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4.20

1.1人口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数量增长快慢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也受人口基数大小的影响。

2.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

世界人口增长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洲,最低的是洲;其中,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4.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

A.人口增长过快: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人口贫困化带来的问题:(1)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环境恶化。(2) 人均资源少,影响生活,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3社会问题:就业问题.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社会不稳.

解决措施:采取控制人口的政策(如计划生育),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教育等

B、人口增长过慢,甚至零增长和负增长:存在于发达国家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老年人生活孤单等

解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外来人口。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构成指标和类型

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类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一年内人口数量增加的计算:人口增长数=该年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满足条件:居住地发生变化,时间限度(满一年内),空间移动(行政界限)

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2、分类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有利: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造成了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有利: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利: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秩序混乱等问题。

3、国际人口迁移

4、国内人口迁移(当代)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有利: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造成了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有利: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利: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秩序混乱等问题。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

         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6、合理人口容量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1)住宅区特点

(2)商业区特点

商业区分布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
、市场最优2、交通最优

(3)工业区特点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3、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通常以人口规模来划分,一般可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1)超大城市:城市人口1000万以上;

(2)特大城市:城市人口500至1000万;

(3)大城市:城市人口100至500万,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4)中等城市:城市人口50至100万;

(5)小城市:城市人口50万以下,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2、(1)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管理中心、服务中心。

(2)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3)城市的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可能也会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

3、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

4、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关系

   (10每个高级城市之间总是分布多个地级城市。

(2)高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包含多个低级别城市服务范围。

(3)同级别的城市服务范围彼此独立、相互排斥。

(4)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重叠、交错,层层嵌套的,如同金字塔。

2.3  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4.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合理规划,加强管理(3)改善城市交通(4)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3.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等等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 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 农业地域的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 术先进 

5、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机械化水平、交 通、科技、政策等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作物:水稻

2、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

3、形成条件分析

(1)自然条件:1.地形比较平坦(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低缓丘陵)

 2.气候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

               3.水源充足

(2)社会条件:1.劳动力充足2.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大3.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人们有饮食大米习惯

4、季风水田农业特点:

5、季风水田农业发展方向:

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商品率.

二、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2、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我国东北和西北

3、商品谷物农业地区位特点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4、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科技水平高。

5、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高度发达的工业,     

地广人稀,先进的科技。

小结:季风水田农业:主要作物:水稻

主要分布:亚洲季风区

区位条件: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

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等。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主要特点: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水利工程量大。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作物:小麦、玉米等

主要分布:美、加、澳、俄等国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

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

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畜牧业

1、分布: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条件:(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4

潘帕斯畜牧业商品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高,已成为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

为了保证潘帕斯牧牛业的发展,阿根廷人一边采用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井机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措施,使牧场不退化;另一方面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那群病害的研究。

二、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1、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 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2、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3、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凉、潮湿, 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4、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4.1工业的区位选择

1、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如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       

  厂、水果罐头厂等

  优势发展地区: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2、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如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优势发展地区: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3、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如炼铝厂等,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优势发展地区:接近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4、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

  优势发展地区: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5、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如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优势发展地区: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的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工业集聚的作用:

 (1)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2)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工业地域: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1)形成: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2)性质:按发育程度分:

  ①发育程度较低(小范围)的工业地域

  特点:主要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潜力小。多为原料加工型,如面粉厂、制糖厂、 糕点厂、 糖果厂。

  ②发育程度较高(大范围)的工业地域

  特点:内部的工业联系较复杂,面积广,潜力大,多为综合型。如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工业区,如石油城大庆、中国的汽车城十堰、美国的钢都匹兹堡。

4、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原因:①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②有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   区位优势。

(2)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3)作用: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交流。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的概念: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二、鲁尔工业区

1、发展的区位特点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较近(如法国洛林铁矿) ③充沛的水源(如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②煤炭 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综合整治措施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进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B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C拓展交通,完善信息网。D发展科技,繁荣经济。E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提示:德国鲁尔 优化环境的措施:A、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 B、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   C、植树造林

三、新工业区

1、特点:时间新、地区新、企业规模小

2、世界上主要的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九州岛),英 苏格兰地区等。

四、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1、特点

(1)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雇员一般在250人以下。

(2)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艺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轻工业产品。

(3)集中了大量同类和相关企业。

(4)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的专业化生产。

(5)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公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2、条件: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业、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

   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 、比较

   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对我国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 

   加强技术投入和企业之间联系、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生产和

   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等。

5、浙江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的发展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大批廉价劳动力、企业规模小、以轻工业为主、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资本集中程度低。

6、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有什么不同之处?

 (1)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意大利新工业小区不同企业密切联系、协作,共同形成巨型企业

  团;而温州虽是生产同种产品,但企业间互不联系,形成多家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

  规模效应大减。

(2)意大利新工业区:银行信贷体制发达、社会服务机构完善:用水用地方便;交通运输  

  便利;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温州乡镇企业:商品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海运条件便利;山区为主,平原少,人多地     

  少,用地紧张等。

四、高技术工业的发展 --美国硅谷

1、区位因素

(1)地理环境优越,环境优美。“硅谷”位于旧金山是的东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 面对旧金山湾。

(2)气候宜人。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居住。

(3)交通便捷。“硅谷”临近旧金山的航空港,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4)全世界的人才高地。“硅谷”集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和技术的密集 程度居美国首位

(5)市场稳定。长期以来,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订货额曾占“硅谷”总产值的40%,成为“硅谷”最大、最稳定的客户

(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硅谷文化广泛的包容性及其推崇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社会文化观念,也极大的激发人们的创新和奋斗精神,为硅谷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5.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 

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如株洲市城市沿铁路发展,日本筑波科学城呈南北狭长的带状;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 

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 

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商业网点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1)环境问题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 (1)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酸雨的主要分布区我国南方, 我国华北的水资源短缺。     

(2)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过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而传统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带来了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 。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1必修复习资料1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基础回归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5目前各...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增长模式(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较低奴隶…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二单元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城市与环境11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自测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5目前各...

人教新课标版 地理必修2 知识总结

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持续增长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