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时间:2024.5.13

中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总结(模拟)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简述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3分)

①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2分)

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简述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答:(1)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②自相矛盾的情感;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3分)

(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①个性化的情感;②浪漫主义的热情。(2分) 2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分)

(2)前运算阶段(2—7岁)。(1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分)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1分)

3什么叫观察力?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答: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⑴目的更明确。⑵持久性明显发展。⑶精确性提高。⑷概括性更强。 4 智力差异有哪些类型?

答: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智力测验上都存在差异。(1分)

(1)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量的差异主要指个体在IQ分数上的不同;质的差异主要指个体的构成成分的差异。(2分)

(2)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智力性别差异问题:从总体上看,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从智力结构上看,男女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2分)

5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4分)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l8个月左右)。这个阶段所包含的矛盾就是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其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1分)

第二阶段,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一4岁)。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1分)

第三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1分)

第四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1分)

第五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1分)

第六阶段,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1分)

第七阶段,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5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沛感。(1分)

第八阶段,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1分)

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予学生有关其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6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地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3分)

根据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划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在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耐心,听取、回答,并对儿童的建议适当的鼓励与妥善的处理,培养他们主动性的人格。(3分)

(2)变得勤奋的阶段:教师在生活中要多支持学生,使其获得成功的经验,并对学生取得的成功表示赞许,增强其勤奋感,培养乐观进取的人格。(3分)比如:当学生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劳动竞赛活动,不管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如何,都应该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表示认可,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出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格。(2分)

(3)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指导他们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建立同一性人格。(3分)

总之,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1分)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答:(1)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1分)

(2)强化的程式:强化的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即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不同的强化程式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1分)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1分)

(4)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1分)

(5)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1分)

2.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4分)观察学习:班杜拉强调,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他把观察学习归纳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三类,而且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

(4分)

除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他认为,强化物本身并不能对个体的反应产生任何强化作用,它只是关于行为结果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学习者就可以形成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引发行为的动机。(3分)

(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①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的;(1分)②重视榜样的作用,学习者必须对示范行为给予足够的注意,并精确的知觉到行为的特点和突出线索,抽取出相关的信息;(1分)③强调自我强化的作用,自我强化是以个体自己的期望和目标作参照的;(1分)④重视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1分)

3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2分)

(1)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1分)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1分)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1分) 4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①知识观(3分)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晃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司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②学生观(3分)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③学习观(3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3分)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合作学习是当前很受研究者重视的学习形式。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这些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设想:①教师要多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视和调节。(1分)②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

5试比较奥苏贝尔与布鲁纳对发现学习见解的异同。

答:奥苏贝尔对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之间的区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对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作了具体解释。他的同化论虽然沿用了前人的概念,但他重在用同化来解释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获得问题,对实际教学有重要价值。奥苏贝尔所批判的发现学习与布鲁纳所讲的发现学习内涵有所不同。(1分)奥苏贝尔认为,各类学习中都可以采用发现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发现物体的名称。(2分)而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是要学习者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的原理或原则,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1分)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关键是看具体的条件和目的。(1分)

6 简述奥苏贝尔认知观的内容。

答:(1)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2分)

(2)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3分)

7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答:(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分)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2分)

(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1分) 8 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一个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9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2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信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

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2、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内化学说:他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对教学的影响:

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他认为活动是以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第三,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10 布鲁纳为什么特别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答:(1)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1分)

(2)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1分)

(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的迁移应用。 (1分)

(4)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1分)

(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1分)

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

1.简述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的关系。

答:从学习内容上看,知识学习的对象是人们的认知经验,即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与联系的

反映;技能学习的对象是人们的动作经验,即动作映像及其合理、完善的活动方式。(2分)从学习的形式和过程上看,知识学习主要是在教师讲解下,理解、巩固和运用书本知识的过程,而技能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示范下通过模仿练习掌握一些动作及其操作顺序的过程。(2 分)知识的学习能给技能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从技能学习目的的确定到对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操作,都是在有关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技能的学习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1分)

2.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知识理解的水平?

答: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理解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

(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1分)

(2)运用变式与比较。(1分)

(3)知识的系统化。(1分)

(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1分)

(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1分)

3 请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谈几点概念教学的建议。

答:中学的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概念分析(1分)

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熟悉自己所教的概念,按照一定的模式对概念进行分析。对一个概念的分析一般包括如下六个方面:(4分)

①定义:定义的表述必须准确、简洁、完整。

②特征:特征即概念的关键特征或本质属性,对其属性的分析必须全面准确,没有遗漏,没有包含无关特征。

③例证:概念的例证必须具有典型性,而且应该多样化。

④上位概念: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某一概念的分析中必须找出它所类属的上位概念。

⑤下位概念:除了上位概念外,还必须找出这个概念所能涵盖的下一级概念。 ⑥同位概念:和此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即为同位概念。同位概念一般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表示。

通过概念分析,教师可以明确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点,弄清这一概念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联系,以及它与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

(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1分)

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而所涉及的无关特征越多、越突出,学习起来就越困难。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强调这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使之鲜明突出。

(2分)

(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1分)

正例就是正面例子,即概念的肯定例证,即完全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反例就是反面例子,即否定例证,即不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对正例的分析可以具体说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对反例的辨别则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2分)

(4)变式(1分)

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1分)

(5)比较(1分)

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也是概念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概念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概念理解。(1分)

4 假设现在要传授学生“直角三角形”概念,根据概念教学原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答:概念教学的建议:1、概念分析。对一个概念的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定义。②特征。③例证。④上位概念。⑤下位概念。⑥同位概念。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使概念鲜明、突出,学生容易学习。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对正例的分析可以具体说明概念的关键特征,对反例的辨别则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4、变式。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5、比较。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已说明他们之间的区别,这也是概念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5 为什么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1)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知识按获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类。(2)学生学习知识的认识过程又具有特殊性。过程相对径直而简短。

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根据技能形成理论培养学生的某项运动技能或心智技能。

答: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我们以操作技能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1分)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1分)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具有展开性。 (3分)就拿游泳来说,游泳属于闭合型操作技能,它对外界的帮助依赖程度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靠内部反馈信息控制。(1分) 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可以分为操作定

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1分)首先我们要了解关于游泳的各种信息,然后根据实际需要,模仿游泳的有关动作,控制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性,避免多余动作的产生。第三,根据模仿阶段的练习,把游泳的准确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最后,使游泳的各个动作达到高度的协调,能准确的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这样就学会了游泳。(4分)

由于学习游泳是按照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依据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首先,准确的示范与讲解。示范、讲解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的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其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第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包括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第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 2 简述培养心智技能的几点措施。

答:(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分)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2分)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分)

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1)有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1分)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分)

(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1分)

(4)价值辨析:一种观念要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分)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1分) 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2 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进为两难故事法,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

(1)前习俗水平(1分)

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2分)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系的。(2分)

(2)习俗水平(1分)

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

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2分)

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2分)

(3)后习俗水平(1分)

第五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福利。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2分)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选择的原则。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2分)

3试论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歧及其原因。

答:(1)柯尔伯格与皮亚杰在理论上的分歧

在皮亚杰看来,7、8岁以前的幼年儿童,其道德判断之所以是他律的,是因为尊重权威的强烈情绪使他们感到自己无法判断是非,只能依从成人的制裁和命令;(2分)幼儿对行为赏罚的判断,也只是由于他们感到成人对行为赏罚具有一种权威的缘故。(2分)柯尔伯格则认为,幼儿除了知道父母比自己更有力量外,就不知道什么叫尊重权威,他们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关于规则的概念。(2分)至于幼儿认为违犯规则要受罚,不过是反映一种趋乐避苦的实在主义的和快乐主义的愿望,远不是什么对成人的观点的高度尊重。(1分)

皮亚杰认为,如果儿童能够进行自律判断,他的道德品质就达到了成熟水平。(1但在柯尔伯格看来,到达成熟的标志是能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而这种道德推理能力经过青年期直到成年早期一直是在发展变化、日趋完备的,因而l0—12岁儿童的道德品质,远不是充分自律的和成熟的。(1分)

(2)柯尔伯格与皮亚杰分歧的原因

第一,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二级水平并不能全部包括青少年以至成人的道德发展水平。(2分)

第二,与第一条原因相对应,皮亚杰的对偶故事也不是用来限定青少年和成人道德推理概念的适宜方法。(2分)

第三,皮亚杰划分道德阶段所依据的两个范畴和六个维度都不足以反映青少年和成人的复杂的道德经验。(2分)

4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⑴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⑵品德发展有动

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5简述品德的特征。

答:(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i分)

(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1分)

(3)品德表现的行为性。(1分)

(4)品德结构的稳定性。(1分)

(5)品德抉择的自觉性。(1分)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1.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4分)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的、有意识的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3分)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考虑练习的质量,精选习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3分)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3分)

(联系实际,酌情再给1~2分)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分)

(2)注重创造性个l生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2分)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1分)

3 影响创造性的个性因素有哪些?

答:㈠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㈡智力。创造性与智利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㈢个性。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4 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

相关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即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

第八章 学习动机

1 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答:(1)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2分)

(2)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异。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2分)

(3)动机强度的最佳点还会因人而异。进行同样难度的学习活动,对有的学生来说,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些更为有利;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最佳水平点低些更有利。(1分)

2 影响学习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

答:(1)影响学习需要的因素。(2分).

第一,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

第二,学生的个性特点。

(2)学习需要的培养。(3分)

第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第二,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第四,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1分)

竞赛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个人竞赛比团体竞赛效果好。竞赛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使学习迟缓的人丧失信心,对于知道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励,对某些人有过分的压力,对不合作是一种鼓励。另外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1分)

运用原则:竞赛要慎用少用。竞赛要注意方式:组织竞赛应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1分)

(2)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1分)

奖励和惩罚作用:既要承认奖励与惩罚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又要看到如果运用不当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1分) 运用奖励与惩罚应注意的问题:①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②奖励与惩罚一

定要公正、适当;③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1分)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1分)

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如果没有反馈,则缺乏学习激励,学习的进步很小。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具体。(2分)

(4)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1分)

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2分)

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良好的归因模式,首要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概念。(1分)

(联系实际,酌情再给1~2分)

第九章 学习策略

1.简述识记过程中的复述策略。

答:(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1分)

(2)排除相互干扰。(1分)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1分)

(4)多种感官参与。(1分)

(5)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0.5分)

(6)过度学习。(0.5分)。

2 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策略的种类有哪些?

答:(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2分)

(2)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1分)

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1分)

元认知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1分)

3 简述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

答:(1)及时复习。(2分)

(2)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1分)

(3)复习形式多样化。(1分)

(4)画线。(1分)

4 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答:(1)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1分)

(2)程序化训练模式: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1分)

(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1分)

(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理解,它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1分)

(5)合作学习模式:许多学生和同学讨论所读到或听到的材料时获益匪浅。这种学习形式的规范化称之为“合作性讲解”。(1分)

第十章 学习的迁移

1.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1)相似性。(1分)

(2)原有认知结构。(2分)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分)

2. 简述形式训练说的基本观点。

答: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作出系统解释的是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l8世纪中叶在西欧形成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官能说。该学说有三个基本观点:

(1)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2分)

(2)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官能。(2分)

(3)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1分)

第十一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标准?

答:(1)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2分)

(2)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③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④具有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⑤具有健全的人格。(3分)

2 行为改变与行为演练的方法有哪些?联系中学生实际,谈谈如何具体使用这些方法。

答:(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如一个学生不敢同教师说话,学习上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气向教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教师请教,教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2分)

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我们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2分)

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的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2分) 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1分)

惩罚法: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分、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1分)

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法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1分)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法:全身松弛法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什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全身松弛训练:“紧张——松弛”对照训练是最常见的一种,由雅各布松创立。其要点是对肌肉做“紧张一坚持一放松”练习;对全身多处肌肉按固定次序依次放松,每日练习。(2分)

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指当某些人对某些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如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靠近;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2分)肯定性训练:肯定性训练的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2分)

3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生物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病菌、病毒感染、3、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二)社会环境因素: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三)个体心理因素:1、心理冲突。压力最大的“趋—避式冲突”。2、特殊的人格特征。

4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教育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二是帮助

学生掌握自我调整的技能;三是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中学生常出现二种倾向: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对学生发展都不利。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学生应注意两点:一是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二是避免与他人盲目竞争。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首先,要保持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健康;其次,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第三、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向好友等倾诉;写信、写日记等;转换环境)。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有“病”,心理咨询是一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

第十二章 教师心理

1 简述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答:新教师逐渐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师,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中间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2分)

这是教师成长的第一个阶段,这时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2)关注情境阶段(2分)

当教师感到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站稳了脚跟时,便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1分)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将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关注学生阶段。这时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与情感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和方式。

2 简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

答:(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1分)

(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1分)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1分)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1分)

(5)家庭作业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0.5分)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0.5分)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总结体会

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感受继教号05007753姓名李飞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本学年,我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网20xx公共课朝阳心理中语7班《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远程学习,收获很多。通过学习,了解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能使自己在今后的…

《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总结

姓名:继教号:单位:《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学习心理,第二部分是学科的教与学。一、学科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在学习掌握各门学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及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发展相互关…

《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与教学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让我进一步发现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

《学科教育心理学》 学习小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小结本学期我学习“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学科教育心理学》一课,该课程学习是为了让教师掌握一般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教学策略,重点掌握本学科知识的特点,学生学科学习的特点以及相适应的教学心理、教学…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这学期我通过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赵静继教号07056251南宫中心小学在本学期我参加了北京市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远程学习收获很多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很多原来没有接触过的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同时既然是学科教育心理学那么...

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

《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总结

美术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永宁县第三小学李刻珈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学习心理第二部分是学科的教与学一学科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在学习掌握各门学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及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心...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总结学科教育心理学在内容上深入浅出并贴合教学实际尤其是案例分析生动形象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一了解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

十二五_继续教育_之_学科教育心理学_选择题_整理_打印版

第一章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什么A勤奋感对自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查看答案C2著...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