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小说单元的教学反思

精教多学下的小说阅读教学浅议

钦州一中语文组 张敬华

【内容摘要】生本教育观摩学习回来之后,我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让我的语文课堂“活”起来。把教堂改变为学堂,以学生的实力情况为基础,设置阶段性学习目标,开展各种活动,鼓励探究、合作,让他们看到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辅以老师的精教,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获得拔节式提高,从而为他们的人生之路铺下坚硬的基石。

【关键词】精教激趣 主动性 合作探究

人教版高一小说单元的课文包括:《祝福》、《边城》、《荷花淀》、《装在套子里的人》。本单元的小说都是出自大师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处于当今这个娱乐文化盛行的时代,他们对于一些涉及社会时代的严肃话题的小说不太上心,他们对动感画面的兴趣远超出文字的兴趣,我用了不同的方式去讲解这些小说,以下是我的成败和我的困惑的总结。

外出学习的五天里,我让他们写了一篇读后感。就是说,任选小说单元中的一篇,写读后感,内容包括情节概要和感想。回来后的第二天我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交换批改作文,让他们找出对方作文的5个优点,多多益善,还要找4个缺点,点到为止。他们可以跟自己周围的同学讨论文章的得失之处。我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这种读后感的教学方式,他们不仅都能写出自己的一些独到的想法;还很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这样他们对作文的基本要求有了很正确的理解,往后也能按照这个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作文,还能够从语言是否准确、简洁明白,思路是否清晰,主题是否鲜明,字迹是否清晰端正等方面来评价一篇习作的好坏。通过这种精教的方式,比上一百次作文课的效果更好。当然,我看到了理科班和文科班存在的差距,文科班的语言功底显然较强,他们发现的文章的漏洞会更多,他们陈述对方问题的语言会更生动清晰,为了解决差距问题,我在理科班采取了培养“小老师”的方式。选出理科班的作文强手,让他们自组团队,由“小老师”去指导队员,一方面,“小老师”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兼朋友,队员们更没有拘束感,可随意谈自己的难题,队员们也就更易得到提升。

…… …… 余下全文

篇二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反思

【磨课反思】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磨课反思

王 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2、掌握从小说人物的肖像、语言、 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规范答题。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以我们熟悉的小说人物(猪八戒,林冲,关羽,别里科夫,林黛玉,小龙女)为导入人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高考题中小说类人物形象分析题展示,并小结常见题型和设问方式。

3、课本探原(即从高中所学的小说形象中总结探究小说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

肖像描写:祥林嫂

动作描写:林冲

心理描写:桑迪亚哥

语言描写:王熙凤

侧面描写:别里科夫

小结:人物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的形象。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好的侧面描写,更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4、小试牛刀

通过两个高考题中的小说人物题来分析小说人物特点。一个是《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中分析主人公马里诺的特点,二是分析《峡谷》中骑手的特点。

三、教后反思

本课力求课堂目标明确,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老师落实一个考点,学生就要过关一个考点,不抢进度,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吃透知识点。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在考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落实到小说阅读中,即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赏析刻画人物的技巧。因此小说教学应围绕小说的特点而展开,指导学生学会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形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根据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分析人物性格,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的能力。根据人物语言、行动、神态变化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 “形象”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素质能力、人生态度、人生观念、修养品质等。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阅读教学反思

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阅读教学反思

呼市28中学吕烈

我省的高考试题使用的是新课标二卷,在对阅读的考察方面设置了选做题,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基本上是一篇小说阅读,一篇人物传记阅读。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在做选做题时往往会选择人物传记类阅读,甚至有些教师要求同学去做人物传记类阅读,在教学中直接把小说阅读舍弃。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大部分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小说阅读较难,与人物传记类阅读相比,得分率较低,但是我认为不应该武断的让学生去选择,有些学生恰恰是对小说阅读理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强迫他们必须做哪类。

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的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精情感世界”。而必修5第一单元“情节与语言”要求我们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1.把握主题,一是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作用。

2.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 对于小说阅读,主要把握的是三要:人物、情节、环境描写。而本单元具体在情节和语言上有要求。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会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小说的同时,插入一些相关高考题型的解答问题,我们的课本是很好的素材,在高考复习时,我们老师会找大量的题,文章给学生做,其实,我认为把课本上的素材合理利用,应对高考真是绰绰有余。这就是要立足于课本。

我在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本单元内容时,首先给他们讲了有关小说的文学常识,比较系统性的,其实在之前必修的本的教学中已经渗透过很多,在讲必修五时把他们整理清晰。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分析情节,揭示主题确实是很有效果,让学生们在体会小说独特魅力的同时,对于小说阅读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接下来的选修课本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再进行强化。那么学生们对于小说的阅读理解再也不会有畏难情绪了,甚至是更有兴趣去解读小说,那么这样得分率自然会提升,而且把学生被动的做题变为了主动去鉴赏,甚至一些学生得到启示,对小说写作也产生的浓浓的兴趣,那么在作文部分也有了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 …… 余下全文

篇四 :作文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科幻作文教学反思

淇县前进小学 李树芳

开学第一篇作文就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科幻故事,对于科幻故事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因此在作文课上,我只是简单引导了一下学生,注意写作要有科幻性、想象要大胆、描写要生动后,就让学生开始了习作。结果当我收上来作文后,大跌眼镜,同学们的作文确实想象大胆、离奇,但没有一点科幻色彩。这是为什么呢?

我静下心来又把同学们写的作文细细翻阅了一遍,发现同学们理解“科幻”时,把重点都放在了“幻”上,而忽略了“科”,甚至有的学生都写成了穿越。看来我的本次作文教学失败了,这源于我备课不足,在讲解作文时没有带领学生认真理解“科幻”的意思。 弄清了失败的根源,我决心再次带领学生“二进宫”。如何让学生写好科幻故事?我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借鉴了一些老师的教案,于是展开了第二次的作文教学。

这堂课中,我先让同学们说说日常生活中所接触过的科幻故事,导入课堂;接着,让同学们对哪些是科幻故事哪些不是做了初步的判断;然后,让学生说这些科幻类的电视剧、电影、故事共同的特点,并适时的把科幻故事的定义板书在黑板上。

在写作知识的讲解中,我让学生明白这类故事的体裁应是小说,今天我们要写的就是小小说,500字左右。于是开始介绍了小说的相

关体裁知识。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因此小说中的情节和环境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科幻小说中的都有一些什么样的人物,这些人物有什么共性,与现代人有什么不同特点,你想象中的这个人物应该是什么样?在同学们讲述完后,我做出了小结:科幻故事中的人物都有着超越现代人的科技和智慧,他们所运用的科技是目前尚未实现的,并且在未来是有可能实现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都必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小说的情节设置必需一环扣一环,主人公的命运最好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小说也有主题,科幻小说常见有哪些主题呢?同学们纷纷讲述。在同学们充分讲述的基础上,我才让学生进行了第二次习作。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诗歌小说和戏剧教学反思

《诗歌、小说和戏剧》一课教学反思

10月27日上午,我在中山一中高二(14)班上了一堂公开课,主讲岳麓版必修3《诗歌、小说和戏剧》一课。这节教材我从来没有上过,岳麓版的教材,我们用过必修1和必修2,那也是五年以前的事了,我们一直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实际上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也思考了很久。课讲完以后,却感到有那么多不如意的地方,真是值得我好好反思了。

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给了自己三个方案。第一,设计一个表格,用引导阅读——课堂提问——师生一起完成表格——归纳总结的流程完成课堂教学。理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比较高,能够比较好的体现课改精神。第二,按照教材编写的自然顺序,引导阅读,用谈话的方式一边讲解,一边引导思考。理由是:我面对的是高二文科学生,这是一堂新课,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知识如作家作品等,对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和原因,并不很熟悉,需要教师讲解清楚;同时,用这种方式似乎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训练。第三,每一类文学潮流,都分别选用一两份作品进行分析,然后选用一些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背景和影响。理由是: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借此培养学生面对未来各种考试的答题能力。

几经思考,我放弃了第一种和第三种方案,理由是:这两种方案都可以留在高三复习课的时候选用。于是,我选择了第二种方案,结果却不是很理想。

我想原因有:1、对于文化史部分教材的处理需要冷静的思考,尤其是文学史,可能一不小心就上成了文学鉴赏课。对我讲的这堂课,这个问题并不严重。但是,在教学方案的选用上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肯定是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干扰的。2、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些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是不是适合高中学生?3、对于教材的某些表述,如这些文学潮流的特点、影响等,是否可以大胆一些取舍。4、教学时间的把握是个硬伤,没有来得及进行总结。

课后,华南师大的黄牧航教授、中山一中王锡文校长、一起参加学习的同仁,对于这堂课都进行了点评,肯定了优点,指出了不足,让我受益非浅,感到这次跟班学习不虚此行。艺无止境,2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生也有涯,知却无涯,我将努力!

…… …… 余下全文

篇六 :第二节内能的教学反思

第二节内能的教学反思

尹洪艳

物体的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观世界的知识,不像机械能那样直观。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和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关的能量。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其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就同时具备了动能与势能,故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

在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我是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运动也具有能量吗?”从而引出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但是,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机械能则是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物体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内能当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动能跟微粒的运动的激烈程度有关,这点学生很容易从机械能中的动能进行迁移,势能是指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机械能中物体由于被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就难以迁移了。

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还是带着类比的思想,微粒的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的直观的理解,因为温度越高,微粒的热运动就越激烈,学生的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势能怎么跟温度有关,那是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越高,

物体的体积在增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间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势能自然也在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动能和势能都相应增大,自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 …… 余下全文

篇七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反思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反思

尹洪艳

本节课在以往的教材中是选学内容,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教材充分挖掘了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的实例讲起,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学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科的实用性、趣味性、实验性和科学性等特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体现出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相比之下,旧教材注重知识的传授,在概念的引入上比较直截了当;新教材则更注重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由于学生可能对“电磁波”这个名词还有些陌生,并不能深入体会到电磁波的存在。根据教材内容在安排本节时,是由学生身边生活事例来引入新课的,并通过事例和演示实验的方法,注重让学生在从身边的知识、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到新生事物的思想。

如在看电视时使用电吹风会出现的现象和在电脑前使用手机会出现的现象,让学生来感知.在教学中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活动,其中一项就是查阅相关资料,使他们对电磁波有初步了解。另外与旧教材相比,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波长、频率和波速三者的关系有初步认识,并不要求学生深入掌握这三个物理量的定义采用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并根据学生搜集的有关电磁波知识来了解电磁波的利用和危害以及防护的小常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本节内容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为学生学习无线电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理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更生动的了解知识。

…… …… 余下全文

篇八 :小说教学的小说境界

小说教学的?小说境界?

——从王正玲老师《故乡》课堂实录思考小说可以怎么教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王君

从小到大,都痴迷于各种文学作品。读到今天,还是觉得优秀的小说最富魅力。于是,我常常琢磨:小说阅读的魅力到底在哪里?自然状态下的小说阅读和课堂教学状态下的小说阅读有什么不同?教小说,我们可以发掘出哪些路径?

在欣赏王正玲老师的《故乡》课堂实录过程中,这些问题,更是不断地浮现在眼前来。

《故乡》自然是好小说。如果只作为一个自然文本,它也是好看耐看的。它几乎集中了所有优质小说应该具有的优质元素:它的篇幅不算太长,但却有非常大的时间跨度空间跨度。由此而带来的是人物的境遇跨度,个性跨度,灵魂跨度也非常大。我想,这篇短篇小说,如果改编拍成电影,也不会显得单薄。鲁迅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它用极其精简的文字,把时代的世道变迁,人物的命运起伏,精神的流亡寻觅刻划得非常到位。这个关于?故乡?的故事,结合其时代背景可以让人读得唏嘘。更为精彩的是,就算脱离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读者也能够从故事中读到自己的故乡的遗失和灵魂的漂泊。闰土也好,杨二嫂也好,宏儿和水生也好,?我?也好,既属于那个时代,也属于所有的时代。知识分子精神故乡的坍塌,伤心而执着地回忆和追寻,使《故乡》

拥有了超越?故乡?的意义。我按照王正玲老师的解读思路再进一步,欲语——失语——寻语,永远是思想者的自我流亡和自我救赎之路。

因为胸中有丘壑,所以,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事实上真不?小?,乃是?大??作也!

也正因为如此,《故乡》如果作为教学文本,其资源也是无比丰富的,丰富到了以任何一个点切入文本,都可以各取所需且各有所得。此类名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都是景:人物、环境、情节;叙述、描写、抒情;主角、配角、衬角;铺垫、对比、映衬……作者的手法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于是,教师的幸运和尴尬是相同的:可取之点太繁,可讲之处太多,如何取舍,如何构思,方能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引领学生在经典中走一个来回,帮助他们把握其精髓,享受其精妙,从而留下回味,留下思考,为正在进行的小说阅读增加些智慧,更为未来的小说欣赏打下基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