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遇见一些人,流泪

遇见一些人,流泪

人的一生,永远无法预知会在哪里遇见你想等的、想爱的、想要的、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生命里最重要的那个人。遇见时间刚好,但那个人并不一定就是对的那个人。就像张爱玲遇见了胡兰成,是想和他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最后的结局却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有人说,爱并不一定要得到,只要曾经最美,远远地看着她/他幸福,就好。我觉得这纯属神扯。我不是圣人,接受不了这样高端儿的思想。我不可能看着曾经喜欢的人被别人挽着手幸福洋溢,而自己却还要满脸堆笑地说:看着你们幸福你们真好。我不是傻瓜,做不到这么的伪装。感情上,你爱了,你痛了,你付出了,怎么能会不求回报?有句话说,动什么别动感情 。衣服不喜欢了可以换一件,人不喜欢了,也可以换一个。只是,换了,最初的那种感觉就不再了。一旦经历了太多感情,就会慢慢得倦了,累了,到最后连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感觉都分不清了。这一辈子,你总会遇到一些人,让你流泪,让你难过,让你得不到,却又放不下。你从春天等到了秋天,而他却只给你了一个冬天。他/她的心里有你,但不全是你。所以就注定,你们之间只是: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简帧说,时光,重叠在一棵树上。让懂的人懂,让不懂的人不懂;让世界是世界,我甘心是我的茧。深情既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一往情深的人,必定输的很惨。郑薇选择了林静,可是却与爱情无关了。从此,她的心里便有了一座坟,葬着那个未亡人。即使,这对林静那么得不公平,可情之所至,谁又能说郑薇错了?我们都是郑薇,年少时倔强,爱上了就爱上了,可当结局落幕,只能愿赌服输。然后,生活归于生活。可以像三毛般去流浪。可以像顾城般肆意。也可以像普拉斯般彻底。

…… …… 余下全文

篇二 :《遇见未知的自己 》 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理化生:任桂莲

最近看了张德芬的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写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领阶级的女性为主角,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内在的世界,进而发先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一个不经遇的机会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最终寻得内心的平和,就像春茧破茧而出,迎风飞扬。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关于都市身,心,灵修行的书。看后很受启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谓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响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说金钱,名利,地位,权势,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这些都是小我的表现,小我会被身体里的潜意识所控制,也就是说时候有些事情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想,去争。而做到了也未必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即使是快乐,也是来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让你感觉快乐的源头不在了,自己会很痛苦的。而身体里的那个真我呢?那个真我不会随着一切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于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真我也不会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没有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书中一直在强调寻找真实的自我,确实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这个代号上,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很少去认识真我是怎样的,事实上每当我想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是茫然的,就连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我发现认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像书中所说那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在我读书的城市,那是一个节奏步划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会被落下,那里交通格外拥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书获奖名单

“读书月活动”获奖名单

一等奖

1.13 王允琦 机变隐忍 才铸大勇 ——读《史记 留侯世家》有感

1.8 甘王伟 新生代的文字力量 ——读《新概念作文》有感

2.12 夏悦 散思小记 ——品《我与地坛》

2.12 林玉新 撒哈拉的那片天

2.1 刘晨阳 亮出你自己 ——读《三顾茅庐》有感 二等奖

1.12 金雨南 聆听花落 细数春秋 —— 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感

2.10 刘雅雯 遥忆清照 ——读《漱玉词》有感

1.13 位东海 开在根上的花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1.7 丛龙震 黑暗的世界里也有光明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1.8 刘晓汶 品味《老人与海》

1.3 任思蓉 忠与义的交织 ——走近宋江

2.3 綦晓玉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2.13 姜懿展 读书三境界

2.10 夏磊 也许,我们该好好珍惜 ——读《浅吟,暖唱》感

2.1 徐嘉璐 移山与搬家 ——重读《愚公移山》 三等奖

2.5 黄验婷

2.10 丛爽

1.7 赵耕

2.11 王卓

2.1 杨恩璐

2.10 臧璐

2.9 唐阁

1.11 徐搏

1.8 张峻钰

1.7 聂小雨

1.8 王玢琦

1.8 张子良

1.8 孙圣书

1.9 李凤娇

2.4 李长月 读《文化苦旅》有感 《遇见一些人,流泪》有感 《童年》读后感 说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自己拯救自己》读后感 读《山居笔记》有感 读书的苦乐之境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 《 老人与海》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读《边城》有感 《时间简史》——“时间老人”的教科书 读书笔记《红楼梦》 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 …… 余下全文

篇四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读书笔记

《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

(真我=everything=nothing^_^)

我是谁?最本质的我是什么?一个代号或者一个头衔?或者一段人生就是一个“我”或者说一种“能力”组成了你。再或者这是情绪感知与外壳的结合?

我是谁?不是思维,不是细胞。如何分裂生命个体的名,情绪,外壳??这样说,难免太形而上学。“我”是一个大概念,不能轻易说一种怎样完美的形态或者某个诡异的精神状态就是“真我”。那只是“我”的一部分,若想认清“我是谁”这个问题,将“我”分裂出若干子体,用哲学去模糊化诓骗世人,不免有些理性的神棍色彩。

“我”是一个大集合,它具有无数的子集。就像细胞构成,任何一个子集都缺一不可。顺便提一点,切莫将“我”当作主体,其他当作客体。其他是构成主体的一部分,譬如情绪思想。一个整体为何会牵扯到客体。

细胞新陈代谢,我仍是我。是否某个子集的改变,不会影响到“我是谁”这个论题的答案? 我想这实在是大谬。其实万物是运动的,我们每一刻都在新生,但是这种新生却像一种传承,不可轻易将这种传承套用母子这种例子。例子往往只是某一方面相似,相似并不是等同。 子集的改变会影响到“我”,蝴蝶效应谁都知道。只是这种效应在短期内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经过一定量的积累,会发生质的改变。每个人回首孩童,又有多少相似?我们改变了,这里的改变是一个相对于一个个体而言,两个个体之间不存在这种改变。回到正题,那么“我”还是“我”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改变了,但不是说我是他,或者她。“我”的子集无论怎样改变,它都是相对静止的,或者说稳定。

我们追求的是什么?仅仅是爱,喜悦,平和这种精神类乌托邦宝藏?生存的本能使我们有物质需求,纯粹的物质需求。你也许会认为如今的物质需求多多少少都沾染了一些精神的影子。但是笼统地将我们所追求的定义为精神需求,这种说法实在有失偏颇。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镜子中被物质与精神所枷锁的自己。你是谁?镜子里的你,镜子外的你,哪个是你?能够割裂两者吗?“真我”这个词出现在这个每日开着“面具舞会”的世界里,越来越被提及到,很多所谓的心理学家倾向于将“真我”与外在表现出来的“我”割裂开来,将“镜子外”的我等同于真我。这里仍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将“真我”孤立在外。

…… …… 余下全文

篇五 :遇见四叶草的女孩读后感

遇见四叶草女孩读后感

六一班 迟小雨

最近阅读了《遇见四叶草女孩》这篇故事文章,读完以后给我感触很大,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尤其让我知道了知足就是幸福。 故事主要讲述一个感到生活不如意的女孩有一天得到了一片四叶草,四叶草就是传说中的幸运草,每一片叶子上都附着一个能够帮助人实现愿望的精灵。女孩得到幸运草以后,许了第一个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杯美味的冰淇淋,她如愿得到了。没过多久女孩许了第二个愿望,要穿上一件漂亮衣服,她也如愿得到。女孩的第三个愿望是她看到自己破旧的家许下的,她想要一个在森林里漂亮的大房子。同样的,女孩如愿得到了这个房子,并在森林里居住了。可是没过多久女孩就感到了孤独与寂寞,她开始想念家人,想念经常打骂自己的父母,想念经常惹她生气的弟弟,想念邻居家经常跟她闹不和的女孩子们。当她考虑许愿让这些人都来陪伴的时候,却被四叶草精灵告知无法实现与女孩自身以外其他人相关的愿望,于是女孩醒悟过来,原来身边需要有人陪伴才是真正的幸福与幸运,是呀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细数所拥有的,已经足够幸福。如果选择不能丢弃两样,那就是,能不断去散发爱的心,和,创造自我世界的那份童真。于是许完最后一个心愿回到了平常的生活当中了。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富含哲理的故事,一个多么具有讽刺感的故事。使我感悟到了:“礼物就像一个核桃,砸开硬壳,吃到嘴里,香在心里,什么味道也只有自己知道。”所有人都想得到幸福,不愿承担痛苦,原本该属于快乐、欢喜、幸福的东西看得很平淡,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快乐、欢喜和幸福。其实,知足就是幸福。现实生活当中的我们,有些时候何尝不像这个女孩,总是期盼各种幸运的来临,却不曾想到当你获得想要的生活以后是否适应,是否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你真正需要的。当一个人达到一直追求的目标之时,却发现这个目标不过如此,心情将是多么大的虚空与感慨,有时候我们为了一个目标付出太多,到头来收获如此甚微,心情是很失落的。不过这个女孩却是幸运的,她至少还保留最后一个回到原本生活的愿望。而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就未必有这样的幸运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寒假读后感大全

寒假读后感大全

寒假读后感大全

(篇一)《卧薪尝胆》读后感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中国历史故事》,我一看就爱不释手了,里面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今天我看了《卧薪尝胆》这个故事。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讲的春秋时期,长江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都一直想要征服对方。所以他们经常交手开战。可是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吴王的大臣们纷纷要求杀掉勾践,灭掉吴国,以免日后后悔莫及,现在必须铲除后患。可是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于是就答应越王勾践夫妇一起来做奴仆。勾践夫妇来到了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被他们欺负,受尽屈辱。三年后勾践得到赦免回国。回到越国以后,他决心报仇,于是他暗中训练精兵,每天晚上睡觉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天他都要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后来经过了二十年的励精图治、卧薪尝胆,越国终于灭掉吴国。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失败了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努力付出,总有一天会有收获的,勾践失败了,他没有放弃,卧薪尝胆,努力奋斗,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同时成功还要励精图治,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勾践做到了,所以他笑到了最后。

(篇二)读《查理和大玻璃升降机》有感

《查理和大玻璃升降机》是一本极有趣的童话。它讲述了小男孩查理、旺卡先生、还有查理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乘着大玻璃升降机来到太空中,遇见邪恶的克尼德蠕虫,他们与克尼德蠕虫较量,最后就出了360个人的故事。

其中最让我的难忘的是大玻璃升降机将要与太空旅馆对接时,所有人都很惊慌,要求旺卡先生停止这样做。“万一他们捉住了我们怎么办?”“万一他们开枪打我们怎么办?”最后旺卡先生大喊了一声:“万一我的胡子是菠菜怎么办?不要总想‘万

一’‘万一’的。如果哥伦布也这么踌躇的话,他就不可能会发现新大陆了!更不可能去航海!”

…… …… 余下全文

篇七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一直认为读该类书便是需要人生指导的人。终究,事实并非如此,生活在喧嚣匆忙世界中的我们,需要这样一股使心灵归于静谧的清流。总在想,我是否也能有机会遇见在我心中的智慧老者,穿越心事的重重黑纱,遇见全新的自己...... 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快乐,自己的人生,却不知觉地做了生活的傀儡,成了“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重复着的,单调着的生活,早已将我们的寻找淡化,早已将我们格式化,早已将我们迷离了方向。 无意中探知到了这种本质,不知所措,抱怨?抱怨?还是抱怨。我们似乎早已不能用一种平静的态度去对待,早已失去了这种淡定。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书中一直在强调寻找真实的自我,确实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这个代号上,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很少去认识真我是怎样的,事实上每当我想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是茫然的,就连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我发现认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像书中所说那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书中的老人说:“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老人仿佛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所有人这种心态的不合适。我们总是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衡量、批判他人,探讨着别人的不当,生活的不公,却忽略了自己。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生活。 但我们早已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要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在琐碎的细节中,天性的纯真被蒙尘,踏入社会,我们不能再以纯真明亮的眼睛注视身边的人事和这个世界。外在,物质,极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胀,于是,人就陷入到贪婪和占有的漩涡之中,正如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于是我们渐渐累到失去自我。于是我们便就只会去追求那些并不代表我们本身的东西了。 放下吧,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次与自己心灵的交流,一次就足矣。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 …… 余下全文

篇八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读后感

——

《少有人走的路》[美]M·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

一、自律——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清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人生苦难重重”,书中正文第一句话便是如此的果决和绝望。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人生充满着痛苦,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人生只有经历坎坷才会成功,人生只有磨砺才会更加光芒??被痛苦包围,我们是该按照本能去逃避?还是以坚强的意志迎难而上?我们是该哀叹命运的不公?还是奋勇前进?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作者如是说。那么何谓自律呢?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担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即学会先苦后甜,对未来充满信心。“先苦后甜”会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愈发的甜美。换句话说,以未来为导向的生活方式是更加理性、更加幸福的,而不是局限于现时的享乐、沉醉于现在的放纵。阳光总在风雨后,此言得之!

承担责任。自己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多么坚定的意志!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或者说想要成长的每一个人,是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解决自身的问题,未来的世界将由我来扛起!

忠于事实。忠于事实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断地严格地自我反省,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虚假、错觉、幻想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毫无意义的幻想只会让自己消磨了意志、忘却了理想。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带着意义出生的,我们需要去寻找所谓的意义,而事实犹如地图的一块块碎片。我们认清了事实、了解了事实、掌握了事实才能脚踏实地的去寻找那美好的明天。但是,事实又是什么呢?作者也提到事实是动态变化的,事实真的存在吗?何谓正确的地图,其标准又是什么呢?还是说本来就是“庄生晓梦”的世界?

保持平衡。自律本身的把持得当。均衡存乎万物之间,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物极必反”,也被大部分人所信奉,作者不例外,我也不例外。我们要如何把握自律的那一个“度”呢?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