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汇报

时间:2024.5.4

2011-2015 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以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工作为重点与机遇,以建成国家重点学科为目标,.全面提高环境工程系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创建具有东华大学鲜明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特制定本系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包括学科建设、本科生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四部分。

一、总体思路

加强多学科的交叉渗透,重点发展和建设以印染废水处理为主的“环境工程”专业。以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监测作为学科重点建设方向。对学生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增加实践学时和实验项目,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前提下,拓宽专业知识面并强化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的训练。

二、.学科建设

面向新世纪,环境工程学科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虽然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环境学科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承接和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获得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同国内其它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相比,我校的环境工程学科发展建设与高水平学校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年轻的、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和重量级的学术带头人,实验室条件有待改善、承担的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的重大项目较少等等。

规划如下:

(1)水污染控制方向:

重点发展以下几个专题:

纺织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及一体化教学科研平台

膜分离方向

高级氧化技术

生物处理与处置

(2)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方向

城市生活垃圾生态处理与资源化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与清洁生产

(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大气污染控制方向:

建立废气综合处理实验平台装置迫在眉睫

三、实验室建设

针对现有试验体系的不足,从紧到松,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五年规划,初步建成本硕博一体化、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系统化培养、研究能力和工程能力全面培养创造性实验体系。建成1-2两个国家级工程中心或实验室。

(1)环境工程各专业方向实验室系统提级

(2)专业各方向综合实验室建设

(3)仿真验室建设

(4)工艺模拟设计实验室建设

四、师资队伍建设

在以后五年内必须认真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借评聘分离、按需设岗、按岗实行岗位特殊津贴的激励政策,广开门路,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我校工作,并实行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以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2011~20xx年拟引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博士2-3名,教授1-2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博士2-3名,教授1-2名;水污染控制博士1名,著名教授1名,监测方向的教授(最好是博导)1-2位,博士1名。

(2.)以“人才工程”为龙头,实现“以人才争项目,以项目促进基地建设,以基地聚人才”的良性循环,稳定学术队伍是良好的学术氛围和高水平的研究基础。我们将充分利用第四期重点学科的资源,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现有的实验条件,建设具有特色的实验基地并对外开放,以此凝聚人才,以人才争取各类课题,以课题的研究与完成促进基地的进一步建设;

(3). 在未来的五年之内,基本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以高学位、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的颇具攻坚能力的师资队伍。

五、最近1年急需的大型仪器和平台建设

孔结构分析仪(元设备已经怀了,一年都没有修好)、液相色谱(用的人太多,排队过长)、PCR,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高倍数电子显微镜、冷冻干燥器等。

6经费预算

六、年各方向一揽子建设计算经费如下:

水污染控制大约每年需要200万元 大气污染控制150万元 固废150万元

监测150万元


第二篇:学科建设会议讲话提纲


科学谋划 重点跨越

为振兴百年河大提供科研支撑

——在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河南大学副校长 宋纯鹏

(20xx年6月9日)

同志们:

这次召开的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会议,主要是回顾我校“十一五”期间的科研工作,分析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安排部署“十二五”科研工作,动员全校师生强化科研竞争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学谋划,重点跨越,促进我校科研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我校正处在贯彻落实《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重振百年名校风采的关键时期,如何使我校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我校全面发展和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代表学校就科研工作谈几点看法和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科研工作回顾

“十一五”是我校取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科 — 1 —

学科建设会议讲话提纲

研工作蓬勃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我校科研工作在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争取国家重大科技资源、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为学校科研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我校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校现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11个,在自然科学领域,拥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9个,河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20xx年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现了河南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2个、河南省重点研究基地10个,其中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20xx年度教育部152个重点研究基地综合评估中,获得第29名的优异成绩。学校已初步形成国家——省(部)——学校三级研究机构为主体,院系虚体研究机构为补充的创新平台体系,为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争取国家科技资源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我校争取国家科技资源竞争力稳步增强,创新能力和科研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全校在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 — 2 —

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取得重要突破,累计获得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5项。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的数量从20xx年的15项到20xx年的45项,增幅达到200%,显示了我校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和科技创新方面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社会科学研究继续保持全国同类高校领先水平,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及一般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及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等10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逐年上升,特别是近两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展现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科优势和地方特色。科研经费从20xx年的1400万元增长到20xx年的近6000万元,有力地支撑了我校科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升和科技人才的成长。

(三)科研成果数量大幅增加,成果质量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我校共出版专著752部,发表学术论文13284篇,其中SCI收录1008篇。发表文艺作品382幅(首)。在科研成果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成果质量也明显提高,尤其是在某些领域的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如“植物逆境生物学”与“特种功能材料”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高技术应用领域也涌现出一批高 — 3 —

质量的优秀成果,如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发的“民航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被全国44家机场采用。这些成果对地方经济建设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五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奖励186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168项,在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奖总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四)产学研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学校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鉴定科技成果和申报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共鉴定科技成果96项,其中85项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专利177项,其中发明专利153项,成为第四批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建立了“河南大学河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一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横向课题经费连续多年实现翻番。“造纸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新技术”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并成功在河南华丰纸业实施工业化生产,“电化水处理装置和技术”在河南高速五个收费站成功实施;我校专家学者积极参与“郑汴一体化”、“中原经济区”的论证与研究,一系列建设性观点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为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我校与河南省政府研究室联合成立“中原发展 — 4 —

研究院”,承担了一大批产业、城镇、旅游规划课题,与开封市政府共同组建了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利用自身的基础条件和独特优势,系统开展大宋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大宋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大宋文化品牌,有力提升了学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五)推动科技人才培养,打造创新型研究团队。“十一五”期间,我校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依托立体人才工程和“攀登计划”,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原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省特聘教授及黄河学者的科技人才梯队。同时我校积极引导科研人员凝练研究方向,培育科技创新团队,20xx年,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生物节水分子遗传学基础和技术”研究团队被批准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实现了重大突破。此外,我校还获批河南省创新团队7项,院士工作站4个。这些成绩的取得,有效地推动了我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良性互动,为我校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学术交流空前活跃,对外联系日益加强。“十一五”期间,我校设立学术交流基金,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 — 5 —

活动。五年间,共举办“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等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16场;共邀请1500余位国际和国内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我校已与美、俄、澳、英等20多个国家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加强了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联系,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建设河南大学研究生院。

(七)积极探索科研体制改革,不断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十一五”期间,学校围绕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强化激励机制,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为导向,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科研管理政策。出台《河南大学科研奖励实施办法》,鼓励自主创新,探索科学、合理、公正、规范的学术评价标准,鼓励高起点高层次项目和高层次成果,增加原创性、标志性、应用性科研成果在科研奖励中的比重。《河南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将横向课题纳入到学校科研评价体系中,引导科研工作者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河南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范经费使用范围,简化报账程序,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河南大学关于加强学术规范的规定》明确将学术诚信作为衡量教师和科研人员学术品德和科研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捍卫学术尊严。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为广大科研人 — 6 —

员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五年来,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20xx年发布的《河南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科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预定目标。但是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我校的科研工作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发展不平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学科实力较弱;科研队伍力量较为分散,缺乏知名的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国家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只分布在很少的学科点上,有重大影响的特别是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较少。这些问题制约了我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我校科学研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目标和路径,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科研工作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我校科研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坚定不移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十二五”将是国家科技财政投入的集中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的作用和内涵将更加丰富,科技创新更加注重原创性、实用性和与产业的关联性。河南省以“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 — 7 —

略及“创新、产业化”方针为指导,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全省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推动了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工作的全面开展。省委、省政府《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强化高等院校创新生力军功能,推进建设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我校九次党代会提出用十年的时间,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扩大社会影响,进入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建成国内著名、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这个宏伟蓝图为我校科研工作提出了奋斗目标。未来五年是我校科研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贯彻落实《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全面推进科研工作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我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未来5年,我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名校全面振兴为目标,瞄准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前沿和国家科技目标,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和构建创新型河南战略,坚持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相结合;坚持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并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突出特色,保持优势,形成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科学研究 — 8 —

工作格局。

我校科研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数量大幅增加,实现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的突破,加强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学研究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三、“十二五”期间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创新科研平台体系构建,加强科研人才和团队建设。加大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力争五年内获得3-5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努力建设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争取通过五年左右的建设与发展使其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使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达到2个。在全校建设研究型学院,通过聚合优质资源,以点带面,推动全校科研实力的提升。整合校内资源积极申报新一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实施“杰出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着力延揽和造就以院士为代表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面向海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实施“学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依托重点科研机构,建立高水平的专职科研队伍,组成稳定的科研群体,重点建设一批优秀学术团队,带动一批学科带头人 — 9 —

和人才后备梯队快速成长。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后备梯队培育计划”,重点扶持一批40岁以下、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科研骨干,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或学习交流,逐步增加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教师比例。培养和汇聚优秀拔尖人才和创新群体,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整合资源,挖掘潜力,提高获取国家科技资源竞争力。以国家需求和国家科技计划为导向、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与团队协同攻关的运行模式,着力提高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在稳固现有基础研究项目水平和规模的基础上,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增加新的学科增长点。组织相关学科,瞄准有关国家重大科技资源,成立若干重大科技项目联合研究中心。探索建立适应国防重大科技任务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申请军工科研项目资质,开拓国防、军工科研新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以每年10-20%的速度持续增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获批项目数要达到年增长15%以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获批项目数争取保持在全国前30名以内,“973”,“863”,国际合作项目获批数量进一步增加。

(三)鼓励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产出。突出研究成果的质量意识,形成有竞争实力的成果板块,注重项目内 — 10 —

涵,提升项目层次,打造精品成果,在重点形成一批有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研究成果的总体规模。工学学科要面向世界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化方向的应用研究,侧重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解决我国工业企业研发过程中的工程、工艺等实际问题;更加注重重大科研项目的前期预研和原型产品研制。理学学科必须瞄准根本性的科学前沿问题,探索未知世界,侧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哲学社会学科研究必须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立足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努力构建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与“智囊团”。体现理学基础研究成果的SCI论文,达到每年15%增长幅度,力争在高影响因子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有较大增长;体现工学研究成果的EI论文达到每年5%—10%的增长幅度;体现应用研究成果的专利技术力争每年申请量达到40项,授权量达到20项;面向社会需求,努力挖掘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投入,积极推动研发成果的转化、孵化工作。三年内在国家级奖励方面实现突破,争取做到在奖励级别上提高,在奖励类别上更合理,获科技奖励水平保持在省属高校前三位。提高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获奖数量和获奖层次;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CSSCI论文和权威期刊论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形成一批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 — 11 —

创新成果、决策咨询成果、行业发展成果。

(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坚持“基础研究瞄准国家目标,应用研究紧扣地方需求”的工作方针,巩固和发展基础研究的学术水平,着力引导和组织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研究,探索以创新方法为指导的技术创新和以授权许可为主要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社会服务新途径。加快培育植物逆境生物学、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光伏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数字区域模拟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使其成为引领我省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河南省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升级换代需求,深化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与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联合,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紧密合作关系,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建设“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民航总局合作研发航空气象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和中国数字地球系统,与胜利油田合作应用纳米石油增注剂,与中国移动通讯、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大力加强节能减阻添加剂、作物抗逆与改良、无机离子交换树脂、环境与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为现代企业技术升级、新产品研发提供有力支持。挖掘河南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开封市共同打造宋文化研究中心,发挥区域经济研究 — 12 —

中心、中原发展研究院等咨询机构的作用,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中原崛起提供智力支撑。重点做好“河南大学工程和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建设,按照市场规律筹建具有相关资质的独立法人,作为我校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搜集、组织协调、联合攻关、过程监督、合法避税等一站式服务。依靠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功能,积极探索风险基金引入、中试基地建设、技术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与手段,集中力量抓好1—3个产学研结合的典型项目,力争到20xx年,把研究院打造成为我校社会服务的一张名片。

四、加快科研工作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拓宽科研经费投入渠道。根据把河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结合省部共建重点建设的学科平台体系,培育和凝练基础与前沿技术和技术开发方面的优势学科,给予经过科学论证的重大项目、优秀团队和重点科研基地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建立国家、省部投入,地方政府投入,企业投入,校友捐赠,学校投入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资体系。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主动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吸收社会资金的投入与捐助,全方面、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同时,根据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和现有资金实力,一 — 13 —

方面加大在优势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投入,构筑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重镇。另一方面要加大专利基金,青年科研基金的支持力度,探索将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纳入科研基金的统一管理途径,使优秀青年科研人才能够快速进入现有优势团队,形成科研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按照鼓励创新、注重质量、体现学科差异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科研评价体系。实施科研分类评价,对工学、理学和哲学社会学科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以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有效营造科研氛围,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奖励制度,从制度上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科研软环境。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切实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注重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加强技术集成和团队合作,形成责权分明,学科联动的技术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创新科研管理,优化科研管理队伍,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科研管理质量和水平。优化科研组织结构,基于我校各级各类科研基层组织的建设框架,进一步理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与校、院、所间的关系,着重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横向科研三大领域做出合理部署。建 — 14 —

立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平台,以河南大学工程和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和科研成果授权作为突破口,探索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模式。设立专项平台基地建设经费,主要用于组织跨学院、跨学科的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学校从平台基地专项建设经费中预留20%作为调控经费,与建设绩效挂钩。强化以研究所为主体的科研基层组织建设,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和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运行机制,从体制层面上明确各类机构的责任、权利、义务,通过对现有资源条件的调配,增强各类科研机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快科研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以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报告等文献资源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学校相关单位科研资源,建设以整合集成科学研究、科学测试、科学监测、科学普查、科技统计等基础数据资源,开展科学数据产品的综合分析和深度开发服务为主要任务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为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平台基础和技术保障。

(五)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加大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国内外知名学术大师来校讲学及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性、区域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活动,优先支持具有良好学术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技术合作。支 — 15 —

持建立学校政府、校企、校际等合作研究机构;扶持1-3个科技合作基地,加快研究和开发合作。开拓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渠道,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引进、再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传统合作关系,巩固交流渠道。积极开拓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新途径。

同志们,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名校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河南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并肩携手、奋力拼搏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的历史机遇,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主线,进一步强化科研竞争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信心,扎实工作,科学谋划,重点跨越,开创我校科研工作新局面。

谢谢大家!

— 16 —

更多相关推荐:
罗阳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建设总结

罗阳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建设总结罗阳镇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共有41位成员,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15名,全组平均年龄还不足35周岁。因为年轻才充满活力、才敢于创新,敢于做数学课堂教学的“弄潮儿”。长期以来,教…

八年级数学学科总结

八年级数学学科总结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数学,任教班级为八(1)班,八(2)班。本学期我本着认真执教,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态度努力拼搏,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本学期做的主要工作…

学校数学学科工作总结

数学学科工作计划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呼兰区萧红小学本学期数学教学工作主要是坚持三个面向继续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学和研究紧紧围绕扎实推进新课程实施积极开展教...

数学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数学学科教学工作总结一学期紧张的工作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一业务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

数学学科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黑林小学数学学科基地建设近三年工作总结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镇实施以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我镇数学教研工作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市、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广大数学教师…

数学学科教学总结1

数学学科教学总结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行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能立足岗位勤奋敬业团结协作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简要总结如下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新课标的出台对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

六年级下册数学学科工作总结

余庆县洞水小学20xx至20xx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六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师:邓国才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回顾自己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觉有优点更有不足。本人任教六年级数学,能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数学学科重点建设三年规划

数学学科建设三年规划孟庄镇第二初级中学一目地意义孟庄镇第二初级中学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数学师资队伍专业化能力明显提升学科特色鲜明学科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设施配套齐全学校声誉明显转好老百姓对孟庄镇第二初级中...

六年级上册数学学科工作总结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20xx年秋期俞能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我无比欣慰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后还需努力解决现对自己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数学学科教学总结

20xx20xx学年度下学期数学学科教学总结一学期的时光就这样匆匆忙忙地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的点滴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来到明珠小学我一直认真学习深入教学方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

医院学科建设报告

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打造仁术经典品牌省人民医院发展战略浅析医院的发展时刻都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当中一家医院要长盛不衰就必须具备一些其它医院所不具备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由于短期内不能被模仿因而...

个人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个人学科教学工作总结王庄小学韩燕一学年的各项工作已接近尾声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这半年的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回顾这半年的工作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为更好的做好...

数学学科建设总结(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