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总结

时间:2024.4.30

生理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有适应性意义的反应。

2、 负反馈:反馈信息制约控制信息的作用,使机体的功能活动维持相对稳定的反馈调节。

3、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可分为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两种类型。

4、 钠—钾泵:普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能主动转运Na+、K+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其本质:Na+—K+依赖式ATP酶。它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Na+、K+的不均衡分布,使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兴奋性。

5、 阈强度(强度阈值、阈值):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强度是衡量组织细胞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它与兴奋性呈 反比关系。

6、 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产生兴奋性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

7、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

8、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 兴奋性: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10、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通常主要指红细胞血型,即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类型。临床意义最大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11、心肌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收缩的特性。

12、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每分钟心搏75次时。心动周期历时为0.8s。

13、期前收缩:心室肌在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受到人工或发自异位起搏点的异常刺激时,可以产生一次期前兴奋。

14、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它是因为原来窦房结传来的兴奋恰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以致脱失了一次兴奋和收缩。

1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量。

1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输出的血液总量。

17、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18、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一般身材的成年人为3.2升/分/平方米。

19、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实现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20、动脉血压:动脉管内的血压。即指动脉管内血液加于管壁的侧压力。

21、收缩压:心脏快速射血初期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

22、舒张压:心脏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

23、脉搏压(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

24、中心静脉压:右心房与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25、心电图:指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放置探测电极,引导并记录到的心脏生物电活动波形。

26、肺通气:气体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的缩舒运动。

27、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换气的动力是气体分压差

28、胸内负压:平静呼吸的全过程,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

29、肺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之间的比值。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

30、肺牵张反射:因肺的扩张或肺萎缩而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31、基本电节律:是指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

1

位波动。基本电节律决定平滑肌的收缩节律。

32、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收缩是促进胃排空的动力,幽门及十二指肠的收缩是排空的阻力。

33、基础代谢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即在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下,室温保持在20~25℃,排除肌肉活动、食物和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34、体温:是指机体深部体核部分包括心脏、肺、腹腔器官和脑的平均温度。

35、体温调定点: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机体通过有意识的适应性活动来调节体温,它包括冷、热的适应性活动。E.g.在寒冷的环境中,躯体会自动蜷缩,趋向取暖或防寒的地方,而天气炎热时,则引起相反的活动,使体温得以保持相对稳定水平。

36、肾小管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人平均约为125ml/min。

37、滤过分数(FF):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约为19%。

38、水利尿:大量饮水后出现尿量显著增加的现象。

39、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肾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及渗透压阻碍水电重吸收而使尿量增多的现象。

40、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值为9~10mmol/L。

41、应激反应:当机体遭受环境中各种伤害刺激如感染、中毒、创伤、缺氧、疼痛、饥饿、寒冷、手术以及强烈的情绪活动等引起机体发生一种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此时,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立即增加,糖皮质激素也相应增加,以增强机体对这些伤害刺激的耐受力,这对于维持生命和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月经周期: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周期性的子宫内膜剥脱和流血现象,一般分为增殖期(卵泡期)、分泌期(黄体期)和月经期。它与血中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浓度变化有密切关系。

43、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的具有携带、传递信息的特殊化学物质。

44、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一些特殊蛋白质。(它能选择性地同某种递质结合,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

45、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立即出现四肢僵直,头尾昂起,脊柱硬挺,全身肌紧张亢进的现象。

46、反射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47、中枢(突触)延搁:冲动通过突触时要经历递质释放、扩散、对突触后膜的作用等过程,因此所需的时间比神经纤维的传导要长,称为中枢延搁。

48、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通过丘脑的感受接替核按规则的秩序排列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这一投射系统。

4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特异性感觉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网状结构经多次换元后,发出纤维抵达丘脑的第三类核团,再发出纤维弥漫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50、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51、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脑中枢突然断离之后,断面以下脊髓反射活动能力将暂时丧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52、允许反应:

2

二、简答题

1、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答:静息电位:

(1)细胞在安静状态时,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

(2)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则K+可顺着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

(3)随K+外流的增加,膜两侧电位差加大,使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引的力量不断加大,

即阻止K+外流的力量不断增大,因此K+无法再扩散,净流量为零。此时,到达K+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1)当细胞收到刺激时,膜电位降低,当降低到阈电位时, 通道开放;(激活)

(2)由于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所以 大量内流;

(3)由于钠离子内流,膜电位降低, 通道关闭;(失活)

(4)K+通道开放,K+外流,恢复极化状态。

2、简述血液凝固过程的基本过程。

答:凝血过程是一连串酶促反应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2)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

3、红细胞有何主要功能?

答:(1)运输O2和CO2;

(2)对机体代谢过程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

这些机能主要靠血红蛋白来完成,而且血红蛋白只有在红细胞完整时才能发挥作用。

4、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答:输血时,要防止发生凝集反应,故首选同型输血。如无法找同型血液时也可考虑异型间输血,异型输血时血型选择的原则是: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能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而且输入的血量要少,速度应缓慢,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5、何谓心输出量?影响心输出量有哪些因素?

答: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钟心输出量,它等于每搏心输出量×心率,故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搏出量和心率两方面。直接决定搏出量的因素时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又受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前负荷)、大动脉血压(后负荷)和心肌收缩性的影响。

6、何谓微循环?微循环有哪几条通路?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微循环。

微循环有三条通路:(1)直接通路;(2)迂回通路;(3)动静脉短路。

主要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

7、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共性是可以与心肌细胞 受体与 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活动增强。

3

但由于两者受体结合能力不同,肾上腺素与 结合的能力较强,因而有明显的强心作用,临床常作为强心急救药;肾上腺素对于血管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 受体与 受体的分布情况,小剂量肾上腺素常以兴奋 受体的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张,只有在大剂量才引起缩血管反应。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能与 和 受体结合,使全身器官广泛收缩,动脉血压明显升高,故临床上常用作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强心作用,但在完整机体内,却由于升高血压而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使心率减慢。

8、何谓肺换气?影响肺换气有哪些因素?

答: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

(1)呼吸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2)通气血流比值;

(3)气体扩散速率(分压差、溶解度等)。

9、呼吸道全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其中呼吸肌的收缩舒张是哪个环节的动力?

答:包括四个基本环节: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换气。

呼吸肌的收缩舒张是肺通气的动力。

10、何谓胸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

答:胸内负压:在平静呼吸的全过程,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比大气压低。

意义:(1)使肺和小气道保持扩张状态;

(2)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11、何谓肺牵张反射?其有何生理意义?实验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运动有何变化? 答:(1)肺牵张反射:因肺的扩张或肺萎缩而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2)意义:抑制吸气中枢的活动,使吸气及时向呼气转化,维持浅快的呼吸节律。

(3)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后动物的呼吸将会变得深而慢。

12、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一般生理特性?(填空)

答:消化道平滑肌除具有肌肉组织的共同特性外,还具有如下特性:

(1)对化学、机械牵温度刺激较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

(2)有紧张性收缩,即保持一种微弱而持续的收缩状态;

(3)有自动节律性运动,但缓慢而不规则;

(4)具有伸展性。

13、在消化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胃肠激素有哪几种?

答:胃泌素:促进胃液(主要是胃酸)的分泌、胰液(主要是酶)的分泌、胆汁分泌;

胰泌素: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胰液(主要是H2O和HCO3)分泌、胆汁分泌。

胆囊收缩素:促进胰液(主要是酶)分泌、胆囊收缩。

14、胃肠激素有哪些主要生理作用?(选择题,记大纲)

答:(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活动;

(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如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可刺激胰岛素分泌)

(3)营养作用,指具有促进胃肠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

4

15、试述唾液分泌的调节。

答:进食可引起大量唾液分泌。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反射。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及进食环境引起的唾液分泌属条件反射。食物对口腔粘膜的机械、化学、温度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泌属非条件反射。反射初级中枢在延髓泌延核。传出神经主要是副交感神经。引起大量稀薄唾液分泌,也可通过交感神经传出引起少量粘稠的唾液分泌。

16、小肠有哪几种运动形式?各有何生理意义?

答:(1)紧张性收缩,是小肠保持其基本形状和进行其他形式运动的基础。

(2)分节运动,其意义:

①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助于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② 使食糜与小肠壁紧密接触,促进消化分解产物的吸收;

③ 挤压肠壁,可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3) 蠕动,推进食糜,使受分节运动作用过的食糜到达一个新的肠段,再继续开始分节运动。蠕动冲可把食糜由小肠始段推送到末段,甚至到达大肠。

17、胆汁主要参与哪些食物的消化?是胆汁中何种成分起作用?如何起作用?

答:胆汁主要对食物中的脂肪进行消化,是由胆汁中的胆盐起作用

胆盐的作用是:(1)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乳化脂肪以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2)与脂肪酸等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脂肪的吸收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18、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答:(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少,可使尿的性质改变和尿量减少。

(2)有效滤过压。当有效滤过压升高时,滤过率增加,反之滤过率减少,有效滤过压受肾小球毛

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的影响。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囊内压升高,可使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少。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则使有效滤过压升高,滤过率增高。

(3)肾血浆流量。当肾血浆流量加大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肾

小球滤过率增加;反之则滤过率下降。

19、简述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答:(1)促进能量代谢,使基础代谢升高,产热量增加,耗氧量增加。

(2)对物质代谢的作用:促进糖和脂肪氧化分解,促进糖的吸收和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小剂量

促进肝糖原合成,大剂量促进肝糖原分解。小剂量促进蛋白质合成,大剂量促进蛋白质分解。

(3)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分化。

(4)其它;兴奋CNS。使心率加快。

对器官系统的影响: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②增强心脏活动;③加强或调制其它内分泌激素的作用

20、简述小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的相互调节关系

生理学总结

生理学总结

3、T4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5

21、何谓特异性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通过丘脑的感受接替核按规则的秩序排列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这一

投射系统。

其主要功能:引起各种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22、简述中枢抑制的生理意义。

答:它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调整神经中枢兴奋的强度与广度,使机体活动适度、有效。使各种反射精确、

协调,对机体有保护性意义。

23、快痛和慢痛各有什么特点?(选择)

答:快痛的特点:(1)发生快,消失也快,即潜伏期短,后作用也短

(2)是种尖锐、针刺样的刺痛

(3)定位清楚

(4)常伴有发射性的屈肌收缩。

慢痛的特点:(1)潜伏期较长,持续时间也长,撤除刺激后还持续几秒钟

(2)是一种强烈的烧灼痛

(3)定位不太准确

(4)常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呼吸变化。

24、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

(1)足够的血量充盈血管——前提条件;

(2)心脏收缩射血——基本因素;

(3)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必要条件;

(4)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能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

25、简述生长素的作用。

答:(1)促进生长作用。生长激素能促进细胞体积增大,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而增加细胞数量;能促进软骨生长。

(2)促进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分解。

(3)生理水平的GH能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加强血糖利用,使血糖降低;GH分泌过量,则抑制外周组织摄取及利用糖,使血糖升高。(抑制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

(4)促进脂肪分解,加强脂肪酸在肝脏内的氧化以提供能量。

26、简述胰岛素的作用。

答:(1)调节糖代谢。胰岛素能抑制糖的异生,促进全身组织摄取、贮存、利用糖,使血糖降低。若胰岛素缺乏,则血糖升高,出现糖尿和多尿。

(2)调节脂肪代谢。胰岛素能促进脂肪合成与贮存,抑制脂肪分解。若缺乏,则脂肪分解增加,酮体生成增多,甚至发生酮血症,酸中毒。

(3)调节蛋白代谢。胰岛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与贮存,有利于机体生长。若缺乏可导致蛋白质合成障碍,身体消瘦,小儿生长发育障碍,抵抗力降低。

6

三.问答题

1.细胞膜转运物资主要有哪些形式?它们有何不同?

答:细胞膜转运物质主要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易化扩散是指一些类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载体或膜通道的顺浓度差扩散。被动转运形式和主动转运形式的不同主要又有两点:(1)被动转运形式是一种顺浓度差转运,将物质从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而主动转运则是将物质从低浓度一侧移到高浓度一侧的逆浓度差转运。(2)被动转运不需要消耗细胞本身的能量,其扩散的动力来自物质的分子运动;而主动转运则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

2.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又有什么生理意义?

答:血浆总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1)晶体渗透压,主要是NaCl等电解质形成;(2)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可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分布,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渗透压影响水分子在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移动,对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很重要的作用。

3.试述ABO血型的及其在输血中的意义。

答:在ABO血型系统中,人类的红细胞膜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凝集原,ABO血型将根据红细胞膜上

A、B凝集原分布的不同,将血型分为4型,仅有A凝集原者为A型,其血浆中含有抗B凝集素;仅有B凝集原者为B型,其血浆中含有抗A凝集素;兼有A、B两种凝集原者为AB型,其血浆中不含A、B凝集素;两种都无者为O型,其血浆中含有A、B两种凝集素。为防止引起凝集反应,输血时应首选同型血,无法找到同型血,也可考虑异型间输血,但只限于小剂量输血,异型间输血选择的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能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例如,O型血液,可能给其他任何血型的人;又如AB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输血时必须严格遵循输血的基本原则。

4.何谓心输出量?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每分钟输出量取决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所以能影响此两项的因素均可能影响心输出量。

(1)心肌初长——异长自身调节;正常引起心肌初长改变主要是静脉回心血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舒张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每搏输出量增加,反之减少。

(2)心肌收缩性——等长自身调节,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运动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增加收缩力的调节为等长自身调节,受神经体液的影响。

(3)后负荷影响;当动脉压升高即后负荷增大时,心室输血阻力增加,射血其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每搏输出量减少,过大的后负荷会使心输出量减少。由于心室内剩余血量的增加,心肌初长延长,进而使心收缩力增强,以提高搏出量至正常水平。

(4)心率:心率在40次/min-180次/min范围内,则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增多。如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心舒期短,心室充盈不足,每搏输出量减少,是心输出量减少;心输出量40次/min一下时,由于心室充盈近于极限,也可使心输出量减少。

5.心电图是怎样形成的?标准II导联的心电图有哪些基本的波形?哪些区间?各代表什么?

答:心电图是指心脏各部分先后有序地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综合形成的电位变化。通常从体表一定部 位引导出来加以记录,它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播和恢复过程的电位变化。

标准II导联的心电图由P波、QRS波群和T波组成。主要的间期有P—Q间期、Q—T间期和S—T波段。P波代表左右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T波代表心室复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P—Q间期代表心房兴奋开始到心室兴奋开始所经历的时间,主要由房室延搁所组成;Q—T间期代表心室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全部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即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全过程;S—T段代表心室全部处于去极化状态,呈相对零电位,若有偏离基线常表示心肌有缺血或损伤。

7

6.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加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明显增高,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而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则收缩压下降。

(2)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舒张压明显提高,脉压变小。反之,心率减慢则动脉血压降低。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改变时,主要以舒张压变化为主。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升高,脉搏压减少。反之,外周阻力减少则舒张压降低。外周阻力主要指小动脉口径和血液的粘度而言。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可以使脉搏压减少。当大动脉弹性降低时,脉搏压升高。

7.何谓压力感受器反射?试述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在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过程中的调节过程? 答: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感受器主要是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由于压力感受器受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变化的过程称为压力感受器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管壁被扩张,刺激了压力感受器,分别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神经中枢紧张性增高,而心交感神经中枢性降低,心率减慢﹑心缩力减、心输出量减少;交感缩血管中枢的传出冲动减少,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导致血压下降。

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压力感受器受的刺激减弱,传入神经冲动减少,反射性地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活动加强,心迷走中枢活动减弱,结果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高,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回升。压力感受器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其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8.心脏活动受哪些神经支配?请阐明它们的作用及机理。

答:心脏活动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上肾腺素,该递质与心肌细胞膜上的B1受体结合,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兴奋传导加速,心肌不应期缩短和收缩增强﹑增快。总的是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可引起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和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减慢等。总的是起到抑制心脏功能的作用。

9.胃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何作用?

答:胃液的主要成分有胃酸(盐酸)﹑胃蛋白酶﹑粘液和内因子。

胃酸的生理作用是:

﹝1﹞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2﹞为蛋白酶的作用提供最适PH.

﹝3﹞促进食物中蛋白质变性,使之易于消化

﹝4﹞高酸度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5﹞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6﹞盐酸环境有助于钙和铁在小肠中的吸收。

胃蛋白酶原:它在胃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原作用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的作用是水解蛋白质,其主要产物是胨和月示。

粘液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并保护胃粘膜免遭食物的机械损伤。 内因子具有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其吸收的作用。

10.消化期胃液分泌是如何调节的?

答:进食后胃液分泌增多。按感受食物刺激部位的先后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

头期:进食时与食物有关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了视﹑嗅﹑听感受器和食物刺激口腔﹑咽

8

﹑喉的机械﹑化学感受器,兴奋通过迷走神经传出直接引起胃腺分泌,还可通过兴奋胃窦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引起胃液分泌;蛋白质消化产物直接刺激G细胞使其释放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 胃期:食物入胃后引起的胃液分泌。食物对胃底和胃体机械刺激,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和内在神经丛局部反射,引起胃液分泌;食物扩张胃窦,经内在神经丛作用于胃窦G细胞使其释放促胃液素,引起胃液分泌;蛋白质消化产物直接刺激G细胞使其释放促胃液释放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

肠期:食糜进入小肠后引起的胃液分泌。食糜的机械和化学刺激使十二指肠粘膜分泌促胃液素,和小肠粘膜释放肠泌酸素可促进胃液分泌。其中以头期﹑胃期分泌量最多,作用也最重要。

11.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场所?

答:这是小肠的结构和机能米特点所决定的对消化﹑吸收有如下有力条件:

﹝1﹞小肠长度长约5~6米,食糜在这里能得到充分的消化液和吸收;

﹝2﹞小肠内有多种重要的消化液,如胰液﹑胆汁﹑小肠液,含有丰富的消化酶,大营养物质经过小肠的消化后,已分解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小肠还能产生多种胃肠道激素,如促胰液素﹑缩胆囊素﹑促胃液素等。这些激素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进行彻底地消化。

﹝3﹞小肠的蠕动很慢,食糜停留在小肠内的时间较长,约3-8小时,这对食糜能得到充分地消化和吸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小肠有庞大的吸收面积,小肠粘膜上有大量的环状皱褶﹑绒毛﹑微绒毛,这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扩大到600倍以上,总面积可达200m2,对吸收机能非常有利。小肠绒毛有伸缩作用,能促使营养物质从肠腔进入绒毛内利于吸收。

12.试述血管升压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合成和释放的调节。

答:﹝1﹞血管升压素的生理作用是:提高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血液中血管升压素浓度越高,作用越强,尿量就越少。

﹝2﹞调节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的因素有: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改变。当机体的大量失水(如呕吐、腹泻)时,血浆及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渗透压感受器,使血管升压素合成增多,并通过神经垂体释放入血液,使尿量减少。相反,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②循环血量增多时,左心房被扩张,刺激了容量感受器,传人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抑制下丘脑-垂体后叶系统释放血管升压素的释放,从而引起利尿。相反当大量失血时,可引起尿量的减少。

此外,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也反射性地抑制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释放。而疼痛刺激和情绪紧张也则可以使血管升压素的合成释放增多引起少尿或者无尿。

13.试述兴奋性突触的传递机理。

答:在兴奋性突触中,当神经冲动传导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兴奋时,可引起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后膜,与后膜的受体结合,使后膜主要对Na+的通透性升高,使后膜的膜电位降低,出现局部去极化。突触后膜这种去极化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可发生空间和时间的总和,使电位幅度加大,当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即可爆发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14,何谓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理是如何?

答: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昂尾翘,脊柱后挺,全身伸肌肉紧张明显亢进的现象。

产生原理:网状结构抑制区失去高级中枢的始动作用,易化作用相应增强,使γ神经元兴奋,通过γ-环路的联系,引起伸肌反射亢进。

9

15.试比较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的区别

生理学总结

生理学总结

16.比较丘脑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7.阐述牵张反射的调节途径

答:牵张反射的自动调节包括两个途径:﹝1﹞γ-环路;上位中枢传来的冲动使脊髓γ运动神经元兴奋,其兴奋通过γ运动纤维传到肌梭,使梭内肌收缩,肌梭感受器兴奋。肌梭的兴奋再由Ia类和II类的纤维传至脊髓ɑ运动元,使之兴奋,进而引起肌肉收缩。﹝2﹞肌腱中存在着腱器官,它能感受到肌肉收缩时的张力变化,当骨骼肌收缩时张力变大,导致腱器官兴奋,兴奋通过Ib类纤维时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该抑制性中枢神经元抑制ɑ的运动神经元,引起同一肌肉收缩抑制。

18.试比较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总功能

答: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范围较广,常以整个系统参加反应,当机体的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例如剧烈运动,寒冷,大失血,精神紧张,恐惧的情况下,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也增加,从而促进循环,呼吸和分解代谢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多,动脉血压升高;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扩张,血液从新分配;支气管扩张;肝糖原分解加快,血糖浓度升高等,这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便可动员体内许多器官的潜在力量,提高机体对急变环境的适应能力,以保存机体。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如交感神经那么广泛,它总是比较局限并在安静的时候活动加强,引起消化管活动加强和消化腺分泌增多,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能加强肝糖原合成和促进血糖利用。这样,副交感神经就其促进消化,聚集能量,修复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10

更多相关推荐:
生理学总结

1.生理学4个水平上的研究【2,1】(1)细胞和分子水平(2)组织和器官水平(3)系统水平(4)整体水平2.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5,4,8-6】(1)神经调节①机制:由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学总结 第十篇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第十篇总结一、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可分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的主要活动由神经元承担,神经胶质细胞主要起辅助作用,比如支持、营养、保护等作用。1.神经元神经元一般包括胞体、树突、轴突和轴…

植物生理学总结(前部分

第一章1.2、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1)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2)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3)是植物队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4)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5)调节植物体温及植物周围大气湿度等3、植物细胞吸水…

生理学总结 第四篇 血液循环

第四篇血液循环总结一.心脏的泵血功能: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按心率75次/分计算,每个心动周期持续0.8秒。首先心房收缩,0.1s后心房舒张,心室收缩,分为等容收缩期、快…

生理学总结

生理学总结一名词解释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有适应性意义的反应2负反馈反馈信息制约控制信息的作用使机体的功能活动维持相对稳定的反馈调节3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

生理学要点总结

生理学考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机体的内环境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2稳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现在也指机体所有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过程3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

生理总结

第一章绪论4试述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特点意义神经调节机体在刺激的作用下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调节各器官活动的机能特点迅速准确作用范围局限持续时间短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

生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人体的组成二常用解剖术语第二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及骨连结第二节骨骼肌第三章消化系统第一节消化管第二节消化腺第四章呼吸系统第一节呼吸道第二节肺第三节胸膜和纵隔第五章泌尿系统第一节肾第二节输尿管第三节膀胱...

生理学总结资料

34

生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内容1生理学的定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及整合概念3内环境与稳态4生理功能的三大调节系统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理论二问题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2...

生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

生理学重点总结

一绪论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2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生理学总结(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