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扬州慢 教学反思

《扬州慢》教学反思

和风中学 林红

本人于20##年12月23日第四节,在高二第十四班讲学《扬州慢》一课。

《扬州慢》是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扬州在隋唐、北宋时是著名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是以“废池乔木”点缀,渲染出一幅萧条冷清的画面。下篇写感想,先设想杜牧重到扬州,用“须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信的程度;又借“桥边红药”间接地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鉴于这首词的特点和十四班的学生情况。我的教学思路为:激情导入——诵读品味——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在把握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赏析——视频赏析——比较阅读——课后作业。

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但却是我们学生的薄弱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教师的“霸权主义”作怪。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并没有走老路子(先解题,再作者介绍,然后听读录音,教师讲解,作业或高考知识链接)。而是大胆的舍弃了书本上那些“死”的东西,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赏析上,变学生的被动学为我要学——语文知识模块无非是字、词、句、篇,而学生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升都有赖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所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让他们去与作品、与作者交流。基于此,我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诵。在学生无法把握词的节奏和个别字音时做了一些指导。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老师都会让自己的学生课前预习,但有一部分老师却没有进行反馈。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最终会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所以,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就这首词的内容,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不解之处进行交流。一方面,反馈了学生的预习,另一方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发挥了班级教学的优势。

…… …… 余下全文

篇二 :扬州慢 教学设计及 反思

《扬 州 慢》

教 学 设 计

一、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姜夔的《扬州慢》,这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中的一首宋词。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之一,从名家作品中可以窥见宋词的大体特征。南宋后期,战争频繁,一些爱国志士借词抒发,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麦秀黍离之感,倾吐身世流落之愁。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学的精华,又能感受词人的情感美,从中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文科倾向的学生,而且已是高二下学期。同学们对诗歌鉴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成系统,需要给学生在方法上以指导。

(三)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归纳和整理学习相关资料,增加文化储备,积累鉴赏诗词的经验。如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可以帮助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此同时,我搜集有关黍离之悲的相关资料,便于学生上课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思路

导入、展开、结束。以扬州繁华导入诗词,以现在扬州之况展开全词,以黍离之悲结束整首词。

(六)教学手法

诵读、背诵、涵咏鉴赏、多媒体辅助教学。

1、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配乐听读、名句朗诵、老师示范朗读、全班齐读等,在听和读中让学生接受语感训练,引起情感共鸣。。

2、背诵。诵读是习词的基础,诵读而不背诵,只是枉费工夫。通过背诵,才能加深领悟,渐入佳境,为后面的鉴赏作铺垫。背诵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 …… 余下全文

篇三 :《扬州慢》教学案例

《扬州慢》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指导思想】教师设臵合理的问题台阶,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本词的内容,合作探究本词所用的表达技巧,从而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特点是: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模式,让学生心情愉悦地、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问题。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2、了解本词的表达技巧并品味其妙处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品读、欣赏、探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其盛况在唐诗中更是屡有反映,你能想起哪些诗句?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张祜《纵游淮南》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做人生的追求目标,足见扬州的繁华富庶。几百年后,南宋词人姜夔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还是不是那个胜似仙境的扬州呢?这节课咱们共同学习姜夔的《扬州慢》(板书课题)

二、解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故词牌和题目统一。本词写扬州战后景象,又曲调舒缓的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简介作者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他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皆卓然成家。词尤负盛名。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立意幽远,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与情场失意,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四、介绍写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 …… 余下全文

篇四 :扬州慢教学设计(省教育学会获奖)

《扬州慢》教学设计

陕西省商洛中学 王晓鹏

一、【教材依据】

《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

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 …… 余下全文

篇五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姜夔的《扬州慢》,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推荐作品。这个单元以诗词为主,而本篇词是宋词,无非有是一代表。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之一,从名家作品中可以窥见宋词的大体特征。南宋后期,战争频繁,一些爱国志士借词抒发,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黍离之感,倾吐身世流落之愁。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学的精华,又能感受词人的情感美,从中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熏陶。

(二) 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高二年级中的平行班,学生对诗歌鉴赏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成系统,需要给学生在方法上以指导。

(三)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黍离之悲的情感

2、掌握本词用典、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归纳和整理学习相关资料,增加文化储备,积累鉴赏诗词的经验。如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可以帮助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此同时,我搜集有关黍离之悲的

相关资料,便于学生上课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思路

导入、展开、结束。以典故黍离之悲导入诗词,以诗词中的不同时期不同样貌的扬州进行对比突出黍离之悲,最后以黍离之悲结束整首词。

(六)教学手法

诵读、背诵、涵咏鉴赏、多媒体辅助教学。

1、诵读。这是学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个别读、配乐听读、全班齐读、师生齐读等,在听和读中让学生接受语感训练,引起情感共鸣。

2、背诵。诵读是学习词的基础,诵读而不背诵,只是枉费工夫。通过背诵,才能加深领悟,渐入佳境,为后面的鉴赏作铺垫。背诵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渲染出诗词特有的古典意境。调动多种感官和形式的感知,可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美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 …… 余下全文

篇六 :扬州慢教学设计

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扬州慢》教学设计

盐城市龙冈中学 管兆英

【三维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点拔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李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我也送大家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去走走、看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关于作者姜夔,大家了解多少呢?

二、知人论世:

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 …… 余下全文

篇七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姓名:HXH 地址: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中语文组

1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2

3

扬州慢教学设计

4

扬州慢教学设计

5

扬州慢教学设计

6

扬州慢教学设计

…… …… 余下全文

篇八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 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