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2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5.14

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星球: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半球偏、半球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变质作用)。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喀斯特地貌:云南的路南石林、桂林。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反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低高气压带

1、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

形成原因:气流由较高纬(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低纬(赤道低气压带),气流逐渐升温,难以凝结致雨

气候特征:高温干燥

2、盛行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形成原因:气流由较低纬(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较高纬(副极地低气压带),逐渐降温,冷却致雨

气候特征:湿润温和

3、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形成原因:气流由极低东风带吹向低纬(副极地低气压带),难以致雨

气候特征:严寒干燥

(1)低纬度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例: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影响:人口增长过快加大了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等的压力,导致国家积累的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

4、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影响: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青壮年负担加重;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5、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1、趋势:向平原集中,向沿海集中,向城市集中。

2、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

3、四大人口稠密区

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

南亚: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东部。

西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

北美东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四大人口稀疏区

加拿大和俄罗斯:纬度高,严寒

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

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沙漠热地区,炎热干燥

青藏高原:高原高山

4、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原因

5、我国人口分布: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东南稠密,西北稀疏。

6、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所引起的人口迁移、生态移民

7、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的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2、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4、土地价格是形成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二、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1、城市体系是指在一定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市密切联系、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城市集合。

2、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巴黎、法国布鲁塞尔、香港、瑞士苏黎世、德国法兰克福、加拿大多伦多、新加坡等

   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政治、文化、交通中心)、上海(贸易、金融、信息、航运)

   跨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武汉、重庆、天津、沈阳、大连、西安、兰州

   省会城市和省去主要城市:呼和浩特、包头、济南、青岛、长春、吉林

   省内区域中心城市:温州、宁波、苏州、无锡等

   县级中心城市:嘉善、昆山、江阴等

   县以下中心镇:周庄镇、安亭镇(汽车城)、朱家角

3、按职能划分:综合性城市和专业性城市。

4、城市群特征:

(1)具有一定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

(2)以一个或若干特大城市为核心。

(3)城市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

5、城市群形成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6、六大城市群:

(1)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2)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

(3)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4)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

(5)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6)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

均处于中纬度北温带湿润沿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沿江靠海,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地处平坦肥沃的冲积平原,气候湿润,自古就是我国富庶的鱼米之乡,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三、城市化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城市化进城大大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移到发展中国家。

3、城市化的表现: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城市是区域服务中心、城市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现代化、城市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致。

4、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差距缩小;私人汽车的高度普及和交通网络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络的日益发展。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产业区位与分布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气候是主导因素,热量条件决定农作物的品种、生长期和熟制。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产品商品率比较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低,劳动集约化程度高,精耕细作。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旱作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大麦、谷子、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棉花、烟草、甜菜等。我国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世界上中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力水平较低,产品商品率低。

牧场畜牧业:围栏放牧,经营规模大、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

游牧畜牧业:驱赶牲畜,逐水草而流动。北非、西亚、中亚以及非洲南部。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北美东部温带、亚热带地区,西欧和东欧,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潮湿,不利于农作物,有利于牧草生长)

地中海型农业:南欧、西亚、北非、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主要小麦、大麦、油橄榄、无花果、葡萄和柑橘等。

热带种植园农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部分热带地区。我国海南省、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和云南省南部。以大种植园式农场为主,专业生产一种或集中热带作物,如橡胶、咖啡、可可、油棕、剑麻、香蕉、菠萝。商品化程度很高。

三、城郊农业

产品品种多,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形成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相结合的营销体系,生产效率高;布局上往往呈环状结构。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盛行风向的垂直地带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七、世界主要工业区

北美工业区:煤、铁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工业部门齐全,尖端技术和高新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西欧工业区: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利,劳动力质量高,煤、铁资源丰富、

东欧工业区:资源丰富,基础工业实力雄厚,资源密集型重工业地区,靠近原料和燃料产地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依靠进口原料、燃料的加工贸易型,临海工业带

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辽中南、津京唐、长江三角洲

地域文化

1、  影响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人口、民族迁移因素、文化自身因素、时间因素

2、  世界文化圈:

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

3、  中国地域文化:

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文化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含图标)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课本P3图12银河系河外星系...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地球运动知识点1.经度的变化规律:东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增加,西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减小。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级别:…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单元知识点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各地相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

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