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华中师大来凤附中陈峰)

关于高一历史小论文,高一历史有一种题型,是就历史上的某个事件,某个话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这样的论文该如何写作,我们是否有什么参考性的范文能给大家提供帮助。下面是高一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析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 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 ,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 德、日等国乘机走上法西斯道路 ,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美、英、法等国家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 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同时还使美国避免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并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和最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1936年9月26日,英格兰银行为阻止黄金外流 ,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有利地位,将银行利息提高到6 .5% ,致使原来流入美国市场达几亿美元之多的黄金从纽约倒流回伦敦 ,导致纽约证券市场的价格一度下跌。1 92 9年1 0月2 4日 ,纽约证券市场上有1300万股票易手。美国的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由于大批工厂倒闭,致使大量的工人失业。“1929年,失业者约150万,占民用劳动力总数的3.1%,1930年10月近400万,1931年10月近1100万,1933年初约1200~1400万”。最严重时超过1500万,甚至可能高达1700万,占整个劳动大军的1/4。在业工人的工资也下降了30~50%,“1929-1933年,劳工总收入从530亿降至31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工资总额从近120亿美元跌至70亿美元。”

…… …… 余下全文

篇二 :20xx历史论文范文

20XX历史论文范文

第1篇:高中历史的有效性学习

摘要:高中作为学习阶段的进阶,是个跨度,也是个桥梁。在这个阶段,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传统文化的传袭,让中国文化不间断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有效学习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气息非常的浓厚,而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久远,但是根本的东西不能遗忘,中国古代一直到近代的知识还需要学生了解,让学生体会当中的含义与精神,学习当中的精髓文化,让中国这个文化大国不断发展下去。高中是让学生充分吸取知识的时段,学生已经走向成熟,有相对完善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与鉴别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下,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与理解。这个阶段,无非是学习历史的大好阶段,不会像初中阶段那般感到枯燥乏味,开始感受到这种历史文化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愿意去汲取知识,只要找对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与了解,那么学生就会硕果累累。

高中历史教授的不再只是些粗浅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像历史这一类的学科需要死记硬背,这是一个误区,历史是用来了解的,并不是要用脑子强硬地记下来的,这样过个两三年不拿书本就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历史学科丰厚的文化底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受,感悟出自己的东西,拥有自己的见解,能合理地分析历史长河中的事件,被里面人物的精神感染。各种元素的文化,各式各样的人物,不可忽视的技术,有了兴趣一切也变得色彩缤纷。

要进行有效性学习,首先要透彻地了解这门课,知道它所蕴含的意义和需要了解的目的。高中历史需要学生把目光放在字里行间,历史不像其他的学科,课本上的文字并不是一味枯燥的,仔细品读能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而这些文化很容易让学生沉迷,产生兴趣,教师讲的东西大多是从书面而来,有时会穿插扩展的知识,如果对某一点很感兴趣,学生课后可积极询问教师或自己查阅书籍,这样学习的结果会更加成功。现在很多学生遇到难题或者知识点太多就这样由它过去,很随便的心理,这是要不得的,要大胆提出疑问,大胆猜测分析,主动地去学习,不仅能更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对学到的东西理解得更透彻。

…… …… 余下全文

篇三 :高中历史论文

高中历史论文

跨越时空,感知历史  44

——谈新课程背景下情景虚拟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情景虚拟法就是通过复现、模拟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跨越时空,让师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的真实,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进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虚拟情景,在导入新课时留有悬念,讲授新课时设有疑问,课堂巩固教学时注意回味,从而让历史变的生动有趣,让历史课堂变的丰富多彩,让历史教学活泼而有效。

 [关 键 词]情景虚拟  感知历史

新一轮的课程新改革正在有序而紧张的进行,人们也从一开始的困惑、彷徨到现在的接受与适应,许多人改变了“认为历史知识带有过去性,很难‘体验’”的看法,提出了众多感知历史的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其中就有情景虚拟法。情景虚拟法就是通过复现、模拟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跨越时空,让师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的真实,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进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方式非常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借助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历史变的生动有趣,让历史课堂变的丰富多彩,让历史教学活泼而有效。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景虚拟法,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尝试探讨。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虚拟情景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主阵地,怎样进行虚拟情景,使学生乐于学习,真正感知历史?

1、 导入新课时情景虚拟应留有悬念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第一幕,第一幕设计得好,就能唤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在第一幕中虚拟情景并设置启发性问题,悬念式问题,这样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置身于历史情景中,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导入新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情景:査士奇是汉代一位家道没落的读书人,为了养家糊口,他决定要“改行”,你认为他选择从事农业还是选择工商业,为什么?

…… …… 余下全文

篇四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高一(14)班           

                           组员:谢承融 周盛恺 吴昊

                             万诗怡 凌奕 虞心怡 张旭超

…… …… 余下全文

篇五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1

…… …… 余下全文

篇六 :历史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是一篇关于历史论文的范文,由中国范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免费提供,希望能够帮助您。

由于目前高三使用的《中国古代史(选修)》是在初中统编教材基础上的“急就篇”,无论是课本还是教参都存在着“失之过简”的弊端,这就给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教师难以讲解清楚,学生难以掌握的不少教学难点。加之,近年来历史高考加大了对高中难点内容的考核,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突破难点,就成了高三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对推动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对高三历史中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比较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教学难点也就能化难变易了。本文仅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原理对《中国古代史(选修)》的一些难点进行解析,供参考。

一、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剖析历史现象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而一切历史现象产生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就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如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这种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其“贤与能”的标准以什么来定位?在已经出现私有财产的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到底谁最“贤能”呢?这是学习“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后,学生产生的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扣结”。

如果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前夜着手,贫富开始分化、阶级逐渐产生,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是谁最有威慑性的实力,谁就能迫使大家把他说成是最贤能者了。“尧的比较富有,舜有储粮仓库,禹的父亲曾筑城保护自己的财产”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样一来,似乎民主公正的禅让制,其背后就存在着以经济实力夺位的真相。用《韩非子·说疑》的话来说,就是“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正是在这种凭借实力参与争位的禅让制下,也就必然会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舜逐共工夺尧位,禹放虞舜继其位,启杀伯益夺其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而王位世袭制则把这个参与争位的范围限制到王家子孙这一圈子内,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是历史的一个进步。而造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历史唯物主义又认为社会意识不仅仅以如实地反映社会存在为己任,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创新功能,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而创造出新的观念,进而又表现为在新观念指导下实际地改变社会现实,创造新的社会状态,这是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最高表现,特别是经过人民群众的实践之后,社会意识就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如东汉末年张角利用“太平道”的宗教意识,以“苍天已死,黄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学生身边的历史”征文(东莞一等奖范例高中)

2013 东莞市“中学生写身边的历史”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选登

母亲的东莞地图

广东省东莞中学高二(11)班 谢麦诗

指导老师: 张光洋 黄衬满

合上历史课本,默默地梳理了一下知识框架。思绪停在中国的 1992 年部分,陷入了沉思。重要的知识点其实很简洁易懂,莫过几句话:1992 年 1 至 2 月,邓小平南巡。10 月 12 日,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同时开始建设上海浦东新区。

这一年,全国上下都在忙着开办公司,搞三产。

改革与开放,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而这短短数十字,深刻地烙在一代人的心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深深浅浅,鲜明炽烈又静默渗透。它们成为了无数人人生的重要转折,创造了无数的梦,成就了无数的梦,带来了无数的奇迹。

很难得和母亲这么长时间而细致地谈论某一段岁月。

人们谈论历史,因为人们就是历史。

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内陆,吹到江西,吹到了母亲所在的小县城。未满十九岁的母亲刚从师范毕业,分配到一个离小县城二十里的乡村中心小学做老师。虽是中心小学,也只有一栋两层的教学楼,每个年级仅有一两个班级。遇上嗓门大点的老师,楼下楼上的学生可以同时听两堂课。体育课基本是母亲带着孩子们爬教室对面的小山包。

春日盛放的第一朵杜鹃花,夏夜的栀子花,秋季的枫叶,冬天的北风,都见证了母亲青春而开朗的笑靥。

年轻人,总是一脸赤诚的梦想,亦不知道这种铁饭碗,对年轻女孩来说实是嫁个好人家的砝码。她们只是想飞,飞向远方。

1992 年初,邓小平南巡。21 岁母亲,再也按捺不住自己那颗想改变命运的心。她利用课余时间,看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报刊,收集了很多珠三角企业的用工信息,逐一投寄简历,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回应。后来,母亲才知道招工都是要亲自去的,还要接受面试。

6 月,母亲带的毕业班升学考试结束。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中议论文范文: 关于个性的思考

高中议论文范文: 关于个性的思考

摘要:汩罗江畔,风萧萧,一位老人迎风伫立江头,他宽大的衣襟在风中飘荡,凌乱的头发随风飘舞,他准备把社稷、苍生化作泪罗江边的绝唱。历史说,这也是个性。这种个性让“精忠报国”的信念深深地刻进历史的胸膛,让屈辱的泪水融入了祖国的山川。

曾几何时,开学典礼上,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响彻了整个中国。历史说,这就是个性。

汩罗江畔,风萧萧,一位老人迎风伫立江头,他宽大的衣襟在风中飘荡,凌乱的头发随风飘舞,他准备把社稷、苍生化作泪罗江边的绝唱。历史说,这也是个性。这种个性让“精忠报国”的信念深深地刻进历史的胸膛,让屈辱的泪水融入了祖国的山川。

“你们村里还有几个共党员?”“不知道!”“难道你就不怕死吗?”“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就不是共党员!”在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她走向了冰冷的铡刀,走向了人生的辉煌。于是,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得光荣!”在这里,个性被刘胡兰演绎得气壮山河。在这里,历史告诉我们,个性原来是刘胡兰选择的革命事业,是她谱写的壮丽的人生乐章。

某班的班会上,一颗躁动不安的心,耐不住“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的诱惑,总是想知道山的那边是否风萧萧,林的那头是否草青青。他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仍旧“聊发少年狂”,趁着老师不在,他大踏步走上讲台,庄严宣告:“将来的我,能取代比尔·盖茨!”历史又说话了,听,这就是个性的宣告。什么是个性?也许我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不过,我知道,在我的词典里,痴迷不是个性,盲目更不是个性!个性应该是浩瀚海洋中的航标灯,是漫漫长夜里被渴望的黎明,是洞察万物的理智,是一生一世的追求。个性,它能使司马迁将屈辱的泪水融进笔端,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能使徐悲鸿挥笔画出《八骏图》;它能使一介匹夫执著追求,能使一代伟人奏出使民族昌盛的乐章。 个性,它跨越了时间、年龄的界限,它高扬理智、坚毅的大旗,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对于个性,我的思索便是如此。豁然间,我的心胸开朗了,原来我也有个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