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

时间:2024.5.13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

(之、尔、其、与、于、何)

一、之

(一)代词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1 / 11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

2 / 11

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 / 11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三、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 / 11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5 / 11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6 / 11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四、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7 / 11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⑥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8 / 11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五、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 ①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六、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9 / 11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10 / 11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11 / 11


第二篇: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这25个是:之、以、 1

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 2

学》) /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代词,这,这个: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

(2)代词,那个: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

(3)代词,他(她、它)(的): 其夫呓语 (《口技》) / 并自为其名

(4)代词,其中,其中的: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5)助词,表反问,难道:其真无马邪 (《马说》)

(6)助词,表推测,恐怕: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7)助词,加重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

(8)大概:其恕乎

(9)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三)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4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5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学而不思则罔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入则无法家拂士 / 然则北通巫峡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6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7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 8

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 蒙乃使就学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9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 10

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11

2. 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的样子:泯然众人矣(《伤仲永》)/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2)但是:然数年恒不一见 /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12

(3)正确:吴广以为然

(4)这样,那样:谓为信然 /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十一)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 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13

(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 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 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各个、众:其西南诸峰

(2)之、于(兼词):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二十六)及

1、到、至:及目中则如盘盂

2、比得上:徐公何能及君也

(二十七)若

(1)像:烨然若神人

14

(2)第二人称代词,你:若为佣耕

(3)至,至于:若夫淫雨霏霏

(4)假如:若士必怒

(5)比得上: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这,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二十八)为

(1)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为,当作:以虫草为林

(3)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4)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给,替:为人谋而不忠乎

(6)变成,成为:卒之为众人

(7)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句末语气词:夫子何命焉为

(9)心理活动:或异二者之为

(二十九)与

(1)给:借旁近与之 呼尔而与之

(2)通“欤”,表疑问:轻寡人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和:与余舟一芥 尝与人佣耕 念无与为乐者 天与云与山与水

(4)参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5

(5)通“举”,推举:选贤与能

2.亡

①失去---大道以多岐亡羊(中山狼传)

②通 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丷丷)

③死亡---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丷丷)

④逃---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绝

①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②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③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④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5.诚

①诚心---帝感其诚,命夸娥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③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6.易

①容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记)

②交换---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改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7.顾

16

①看---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8.举

①举起---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中山狼传)

②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全

④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⑤推荐---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9.去

①离开---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②距离---去村四里有森林(冯婉贞)

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②距离

13.兵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伦)

②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③战争---兵旱相乘(乘:交加),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14.度

17

①揣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越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20.道

①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说---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③道路---会天下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④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居

①停留---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②在某种地位---佛印居右(核舟记)

③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

④坐---令女居其上(西门豹治邺)

11.益

①增加---有所广益《出师表》

②更加---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爱莲说》③渐渐---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 ④好处---满招损,谦得益

19.意

①心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18

②神情---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二.双音节古今异义

古今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 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凶狠而放肆

义 表 聚会商议 虽然这样德行高尚的人 可以把 到达 失败19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

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

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

用网捕)

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

像狐狸一样)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的意

20

动用法,以为??奇怪)

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6.陈胜王 (王,名词动词,称王)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9.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12.保其岩阻 (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

14.身率益州之众 (身,名词作状语, 21

亲身、亲自)

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

16.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7.恢弘志士之气 动词,发扬光大)

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

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词,邪恶的事情)

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动词,扩大、增加)

23.亲贤臣,远小人 (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

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力的机会,任务)

25.攘除奸凶

(恢弘,形容词作 (臧、否,形容词作 (奸,形容词作名 (良实,形容词作 (优劣,形容词作 (广益,形容词作 (效,动词作名词, (奸凶,形容词作

22

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26.临表涕零 (涕,名词作动词,流泪)

四.一词多义

1.兵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

2.长

(1)身长八尺(身高)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

(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

3.称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 (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

4.出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

5.次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

6.存

23

(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

7.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

(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

8.发

(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

(3)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

9.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10.好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 (2)外结好孙权(友好)

11.计

(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

12.将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 (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

24

13.尽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 (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

14.举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15.立

(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 (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

16.临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17.论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

18.明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

19.命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 (2)苟 25

全性命于乱世(生命) (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 20.谋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 (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 21.起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 剑而起(跳起、站起) 22.塞

(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 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 23.善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 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 24.上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 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 25.胜

(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 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26.食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

2)挺2)益2)惟2)扶2)跨2)卒

26

((((((

买鱼烹食(吃)

27.使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 (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28.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

29.数

(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 故数言欲亡(屡次)

(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

30.王

(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 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31.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秦灭韩亡魏(灭亡)

(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32.为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 胜自立为将军(做、当)

2)得2)广2)乃2)且2)陈27 (((((

(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

33.谓

(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为)

34.效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

35.信

(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

36.兴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 (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

37.行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38.许

28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 (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39.言

(1)愿诸君勿复言(说) (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

40.遗

(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

41.应

(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42.遇

(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

43.远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 (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

44.忠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

29

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30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

虚词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一以的用法一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之zhī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又数刀毙之《狼》莫不奇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

初中人教版文言文虚词归纳

初中人教版文言文虚词归纳问之客曰(代词,代这件事)//登轼而望之(齐军)//公与之乘代词(曹刿)//愿借子杀之(他,指代“北方侮臣者”)他(们)、她又数刀毙之《狼》//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令辱之(指代吴广…

最全最新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北京市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

中考14个文言虚词归纳

中考14个文言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操蛇之神闻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肉食者谋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2助词1相当于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

分享20xx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一之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lt论语gt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学...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