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示范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时间:2024.4.20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示范专业

建设总结报告

我院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紧紧围绕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调整专业结构,明确学院的专业建设方向。20##年,学院在原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企业的用工需求,新开设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培养机电设备装调应用技术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一、专业建设概况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德技双优”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创新“三元二翼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能力拓展课程+活动课程”的课程体系,并辐射引领系部相关专业的共同发展;完成部分专业能力课程标准的制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成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的申评以及校本教材的撰写工作;借助专业教师工作室,在技能竞赛和教科研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提升的平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师徒结对、学习交流、内培外引等途径,培养了专业带头人、骨干及双师型教师,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富有热情的师资团队;与扬州广菱电子有限公司等4家大中型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成西门子PLC实训室与电机控制与典型机械传动装调实训室,改造电梯检修实训室与光电实训室,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有机衔接和区域职教的共同发展。该专业主要以学制四年的“技师+本科”培养层次为主,目前毕业生累计达300人以上,通过最近几年的毕业生回访以及企业的调研,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辐射引领了扬州及周边区域机电专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二、保障机制与举措

(一)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提供专业发展保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出特色的客观需要。为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学校坚持育人为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既重视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又重视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产业合作型的合作机制 用学校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与企业合作。形成的企业是学校实训基地,学校是企业技术提升的基地,形成长效运行机制;项目开发型的合作机制 以学校的先进仪器设备和人才技术优势,开展技术服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人才订单型的合作机制 开展“订单教育”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以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训企业型的合作机制 成立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提供平台,以此吸引企业的参与。同时,这些企业成为我院的学生实习基地和就业单位。目前,每年一度的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听取企业对人才培养意见和建议的论证会,成为校企合作的洽谈会,成为企业之间的交流会。

(二)采用校企合作举措,走人才培养捷径。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示范专业的建设,得到学院的支持和引导,由学校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法规,支持和引导校企合作的发展,并给予财政上的支持。给予合作企业以适当优惠的条件,吸引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充分依靠市教育局和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协调作用,拓展校企合作空间领域。争取与更多的知名、品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三、专业建设情况

(一)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充分体现了我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办学特色。坚持每年开展本专业就业情况的市场调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课程改革,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市场需求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教学要求,实施复合工种的人才目标,使毕业生更贴近企业用人的需求,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在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德技双优”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能力拓展课程+活动课程”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应用专业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设计自动控制系统并参与加工能力,独立装配、调试运行能力,编写设计过程的相关文档能力,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目前已成功培养出300多毕业生,并受到企业认可。

(二)教学改革及创新

以省校两级本学科优质工程教研项目为载体,大力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积极申报省市级精品课程,20##年《机电设备设计安装与调试》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年《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建立系级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保障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顺利实施,纵横科研课题与教学相结合,带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结合专业特色,选择先进实用的教材,有的教材例如《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与PLC》《机电一体化系统》配备了多媒体的教案,课件,满足了信息化的教学需求,为了增加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同时巩固验证专业理论知识的科学性,结合学院现有的设备,编写《电工实验指导讲义》讲义,结合实际工作过程,研讨各类教材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编写了部分教材,达到现代企业用人的要求。

专业教师多次展开教学方法的研讨,对特色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与企业专家交流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拟采用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习领域为阶段的教学模式,并要求老师能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行动导向等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能自己制作实物,并在教研室会议上展开讨论,取长补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专业性较强和学生较难接受的专业课程,学校还配有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课题可以在仿真实验室中通过仿真实验,模拟工作过程实训等过程中直观形象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环境,以中央控制机发出指令或做出演示,学生在学生机上响应教师的指令操作或观看教师的操作过程,有效的利用了教学资源,学生在学习时能形象的接受知识。

(三)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秉承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路。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师徒结对、“传、帮、带”等一系列制度,促进了师资队伍的薪火相传与不断发展。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专业课程领域中,主干课程均配有学科带头人,各学科带头人在教学质量监督与管理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研讨中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专业的建设,借助于“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建设,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注重对专任教师的培训力度,并形成长效机制。近几年,本专业共选派12名专业教师赴德国进修;10人次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培训;组织了20人次的校本培训;定期组织专任教师赴企业锻炼与培训交流。加大“引进来”的力度:不拘一格降人才,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满足高层次、多元化教学的需求,打造了一支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核心、双师型教师为基础、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四)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培训,学院有满足本专业学生实习的专用实习室20多间,工位500多能同时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岗位技能训练,学校于13年来投入近400多万元建设能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生产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实验实习开发率均达100%,多媒体教学实施完备,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有效。设备的购置能够代表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尽可能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满足学生三五年后工作的需要。现阶段学院购置机电设备安装为维修设备,具备一定科技内涵和跟踪技术前沿的特征。能保证本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实习训练在校内完成。

除此之外,本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在教科研及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本专业多年与德国合作的积淀优势,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结合国情校情,积极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切实可行之路。

灵活采用企业师生工作站、订单式冠名班等多形式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直接与生产一线对接,促进校企间的项目合作和课题研发,切实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实现校企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新建了“协鑫光伏”、“中凌高科”等四个冠名班,实现订单式培养,实现名优企业对专业建设的拉动作用,受到企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五)教学精细化管理

我院实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规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已建立、完善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把教学质量的评价作为经常性、日常化的工作,并把平均价结果与岗位聘任和年终津贴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制定学生管理及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定。

在系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省教学管理文件,按照学院教学管理体系开展教学工作,坚持每天上下午个两次教学监督巡查教学实习情况,每个班级均有班级日志,有教师记录班级情况。系、教研室两级领导普遍听课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教学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各教研室每学期两次检查教案和学生作业,随时有教研室主任抽查教按和教学进度及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每学期两次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考评,各教研室主任根据考评情况对相关教师进行通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进厂实习学生每人每月写一份顶岗实习学生月报表,并由单位签署意见盖章交回学校。班主任每月回访企业检查学生实习情况。

(六)专业能力培养

职业技能: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我国职业资格能力要求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培养具有维修电工技师证书、维修电工高级、钳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能人才。其中20##、20##、20##年本专业学期总评成绩及格率达100%。通过学院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职业能力已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并且符我国技能考核鉴定标准。我院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共有619人参加学习,合格率达99%以上,其中388人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学院注重技能培养,在12、13、14年中毕业生参加职业技师资格鉴定合格率达90%以上,12、13、14年高级工总评成绩及格率达98%以上,中级工总评成绩及格率达100%。

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课余期间对本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并不定期的进行教师经验交流或总结,师生技能训练同台共进,在科学、合理的竞赛训练计划下,本专业师生技能竞赛获得可喜成绩。

四、专业示范与贡献

(一) 移驾“双元”模式,实现引领示范

本着“开放联合,需求导向,国际视野,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的教育理念,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在建设过程中,专业全面引进、借鉴、消化先进职教理念和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我院IHK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扬州地区及周边经济的发展,通过成效突出的校企合作与国际合作,走出了特色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二)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引领示范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创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累累硕果:本专业与扬州广菱电子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新型生产线已经正式投入生产使用,与江苏中凌高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电气控制柜已经成功运用在企业生产中。

(三) 竞赛屡创佳绩,实现引领示范

本专业师生积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类技能竞赛,并取得多项优异成绩。其中,20##年第二届省“状元杯”扬州赛区选拨赛学生组包揽前五名;20##年第二届江苏省 “状元杯”技能大赛学生组三等奖;20##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江苏选拨赛学生组二等奖;20##年11月第五届江苏省机器人大赛暨第一届全国机器人运动大会选拔赛机器人体操项目的冠军。

(四) 课改发挥优势,实现引领示范

根据培养目标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对课程体系的结构进行创新,形成“纵向”课程体系结构,既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实现 “三类”(基础类、实践类、拓展类)并重发展,力求使学生达到“精一、会二、学三”目的,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五、专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有待扩展  专业发展过程中,学生的诸多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现代化的企业生产进行,而选择合适的“婆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校企合作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优化,转型升级,以点带面,实现与区域大中型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

(二)教学资源建设水平亟待提高  社会企业对于学生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在数量上急需大量的高级蓝领,从事一线操作的技术人员;在质量上要求学生能跟上企业先进生产设备的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实训设备资源尚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建设的进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我们需要增加对教学设施、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以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此,恳请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我院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示范引领作用,为企业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员工,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和社会荣誉度,更好的服务社会。


第二篇: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一、项目建设目标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三个方面。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落实课程发展规划以及建设计划,对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使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充分体系理论实践相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创新工学结合的机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 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创新工学结合的机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贯穿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一体化教学,建立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敬业精神,培养职业能力与素质。

打破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惯例,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三个专门化技能平台,进而完善“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实用性、可操作性,在构建、实施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并具有较强示范性和指导推广作用。

2.构建“学练一体化”的动态循环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群,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练一体化”的动态循环课程体系。

建设以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结构。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建成7门网络课程,7门核心课程。

3.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逐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逐步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改革,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所谓整合,不是把有关内容机械地拼接,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水平以及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1)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进行整合。同时,依据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加大本校教材的开发。

(2)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这一类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实际任务来驱动教学,把单纯的理论和实作有机结合,把相关相邻课程进行合理整合。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能将多种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通过两年的建设,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学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满足“项目驱动”和顶岗实习教学的要求;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懂技术、具有项目实施能力的,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培养2名高职称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骨干教师、聘请8名企业兼职教师,从而形成校内专职教师19人(含4名专业带头人,7名骨干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8人,总数达到30人的专业教学团队。

(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立足教学,兼顾服务”的原则,在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中,突出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性、开放性,扩建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实训室和CAD/CAM实训室,新建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电梯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和创新实训室。积极与企业合作,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出发,以培养岗位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推行“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模式,新建14个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融校内外教学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于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环境。

二、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全部建设任务,达到预期建设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完成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三、专业建设资金执行情况

按照建设任务书资金预算,本专业建设资金预算300万元,实际投入    万元,资金到位率约%,

并有效使用到各专业建设中,具体各专业资金预算和执行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项资金执行情况分项明细表

四、项目建设成效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效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三能力”(“扎实的职业岗位能力、突出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良好的工作协作能力”)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通过对机电职业岗位群等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行为能力进行分析、归纳,构建能力教学主线。以“项目驱动”为主线,以复杂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装配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及机电设备技术改造与设计和机电设备销售等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并将课程体系融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效果良好。

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突出能力、优化和重组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专业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学生项目开发能力为目的,打破传统课程内容的局限,优化整合课程,推行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课程内容体现最新技术,使学生能力符合社会职业岗位最新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校企合作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有利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同步提升,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我们已经建立按照企业标准搭建的软件开发平台,并且在校企合作开发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项目案例库,形成“学练一体化”的动态循环课程体系。

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综合素质能力这两个目标,我们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做了整体的修订。首先是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其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40%,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都有专周实训课程。这样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双向不断的反馈、思考、修正和提高,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真正地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无缝对接,相互验证、补充和提高。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课程情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包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方向和数控技术方向两个方向,开设课程总表见表3。

表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课程总表

3.课程资源建设

(1)核心课程建设

成立核心课程建设团队,编写核心课程建设任务书。完成《机械制图》、《PLC应用技术》、《数控机床诊断与维护》等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多数课程资源数字化,并投入使用。建成了《机械制图》、《PLC应用技术》、《数控机床诊断与维护》《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加工工艺》《数电机与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原理与维修》《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9门核心课程网站,并已投入使用。

(2)网络课程建设

建成7门网络课程,为学生营造一个自我学习、拓展职业能力的学习平台。成立了网络课程建设团队,编写网络课程建设任务书。建成了《机械基础》、《机械CAD》、《计算机绘图》、《焊接方法与设备》、《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子线路分析与实践》7门网络课程网站,并已投入使用。

(3)教材建设

配合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积极进行教材建设。目前,《机械制图》(第二版)、《机械制图习题集》(第二版)已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PLC应用技术》教材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与机床电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已出校内讲义。 完成各门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在课程网站上发布。

(4)精品课程建设

建成了《机械制图》、《塑料模具设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3门级精品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1师资队伍建设概况

(1)建设目的

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通过两年的建设,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学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满足“项目驱动”和顶岗实习教学的要求;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

(2)主要建设目标任务

定期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高等职业教育学培训,增强专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开展教师教学设计比赛、精品课程评比,年级统考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和引进工作,经过两年建设,力争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2名在省内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11名,“双师型”教师20名,稳定的兼职教师达7人,下企业顶岗实践教师数达到专业课教师的95%,通过提升学历、高校进修、主持科研项目、企业锻炼等方式培养提升,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和任务如表所示。

表4: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单位:人

(3)建设资金投入预算

表5:教师队伍建设预算

2、师资队伍建设完成情况

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主要内容,要创造各种条件,激励教师成功,学有所长,不断进步。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帮助青年教师早日成才。根据机电工程系制定的师资队伍建设(三年)目标规划的总体安排,到20##年,利用三年的时间,建设了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做出了重要保证,师资队伍经过3年的建设,已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专业教师数量适当,整体素质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现已基本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培养和造就出了一批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切实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实现了教师由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的过程。

(1)制定了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

努力提升教师的素质,这是学校兴衰的关键,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队伍素质的首要任务,从学校层面到系都制定了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和方案,包括《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兼职教师聘用文件》等实施性计划。明确了目标、规划,制定了方案,使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合理、高效运作。

(2)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

以“教师发展为本”,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审机制,健全教育教学奖励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试行评聘分离,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制度了《专业带头人评选办法》、《专业带头人暂行规定》、《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各种教师的能力要求、资格条件、申报、审批、待遇等制度,使师资队伍建设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搞活用人制度,通过师资队伍的管理竞争流动,基本上形成骨干教师“稳得住,进得来”,不胜任或不合适教育的人员出得去的良性态势,形成“上岗靠竞争、聘任靠实绩、报酬看贡献、考核看实效”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3)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已经完成了孔杰和占刚2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两位教师获得了副高职称,取得了硕士学位,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有一定造诣,谙熟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到国内著名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培训,具有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熟悉我国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的现状,具有国际视野,能正确预测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具有主持中型项目开发的经历,在行业、企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了解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和桥梁作用。主持专业建设,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编写教材;组织本院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提高了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组织召开高水平的专业研讨会和面向学生的讲座,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信息,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把握行业脉搏。

(4)骨干教师的培养

已经培养毛卫秀等11名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分期分批到中达集团、振华公司等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他们已经成为机电一体化领域的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同时从振华公司等企业聘用7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既熟悉PLC编程操作又精通机械加工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达到省级技术能手技能水平的技术工人担任骨干教师。通过培养与引进两种方式相结合形成一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加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的能力。

(5)“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

创新“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使用激励措施,通过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进行项目改造等途径,建立“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持续培养的良性机制,主要通过实行严格的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在指定企业进行不少于5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目前具有“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比例达到教师的82.3%。

(6)青年教师的培养

加强青年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参与课程建设,支持青年教师通过进修、提升学历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学历水平。20##年机电一体化及相近专业师资队伍中研究生(含在读)的比例有显著提升。每年组织一次青年岗位能手评选,打造了一支“敬业爱岗、技能精湛”的技术服务团队。

(7)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之间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三年内从振华电子集团、中达、振华科技、宇光科技公司等自动化技术领先企业中聘请了8名专家、技术骨干作为长期稳定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了课程体系开发,与专职教师共同编写自用教材、建立教学资源库并承担实践实训教学。同时,注重对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培训,通过“专兼互培”提高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支层次和结构多样化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的超过了骨干教师的50%。

(8)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机电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带动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专业群师资队伍情况如下表:

表6: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师资队伍统计  单位:人

3、取得的成效

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研、教改、学术研究,开展了各种教学观摩课、示范课及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近三年教师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8篇、已出版教材6部、完成了17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获得以下奖项:

表7:教师队伍所获奖项

(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成效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室建设目标是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力求具有真实的职业氛围,按专业群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配套,扩大规模,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率。建设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校内实训室。继续加强现有实训室的改建、扩建工作,提高校内实训的比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如表8所示。

表8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表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与企业合作,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出发,以培养岗位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教改思路,推行“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模式,常年保持与校外实训基地紧密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建立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新建16个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融校内外教学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于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环境。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览表如表9。

表9 校外实训基地与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效一览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建设主要成效如表10所示。

表10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主要成效一览表

五、特色与创新

特色和创新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灵魂,没有办学特色的学院就无法生存与发展。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在办学理念与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质量管理、素质教育、特色与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机电一体化专业属于老牌专业,专业建设根底扎实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它与学院发展史一样走过了近40年历程。从1973年创办的“贵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开始,到20##年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升建为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支柱专业。在从中专到高职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机电一体化专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到多元化专业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初级技能型人才到就业为导向的高级专门型人才质量的飞跃,为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实用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也为国家建设输送了一批优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出特色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进行实践教学创新
   通过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校内实训教学、独立实习(实训)、校内综合项目实训、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实训)总学时占各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务实诚信态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初步建立岗位职业实践体系,并从机电一体化模拟实习,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实践到机床电器维修,到实训室的不断完善,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创新;开创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新形式。

2、依托校企合作,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状况,必须在专业建设环节中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本质特征。具体说,就是建立具有显着特色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特性,再造特色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几个主体框架,即: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方向、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内容等的独特性与独占性,使其显着区别与同类高等院校所办机电一体化类专业。我院在和企业合作中成功开办了“台达班”“富士康班”等合作方式,不仅学生就业有保障,而且学生就业的质量也高于同类院校。

(三)、明确专业特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1、建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基本原则,确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目标性明晰原则。全面提升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性教学质量,明确高级技能性、综合运用型的人才目标。

2、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用一体化”动态平衡原则,加强课程体系的综合设置,优化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使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上体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3、大力推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批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成效

结合专业特色和地区行业企业情况,创新探索并深入实践“校+企”的合作模式,在专业建设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下,结合行业背景和专业实际建设情况,在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后,深化“2+1”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条件和保障制度,制定了《“行业订单”实施、管理办法》、《项目课程设计及教学评价标准》等教学管理条例。

深化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进企业资源,开发实训项目;模拟企业环境,开展生产实训;聘请企业教师,规范工作行为。同时,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台达集团等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培养班,众多学生通过订单班的学习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并就业,学生体现出的高素质高技能受企业的好评。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稳步提高。学生的双证制获取率达到100%,学生在参加2010“2010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技术—复杂部件造型与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 荣获全国三等奖;参加“20##年第四届“亚龙杯”全国高职院校“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 荣获全国三等奖。                                                                  

机电工程系

20##年12月

更多相关推荐:
0.GIS新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总结报告田永中为加快地理信息系统新专业建设的步伐,规范管理,提高新专业建设的水平,根据学校教务处、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系三方达成的协议,开展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建设总结报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xx-11-1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xx年选择了7个本科专业,确定进行特色专业立项建设,英语(民航业务)专业作为其中之一被列…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开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充分发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整体...

特色专业建设总结报告护理

随州职院护理特色专业建设总结报告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护理专业已有53年的办学历史是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前身是随州卫校护理专业20xx年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高级护理专业20xx年改为护理专业20xx年被评为...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电子商务专业由于办学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于20xx年确定为以实体实训实战为主题的院级特色专业一年来该特色专业的建设实施情况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专业将为地方经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

专业建设成果总结报告

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成果总结辽东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始建于19xx年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时期,是当时最早开办的财经类专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成为在辽宁省地区有…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总结报告一建设基础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自19xx年开设以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办学经验至今已有多名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巴林左旗建筑行业及领域及建筑企业的中坚力量现已经发展...

系统建设总结报告

六系统建设总结报告61引言611背景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来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解决目前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数据管理混乱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纸质为主要的数据存储方式的局...

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附件2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课程负责人一课程简介二课程特色三课程负责人及师资队伍课题负责人职称学位职务师资队伍四课程教学条件五课程教学改革及成果六课程网站建设情况七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建设措施院系盖章年月日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始建于19xx年是我校传统专业之一20xx年本专业被评为济南市骨干示范专业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本专业完成了建设方案所定的规划目标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品牌专业建设总结

附件2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品牌专业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二一年五月1填写要求1项目实施情况总结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数据详实所在系应严格审核对所填...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汇报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汇报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1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一专业发展定位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的龙头专业是省市指定的承担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教育部确定...

专业建设总结报告(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