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4.5

新文学运动:基地:1915.9《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学革命。历史条件:a近代文学的先导作用b域外文学的催生作用c国内外形势的激发作用。标志:1917.1《文学改良刍议》胡适1917.2,《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文学革命的内容:a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体现在《刍议》中b反对古典文学,提倡新文学,《革命论》c提倡国民文学,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周作人,胡适提倡d主张个性解放和文学为人生而非遗书的创作方法e十月革命后,文学革命从内容上开始倾向于宣传马克思主义 实绩:a最早表现在议论性散文上b白话诗的创作。文学社团的建立标志着从打破旧文学转为建设新文学A文学研究会 1921.1北京 周作人,沈雁冰,许地山,叶圣陶《小说月报》评价:它使整个现代文学都着眼于严肃的社会现实而忽略的娱乐功能,即所谓“严肃文学”宗旨:介绍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B创造社:1921.6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宗旨:文学为艺术 评价: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后期的创造社思想左倾,提倡文学革命C语丝社1924.11《语丝》周刊 “语丝体”:体裁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艺术风格幽默泼辣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鲁迅D未名社1924台静农E莽原社台静农F浅草-沉钟社,冯至河北涿州人 历史意义:1思想上,是空前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2政治上为五四运动做思想准备3国际上十月革命后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革命文学4文学意义①是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它不同于我国历史上任何文学变革和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等权防卫的变革和革新②文学观念上,将文学从“文以载道”中解放出来,对于传统文学思潮观念加以否定,反映时代,表现人生的积极文学思潮成为新的文学观念③文学内容上,彻底否定了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体现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④形式上,用白话文格式顶替了文言文,广泛吸收和应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和手法 鲁迅 《狂人日记》主题:暴露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害 狂人形象A是一个真实的迫害狂患者B象征意义:勇敢的清醒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战士,是看出了封建本质的先驱,而且是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先驱 创作手法: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实写人物,又用象征主义手法虚写寓意,实写人物是骨架,虚写寓意是灵魂 《阿Q正传》1921中篇小说唯一 目的:暴露国民的弱点,改造国民性 背景:辛亥革命前后 形象:落后的农民的典型形象,被剥夺而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质朴愚蠢又有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受封建制度和观念的侵蚀很严重,保守狭隘不觉悟 思想内容:描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真实的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通过阿Q的典型形象塑造,暴露了当时国民性的弱点 艺术风格:外冷内热,看似平静实则是作者内心火热;以讽抒情:非嘲笑而是同情;形喜实悲 鲁迅小说总结:暴露了中国人身上愚弱的国民性;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揭示生活的悲剧性。开问题小说的先河;特别重视描写农民和农村生活,希望他们觉醒,是中国乡土小说的开创者;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客观的揭露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鲁迅小说艺术成就:a是小说新文学形式的创作者b最清醒的现实主义c善于用白描手法简洁精炼的描写场景,情节 《野草》的特点:象征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奇幻壮美的意境创造;诗性的语言 问题小说: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小说,“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理论创作者周作人 婚姻问题妇女问题青年问题儿童问题 出现原因: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面前作家上下求索的产物;借鉴外国文学的结果 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追求哲理;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给读者留下很大思考余地;犹豫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利性,不免带有观念化和抽象化,从而削弱了审美价值 五四时期革命性最强反映社会问题最尖锐的第一女性:庐隐 乡土小说 鲁迅 未名社莽原社语丝社文学研究会 浪漫的自叙转小说 以创造性的作家为主 特征:侧重于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不侧重于事件的外部描写,而侧重于表现作家的情绪;创作方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叶圣陶:几乎没有工人题材小说,大部分是教育题材,暴露旧中国教育界的黑暗内幕,透过教育批判社会现实,对知识分子阶层有严峻的剖析和审视 特色:现实主义;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语言中规中矩朴素自然,符合严格的语法学要求 许地山:特点:故事往往发生在异域或者南国;小说中宗教氛围很浓厚;情节上几乎都贯穿一条爱情的线索,其小说称为浪漫传奇小说,但看似浪漫其实是写实的 冰心:有大家闺秀的风范,笔触温和美丽语言谨慎简洁文风清新秀丽 郁达夫:活动贯穿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结束,从反应青年的苦闷到全体人民的不幸 风格:自我写真,感伤的情怀,结构的散化;流利的文笔 思想内容: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队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鲜明的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有颓废的气息,色欲的描写,花

街柳巷在小说中有明显地位 二十年代诗歌 基本特征、;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用最少的语言和最小的篇幅反映最广泛的社会生活;情感充沛想象丰富;语言音乐性,韵律感强 分类:按性质:抒情诗,叙事诗 按形式:格律诗,自由诗,民歌,散文诗 自由体诗 胡适,刘半农,周作人 内容上都显示了五四思想革命的特点,艺术上偏于说理,语言自然质朴,散文化倾向严重 政治抒情诗:思想上反帝反封建,语言上平白直露 瞿秋白,蒋光赤“中国的普希金” 爱情浪漫诗 湖畔诗社郭沫若冯至 小诗《繁星春水》 象征诗派 李金发,冯乃超,穆木天 非常强调联想和暗示,认为象征的世界时个人印象的世界,只由个人理解,不求与别人沟通;运用比喻且多为通感,离读者较远,认为朦胧是一种美;反对格律 新月诗派:19xx年在新月派基础上建立的诗歌流派,徐志摩,闻一多,梁秋实 文学主张:反对伤感主义,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艺术上要求和谐,均齐,追求格律,创作上强调不在感情强烈时作诗。 闻一多:音乐美(音节,韵脚和谐,有规律),建筑美(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绘画美(用词力求美丽,富于色彩感,讲究视觉效果)。诗歌内容:对于祖国现实的失望和祖国新生的信念;对于爱情和青春的咏唱,对大自然的赞美。徐志摩:新月社盟主。诗歌内容:从个性解放的角度歌颂爱情;披着爱情的外衣,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描写下层人民的疾苦;通过形象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把离别之情形象化。艺术特色:构思精巧,意向新颖;音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张洁整齐,灵活多样;词藻华丽,风格明丽。郭沫若:《女神》19xx年出版,现代诗奠基之作,充分体现五四精神,成功地创造和运用了新诗的主导形式-自由体,把新诗艺术推向了新的水平,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一代新风,为新诗发展奠定了基础,整部女神受泛神论的影响严重。思想特点:强烈而集中的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理想;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艺术特点:用象征和比喻等手法来寄托作者的情感;创造了绝对自主和绝对自由的诗歌自由体形式;语言豪放,气势磅礴,想象丰富。历史贡献:表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创造了绝对的新诗自由体;夹用外词过多,过于欧化。《屈原》在结构塑造上,主要突出人物精神特征;在戏剧结构上,采用抒情的艺术结构,以橘颂为线索贯穿始终,独具匠心;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历史剧特点:在历史剧和历史的关系上,郭认为历史剧是剧而不是史,强调床再行,强调把握历史精神,不必为史实所束缚;在历史剧与现实的关系上,主张为今而写史;在郭的历史剧中,正面人物身上总是寄托着作者本人的意愿与情绪,剧本带有浓厚的浪漫抒情色彩;其历史剧都是英雄悲剧,但其悲剧所唤起的情绪不是凄凉而是悲壮,不会使人消极绝望,反而给人以斗争的勇气 左联:左翼作家联盟:19xx年2月 上海,鲁迅,柔石,冯乃超,夏炎,郭沫若,内容:从事无产阶级艺术 《创造》月刊《太阳》《北斗》《萌芽》《文学月报》《光明》主要活动: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进行翻译介绍,传播和使用;自觉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哦方法的到来提倡和发展。左联的解散:两个口号的论争“国防文学”(周扬,郭沫若)和“大众文学”(胡风,冯雪峰)评价:在政治上,在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下而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在组织上,存在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文艺理论上,照搬前苏联的文艺理论;创作上,公式化,概念化现象严重。人文主义文学思潮:梁秋实,新月派理论家 提倡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一种文学标准:以人性为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以古典主义的节制为美 茅盾:《子夜》创作意图: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背景:19xx年的上海,围绕吴荪甫发展民族业的主线展开,反映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面貌 线索:主线 吴荪甫与赵伯韬之间的矛盾斗争 副线:吴荪甫与家乡农民之间的矛盾;吴荪甫与工厂工人之间的矛盾 子夜的象征意义:象征三十年代初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黎明就要到来,也象征如火如荼的革命形象也预示着革命的黎明就要到来 吴荪甫的形象:他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形象,精明强干,他又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雄心,有魄力,有手腕有知识,同时他也有软弱的一面;他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精英,但也是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因此必然仇视共 产 党的武装革命,仇视工人运动;他同封建帝国主义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也会进行勾结,他口口声声说要发展民族工业,但同时又吞并自己的同行;他性格复杂多变,甚至性格随着事业的兴衰成败而发展变化,有雄心有手腕的民族资本家在中国无用武之地,最终必然失败,他的失败是历史和时代造成的 《子夜》的特点结构恢弘却很严谨;细致的心理描写;不足对工人革命者的描写较单薄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人间三部曲憩园 第四病室 寒夜 短篇小说:反映外国人民的生活;反映国内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历史小说;童话

《家》其揭露封建家长制度的黑暗与罪恶,抨击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和封建迷信,显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通过地主阶级腐朽本质从而反映封建地主必然衰亡命运;反映年轻一代在五四精神感召下逐步觉醒,冲出封建家的过程 人物形象:觉新:封建家庭长房长孙,受封建论理熏陶又受五四影响,具有矛盾性;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和牺牲品;逆来顺受,懦弱苟安,作揖主义,作者对其既批判又同情,最后还是支持了觉慧抗婚和觉民出走 觉慧:大胆幼稚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是性格的体现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五四精神首先唤醒的一批人,大胆勇敢的叛逆者,满怀激情但不太成熟的革命者 艺术特点:情节典型化原则,家即社会;注重发掘人情美和抒情化人物的创作方法;以时间为线索,以场面来串联故事的结构特点;带有作家强烈的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 前期作品激情青春型写作,只求与青年读者在情绪上进行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于单纯,以情动人,语言上行云流水少锤炼,但整体上有一种冲击性 后期作品转向了深沉的悲剧艺术,描写社会重压下地小人小事,基调变得悲哀忧郁,有热情奔放的抒情转变为深刻冷静的揭示 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继承了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将中国国民性的解,剖放进了世界民族之林中去考虑;很多作品形成了文化批评的另一个层面,深入到了抨击社会制度的层次 《骆驼祥子》开头-展开-结局 精神向上,形象可爱的祥子-不甘失败的过程,令人同情-自甘堕落,不堪重击 褒扬-悲悯-批判 祥子:破产的青年农民想借自己的力量做一个自食其力不受剥削的人,他正直善良然而打击接踵而来,他终于堕落 虎妞:她是剥削者的女儿沾染了剥削者的习性,另外她又是被剥削者的妻子,同封建剥削做斗争 写作特点:结构独特;人物性格塑造善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和心理活动来描写;鲜明突出的京味 悲剧原因:直接:军阀混战 真正:控诉黑暗社会 自身:小生产者固有的狭隘性 是老舍先生思考城市的现代文明与人性冲突的小说 老派市民:虽然是城市人,但他们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他们身上背着沉重的封建家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恨保守-用夸张手法揭露他们的精神病态从而批判封建传统文化 新派市民:往往是作者嘲讽的对象,在对这些人的批判中,反射出作者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作者对西方文明持谨慎排斥的态度 理想市民:是老舍先生理想之所在,也是为了探索文化转型出路的启蒙,显示了老舍天真的一面,也有其平庸的一面 底层市民:祥子。小福子 表明老舍对于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已经形成了立体化的体系,形成了对于文化批判的另一层面-文化制度的层面 沈从文:对湘西农村生活的回忆-文笔秀美 人情美人性美环境美,轻利重信守信自约,体现了对于人性原始的向往追求和赞颂 对城市生活的描述-犀利讽刺 目的说明城市生活的颓废,表现农村生活的美好,反映城市生活的人的精神的堕落与颓废 《边城》环境描写处于主要地位;小说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田园的本身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伊甸园,所以必然没有多少冲突;由于消解了人与环境的冲突,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性格的和谐;诗化的语言也形成了浓郁的田园抒情风格 中国诗歌会:1932.2由“左联”诗歌组发起,总会上海分会北平广州东京 穆木天 蒲风19xx年加入中国诗人协会宣告解体 主张大众诗歌,大量采用歌谣小调与民间诗体;评价: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但过分强调语言通俗,是诗作直露 “雨巷诗人”戴望舒 现代诗派,诗坛的领袖 卞之琳《汉园集》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特质: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映照下的批判的犀利与刻毒;杂文中个与类的统一;杂文的主观性;自由创造的语言 “左翼剧团联盟”1930.8以艺术戏剧社为中心联合了南国社等社团成立的,后改组成了以个人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主张:戏剧是一种政治辅助工具,是斗争的艺术,强调喜剧要深入工农群众 上海剧作者协会:1936上海国防喜剧 于伶陈白尘 《雷雨》艺术特色:结构上精巧完整,把传奇复杂的故事全部集中在一天两个地点,并通过侍萍回到周家在舞台上把过去和现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侍萍回到周家接女儿是一个契机,她的到来使真相大白矛盾发展到极点;人物个性化突出;语言行动性,戏剧性很强,潜台词丰富,人物语言很适合人物性格,富有个性化;广泛吸收率西方戏剧的优点,经过消化使西方戏剧为我所用,第一次在较大的思想容量上表现力中国的民族生活,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 七月诗派 文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为阵地,形成的抒情诗流派,强调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强调艺术性但不做唯美的追求,要求诗人在生活和斗争中发现诗意,创造诗美 九叶诗派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诗创造》新低,穆旦 原名“新现代诗派”


第二篇:现代文学思潮问题总结


现代文学思潮问题总结

第一章 绪论

一 所指及研究对象

1 时间:与现代文学一致,指二十世纪前半叶(五四到19xx年)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思潮。它代表着现代文学的魅力。

2 内容:大陆学术界认为它是指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各种思想倾向的总和,有两种理解:广义上,指1919到19xx年间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狭义上,指五四以后到19xx年间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有特色有一定影响的文学主张。两种研究格局:一是从理论主张出发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创作研究,揭示思潮的内涵和特点;二是对各时期有一定影响的有特点的文学主张研究。思潮不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所有的,是舶来品,指思想或意识的一种倾向。文学思潮是指在文学中包容的思想倾向,指由文学的两种形态(理论形态和创作形态)所显示出来的在一定时期有一定影响的并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的思想倾向,这种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不涉及价值取向。成为文学思潮的条件: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有较为明确、大约相同的文学主张;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或创作。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在文学领域以理论或创作形态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

3 研究对象:思想倾向。理论形态是重点,其倾向的规范较严谨,创作中相对比较多义,因为作品中的倾向性往往不只是一种,并且有些思潮是有理论而无创作,或创作不成气候,如林纾的复古主义,而有创作无理论的思潮不存在,弥洒社(缪斯社)宣称不谈主张只创作,但实际不然。

4 思潮与流派的关系:文学流派是在文学主张、创作方面倾向大致相同的创作主体。流派一定有思潮的内容,思潮不一定以流派的形式出现,如个别人的主张有影响创作了潮流却不属于任何流派,就像鲁迅的创作。它们的研究对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思潮主要研究思想倾向,流派既研究思想倾向,也有艺术倾向与风格。丹麦的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研究了各种倾向与创作的成就。

二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本质及特征

1 本质:是在特定时空中以文学形式表现出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文化思潮,也有人认为它是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后者范围太宽泛。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精神文化的范围,因而说其本质是文化思潮更符合其内涵。

2 特点:与中国现代文学紧密相关。

(1)有崭新的历史与逻辑的基点,即建立在历史与逻辑基础之上。历史基点是人的发现,逻辑基点是人的意识。两基点引导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决裂,与传统的“文以载道”悖离。

(2)它直接受到了外国文学及思潮的影响,因而具有开放性,这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学及思潮相比而得出的结论。中国古代文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未受外来影响,因而未能产生新质。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与缺憾都与外国文学及思潮关系密切。开放性是中国文学思潮保持活力并且能与世界合流、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学思潮对话的重要原因。其特征是:

1自觉地吸收外来思潮。近代的思潮则是被动的。国门打开是客观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具备了自觉吸收外来影响的主观条件----双重智慧:能够吸收外来养料,又能自觉地将它们转化成创造性智慧,并且学贯中西。

2在全面的开放中又有选择。选择标准不是以文学的需要为标准,而是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标准,因为中国现代文学同仁大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进外来思潮的直接目的是要文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时代服务,如人的解放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社会政治课题。

3开放的局面因为各种原因被中断过特别是抗战后中国分成了两个政治空间中断更明显。国统区仍在开放,解放区却因其特殊政治条件被人为的中断。

(3)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反传统一方面又割不断对传统的眷恋,这就构成了矛盾,形成了文学思潮民族化的复杂特征,即矛盾化特征。表现在发展中两种民族化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化基础上的民族化思潮,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在粗糙的民间文艺基础上形成以“为工农兵”为特征的的民族化思潮。他们都直接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4)政治化社会化的特征是最复杂的特征。思潮兴起不仅有文艺原因还有社会政治因素影响。既有积极价值,使现代文化思潮能在社会政治背景下得到考验,检验出哪些更符合社会实际得到长足发展,也使一切积极思潮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因其满足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需要,自身的活力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如工农兵思潮。又有消极性,在一定范围容易抹杀文艺思潮的个性,如丁玲为代表的继续五四传统的潮流在工农兵思潮中被抹杀。它带来了一些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失误,如左翼思潮。

形成的原因:哲学的贫困宗教的缺席,导致信仰缺失,汉民族从未建立一种权威性的宗教信仰,文学就承担了哲学和宗教应该承担的义务,加重了文学的历史负担。

三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基本矛盾-------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矛盾

对两化的处理根本上是为了人的解放,各种思潮对两化的处理其目的都是如此。

四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两代知识分子的关系

代的划分依据是其对文学思潮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代,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既是文学思潮理论方面的倡导者,又是文学思潮创作方面的实践者。他们掀起的思潮包涵了丰富的内容,又因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掀起的思潮具有了世界意义。与世界各种现代性的文艺思潮一脉相承而且魅力巨大。

第二代,以毛泽东为代表,他们主要是从事社会革命活动的政治思想家,他们主要从社会政

治需要出发看待文学问题,以文艺政策方针的形式提出了文学的价值目标,掀起的文学思潮理论形态上十分单纯,在创作形态中形成的文艺思潮又转为复杂,但与丰富无关,复杂表现在常常呈现出思想与艺术二元分立的矛盾如思潮的现代化形式的封建化。因此在这些知识分子影响下形成的文学思潮常常呈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与世界范围内的文艺思潮无关。

第二章 批判与启蒙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 批判的文学思潮

首先在理论形态上对旧文学、旧文学观念批判,建立新的、在内容上表现有多种形式。

一 理论形态中的批判倾向

1 批判倾向出现的必然性: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黑格尔认为,事物的发展以否定的形式表现,在精神领域则表现为批判,它是新事物出现的必然新的文化必然从旧文化中生长出来。从新文学发展的历史要求看,批判倾向的形式是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必然要求。在当时情况下,新文学的第一步就是推倒旧文学----批判。

2 批判的理论前提:衡量对象是否要被批判的标准的确定--------西方文学及文学观念;批判目的的确立------建设新文学及文学观念,目的和标准有重合趋势,但不可能完全等同,因为其目的不仅包含西方的优点,也包涵了民族文学的精华。

3 批判内容:

1传统文学核心观念------文以载道,它指导着传统文学的形成与发展。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件事全都针对传统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对强烈的抨击文以载道观,刘半农认为文道不能并做一谈,批判的重点不在文以载道的命题形式,而在于道貌岸然的内涵。

对道的批判表明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带有文化批判的性质。反传统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而是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是先驱们经历后的反思的结论,对文以载道的批判是针对文学的出发点的批判,他们认为应从人、从人生出发。

2对核心观念影响的批判,也就是对后人对待前人的文学遗产的态度的批判。对汉、元以前的文学及观念以高度的赞扬,如钱玄同肯定先秦文学,鲁迅说“好诗在唐代都已经做完了”,唐诗最全面最高度最深刻地体现了农业文明的魅力。他们批判的是明代前后七子,八大门派。陈独秀骂他们是“十八妖魔”,钱玄同称之为桐城缪种,选学妖孽。这些人唯古是从,复古,始终抱着保守的思想,这与文学自身的特征相悖,文学传统本身是时代环境的产物,对传统文学应当弘扬吸收,而不是食古不化,这与先驱们的文化进化论相悖。因而是需要被批判的。这也是新的文学观给他们的可以批判的信心和依据。艾略特说,凡是不能创造新东西的民族,也将要丧失欣赏旧东西的能力。

3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我注六经”这样的方式导致复古的必要和必然,也是复古者的心理机制。这种思维方式,是遵循古代的古书中已有的东西,没有的就弃之不用,这就会导

致创造性的丢失,在长期的束缚中会形成贵古贱今的思维方式,并且这样子复古也不可能超越,因为超越就意味着突破,这是不可能的,而只能导致文学的的退化以致灭亡。新的思维方式“六经注我”,是根据我的需要去选择六经,“我”不需要的就弃之不用,如“人的文学观”就是其产物。最好的思维方式是两者结合的方式,这样才会促进文学的发展。

二 创作形态中的批判倾向

1 在社会政治层面展开的批判是最尖锐的。

对社会政治制度的批判-----否定,这是残害人的。

对政治秩序的批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政治革命的批判------辛亥革命。

2 社会心理与国民精神层面是最丰富的。一定的政治制度秩序,革命总是有相应的社会心理与国民精神,并需要一定的社会心理支撑。

3 对在日常生活中主导人的各种心理的批判是最深刻的。是前两种批判的深入,触及到了它们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对传统的精神文化的批判如《狂人日记》。

第二节启蒙的文学思潮

启蒙的文学思潮是批判思潮的衍生与成果。新思潮: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批判是开启智慧的钥匙。

一 背景

1对传统的文学及文学观批判的深入-----逻辑地导引“人化”。

中国人从来没有人的观念。--------周作人

因为文学创作及观念见文不见人;复古则以古人的规范束缚了人的创造。

旧文学及其观念的每一种形态都是压迫人的。----傅斯年

2 在引进西方文学及其观念中“人”的发现。与西方相比,中国文学的“非人化”更加明显。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就发现了“人”,并一直沿着这条路前进。因此,周作人就提出了人的文学,“人”的意识开始第一次鲜明地出现在中国文学中,“人”的发现是新文学走向新路的最伟大的发现。但人的发现并未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影响,国民依然沉睡需要唤醒。启蒙课题就被历史地逻辑地导引出来。

二 理论形态中的启蒙倾向

1 启蒙的文学思潮与人的文学观

1人的文学观的基础:对人的全面认识。把人既作为自然的存在物看待又把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把握,把人作为灵肉的结合,因此,启蒙的文学思潮从一开始就是科学的。

2人的文学观的指导思想: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各种合理的欲望、价值的思想体系。有多种表现形态:最初形态是文艺复兴时的人本主义; 18世纪启蒙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形态,是人道主义的具体化;以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新的形态;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的人道主义,有新托马斯主义等。

对启蒙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前三种。人道主义是人的文学的理性前提。把理性作为人的文学的前提是启蒙主义的特点。

3人的文学观的启蒙性质及特点:它更注意文学与人的间接关系,也就是文学与人的解放的关系,文学不可能直接带来人的解放,文学是人创造的精神财富,而相对忽略了直接关系;更注重文学的社会作用,而不太注意文学的美学意义,因此有了明显的倾向:对文学价值的论述重于对文学本体的论述,也就是没有判断人的文学是什么而讲究其历史价值的判断,对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多于对文学内部结构的认识从而,导致了文学的道德意义重于审美意义,知识意义轻于精神意义。

2启蒙文学思潮的价值取向----人的个人精神与群体精神的解放

1个体精神的解放:既是科学精神的启示,也是民主意识在启蒙文学思潮中的具体化。表现:大力提倡个性主义,要求文学要全面表现个人的追求,并以此为尺度引进了一大批表现个人的作品,如当时易卜生的流行。这也成了当时区别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一个标准。周作人认为传统文学是群性的,现代文学是个人性的。这种倾向使新文学的初创淹没在这种个性主义中。由于启蒙主要是精神革命缺乏实践内容,因此先驱们也就没有为自己提倡的个性主义建立起相应的理论实体和实践模式。当时有各种形态的个人主义。具体观点不一,这些理论都直接来自西方,还没有与民族文化整合,没有科学体系时就匆忙地运用,是比较感性的主张,缺乏哲学与文化意识的整合,成了一盘散沙。在实践上,当时的个性解放主要是婚姻自由、恋爱自由,没能获得更广泛的意义,只成了美好的理想,在鲁迅的作品中得到反省和终结。

2群休的精神解放:改造国民性。追求文学改造国民性的目标,也只停留在精神上。给国民灌输的精神是个性解放与社会责任感。

第三章 白话文学思潮

白话文学思潮是指五四时期以倡导与创作白话文为主要活动的文学思潮。与批判与启蒙文学思潮不同时期出现,比它们更早。批判启蒙文学思潮涉及的主要是思想,白话文学思潮涉及形式文体。白话文学思潮是在批判旧文学正宗用语文言的基础上来倡导新文学的用语------白话的。在创作实践上,白话文学思潮是成就最高发展最为完备的成效最为显著的。白话文学思潮的理论形态上完备,创作形态上最为成功。关于白话文学思潮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白话文学思潮涉及的是创作用语,属于形式问题,思潮则是

一种思想上的倾向。这有一定道理。而忽视了文学存在着两种形态:理论形态与创作形态。白话文学思潮提倡白话文创作,这就是它的倾向。从这点来看,白话文学思潮在理论形态上是文学思潮。

第一节 白话文学思潮兴起的背景

一 社会历史背景------外因

1社会的变革,新思潮不断涌现,使中国传统文学的正宗用语文言越来越没有力量反映社会历史现实,表达新思潮内容的责任,也就是文言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等,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文言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构成了白话文学思潮兴起的最直接的社会背景。

2五四时期人的发现使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留洋的,往往从人出发思考文学问题。当他们将文言与白话与人的需要放在一起考虑时,白话对人更有利,相比而言文言效果差得多。一是思维方面,用文言从思维到表达过程中需要二度翻译。白话则有利于表情达意。另一方面,白话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文言的劣势在于只能使所有人用一种固定的腔调说话,使得文学上出现一种滑稽的局面:用胡适的话是乡下老太婆要打起唐宋八大家的古腔。总之,用文言塑造人物形象不仅不能达到真实,而且那种完全与人物无关的腔调,不近人情的腔调不能使人物立起来。

3当时中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西方式的学校教育制度代替了中国学堂体制教育。中国的学堂教育体制下,教育内容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基本上不涉及自然科学知识。这就形成了一种评价人才的价值标准:用文言写作文章的能力。进入现代后,新式学堂就是按照西方教育制度建立起来的。

中西方教育体制有本质区别:中式是要培养官僚,西方则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方法发生改变,教育内容不同。中式的主要是四书五经,西方除了社会科学外还涉及大量的自然科学,价值标准亦发生改变。

二 中外文学发展的启示-------文学史的原因

中外文学变革的历史事实,在外国文学史上,每一次文学的改革最初的突破口都是语言文字。如但丁。在中国文学史上,从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到陈独秀等人倡导的白话文运动都是如此。

“一代文辞的风气必然随着一代语言而改变”。------傅斯年。

白话文的先驱们根据中国人的特征来倡导白话文。

三 语言对人与文学的重要性------白话文思潮兴起的内因

语言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起点。人创造了语言,人类智慧的起点是语言。

马克思等从形而上的角度提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新文学的先驱们看到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胡适说,文学不过是最尽职的语言文字。

第二节 白话主张与人的尺度

白话作为言语系统,一样具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两个方面。从形而上来说,言语本为思想之利器,用之以宣达者;从形而下来说,那所谓的引车卖浆者之俗语是具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他们对白话本质意义上的探讨都是以人为尺度,落脚点是一般大众。在形而上的宗旨-----表白各种思想白话更容易明白。正是这种特征,使新文学的白话与文言泾渭分明。“文言以晦涩的外衣养成国民那种笼统的心思”。白话主张提出就是要以白话为沟通公斤工具,利于人的交流。提倡白话也就有意识的解放了文学,并且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五四的新文学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与这种“人的尺度”密不可分。白话具有浅显性,可以使大多数人与前进的文化发生联系。白话主张中不论是建设性的还是否定性的都与“人”关系密切。 19xx年教育部确立的白话学习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白话主张与改造国民性的关系:白话直接明了可使人 直接透视或表达思想。

第三节 白话文学思潮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特征

一 现代化特征

在内容上,它直接反映了时代对文学的要求与时代发展同步。现代化特征显而易见。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学思潮的现代化个性特征:鲜明而浓厚的人的意识。

1 从新的文学史观出发,明确提出白话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正宗的观点,此观念与传统的文学观对立。而且它是一种有意识自觉的新的主张。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些有价值的白话文学,因其是不自觉地是无意识的,没有能够争到文学正宗的地位。白话文学的主张也没有被提出。五四先驱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发现白话文学价值的群体。正如瑞典的雅克布-布克哈特所说,真正的发现者不是那个偶而碰到那个东西的人,而是那个他找到所要找到的东西的人。

2 从文学形式本体出发,明确地提出了新文学就是白话文学的主张。它彻底地叛离了传统文学观的体系同,不去充分强调文字的社会价值以及“美在心灵”的审美观,而是从形式上去界定新文学的本质和特征。它在最基本的观念上确立文学的本体-----语言的艺术。此观念与五四时其他的文学观有一定联系。联系点在白话。谈论白话的主张不可能离开新的文学观,谈论新的文学观又都不能开白话。他们本身是统一的。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胡适的“八事”与陈独秀的“三大主义”都是兼顾了内容与形式。白话与新文学观关系密切。它帮助新文学解释其特点,成为其前提;它本身与写实文学观、人的文学观同榜并列。

3 从文学艺术规律出发,勾画白话与文学现代化的关系。文学的现代化由时代、语言决定,时代制约现代化的内容同,语言决定现代化的形式,但是内容要现代化必先语言现代化。白话因为适应了文学的规律,因而能满足文学现代化的需求。从语言与文本的关系上看,白话

与文本本身的现代化有直接关系。在叙事性文本中,两套话语(叙事者话语反映了作者风格的重要方面;人物话语直接显示人物个性),在白话中,它们表现得很明显,在文言中则完全相同,所有人物一腔。从文本的特定的话语方式中,文言有一整套规范,表达是有一定的修饰的,不变的。如典故。思乡:王粲登楼,仲宣八赋;送别:一曲渭城,阳关三叠。在作家与读者间设置了双重障碍。以死的典故来规范活的情感,要么削足适履,要么小题大作,不可能完全吻合,会消减情感的独特性丰富性。而白话可以恰当地表达情感。

二 民族化特征

表现在对中国传统的白话文学用语的继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革新。在文学的层次上,语言是民族形式的第一个标帜。汉语则是中华民族的的第一个标帜。由于历史原因,汉语被人为地分为两类:口语与书面语。且文言是正统的文学用语,文言文也就成了正统的民族文学。白话不是正宗,即使从唐以来产生了大量的白话作品,仍被划入非正统。这就是中国文学的两个系统。平民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学,贵族文学也就是文言文。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存在两种明显的关系:新文学与文言文学决裂,新文学与白话文学融合。文言是死文字,是历史的存在物,不能再发展,因为它主要不是来自于口语,无源;白话是活文字,既是历史的存在物,又是现实中使用的言语,随着时代发展,源于口语。死、活的对立昭示了两种文学决裂的必然性,揭示了两种文学的本质关系。与传统白话文学的关系是现代文学民族化的来源。在继承传统与努力现代化的融合中,现代文学得以发展进步。语言文字的定律:墨守陈规,即兴创造,二者是矛盾的。语言本身有稳定性,交际时必须遵守已有的语言规范,作家若违反则一无所得。此种品格决定了一写程度的墨守陈规的必要性合理性。先驱们倡导白话时遵守了其规律,在因袭传统中有所创新,有了自己的天地。源头:传统文学与新文学的白话都源于日常口语,基本词汇大致相同,语法规范大致相近。倡导的契机:传统的白话文学为先驱们提供了依据,认为中国文学应以白话为正宗。

第四章 以人生为本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它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

第一节 兴起的特点和背景

一 背景

人的解放与发现的必然结果。这是大的环境、时代背景。

1 批判旧文学以后建设新文学的时代需要。在批判后,理论上自觉提倡,并且有大量的创作作品问世。

2 介绍外国文学的某种倾向,这是一系列思潮兴起的原因。通过介绍风格比较接近的作家作品而不自觉地走到一起形成某种思潮。

3 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主要指一种哲学观念、思想方法。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绪论认为,五四时期的科学主要就是进化论。文言使国

民的思维方式和理解力不发达,造成国民笼统的思想。严复《天演论》第一个把进化论引进中国。在五四十时,进化论影响最大。“民主”的核心:自由(人与之相联系的是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它们使得一作家正视现实和历史,从而找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二 特点

1 强烈的社会意识。先驱们强调真诚大胆地看待人生,写出人生的血与泪。在理论和创作方面,要为下层人说话。作品如鲁迅的一系列小说,乡土派的作家的作品。

2 浓厚的文化意识,并且具有深刻性。改造国民性是其体现,并且形成了规模。国民性是一个民族的民众比较稳定的普遍的精神状态的体现,它负载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内容,负载着精神文化、风俗文化、制度文化、地域文化的内容。

3 显然的群体意识。它的价值追求是为最广大的民众的人生,在理论与创作上均有体现。如问题小说乡土小说。他们注重追求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生,如在创作中对某种类型的人生的反映,苦难的人生愚昧的人生灰色的人生理想的人生。

4 在艺术风格上有强烈的悲剧色彩。这分为以鲁迅为代表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悲剧,以及单一悲剧。

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

文学研究会19xx年成立,文学主张既丰富又单纯。它作为五四时期最大的文学团体,不仅同仁众多,而且发表的关于文学的文章非常多,所论及的问题也非常广泛。文学的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等,20世纪西方文学涉及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问题无所不包。其基本主张一目了然,就是写实主义与为人生,且为人生是核心主张,现实主义则是为人生的一种合理形式。但在论述现实主义时出现了偏颇,把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混为一谈,因为没有从哲学角度去看待,也没有当作文学观去理解现实主义。

1 文学的本质论-------其基本主张的出发点。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反映生活的意义。

2 如何实现文学的为人生?

三个影响因素:文学自身的品质、作家的修养、民众的接受程度。

1文学自身的品质:真的品质、美的气质、智慧的内涵。真,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的真实;美,文学的艺术品性;智慧,理性的评度。三者不能彼此分离地统一在一起。没有美,作品成为哲学和科学的记载,只有智慧的内容,成为劝善文。

2作家自身的修养:要有文学的修养,教自我的精神与万物表同情,与宇宙同化,而非文学技巧,指的是一种思想态度和情感追求,是形而上的。要了解人生的意义,知道人生价值所在,随时都可发挥。要留心社会各方面的考察,揭示社会的真相。直接慎重于文章的修饰的

功夫,合于美的形式。这四点缺一不可。

3大众的接受:这对文学大众化问题的思考有帮助。提出了为民众的主张,并提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不能够以民众的鉴赏力为标准,降低文学的品格,迁就民众。要解决这个矛盾,一方面思想上把握健康的方向,造出优美的作品,在欣赏上照顾民众的习惯,采用机智的潜移默化地、因势利导提高民众的审美能力。即以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为目标。这与赵树理的为民众有很大区别。他们明确地提出了“民众文学”的主张,这是他们为人生主张的一个成果,并在《小说月报》等同类报刊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也是他们的理论贡献。周作人在19xx年提出平民文学,强调一种文学精神,1922、19xx年提出民众文学,还原为大众能够接受的文学但不能迁就;在30年代,左联提出文学大众化的要求,在社会实用层面上,政治目的性压倒文学性,讨论规模系统;40年代,毛泽东提出“为工农兵”主张。这些主张,新文学的关注大众一直贯穿其中,只是理论重点有别。国统区强调文学的精神,解放区没有讨论只有执行,更多的是社会意义。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要与农民接近、靠近。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丁玲在解放区主流文学的包围下,仍能够坚持鲁迅的启蒙的批判的传统。

3 个体的群体化。这是达到目的的途径。包含两个层次:

1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个体的群体化表现在必须先有独立的精神作品才有个性。个性是作家必备的条件,也是作品唯一不可缺的。但这不是目的,只是出发点。目的是通过个性的表达揭示普遍的人生。作家的眼光要注意个性与社会的全体,为人生就要求个性与人生的普遍性结合。

2作品的内在构造:作品必须是充分个性化的,独一无二的,虽然不得不取材于个别的事个别的人,但是必须使个人事实能代表社会全体。即使是一己的私事,要纳入到人类一般的举动,替天下的人抱不平。个性必须共性化,这种个性群体化的要求,从创作规律来看就是典型化的要求,即个别表现一般,扩大个人经验为普遍的,从而使个体化在普遍中升华。从社会效果来看,作品与环境不适合,与社会少关联,不过是雄丽的词句和玄幻的空想的结合而已。作品没有达到个体的群体化,则不能尽文学的使命。他们还认为,个体的群体化是新文学与旧文学的区别之一。在理论上,积极意义是推动了新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是文学反作用于人生有了切实的保障。由于文学内涵的丰富性和普遍性的加强,也使我们看到了新文学发展的明显路线。周作人的文学、胡适的人间本位主义时,个性主义成为新文学的一种追求。文学研究会时,个性主义被广泛引进,要求群体化,有显然地重群体轻个体的倾向,但仍有弥补。问题小说是其理论的直接实践。

4 写实主义。这是达到目的的形式,是一种合理的形式。与自然主义是同一概念。在他们的提法里,它们都要求对现实作客观再现,因此茅盾认为二者是一类的。它们所要求的客观原则都是一致的。他们抓住了二思潮的共同之处,即客观性原则的实质。从社会需要看,不讲究实际观察与客观性是中国文学不能进步的原因所在。而药方就是自然主义。文学研究会的同仁们虽然倡导自然主义但没有达到理论性的研究。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文学》中强调自然主义对人生的态度“实际观察、如实描写”。他所强调的是文学上的自然主义,而不是人生观的自然主义,所采取的是自然主义派的技术长处。因为他们没有从本体意义上去区分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仅仅从它们的某些倾向和原则的来看,所以将两者混为一谈。这体现了文学研究会虽然理论上丰富,但缺乏哲学意识,而创造社则不同。

第五章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节 概述

他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呈现出一种由盛而衰的状态。几经波折高峰是五四,20世纪后半叶他没有真正得到发展,80年代在知青小说中昙花一现,又很快被现代主义淹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一 演化轨迹

三个发展阶段:

1 五四时期:成绩斐然盛况空前,激荡澎湃的黄金时期。正如创造社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在五四以后,浪漫主义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趋势,"狂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尚习的口号。当时簇生夸张之群。五四时期被称为有浪漫主义文学倾向的团体至少有四个: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中期的新月社。即使是如文学研究会这样的团体,其中一些代表性作家创作中也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表现了浪漫主义倾向。如庐隐的创作深受郁达夫影响,以书信体/自传体写小说。许地山以一种饱含宗教色彩的笔调写出了另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例如传奇色彩异域情调.叶绍钧与王统照的早期创作也都流露着浪漫主义倾向。现实主义更多地注重客观讲究客观再现,浪漫主义则相反。浪漫主义也强调真,不过把真作为表达主观情感的基础。如叶圣陶在早期创作中流露出主观情感因素很强调美和爱。王统照将主观的强调推向了极端过于强调则显得幼稚,如他的<微笑>.文学研究会的其他作家如沅君/王以仁等.文学研究会这样一种创作丰满的典型的现实主义性质的团体也如此可见浪漫主义当时影响之大.创造社是五四时期最典型的浪漫主义倾向的文学社团。

浪漫主义思潮的特征:抒发了破旧迎新的狂飚突进的精神,焕发出昂首天外的英雄精神,展示知识分子分裂的人格与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厚的感伤气氛和忧郁的情调,以郁达夫为代表。郁达夫显示的感伤的浪漫主义倾向在当时比郭沫若那种昂首天外的英雄主义的浪漫主义倾向影响要大得多,他所开创的带有感伤忧郁情调的浪漫主义影响了许多人,连郭沫若也不例外如<星空>。

浅草社/沉钟社的创造主要受到那种感伤情调,强烈的反抗精神直率的自我表现的影响,但仍然有其自己的特色,<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他们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现心理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个世界,将真和美和善歌唱给寂寞的人们。也就是他们更注重汲取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更具有现代感。

弥洒即muse,认为在从死早牢里解放出来的民众之间,在古典文学将要被动摇的情况下,有提倡浪漫主义的必要,浪漫主义运动就是反抗一切旧礼教的运动。是以青年人的理想和小孩子的心为唯一永久真理的创造运动,是表现个人天才的运动。但是其创造中的反抗精神缺乏,比创造社更具有唯美主义的浓厚色彩。

新月社早期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又一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崇尚情感灵感天

才,也非常注重主观,视创作社为同仁,竭力推崇创造社,闻一多写文评论<女神>既批评又表扬。

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蔚为壮观影响很大,因为时代特色的关系。

2 20世纪20年代末

以革命的罗曼蒂克文学为代表的,他与五四时期的思潮既有联系亦有区别。它也是一种浪漫抒情文学,其创造者很多是创造社的成员,后来的青年作家蒋光慈等人,也是具有罗曼蒂克的气质与风格,甚至在别人批判浪漫主义时仍然为他辩护,抓住了浪漫主义重主观激情理想的风格;放纵情感,直抒胸臆,坦露思想的风格的继承;继承了浪漫英雄的传统,作品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气息,雄浑慷慨的激情,狂热的复仇精神,发现了粗暴的叫喊,艺术上追求质朴强化。和郁达夫的忧郁感伤的传统,不少人作品有明显的自叙体的特点,这是郁达夫小说的特点,述说一己的痛苦与哀愁。并将个人的感伤情绪与当时的政治情绪结合起来,而郁达夫是与五四气息结合,即与反抗情绪结合,代表性作家洪灵菲。

重大区别:革命的文学是五四浪漫主义思潮向左延伸和发展的产物,因其抛弃了五四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倾向而不讲艺术,强化了文学对社会的作用,并把其作用推向了极端到,导致了标语口号式的文学的出现;抛弃了个性意识,强化了阶级意识。

此时的浪漫主义行之不远影响不大的原因:社会和现实的原因,严酷的现实斗争不容许人们用浪漫的态度去对待革命以及有更多的幻想而要求行动;理论界对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所持的尖锐的批判态度,完全否定.从学理历史唯物主义时代需要文学发展规律出发去否定;代表性的形态创作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理论上对文学规律的看法错误,着重它的宣传功能,对中国社会性质分辨不明,创作上对政治功利性的追求,极大地影响了对艺术的探索,对个性意识的批判,又限制了作家的主体个性和创作意识的发挥,革命加恋爱的创作模式,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没有优秀的作品支撑。

3 20世纪40年代

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尾声,在当时有相当影响但没有掀起大浪。他承接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余绪。当时抗战进入最艰苦的时期的,人们需要轻松的文学抚慰。代表:郭沫若,继承了自己五四时期开创的浪漫主义传统,六个历史剧是继承<女神>后的又一次大爆发。《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孔雀胆》。想象丰富气魄宏大,感情奔放,理想色彩非常浓厚常把主观情感融入人物,屈原几乎就是夫子自道,形成了其历史剧创作的原则,对待历史“为我所需”,历史不是僵死的过去,而是驰骋想象和才能的江河,借古人的骨骸来鼓吹时代的声音。历史剧从不企图描绘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追求历史的诗意,是诗意融合在时代激情与自己的激情中。总的创作原则及规则是“失事求似”。

徐纡在当时国统区文坛红极一时,创作风格比较接近,承继并发展了五四时实行浪漫主义文学特征,作品表现的感情无节制地渲泄与五四时的接近。他们的浪漫主义小说有自己的特点:人物和故事凭空捏造;异域情调和神秘色彩的极力渲染;刻意追求哲理和象征意味;流露出回归自然的情趣;华丽而浓艳的词藻、铺陈。他们的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形态,也是他们小说的价值以及小说的文学史的意义所在。

二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态

主要有四种形态:

1 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五四时期的主要文学社团;徐纡、无名氏的创作。

2 革命罗曼蒂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有明显缺陷的特殊的思潮,理论上的非科学性,创作上的非艺术性。

3 革命浪漫主义的以郭沫若的历史剧为代表.

4 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浪漫主义。在性质上它仍然属于积极浪漫主义,但在风格上她与五四时代以及徐纡、无名氏的为代表的有区别,属于温婉韵雅灵秀的浪漫主义,代表主要有周作人、废名、冰心、沈从文等的小说,冰心的小诗等。它贯穿了整个的现代文学思潮,没有掀起大浪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没有刻意表达知识分子的苦闷躁动的心态,也没有描绘社会风云变幻的大潮,而是另辟蹊径描写20世纪中国的田园生活田园风光,讴歌纯朴真挚人情美与人性美,在那个苦难严峻的岁月,奏出了优美和谐又略带忧愁的田园牧歌,作品非常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现代几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比较

从时代思潮入手去比较,五四时期的以自我为本位,后两时期的主要以群体、阶级、民族为本位,导致了他们在情感思想艺术上的不同。

1 54时的倾向:反封建要求打破人性的樊篱,呼唤个性解放。54后倾向于反帝反封建,打破束缚阶级民族解放的各种落后的政治制度、帝国主义势力、反动的意识形态。

2 情感内涵:54时期表现出的特点是同情弱者伤悼个人的失落,崇拜个人英雄。此后表现出的特点颂扬文明反思自我。

3 艺术风格:五四时期表现出的是热烈而感伤,奔放而悲凉,明亮中藏有忧虑,欢快中不乏沉思,此后则乐观得可爱,但不踏实缺乏生活与个性的基础,天真得做作,悲而不壮,理性太强,之后悲壮激烈而又神奇。

第三节 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在创作形态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理论完整成就很高特色鲜明。

一 哲学基础(泛神论与生命哲学)及对基本理论与创作的影响:

1 观察生活的角度的影响:天人合一物我一体是泛神论的世界观,也是观察生活自然的思想基础;关于人作为生命现象的内在的构成了创造社同仁的理论创造的出发点。人作为生命现象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有感性生命形式的内容也由理性精神的内涵。创造社极大地发展了

人的感性生命形式的合理性,如郁达夫充分肯定了人作为感性生命形式各种自然欲求的合理性,直率大胆。

2 对创作情调的影响:对生死乐观的泛神论的价值观,成了创作的重要情调;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泛神论使创作形成了一种气势,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生命哲学的重感性的特点,形成了情为中源自然流露的情调。

3 对理论主张的影响:泛神论引发了艺术就是自我的观点;生命哲学对人的感性与理性存在的认识,直接催发了个性与个性意识以及艺术就是个体生命冲突及其表现的观点。

二 理论与创作的主要特点:总体特征是突出主观个人与自然。

1 满含生命意识,更和敢于反抗一切束缚生命的规范条文。

2 注重情与爱的渲泄,但情爱徘徊在神圣与颓唐(对女性的态度是理想的寄托人生的慰藉顶礼膜拜的对象,也是肉欲的对象)、理想与现实(理想总是美的善的好的但却是虚的,现实总是丑的恶的却是真的)、英雄情思与感伤情怀之间,由此构成了两类主要形象:普罗米修斯式的殉道者形象、维特式感伤才子形象。

三 发展的两个阶段即不同面貌

1 两个阶段与时代相关:54高潮时期,突出地反映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精神,集中反映了在艰辛中奋斗的人高昂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即使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也体现了敢于反抗执着追求的精神与心声,郁达夫作品中人物的忧郁感伤也是觉醒的表现:不屑于描写和谐宁静的画面而表现民众强烈地向上力,炽热的感情以及人在环境中形成的个性意识,无意于追求优美与雅致,而呈现出一种遒劲的强悍的力量与美。

2 五四低潮时,特点是鲜明地展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和苦闷心灵,弥漫着浓厚的感伤情调与忧郁气氛,不太着力于表现广阔的时代风云,不呈现出战斗的姿态,将艺术的触角内敛于自身,侧重展示个人内心世界,挖掘个人灵魂,解剖与反思自我。他们对人生的探求生活的追求总是找不到答案,因而只能感叹。但他们在精神实质上仍是反抗的,作品凝聚了人们在高潮过后的黑暗现实中作出的深刻的思考,弥漫着忧郁感伤的氛围,充满自我反省的哲学思辨意味。

思考:五四时期与19世纪西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比较。

四 五四浪漫主义的理论形态

基本上建立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论的体系,表明了中国第一次具有了现代的浪漫主义文论,他开始于五四时期也完善于五四时期,在中国的近代古代是没有浪漫主义文论。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

1 文艺的本质论。

不同的文艺观有不同的本质论,现实主义对客观感性世界的观照与描摹即客观浪漫主义,本质上是为主观性世界的开掘与探求即主观。创造社主张把内心的要求作为一切文学创作的源动力。艺术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而是创作主体内在心灵的外化。艺术的发生与归宿归属于人的主观精神的范畴也就是艺术的产生和服务的对象都是人人的精神。在1926新月社是强调主体的感受和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闻一多说,诗是最主观的艺术,艺术是对客观对象加以主观的渲染,把主观情感转移到具有感情色彩的对象上去,把主观情感渗透到物象的生命里去。夸大情感想象灵感对创作的决定作用。情感想象灵感构成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论的核心内容。情感是文艺的中心和基础,在主情说中也有偏颇,他们将感情与理智完全对立,并对理智痛加贬斥。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心里机制,是创造性的观点,是文艺生成的起点。强调想象但没有忽视客观实在对想象深层的决定和制约作用,仍然是唯物主义。灵感是艺术成功的保证,灵感的发生是内外结合的结果,生活的经验与主观的体验结合生成灵感。

2 艺术的生成论

主张自我表现说。艺术是表现自我的因此,把艺术的一切规则法则视为束缚压抑自我与个性的东西而拒绝,拒绝接受外在的人为的规范,主张听命于内心的要求。主张艺术的绝对自由自我,在摆脱束缚方面,创造社主张绝对的自由,新月社主张艺术形式的绝对自由,认为艺术的自由来自于对艺术规范的驾驭。

3艺术的功能论

表面上似乎矛盾,主张一方面为艺术而艺术另一方面艺术本身是具有功利的,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而且具有深刻的内容。揭示了文艺创作的规律和文艺的社会属性。为艺术而艺术给予创作过程说,作家创作中没有功利,把握了文艺的精神性特点.功利说针对于完成后的产品即其作品而言的,作品在社会中就应该发挥作用。

第六章 复古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节 中国现代的两股复古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30年代的复古主义思潮是五四复古的翻版,没有价值。

1 基本上差不多几乎一样,竭力维护文言文的正宗地位。

2 复古的出发点一样,就是反对新文学新思想,维护旧道德旧文学。

3 褒扬文言文贬低白话文。

第二节 五四时期复古主义的思潮

有三次:

1 林纾, 19xx年发表了大量的攻击新文学的评论诗歌小说,贬低新文学及其运动,维护孔

孟之道及文言。

2 学衡派,以“昌明国粹”为旗号,其理论主张有明显特点:论辩性,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3 甲寅派,特点是:论辩色彩针对性强,政治色彩。其复古不是纯粹的学术讨论,他主张建构的基础是循环论,并把这个观念应用于创作中。

第七章 左翼文学思潮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与30年代。

第一节 左翼文学思潮的实质

它的出现在中国现代阶级阵营与政治阵营分化明朗化的背景下。

激进性:将社会主义条件下才适应的文学从苏联照搬与正蔓延苦难深重的中国并大力提倡。

革命性:在否定了五四以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情绪基础上提出一种崭新的文学方向,革命文学的方向。

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在阶级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学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它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在中国地体现,是早期共 产 党人文学思潮的发展并影响了20世纪40年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复杂内容及形成原因

一 内容的复杂性

1 在理论上,既具有带左倾特点的文学理论和主张,又有真正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时中国的文艺实践结合的极为有效的理论主张。

2 在创作形态上,创作领域左倾理论――>革命罗曼蒂克文学,另一方面鲁迅茅盾的创作淡化了革命文学色彩。鲁迅杂文的人学性质,丰富的人生体验精湛的艺术,奠定了杂文在文学史的地位张,彰显了左翼文学在艺术思想上几乎无派能企及的深度和高度。矛盾的小说史诗规模,理性的色彩显示了左翼文学无可比拟的宏伟气势与理性光芒,也使左翼文学早期的公式化规范获得了高度的艺术之美。

二 原因

1影响的源头的复杂性:受到苏联文学日本无产阶级文学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2作家的主体条件。

第八章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 出现在五四时期,受到西方的影响,基本上是在外来文艺思潮的情况下形成的,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所没有。它表明了20世纪以后的中国文学开始自觉地与世界文学同步,标志中国文学的封闭性彻底被打破,中国文学开始融入世界文学的潮流。

2 它的出现有特殊性,是我兴起的背景与他所反思的内容格格不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没有为他的产生准备土壤,中国正把工业文明当理想追求。在西方他的背景是工业文明的发达造成的人性扭曲和压抑,个性的丧失。当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象征在先驱们看来还是美的,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30年代以后白热化的民族阶级斗争也没有为现代主义思潮提供土壤,但他却出现。

第一节 现代主义思潮概观

三个时期:五四, 30年代, 40年代

主要组成成分是象征主义,代表诗人有李金华、戴望舒、九叶诗人,最具代表性的是穆旦,他们是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方面的代表。总体特征:忧伤的情绪之唯真;美好的生命意义的追求之为善;象征朦胧之唯美。

一 李金华诗歌特点:情调怪,将人生的丑填进诗中,把以丑为美的审美情趣推到了极端;章法怪;他的理论与创作是不一致的,理论文章清爽顺畅,诗歌以丑为美。

二 戴望舒:习惯上称他为现代派诗人,因为其诗歌具有现代主义的味道、他的诗歌特点是:

1 塑造了鲜明的自我形象:是青春病的患者,感伤;是精神家园的追求者,与现代主义的精神一致,但这个自我没有目的,因为他不知道家园在哪。

2 鲜明的意象生成艺术:较好的融汇中西诗艺的特点,成功地结合使其意象生成有鲜明的特点,最突出的是意象意境化。

三 穆旦:他的诗歌有着最鲜明的现代诗风与最深层的哲理内涵,九叶诗人是流派风格最强烈的诗人。特点是:着力表现自我的搏斗,精神上指向自我,内敛于自身,反省分析自我,表现出生命的焦灼感、痛苦和丰富的经验;极力扩展诗情的张力,寻找诗情的现代化方式。

第二节 两化特征

一 民族化

1 主题精神的现实化,诗歌较少形而上的关于生命意义的玄思,多是与个体民族生存相关的,与传统的忧患意识一致,现实主义的问题相关。

2 意象的意境化,最成功的中西诗艺融合以中为主。

3 以感性为主的审美倾向。

二 现代化

1 注重精神世界的探索,突出心灵体验的内心化倾向,与“文以载道”决裂,与五四时期的肯定自我人格基础上的自我表现不同,它是怀疑自我,苦闷与体验由怀疑而生成,是形而上的。

2 意象体系的现代化。传统的相对单纯,现代的抽象形成新的意象体系。传统意象由自然的优美的存在物比组成,现代的除容纳以外还突破了传统:意象的都市化,丑怪意象大量出现;意象的知性化。

3 结构的无序化,语言的陌生化,这是文体上的最重要的特点。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3...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除法一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2笔算除法时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表示几个十所以商要写在被除数十位的上面3单价数量总...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更多试题请到新课改教育网厦大附小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班级姓名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最粗秒针最细最长秒针走1小格是1秒...

20xx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20xx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3时针...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8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二)笔算除法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知识要点: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一)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一本册知识点二单元课时知识点第一单元乘除法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知识点1掌握口算一位数乘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3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西你的后面是东你的左面南你的右面是北4简单的线路图的描...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测量113米分米70毫米厘米8千米米5069米千米米4厘米8毫米毫米6吨千克7621克千克克2比一比然后在里填上或单位相同直接计算或比较数字大小单位不同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或比较30分米13米19xx克2...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千米1公里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2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31根跳绳的长度大约2米一个杯子的高度约1分米手指...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归纳整理

世纪金榜圆您梦想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3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西你的后面是东你的左面南你的右面是北4面向东方右手边是...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