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辛弃疾名句

辛弃疾名句 1、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3、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5、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9、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0、 剩喜风情筋力在,尚能诗似鲍参军。

11、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12、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3、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4、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15、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16、 江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17、 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18、 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19、 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

20、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1、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22、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23、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24、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鹧鸪天·送人》

…… …… 余下全文

篇二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诗词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苏轼诗词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 余下全文

篇三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引 言

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他意气风发,博采众长,以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词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打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慷慨激昂,而且尝试了更加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的篇幅扩大,加入了多种表现手法。本文将从“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

(一)散文化的结构

散文化,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打破了诗歌化语言结构的凝练,即不要求语言的隽永含蓄,精美凝练, 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直截了当和明快流畅,一目了然。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奇句单行,语调的自由舒缓,语音的抑扬顿挫。词中通过写事抒情或者是通过写景抒情,把景物、事件、感情三者结合起来传递感情,也就是说辛词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写出来的。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为例: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

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是韩南涧六十七岁生日时,辛弃疾给他写的词。词的上片写南渡之后,朝廷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收复北方,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大业。因此,辛弃疾寄希望于与自己同有抗金志向的韩南涧,希望他为打败金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下片写韩南涧的文章家世以及出使金国时察看敌情为恢复国家大业做准备的事情,并且把韩南涧比做裴度、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是前代的贤相。辛弃疾希望韩南涧也能像他们三位一样偷闲置散,啸傲烟林,寄情山水,恢复中原,并殷

…… …… 余下全文

篇四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难度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有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下面我们主要谈谈辛弃疾在词境开拓方面的成就。

1)辛弃疾的词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体现出他的才情和人格,继苏轼之后他极大地拓宽了词境,具有豪放而凄美的风格。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2)辛弃疾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他的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

3)辛弃疾艺术成就最卓越的是以雄健之笔抒发沉郁情思的英雄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极大地开拓了词境。

4)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如:《破阵子》中“挑灯

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

5)他写的关于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作品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 余下全文

篇五 :辛弃疾的情词

辛弃疾创作情词的原因

一. 传统词风的影响

至唐以来,有五代十国,诗作日衰,而词作日盛;开始阶段以婉约词的创作为主,婉约词作传于民间,而词体也在不断发展;至北宋熙宁、元丰年间产生了有别于婉约词而词风刚劲,豪气四溢的豪放词,至此之后,豪放的词风日益盛行于世,词人以苏、辛为首。虽然豪放词有其存在的根源与发展的动力,但源远流长的婉约词仍被视为正宗,即至辛弃疾时代,这种观念仍根深蒂固。辛弃疾出生与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早期随祖父居于开封,少受业于刘瞻,使辛弃疾从小就受正统词风的熏陶和影响,于是辛弃疾仍得奉婉约词为正宗,而他的豪放词成为其抒情写怀的手段。

二.抒写情感的需要

稼轩词“意内而言外”者,比比皆是,他在词史上可谓集大成者。众所周知,稼轩是北方“归止”来的军人,他的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与偷安江南的小朝廷是不相容的。他政治上的孤危和屡遭 诽谤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辞,这就迫使他不得不采取幽隐曲折的方式,将这转化为理想爱情的词语来表现内心的压抑。

三 稼轩词中抒发对意中人的思念,也受到那时候交通不便、封建礼教的约束。夫妻或情人之间常常是聚少离多,而正是这种情况引发了古代文学史上游子思亲和闺怨两大永恒的主题。

辛弃疾情词承载的情感和内容

1. 伤时感怀:时代多变迁,大业未成,词人不免有所感叹,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到天凉好个秋!”作者作词与闲居带湖时,这首词言浅意深的咏“愁”,今昔对比,以昔衬今。上片写少年时乐观单纯,登楼玩赏,为文造情,无愁寻愁,无病呻吟,对“愁”缺乏体会。匣却“而今”一词笔锋一转,写二十多年宦海生涯后积压抑郁,有志难伸,壮怀激烈,有愁无告,对真“愁”体验透了。但深沉之痛却在结处用“吞咽式”抒情,以淡语出之,出人意表,极耐寻味。如此一来,作者不仅书法了那丝丝的愁绪,同时表现出那几许的无奈。用简单、清丽的文字,伤时感怀,作者的郁郁不得志的情感自然的流露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六 :辛弃疾词的个性风格

辛弃疾词的个性风格

辛弃疾,以豪放著称于词坛,以爱国屹立于史坛。其词并非文弱书生的无病呻吟,而这个文武双全,智勇双全的曾经的英雄一定会有极具特点的作品,以及风格出现。继承,发展苏轼词的豪放,也开拓了豪放一派,辛词以独特视角、笔法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爱国情怀。其军事意象的选取,人物意象的运用,写景意象的描述,咏物意象的构建,和动意象的象征,都反映出辛弃疾个性风格。

军事意象和英雄人物形象的运用反映了辛弃疾英雄情怀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寄托了自己远大的抱负也展现了其词的豪放悲壮、沉郁苍凉的风格。

军事意象,是辛词所独有的艺术特色,是辛弃疾熟悉军事生活和其特有眼光观物的结果,也是辛词豪放的表现之一。因为辛弃疾以其从军行伍,横戈杀敌的经历和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由于辛弃疾熟悉军事生活,又善于捕捉自己熟悉而具体的事物,用简炼的笔墨反映战场景象,词中军事意象的运用,以及由众多意象构成的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和词人渴望重返抗金战场,继续冲锋杀敌的愿望。在写军事生活时,吃肉、弹点、点兵、骑马、射箭是经常出现在诗句中的,用剑、灯、号角、弓、马等典型事物,塑造广阔的沙场景象,浓郁的沙场气氛。辛词中的军事意象,也都是辛弃疾强烈爱国情怀的抒发,是他宏伟气魄、博大胸襟的体现。它像号角,震荡人们心弦,鼓舞人们热情;它像战马,驰骋沙场,震撼人们身心。辛词中

所写的军事意象,大都是辛弃疾他自己行军沙场是目睹过的;所写的战争和军事生活,也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种种鏖战。他自身的豪放与词句所表达出来的豪情,是他在战斗中迸发出来的激情,是用杀敌报国的刀光剑影描绘出来的,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熔铸出来的。

词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豪情壮志和爱憎分明,还用历史人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比如,称赞“西都人物”,鄙薄苟安江左的“王谢诸郎”;赞扬廉颇、李广、邓禹、马援等为国立功的英雄,鄙薄因人成事的李蔡、清淡误国的王衍。人物意象的运用,是词人寄托和表达自己情感的重要方式。英雄人物意象的运用,是辛弃疾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也是对英雄人物的称赞和崇拜。辛弃疾的人生理想本来是统兵将领,也就是横戈杀敌的大英雄,能够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写上,笑驱锋镝”,他用词来表现自己的英雄形象和精神世界。他通过词也实现了自我的创作主张,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是辛弃疾对英雄人物的称赞和崇拜,也是他自己渴望成为像李广,孙权等这样的英雄人物。然而,因为历史的错位和朝廷的腐败,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或因遭嫉妒而被排斥,只好把自己的英雄理想寄托在历史英雄人物身上。正因为辛词中大量运用了人物意象,所以辛词中豪迈激昂,雄浑壮阔的个性风格便在人物意象的运用中体现了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七 :辛弃疾的词特点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集》,存词600多首。

辛弃疾始终把洗血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和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扩宽。他现存的600多首词,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弃疾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的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委婉的词,也十分得心应手。他的许多描写乡村风光合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tangta),小声铿鍧(hong),横扫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nong)纤棉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弃疾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词中,在这些词作里,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对

抗金战斗的回忆。另外,在《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己亥》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西楼》,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构成辛弃疾词的悲壮基调。

辛弃疾的词和苏轼的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阔达的胸襟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著,构成了辛弃疾词的一大特色。

…… …… 余下全文

篇八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词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辛弃疾 词 爱国主义

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 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

首先,南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纪,我国燕北女真贵族的金政权对宋朝的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常常灾难性的打击,也是全民性的。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金统治者实行残暴野蛮的压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残酷,前所未有,比“乱言”罪,人民稍有不满情绪便处极刑,他们对中原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十分苛刻。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存亡问题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女真贵族掠夺者和宋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权的利益,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这样,和战之争开始了。同时,南宋统治阶级为了支撑赔款,支付巨大的开支,并且为了满足其奢侈的消费欲望,加紧了对农民的剥削。不堪重负的农民多次进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毛主席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南宋从1127-----1279年有史料记载的就有二百多次起义。各族人民联合起义,势如燎原烈火,遍及江南大地。形成平民阶级和统治阶级尖锐而激烈的矛盾斗争,加剧了统治者的分化。 辛弃疾一生就沉浮于这些矛盾斗争的旋渴之中,这对他的生活道路、世界观和创作词,都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给他打上了时代烙印。为他以后爱国主义词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