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组织行为学--读后感

读《组织行为学》有感

--对激励机制的认识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在阅读过这本书后,我觉得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是领导和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在这里我想就联想集团谈谈自己的看法。

联想集团,它是侧重于以业绩为重。联想是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公司,不惟学历重能力,不惟资历重业绩。联想现在许多高管人员其实在公司工作时间并不长,能从普遍员工升到最高管理层,原因不是跟谁有什么关系,而是全凭业绩。为什么外企一些有相当级别的管理人员愿意到联想工作,就是看重了这一点。不同层次的人员收入不同是很自然的,但联想的干部没有贵族化的倾向。其实联想每一个事业部的规模,都相当于一个中型IT企业,这些管理者得到的收入高些也是理所应当的。当然从薪酬结构上看,固定工资部分,经理层跟员工层的差异并不十分巨大。联想员工的收入分为3块,固定工资、绩效浮动和年底分红,在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企业里,员工的收入是跟其贡献直接挂钩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是20%的人才创造80%的财富,对这20%员工的薪酬当然不能少了。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人才争夺很激烈,争夺的焦点就是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可以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

…… …… 余下全文

篇二 :组织行为学读后感

《组织行为学》的读后感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一、对激励机制的概述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是领导和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 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激励机制在团体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我就本人搜集的几个具体例子对此进行阐述。 这是国外和国内两个比较著名的公司所运用的激励机

制。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这些例子的。但现在通过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第一个是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据业绩评估,每个员工都会知道他们处在哪一类,这样没有人会抱怨得不到赏识。第一类员工会得到股票期权,第二类中的大约90%和第三类中的50%会得到股票期权,第四类员工没有奖励。图表是最好的工具,哪些人应该得到奖励,哪些人应该打道回府,一目了然。奖赏对员工而言,不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象鼻子碰着玻璃而穿不过去那样,他们能得到他们应得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都是必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对于高层管理人员,GE公司鼓励鼓励他们在工作上相互竞争,但不要有个人恩怨。韦尔奇的做法是将奖赏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奖励他在自己的业务部门的表现,另一半奖励他对整个公司发展的贡献。如果自己部门业绩很好,但对公司发展不利,则资金为零。 韦尔奇一向鼓励员工勇敢地展示自己,谈出自己的看法,争取上司的赏识。“我希望员工能充分发挥潜能,提出他们的建议,而我会为他们

…… …… 余下全文

篇三 :组织行为学读后感

班级:工商管理112班 姓名:熊志培 学号:5400211301

组织行为学《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时期英雄人物个体行为可放大性分析》

班级:工商管理112班 姓名:熊志培 学号:5400211301

硅谷创业之父保罗·格林厄姆所著的《黑客与画家》一书中有一个等式对我来说印象十分深刻,曾经也看过很多关于思辨的书,但唯独这一句让我记忆犹新,保罗先生这样精妙的总结道:成功=可测量性+可放大性。数学专有名词与人文词汇的巧妙碰撞,让人咀嚼起来意味深长,但对于文科生出身的我来说,数学领域的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简直就是噩梦。出于对“成功”奥秘的渴求,半知半解的对这样一个问题进行了了解。可测量性就是将测量的事物进行量化,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能够大致的得出一个估值或者平均值,可放大性的含义是指一类事物能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再增长,用文科生的话来表述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事物是不是具备远大且宏观的前途。CEO就是一种同时具备可测量性与可放大性的工作。CEO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表现,所以他具备可测量性,CEO所作出的决策决定了整个公司的方向,所以他具备了可放大性。

好了,回归正题,我们花了如此大的篇幅讨论可放大性与可测量性只是为了引出三国的读后感,两者之间咋看上去很难联系到一起,但我们在这里将三国的故事中每个割据势力比作一个创业团体,现在,每股势力都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努力的壮大自己的队伍,都希望能通过战争来“创业致富”也就是当时的能够得到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更远大的理想是结束一个动乱的时代统一中华,对于每一个割据势力来说都有自己的一个主要的创业团体,他们在整个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团体在这场动乱中的成就是可以被估值的,占领了一座城池,俘获了多少俘虏,得到了多少人民,一切战果都可以被测量,因此,这样的团体就具备了可测量性,按照保罗先生的理论,他们离成功就差一个变量,也就是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可放大性,我们在这里要给可放大性立下一个自己的标准:成功与失败并存,有获得巨大成功的可能,也存在着巨大失败的可能。结合这样一条标准,我们很容易看出决定了一个团体可放大性的因素就是他们的大boss,在当时有一个时髦的称谓,叫做主公。

…… …… 余下全文

篇四 :组织行为学读后感

《组织行为学》的读后感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一、对激励机制的概述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是领导和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 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激励机制在团体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我就我搜集的几个具体例子对此进行阐述。 这是国外和国内两个比较著名的公司所运用的激励机制。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这些例子的。但现在通过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第一个是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据业绩评估,每个员工都会知道他们处在哪一类,这样没有人会抱怨得不到赏识。第一类员工会得到股票期权,第二类中的大约90%和第三类中的50%会得到股票期权,第四类员工没有奖励。图表是最好的工具,哪些人应该得到奖励,哪些人应该打道回府,一目了然。奖赏对员工而言,不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象鼻子碰着玻璃而穿不过去那

…… …… 余下全文

篇五 :组织行为学读后感

《组织行为学》读后感

在我借到《组织行为学》并阅读了一段时间后,让我对此书产生了很浓厚了

兴趣。回来之后,我认真地从个人、团体行为到个人心里、团体建设,再到群体

沟通、冲突到组织、激励,再到组织设计、文化以及变革等进行了研读,并做了

读书笔记,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组织学的魅力,它是以组织行为规律为研究对

象,研究组织体系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针对组织行为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

环境下的组织行为共性,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组织行为学》有很强的实践特色。《组织行为学》是从个体行为、团体

行为、组织行为和组织发展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组织行

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知觉、个性心理与行为、群体规模与行为、

团队组织和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权利与政治、组织设计与组织

文化等等。我感到全书构思新颖、科学,内容生动、活泼,案例丰富、经典,有

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注重理论的实用性,是围绕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

的相互作用,通过对个体、群体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的分析,揭示其与组织行为

的各种关系,这是《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思路,也是其内容的逻辑发展过程,比

较注重联系公共管理(公共组织)的实践则是《组织行为学》的一大特色。通过

对组织行为的系统,科学分析,可以有效的提高组织运作的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魅力。从卓越企业文化论和美国企

业精神,我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所在。企业文化的决定取决于组织者,组织的

成功或者失败常常被归为其所拥有的文化。对组织文化有着多种理解,尽管组织

文化的定义没能统一,大多教学者都把价值观作为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组织文

化就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它

是组织中成员的一种共同认知,能够强烈的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我从书

…… …… 余下全文

篇六 :组织行为学读书笔记

部门协作和部门执行权利限定,

领导者做出并公布决策,和领导者向下推行决策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要求无条件的执行,后者是说服下属执行。本公司领导都属于后者

领导者做出决策再征求下属意见,和征求下属意见后再做决策体现两种不同的领导风格。

领导效果好坏取决于一下三点∶

1,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领导者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维持员工对其能力的新人,忠心追随。

2,任务结构;指任务明确度和下属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任务明确,常规性、例行性高,下属责任心强,领导环境就好。

3,职位权利;指与领导者职位相关的正式职权以及各方面的支持程度。与领导职位相关的法定权利越大,所控制的奖罚范围越大,则领导对员工的控制越强,群体成员遵从指导程度越高。领导环境越好。

研究结果表明:在群体条件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情况下,任务导向型是有效的领导方式,效果较好。

在群体条件一般的情况下,采用以关心人为主的人际关系型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也就是以群体组织(人际关系)为基础,群体组织达到最有利,就要改变成为任务导向,领导以关心工作任务为中心。ps:本人认为衡量组织群体是否最有利的标准就是组织内各部门协作完成任务的熟练程度和专业技能,以及各成员对工作是否负责和积极!

领导四分图:低组织高关心人;低组织低关心人;高组织高关心人;高组织低关心人。

绩效考评属于激励行为,通过把个体的对组织的贡献数字化具体化,进而达到激励目的.

通路-目标模式认为对不同的环境因素应施以不同类型的领导行为。领导者要选择那种领导方式,要考虑以下两个随机变化的因素:

1,下属人员的个性特点,包括下属的能力,控制点需求,动机几个方面。能力低的下属接受指导型领导,强的则不然。内控型的下属认为自己有能力和意志控制事物的发展,喜欢参与式的领导方式。

2,工作环境特点。包括下属的任务、组织的正式职权系统、主要的工作群体等。工作任务模糊,下属无所适从,他们需要“高工作”型领导方式。

…… …… 余下全文

篇七 :组织行为学学习感想

谈谈《组织行为学》学习的一点体会

自己的工作本身就是管理,说管理即谈到“人”,谈到“人”即想到行为,而行为的目的又是为了组织,由此见,组织行为学实在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带着排疑解惑的心情参与到课堂中去,可一学完,突然让我对此有个说法,有个概念,想了许久,实在自觉说不好,说不圆,说不周全。因为这是一门让人容易入手的科学——讲来讲去它就是身边的那些事;这又是一门极难理顺的学问——身边的那些事分细了不是、合多了又不是。初学这样的学问,实在不是启人心智,而是把人心搅得更糊、拌的更乱、倒置的抹都抹不开,让你不知道该怎样去下手,让你不知道怎样去看透,因为一切都好像不是原来的一切,一切都变的更加复杂;可是又让你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感觉模模糊糊,所有可分析的点都匀匀称称放在那里聚成一团,可这一团中似乎有一条线,弯弯曲曲,把每一个点连在了一起,这种感觉,真是难以琢磨,却真是妙不可言。

就好像在用人之道的分析上,在决策点的概括上,在群体管理的讲解上,每一点都排列的井然有序,每一个层次都面面俱到,让你明白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变化原来可以像这样自由的。当把每一个问题都放在那里的时候,在脑海显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机械排列的问题,而是一条串联的线,可以突然蹦出现实工作中的一两个点子,一两个解决的办法。

比如公司正在搞的绩效考核办法的改革和修订,本意是把企业目标的实现作为驱动,把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和工作目标作为载体,通过 1

采用一些管控办法和订立几个操作环节来实现对各层各类人员工作绩效的衡量、监督、指导及奖惩,以调动全员积极性、发挥各岗位优势,进而提高整个公司的绩效水平。可是实施的最后,公司的目标并没有像预计的那样被逐层分解,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和想象中那样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工作的进程也没有完全按原先设计的轨道前进。仔细想来,或许是因为社会大环境不合适,亦或员工技能与绩效目标制定不匹配,再或绩效制度本身的制定就存在偏差,但是在看到课件中的这句时——阻碍群体工作绩效的最大障碍在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我的心有一种豁然的感觉。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组织行为学》有感

读《组织行为学》有感

<<组织行为学>>是由斯蒂芬·P·罗宾斯这个来自于西方的著名的管理学教授,以其西方人特有的思维习惯,于19xx年,编撰成<<组织行为学>>。 该著作除在美国众多大学被作为教科书外,还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墨西哥、荷兰、斯堪的纳维亚拥有大量的读者。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个体。

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在读罗宾斯的《组织行为学》时因为其体例独特。全书分五篇18章,分别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组织管理中人的行为问题。每章均有要点、学习目标、复习题和讨论题。尤其新

颖的是在每章的末尾,作者设计了"自我认识练习"、"与他人共同练习"用于读者自我评价;根据每章所讨论的主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辩论题,包括正方和反方,让读者在争论中自己总结答案;每章的开头,都用范例引入,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在正文中,罗宾斯设计了两个专栏"新闻中的组织行为学"和"从概念到技能",帮助我们领会和消化教材的内容。且其观点新颖。书中含有大量研究数据中归纳出许多新颖的观点。如关于整体冲突的观点,传统的看法是冲突不利于组织的运作,而罗宾斯却认为一定程度的冲突有利于改善组织的运作绩效。同时其文献极为丰富。书中引用了大量第一手的参考文献,包括各种学术刊物和报刊上引用文献上万篇。其中既有纯粹的学术研究报告,也有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和流行故事。最后它的语言流畅。书中的语言生动活泼,不像是传统的教科书,而是用对话的口气来书写,读起来轻松愉快,有时我甚至可能觉得在与作者对话。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