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总结和知识点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一历史必修一详细内容总结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结论: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历史进退的依据。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 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 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1) 中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设相、卿士,掌管政

务。

(2) 地方:封侯和伯(方国首领)

3.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

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4. 分封制(“封建”指的就是分封制)

(1)目的:周武王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

(3)受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

(5)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

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7)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

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

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5.

(1)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

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

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规定家族嫡庶关系)

(3)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皇族到了第五代就

有了平民)

(4)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6.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为表,宗法制为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是分封制。

7. 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和等级制度,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监察:秦(御史大夫) 汉(刺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

…… …… 余下全文

篇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简要篇)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 …… 余下全文

篇四 :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小结

历史学考复习资料

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权利法案》的制定

1、时间、机构:1689年,英国议会

2、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3、意义: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国王“统而不治”,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英国国王很早就有在宫中召集一些贵族、大臣和高级教士开会、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2、“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召集几位重要大臣在一个小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3、后来,国王不在出席内阁会议。4、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成为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君主统而不治: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突出。

2、议会权力至上: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第八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及两党制的形成;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一、由邦联到联邦

1、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

…… …… 余下全文

篇五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二课知识总结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两场战争,两个条约,五次战役)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①原因: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大陆政策),蓄谋侵华

②导火线: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

③结果:清军惨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④五次战役:朝鲜:丰岛海战(挑起战端),平壤战役

中国:黄海海战(北舰主力尚存,邓世昌与致远舰军官殉国)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舰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1895年)

内容: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②赔款;大大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③开埠;(内地四口)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④设厂、免税。严重阻碍中国民资本主义发展

突出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要求

影响: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宣布破产。 ②客观上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高涨。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根本目的:维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③战争过程:天津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二课知识总结

北京

④结果:清政府屈服,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四.义和团运动

⑴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⑵口号:“扶清灭洋”

⑶高潮:19xx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⑷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主观-根本原因)

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客观原因) ⑸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五.《辛丑条约》

内容:①赔款4.5亿两(税收受列强控制)

②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列强侵华大本营) ③拆炮台,加强了列强对中国腹地的控制

④禁止反帝(想永远奴隶中国),表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表明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相关练习:

…… …… 余下全文

篇六 :必修一历史考点总结

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皇帝制度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秦朝 )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

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

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明朝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1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2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

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一历史必修二总结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衣: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改良的旗袍、裙子

食:西餐进入中国

住: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通商口岸出现

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制度、社交礼仪

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政府的“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长假制度。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19世纪xx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轮船招商局的开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开端。

3.清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4.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xx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xx年代开始,还用互联网发送文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二、电影:

1.19xx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xx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xx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三、电视:19xx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四、互联网: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xx年代末,19xx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互联网的优势与作用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1)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分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一历史必修二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总结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 综述: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述至距今一万年左右。

2. 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 原始农业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4. 发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

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 耕作工具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农耕。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简便又轻巧。至此,我国耕犁相当完善。

2. 耕作技术的发展: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比撒播方法先进。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倒卖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3. 农业灌溉: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灌溉技术如翻车、斗车等。

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古代农业的变化: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2. 小农经济的形成: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3. 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但封建地主阶级严重剥削,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 综述: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在冶金、。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2. 冶金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铁器的使用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 制瓷技术: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4. 丝织技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蝉制丝织绸的国家。

二、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民间手工业的分类

a) 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