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重点总结

时间:2024.3.19

题型:1、名词解释5*4‘2、填空20*1‘3、单选10*1‘4、简答3*10‘

5、应用题:20‘(业务流程图或者数据流程图)

第一章

一、信息:

1、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

2、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①、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的反映;②信息是可以通讯的。 ③信息形成知识

信息是任何一个系统的组织性、复杂性的度量,是有序化程度的标志。

3、信息的特征

①、事实性 :事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可能价值为负。这是信息的最基本属性。

②、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从信息产生到利用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越短,时效性越强。使用信息越及时,信息使用效率越高。

③、不完全性:客观事实的信息很难全部得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可能十分全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收集和存储所有信息。只要我们明确问题,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筛选,才能获取有用信息。

④、等级性:管理是分等级的。不同等级的管理者职责不同、决策不同、使用的信息不同。

⑤、变换性:信息的变换性表现为同一信息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要求用不同的载体来载荷、表达、相互转换。这一特征使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有利于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

⑥、价值性: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信息的使用价值必需经过转换才能得到。鉴于信息寿命衰老很快,转换必须及时。

数据与信息的区别:

数据(又称资料)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数量等特征的记载,可以用符号表示。如数字、字符、文字、声音、图形等。

信息是经过选择加工处理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信息可以使人们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将数据比喻成原料的话,信息就是产品。

4、①、信息的度量:信息量的多少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对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程度。信息量越大,消除不确定程度就越大。当得到资料后,人们就可以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资料中所含信息量的大小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大小。

、信息量的单位:比特(Bit)  一比特的信息量是指含有两个独立均等概率状态的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能被全部消除所需要的信息。信息量的公式:

H(x)=-∑p(xi)log2 p(xi)    i=1,2,3,……,n,xi代表第i个状态(总共有n 个状态)

p(xi)代表出现第i个状态的概率, p(xi )就是用以消除这个系统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信息量。

、信息量与熵:计算信息量的这一公式恰好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的公式相一致。

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在没有外界干预条件下,一个系统总是自发地从有序到无序的方向发展,在这过程中,系统的熵的变化总是增加的。因此熵是系统的无序状态的量度,即系统的不确定性的量度。

信息量和熵所反映的系统运动过程和方向相反。系统的信息量的增加总是表明不确定性的减少,有序化程度的增加。因此,信息在系统的运动过程中可以看作是负熵。

信息量愈大,则负熵愈大。熵值愈小,反映了该系统的无序程度(混乱程度)愈小,有序化程度愈高。信息度量表述了系统的有序化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给出更广泛的信息含义:信息是任何一个系统的组织性、复杂性的度量,是有序化程度的标志。

二、系统

1、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2、  系统的特征:

①、整体性:一个系统至少要由两个或更多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或称子系统组成,它是这些要素和子系统的集合。

②、目的性:系统运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它表现为系统所要实现的各项功能。

③、相关性:系统内的各要素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

④、环境适应性:系统与其环境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进行物质的、能量的或信息的交换。

三、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2、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两个方面。

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它获得新的结构与形态或者产生新的数据。

信息传输系统不改变信息本身的内容,作用是把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

3、信息系统的类型:按照处理的对象,可把组织的信息系统分为作业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

作业信息系统的任务是处理组织的业务、控制生产过程和支持办公事务和更新有关数据库。

4、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是对一个组织(单位、企业或部门)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

5、信息系统的发展: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六十多年来,信息系统经历了由单机到网络,由低级到高级,由电子数据处理到管理信息系统,再到决策支持系统,由数据处理到智能处理, 由企业内部管理向外拓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

6、决策支持系统:产生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产生的原因:由于MIS在应用中缺乏对企业组织机构和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忽视了人在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辅助企业高层管理决策时,面对一些复杂的决策问题,MIS往往无能为力,未能达到预定的效果。人们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决策支持系统(DSS)是MIS发展的新阶段,是把数据库处理与经济管理数学模型的优化计算结合起来,具有管理、辅助决策和预测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

EDPS、MIS和DSS各自代表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但至今它们仍各自不断地发展着,而且是相互交叉的关系。EDPS是面向业务的信息系统,MIS是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DSS则是面向决策的信息系统。

5、 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

一个组织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方面,其中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面讨论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的支持。

①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的支持:管理的计划职能是为组织及其下属机构确定目标,拟定行动方案,并制定各种计划,使各项工作和活动都能围绕预定目标去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信息系统对计划的支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a、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B、支持对计划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C、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D、支持计划的优化。

②信息系统对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的支持。组织职能包括人的组织和工作的组织。具体包括:确定管理层次、建立各级组织机构、配备人员、规定职责和权限,并明确组织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原则和方法。信息技术是现阶段对企业组织进行改革的有效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领导职能的作用在于指引、影响个人和组织按照计划去实现目标。这是一种行为过程。领导者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职责是领导、组织和协调;在决策方面的职责是对组织的战略、计划、预算、选拔人才等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在信息方面的职责是作为信息汇合点和神经中枢,对内对外建立并维持一个信息网络,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在支持领导职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③、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控制职能是对管理业务进行计量和纠正,确保计划得以实现。计划是为了控制,是控制的开始。执行过程中需要不断检测、控制,通常是把实际的执行结果和计划的阶段目标相比较,发现实施过程中偏离计划的缺点和错误。所以,为了实现管理的控制职能,就应随时掌握反映管理运行动态的系统监测信息和调控所必要的反馈信息。在企业管理方面,最主要的控制大多数都由信息系统支持和辅助。包括:行为控制、人员素质控制、质量控制、其他控制等。许多企业的生产过程控制已与管理信息系统相沟通,在控制系统中引入了管理机,分别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交换信息,从而形成一种更为综合的信息系统。

综上可见,信息系统对管理具有重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现代管理要依靠信息系统来实现其管理职能、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特点、结构,办公自动化

1、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有代表性的定义有: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 信息系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将信息系统放在组织与社会这个大背景去考察,并把考察的重点,从科学理论转向社会实践,从技术方法转向使用这些技术的组织与人,从系统本身转向系统与组织、环境的交互作用 。

- 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2、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必须能够根据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做出决策。

②、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综合的意义是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

③、MIS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MIS的目的在于辅助决策,而决策只能由人来做,因而MIS必然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④、MIS是一个需与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要发挥其在管理中的作用,在开发MIS时,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⑤、MIS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3、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一)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

  管理任务具有层次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按照管理任务的层次进行分层。

由此可见,不同的管理层次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

-战略管理层的决策内容,如确定和调整组织目标,以及制定关于获取、使用各种资源的政策等,一般属于非结构化决策问题。

—管理控制层所作决策是针对各种资源的获取和使用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它受战略管理层所作的目标和策略的限制,一般属半结构化或结构化的决策,决策者为组织的中层领导。

  -运行控制层的决策是为了保证有效地完成具体任务或操作,一般属于结构化决策,决策者通常是组织的基层管理人员。

-从信息处理的工作量来看,信息处理所需资源的数量随管理任务的层次而变化。

其所处层次越高,结构化程度也越低,反之亦然。

(二)基于管理职能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MIS的结构也可以按照使用信息的组织职能加以描述。系统所涉及的各职能部门都有着自己特殊的信息需求,需要专门设计相应的功能子系统,以支持其管理决策活动,同时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各种信息联系,从而使各个功能子系统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MIS正是完成信息处理的各功能子系统的综合。

(三)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综合

 由上述系统的组成和决策支持的要求,可以综合出MIS的概念结构。综合的形式有:

①、横向综合。即把同一管理层次的各种职能综合在一起,如运行控制层的人事、工资等子系统可以综合在一起,使基层的业务处理一体化。横向综合正向着资源综合的方向发展,

②、纵向综合。就是把不同层次的管理业务按职能综合起来。这种综合沟通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便于决策者掌握情况,进行正确分析。

③、纵横综合。总的综合,这使(是)一个完全一体化的系统得以形成,能够做到信息集中统一,程序模块共享,各子系统功能无缝集成。

4、MIS应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环境是有关组织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这些因素对MIS的应用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MIS应用的成败。在有关组织的环境因素中,有些因素看起来相当重要,但实际上对MIS应用可能影响甚微;有些对MIS应用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往往看起来并不很重要。

二、MRP

1、概念:MRPII是将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采购、等子系统综合起来的一体化系统,它使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提供数据。

2、MRP两个假设:MRP系统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一是生产计划是可行的,即假定有足够的设备、人力和资金来保证生产计划的实现;二是假设物料采购计划是可行的,即有足够的供货能力和运输能力来保证完成物料供应。

3、MRPII系统的工作原理:MRPII是将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采购、等子系统综合起来的一体化系统,成本核算要利用库存记录和生产活动记录;供应计划是建立在生产计划上的按需供应;生产计划的制定要依赖于销售计划与生产计划大纲;能力平衡过程是各工作中心的可用能力与生产计划中的能力需求的平衡过程;设计部门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各项生产活动相联系;产品结构构成控制计划的重要方面,财务成本核算可及时进行,而不再是事后算账。

4、MRPII系统的结构 :MRPII作为一种管理思想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在应用上则不可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模式。在MRPII应用中,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作法,不同的应用阶段也各有其重点;同时,企业的生产需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变化,因而,MRPII系统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5、MRPII形成:后来的研究者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需求计划,使系统具有生产计划与能力的平衡过程,形成了闭环MRP,进而又在闭环MRP的基础上增加了经营计划、销售、成本核算、技术管理等内容,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全方位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三、ERP

1、ERP系统概念的提出: MRPII系统的资源的概念始终局限于企业内部,在决策支持上主要集中在结构化决策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统一的国际市场逐渐形成,面对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包括供应商在内的SCM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MRPⅡ系统已无法满足企业对资源全面管理的要求。MRPⅡ逐渐发展成为新一代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即ERP。

2、ERP系统的结构:ERP在MRPII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向内主张以精益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向外则增加战略决策功能和供应链管理功能。

ERP管理系统除了具有MRPII的计划和控制功能,还包括以下功能子系统:(一)支持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战略经营系统,(二)全面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系统,       (三)敏捷后勤管理系统

3、ERP的经营理念

(一)精益生产方式:ERP将精益生产方式的哲理引进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其目标是通过精益生产方式的实施使管理体系的运行更加顺畅。

(二)实现全球大市场营销战略与集成化市场营销。 这是对市场营销战略的一个扩展。

(三)新的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管理模式:ERP致力于构筑企业核心技术体系;实现从顶向下和从底至上的技术协调机制;利用Internet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良好的信息沟通。

(四) ERP的内容在发展:有些独立软件如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都是面向决策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为了利用ERP提高交易处理效率和改进决策制定过程,就必然要求改变业务运作模式,实现ERP与SCM、CRM的功能整合。

四、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就是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三章

一、数据处理的概念、目的、内容

1、数据处理的概念:数据处理指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中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的过程。

2、目的:①、把数据转换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

   ②、.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以作为行动和决策的依据。

  ③、利用计算机科学地保存和管理已经过处理(如校验、整理等)的大量数据,以便人们能方便而充分地利用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

3、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

①、数据收集:根据系统自身的需求和用户的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②、数据转换:为了使收集的信息适用于计算机处理的形式,要设计各种代码来描述自然界中的各种实际数据,这种将实际数据采用代码表述的方法被称为数据的转换。

③、数据的筛选、分组和排序。

④、数据的组织:将具有某种逻辑关系的一批数据组织起来,按一定的存储表示方式配置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目的是使计算机处理时能够符合速度快、占用存储器的容量少、成本低等多方面的要求。

⑤、数据的运算:指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⑥、数据存储。

⑦、数据检索。

⑧、数据输出。

二、数据组织的概念、形式、包括哪些内容

1、数据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则对数据进行归并、存储、处理的过程。

2、数据的组织具有不同的形式 ,通常可以用数组、文件及数据库来组织数据。

3、存储方式:指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贮器中的存储方式,存储方式一般有四种:

顺序存储、链接存储、索引存储、散列存储。

4、数据结构又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三、

1、指针与链:在数据结构中,表征某一数据结构特点及其连接方式的基本单位称为结构的结点(Node);一个结点通常有几个域,用来存放与结点有关的信息,存放结点本身信息的域称为数据域,存放结点与其他结点关系信息的域,称为指针域或链域;存放有与结点有关的结点的地址称为指针。若干带指针的结点组成的集合,称为链。

2、线性表:是指数据的结构形式本质上是一维的线性关系,其中的每个结点都是同一类型的数据结构。 将一个线性表存储到计算机中,可以采取许多不同的方式,最简单的是顺序存储方式即把线性表的结点按逻辑次序依次存放在一组连续的存贮单元里,结点在计算机内的存放位置完全由结点在线性表中的顺序号决定,用这种方法存储的线性表称为顺序表。 顺序表存在插入或删除一个结点时操作比较复杂的缺点,因此,线性表仅适用于经常进行检索,但数据不经常变动的情况。可以采用链接存储方式来存储线性表,称为链表。链表结构在每个结点设有链指针,用来指示下一个结点的位置,结点本身则可以存放在任意一组存贮单元中,结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指针表示。所以,在插入和删除操作中,只需改变前后结点的指针,而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移动。

3、数据文件:把数据按某种数据结构组织起来存放在外部设备上,就构成数据文件。

数据文件是为某一目的而形成的同类记录的集合,记录是文件中数据组织的基本单位,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数据项是数据处理的最小单位

数据项:描述的则是个体的若干属性(如姓名、基本工资等)。数据项都有一个代表着事物某一方面属性的名,同时相对于每条记录,还有一个代表这方面属性的值。

4、数据库两个层次:根据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可以将数据模型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二是数据模型(如网状、层次及关系模型)

数据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以一定的格式存放在数据表里,现实中常常通过对基本表的建立与删除、数据查询及更改等数据库操作完成特定的数据处理要求。

5、数据库保护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和正确有效,DBMS必须提供统一的数据保护功能,主要包括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数据库恢复等内容。

数据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和破坏。数据的安全可通过对用户进行标识和鉴定、存取控制、OS级安全保护等措施得到一定的保障。

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与相容性。关系模型的完整性有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及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实体完整性。指二维表中描述主关键字的属性不能取空值。

参照完整性。指具有一对多联系的两个表之间子表中与主表的主关键字相关联的那个属性(外部码)的值要么为空,要么等于主表中主关键字的某个值。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它是针对某一具体数据库的约束条件,由应用环境确定。

并发控制是指当多个用户同时存取、修改数据库时,可能会发生互相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并使数据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必须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协调。

数据库恢复是指当计算机软、硬件或网络通信线路发生故障而破坏了数据或对数据库的操作失败使数据。

四、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①、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计算机网络可分为星状网、树状网、总线网、环状网、网状网等。

②、根据网络的使用范围分类,可以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

③、根据数据的组织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分布式网络、集中式网络和分布集中式网络。

④、根据网络的分布范围,可分为 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或市域网。

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4、典型的网络通信技术

①、以太网:以太网是按照IEEE802.3协议建立的局域网络,采用CSMA/CD技术。

以太网一般只能作为小型网络或工作组网络的选型,不宜作为主干网

②、令牌环网:即IEEE802.4协议采用按需分配信道的原则在网络节点间传送称为“令牌”的特定控制信息。这种方法在较高通信量的情况下仍能保证一定的传输效率

③、快速以太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络瓶颈现象,在小型网络应用中有较高效率,

传输距离有限,不适合作为大型网络的主干网

④、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以令牌环方式仲裁站点对介质的访问。采用双环备份方式,传输距离远,可靠性高,互操作能力强,适合于作为局域网络主干网选型。

⑤、ATM(异步传输模式) ;以信元为单位,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缺点是价格昂贵,至今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在局域网应用中,正受到快速以太网的挑战。

第四章

1、Internet地址有两种表示形式:

①、IP地址:IP地址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叫网络号,后面叫主机号。

②、域名;通常使用一个文字IP地址来表示,把它叫做域名

2、Internet提供的服务:

电子邮件、文件传输服务、万维网服务(www服务)、新闻公告类服务

3、超文本:由若干互连的文本块组成的文本就是超文本

在www系统中,信息是按超文本方式组织的。超文本方式是实现www的关键技术

节点:页面上看到的信息单元可以是一屏文字,也可能是一个窗口,或者是一个图象。我们把每个信息单元称作一个节点(node)。按钮节点用于执行一个过程,这些节点之间都是用链来连接的。

4、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协议),www服务是执行http协议进行传输的。

5、ASP (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服务主页):是微软公司为它的WEB服务器(互联网信息服务器,简称IIS)开发的一个组件(软件)。它是一种实现动态网页开发技术的服务器端的开发环境。

简单地说,ASP是位于Web服务器端的脚本运行环境。通过这种环境用户可以建立动态、交互而又高效的Web应用程序。

第五章

一、MIS战略规划的内容与具体步骤、诺兰阶段模型

1、MIS战略规划的内容:MIS战略规划一般包括三年或更长期的计划,也包含一年的短期计划。规划的内容包括:

①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②单位(企业、部门)的现状、

③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

④、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⑥近期计划 

2、诺兰阶段模型: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六个不同阶段:

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

诺兰阶段模型还指明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六种增长要素:

①、计算机硬软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

②、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

③、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

④、MIS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

⑤、领导模式:一开始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

⑥、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

3、MIS战略规划具体步骤

确定规划的性质、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战略分析、定义约束条件、明确战略目标、提出未来略图、选择开发方案、提出实施进度、通过战略规划、形成最终文档

二、企业系统规划法

1、企业系统规划法概念(BSP):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

2、企业系统规划法作用: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3、企业系统规划法特点: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4、企业系统规划法工作步骤:

准备工作、调研、定义业务过程、业务过程重组、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5、U/C矩阵的应用

企业系统规划法方法将过程和数据类两者作为定义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

主要目的是划分子系统

具体做法是利用过程 / 数据矩阵(也称U/C矩阵)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

n  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过程

n  字母 U(use)和C(create)来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

工作步骤:填入“数据类”;填入“功能”;标以“U”或“C”;按逻辑关系及发生的顺序,重排各功能;重排数据类,使所有“C”尽可能靠近对角线;分组(结果不唯一。

三、关键因素法

1、关键因素法概念: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2、关键成功因素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②、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③、确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互不相同

④、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四、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

1、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有两种策略:“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两种策略的比较:

2、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特点:①、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在生命周期(life cycle)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  、与生命周期法相比,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结合、在开发策略上强调“从上到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优缺点:①、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

②  、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3、原型法:原型法系统开发人员本着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

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区别

优缺点:

优点:原型法贯彻的是“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它更易被用户接受。

缺点:由于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它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该方法的另一不足是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4、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以对象为中心,具有以下特点:封装性、抽象性、继承性、动态链接性

5、CASE方法:CASE是一种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法,能够全面支持除系统调查外的每一个开发步骤。CASE是一种开发环境而不是一种开发方法。

特点:①、解决了从客观对象到软件系统的映射问题,支持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②、提高了软件质量和软件重用性;③、加快了软件开发速度;

④、简化了软件开发的管理和维护;⑤、自动生成开发过程中的各种软件文档。

注意:用结构化方法开发的时候,也可能部分采用原型法;

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的同时,也可能采用了结构化分析的内容

第六章

一、可行性分析:

1、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明确开发应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来自实现开发任务的迫切性;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应用系统的资源和条件。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1、管理上的可行性。指管理人员对开发应用项目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

2、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当前的软、硬件技术能否满足对系统提出的要求以及开发人员的水平。

3、经济上的可行性。预估费用支出和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2、可行性分析报告:描述可行性分析的结果。内容包括:系统简述;项目的目标;所需资源、预算和期望效益;对项目可行性的结论。

可行性分析结论应明确指出以下内容之一:

(1) 可以立即开发;

(2) 改进原系统;

(3)目前不可行,或需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以后再进行。

3、详细调查的对象、目的、原则、方法、主要内容:

对象:现行系统(包括手工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目的:完整地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做好准备。

详细调查的原则: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

调查的方法:召开调查会、访问、发调查表、参加业务实践

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管理业务调查、数据流程调查

二、管理业务流程图

涵义:管理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

用途: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理的流向。

数据流程图的涵义:

三、数据流程图

含义: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特征:抽象性和概括性。抽象性表现在它完全舍去了具体的物质,只剩下数据的流动、加工处理和存储。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信息中的各种不同业务处理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四、数据字典

1、数据项的定义:数据项又称数据元素,是数据的最小单位。

2、数据结构的定义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描述某些数据项之间的关系。

数据结构的构成: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可以由若干个数据结构组成,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和数据结构组成。

3、数据流的定义:数据流由一个或一组固定的数据项或数据结构组成。

4、处理逻辑的定义:处理逻辑的定义仅对数据流程图中最底层的处理逻辑加以说明。

5、数据存储的定义:数据存储是数据结构保存的场所,它在数据字典中只描述数据的逻辑存储结构,而不涉及它的物理组织。

6、外部实体的定义:外部实体定义包括:外部实体编号、名称、简述、及有关数据流的输入和输出。 

五、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

1、决策树(又称判断树)

2、 决策表(又称判断表)

3、 结构英语表示法

六、系统化分析

1、业务流程分析过程包括以下内容:1、对原有流程进行分析。分析原有业务流程的各处理过程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其中哪些过程可以删除或合并,哪些不尽合理,可以进行改进或优化。2、优化业务流程。原有业务流程中哪些过程存在冗余信息处理,可以按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要求进行优化,流程的优化可以带来什么好处。3、确定新的业务流程。4、确定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2、数据属性分析包括静态特性分析和动态特性分析两部分。

3、数据流程分析包括以下内容:对原有数据流程的分析。优化数据流程。确定新的数据流程,画出新的数据流程图。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第七章:

一、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①、总体设计: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和功能模块图设计等。

②、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

③、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设备配置、通信网络的选择和设计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④、数据存储设计: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的安全保密设计等。

⑤、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 处理流程图设计及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

2、系统设计的原则

①、系统性:系统的代码要统一,设计规范要标准,传递语言要尽可能一致,对系统的数据采集要做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使一次输入得到多次利用。

②、灵活性:尽量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尽可能使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依赖减至最低限度。

③、可靠性:安全保密性、检错及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等。

④、经济性:在硬件投资上应以满足应用需要为前提;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各模块应尽量简洁,以便缩短处理流程、减少处理费用。

二、代码设计

1、代码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

2、代码的功能

①、为事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贮和检索。

②、可以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③、提高了数据的全局一致性。

④、是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

3、代码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①、设计的代码在逻辑上必须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在结构上应当与处理的方法相一致。

②、代码要系统化,一个代码应惟一标志它所代表的事物或属性。

③、在代码设计时,要预留足够的位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

④、要注意避免误解,不要使用易于混淆的字符。如O、Z、 I、S、V与0、2、1、5、U易混。不要把空格作代码。要使用24小时制表示时间等。

⑤、要注意尽量采用不易出错的编码结构

⑥、当代码长于4个字母或5个数字字符时,应分成小段。

⑦、若已知码的位数为P,每一位上可用字符数为Si,则可以组成码的总数为:C=

4、代码的种类 :(1)、顺序码又称系列码,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码。

(2)、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典型的例子是邮政编码。分类:①多面码:一个数据项可能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如果在码的结构中,为这些特性各规定一个位置,就形成多面码。

②上下关联区间码:由几个意义上相关的区间码组成,其结构一般由左向右排列。

③十进位码:此法相当于图书分类中的十进位分类码。

(3)助忆码:用文字、数字或文字来描述,也可用文字与数字结合起来描述。

三、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1、加入校验位的原因:人们重复抄写代码和将它通过人手输入计算机时,发生错误可能性更大。为了保证正确输入,有意识地在编码设计结构中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另外加上一个校验位,使它事实上变成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

2、校验位的计算:校验位通过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代码一旦输入,计算机会用同样的数学运算方法按输入的代码数字计算出校验位,并将它与输入的校验位进行比较,以证实输入是否有错。

3、确定校验位的方法:算术级数法、几何级数法 、质数法

更多相关推荐: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工商080134李蛟初次接触数据库系统,感觉还行。以前学习vb的时候了解了一些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过。书到用时方恨少,在上机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最麻烦的就是,区间公式,提取数据这种事情。对计…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1、罗宾斯管理定义:管理是通过他人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完成活动的过程。2、法约尔管理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可通信的知识。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以鉴别…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1、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2、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3、知识是对意识的反映,是对经过实践证明的客体在人的意识中相对正确的反映。知识:是规律化的…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1.信息化概览: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演化和转型。2.信息的特征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的反映。…

ERP制造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ERP制造管理信息系统总结一、项目背景从20xx年我公司逐步加大了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物流和财务来看,从20xx年开始,在企业内部实施了浪潮财务系统和物流系统,以财务为中心,将各事业部的财务…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问题回答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一组程序,用来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中央处理器、外部设备、主存储器和二级存储器等。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化手段从事商业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中所有活动的电子信息化…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总结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各行各业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加工的效率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管理方面为了提高管理和决策的质量,对信息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人们把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单独的科学…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总结姓学专名号业万茂20xx061038国贸09级1班20xx年11月9日提交日期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MIS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是涉及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专...

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导论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和信息技术不断融合的产物是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新系统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手机...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版总结黄梯云李一军主编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1信息物质材料和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2信息化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化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系部名称专业名称学号姓名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技术20xx6858阮书青管理信息系统实验1选择下列可选实体企业的运作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工作要求按照相应的选题给出该实体的功能模型要求按照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2(1)

管理信息系统1信息具有的性质特征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变换性价值性2知识的概念是对意识的反映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客体在人的意识中相对正确的反映知识的特点是可以共享可以越过时空传递可以重复使用可以再生3信息系统的...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6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