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实验报告论文 2

时间:2024.4.20

黑龙江东方学院

食 品 化 学 综 合 设 计 实 验

实验题目:果蔬褐变机制及其防止初探


果蔬褐变机制及其防止初探

摘  要

介绍酶促褐变的机理及与褐变相关的酶,并从物理、化学等方面介绍了一些新近发展的酶促褐变抑制方法。鲜切马铃薯由于切分造成机械损伤导致组织细胞破裂,使细胞内的化学成分在酶的作用下相互作用,迅速产生褐变,引起外观色泽的变化,同时改变风味,造成营养物质损失,降低鲜切马铃薯的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本实验研究选用新鲜马铃薯为试材,探讨引起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多酚氧化酶的部分特性,有针对性的配合控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护色剂和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和物理方法,延长鲜切马铃薯的贮藏期。

关键词: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机理;控制

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


目  录

摘  要....................................................................................................................................... I

1 前言.......................................................................................................................................... 1

1.1 褐变................................................................................................................................... 1

1.1.1 酶褐变的酶类............................................................................................................ 1

1.1.2 酶促褐变的条件........................................................................................................ 1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2.1 研究目的.................................................................................................................... 2

1.2.2 研究意义.................................................................................................................... 2

2 材料与方法.............................................................................................................................. 3

2.1 实验材料........................................................................................................................... 3

2.1.1 实验原料.................................................................................................................... 3

2.1.2 实验试剂.................................................................................................................... 3

2.2 实验设备........................................................................................................................... 3

2.3 实验方法........................................................................................................................... 3

2.3.1 多酚酶(PPO)液的提取和分离............................................................................ 3

2.3.2 PPO活力的测定........................................................................................................ 4

3 结果与讨论.............................................................................................................................. 5

3.1 热烫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5

3.2 亚硫酸钠溶液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5

3.3 抗坏血酸溶液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6

3.4 氯化钠溶液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7

结  论......................................................................................................................................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目录不需要提前写,整编报告写完后,再右键点“更新域”“更新整个目录”即可。

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在目录上点右键“更新域”,然后“更新整个目录”


果蔬褐变机制及其防止初探

1   前言

1.1   褐变

褐变反应是食品加工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按其发生机制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两大类。对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比较接受的是酚、酚酶的区域性分布假说。酚类物质和酶在细胞内通过一系列膜系统实现区域划分布,使酶和底物相互接触而引起果蔬褐变。褐变多发生在较浅色的水果和蔬菜中,如苹果、香蕉、杏、樱桃、葡萄、梨、桃、草莓和土豆等,在组织损伤、削皮、切开时细胞膜破裂,相应的酚类底物与酶接触,在有氧情况下,发生酶促褐变。介绍与你所做实验内容有关的知识或资料。

1.1.1 酶褐变的酶类

催化酶促褐变的酶类主要为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PPO活性的最适PH值为5.0~7.0,有较强的耐热性,可被有机酸、硫化物、金属离子螯合剂、酚类底物类似物所抑制。POD在H2O2存在下迅速氧化多酚物质,可与PPO协同作用加剧果蔬褐变。

1.1.2   酶促褐变的条件

酶促褐变主要取决于果蔬中丹宁的含量,果汁中丹宁含量0.045%以下时,在空气中静置3h~4h时并不变色,而当其含量超过0.11%时,在空气中变色迅速。酶促褐变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即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和氧。如柠檬、柑橘、菠萝、葡萄柚、西瓜、番茄等,因缺少诱发褐变的酶,故不易发生酶促褐变。

含有多酚类的果蔬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首先氧化成邻醌;然后邻醌或未氧化的邻二酚在酚羟基酶催化下进行二次羟基化作用,生成三羟基化合物;邻醌再将三羟基化合物氧化成羟基醌;羟基醌易聚合而生成黑色素。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                观察加工过程中物料的褐变状况。要求采用不同的防止褐变措施,观察防止褐变的结果。

2.                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食品在贮存和加工过程中各类型褐变的机理、反应的途径,防止褐变应采用的措施。

1.2.2 研究意义

过去鲜切蔬菜的酶研究集中于酶活性的测定,但传统PPO酶活性的测定受到PPO酶易氧化失活及过氧化物酶的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从编码褐变关键酶基因mRNA含量的角度研究褐变抑制与酶的关系,深入揭示了褐变抑制机理,为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研究鲜切蔬菜褐变奠定了基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新鲜的马铃薯:哈尔滨当地购买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多酚酶(PPO)液的提取和分离

将马铃薯快速去皮,切成厚度1~2mm的簿丝。

1.称取马铃薯样品5g,共5份,至于烧杯中,放入60摄氏度水浴锅中热烫,时间分别为0s,30s,45s,60s,75s;

2.称取5g马铃薯样品,共5份,放入预先配置的一定浓度(分别为0.10%、0.15%、0.20%、0.25%和0.30%)的抗坏血酸溶液,浸渍两分钟后取出,

3.称取5g马铃薯样品,共5份,放入预先配置的一定浓度(分别为0、0.5%、1.0%、1.5%和2.0%)的亚硫酸钠溶液,浸渍2分钟后取出;

4.称取马铃薯样品5g,共5份,放入预先配置的一定浓度(分别为0、1%、1.5%、2.0%和2.5%)的NaCl溶液,浸渍2分钟后取出。

将以上处理后的马铃薯取出,加少许预先冷藏的混合磷酸盐缓冲液(PH值为6.0),水浴研磨,然后加入10ml磷酸盐缓冲液,于4摄氏度静置20min,上清液即为PPO粗酶液。

粗酶液先经10ml丙酮沉淀,取沉淀,然后往沉淀中加入磷酸盐缓冲液50ml,制成纯酶液并置低温4摄氏度下备用

2.3.2 PPO活力的测定

取混合磷酸缓冲液(PH值为6.0)1.5ml,加入1ml浓度为0.02mol/L的邻苯二酚溶液,先于30摄氏度保温5min,再加1ml的待测酶液,迅速混匀后在波长410nm处测定吸光度。每隔1min记录1次吸光度,共记录3min,重复测定3次。一个活力单位(U)定义为测定条件下每分钟引起吸光度改变0.001所需的酶量。

3   结果与讨论

3.1  热烫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热烫对鲜马铃薯褐变的结果见表3-1。

表3-1 热烫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图3-1 热烫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由表3-1可知热烫为1分钟时抑制马铃薯褐变效果最好。

3.2   亚硫酸钠溶液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亚硫酸钠溶液对鲜马铃薯褐变结果见表3-2。

表3-2 亚硫酸钠溶液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图3-2 亚硫酸钠溶液浓度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由表3-2可知,当亚硫酸钠溶液浓度为2.0%时抑制马铃薯褐变的效果最好。

3.3   抗坏血酸溶液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抗坏血酸溶液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结果见表3-3

表3-3 抗坏血酸溶液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图3-3 抗坏血酸对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从表3-3中可知,抗坏血酸溶液对鲜切的马铃薯褐变的效果不明显.

3.4 氯化钠溶液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氯化钠溶液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结果见表3-4

表3-4 氯化钠溶液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图3-4 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从表3-4可知,当氯化钠溶液为2.5%,时抑制马铃薯褐变效果最好。

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结论”以前的所有正文内容都要编写在此行之前。

结  论

研究了马铃薯褐变机制的条件,得出了如下结论:

(1)热烫1分钟对马铃薯褐变抑制的效果最好。

(2)亚硫酸钠溶液浓度为2.0%时抑制马铃薯褐变的效果最好。

 (3) 氯化钠溶液浓度为2.5%时抑制马铃薯褐变的效果最好。

通过结论,做出成品:

将马铃薯快速去皮,切成1~2mm的薄片,先热烫1分钟,然后依次浸渍在浓度为2.0%的亚硫酸钠溶液,2.5%的氯化钠溶液中2分钟,再烘干,制成成品土豆干。效果如下图片。

(烘干前)

(烘干后)

参考文献

[1] 付湘晋.我国天然黑色素资源研究概况[J].粮食与油脂,2005(12):42-45

[2] 王平,孙慧.黑米、黑豆、黑芝麻中几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2):95-98

[3] 赵晋府.食品工艺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08-137

[4]何国庆,丁立孝。食品酶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致  谢

感谢指导老师姚晶老师为我们组指导了此次实验,纠正了我们的不足。感谢同组艾丽娜同学,为我们查找资料,做PPT。感谢同组初晓宇同学,为我们讲PPT并带领同组人做实验。感谢同组人的认真努力,因为有了合作的精神才把实验做好。更感谢指导老师和同班同学给予我们组的支持。

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

更多相关推荐:
食品化学实验报告

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一目的掌握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和方法熟悉分光光度计的操作二原理Folin酚试剂法包括两步反应第一步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与铜作用生成蛋白质铜络合物第二步是此络合物将磷钼酸...

食品综合实验报告

一掺假掺杂乳的检验一牛乳掺水的检测一联苯胺法1原理正常乳完全不含硝酸盐而一般水包括河水及井水中所含的硝酸盐与硫酸作用后生成的硝酸可使联苯胺氧化而呈蓝色物2试剂120氯化钙溶液2联苯胺硫酸溶液取20mg联苯胺溶解...

食品化学与分实验报告资料(分析部分)

实验一单宁含量的测定单宁又称鞣质Tannins是一类有机酚类复杂化合物的总称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在蔬菜中含量较少但在果实中普遍存在用途在工业上除用作鞣革外还可制造墨水颜料显影剂等在医疗上广泛用作止血药也是治疗烫...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汇总版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书主撰人刘剑虹王宏审核人胡志和天津商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二零零九年十二月1前言1实验总体目标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商品学食品营养与安全等相关专业的的专业基础课是从化学角度研究食品的化学...

食品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1].鸡蛋

安徽农业大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食品化学实验题目实验二卵磷脂的提取鉴定和应用学院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姓名刘选东学号10118020班级食质一班1卵磷脂的提取鉴定和应用一实验的目的及原理11实验目的一掌握卵磷脂的提取和...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目录实验一水分的测定烘重量法实验二食品水分活度的测定直接测定法实验三食品水分活度aw的测定水分活度仪测定法实验四粗灰分的测定干式灰化法实验五总酸的测定滴定法实验六还原糖的测定实验七淀粉含量的测定...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书(第二版)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书编写整理人员丁长河鲁玉杰王争艳布冠好杨国龙田双岐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20xx年4月实验一食品水分活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掌握食品水分活度仪器测量方法二实验原理样品在密闭空间与空气水汽交换平衡后...

食品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南京林业大学食品化学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实验宋体小三加粗单行倍距1实验原理四号宋体单行倍距内容小四宋体行间距20磅2注a个人实验报告文件名学号姓名实验几实验名称b每个实验做一个文件夹文件夹的名称为实验几实验名称内容...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实验一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一一引言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一般是指能使蛋白质成为人们所需要的食品特征而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即对食品的加工贮藏销售过程中发生作用的那些性质这些性质对食品的质量及风味起着重要的作用...

《食品化学实验》内容

1实验一水分含量的测定书P112一实验目的1了解食品中水分的组成2掌握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二原理食品中的水分一般是指100左右直接干燥的情况下所失去物质的总量三材料仪器与试剂一材料苹果二仪器烘箱电子天平称量瓶干燥...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院系化学化工学院班级学号姓名实验名称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日期同组者姓名室温25气压1011kPa成绩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3...

综合化学实验报告

综合化学实验报告电解法和化学法合成碘仿实验20xx年月日电解法和化学法合成碘仿实验前言碘仿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常用作医药中的杀菌消毒剂和防腐剂以及印刷中的敏化剂另外碘仿还被用来取代二硫化二异丙基黄原酸酯作为...

食品化学实验报告(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