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李艳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大部分,加之本节课涉及到的人物较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战争篇、鼎立篇、人物篇三部分。在战争篇中首先让学生结合探究自主学习,然后通过两次战争表格来检测学生预学效果,通过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果,引导学生谈论、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并谈出自己的感悟,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鼎立篇中学生自主学习后,各小组三名同学合作完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示意图,并让一、

三、五组同学分别代表魏、蜀、吴三国,由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本国经济。在人物篇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对比诸葛亮和周瑜得出文艺创作和历史实际的区别。关于曹操,我通过真假曹操的辩论,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人物的评价,教会学生评价人物要全面。总体上说,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学生已有的课外知识和教材的知识有机整合,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获取资料的能力,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把学习历史知识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是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2.12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教完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一课,细细反思,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我利用流行歌曲《曹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渲染出历史课堂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把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二、教学难点的突破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官渡之战这一难点,我给出三段历史史料,让学生根据三段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小组讨论“曹操为何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并选举代表分别发表本组的观点。这一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懂得“论从史出”这一道理。针对官渡之战这一难点,恰当运用了教材和课外史料,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准确掌握了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又指导学生学会复述历史事件。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对教材知识的过度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在讲完官渡之战后,中间过渡使用了曹操的《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显示曹操的野心不仅仅是统一黄河流域,他想做的是统一全国,因此他挥师南下,发动了赤壁之战。这让学生对两场战争之间的联系,不会显的突兀。此外,在讲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一知识点时,我采用一张需要让学生改错的“火眼金睛”的地图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并让学生在本课上的地图旁边画出三国鼎立的简易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语言的表达

对三国鼎立这一课进行了破题,明确指出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于孙权称帝建立吴国,此时才算三国时期的开始,所以严格说来,曹操并非三国时期的人物,纠正学生一直以来的错误观念,给之以醍醐灌顶的感觉。避免了对历史概念的混淆,增强了历史知识学习的严谨意识。

五、教学手段的使用

教学中一方面结合历史学科考试的特点,知识点交待清楚,教材勾划清晰,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便利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板书的设计也尽量直观易懂,利于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较好的逻辑框架,也便于课堂小结和学生记忆。在总结本课重点内容时,我将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局面、两次战争、三个国家、四个人物、五个时间,即“一二三四五”,利用了数字归纳法。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农四师69团中学 梁燕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一、教学设计思路明晰,过渡自然。三国这一话题学生比较熟悉,但人物繁多,事件错综复杂,时空转换较大。为了让学生理清三国的发展脉络,我充分利用教材截取的三个代表性事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通过情境创设,带着学生一步一步进入每个内容的学习,非常自然的掌握了知识要点和事件的脉络。每个内容之间的过渡也很自然。

二、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展示战争形势图、图片、文字、网络视频等资料,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观看图片和视频资料、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三、文史结合,丰富了课堂。导入时,我利用七年级学生个体表现欲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三国知识问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学完官渡之战时,我出示曹操的代表作《龟虽寿》,让学生将语文课上对曹操雄心壮志的敬佩感带到历史的时空中,体验历史人物的真情实感,既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又使教学非常自然的过渡到赤壁之战这一内容;学习赤壁之战时,我选取电影《赤壁》中的火烧赤壁的片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不足:

在小组讨论“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这一难点问题时,由于学生对提示语“政治”一词的不理解,在讨论中未能形成三国鼎立是历史进步这一观点,从而没有很好的突破难点。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在问题设计太多的提示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当然,教师在大胆放手时,还应该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发布者: 程果 发布时间: 2011-9-8 22:07:12

《三国鼎立》,这是七年级的篇目,虽然三国这一话题人人熟悉,入手应该不难,但其中人物繁多,事件错综,时空转换较大,要讲清讲好非易事,所以现行的教材截取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代表事件:一、官渡之战;二、赤壁之战;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堂课的导入部分我采用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雄浑、低沉的乐曲声中把学生带到了那段历史,接着从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入手,讲到曹操的崛起,然后引到官渡之战,这框内容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时间、人物、结果、影响等基本的史实,还着重分析了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在过渡到赤壁之战这一框,我呈现了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所写的一首诗,以此点明他还想一统天下的雄心。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我作了一段较详细的描述,学生比较感兴趣,最后一框三国鼎立的形成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三国建立的人、时间、都城以及三足鼎立之后各自经济发展情况。

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可取之处

1.三环设计的思路明晰。三大框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渐渐进入每个内容去解决每个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要点,及事件脉络。各框衔接自然。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3.运用图片音乐诗歌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4.适时进行情感培养。通过本课学习,还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发扬谦虚的精神,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等。

二、不足之处

1. 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任务的设置与完成大都以提问题为主,只有两处是采用了学生讨论形式,现在想起来,我可以先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素材,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再现一二个历史情景。如“曹操迎许攸”“三顾茅庐”“诸葛亮献火攻之计”等,这样课堂会更生动,学生对历史事件会记得更牢,也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当然我们要注意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掌握不好有时会控制不了局面。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郭素霞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大部分,加之本节课涉及到的人物较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战争篇、鼎立篇、人物篇三部分。

在战争篇中首先让学生结合探究自主学习,然后通过两次战争表格来检测学生预学效果,通过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果,引导学生谈论、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并谈出自己的感悟,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鼎立篇中学生自主学习后,各小组三名同学合作完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示意图,并让一、三、五组同学分别代表魏、蜀、吴三国,由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本国经济。

在人物篇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对比诸葛亮和周瑜得出文艺创作和历史实际的区别。关于曹操,我通过真假曹操的辩论,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人物的评价,教会学生评价人物要全面。

总体上说,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学生已有的课外知识和教材的知识有机整合,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获取资料的能力,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把学习历史知识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是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这段历史可谓家入户晓,老幼解知。可查找的资料很多,三国演义、上下五千年、网络及电视剧中。来源多需要梳理,同学课前分人物,分历史阶段整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于让学生体验自己探讨、发现历史新知识,引导他们产生问题,进而主动去探究。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时的重、难点,学生依据书后课后目标,共同制定每节课的训练目标。在共同确定训练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老师提出预习课文18课《三国鼎立》:

1、阅读《三国演义》或历史片断

2、三国鼎立局面是怎形成的?

3、曹操、刘备、孙权与课文重点的联系。

4、你喜欢那一位历史人物,为什么?

通过学生阅读整理资料,提出问题,教师加以指导说明,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更深入地学习与巩固,教师在这里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这个知识点。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实施及反思

《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实施及反思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通过搜寻有关唐诗宋词对三国历史的描述,提高学生对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一、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 教具:多媒体

三、教学实施过程:

让学生欣赏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然后,请学生回答:这出自哪一出电视剧的主题曲?(学生回答:《三国演义》)

是的,是《三国演义》。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屏幕显示:第18课三国鼎立)。请大家打开课文第94页。看看课文或回顾《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哪两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学生齐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好,我们先来看看官渡之战的情况(屏幕显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让学生回答:官渡之战的作战时间、作战双方、作战地点和作战后果。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其实,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北方实力的最大是袁绍,他拥兵十万,而曹操是正在发展中的军阀,军队只有三、四万人。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在官渡之战中,为什么曹操能够取得胜利,而袁绍却战败?(屏幕显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曹操能够取胜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实行屯田,保证了军阀混战时期,军队粮草的供应;重用人才(屏幕展示“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并作简单介绍)。而袁绍则“骄兵轻敌,不信任人才”。官渡之战后,曹操乘机扩展势力,很快统一了北方。那么,曹操是否会挥军南下,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呢?学生齐答:会。结果,这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什么战例呢?学生齐答:赤壁之战。对,我们就来看看赤壁之战的情况。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材处理 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对教学内容的次序进行了调整,先整体感知“两次战役”和“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再分析“胜负”、“鼎立”的原因。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反思教学设计 1、引入: 以脑筋急转弯“世界上谁跑得最快?”为话题引出曹操,再用曹操诗歌《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抛出问题“曹操壮心是什么,实现了吗”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穿越时空,走进三国”用时15分钟,以我看我听的方式去经历、去讲述、去想象了解基本史实,包括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环节“读史明鉴,问道三国”用时15分钟,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解决本课难点:两次著名战役失败、胜利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第三环节“赤壁怀古,评说三国”用时10分钟,将历史故事、历史人的评价、谚语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巩固,达到学科的整合,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新课结束,以课堂小结的方式结束新课,用时2分钟。小结采用归类法【①种局面②大战役③分天下④个人物⑤个时间】便于学生记忆。最后回到课前引入的问题“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最终未能实现”结束新课。

三、 反思课堂效果 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引入新课,不但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注重了学科知识综合。尤其是穿越时空前,老师问“今年是何年?”,“20xx年”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遗憾,穿越失败!”。当老师再次让问“今年是何年?”,学生回答:公元200年时,老师恭喜学生穿越成功。随即点击课件,进入伴有图片和音乐的“三国鼎立”画面。在轻松愉悦的话语中,将学生带进历史情境。 其次,课堂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穿越时空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比如有学生谈到:她先来到袁营里,听到了袁绍与许攸的对话,再来到曹营里听到了曹操与许攸的对话,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对话情景再现给大家。学生的参与面较广,特别注意对学困生的关注。当看到小孟同学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回答上时,教者没有放弃,而是鼓励和帮助她,直到回答对后,才叫其他的同学,这样做虽是耽误了不少时间,但当看到小孟同学微笑坐下的时候,我觉得很值。再者,在第三环节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效果很好。 第三,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能动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激趣、引导、纠错、激励,为学生的人生服务。教学中,注重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对历史人物客观的评价。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 最后,本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在对基本史实的引导、讲解时还不够得心应手,这个主要体现在第一环节。二是担心教学时间紧张,对个别问题的引导不够充分,在不得已中,只好自己托盘而出,这个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谈曹操“一胜一败”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时。三是课件与讲解的同步性不够。最后,客观上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的确很差,表现在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弱,表达能力差。一段简单的文字都无法正确的朗读。一些基本史实如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都无法从书中获取,课堂上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无形中影响到教学教学的进度,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更多的思考,为了进度有时不得不见好就收。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