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

时间:2024.4.21

1.弗兰克-赫兹实验的特殊伏安特性曲线说明了什么?试简述该实验的物理过程

玻尔原子模型理论指出:

1. 原子只能处在一些不连续的稳定状态(定态)中,其中每一定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Ei(i=1, 2, 3, …m…n)。

2.当一个原子从某定态Em跃迁到另一定态En时,就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决定于两定态之间的能量差En—Em,并满足以下关系:

h=En—Em

式中普朗克常数h=6.63×10-34J·s。

原子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基态,当原子吸收电磁波或受到其他有足够能量的粒子碰撞而交换能量时,可由基态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临界能量。当电子与原子碰撞时,如果电子能量小于临界能量,则发生弹性碰撞,电子碰撞前后能量不变,只改变运动方向。如果电子动能大于临界能量,则发生非弹性碰撞,这时电子可把数值为△E=En—E1的能量交给原子(En是原子激发态能量,E1是基态能量),其余能量仍由电子保留。

如初始能量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U0的加速电场中运动,则电子可获得的能量为eU0;如果加速电压U0恰好使电子能量eU0等于原子的临界能量,即eU0=E2—E1,则U0称为第一激发电位,或临界电位。测出这个电位差U0,就可求出原子的基态与第一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E 2—E 1。

原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不久就会自动回到基态,并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出以前所获得的能量,其频率可由关系式h=eU0求得。在玻尔发表原子模型理论的第二年(1914),夫兰克(James Franck,1882—1964)和赫兹(Gustav Hertz,1887—1975)参照勒纳德创造反向电压法,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原子(Hg;He)碰撞,经过反复试验,获得了图2的曲线。

Image24

实验原理如图3所示,在充氩的夫兰克-赫兹管中,电子由阴极K发出,阴极K和第一栅极G1之间的加速电压 及与第二栅极G2之间的加速电压使电

Image22

图3  夫兰克-赫兹原理图

子加速。在板极A和第二栅极G2之间可设置减速电压 ,管内空间电压分布见图4。

Image23

图4  夫兰克-赫兹管内空间电位分布原理图

注意:第一栅极G1和阴极K之间的加速电压约1.5伏的电压,用于消除阴极电压散射的影响。

当灯丝加热时,阴极的外层即发射电子,电子在G1和G2间的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而取得越来越大的能量。但在起始阶段,由于电压较低,电子的能量较小, 即使在运动过程中,它与原子相碰撞(为弹性碰撞)也只有微小的能量交换。这样,穿过第二栅极的电子所形成的电流 随第二栅极电压的增加而增大(见图2 ab段)。

达到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时,电子在第二栅极附近与氩原子相碰撞(此时产生非弹性碰撞)。电子把从加速电场中获得的全部能量传递给氩原子,使氩原子从基态激发到第一激发态,而电子本身由于把全部能量传递给了氩原子,它即使穿过第二栅极,也不能克服反向拒斥电压而被折回第二栅极。所以板极电流将显著减小(如图2 ab段 )。氩原子在第一激发态不稳定,会跃迁回基态,同时以光量子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以后随着第二栅极电压的增加,电子的能量也随之增加,与氩原子相碰撞后还留下足够的能量,这就可以克服拒斥电压的作用力而到达板极A,这时电流又开始上升(如图2 bc 段),直到是2倍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时,电子在G2与K间又会因第二次弹性碰撞失去能量,因而双造成了第二次板极电流的下降(如图2 cd段),这种能量转移随着加速电压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若以为横坐标,以板极电流值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谱峰曲线,两相邻谷点(或峰尖)间的加速电压差值,即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值。

这个实验就说明了夫兰克-赫兹管内的电子缓慢地与氩原子碰撞,能使原子从低能级被激发到高能级,通过测量氩的第一激发电位值(11.5V是一个定值,即吸收和发射的能量是完全确定,不连续的)说明了玻尔原子能级的存在。

2.第一激发电位的物理含义是什么?有没有第二激发电位?

第一激发电位:如初始能量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U0的加速电场中运动,则电子可获得的能量为eU0;如果加速电压U0恰好使电子能量eU0等于原子的临界能量,即eU0=E2—E1,则U0称为第一激发电位,或临界电位

第二激发电位:电子碰撞原子使其从基态到第二激发态所需的最低能量叫第二激发电位

怎样测第二激发电位:加速电压Ug1k和U2A都是标准参数,不能改变,而要测第二激发电位需要使电子获得能量,必须增大Ug1k。

3.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历史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模型。1913年,玻尔将普朗克量子假说运用到原子有核模型,建立了与经典理论相违背的两个重要概念:原子定态能级和能级跃迁概念。电子在能级之间迁跃时伴随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所处两定态能级间的能量差,并满足普朗克频率定则。随着英国物理学家埃万斯(E.J.Evans)对光谱的研究,玻尔理论被确立。但是任何重要的物理规律都必须得到至少两种独立的实验方法的验证。弗兰克和赫兹最初是依据斯塔克的理论,斯塔克认为线光谱产生的原因是原

子或分子的电离,光谱频率ν 与电离电势U 有如下的量子关系:hν = eU

弗兰克和赫兹在 1914 年以后有好几年仍然坚持斯塔克的观点,他们采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中原子碰撞的方法(与光谱研究相独立),简单而巧妙地直接证实了原子能级的存在,并且实现了对原子的可控激发,但他们相信自己的实验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斯塔克的观点,认为4.9V 电势差引起了汞原子的电离。他们也许因为战争期间信息不通,对玻尔的原子理论不甚了解,所以还在论文中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不符合玻尔的理论。其实,玻尔在得知弗兰克-赫兹的实验后,早在1915 年就指出,弗兰克-赫兹实验的4.9V 正是他的能级理论中预言的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1919 年,弗兰克和赫兹表示同意玻尔的观点。1925年,由于他二人的卓越贡献,他们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26年于德国洛丁根补发)。弗兰克在他的诺贝尔奖领奖词中讲道:“在用电子碰撞方法证明向原子传递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一科学研究的发展中,我们所作的一部分工作犯了许多错误,走了一些弯路,尽管玻尔理论已为这个领域开辟了笔直的通道。后来我们认识到了玻尔理论的指导意义,一切困难才迎刃而解。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工作所以会获得广泛的承认,是由于它和普朗克,特别是和玻尔的伟大思想和概念有了联系。”夫兰克-赫兹实验至今仍是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近代物理实验中,仍把它作为传统的经典实验。

4.管中还能充什么其它气体,为什么?

汞蒸气或其他稀有气体。因为汞是单原子分子,结构简单,而且在常温下是液态,只要改变温度就能大幅度改变汞原子的密度,同时还由于汞的原子量大,电子与其原子碰撞时,能量损失极小。

  5.能否用三极管?三极管与四极管的优缺点

用三极管,但是效果没有四极管好。由杨福家教授的《原子物理学》一书上相关内容可知,三极管的缺点:三极管无法使汞原子受激到更高的能态,以致于只能证实汞原子的4.9eV这个量子态。四极管相对于三极管有以下优势:1、在原来的阴极K前加上一极板,以达到旁热式加热,其目的是使电子均匀发射,从而把电子的能量测得更加精准;2、在靠近阴极K处加了一个栅极G1,并让管内的气体变得更加稀薄,以使KG1的间距小于电子在汞蒸气中的平均自由程,目的是建立一个无碰撞的加速区,使电子在这个区域内只加速不碰撞;3、使G1与靠近A极的G2这两个栅极处于同电位,即建立一个等势区来作为碰撞区,电子在这个区域内只碰撞不加速。这样,改进后的装置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加速与碰撞分在两个区域内进行,从而避免了原先装置中的缺点,可使电子在加速区获得相当高的能量。

半导体三极管又称“晶体三极管”或“晶体管”。在半导体锗或硅的单晶上制备两个能相互影响的PN结,组成一个PNP(或NPN)结构。中间的N区(或P区)叫基区,两边的区域叫发射区和集电区,这三部分各有一条电极引线,分别叫基极B、发射极E和集电极C,是能起放大、振荡或开关等作用的半导体电子器件。

三极管放大时管子内部的工作原理:NPN

  1、发射区向基区发射电子(形成发射极电流)

  发射结施加正向电压且掺杂浓度高,所以发射区多子自由电子越过发射结扩散到基区,发射区的自由电子由直流电源补充,从而形成了发射极电流。(同时,基区的多数载流子也会扩散到发射区,成为发射极电流的一部分。由于基区很薄,且掺杂浓度较低,因此由基区多子空穴形成的电流可以忽略不计。)

  2、自由电子在基区和空穴复合,形成集区电流,并继续向集电区扩散

  自由电子进入基区后,先在靠近发射结的附近密集,渐渐形成电子浓度差,在浓度差的作用下,促使电子流在基区中向集电结扩散,被集电结电场拉入集电区形成集电极电流。也有很小一部分电子(因为基区很薄)与基区的空穴复合(基区中的空穴由直流电源补充),扩散的电子流与复合电子流之比例决定了三极管的放大能力。 

  3、集电区收集自由电子,形成集电极电流

由于集电结加反向电压且面积很大,这个反向电压产生的电场力将阻止集电区电子向基区扩散,同时将扩散到集电结附近的电子拉入集电区从而形成集电极主电流Icn。另外集电区的少数载流子(空穴)也会产生漂移运动,流向基区形成反向饱和电流,用Icbo来表示,其数值很小,但对温度却异常敏感。

四极管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束射四极管,直热四极管和多子四极管等。 四极管,有音色浑厚,具有速度感等特点,实际上纯粹意义的四极管只是在电子管的发展史上作为验证管出现过而没有进入实用,这是另一话题不去说它,下面就说前面提及的目前在商品功放里超过半数以上的机种用的这东西----束射四极管

四极管就有两个栅极,一个和三极管中的栅极功能一样(称为控制栅极或者栅极1号),另一个(称为帘栅或者栅极2号)是用于减少控制栅极和金属板间的电容。


第二篇:弗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


弗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

2010211018 伍云天

1、解释伏安特性曲线的奇特性?

玻尔的原子理论指出:①原子只能处于一些不连续的能量状态E1、E2……,处在这些状态的原子是稳定的,称为定态。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只能是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②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它将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是一定的。如果用Em和En分别代表原子的两个定态的能量,则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由以下关系决定:   hv=|Em-En|   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   

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也可以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相碰撞进行能量交换来实现。本实验即让电子在真空中与氩蒸气原子相碰撞。设氩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2,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能量就是E2-E1。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U的加速电场作用下具有能量eU,若eU小于E2-E1这份能量,则电子与氩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二者之间几乎没有能量转移。当电子的能量eU≥E2-E1时,电子与氩原子就会发生非弹性碰撞,氩原子将从电子的能量中吸收相当于E2-E1的那一份,使自己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而多余的部分仍留给电子。设使电子具有E2-E1能量所需加速电场的电位差为U0,则   eU0=E2-E1   式中:U0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或中肯电位),是本实验要测的物理量。

 在充氩的F—H管中,电子由热阴极发出,阴极K和第二栅极G2之间的加速电压UG2K使电子加速。第一栅极对电子加速起缓冲作用,避免加速电压过高时将阴极损伤。在板极P和G2间加反向拒斥电压UpG2。当电子通过KG2空间,如果具有较大的能量(≥eUpG2)就能冲过反向拒斥电场而达到板极形成板流,被微电流计pA检测出来。如果电子在KG2空间因与氩原子碰撞,部分能量给了氩原子,使其激发,本身所剩能量太小,以致通过栅极后不足以克服拒斥电场而折回,通过电流计pA的电流就将显著减小。

当UG2K逐渐增加时,电子在加速过程中能量也逐渐增大,但电压在初升阶段,大部分电子达不到激发氩原子的动能,与氩原子只是发生弹性碰撞,基本上不损失能量,于是穿过栅极到达板极,形成的板流Ip随UG2K的增加而增大。当UG2K接近和达到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U0时,电子在栅极附近与氩原子相碰撞,使氩原子获得能量后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碰撞使电子损失了大部分动能,即使穿过栅极,也会因不能克服反向拒斥电场而折回栅极。所以Ip显著减小。当UG2K超过氩原子第一激发电位,电子在到达栅极以前就可能与氩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然后继续获得加速,到达栅极时积累起穿过拒斥电场的能量而到达板极,使电流回升。直到栅压UG2K接近二倍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2U0)时,电子在KG2间又会因两次与氩原子碰撞使自身能量降低到不能克服拒斥电场,使板流第二次下降。同理,会形成规则起伏变化的Ip~UG2K曲线

2、什么叫第一激发电位,有没有第二激发电位,如果有怎么测?

第一激发电位:原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所具有的能量。

 如果以E0代表氩原子的基态能量,E1代表氩原子的第一激发态的能量,当电子与氩原子相碰撞时传递给氩原子的能量恰好是

有第二激发电位,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相应的电势差就是第二激发电位。

测第二激发电位:可以在加速区加速到很高的能量,然后再去碰撞,一次性的把汞激发到更高的电位。
测量的方法还是没变。

3、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历史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 Bohr)将量子概念应用于当时人们尚未接受的卢瑟福(E. Rutherfond)原子核结构模型上,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为量子力学的创建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玻尔理论的定态假设与经典电动力学明显对立,而频率定则带有浓厚的人为因素,故当时很难为人们所接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14年,两位德国的实验物理学家夫兰克(J. Frank)和赫兹(G. Hertz)采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原子碰撞的方法,利用两者的非弹性碰撞将原子激发到较高能态,通过测量电子与原子碰撞时交换某一定值的能量,直接证明了原子能级的存在,并验证了频率定则,为玻尔理论提供了独立于光谱研究方法的直接的实验证明。由于这项卓越的成就,这两位物理学家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夫兰克—赫兹实验至今仍是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近代物理实验中,仍把它作为传统的经典实验。

 正确的实验&错误的解释 :

弗兰克和G.赫兹最初是依据斯塔克的理论,斯塔克认为线光谱产生的原因是原子或分子的电离,光谱频率ν与电离电势V有如下的量子关系:hν=eV。

弗兰克和G.赫兹在 1914年以后有好几年仍然坚持斯塔克的观点,他们相信自己的实验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斯塔克的观点,认为4.9V电势差引起了汞原子的电离。他们也许因为战争期间信息不通,对玻尔的原子理论不甚了解,所以还在论文中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不符合玻尔的理论。其实,玻尔在得知弗兰克-赫兹的实验后,早在1915年就指出,弗兰克-赫兹实验的4.9V正是他的能级理论中预言的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1919年,弗兰克和G.赫兹表示同意玻尔的观点。弗兰克在他的诺贝尔奖领奖词中讲道:“在用电子碰撞方法证明向原子传递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一科学研究的发展中,我们所作的一部分工作犯了许多错误,走了一些弯路,尽管玻尔理论已为这个领域开辟了笔直的通道。后来我们认识到了玻尔理论的指导意义,一切困难才迎刃而解。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工作所以会获得广泛的承认,是由于它和普朗克,特别是和玻尔的伟大思想和概念有了联系。”

4、F-H管里还能充什么气体?

 汞蒸气或其他稀有气体

5、电极能不能减少一个,为什么?

可以减少一个电极。

电子从加热的铂丝发射,铂丝外有一同轴圆柱形栅极,电压加于其间,形成加速电场。电子多穿过栅极被外面的圆柱形板极接受,板极电流用电流计测量。

更多相关推荐:
弗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答案

弗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答案预习思考题1什么是能级玻尔的能级跃迁理论是如何描述的答在玻尔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沿着以核为中心的各种不同直径的轨道运动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

弗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2

弗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一解释伏安特性曲线的奇特性1玻尔提出的量子理论指出原子只能较长久地停留在一些稳定状态简称定态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或吸收能量各定态有一定的能量其数值是彼此分立的这些能量值称为能级最低能级所对...

弗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1二极管内Ar原子被激发原子存在能级原子只能停留在一定的状态上原子辐射是只能发射一定频率的光2如果以E0代表氩原子的基态能量E1代表氩原子的第一激发态的能量当电子与氩原子相碰撞时传递给氩原子的能量恰好...

弗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 (1)

1夫兰克赫兹实验中发生什么过程导致UI曲线玻尔原子模型理论指出1原子只能处在一些不连续的稳定状态定态中其中每一定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Eii123mn2当一个原子从某定态Em跃迁到另一定态En时就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惠州学院近代物理实验报告电子科学系09物理2班实验日期20xx年11月15日姓名学号同组姓名指导老师宋晋湘实验名称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亚原子等元素的第一集发典韦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实验原理1电子和气态汞...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

为了研究原子内部的能量时态问题,弗兰克和赫兹使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低速电子去轰击原子,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传递过程,从而证明原子内部量子化能级的存在。实验要求:?通过对汞原子第一激发电位测量,了解弗兰…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题目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器材FH实验管恒温加热电炉FH实验装置示波器实验内容1熟悉实验装置掌握实验条件该实验装置由FH管恒温加热电炉及FH实验装置构成其装置结构如下图所示FV管中...

大学物理 实验报告-夫兰克-赫兹实验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实验报告姓名专业班级学号实验日期实验教室指导教师实验名称夫兰克赫兹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夫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该实验的物理构思和设计技巧2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3研究...

夫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夫兰克赫兹实验一实验简介19xx年弗兰克JFrank和赫兹GHertz用电子碰撞原子的方法观察测量到了汞的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即著名的FrankHertz实验从而证明了原子等级的存在为早一年玻尔发表的原子结构理论...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目的观察测量汞的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探索原子结构证明能级的存在原理图FH管内充汞灯丝加热K使其发射电子G1控制通过G1的电子数目G2加速电子G1G2空间较大提供足够的碰撞概率A接收电子A...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姓名张志浩班级本硕111学号5603111155班级编号S088实验时间时分第周星期座位号教师编号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背景19xx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和赫兹对勒纳用来测量电离电位的实验装置作了改进他们采取慢电子几...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思考题(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