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对胡适而言,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二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二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剩

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甚至认为“容忍”既为一种自由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民主的精神,或者说它就是自由之根本。容忍既是自由存在可能的前提,也是自由最后所成就或者所归属的社会秩序形态和个人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换言之,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容忍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在这两篇文献中,胡适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不容忍、主张容忍异己、容忍反对党的主张。

在胡适看来,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容忍精神,不能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个社会必定会产生唯我主义,而走向极权专制。

胡适不仅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甚至还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对胡适而言,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胡适秘书胡颂平写过一篇追忆胡适的文章,题为《胡适先生写字的故事》,讲的是19xx年12月16日的晚上,胡适先生对胡颂平谈起十七八年前在美国去看康奈尔大学的史学大师伯尔先生的一个故事。胡适对胡颂平说:“这时伯尔先生快八十岁,早已退休了,他和他的夫人住在一个山上。那天我去看他们的时候,伯尔夫人亲自动手做菜请我,伯尔先生和我谈了很多话。

…… …… 余下全文

篇二 :胡适《自由与容忍》读后感

谈《容忍与自由》的读后感

前日有幸,听到语文老师谈,胡适《容忍与自由》,期间不乏老师自己对这些耿耿君子的无限钦佩之情,但更多的讲的是胡适之容忍与自由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深有体会。我课下果断找到原文细心拜读。

我认为,他提到的四恶必杀,和他自己理解的一样,多少有些绝对。因为不能将名族的文化觉悟,归结于几步旷世著作。无神论,也或有神、有鬼终究是个人心理能力的表现,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保持自己的文化经典的虔诚、绝对信服,这一点从根本上讲是没有错的。从这一点上讲,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体现,而某些人刻意的要将自己的什么什么论强加于民众,迫使他们觉醒,这多少有点强人所难。除非是将《天演论》、《马克思》思想,自然地传向民众。而不是在所谓文化先驱报纸、期刊上发表一篇自己的所谓理论,然后以文化人的姿态将同意的民众化为进步着,将另一类归为迂腐。

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人,合法、合理的拥有自己的思想,这本身就是自由实现与否的一种标准。胡适先生在任北大校长期间,正是以这种自由、博采、大胆革新的姿态,北大招进许多有着新思想,新潮学的年青一代,正是这些人,将更广泛意义上的自由推向了更远,这是我讲的一点对于自由的观点。

当下,由于各种不当的行为,对于传统的道德观产生巨大的冲击,为什么总是有路人,看到年轻的小女孩躺在血泊中视而不见,为什么总是有滑到的老人面临生命的危险,却总是无人问津。这些路人、旁观者,难道不受良心的谴责吗?在这种情况下救人与不救人确实是一个人的自由。老吾所老,幼吾所幼,这种传统道德的呼声,在这种所谓的自由的环境下竟然是那么的无力。

同样的事情,韩国发生金融危机之时,民众竟然自愿拿出家传金器,结婚戒指,甚至养老金等。出来与国家共患难,好多人讲难道中国人没有韩国人觉悟高吗?难道我们真的已经道德沦丧到受人发指了吗?

两种自由的抉择,两种不同的结果。所以我觉得胡适先生讲自由,应该讲清楚,那些情况下应该自由、那些情况下不应该自由。比如说老人跌倒的时候,救人是必须的(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万一遇到碰瓷怎么办),说不定正是他对于自由的定义太自由化了,误导了我们呢,呵呵。当然如果一个名族要真的将这些道德也法律化,不自由化。那么这必定是一个即将沦丧的名族,必定是一个,即将迫切需要给每一位民众大脑都植入一种道德芯片的民族。

…… …… 余下全文

篇三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山东交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班级:地信101

学号:100716104 姜林甫 作品

2013/4/17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题记

忘了谁说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然而许多时候都会是政见不一。人要於安乐中求生须以坚忍为性,容忍为度。说白了,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人总有犯错时,谁也不可能是上帝。“我不会错”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而如高尔文似的冠以上帝之名为自己辩护更是无耻和愚痴的。这样只能一错再错,最终坠入深渊,粉身碎骨。无论生活还是做学问,或是参与政治,我觉得我们都要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包容与己不相同的观点。以一颗宽厚的心胸做人,与人方便也是与己方便。

昨日晚间看到复旦大学研究生宿舍投毒致使一名同学死亡的惨痛事件,悲从中来。死者是一个为人非常孝顺,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青年。如果真的是他的同学蓄意谋杀。我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凶手竟然容不下这样优秀的一位同学活在这世间。等案件水落石出后,等待凶手的不是一颗子弹,也会是铜墙铁壁。法律是公平的,不能容忍他人,自己便也不会有自由。

有人说我也容忍不下别人,但也不至于杀害他。所以我不会犯法,不也还是有自由吗。我觉得这里的自由更多的是心理的自

由。如果不能容忍人,心灵自然变得狭窄,长久下去人心日下,人生之路也必然越走越狭窄。我记得有一部小说叫《三国演义》 周郎容不下诸葛亮的才能,被武侯三气致死。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天长叹。以致梦想付诸东流,没能继续江东的帝王霸业。春秋时期,正是齐桓公对管仲的容忍,才有了后来齐国霸主的地位。

能容忍他人的人,必是能成大事之人。能容忍他人的人,必是幸福快乐的人,能容忍他人的人,必是自由的人。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正是中华民族的容忍,开创了改革开放的篇章。回首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得到相当广泛的交流。加入WTO,使得商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做生意;更多的学子有机会留学深造;更多的工程师,科学家有机会参与国际科技交流;还有俄罗斯中国年、法国中国年等国际中国年使得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同时造就了汉语热,让更多海外人士认识了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中华文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学习和交流。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在文中,胡适提到了“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接下来举出了年轻时在报纸上发表的与容忍背道而驰的文章进行自我反思。能够反躬自省就是一种容忍,对自己过失的容忍。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在充分的认识后才能发表评论。这样的评论才具有时代意义和尊重原创的精神。

“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容忍与自由》)这里将不容忍的根源讲出来了。“喜同而恶异”是人性中的普遍现象。所有的争吵也都是因为与己所持意见相左而产生的。然而中国自古就有“宰相肚里能撑船”,试想,人的肚子里怎么可能装下一条船呢?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了。但是的确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容忍的思考。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上层阶级是极不愿意听到正直的柬言的。所谓“忠言逆耳”,太多的大臣就是因为直言上书为自身乃至家族招致祸端。《赵氏孤儿》中的赵循就是不懂得向皇帝献媚、说好话,不懂得和那些小人勾搭成奸,使得被奸臣“恶异”,最后被诬陷,放恶犬咬死,满门抄斩。这是权臣奸臣的“不容忍”。而后来赵氏孤儿对杀父仇人的报复绝不能说是不容忍。这是原则问题,当了18年的义父又如何?一个人连道德都沦丧了,和他谈容忍又有什么意义?相比之下,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却能够得到更多的谅解。他的道德被室友逼到了极限,毫无自尊可言。穷是他的错吗?那些人凭什么耀武扬威,对他人格侮辱呢?他们太过自由的行为将马加爵的容忍极限打破了。这里如果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那就是马对于他们的言行太过容忍了。他的案例值得我们永远思考和反思。

一个王朝的兴衰与否,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帝王是否愿意察纳雅言。但是,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尚且不易,何况帝王乎?中国人一向注视面子工程,比如,晚辈不能忤逆长辈的意思。那九五至尊的皇帝就更加不可能那么容易的接纳不同的意见了。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便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唐太宗虽然有时对于魏征太过耿直的性子气得牙痒痒,但是对于魏征正确的且对国家有益的建议还是会欣然接受。唐太宗还是非常大度的,至少对于帝王来说。因此更可以看是容忍是自由的前提。如果唐太宗也听不得逆耳之忠言,那大臣的自由进谏之风遍不可能开启,那对于国家的治理一定不是一件好事。

…… …… 余下全文

篇五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对胡适而言,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二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二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剩

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甚至认为“容忍”既为一种自由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民主的精神,或者说它就是自由之根本。容忍既是自由存在可能的前提,也是自由最后所成就或者所归属的社会秩序形态和个人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换言之,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容忍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在这两篇文献中,胡适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不容忍、主张容忍异己、容忍反对党的主张。

在胡适看来,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容忍精神,不能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个社会必定会产生唯我主义,而走向极权专制。

胡适不仅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甚至还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对胡适而言,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胡适秘书胡颂平写过一篇追忆胡适的文章,题为《胡适先生写字的故事》,讲的是19xx年12月16日的晚上,胡适先生对胡颂平谈起十七八年前在美国去看康奈尔大学的史学大师伯尔先生的一个故事。胡适对胡颂平说:“这时伯尔先生快八十岁,早已退休了,他和他的夫人住在一个山上。那天我去看他们的时候,伯尔夫人亲自动手做菜请我,伯尔先生和我谈了很多话。

…… …… 余下全文

篇六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姓名:王丽萍 化学化工系材化四班 学号:1411404029

当我第一次看到容忍与自由这几个字眼时,我的第一理解就是宽容的大度的理解别人曾对你的抵触,对你的伤害,谅解那些曾经给过你痛苦的经历的人。对于自由,我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拥有着自由的权利,不被所谓的教条束缚,对于任何事,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大胆的阐述,然而,当我读了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我深深的被震撼了,他独到的见解和理论让我折服,才明白自己的理解是这么片面。他的思想强烈的鼓舞着我们。

胡适先生曾说过,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先生用他一生来感悟这句话,因为他的一生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他曾担任过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长时,与雷震共同创办《自由中国》杂志,触犯了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统治,雷震被捕,杂志也被勒停,之后又在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亚东科学教育会议上作了25分钟的演讲,又被批判围剿,指责他贬低中国古老文明,力主向西方现代文明看齐。因而病倒。随后两年,又在中央研究院,召开院士会议期间,在最后一次酒会上致开幕词,他说;“我去年说了25分钟的话,引起围剿,不要去管他,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四十多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

从这话可以看出,胡适先生他的容忍的态度,他大度谅解的心扉。他用着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宽容。曾在年轻时,曾强烈批判过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作者,然而并没有料到十年后在北京大学教书就有一些同样保卫自己所信其实并未必都对的道理的正人君子也想要来诛杀他和他的朋友们。当年他要杀人,后来人要杀他,动机是一样。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了容忍的度量了。

他自己总觉得。他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他认为,这个国家,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绝大多数是信神的。居然还有这雅量,能容忍他的无神论,能发表他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他,把他关在监狱里,或把他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他在这个世界上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他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对他的容忍态度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所以他一直用容忍的态度报答社会。他以一切的诚心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民商七班胡莹莹 司风惜语

初见《容忍与自由》书名心中不免留有许多困惑,也正是这些困惑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位>社会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或曰文明的繁荣程度,测量的指标有很多项,如GDP、CPI、HDI等,但最重要的一项,是社会的包容度。如果社会本身的包容度足够宽广,即有足够的容忍度,那么人们就会有足够的自由,亦不会担心繁荣。'在这句话中我们很明显能够感受到这两个突出的字眼,即容忍、自由,但是这种容忍到底意指什么?这种自由又是一种怎样的自由?二者到底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

'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这句话出自胡适先生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之口。胡适先生也亲口提到自己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注:摘录自胡适《容忍与自由》原文第19页]而这里提及的容忍并不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种宽容忍让他人的态度,它可能涉及更多的是一种包容,一种兼容。在《容忍与自由》一文中,胡适先生认为'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做主。这种回向自己内心的自由,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选择隐遁的生活,即逃避外力的压迫,就像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情怀,另一种方式呢,就是梦想神仙的生活,即行动自由,变化自由。这正如庄子《逍遥游》中向往的那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与'万物皆有所待'相对应的境界。[注:摘录自胡适《容忍与自由》原文第9页]以上所说的两种自由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自由也有一定的出入,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由是我们的一种权利,一种有界限有条件的权利,是我们在某一方面不受外界压迫的权利。

胡适先生在《容忍与自由》一书中着重给我们谈到了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的问题。说到这里我们便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西方世界那场著名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无疑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创举。马丁路德等人起来革新宗教就是因为他们不满意旧教的不容忍与不自由,就是为了争取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改革成功打破了罗马旧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重新焕发了生机,可是我们也知道在新的教派建立之后,宗教信仰似乎又陷入了另一种僵化的模式。那些宗教改革者们又走向了一条不容忍的道路,在信仰领域又开始了专制独裁。宗教改革者高尔文甚至用火刑烧死了与自己宗教观点不同的塞维图斯,这是何等不容忍的表现啊!

…… …… 余下全文

篇八 :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刚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时,并不是很能理解题意。容忍,这个词 乍一眼看到会觉得是懦弱的一个表现,是隐忍自己想法的一个表现,而自由,感觉却是一个与容忍相反的词语,很热烈积极地袒露自己想法和立场,并不需要去忍。而进一步看了文章之后,才了解到,原来自由并不是一味地放任,而正是要建立在看似懦弱的容忍之上的。这里的容忍,我觉得应该理解为包容、宽容,而不是忍让。 胡适在年轻的时候,自恃年少轻狂,有着一腔正义的热血,只能 狭义地拥护自己所赞成的意见,而要把别的不同的意见都一并打到。直到后来,他在岁月的熏陶中才慢慢地理解到,包容并存才能使得更多的宗教、艺术、科技、思想不断地衍生出来,丰富我们的世界,进一步诠释自由这两个字。如果只有主流的思想观点能够存在于世界,那么创新这一个在当今社会极其重要的东西也就不会存在了。一切的服务于人类的新科技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没有包容的话,这些都可以说是“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都需要“杀”。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不是很懂历史,但仅凭我对高一历史课的一点点记忆和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我了解到,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自百度百科)。在我看来,百家争鸣代表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次全社会思想创新和观点融合的时期。而这一思想自由的浪潮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

时期便逐渐地衰弱。秦始皇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统一人们的思想,更出现了焚书坑儒的惨烈局面。即使后来到了汉武帝的时代,在董仲舒的主张下罢黜百家,最终独尊儒术一门,也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封锁了人们思想上的自由。不管是这只中的哪一种,都是为了一部分人的阶级利益,只推崇一种观点,全面否定并销毁其他并存的所谓“异端学说”,也就是说不宽容不包容别的学说,从而限制了人们在思想上的自由,达到了统治者自身的目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