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纪录片总结

纪录片《答案交易 诞生记》总结

陆承万

学习知识犹如吃饭,只有真正消化了才是自己的东西。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这门课程,也有机会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看纪录片,因为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每一部片子里都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而且它又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纪录片是自然素材的使用,而且需要运用艺术技法对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平时用空的时候,我常看看播放器里的纪录片频道,我愿意上CCTV高清纪录片频道、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英国的BBC、日本的NHK、韩国的PBS频道等,因为我觉得里面的东西即真实又有科学依据,与其看偶像泡沫剧还不如看看里面的一些优秀纪录片,既能打发时间,又能学到知识,是一举两得的消遣方式。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这门课程学习后,老师给我们一个创作纪录片的机会,我们寝室有五个人,我们是一个组。由于当时已经是期末了,时间比较紧,不仅要复习考试,还要拍一些其他课程的作品,所以我们经过商量,最终决定拍一个微电影,同时把微电影的拍摄过程记录下来,整理编辑成一部纪录片。

微电影是我们的自创作品,题目叫《交易》,内容是讲两个混大学时光的学生,到大四了才知道英语四级是与毕业证挂钩的,由于平时贪玩,英语成绩并不理想,而且马上就要考四级,已经没什么时间来复习了。于是他们决定走捷径,与专门从事英语答案贩卖的机构购买这次四级考试的答案。开始讨论的时候,我们商量微电影名叫《答案交易》,所以,纪录片名叫《答案交易 诞生记》。

从前期准备到拍摄完成,我们共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拍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也有些小困难,在我们小猪的共同努力、其他同学的帮忙以及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客服了那些困难,完成创作。

这次纪录片创作算是我们的处女作,由于技术不到位,编剧不够优秀,设备条件受限制等因素,影片有瑕疵的地方比较多,以后能够不断的学习、积累,得到老师的更多指点,我们一定会创作出更好的优秀作品。

…… …… 余下全文

篇二 :纪录片学习总结

纪录片学习总结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这学期我们这科课程是成组完成一部纪录片的拍摄。

在成组的时候我们选择跟关键组成一组,在最初制定最初主题的时候我们有几种方案,一拍摄辽师小吃街,二拍摄辽师十六舍的一位聋哑老人。当第二次讨论的时候我们发现以上两种方案都有其不可行性,方案一如果拍摄小吃街容易排成娱乐节目的感觉,不符合纪录片的要求,而且画面效果肯定不够美。方案二拍摄聋哑老人也存在问题,纪录片的语言十分重要,如果拍摄一位聋哑老人以我们初学很难驾驭,于是我们在第二次讨论的时候关键第一次提出了以拍摄我们09广电为主题,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方案比较可行,第一对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足够熟悉,第二拍摄地点就是我们学校拍摄起来十分方便,第三我们也可以给我们班做一份青春的记忆,等到毕业的时候留下一份纪念。最开始我们需要定一份解说词,我先写了一份,由于太过正式有点假…所以不太适合我们的纪录片,没定下来解说词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那个时候觉得别的组已经订好了初稿而我们比较落后所以我有点心慌,觉得是因为自己的解说词不适合的原因影响了我们组,上课的时候也有很多同学给我们组提建议,有的建议我们可以把我们班分成两种人,考研与非考研,也有建议我们拍摄其他组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因为同学都觉得我们班这个整体比较难刻画,也许拍摄

了很多素材,但是最后剪辑时会发现剪出来会很散,没有主题,我们经过讨论也觉得会出现这种现象。总之,那段时间我们组的成员都觉得想法虽然很多却有点混乱找不清主要方向,何老师看出我们的状态,于是约了一天集齐我们的组员到办公室一起讨论我们这部片子到底该如何拍,进过一上午的讨论,我们定下了基本路线,分为三个模块,学习,工作,娱乐分别拍摄我们09广电的生活,并且把我们的主题定位为成长。于是我们打算向我们班每一位同学要大一时期的照片以及大一时期拍摄过的短片,与现在大二的状态形成对比,在拍摄的这段时间我们班经历了几个比较有特点的活动:发现之旅,大合唱,家庭日。我们都进行拍摄,还进行了一些学习常态的拍摄,以及课上状态的拍摄。当我们进行初步剪辑的时候最开始是由关键剪辑初本。初剪很有感觉,让我们班同学都很有感触,但是整体结构还是有很大问题,于是我们和何老师又在办公室第二次一起讨论。老师问我们想体现出我们这个集体的什么特质,我们最后确定了四个关键词:专业 团结 活力 希望。关键词定了下来我们就发现之前定的一些访问问题以及一些访问的片段偏离了主题,我记录了老师给我们提供的几个主要问题,我们拍摄了刘明月和邢宇婷的访问,答案都是尽量贴近我们的关键词语。我们进行了二度编辑,我们四个女生聚在我们寝室,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转场都是我们经过讨论决定的,老师重申了我们的片子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整体架构不明显,突出不了改变,一些画面可以替换成更好的,也跟我们一起讨论定下了解说词,最后一次剪辑是我们组全体成员一起完成的,选择尽可能漂亮的画面以及更加体现我

…… …… 余下全文

篇三 :纪录片拍摄注意事项

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在纪录片拍摄现场,摄像师其实就是大半个导演,必须具有丰富的纪录片拍摄技巧。首先,他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悟力,敏感、灵活,能够及时领会导演的意图。即使当导演不在场时,也能迅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具有相对自主的纪录片拍摄手法。换言之,一个合格的摄像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导演意识。

从纪录片拍摄手法而言,一个摄像师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采用固定机位拍摄时,身体要与三脚架分离,否则你最轻微的呼吸都会影响画面的稳定;每次改变机位时,尽量将摄像机从架子上取下来,以免机器因为重心过高而倾倒。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要移动三脚架,也得先用手护住云台上的摄像机。

采用手持拍摄纪录片——尤其是使用DV机器进行徒手拍摄时,首先要保证身体姿势要放松,切忌那种似站非站,似蹲非蹲的姿势,否则,拍摄时间一久,就会引发肌肉的痉挛,影响正常的拍摄。还有一个诀窍,就是尽可能找到一个支撑物,比如墙壁、岗亭、电线杆等;(凯来影视后期制作网www.keleor.com)

在肩扛摄像机进行固定拍摄时,注意双腿要叉开,整个身体的重心要低一些,力求支撑的底盘越大越好。而在扛机做移动拍摄时,双膝略微弯曲,身体必须沉稳,尽量以身体的运动代替步伐的运动。

双腿要像灵活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移动车’,在持机走动中,要克服起步产生的身体起伏和落脚时产生的震动,以保持摄影机在运行中的

稳定;

右手要负责摄影机的稳定和画幅的水平,并随时按照内容需要左右摇动摄影机;

左手要不间断地按照画幅、光线、景物和距离的变化,及时调整光圈、焦点,并掌握着变焦距镜头的推、拉,有时还要担负清除障碍物的工作; 。

右眼通过摄影机取景框,不停注视着画面构图、焦点和拍摄对象的活动;

左眼(在取景框以外)观察摄影机画幅以外的活动,以便不失时机地改换拍摄方向、位置和拍摄对象,并在摄影机准备移动时选择可行走的空间,掌握录音师的准确位置,以免走动时相撞或录音话筒进入画面;

…… …… 余下全文

篇四 :纪录片拍摄心得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从中我知道了要拍好纪录片,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环境,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一样呼吸,一样喜怒哀乐。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这种存在。

在纪录片拍摄中,现场的声音是构成真实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忠实地录下同期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我们很多节目的同期声要么拒绝录入“噪音”,要么根据主观需要随意开启、关闭同期声,要么配以后期模拟音响。在拍摄纪录片中,真实还原同期声最好的办法,就是外接一路话筒收音,成为混合音响。

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复杂的。对于纪录片而言,场面不受我们控制。在人物众多的嘈杂场面,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令人困惑的“盲点”。我在开始拍片时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但一到现场,突然的变化会让我手忙脚乱。这是考验人的时刻。环境变化、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会干扰你的初衷。应该学会排除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意识,不妨反复问自己:“我事先准备的拍摄方案是否能行?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众多的事件或人物中,哪一个最有意义?如何去实施?”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短时间做出,因为你所拍摄的事件、人物是不能等待你的。

由于我们常常是单机拍摄,因而采访者的问话和倾听表情需要再一次拍摄。除单独录制采访者的反应镜头外,还可以采取拍摄采访者与被采者同处于画面内的镜头;拍摄一些同一空间中的其他物件,在后期制作中加入,既提供了环境中的细部信息,又调节了视听节奏;插入与谈话有关的其它画面。

…… …… 余下全文

篇五 :纪录片课程设计总结

纪录片课结束之后,收获到的是对一种艺术的喜爱和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当然,经过实践,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增长了不少经验。就像伊文思说的,纪录片是记录下今天成为明天的历史,在我看来,看纪录片的过程,是对一种不同思想和文化的体验,是一种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反思。而拍纪录片的过程,是在发现生活,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是纪录片最大的乐趣;此外,用摄像机去观察生活给我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生活,无论是摄像还是剪辑,都让我发现了一些生活中忽视的细节,这样的发现是很令人兴奋的,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

我认为电影是一门很深奥和富有灵性的艺术,但是接触了纪录片之后,我发现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比一般意义上的电影更为高级,在某种角度上也显得更有意义,纪录片人非常值得尊敬。本质上来说两者没有很大的区别,如果非要分的很清楚的话,我觉得电影导演是在写小说,纪录片导演在写自传;对于一个问题,大部分电影表现的是电影导演想要告诉我的,但是纪录片还是更偏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大多数纪录片导演也没有答案,有答案他们就去拍电影了。

如果一个人一生都能投身到纪录片的创作中,生命将是多么的激情!纪录片工作者在我心中一直是这样的形象——他们像探险家一样走遍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他们紧紧追随一个时代最前沿的变化,他们深入一种文化探索人类本质的情感,他们接近一个人物最真实的纪录他们的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社会有极强的责任感,他们耐得住寂寞,他们用纪录片这样的艺术方式来表达自我。我喜欢很多纪录片导演,也喜欢看各种形式的纪录片,看片子一方面是感受世界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就是和记录对象和导演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看一个好的纪录片也像跟大师对话。

人物纪录片要深入观察被拍摄者的生活,让片子更有吸引力就要去深入的了解人物,例如,日常的生活中发现非日常化的故事,纪录片有故事太重要了。如果说上学期的片子很大程度上为了完成作业,那么下学期就需要我们以一种真正做纪录片的精神去努力,也就是说,我们要深入的发展和拍摄对象的关系。

…… …… 余下全文

篇六 :纪录片拍摄技巧

纪录片拍摄技巧

在很多电视纪录片和其他许多影片中,被拍摄的人常常不是专业演员,因此不习惯拍电影用的各种器械,不习惯所有的电影工作者和他们的照明灯等,其中最怕的就是话筒。纪录片摄影师要使用很多使被摄者自然的许多方法。

1.不要小题大做

如果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电影摄制组的采访者在拍完电影后说道:“这就完了吗?”那么整个摄制组就要自我庆幸了。他或许想象过,会有整卡车的设备卸进他的起居室,人们转来转去,把他的房间当作工作场所,留下许多垃圾让他打扫,家具挪动了,一切乱糟糟的,素日的平静被打破了。毫无疑问,一切都像朋友和邻居听他说“电视台的人要来”时所断言的那样。

2.主人公的位置与镜头的选择

俯视人物可以贬低人物,仰视人物则提高人物的重要性。如果摄影时摄影机的高度与人眼齐,则可以说主人公与观众的地位是平等的。

3.照明

主光尽可能高些,但不要让眼睛处在眉毛的阴影里。要避免鼻子产生双影,谨防眼镜框造成的难看的阴影盖住眼睛。额外的光用得越少越好。

特写2-3秒、中近景3-4秒、中景5-6秒、全景6-7秒、大全景6--11秒、而一般镜头拍摄以4-6秒为宜。

记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是国际记录片界的泰山北斗,他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了拍摄记录片必须遵循的14条原则,对于使用DV拍摄记录片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些原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分析影片的成败,同时也可以正确指导我们如何运用手中的镜头。 1 不要去处理抽象概括的题材。关于邮政你可以写一篇论文,但是有关一封信你就必须去拍部片子。

2 不要背离包含下列三个基本元素的原则: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

3 不要忽视剧本,也不要在拍摄时碰运气。若脚本准备周全,你的片子等于完成了因此当你开拍时,即可以开始准备下一部。

4 不要忘记,当你拍片时,每个单独的镜头都是一整组镜头及整部片子的一部分。即使最美的镜头,如果不是放在合适的地方,甚至比最不美但有价值的镜头号更糟。

…… …… 余下全文

篇七 :纪录片拍摄方法

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绘圆法 设定中心线法 阶梯式递进法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绘圆法

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

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而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纪录片《篮球梦》、中国纪录片《远去的村庄》,就是运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队生活或历史事件做长篇纪录、报道的电影或录像节目。

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正如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的那样,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1.形象化的政论

苏联于19xx年出版的 《西方的电影和我们的电影》一书中,卢那恰尔斯基回忆了列宁在19xx年关于国际新闻片的口头指示。据卢氏说,列宁讲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有恰当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因此,列宁所说“形象化政论”仅指新闻片。后来,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形象化的政论”解释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此后,以讹传讹,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纪录片的观念,并使纪录片选题、风格越来越刻板、僵化。

2.纪录片的体裁有几种

(1)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展开一个广阔的面,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典型的连贯报道,宣传同一个中心主题或表现一种概貌。我们可以称之为“概述片”,如《大连漫游》、《西德印象》等。

(2)集中、突出地介绍一个典型单位,剖析某一个矛盾或解决、克服某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写片”。如伊文思的《须德海》,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放鹿》、《成渝铁路》、《深山养路工》、《向青石山要水》等,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体裁。

(3)旅游片。是摄影机纪录下来的旅游见闻或地理、风光散记。它常常缺乏中心内容,更多的是即兴拍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场景,给观众一个概括的印象。一些优秀的风光片常常寓情于景,通过对风光、物产及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寄托记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教育。比如伊文思的名作 《早春》,我国优秀纪录片《在激流中》等。这一类影片对摄影和编辑、剪接技巧要求很高,不然会搞成枯燥无味的“大拼盘”。比较好的风光片还有南斯拉夫的《春》、《夏》,我国电视片《青岛》、《西藏见闻》、《瑶山行》也属这一类。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