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学总结

时间:2024.4.21

一、名词解释

环境:以人类或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法律上的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系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即从环境整体出发,从各个部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联系出发,用系统思想和方法重新考察、分析、处理环境问题,寻求以人类或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整体的最优化。

环境质量: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概念。

环境影响:指人类或人类社会的各种环境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作用和所引起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人类或人类社会的效应,环境影响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各职能搞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两个方面。

环境质量变异: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力作用下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动及演化过程,这种环境变动及演化过程所遵循的客观规律称为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

环境评价:一般指对一切可能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异的人类社会行为产生的环境影响,从保护环境和建设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定。具有系统性、客观性、价值性、主观性和变异性特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根据近期环境质量监测资料以及区域背景环境资料,对一定区域内人类社会近期和当前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异所进行的描述与评定。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流动、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这种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环境基准: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不具法律效力。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的总称,一般来说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景观生态学:景观是由结构、功能和演化上相互关联的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空间格局和空间异质性的单元,研究景观这一层生物组织的科学叫做景观生态学。

环境外部经济性: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影响,当影响对受影响者有利时称为外部经济性

社会折现率:用来把未来的各种效益和费用折算成现值的统一折现率,它表征从社会角度对

资金机会成本和资金时间价值的估量。

声压与声压级:声压是衡量声压大小的尺度,又分为瞬时声压和有效声压。声压级就是声压的平方与一个基准的声压平方比值的对数值。

声强与声强级:声强是指在声波传播方向上,与该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声能量。某一处的声强级是指该处的声强与参考声强的比值常用对数的10倍,单位为分贝。 声功率与声功率级:声功率是指生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出的总声能。声功率级是指给定声功率与参考声功率级之比的对数值的10倍,以分贝计。

影子价格:资源最优配置时所应当具有的经济价值。

污染源评价:对污染源潜在污染能力的鉴别与比较,通过评价找出主要污染源与主要污染物。 等标污染负荷: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是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质量标准限值的比值;某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是该污染源排放的各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的总和;某系统的等标污染负荷是该系统各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的总和。

污染负荷比: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占该项目等标污染负荷的比例。

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物质的组成两,是一种特定的环境背景值。 环境基线值:针对一个地区进行日常环境监测所获取的该区域各个部分环境质量参数的现状实际值,可以作为该区域今后环境质量变化的参照值。

环境背景值: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相对清洁区域环境监测所得到的环境质量参数的统计平均值。

环境承载力:某一时期、某种状态和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区域环境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环境容量: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伤害的情况下,环境所能容量的污染量的最大负荷,即在保证不超过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关系的元素。

原型: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关心、研究、从事、管理的实际对象。

模型:为了某个特定目的,将原型的某一部分信息简缩、提炼之后而构成的原型替代物,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环境系统的复杂行为,并对过去环境系统的行为进行解释,对未来的环境系统进行预测。

推流扩散:污染物在气流或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转移作用,只改变污染物的位置,不改变浓度。 分子扩散: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符合费克第一定律即分子扩散的质量通量与扩散无质量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湍流扩散:又叫紊流扩散,是在湍流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的瞬时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随机脉动而产生的分散现象。

弥散:由空间各点的湍流流速的时平均值与流速时平均值的空间平均值的系统差别所产生的分散现象,只有在取湍流时平均值的空间平均值时才发生。

生态敏感地: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放活动而导致负面环境效益。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环境法律或行政规章成为一个必须遵守的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具有法律强制性。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一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到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风险: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评价:是一个以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为基础,预测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或其中一部分产生有害影响可能性的过程。

环境风险:指有人类活动引起的,或由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运动过程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能对人类社会及其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产生破坏、损失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利后果的事件的发生概率,具有不确定性、危害性。

环境风险评价:广义上讲是对建设项目的建设、运行或区域开发行为所引发的或面临的灾害对人体的健康、社会竟发展、生态系统等造成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可能带来的损失,并以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上是针对有毒化学物品危害人体健康的可能成都进行估计,并提出减少环境风险的方案。

自然保护区:指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特殊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以及其他为了科研、宣传、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来,并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陆地、内陆或者海域。

湿地评价:评价者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用途和属性与人类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 生态效能: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不但多而显著,这些功能被称为生态效能。

综合生产力:指一定土地条件下林地单位面积上课经营利用产品的年产量及间接效益年平均利用量的总和。

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生态用水:在一定区域,支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所需要的水量。

生态需水: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生物物体水分平衡所需的水量。

生态耗水:维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存和一定生态环境质量而实际消耗的水资源量。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与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土壤侵蚀: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表层物质的流失过程。

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壤退化。

二、简答、问答与论述

1.环境价值的特点、内容:特点:多领域价值复合、随价值主体不同而外延变化、变异性。内容:直接使用价值(可直接消费的产品)、间接使用价值(功能效益)、选择价值(将来的直接或间接使用价值)、遗传或存在价值(为后代保留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的价值)。

2.环境评价的内容、目的、意义和类型:内容:对环境质量变异进行识别;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进行分析;对环境系统的价值判断和评估;对人类社会行为与环境系统质量改变之间的关系进行评定。目的:在与调整人类社会自身的行为,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下的环境质量朝着更加有利于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变化。意义:理论意义(环境科学方法体系建立方面的意义)、实践意义(环境管理层次上的意义)。类型:按评价时间分为回顾、现状和预断评价,按评价空间范围分为局地、区域、流域、海域和全球环境评价,按评价要素分为单个、多环境要素评价和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按评价层次分为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按环境影响的性质和类型分为社会经济、公共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等。

3.生态学观察问题的角度:整体观和综合观、层次结构观点、新生特性原则。

4.政府行为的主要内容:作为投资者向社会提供公众消费产品和服务;向社会提供一般的商品和服务,以国有企业的形式控制国家命脉;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及相应的经营和管理权;对国名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对市场进行政策干预。需要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5.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原理、系统学原理和原则:研究内容: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规划管理。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系统理论。基本原理: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流动原理;营养再分配原理;能量流动原理;景观变化原理;景观稳定原理。系统学原理: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结构性原理;层次性原理;动态性原理;目的性原理;适应性原理。原则: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主导型、动态性、参与性。

6.灰色系统理论、模糊系统理论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结合点:灰色理论:在环境评价领域,由于评价者对于评价项目的了解也是部分已知、部分未知,因此可以将评价项目作为一个灰色系统,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来进行分析评价,方法有灰关联分析、灰色预测、灰色决策。模糊理论:在环境评价中,模糊系统理论主要用于环境质量评价中,如模糊聚类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它的核心是利用隶属度刻画客观事物中大量模糊的界限。在环境质量评价中 ,对

于评价级别的归属问题,即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笼统的经典集合论中的属于或不属于关系,而是0和1之间的一个数,更能确切的反应实际情况。对于本身是一个模糊系统的战略经济环境系统,模糊理论可以在战略分析、战略环境影响预测中运用。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原则、基础理论、对环境评价的要求:概念: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社会全面进步。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基础理论:环境承载力论、环境价值论、协同发展论。要求:拓宽环境评价的内容体系;加强环境评价方法的改进,完善环境评价方法体系建设,加强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环境评价应加强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8.环境标准的作用、体系、制定原则、依据、步骤、与环保法规、环境评价的关系:作用:制定环境计划和规划的主要依据;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实施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环境保护法实施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意义。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地方级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制定原则:保障人体健康;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的效益的统一;综合考虑各种类型的资源管理、各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的要求和目标;要与国内其他标准和规划、国际上有关规定和协定相协调;制定要有相对稳定性,并作出及时合理修改。依据:环境基准值;环境保护法以及有关的政策法规;国内外各种污染物监测、评价和处理技术水平;环境质量的目前情况、污染物的背景值和长期环境规划目标;财力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步骤:组建编制组、制定计划;开展科学实验和全面调查、专项研究工作;初步拟定分级标准值,进行可行性调查检验与修正;审批和颁布。关系:环境标准是环境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各类环境标准,环境保护法规将难以具体执行;环境质量标准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是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准绳。

9.区域环境调查的内容:基础地质环境背景调查;地貌环境背景调查;土壤环境背景调查;大气环境背景调查;水体环境背景调查(地表水、地下水);生物环境背景调查;社会经济环境背景调查。

10.环境质量识别的意义、主要内容、技术环节:意义:环境质量识别是环境评价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评价可行性和评价结果合理性的保证。主要内容:环境背景综合调查与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变异性质鉴别;环境质量变异模拟预测。技术环节:找出影响环境质量变异的各个方面的影响问题,并对环境质量变异的方向进行鉴别。

11.环境质量预测方法:统计推断法、模式预测法、类比分析法、专家系统法、物理模拟预测法。

12.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的层次性:检测指标的变异性与层次性、监测站布设的层次性。

13.环境监测数据的性质、处理方法:性质: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

处理方法:可疑数据的取舍、监测结果的表达;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一元线性回归。

14.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系统的概念、步骤、变异性识别的原则:概念: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五性而对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同时对检测全过程的一切文件按照严格制度予以记录存档的一个体系。步骤:现场调研、布点、采样、样品的保存与运输、分析、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数据库、综合评价。识别原则:分解原则、聚焦原则。

15.模型的分类:物理模型;抽象模型:模拟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6.数学模型的概念和建立过程:概念:针对现实世界的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依据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或对客观事物系统观测结果的反洗,在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条件,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所得到的反映研究对象系统内部结构、状态变化和输入、输出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结构。建立过程:环境系统模型认识;模型建立目的;环境系统调查与监测;系统过程机理分析;概念模型构建;模型结构确定或模型选择;模型标定;模型检验;模型建立与应用。

17.水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因素:溶质的源与汇;宏观对流;分散作用;吸附 与离子交换;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放射性衰变。

18.环境评价方法的作用、选择原则、环境质量指数的作用、确定评价因子的依据:作用:对环境质量现状及其价值进行描述和判断;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变异的关系,判断和描述未来环境质量变异及其价值改变;对人类各种活动方案比较和选择,为人类活动决策提供信息服务。选择原则:根据环境评价目的和要求;尽量选用已成功运用过的方案并进行修改和补充;方法要实用和满足经济性要求;结果客观,可重复;符合国家公布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指数作用: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分级;可作为评价标准的替代形式进行信息交流;提高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可比性;为专家评价法提供量化依据。确定因子的依据:满足预订评价的目的和要求;确定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尽量选择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因子,考虑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现有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能够获得监测数据和满足测试条件的因子。

19.环境评价指数法环节:明确评价目的和制定计划;环境质量背景调查、确定评价的环境要素和评价因子、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获得;选择评价标准;评价指数的选用;环境质量分级;评价结果检验与评价结果总结。

20.专家评价法的主要特点: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异作出价值判断;可以定性判断;也可对难以用数学模型定量化的因素作出定量、半定量的评价;可以包括不同领域的专家、充分发挥专家集体的智慧。

21.德尔菲法的基本原则、专家的选择、工作程序、结果处理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原则:匿名性;循环和有控制的反馈征询意见;对征询的结果做统计处理,集中专家集体意见。专家选择: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要求选择;专家视评价内容与评价规模而定;专家应

在评价领域工作多年;专家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合理。程序:问题的设计;选择评价组成员;征询分多轮进行;统计反馈;意见集中一致,终止反馈。结果处理的内容:方案排序、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专家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

22.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概念、途径与方法、意义和必要性:明确环境有价的观念,有利于环境外部性内化;以统一的货币单位进行影响评价有利于全面的费用效益分析;容易引起公众和决策者的重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概念:指利用一定的手段,对环境资产(也包括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质量)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以货币形式表达出来,解释了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是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方法:直接市场价格法、揭示偏好法、陈述偏好法。

23.剂量反应法:通过一定的手段评估项目排放的污染物给环境介质中的受体造成的无力影响因素,目的在于建立环境损害的原因之间的关系,评价在一定污染水平下,环境介质中受体的变化,进而通过市场价格对这种产出的变化进行价值评估。生产率变化法:基于项目造成的环境变化通过生产过程影响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利润,或者通过消费者的供给与价格变化影响消费者福利,是根据投入与产出的市场价格评估的,然后将所得到的货币价值纳入项目的经济分析中去。机会成本法: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根据机会成本的比较来选择适宜的资源的用途,成为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假设在环境被破坏后人工建造一个(影子)工程来替代原来的环境功能,用建造(影子)工程的费用来估计环境污染或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方法。

24.费用-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步骤:基本原理:重点在于对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环境质量被当做生产要素来处理,这些变化相应的引起价格和产量水平的变化,而价格和产量是可以直接观察和衡量,就是利用市场价格,赋予环境影响以价值或评价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效益。步骤:明确问题;预测后果;计算各个规划方案的经济费用和环境费用,综合评价。

25.环境质量评价中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评价主体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心理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监测数据的不充分和不可靠引起的不确定性;环境质量变异复杂性引起的不确定性;环境模拟与预测模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26.环境评价方法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环境价值计量体系;环境评价方法论;环境评价标准体系;环境评价不确定性。

27.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目的的确定;制定评价大纲、确定工作范围、评价等级;背景资料收集与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环境背景值确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实施;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与对策。

28.水环境质量评价因子的选择原则、评价因子的分类:原则:根据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目的、被评价水体的功能、水体污染源评价结果得出的评价区主要污染物、水环境评价标准、

水环境监测条件和测试条件来选择评价因子。分类:感官因子、氧平衡因子、营养因子、毒性因子、微生物因子、重金属因子。

29.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及方法:程序: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地下水监测、勘探及试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选择;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模式及评价方法确定;评价结果表达。方法:数理统计法、水质模型模拟预测法、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系统方法、环境水文地质制图法。

30.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背景值的确定方法、评价因子选择、评价标准、评价参数和评价模式:程序:背景调查(土壤类型、组成与结构、生态调查、区域背景值的调查)、污染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现状评价、评价结果总结与成果应用。背景值是元素在土壤中含量的算术平均值,检验方法主要有标准差、富集指数等。评价因子主要有重金属污染物、农药类有机毒物、污染化合物、酸碱度、有害微生物、放射性元素。评价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区域背景之、对照点元素含量、土壤和作物中污染物相关含量、借鉴国外标准。评价参数主要有起始污染值、植物起始污染值、临界含量、轻度污染值、土壤临界含量。模式:单因子模式、分级污染指数、多因子综合评价。

31.环境噪声的评价程序、方法:程序:确定对象;污染源现状调查;现状金册;选择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提出结论、建议、措施等。方法:对于厂界噪声,一般取厂界噪声的等效声级与相应的标准值对比评价,应结合工厂污染源调查和工厂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调查;对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现状评价,一般采取检测值和评价标准直接比较法。

32.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评价的程序:程序:水体营养状况调查(水体形态、湖水理化性质、流域调查);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预测模型:多元相关、输入输出、富营养化、预测和扩散模型;评价方法:藻类植物商法、营养负荷法、营养状况指数法、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分法、综合评价法等)。

33.环评的功能、内容、重要性、程序、环评制度的特点、评价工作等级确定的依据:功能:判断、预测、选择、导向。内容: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对各种替代方案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以使专家和公众都能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重要性;进行广泛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能够及时为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重要性:强化环境管理的具体措施;预防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程序:确定评价类别和单位,开展环评工作;大纲的编写和审查;签订合同;编制和审批报告书(表);预审时完成必要的水保方案;国家重大项目采取招标的方式确定评价单位。特点:规定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法律强制性;纳入规划编制、审批、实施过程;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分类管理;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确定依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有关法律法规,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做适当调整。

34.环境影响分类管理的内容、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以及环境敏感区的界定原则:内容:建设项目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数,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编制报告表,对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评时,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分类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重大影响项目界定原则: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等区域型开发项目;可能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大中型建设项目;污染因素复杂、产生污染物种类多、产生量大、产生的污染物毒性大或难降解的建设项目;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的重大变化,或者造成生态环境功能重大损失的项目,影响到重要的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系统,或有可能造成或加剧自然灾害的建设项目;易引起跨行政区污染纠纷的建设项目。轻度影响项目界定: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中等规模的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规模建设项目;污染因素简单、产生污染物种类少、产生量小、产生的污染物毒性较低的中等规模的建设项目;对地形、地貌、水文、之辈、野生珍稀动植物等生态条件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中等规模以下的项目;列入重大影响项目名录的,在新、老污染源均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排污量全面减少的技改项目。环境敏感区:需特殊保护的地区、生态敏感和脆弱区、社会关注去、环境功能区划不达标地区。

35.环评大纲的内容、应用:内容:建设项目概况、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应用: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总体设计和行动指南;在开展环评之前编制;是具体指导建设项目环评的技术文件;是检查报告书内容和质量的主要判据。

36.污染源调查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污染源的类型、数目及其分布;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污染源的排放方式、排放规律等。并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数据计算分析,对污染源作出评价,确定一个区域的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资源、能源及水资源利用情况,从而为污染防治和环境评价工作提供依据。内容:①工业污染源:企业环境状况;企业基本情况(概况、工艺调查、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生产布局调查、管理调查);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污染物治理调查、排放情况调查);污染危害调查;生产发展情况调查。②生活污染源:工程项目范围内居民人口调查、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民用燃料调查、垃圾产生及处置方法调查、城市污水处理调查。③农业污染源:农业生产、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化肥使用情况调查、水土流失情况调查、农业废弃物调查、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④交通污染源:噪声调查、尾气调查、洗车场和火车车辆洗车排放废水水质、水量的调查、事故污染调查。程序:准备(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做好准备、搞好试点);调查(生产管理、污染物治理、污染物排放、污染危害、生产发展);总结(数据处理、建立档案、评价、文字报告、污染源分布图)。方法:详查(重点污染源)、普查(所有污染源)。

37.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作用、原则、方法:内容:工程概况、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

污环节、污染源源强分析核算、清洁生产水平分析、环境措施方案分析、总图布置方案分析、补充措施与建议。作用: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弥补可研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为生产工艺和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原则:注重政策性,找出重点影响因素;提高定量而准确的资料。方法:类比法、物料衡算法、排污系数法、资料复用法。

38.高斯烟流模式的概念、基本假设:概念:高斯烟流模式是对连续点源排放的烟羽迁移、扩散在假定其浓度服从正态分布的条件下,对烟羽迁移、扩散进行定量描述的计算模式。高斯分布的假设:污染物在烟羽或烟团的各个断面上成正态分布;大气的假设:假定大气流动是有主导风向的,且是均匀稳定的;污染源的假设:假定污染源是连续均匀的,在预测范围内没有其他同类的源或汇;污染物的假设:假定污染物在大气中只有物理运动、无化学和生物变化,即在污染物迁移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是守恒的。

39.产污系数:在正常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或产生污染活动的单位强度所产生的原始污染物量,包括个体产污系数和综合产物系数。排污系数:只上市条件下经污染控制措施小件后或未经消减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量。

40.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参数:平均风速、大气稳定度分级、扩散参数的确定、烟流宽度与厚度、混合层厚度的确定、烟气抬升高度。

41.大气稳定度分级的步骤:计算太阳倾角、计算太阳高度角、确定太阳辐射等级、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

4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影响预测的内容: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是否包括大中城市的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一般可取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为中心、主导方向为主轴的方形或矩形。内容:一次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与位置;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频率;评价区域季、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相应于前三条的浓度分布图;一级评价在必要时英语测试工期的大气环境质量。

43.S-P模型的概念、条件、内涵和修正模型:水中有机物分解、底泥中有机物分解及水生生物的代谢作用都要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DO),而水体中的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有大气臭氧、水体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复氧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化需氧量-溶解氧偶合模型以描述水体中氧的变化,称为S-P模型。它的条件是一维、稳定、均匀和无扩散。该模型认为在水质基本方程中的源汇项只考虑好奇微生物参与的生化需氧量衰减反应,认为是以及反映,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对河水中的溶解氧而言,认为耗氧的原因只是生化需氧量的分解耗氧引起的,生化需氧量的分解速率等于溶解氧的减少速率,同时河水中的溶解氧的恢复速率与水中的氧亏成正比,这种复氧只是大气复氧。修正模型:托马斯方程、杜宾斯-坎普模型、奥康纳模型。

44.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推流迁移、分散稀释、转化与运移。

45.水环境预测评价参数的确定:好氧系数的单独估值、复氧系数的单独估值、两系数的温度校正、总想弥散系数的单独估值法、多参数优化法、沉降系数和综合消减系数的估值法。

46.地下水参数获取方法、水质模型:方法:室内试验方法、现场弥散实验、类比法、数学模拟法。水质模型:对流弥散型模型、纯对流型模型、集中参数型水质模型。

47.大气环评的工作等级、程序、内容、预测技术环节:等级确定: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三个等级。程序:初步工程分析和环境概况调查;划分评价级别、确定范围;编制大气环评大纲;环境现状调查、工程分析、评价标准或环境目标值确定;大气扩散模式选择、计算参数确定;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环境对策及建议。内容:确定环境目标值、计算评价指数和污染分担率、建设项目厂址和污染源评价、分析超标时的气象条件、评价大气环境影响及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小结的编写。技术环节:预测内容、预测方法、多元叠加问题、扩散模式选择。

48.地表水环评的评价等级、评价内容:等级: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各种受纳污水的地表水的规模以及它的水质要求来划分为三个等级。内容: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初步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地表水的评价等级、范围和标准;编制环评大纲)、正式工作阶段(进行进一步的初步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报告书编制阶段(汇总分析第二阶段的资料、数据,给出评价结论,完成地表水部分的编制,提出防治水污染的环境保护建议与措施)。

49.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内容、保护原则:等级:根据工程特点、自然环境特征、法规、标准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内容:工程分析、环境状况调查、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水资源调查、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原则:改进生产工艺、减少三废排放量、合理进行布局;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限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重视区域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建立卫生防护带。

50.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评价内容:等级确定:应考虑项目占地面积、地形条件和土地类型,可能被破坏的植被种类、面积以及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程度;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种类及量级,对土壤和植物的毒性及其在土壤中降解的难易程度、受污染土壤的范围;土壤容乃拟建项目污染物的能力;项目所在地土壤功能区划要求。内容:收集和分析拟建项目分析成果以及与土壤有关的水、气等专题评价资料;调查拟建项目所在地区土壤环境资料;调查评价区现有污染源排污情况;描述现状、进行现状评价;分析污染物累积趋势、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消减负面影响的对策措施和监测计划。

51.固废按来源的分类、固废特点、对环境的影响、处置方法、有毒有害废物的特性:分类:工业固废、农业固废、城市生活垃圾。特点:废物和资源的双重性;富集多重污染成分的终

态,污染环境的源头;其中的有害物质停滞性大、扩散性小、污染不易被及时发现;固废的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对环境的影响:有毒有害物质的浸出污染水体;有毒有害气体的释放;恶臭和致病原;景观影响;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与扩散;放射性危害。处置方法:一般堆存、围隔堆存、填埋、焚烧、生物降解、固化。有毒有害废物特性: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

52.废弃物管理的原则:三化原则(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全过程管理原则、废物最小量化原则、严格控制危废的原则、集中处置和分散处置相结合但鼓励集中处置的原则、设立专门的废物管理机构、实行废物交换、废物审计、建立废物信息与转移跟踪系统、废物贮存、运输、处理处置实行许可证制度。

53.噪声环评的等级划分、评价内容、防治对策:等级划分:按投资额划分项目规模;噪声源种类与数量;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拟建项目噪声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内容:评述项目各个方案在各个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范围和超标情况,择优推荐;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分析项目的主要及超标噪声源及主要原因;分析项目选址,布局的合理性,以及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效果;必须提出增加的适用于项目的噪声防治对策并分析可行性;提出针对项目的有关污染管理、监测和城市规划的建议;其他考虑:考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对策:从声源、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对策应符合针对性、具体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

54.环境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图形重叠法、综合指数法。

55.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内容:概念:GIS是一种特定而又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他是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内容:有关的计算机软硬件;空间数据的获取;空间数据的表达及数据结构;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数据的管理;空间数据的分析;空间数据的现实和可视化;GIS的应用;GIS项目的管理、开发、质量保证和标准化;GIS机构设置和人员培训。

56.我国对GIS的需求: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评价和污染趋势预报;支持水环境监测、评价与污染趋势预报;支持自然生态环境监测、预报和评估;进行固废的监测、评价和污染趋势预报;进行重大工程的环境生态监测和环境事故追踪调查;进行全球环境研究及维护国家权益的环境监测工作。

57.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程序、内容:原则:同一性、整体性、综合性、战略性、实用性、可持续性。目的:通过区域开发环境评价以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日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程序:准备阶段、评价工作阶段和报告书编写阶段。内容: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问题的识别和环境因子的筛选;区域发展规划方案分析;区域环境影响分析;环境保护综合对策分析。

58.开发区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的主要内容:提出开发区环境管理与能力建设方案;拟定环境质量监测计划;提出不同规划阶段的跟踪环评与监测的安排;提出简化入区建设项目的环

评建议。

59.生态影响识别的内容:影响因素(作用主体即开发建设项目)、影响对象(受体即生态环境)、影响后果与程度以及影响范围的识别。

60.生态环评等级划分、程序、方法:等级划分:根据影响程度、受影响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影响的性质(可逆性、可恢复性、可补偿性、短(长)期性、累积性影响)。程序:工程调查与分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生态现状调查、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及管理。方法:类比分析法、列表清单法、生态图法、指数法、景观生态学法、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生物生产力评价法、其他方法(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61.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技术关键:程序: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评价端点的选择重要;必须进行风险源的定性、定量描述;进行环境环境及环境效应的鉴定和评估;综合风险源评估和效应评估,并将风险定量化。技术关键:确定受体和端点以及不确定性的定量处理。

62.森林生态效能的特征:系统内外特征、多样性特征、时空分布特征、迟效性特征、阶段性和可变性、负效性特征。

63.生态评价指标: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脆弱性、人类威胁、感染力、科研潜力、潜在价值。

64.自然保护区评价的目的、步骤、经济价值评价方法:目的:使人们认识保护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对保护区进行持续经营和管理;为自然保护区的选址、规划、类型确定、保护和管理级别划分、保护效能评判、自然环境变化预警、政府据侧和投资机制等提供科学依据。步骤:明确保护对象、地质特征、保护区类型和性质;基本资料收集、归纳、整理和分析;如存在明显缺项进行实际补充调查;明确评价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方法:直接实物产品或服务的评估方法——直接市场价格法;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生产成本法、机会成本法、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替代费用法、减少损害费用法;自然保护区非使用价值评价。

65.湿地环评步骤、方法、指标:步骤: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方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质量指标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自然环境指标、社会经济指标。

66.水资源的概念、特性、数量评价的基本原则:概念: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狭义上是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特性:可恢复性、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不可替代性、利用多样性、利害两重性。数量评价的原则:按流域或地下水系统进行评价;按四水转化的规律进行评价;以丰补歉的原则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动态和发展的原则。

67.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概念、分析方法、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的因素:概念:指在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的地表水资源量,决定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方法:谁均衡分析法、基流分割法、径流典型率法。转化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68.地下水的概念、分类、评价的主要内容:概念:存在于地壳表层可供人利用的地下水量。分类: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主要内容:地下水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评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评价。

69.生态需水的研究方法:标准流量设定法、栖息地法、曲线相关法、功能设定法、水量补充法。

70.水蚀影响因素:气候因素(大气降水)、地形因素、地质因素(岩性、新构造因素)、土壤因素(透水性、抗蚀性、抗冲性)、植被因素、人为因素(加剧和控制土壤侵蚀的活动)。

71.风蚀影响因素:风力(风速)、土壤抗风蚀性(颗粒质量及土壤质地、有机物含量等)、植被覆盖、地表土垄、降雨、微地形、裸露地块长度。

72.水土流失调查的方法与步骤:方法:野外实地测量与访问、遥感资料人工判读解译、计算机判读解译。步骤:准备工作;资料收集与整理;水土流失调查;水土流失分析与评价。

73.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的概念、原则、对象、内容、模型、监测项目:概念:人类对某一区域的水土流失现象,采取某些技术手段,就人们所关心的、可以反映水土流失程度、强度、危险性和危害的某些指标进行定期、不定期观测,并以某种媒介形式与方法进行公布的活动。原则:科学性、实用性、主导因子与次要因子相结合、可操作性。对象:包括水土流失本身及其水土保持工程,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内容:土壤侵蚀模数、容许土壤流失量、水土流失形势与演变、水土流失强度与潜在危险性、水土流失程度与危害。模型:经验模型、数理模型、随机模型、混合模型、专家打分模型、逻辑判别模型。监测项目: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灾害、水土保持工程改造。

74.荒漠化类型、程度划分、评价内容、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基本问题:类型:区域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时间类型、成因类型、性质类型、程度类型。程度分级: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严重荒漠化、极严重荒漠化。评价内容:荒漠化状态评价、荒漠化灾害评价、荒漠化发展速率评价、荒漠化发展趋势评价(潜在危险性评价)。确定原则:综合性、主导型、实用性。基本原则:基线问题、时空尺度问题。

75.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原则、主要内容:原则:符合国家队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水土保持方案是项目建设设计的组成部分,并为项目服务;水土保持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项目竣工验收时必须同时验收水土保持工程,并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内容:方案编制总则;建设项目地区概况;生产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

76.非典源污染的概念、特征、成因类型、预测模型:概念:指在降雨径流的淋溶和冲刷作用下,大气中、地面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洋等受纳水体造成的污染。特征:随机性、广泛性、滞后性、模糊性、潜伏性、研究和控制难度大。成因:城镇地表径流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矿区地表径流污染、林区地表径流污染、大气降雨降尘污染。模型:经验模型、机理模型。

77.环境风险评价的步骤、注意事项:步骤: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估计、环境风险决策与管理。注意事项:各种环境风险相互联系,要求评价主体应具有比较风险的能力,作出是否接受的判断;环境风险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相互联系的;环境风险评价与不确定性相联系;环境风险评价与评价主体的风险相联系。

78.规划环评的概念、目的、原则、内容、方法、报告书的编写内容和要求:概念: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中分考虑索尼以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原则:科学、客观、公正、早期介入、整体性、公众参与、抑制性、可操作性。内容:规划分析、环境现状与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目标和指标、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拟定环保对策与措施,确定推荐方案,开展公众参与、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编写环评文件。方法:在建设项目环评中采用且可使用于规划环评的方法如预测模型等;在经济部门、规划研究中采用且适用于规划环评的方法如投入产出方法。编写内容:总则、拟议规划的概述;环境现状描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推荐方案与减缓措施;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监测与跟踪评价;困难与不确定性;执行和总结。要求:文字简介、图文并茂、数据详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清晰准确。

79.清洁生产评价的内容、指标、方法:内容:选取指标;收集并确定指标数值;进行评价;提出方案建议;给出评价结论并提出建议。指标: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方法:权重值的确定、总体评价要求。

80.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程序:程序:确定项目环境影响后续评价的必要性、后评价计划的编制、审批与实施、后评价报告的编制与审查、对改善项目管理的建议。可以设计成有监测、评估和管理三个部分构成。

81.公众参与的意义、内容与方式:意义: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决策支持,和解矛盾和纷争;增加项目的可接受性。方式:新闻发布、召开专家咨询或审查会、召开公众座谈会、公众意见调查以及其他方法。内容:项目支持性、项目建设的了解性、对现有的污染的认识与态度、建议采取减缓环境污染的措施、项目建成后对公众生活的影响、对占用土地的态度、拆迁补偿政策的了解性、是否服从拆迁等。

82.环评报告书的编制原则、内容、要求:原则:报告书应该全面客观公正概括的反映环评全部工作;文字要简洁、准确,图标清晰,论点明确,若有主报告和分报告则主报告应简明扼要,分报告中将专题报告、计算依据列入;应根据环境和工程特点据评价工作等级进行编写。内容:总则、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与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度、结论、附件。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基础数据可靠;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合理;结论观点明确、客观可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文字简练、篇幅不宜过长;报告书中应有评价资格证书,

参与环评的工作人员应有上岗证,并分别署名。

83.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内容、分类:概念:一种活动与另一种或多种活动相互作用,叠加后导致的环境变化对某种共同的资源所产生的效应;内容:由一些相似或不相似的活动而产生的累积后果;项目的影响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累积;来自简单相加和协调作用的累积影响;一些活动对环境系统行为造成的重大改变;一些活动对外来活动的促进和减缓或者导致环境生态各组成部分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分类:常规评价、适宜性评价、承载能力研究。 84.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异同点:联系:开展区域环评可以提高建设项目环评质量,缩短项目评价周期,节省评价费用。区别:评价对象:建设项目环评是单一的建设项目或几个联合,具有单一性,区域环评针对区域内所有或主要的开发行为和开发项目,具有广泛性;评级范围上项目环评地域、空间和尺度小,属局部性,区域环评地域、空间和尺度大,属于区域性;评价方法上项目环评预测项目少,采用通用预测法,简单,区域环评预测内容多,采用多种预测方法,具有多样性;评价水平上项目环评甲、乙级单位均可承担,实用性强,区域环评必须甲级单位承担,学术性强;评价精度上项目环评要求精度和准确性高,区域环评的精度可放宽,要求综合性;评价介入时间上项目环评在可研阶段完成,有同步性,区域环评在编制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有超前性;污染控制方式上项目环评强调项目环保防治措施,区域环评强调总量控制。

85.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与区别:风险评价和环评的交叉点在于建设项目的这两个评价,针对的是不同的两个方面而进行的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类,对确定性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作出预测和评价即为环评,而推测不确定性事件发

环境评价学总结

更多相关推荐:
数学学生总结

数学学生总结六年级数学邓琛同学刚来时给人感觉是一个很害羞的小男孩,上课非常认真,学习态度也很端正,只是有点小粗心。几天之后,由于和小伙伴们玩熟了,开始大胆起来了,课间会和学生们玩的很好,上课也变得积极,主动大胆…

小学发展性学生评价阶段总结

小学发展性学生评价实验研究”阶段总结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应建立…

六年级数学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20xx-20xx年度第二学期杨胜飞一、抓住课堂数学学习重在平日功夫,不适于突击复习。平日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40分钟,听讲要聚精会神,思维紧跟老师。同时要说明一点,许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一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

(20xx——20xx第二学期)一学期以来,我在学困生转化工作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转化的内容,使学生能较好的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不管是优等生或是差生…

一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

学困生转化总结一学期以来在老师们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在quot培优补差quot工作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quot培优补差quot的内容使学生能较好的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学困生总结

六年级数学学困生总结为了全面提高六年级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我知道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尽力做好秦海军等这几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此,我根据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0xx学年六(3)数学学困生总结

20xx学年六(3)数学学困生总结总结本学期数学学习学困生的帮教工作的经验教训,回想起自己的工作方法,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坚持,现将这一学年来的辅导工作总结分析如下:一、期初分析学生,摸清底细在班上有不少的…

学生评价6个维度

爱国爱乡诚实守信是非分明富有责任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认真参加升旗仪式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诚实善良不说谎话不弄虚作假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言而有信助人为乐许诺别人的正当事情总是尽力去做有一定的分辨是非能...

最新学生评价语

最新学生评价语一1你虽然看起来很柔弱但老师从你的眼神里经常可以看到一股倔强老师希望你能把那股劲用到学习上生活上使自己变成一个活泼开朗敢说敢做的小女孩2老师很喜欢你身上透出的那股灵气老师也知道你会跳会画如果你在学...

学生评教总结

建工学院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情况较高的办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追求目标是学校的安身立命之本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教师评学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态度状况问题及发展方向的教学评价形式之一也是学院教学...

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总结

张店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总结综合素质评价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科学管理水平发挥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了学生综合...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总结.08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总结梅河口市第四中学综合素质评价活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精神落实吉林省教委实施课程改革的意见积极投身...

数学学生评价总结(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