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古汉语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一、常见的双音古今异义

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

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 婚姻(儿女亲家;结婚)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 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 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

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于是(由这种情况;连词)

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 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 痛心(痛恨;极端伤心)

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

浩荡(荒唐;水势浩大) 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

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便利(吉利;方便)

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 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

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 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 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

流涕(流眼泪;流鼻涕) 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

同气(同胞兄弟;同类)

县官(官府;县令)

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

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

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 …… 余下全文

篇二 :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词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

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 婚姻(儿女亲家;结婚)

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

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 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 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 于是(由这种情况;连词)

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 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 痛心(痛恨;极端伤心)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 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 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 便利(吉利;方便)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 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

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 浩荡(荒唐;水势浩大)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 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 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

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 县官(官府;县令)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论古汉语中“是”字的使用

论古汉语中“是”字的使用

摘要:“是”字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中,词性、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试图对“是”字作为代词、系动词的使用作一探讨,以便深入了解古汉语的这一词汇现象。 关键词:是;代词;系动词

《说文解字》:“是,直也。从日、正。”段玉裁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 “以日为正”当为据日影定方向、定季节,此字会的当是“确定”义。日影是直的,所以有直义,用作动词即纠正使正直或订正等义。例如:

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左传》

昔雍子之父兄谮雍子于恭王,王弗是,雍子奔晋,晋人用之。(《国语·楚语上》)

“是”作动词也可以引申为表示肯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系词“是”。例如:

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告子上》)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我们由此也可以得出,“是”字作为系词用法是萌芽于先秦的。

“是”作动词也可以引申为“认为正确”。例如:

不法先王,不是礼仪。(《荀子·非十二子》

国君之所是,皆是之。(《墨子·尚同上》)

今成语还有“是古非今”。用作指示代词的“是”当由此发展而来。例如: 是,此也。(《博雅》)

由此引而申之,“是”也可以作形容词“正确”,略等于现代汉语里的“对”、“不错”等义。例如:

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世说新语·赏誉》)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定是非也。(《礼记·曲礼》)

偃之言是也。(《论语·阳货》)

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荀子·王制》)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氏春秋·察传》)

1

但是在先秦文献里面,“是”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当作指示代词来使用的。这时,“是”字主要起复指作用,复指前面的内容,使意义更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是”字常作主语,谓语,宾语,甚至定语。

…… …… 余下全文

篇四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四川省安县秀水中学 李代兴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 作代词

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 作助词

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 …… 余下全文

篇五 :古汉语中的6个重要兼词

古汉语中的6个重要兼词

作为兼词,它在许多文言文的句子所构成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经常是这样两个词:何不。翻译时,或者直接译为“何不”,或者译为“为什么不”。如果不知道“盍”的这种兼词性,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就可能出错。如:

《论语》中,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字:“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注意文中加线的句子。如果不知道在这个句子中的“盍”是“何不”两个词的兼词,而把它当成“何”的通假字,翻译成下面的样子:“为什么各自谈你们的志向呢?”这,与孔子的原意就刚好相反了;孔子的原意是启发他的弟子,让他们各自谈一谈志向,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为什么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盍,作为兼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再如下面一段古文(请注意文中中加线的句子):

济阳之贾人,渡河,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 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 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或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盍救诸”,一句话中就有两个兼词。如果不知道“盍”与“诸”均为兼词,凭想当然去翻译,翻译成“为什么救他”,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为什么不救他呢?”

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盍”作为兼词就出现过两次:

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句中的“盍”就是一个兼词,在翻译的时候,也应该译为“何不”,或者“为什么不”。

②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原文是“盖”,通“盍”,今本也写作“盍”)亦反其本矣。

…… …… 余下全文

篇六 :成语中蕴含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体现的古代汉语特征

成语是我们语言中的宝贵财富,它在表达上有言简意赅,形象意味强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语体风格色彩,深受人们的喜爱。一般认为,成语是表示汉语中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短句,通常以四字组成。由于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固定词组,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其中往往包含复杂的语源,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汇与语法特征,要防止望文生义,真正弄懂成语的意思,就必须把握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特征。

一、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民间口语,这类由人民群众口头语言流传下来的成语,一般都没有什么偏僻古字,语意明显,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如“一干二净、颠三倒四、七嘴八舌、半死不活、囫囵吞枣、趁热打铁、指手画脚、土生土长”等等。

二是来自于历代文献的成语,来自于文献的成语又有三种情况:有的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此外还有“开天辟地、天花乱坠、刻舟求剑、叶公好龙、杞人忧天、守株待兔”等等;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这样的成语还有“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望梅止渴、四面楚歌、暗渡陈仓、指鹿为马”等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文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如“走马看花”语出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水落石出”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此外还有“学而不倦、老骥伏枥、枕戈待旦、暗香疏影、未雨绸缪、鞠躬尽瘁、青出于蓝、物换星移”等等。

二、成语的古代汉语特征

(一)成语中保留了古代汉语实词的古义与通假

1.保留了实词古义。如“高屋建瓴”中的“建”在古汉语中是倾倒的 1

意思,“高屋建瓴”的意思是将瓶水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比喻居高临下其势不可阻挡。“不刊之论”中的“刊”在古汉语中是削除的意思。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的言论。如果望文生义,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建”理解为“建立”,把“刊”理解为“刊登”就跟成语的原意背道而驰了。这样的词还有:赴汤蹈火(汤:热水),人寿年丰(年:收成),休戚与共(休:喜悦),亡羊补牢(亡:逃跑),短兵相接(兵:兵器),奔走相告(走:跑),感激涕零(涕:眼泪),含辛茹苦(茹:吃),差强人意(差:尚;强:振奋)等等。

…… …… 余下全文

篇七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

古典诗文

2011-07-09 2052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特殊句式。如何准确地区分这两种特殊句式,对恰当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看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的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的主要类型有: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3、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5、中心词+数量词。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定语“可使报秦”放在了宾语“人”之后;又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中,定语“铿然有声” 放在了宾语“石”之后;又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定语“能不易其志”放在了宾语“缙绅”之后;又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宾语“爪牙”和“筋骨”之后。再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中,数量词定语“一双”置于了中心词“玉斗”之后。

看其是否为定语后置,可依据语法分析和其特殊标志(按类型特点)进行分析辨别。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现象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再看状语后置(也称为介词结构后置)。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两个“于蓝”在翻译时,要分别放在动词谓语“取”和“青”的前面作状语。

…… …… 余下全文

篇八 :古代汉语中的古今异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古今异义词

一:古汉语中常见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加(更;增加)假(借助;不真实的)信(的确;书信)河(黄河;泛指江河)橹(盾牌;划船的工具)赢(背负;胜或获得)走(跑;不行) 次(水边;量词)向(从前;对、朝或偏袒)穷(困厄、不得志;贫困、穷)

率(一概、全部;率领、轻率)再(第二次;又一次)原(推究;原来、原则)床(坐具;卧具)抑(或者;抑制)归(女子出嫁;回来)比(等到;比较)比(紧挨、并排;比较) 渠(他、它;水道)去(离开、距离;往)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阳、)

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发怒)危(高;危险)但(只;但是)略(夺取;简略) 将(请;将要)或(有人、或许;或者)爱(吝啬;喜爱)固(本来;坚固)

诸(之于、之乎;众、各)择(区别;选择)隐(哀怜、不忍;隐藏或隐瞒)稍(逐渐;稍微)诚(果真、如果;真诚)赞(引见、介绍;称赞)拜(授官;一种礼节)除(授官;除去)安(养生;安定、安然)鄙(边境;轻视或粗俗)池(护城河;水塘)摧(伤心;破坏或折断)汤(热水、开水;较浓汁液)按(查究;压住或按照)都(大;都市或全)病(困苦至极;疾病)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齿(年龄、岁数;牙齿)伐(功业、夸耀;坎)顾(拜访;回顾或照顾)会(恰逢)聚会或会议)间(参与;中间或间隔)控(拉;控制或控告)迁(放逐;迁移)景(大、日光;景致或情形)害(嫉妒;祸害或害处)摄(整理、整顿;吸取或保养)遣(休、被夫家赶回娘家;消除或派遣)冒(涂盖、敷上;冒充或向外透)奇(适宜;特殊的或惊异的)要(邀请、相约;要求)严(尊重;严格或严密)卒(死;士兵)寻(不久;寻找)章(花纹;文章或图章)速(招致;速度快)寝(丑陋;睡觉)

二、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整理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