导后辈;建议那位女士去参加业余画画班,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因为她平时有喜欢写字,偶尔会拿起孙子的画笔涂鸦的习惯。经过一个月后,那位先生来到心理门诊时,再也不是从前那种精神不振的样子,而是对着心理医生猛侃自己在写书过程中的心得;而那位女士,又恢复了以前的幽默,笑言:“总有一天,我也尝试一下开画展的滋味。” 如何合理的安排离退休的生活,才能有助于避免离退休综合症呢?通常有几种方式:

(1)发挥余热,老有所为,重归社会

(2)善学习,求新知

(3)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参加体育锻炼

(4)重视家庭照顾的改善

(5)药物治疗方面: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离退休综合症的老人,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多虑平、舒乐安定等药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疗。

15

(七)老年性痴呆症 :

老年人的一般健忘并不是病,如果健忘的程度很突出,如刚穿好了衣服又去找衣服穿,刚吃完饭就记不清吃了饭还是没有吃,出了家门就忘了回家的路,甚至分不清现在是几点钟,自己究竟身在何处,对新近发生的事情几乎全部记忆不起,对同一件事要反复问上好几遍,或者甚至连朝夕相处的人,都讲不出其名字,觉得陌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性痴呆症。如前美国总统里根就患有这种疾病。

这种病最先是由德国神经病专家阿尔茨海默于19xx年在解剖了一个奇特的病例后确认的。死者是一位51岁的女性,生前有严重的记忆力丧失,不辩方向、幻觉等痴呆症状。这位专家解剖了死者的尸体,发现了在小脑中有不少缠成块状的神经纤维,蛋白呈淀粉样变性斑块沉积。以后又不断有这类病例报告,由于是阿尔茨海默首先发现的这种疾病,故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也即初期痴呆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65岁以上的老人中10%有智能障碍,其中1/2发生痴呆,以女性多见。专家们认为此症已构成世界性的健康危机,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病因与病理

“痴呆”是指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辩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

过去,把65岁以后发生的脑退行性变所致的痴呆称为老年性痴呆,65岁以前发生的痴呆称为早老年性痴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两者除了在年龄上有差异外,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都是一样的,包括在大脑海马组织萎缩,脑组织的老人斑,神经纤维缠结和血管淀粉样变,大脑中缺少一种能产生乙酰胆碱的酶,等等,故现在将两者统称为老年性痴呆症。 老年时期发生痴呆的原因相当复杂,除了上述的脑退行性疾病外,还有与脑血管疾病有关的脑血管性痴呆、帕金森氏病、正常颅内压脑积水、颅脑外伤后遗症等多种脑部疾病以及酒精中毒、营养失调等等,都有可能发生痴呆。此外,本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提示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2、临床表现

老年性痴呆常常发生在50岁以后,起病隐潜,发展缓慢,最早期往往是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同时,还可有比较明显的情绪和人格改变,以及整个机体的衰老,年龄相关的智能损害多在65岁以后加速了。根据该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遗忘期,表现为记忆力明显减退,性格也有改变。例如病人一反病前的性格,常变得主观任性、多疑、敏感、自私、暴躁、生活懒散、日渐健忘、失眠。有时还会昼夜颠倒,白天卧床,夜间活动。

第二阶段称为混乱期。这个时期限的病人,除了第一阶段的症状加重外,很突出的表现是视空间辩认障碍明显加重,记忆也明显障碍。例如病人出了门就认不得回家的路,甚至忘记自己的姓名,不认识自己的子女,分不清东南西北。随着时间的迂移,精神日益衰退,行为紊乱,言语重复,动作幼稚,喜收藏废物且视若珍宝,羞耻感减弱等。

第三阶段称为极度痴呆期。病人全面进入衰退状态,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不能控制,终日卧床,丧失说话能力,身体衰竭,最终多死于感染和全身衰竭。

3、预防与治疗

老年性痴呆症不仅严重地影响老人本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在医学领域里对治疗老年性痴呆症尚无特效的药物,因此,在预防老年性痴呆症中,以早发现、早治疗上显得更为重要。

A、乐观豁达,心胸开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B、发挥余力,老有所为

C、生活要有规律,注意体育锻炼,参加社会活动

D、食疗 :饮食调养对预防老年性痴呆有一定作用。老年人在饮食方面应提倡清淡,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和富含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食物,以满足大脑营养的需要,对防止大脑细胞的衰老和老年性痴呆症有特殊的作用。老年人应少吃油腻辛辣,过咸的食物,少喝酒,戒烟,忌暴饮暴食。

E、家庭关系的改进

由于目前对老年性痴呆症尚无特效的疗法,虽可应用多种维生素、脱氧核糖核酸、脑复

16

新等,但疗效尚难肯定,所以,对老年人在生活上要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尽可能多与社会联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尽量抽出时间与老人谈心,外出散步等,了解和关心他们在生理、心理的需要,尤其是心理的需要,对有早期症状的老人不要因为此病难以治疗而显得灰心丧气,甚至冷落、厌烦他们,而应配合医生,改善病情和痛苦,延缓病程的进展。

(八)老年化问题

老化情绪是老年人对各种事物变化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神经反应,这种反应因人而异,表现复杂多变,严重干扰和损害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防病能力,影响神经、免疫、内分泌及其他各系统的功能,从而加速衰老和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当代老年医学研究证实,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

1、衰老和疾病:人到60岁以后,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指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恐惧心理。当然,不同心理状态的老年人,对待衰老和疾病的态度迥然不同。

2、精神创伤:有调查表明,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3、环境变化: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4、此外,文化程度、过度疲劳、营养缺乏、经济欠佳、孤独空虚、死亡临近等引起的老化情绪,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九)其他心理问题:

1.黄昏心理: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3.无价值感: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4.不安全心理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

5.老年性精神障碍: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

6.老年性精神病: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四、总体措施

(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17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八)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九)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十)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

目前世界各国对老年入的心理卫生问题十分重视。将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搞得更好,使人人都愉快地度过晚年。那么老年人应当怎样讲究心理卫生呢?

(十一)要维持心理上的适度紧张

过度紧张有害于身心健康,但无所事是,百无聊赖,没有适度紧张也有害于身心健康。怎样维持心理上的适度紧张?

1.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尽力坚持自我服务性劳动。尤其是儿孙满堂的老人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俗语云:“有儿四十即先老,无儿八十正当年”。这很值得有的老年人玩味。

2.生活起居节律化,对自己决不姑息迁就。古语云:“起居无节,半百而衰”。老年人都应引以为戒。

3.必须树立生活目标,不断增强求新动机,心情愉快,满怀信心地去生活。

4.要做工作,而且要做自己乐意做又有数量质量要求的工作,在工作中和晚年的劳动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愉快的、紧张的活动中可以延缓衰老,益寿延年。正如孔子所说:“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坚持体育锻炼。严格的体育锻炼制度不仅增进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维持心理上的适度紧张。

18

人际关系

一、老年人的交往风格

老年人,退休之后主要的人际交往对象是家庭中的成员;其次是邻里、亲朋好友;而后是人们的泛泛之交的朋友,可能是病友、球友或是书友。而对于那些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和亲朋好友、邻里、球友交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德维叶曾对老年人的人际交往风格作了专门的研究,并概括出四种典型的风格,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以下每种风格都不是完美的,但我们如果在了解了自己的风格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实际的交往中,有助于我们知道自己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原因、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和周围的人们融洽相处。

1、控制性交往风格

以自身性格为标准去衡量与之交往的人。这种风格的老人恪守信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轻易流露内心秘密,但在社会交往中又会无意间表现出发号施令、指挥别人的倾向。如果认识到自己是这种交往风格的老人,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适当地注意周围人的感受及想法,不要总是希望别人听从自己。

2、娱乐性交往风格

即接受世俗客观的处世标准,为人热情率直、主动积极;但有时不懂得自我保护.容易被人利用,这种风格的老人往往是社会交往场合的活跃分子,但缺乏总揽全局的驾驭能力。娱乐性交往风格的老年人和周边的人交往时,与大家相处比较愉快,但是要注意做事情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做人原则,不要人云亦云。

3、支持性交往风格

具有合作意识,既能接受社会交往中的个人标准,又能接受共同标准。为人随和、善良、温厚,不固执己见,能友好地与人协作,虚心接纳他人意见。在交往群体中能营造融洽、友好气氛。但有时缺乏主见和过于软弱。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坚持自己的是非观,不要一味让步。

4、理解性交往风格

是指在处世为人中.注重自我标准与社会公众标准的统一。这种风格的老人既能与人合作又能保护自己,做事为人尊重事实,讲究实际,坚持是非标准。能够谅解别人.理解别人,但绝不轻易苟同,具有较高的涵养。

二、老年人际关系的特征

当人进人老年后, 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生理心理的变化, 其人际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而且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 以工作单位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转变。

在离退休以前, 由于工作的需要以及工作的关系, 人们绝大部分的交往对象都是以工作单位为中心形成的, 比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与本单位业务有关的朋友关系等。这些交往占去了人们交往的绝大部分时间, 至于与家庭、邻居以及同学、同乡等的交往, 则在整个交往活动中占据次要位置。在离退休以后, 这种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以工作单位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转变, 这使人际关系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人们社会角

色的变化引起的。在离退休以前, 人们生活的“ 舞台” 主要是工作单位, 所“ 扮演” 的角色是领导、职员、专家、学者、干部、工人等。而在离退休以后, 人们生活的“ 舞台” 主要是家庭, 所“ 扮演” 的角色则是丈夫、妻子、父母(公婆)、祖父母(外公婆) 等。社会角色的变化, 决定着围绕这一角色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家庭人际关系在离退休前是次要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而离退休以后, 由于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庭人际关系就成为人们人际关系的中心, 而邻里关系也逐渐显示

19

出其重要的地位。当然这并不是说离退休前的一切人际关系都不存在了, 只是说其地位和重要性发生了变化。

第二, 由工作驱动型向享乐驱动型转变。

人们之所以要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除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交往需求之外, 还有利益的推动,也就是说人类的交往并不是无目的的。在离退休之前, 人们社会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工作, 或者说围绕着工作来建立和处理人际关系, 比如说为了工作搞好上下级的关系, 为了工作搞好有关业务部门的关系, 为了工作又拣起了多年没有联系的同学、同乡之间的关系, 等等。甚至在处理家庭人际关系的问题上, 有时也要带上工作的色彩, 比如说为了让老爹帮助联系一批业务, 儿子会对老爹既殷勤又孝顺。上面这些人际关系, 我们可以叫做工作驱动

型的。但离退休以后, 工作没有了, 人们的主要任务是安度晚年。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就不再是工作驱动型的, 而是享乐驱动型的了。因为这时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享乐。搞好夫妻关系是为了生活有情调;搞好父子关系是为了老有所养;搞好祖孙关系是为了尽享天伦之乐; 搞好邻里关系是为了增加安全感;与朋友的交往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快乐地度过闲暇时光等等。也就是说这些人际关系的建立都

是享乐驱动的。当然我们不否认, 有些老年人是在为家庭付出, 比如贴补儿女们的生活, 看管孙子、孙女等, 但是只要这些是建立在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基础上的, 那么对老年人来说就是一种享乐。

第三, 由对象的多变性向对象的稳定性转变。

在离退休之前, 人们交往的对象是多变的, 因为人们的工作是不固定的,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中。随着工作单位的变化, 人们交往的对象也会发生整体性的变化。工作性质的变化, 人们的交往对象会发生部分变化; 业务范围的扩大, 人们交往对象的范围也会相应扩大, 等等。由子离退休前的人际关系是以工作单位为中心的, 是工作驱动型的, 那么它的对象就只能是多变的、不固定的。离退休以后的人际关系转向以家庭为中心, 而家庭是相对稳定的, 那么由此决定的人际关系也是相对固定的、稳定的。此外, 由于离退休以后人际关系范围的缩小, 也使得老年人在选择交往对象时比以前更为慎重, 内容更为深刻。因为老年人经历丰富, 又有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教训, 所以他们在选择交往对象时, 更注重质量,更要求彼此相容, 有共同的志趣、爱好, 这样他们的交往对象就不容易丧失, 稳定性很强。

三、人际关系对老年心理的影响

在影响老年人心理的若干因素中, 老年人际关系是对老年心理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为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论述的心理健康十个方面中, 几乎每个方面都涉及到人际关系。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变化而产生的失落感、孤独感以及悲观情绪, 就更需要人际关系的调节, 所以老年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直接影响到老年心理健康。

1、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 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都是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 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就谈不上归属和爱, 也谈不上被别人尊重。马斯洛认为, 当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对爱和归属的需要就出现了。“ 现在这个人会开始追求与他们建立友情, 即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他会为达到这个目标而不遗余力” 。可见人们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甚至在安全需要当中), 人际交往的需要便成为主要的需求, 如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就会造成人格上的缺陷。而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对老年人顺利完成从中年到老年的过渡, 完善老年人的人格, 寻求心理健康是有重要意义的。

2、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克服老年孤独感。孤独感一般多发生在性格内倾型人的身上。尤其是老年人, 由于种种原因而容易产生孤独感。例如, 有些老年人整天感到孤单寂寞, 无所依靠, 悲观失望, 郁郁寡欢, 缺少生活乐趣。美国科学家对2700多人进行为期14年的观

20

察研究发现, 孤独寂寞、缺少社会关系的人比有社会关系的人的死亡率高2.5倍;孤寡体弱多病、有性格缺陷、生活单调、家庭不和等长期心理压抑的人易发生忧郁症和精神障碍, 约占60岁以上老年人的15%-25%。克服老年孤独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人际交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增加人们相互间的沟通、交流, 使老年人获得归属感和人们的关爱, 进而获得感情上的温暖和偷快, 消除孤独感。,

3、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减少失落感。失落感是由于老年人对社会角色的改变和人际关系的改变缺乏心理准备而造成的。离退休是人生的重大转折, 对老年人心理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有些老年人在思想上萌生出被社会遗弃、被人们冷落的感受, 悲观、孤独感随之而来, 心理上受到极大创伤。失落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与情感, 它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减少以至消除失落感的有效方法仍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这种人际关系会编织成一张社会之网, 在老年人失落时, 它会起到保护作用, 使其不致于摔伤。老年人虽然脱离了工作单位, 但由于他建立起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就说明他没有脱离社会, 他仍被社会所接受, 被家庭、被朋友所接受。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 老年人的失落感就会逐渐消失。

4、和谐的人际关系会缓解紧张反应, 减少心理压力。美国的霍曼和基亚克在《社会老年学》一书中, 将紧张定义为“ 引起呼吸浅而快、肌肉紧张、血压上升和心跳加速等生理反应的所有社会心理刺激” 。他们指出: “有关社会压力和健康的文献强调,紧张会对人体产生广泛的生理影响, 从而使人们易患多种疾病。” 紧张是一种环境因素, 人人都受到来自环境的不同程度紧张的影响。特别是老年人, 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日趋下降, 紧张事件会给他们造成极大影响。要缓解老年人的紧张反应,减少心理压力, 就必须注重老年人际关系。因为从外部环境角度来讲, 紧张是一种有害的因素, 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则是一种有利的因素, 后者可以减轻前者对老年人心理造成的伤害, 增加其心理承受力。

5、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增加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这种需要到老年后更为突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有向儿童心理变化的趋势。特别是年老多病者更是恐惧不安全因素的威胁, 如突然发病、遇见强盗等, 这些可使老人产生焦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 可为老人提供社会支持, 在他们遇到不安全因素时会得到及时救助, 从而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6、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带来乐观情绪, 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德国专家弗兰克在第十二届国际老年学会议上总结575 例百岁老人的长寿经验时, 曾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所有长寿老人都具有乐观的情绪。湖北省的一次调查也证实了这个重要结论。在接受调查的88名百岁老人中, 乐观开朗型的有45名, 安静温和型的有39 名, 共计84名, 占95.4%。生活满意程度就是对现实生活肯定的程度。大量抽样调查表明: 思想乐观、精神充实、性格开朗的老年人, 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 他们的身体状况也较好;成天愤慈在胸、牢骚满腹, 且悲观、忧虑的老年人, 对生活的满意度偏低, 给身体带来的不良后果也较为明显。老年人际关系特别是家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直接关系到情绪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一般说来, 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 会给老年人造成悲观情绪, 降低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而家庭人际关系和谐, 会给老年人带来乐观情绪, 提高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7、和谐的人际关系会激发智力, 发挥创造力。智力水平的激发、创造力的发挥, 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老年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 特别是与青年人交往的过程中, 会获得许多新信息、新观念。这些新信息、新观念弥补了由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和感觉机能衰退造成的对智力的影响, 能诱发思维、激发智力和发挥创造力, 使心理健康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四、老年人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21

既然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老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处理老年人际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特别是由于社会角色的变化所造成的心理障碍, 使得老年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还要做出相当的努力。但是, 只要老年人克服心理障碍, 讲究科学方法, 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完全可能的。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家庭关系

首先, 对夫妻关系, 应互敬互爱。要在处理家庭事务中坚持一视同仁原则。既要与老伴恩恩爱爱, 又要言传身教, 教育好下一代。其次, 尊重子女的选择和意愿是搞好家庭关系的关键。

对子女, 大事把关, 小事自愿。违法乱纪是大事 家务事情、小夫妻矛盾是小事。再则, 对第三代, 要努力塑造自我,做晚辈榜样。要爱则有度、严教有方、管则有序。协助子女教育好第三代人。既量力, 又不溺爱, 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处理好三个关系, 有助于加强老干部的自身修养和干休所的建设。

1、夫妻关系:这是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在离退休以前, 由于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工作上, 在家里的时间几乎就是吃饭、睡觉。正像有的妻子发牢骚时说的一样: “ 这个家就是你的饭店和旅店! ” 而个别人则干脆食宿在外, 很少走进家门。所以, 这时的夫妻关系就不是很重要, 也不容易出现大的矛盾。然而, 离退休以后, 老年人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夫妻朝夕相处, 有的甚至形影不离,这就使得以前不注意的矛盾、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甚至有些矛盾开始激化。正如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说过的那样:“ 在同一屋顶下共同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婚姻的一半由于它而遭到毁灭。人们在一起生活太密切, 彼此之间太亲近, 看得太仔细、太露骨, 就会不知不觉地、一瓣一瓣地摘去那些用诗歌和娇媚簇拥着个性所组成的花环上的所有花朵。” 特别是离退休后, 老年人的情绪烦躁、待人淡漠、孤僻多疑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夫妻关系,从而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创伤。要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 就应掌握心理调适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 要坚持原则。周恩来和邓颖超相互订立的“八互” 原则, 即互相尊敬、互相爱慕、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宽慰、互相勉励、互相体谅、互相谦让, 可以成为老年夫妻心理调适的基本准则。

其次, 要讲究方法。

一要摆正位置。就是要把老伴摆在第一的位置,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 都要想到老伴这一生不容易, 一切都要为他 她! 着想。这样才能真情动容, 重新焕发爱情的光彩。

二要浪漫幽默。要不断营造和谐气氛, 克服老年人的古板与不好意思, 时常光顾“ 开心一刻” 。

三要小事糊涂。对待日常生活琐事不必过于认真, 双方皆可随心所欲。即便老伴做错了什么, 也当作没看见或不知道。

四要宽容忍让。当老伴犯了错误或发火的时候, 要学会宽容和忍让。人无完人, 切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2、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这是一种通过婚姻所产生的上一代与下一代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是子女生下来就具有的, 牢不可破的。这正是两代人亲密关系的基础。然而, 血缘关系毕竟只是基础,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感情是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建立起来的, 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晶。如果双方不注意培育这种感情,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裂痕。特别是随着子女成家, 出现婆媳等关系, 又增加了这种代际关系的复杂性。能否处理好这种代际关系, 确实是对老年人的一次考验。老年人自负、偏执、干涉等心理特点, 对处理好与子女间的关系有一定影响。自负的老年人只关心自己的需要, 强调自己的感受, 目中无人, 全然不考虑子女的情绪和态度;偏执的老年人固守旧观念,只要是他认定的理, 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不体会年轻人的感受;爱干涉的老年人对子女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教育孩子等横加指责,

22

不给子女自主权和自由空间。所有这些只会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裂痕, 不利于改善这种代际关系。要搞好代际关系, 作为老年人来说, 首先要改变观念, 不要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的附属物, 认为子女对父母必须绝对服从。这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陈旧、错误观点, 应该改变。代际关系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务和权利。老年人应该意识到家庭主轴的转换。在传统家庭中起主轴作用的、最亲密的是亲子关系;在现代家庭中起主轴作用的、最亲密的是夫妻关系。所以, 老年人在观念上也要有所更新, 要想办法调整行为方式, 顺应这种变化。

具体说来, 第一, 理解。要多看青年一代的特点和主流。第二, 尊重。要尊重年轻人的权利和选择。第三, 谦让。在处理问题上要表现出一种宽容和高姿态。第四, 分居。如果老年人生活尚能自理, 就暂不要与儿女们住在一起,这样会减少矛盾, 增进感情。

3、祖孙关系

祖孙关系是由血缘所规定的隔代关系。由于家庭中有了第三代, 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充实, 这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然而老年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 与子女关系也不同, 因而祖孙关系也有不同的类型:

爱护型老年人对第三代特别疼爱, 甚至胜过对自己子女的疼爱, 有的甚至是溺爱。 寻求快乐型老年人喜欢和孙辈一起玩耍, 并从中获得安慰。

照料型老年人为了使儿女安心工作, 主动承担照料孙辈的责任。

生疏型有些老年人与子女分居, 加之与子女关系不够好, 造成了与孙辈的生疏。

教育型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 盼望孙辈有大的造就, 从小就实施“ 家教” 。随着孙辈年龄的增长, 特别是进人青年时期以后, 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 与老年人的距离也就逐渐拉大。因此, 老年人要不断调适自己, 做到相互理解和沟通, 使祖孙关系进一步完善。

(二)朋友关系

朋友包括同乡、同学、同事等建立在友谊基础上, 经常交往, 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志向的人们。在以上诸种关系中, 朋友关系是最广泛的,其作用也是不同的。有研究发现, 对老年人来讲, 友谊比与成年子女的关系更能增加信心。因为, 其一,人们与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点;其二, 友谊不是强制的, 所以更有价值;其三, 友谊比家庭关系更能使老年人投身于大社会。所以, 老年人更应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关系。要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 老年人要克服诸如自负、自卑、自私、多疑、嫉妒、敌视等心理障碍, 用真心去感化你的朋友, 用热情去激励你的朋友, 用友爱去关心你的朋友。此外, 老年人还要掌握一些交往技巧。首先要寻找交往中的“ 相似点” 。所谓寻找“ 相似点” , 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和别人“ 求同” 。人际交往的“相似点” 一般可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1、外在相似点包括:地缘相似, 如同乡、同厂、同校等;血缘相似, 狭义上指亲属, 广义上还可以指同姓、同宗的人;角色相似, 如同一专业、同一工种等;阅历相似, 指在生活道路、工作经历等方面相似。

2、内在相似点包括:情趣相似, 即志向和爱好等方面的相似;心理相似, 指气质、能力、个性等方面的相似;思想观点相似, 指政治态度、作风品质以及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合拍等。其次要掌握一些交往方式、方法等, 比如要建立自信心, 要有礼貌, 要选择共同关心、感兴趣的话题, 切不可提起不愉快的往事等。总之, 要处理好老年人际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只要老年朋友勤于学习, 认真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 就一定会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就一定会促进心理健康, 就一定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三)邻里关系

一是多谦让, 少计较。邻里之间要心平气和、礼让为重,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以情、以理换人心。

23

二是多关心, 少冷漠。对于邻里, 要常怀着一份爱心, 待人以宽怀, 要真诚相待。

三是多存异, 少求同。在千休所不能像过去在部队那样要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要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相尊重。

四是多信任, 少猜疑。邻里之间生活中多信任,不可乱猜疑, 忌讳在背后议论是非。

终身学习

一、人老从大脑先老,大脑衰全身衰

人老从哪儿先老?有人说是腿,有人说是眼、鼻、耳,其实都不是,医学研究表明,人老脑先老。 人的大脑约有150亿个神经细胞。一般人一生可激活分裂使用14亿个脑细胞,使用率为十分之一,使用得多的科学家用到28亿个,占五分之一,绝大多数细胞未被激活,怎样来,又怎样回去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或不被利用,细胞会逐年损失。30岁以后,每天大约损失10万个脑细胞,90岁时只剩下20多岁时的一半。这时大脑重量明显减轻,通过大脑的血流量显著减少,用来合成蛋白质的核糖核酸在神经组织中的含量也相对减少而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甚至大脑功能完全丧失,成为脑痴呆。事实表明,人体衰老是从大脑衰老,脑细胞衰亡开始的。人老从大脑先老,大脑衰全身衰。远端末梢的老迈,是大脑衰老的表现。尽管大脑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延缓这一过程却是完全可能的。加强大脑运动,即勤用脑、多动脑,通过读书学习,提高人的思维与记忆能力,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让大脑不断确立新的目标,大脑目标的不断刷新,人体的细胞就会不断更新,生命就会得到延长。保持大脑的年轻,如果想通过休息、得闲、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是办不到的。当然,老年人用脑,要注意节制,讲究科学用脑,减少大脑疲劳,做到劳逸结合,使大脑得到充足休息,也是科学用脑的一个方面。

二、老年人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1、读书学习可以有效防止脑衰、脑萎缩,是延年益寿的秘诀

学习可以保持老年人的好奇心,可以通过留心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强化自己的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创造力,是锻炼大脑、防止脑衰的有效方法。读书学习知识,是大脑智慧的源泉。知识面越宽、思路越开阔、大脑的工作效率就越高。特别是人在退出工作岗位以后,在没有为工作、职称、职务等竞争羁绊的情况下,在没有测验、考试、毕业等精神约束前提下,只能靠“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自觉地去学习丰富多彩的知识,使大脑保持活跃,延缓衰老,这是更加难能可贵的思想境界。当然,看书学习,一张一弛,一次看书的时间不宜过长,注意放松和休息。

2、读书学习可以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

老年人要不懈地追求知识,活到老要学到老,学习学习再学习。没有知识,就会与现实隔绝,更无法参与其中,缺乏与子女,与社会的共同语言,就没有人会爱我,理解和支持我。特别是当今世界,高科技,快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数码世界,电脑网络。只有读书学习思考分析,才能付诸行动。

3、读书学习可以缩小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代沟,找到老中青之间的共识

老年人与年轻一代的代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鉴于造成代沟的原因就是缺乏文化思想、行为和观念的继承和更新,缺乏共同的或共同认可的交往规则,缺乏良好的环境。只有在文化道德和社会实践中,不同代的人才能加深理解,增进感情;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看清别人和认识自己;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体现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并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融入环境;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形成现实的、共同认可的交往规则。因此,老年人必须经过读书学习的实践,调节好心态,加之老年人与儿孙辈天然的血缘亲情,再加之不同代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老年人一定能尽快找到和年轻一代的共同语言,从而进行平等有效地交流。

24

三、老年人读书学习要做到:“一收一放一参与”

1、收起面子,做到 “四忘”

第一、“忘年” 即平时尽量少想自己的年龄,这种心态会使人感到总是年轻,还能有所作为;第二、“忘形” 即超越自我,忘却自己以往的的身份、职务、收入,摆脱某些等级心理观念的羁绊;第三、“忘怀” 即内心要自适、恬淡为上,不依赖身外之物,不追念往日的荣辱,不计较过去的恩怨;第四、“忘机”即知足长乐,淡泊名利,不做损人利已的事。正确对待社会角色的转变,不要把“面子”看得太重,尽快转变好角色,避免失落与空虚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旅途中,在经历了天真的童年、精力充沛的青壮年之后,不知不觉间便到了老年。无论你的生活是多么平淡无奈,还是曾有过怎样的辉煌,人人都会老,转眼就来到,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至晚年毕竟已不再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管理和组织活动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中,已经或必将逐步从主角的岗位上退让给青壮年一代。面对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正确对待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平衡健康的心态处理好社会关系,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参加到各种有益的活动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2、放下架子,放下架子即快乐

什么是架子?架子就是一种虚荣心,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放下架子,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一种涵养,一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一大学问,一大艺术。一个人能放下架子,这是有修养、有知识、有作为的一种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放下架子即智慧,放下架子即快乐。一个人真正放下架子,就是对生活的大彻大悟。特别是刚退下来的,担任过一定领导职务的同志,又特别是男性老年同志,如果能把架子放下来,迅速放下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寻常百姓的身份待人,待己,待事物,积极参加学习和锻炼,就一定能给晚年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幸福。

3、参与到老年活动中来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舞台,无论是学习、工作,无论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离不开家庭、或一定的社会团体和组织。人老了,退出工作岗位了,是不是就可以脱离社会,关起门来养老了呃?不行,那只会迅速老化,越养越老。因此,老年人在退出工作岗位以后,应迅速回归社会,参与到老年群体中来,开展各种学习和锻炼活动。

经常从事学习和运动的人,心脑血管会更具有弹性,血液循环也更加通畅,运动促使新增的红细胞和血液加快循环,能够向大脑组织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使大脑活动自如,思维更加敏捷。有很多老年人在高龄阶段仍然思维清晰,读书学习,著书立说或老有所为,大多数是受益于坚持读书学习活动和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希望老年朋友,特别是担任过一定领导职务的同志,又特别是男性老年同志收起面子,放下架子,积极投身于老年群体之中来,坚持学习和锻炼,等待你的将是快乐健康与长寿。

四、积极动员和支持老年人参加到老年大学来读书学习。

老年大学已成为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知识的阵地,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乐园,受到广大老年人和社会赞誉,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充分认识离退休人员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老年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老年教育不仅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满足老年人终身学习的需要,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发展社会潜在生产力,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功能。当前,我国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长寿时代的到来,老年人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实践证明,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开展老年教育。绝大多数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习后,心态得到了调整,健康状况改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积

25

极在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在学习型社会中,支持离退休人员参加老年大学读书学习,让他们获取新知识,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政治坚定,思想常新、豪情满怀,实现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学习养老的愿望,对丰富老同志晚年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学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专业,更新知识和观念,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素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老年人参加娱乐活动,能调节心理平衡,活跃思维,激发生活热情,是老年生活充实而多彩,能陶冶性情,有助于心平气和,对舒筋活血,养心健神也颇有益处。某些娱乐活动可以适合老年人参与:读书、写作、绘画、集邮、垂钓。

26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总结

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总结20xx年,我社区根据文明城市复查迎检测评工作要求,使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室全面规范。在我社区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做到制度上墙,活动记录完整。同时,向辖区居民公开了社区心理咨询室地址及电…

20xx年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

20xx年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为了认真落实省社区矫正办关于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咨询工作,运用心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矫治服务,加强和…

同乐社区20xx年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总结

同乐社区20xx年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总结20xx年是同乐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而言是健康发展的一年。社区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解决了青少年部分心理问题,得到了青少年及家…

20xx心理咨询室总结

XX社区心理咨询室20xx年工作总结为促进居民心理素质发展,根据街道要求,XX社区心理咨询室在20xx年认真开展了以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咨询师积极参与学习培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我社区规章制度已逐步健全,今年…

20xx年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

20xx年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支持下,结合我区实际,扎扎实实把社区矫正工作落实好,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现将…

心理咨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站心理咨询工作总结20xx年对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而言是健康发展的一年。社区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解决了青少年部分心理问题,得到了青少年及家长、学校的认可。现…

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培训工作总结

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培训工作总结在武汉市文明办、五里墩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社区创办了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通过对社区青少年及父母、老人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通过…

社区心理咨询工作制度,责任制度

XX社区心理咨询工作制度一咨询室实行轮值制度进入室内须遵守有关管理制度爱护室内财物二咨询室卫生清洁由当日值班咨询人员负责要求环境整洁舒适三咨询人员开展咨询工作要做到热情周到态度和蔼耐心倾听并做好记录及时整理咨询...

社区心理咨询工作要求

社区心理咨询工作要求1应设立社区心理咨询室并悬挂社区心理咨询室标识牌2社区心理咨询师应有相关资质并有资质复印件留存3要有具体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咨询室守则并上墙4咨询室环境应优雅整洁并按要求摆放好桌椅来访...

社区心理咨询工作制度_责任制度

XX社区心理咨询工作制度一咨询室实行轮值制度进入室内须遵守有关管理制度爱护室内财物二咨询室卫生清洁由当日值班咨询人员负责要求环境整洁舒适三咨询人员开展咨询工作要做到热情周到态度和蔼耐心倾听并做好记录及时整理咨询...

和平社区专职心理咨询师

和平社区专职心理咨询师王玉珍同志简介姓名王玉珍性别女年龄47职业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简历王玉珍同志多年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咨询经验主要涉及青少年心理咨询育龄妇女心理咨询婚姻咨询家庭系统治疗性心理偏差咨询等...

社区心理咨询20xx.9.23

齐家庄社区心里健康教育辅导记录表

社区心理咨询总结(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