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后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

人的思想也在长。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

读后感

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小女孩,为了卖火柴,养家糊口,竟冻死在大年夜的街头上,更加可恶的是,小女孩死了之后,人们根本不去理会儿,而是冷漠无情。说明当时社会是多么的昏暗,这也让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穷人是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天生受到蹂躏,受到富人的耻辱。想到现在,我们小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每天喝着免费的牛奶,再想想小女孩的遭遇,我们生活的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想到这,我不禁低下了头。最后,我希望大家,关注那些穷苦人民吧。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写作技巧

【扩展阅读篇】

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 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注意点:

1、吃透文义。写读后感之前,索要写的对象文章或者书籍要读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读不透,写的时候就会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写读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令人味同嚼蜡。我看过一个孩子的读后感,从头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镶嵌其中,满以为光彩夺目,实则堆砌材料。让人不愿意读下去。这是很多孩子写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经典式"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 …… 余下全文

篇三 :《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翻开那墨绿色封面的《瓦尔登湖》这本书,就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正如徐迟这位译者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虽然我读的是王义国翻译的书,但他们的翻译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个喧闹繁华的世界,要保持一份纯美的天性是很难的,但是唯有纯美的天性才能让我们快乐自由地生活。在半年之前,我曾经试图将她读完,但是这本书太晦涩难懂,我看了十几页就没有了读下去的勇气。而这次我是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这本心灵之书,她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梭罗本人在《结束语》中也意识到,这本书不乏晦涩之处,所以要读懂这本书就必须打好地基。

《美国文学简史》中说:“梭罗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认为人要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他的著作都是根据他自己在自然界广阔田地中的亲身体验写出来。”梭罗他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在这个土地越来越紧缺的现代社会,找到一片像瓦尔登湖这样的地方犹如海底捞针,但是只要我们有心,我们就可以在内心深处找到一片这样的地方,让自己在这片海洋中遨游。梭罗住进瓦尔登湖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一种更好的姿态来面对生活。

梭罗上的是最好的中学和最好的大学——康科德中学和哈佛大学,他从中学开始就对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此书中引用希腊罗马神话是信手拈来,在书中他还引用了印度经典和

孔孟之道,他对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同样精通。如此一本蕴含了大量的动植物学知识和广博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的书,怎能不叫我惊叹?在这优美的散文中阐发出来了人生哲理,体会他的思想,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更有趣味。《瓦尔登湖》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她让我们在这个纷繁杂扰的社会更好地生活。

梭罗本来想做个有所作为的人,然而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后,他看破了这个世界很多东西,他感到人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如果要求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这是苛刻的,但要求一个人对“所求”多一些节制,这是非常理性的。在灯红酒绿的社会里,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在这片寂静的天空中飞翔,让我们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这是必需的。梭罗认为沉湎于物质享乐只会使人失去生活的真正意义,而当今社会人们却把物质享乐当作一种追求,我们难道不应该反省吗?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关于读后感的写作点拨

关于读后感的写作点拨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

认识的深化。例如第四册课本中的练习,对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

歌唱》这首诗写读后感,就只要引原作要旨并加以阐发。另一种情况

是作者在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新的观点。例如《多好的

草地也会有瘦马》一文反映的是实际生活中哲理性的现象。从本文体

现的普遍原理出发,可以获得关于人才问题的新的认识。即优越的条

件能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成才机会,良好的环境也必将对一个人的成才

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努力,对良好的环境不加以利用,

客观条件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因此,不论是对原作思想内容的进一

步阐释,还是在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观念,都必须体现作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后感

读余文森教授的《一位教育学教授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有感

自从读了一两本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基础教育的书本之后,我对教育学教授的书有着本能的反感,因为他们太扯淡了。余文森教授的这本《一位教育学教授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也是属于扯淡书籍之列。和其他教授不同的是余文森教授是“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的,所以书中的教学实例点评会让人觉得有点新意。但是仔细研读下来,余教授的绝大多数的点评犹如隔靴搔痒,让学科专业人士贻笑大方。这也是教育学专业人士的通病,因为他们不专业。因此,这么多扯淡的点评中作为屌丝的专业教师是学不到什么的,只能看看他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什么。我在饱受余教授的“目标性”、“独立性”、“反馈性”、“全体性”、“增值性”、“生成性”、“思维性”、“发展性”、“针对性”、“提高性”、“强化性”、“有效性”、“形象性”、“生活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等各种“性”骚扰,目睹“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沟通生活、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倾听与表达的关系”、“表现欲与求知欲的关系”、“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关系”(限于篇幅,此处省略几十个关系)等各种关系之后,不禁生疑:不写各种“性”和“关系”,余教授难道就不会写文章了?

但是学校有任务,要写一点感想出来,我秉刀斧之笔却怀着菩萨心肠,不忍心就这样批判。如果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场面过于惨烈被畸笏叟建议删除的话,这本书虽然有各种暧昧说不清的性和关系,但没有一处是少儿不宜。而且他也是从事教育行业的,是自己写的,不像赛车手韩寒那样有团队代笔,教育行业能出书不容易啊。虽然他的文章稚嫩,和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院院长”、“课程研究中心主任”等各种砖家头衔相去甚远,但本人牢牢记住毛主席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导,遵循邓爷爷的“步子要迈大一点”的指示,代表老婆代表儿子代表本人,坚决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解读这个文本,试图找一点对自己和同行有所启示的东西。因为从小到大我们学习的历史唯物辩证法告诉大家即使是鸟粪也可以做花草树木的肥料啊。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研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佐藤学先生的一本专著《静悄悄的革命》,不仅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深深感动,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佐藤学先生写到:小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菜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在后来开展的研讨活动中,小林老师提供的录像让每一位参与研讨的教师心灵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师当时所作改变的正确及其价值。这是多么可喜的、必要的改变啊,而在我们周围,安于现状的老师比比皆是,有时就连自己也会被暂时获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蒙蔽双眼,失去改变的动力和勇气,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

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这一章中,小林老师从关注“法国大菜”般的教学转而关注“最朴素的如酱汤般香味的日常教学”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们的周围,关注日常教学应该说是我们在几年前就达成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所关注的日常教学更多的体现在关注每天40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上,有多少时候正真如关注教学活动般的去关注教师每天的晨间接待、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自由活动?同样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章节中,佐藤学先生写到:小林老师常常说,要充分地重视“开头”,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而差的教师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地、马虎地“开头”。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样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可以说,创造性教师的工作常常是从“开头”展开的。小林老师充分重视“开头”的做法我觉得十分可取。

细细读完此书,我很想借用本书译者李季湄老师的一番话表达我的心声——“我被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被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所感动;被日本同行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被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被作者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 就在这娓娓道来中,我感受到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在品读中,也对使我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有了些新的思考:

…… …… 余下全文

篇七 :稻盛和夫六项精进之读后感

稻盛和夫六个精进感想

最近集团公司组织学习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经过学习,六项精进理论深深地感染了我,简单、朴实的言语,让我感慨。

稻盛和夫“六项精进”内容指的是: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要谦虚,不要骄傲;3、要每天反省;4、活着,就要感谢;5、积善行、思利他;6、忘却感性的烦恼。

第一条,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一个人在事业上不吃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这年代有多少人沉迷于现状,满足于微薄的收获,没有努力、进取的心念,懒惰、松懈的沉寂在幻想中。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令人悲哀。有些人会怨天尤人,或是埋怨自己的命运,唉叹自己没有好的平台。其实,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只要能迈出努力的第一脚,成功就会慢慢靠近你。并不是说是金子总会发亮,发亮的金子也需要自己的努力,不付出努力,又怎能呈现闪亮的光芒。

那么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没有努力,何来成功?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我们也用严格要求和努力改变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工作,相信我们的成功不会太远。其实,我们都是从同一起跑线上启程,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什么天赋之说,成功只是考验我们的努力?在工作中,只有认真、努力、行动,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有多少员工满足于现在的工作,生活的舒适,麻醉了他们的上进心。如果不付出努力,你就会学不到真正的技能,不会磨练出自己坚强的意志,也不会实现美好的憧景。

第二点,要谦虚,不要骄傲。骄傲永远都是成功的绊脚石,因为你看不到弱点,所以人还是要谦虚,善于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的与别人沟通、交流,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你就可以在他人身上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第三点,说到每天反省,自己这点做的还不够。我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每天坐到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列出一天将要完成的事情,这样我的头脑会比较清晰。学会每天反省,这的确是我该学习的地方。虽然出现问题后我都会反省,但是每天做到反省还真有点困难。

…… …… 余下全文

篇八 :漫步华尔街_读后感

《漫步华尔街》读后感

因为老师强力推荐这本书,所以最近我就去读了这本书《漫步华尔街》。但是说实话,因为我不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即便是听了一学期的课,对书中有些知识还是不能理解,可能以后还要更多地去了解才行。

熟知华尔街方方面面的马尔基尔,为我们揭示了一条规律:简单地买入并持有由某个大型指数包含的全部证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就极有可能胜过由专业人士利用纷繁复杂的分析技术精挑细选出来的证券组合。显然,作者是一个有效市场和随机行走理论的支持者,只不过作者支持的有效市场是一个略有变化的有效市场,即认为还是存在一些短期的投资方法可以战胜市场,而这些投资方法可能会很快被有效的市场所消灭。

作者在介绍这些金融投资理论时,基本上对所有的投资理论都持怀疑的态度,且给出了自己认为的理由。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就是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都被学术界和心怀异端的人抨击得体无完肤。其中,技术分析被誉为“投资领域的占星术”,而基本面分析也由于其过程中过多的主观预测而被批评,实际上马尔基尔认为公司的未来收益或者说自由现金流是不可能被预测的。作者实际上把价值投资和空中楼阁理论,也就是把凯恩斯和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做了个比较。

理论与观念之间的斗争是相当正常的,宏观经济学里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最终的争论其实也就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实际上,不管是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还是随机漫步学派,都有极为成功的例子,也都有失败的例子。彻底否定技术分析的人士,不应忽略杰西·李佛莫尔的存在;彻底否定基本面分析的人士,也不应忽略沃伦·巴非特的存在。

也许,我们应该批判的是认为自己可以不断打败市场的人,“告诉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水平,就跟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一样,因为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失去颜色。”马尔基尔在其作品《漫步华尔街》的最后这样说道,这句话无疑是对该书的最好概括。诚然,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会让他的生活立刻失去颜色。但是,对这个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明白圣诞老人不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替代的礼物。对初涉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作者就是那个告诉我们不存在圣诞老人的人,而《漫步华尔街》无疑就是这样的礼物。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话足以令人失去大部分豪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话,他至少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站在大地上。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