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把握方面,我用了近20分钟时间让每个小组赛读整首诗,导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对于朗读的语调分析方面,我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其实这里只要对感情基调做一次整体的把握就足够了,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也许会更真切一些。

再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

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这些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我没有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彻底领会木兰这一爱国女英雄的形象。

…… …… 余下全文

篇二 :木兰诗课后反思。

《木兰诗》的教学与好学堂的差距

要想比较我讲的课与好学堂的差距,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好学堂。其实用我现在的眼光,也不能给好学堂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义。但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

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

一般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首先,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课堂上学生要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在课堂上我也安排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可是这些训练都是以老师的问题为引导,缺少学生的真正质疑。对于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和重点设置的比较简单,课后反思起来,课容量安排得还是不够紧凑。可以说学生对木兰的形象整体上应该有自己的认识,从课堂上的表现看,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的程度不积极也不激动,因为学习任务不经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而我却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没有在课堂上很好地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在整堂课上,大部分是老师安排的痕迹。课堂的生成没有。没有给学生提问的空间。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没有被提出来。

在学生读的训练中,只设计了去体味人物的形象,而没有关注语言的品味。事实上是可以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这里,很显然我缺失了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缺少对学生关于对语言的品味的指导。使语文味有了很大的缺失。

…… …… 余下全文

篇三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这堂的导入非常自然的,《木兰诗》的动画设计,然后、请学生赏析动画,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童话专家,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 “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我采用观看动画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教育教学反思--木兰诗

做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导引者

——《木兰诗》教学引起的反思

海口市义龙中学 王绥辉

这是新课程实施前,我教学《木兰诗》时的一个情景,我当时是把它当做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记录在《教学后记》中:

师:诗句“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什么样的性格?

生1:自古以来,大丈夫驰骋疆场,图的是功成名就、封官受爵。木兰凯旋归来,皇帝论功行赏,封她高官,她不接受,这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不慕荣华宝贵的纯真性格和高尚品质。

师:说得好,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我的设计好的思路是,同学们围绕着这个中心观点从各个侧面来谈谈各自的理解,以加深全体学生对这个中心思想的深刻印象,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发言却偏离我预先设计好的轨道)

生2:我认为,作者用这三句诗说明的是木兰家庭条件的优裕和富足。 师:你能深入地说说你产生这种观点的具体理由和依据吗?

(我试图引导学生发表出站不住脚的理由,然后回到教参所圈定的主题上,马上结束这几句诗的分析)

生2:从她准备从军用品的排比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中,我可以肯定地说,她家庭条件很富有。试想想,穷人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准备那么多从军用品,还要到几个市场去精心选择呢?

师:在座的同学们都赞成他的意见吗?

(如果有同学站出来反对他,我就肯定站出来的同学的观点,回到我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中来。)

生3:从木兰从军归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描写中,有东阁,有西阁,说明木兰家房子很多,可以看出木兰家是个大户人家。

生4:即使以前不是富足的大户人家,木兰这次凯旋归来后,皇帝“赏赐百千强”,一下了收到那么多的财物,也可以使他家一夜暴富,变成富裕人家了,所以说,木兰家是大户人家的观点,绝对不会错。

师:几位同学们能告诉我,作者把木兰家写成富足的大户人家,能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呢?

(如果学生不能归纳出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我就顺势推翻它,相机把学生思路往教参标准答案上引,可又出现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情况。)

…… …… 余下全文

篇五 :木兰诗教学反思1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篇文章我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中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熟课文,在此基础上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我觉得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如“可汗、燕山、转、裳、同行”等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果真有很多的学生把这些字音都读错了,我想从这最基本的字词开始还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学完成后,学生连课文的字都不会读那是很可笑的。第二课时,对前面的四段内容进行了疏通并让学生背诵其中的内容,第三课时让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并让学生感受木兰的形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把握方面,我用了近30分钟时间让六个小组比赛读整首诗,导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

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虽然我进行了纠正,但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及时过关。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我在课堂中还是没有创设各种情境能让全部学生(六个组基本上只有一半人在课堂上背诵)在课堂中就把文章背下来,说明我的设计还是不精练,我没有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彻底领会木兰这一爱国女英雄的形象。

…… …… 余下全文

篇六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

宁陕县城关初中:王丹彤 对于文言之类的文章我总是放不开,不能像以前上现代文那样大刀阔斧激荡跳跃,我只是规规矩矩地先疏通文意再朗读背诵,最后分析课文,我不知道这样到底好不好。

这篇文章我用两个课时两完成教学任务。我看过很多的教学实录,大部分老师都是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课的教学,我想这样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在家进行了充分的预先,对文章的字句的理解已是很到位了。我们这里的学生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也许是我毫无根据的怀疑,我没有创设好的预习情境),所以我在第一课时中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熟课文,在此基础上在疏通文意。我觉得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如“可汗、燕山、转、裳、同行”等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果真有很多的学生把这些字音都读错了,我想从这最基本的字词开始还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学完成后,学生连课文的字都不会读那是很可笑的。第一课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疏通并让学生背诵其中的内容,第二课让学生感受木兰的形象。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觉得的做的不错的有这些做法,我在第一课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想象木兰回乡后在家变回女儿身后的形象及火伴看到她后的情景。我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练笔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谈到木兰的形象时,我引入豫剧花木兰的视频片段及好莱坞花木兰电影的片段,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花木兰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同时也调节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还让学生参

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样式,给花木兰写一个颁奖词,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我想趁热打铁既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花木兰的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明确对学生表示,会背这篇课文那么就完成了70%的学习任务,剩下的30%中,能翻译课文占20%能感知木兰的形象占10%。虽然我这样地位,但是我在课堂中还是没有创设各种情境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把文章背下来,说明我的设计还是不精练,没有抓住重点的字词开展教学,而且对于文章中的修辞如很难懂的”互文“也是教的很松散。所以,这样留学生在课堂中做练习的时间就相对比较少。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回答“,在说到”木兰不用尚书郎“时,大部分学生都说这句反映了木兰淡泊名利热爱家乡的性格,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木兰这么做是因为她害怕,因为她怕做官久了自己的性别会被别人发现,如果那样,她就犯欺君重罪了??“这样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好像完全脱离了正统的思想,但是也不能说毫无道理。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但却没有用很好的方式把她引到”正道“,我想这需要老师的教学机智,这样的学生也能锻炼老师的教学机智

…… …… 余下全文

篇七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

对于文言之类的文章我总是放不开,不能像以前上现代文那样大刀阔斧激荡跳跃,我只是规规矩矩地先疏通文意再朗读背诵,最后分析课文,我不知道这样到底好不好。

这篇文章我用两个课时两完成教学任务。我看过很多的教学实录,大部分老师都是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课的教学,我想这样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在家进行了充分的预先,对文章的字句的理解已是很到位了。我们这里的学生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也许是我毫无根据的怀疑,我没有创设好的预习情境),所以我在第一课时中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熟课文,在此基础上在疏通文意。我觉得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如“可汗、燕山、转、裳、同行”等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果真有很多的学生把这些字音都读错了,我想从这最基本的字词开始还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学完成后,学生连课文的字都不会读那是很可笑的。第一课时,对前面的三段内容进行了疏通并让学生背诵其中的内容,第二课时让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并让学生感受木兰的形象。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觉得的做的不错的有这些做法,我在第一课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想象木兰回乡后在家变回女儿身后的形象及火伴看到她后的情景。我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练笔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谈到木兰的形象时,我引入豫剧花木兰的视频片段及好莱坞花木兰电影的片段,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花木兰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同时也调节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还让学生参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样式,给花木兰写一个颁奖词,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我想趁热打铁既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花木兰的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明确对学生表示,会背这篇课文那么就完成了70%的学习任务,剩下的30%中,能翻译课文占20%能感知木兰的形象占10%。虽然我这样地位,但是我在课堂中还是没有创设各种情境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把文章背下来,说明我的设计还是不精练,没有抓住重点的字词开展教学,而且对于文章中的修辞如很难懂的”互文“也是教的很松散。所以,这样留学生在课堂中做练习的时间就相对比较少。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回答“,在说到”木兰不用尚书郎“时,大部分学生都说这句反映了木兰淡泊名利热爱家乡的性格,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木兰这么做是因为她害怕,因为她怕做官久了自己的性别会被别人发现,如果那样,她就犯欺君重罪了??“这样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好像完全脱离了正统的思想,但是也不能说毫无道理。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但却没有用很好的方式把她引到”正道“,我想这需要老师的教学机智,这样的学生也能锻炼老师的教学机智

…… …… 余下全文

篇八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

杨再海

木兰诗是第二单元最后一课,本诗通过木兰替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通过一番精心准备后,我上了自实习以来的又一次公开课,卢老师、游老师等都赏光听了我的课,并提出了很多建宝贵的意见,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你们的指导使我充分的认识了自己。

在自我感觉的基础上结合各位老师得点评,我对本次课做了一个教学反思。本次课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文章内容作了细腻的分析,逐句翻译诗歌的大意,使学生在排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到了花木兰的爱国情怀,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本人自认为良好的一面。可与本次课存在的缺点相比,结果不容乐观。通过对本次课各位老师指出的不足和提出建议的总结和思考,我认为今后在语文教学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公开课一定要精,非常讲求完整性,绝不能缺头少尾。而我确选择了大量的内容,火急火燎的意图一节课要将整篇诗歌翻译一遍,还要突出木兰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爱国、爱家、忠孝两全的高尚品质。一节课要完成么多任务,着实有点不现实,在我即将翻译木兰荣归故里那一段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结果草草收场。后来评

课的时候,老师们说我选的内容太多,公开课不宜讲太多的内容,要讲求完整性,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因此,我将谨记各位老师的金玉良言,下次上公开课绝不能再安排那么多内容。

其二、要充分备课,对文章内容,文章重要的知识点一定要了如指掌,避免因不熟悉而含糊其辞的尴尬。一定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有备而来的,而不是两手空空,脑袋里面没东西。

其三、本人自认为心里素质不高,上课有时候遇到棘手的问题和难以讲解的内容时容易慌乱。因此,今后我将通过各种方法努力提高心理素质,冷静、大胆的上课。

其三、提问时,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我应该尽最大努力从中点拨、引导,一定要在活络课堂气氛上下功夫,避免冷场。一位成功的老师并不仅在与自己讲得有多好,更在于带动学生自主、愉快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因此,活络课堂气氛尤为重要。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