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吾国吾民 读后感

《吾国吾民》读后感

读完林语堂老先生的《吾国吾民》被其深刻朴实的文字所打动。他用最朴实的语言陈述了他心目中的国家状况。这样一段话给了我深刻的记忆“我堪能坦白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他的一切困恼分忧,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乃伟大过于她的微渺的国家,无需乎他们的粉饰。他将调整自己,一切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由此可见,林语堂先生的思想及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及焦虑。本书从九个部分讲述了先生眼中的祖国。其中《中国人的德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让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中国人的各种品行。

德性,在中国文中呈现出来的是处于任何环境,能保持一颗镇定的心,清楚的了解自己,亦能了解别人。而德性的力量亦可称为心的力量。一个人德性上的成熟在于不断的领悟智慧。 在先生看来,圆熟,是中国国民一种典型的、综合的品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儒家理论之基础,意为:学习知识旨在培养是非(光明正确的品德)判断能力,然后才能发扬光明正确的品德。通过书籍学习和社会实践,当一个人的品德,臻于领悟人生及人性的美好及缺陷,臻于领悟事事的可求与不可求,臻于领悟人类努力之必须,并能适应融入这一切,便成就了国人所谓的圆熟老成,所谓的睿智通达。往往此等德性的修进,得利于儒家的宿命论。宿命论乃和平与知足的源泉。儒家刻板又充满宿命的自强不息,道家自然却不乏冷漠的大智慧,佛家清心寡欲间的大彻大悟。(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两千年来的中国,儒释道三家并存,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又陈腐固执、锈迹斑斑的文化,锤炼就了我们这等可赞可叹可悲的德性。

忍耐,是中国人的美德,然而在这里作者把忍耐三大恶劣德性之一。中国人的忍耐能力可谓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曾经忍受暴君虐政,无政府种种惨痛,而且把这种忍受看成是顺应自然之法则。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去忍耐,古代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说,忍耐的结果是好的,但是并非都是如此,忍耐的特性已经让我们失去了追逐自己个性的能力,亦或追逐幸福的可能性。当然在家庭里面,我们竭力互相忍耐包容,能够使这个家庭变得更加和谐幸福。,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面对的是近于屈辱的灾难面前,或者是非对错面前,我们如果依旧选择忍耐的话,我想这并不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美好的品德,而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我们这种忍耐的品质贯穿于生活当中,只要家族制度的存在,只要社会建立于这样的基础之上,即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已一个分子的身份生活语和谐的社会关系中,那很容易明了忍耐。

…… …… 余下全文

篇二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庸》里孔子的一句话“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翻译过来大概是:中庸之道本来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为道了。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林语堂会把孔子的这句话放在书的首页。看完这本书,我可能明白了。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先查了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那是在20世纪的中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的中国,一方面传统的思想、生活方式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一连串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欺辱,人们对外来文化有所接触和接受,在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动荡、转变的时代,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待自己的国家以及自己国家传统的文化、理念等都感到茫然若失。在这种情况下,林语堂先生,写下了这篇《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旨在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正如赛珍珠在这本书的序所写“它满足了所有以上这些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由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摘录于P8)对于这一点,我十分赞同。

看着这本书,毫不夸张,有时每看一页,我都有很多的话想要表达出来,但是那一时的想法又有点缥缈。原因应该在于,尽管隔这本书最开始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国的改变担得起“翻天覆地”这个词。可是,我还是能从那些字里行间看到我自己的身影,看得到很多当今中国人民的形象。我不知道这一点是好还是坏,而凭我现在的个人素养,我也觉得要我从整体去全面的把握这本书,可能有点难度,于是乎,我就聊聊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人

在《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第一章里,谈了很多关于我国南北方的差异(而很显然,现在,这种南北方的差异还是存在并且比较鲜明)、退化、新血统的混入、文化的稳定性等方面。我想谈谈我对文化稳定性的一些看法。

文章中说道“中国为什么历经周期性的劫难之后,仍能生存下来,这种种族耐力与吸收外族血统的能力究竟来自何方?”(摘录于P47)接着作者又说道“这种耐力与活力,部分是体质上的,部分是文化上的。而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另一个使社会安定的文化因素是中国完全没有固定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吾国吾民》有感

读《吾国吾民》有感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谈中国绘画之“笔触问题”时提及的吴道子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他说“吴道子以其善于运用毛笔而完成了这个改革。他的特色为其笔触之豪放自然,非但不掩省线条,且从而尽量发挥之。顾恺之的死的沉闷的线条,宛如用铁锥所画者,今由吴道子的活泼线条代之而兴,这种笔姿世人喻之于“莼菜条”,曲折粗细变化无穷,笔意所至,无不暗合自然之韵律”。

的确,吴道子的绘画堪称一绝,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所创的画风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对于中国的绘画我知之甚少,在这我仅以林语堂先生在阐述绘画中涉及的吴道子与我喜欢的并且有相似之处的法国画家安格尔来谈谈我的感想。

吴道子,被后世尊称为“画圣”,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同时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的绘画风格自成一家,别具一番韵味。在吴道子的作品中,我尤为喜爱他的人物绘画。他的用笔之道令人钦佩不已,他所画的人物线条遒劲,流畅,简练,人称莼菜条描(就是兰叶描,形容线条流畅且有粗细变化的一种中国画笔法),且衣物皆有飘举之势,让人有身临风中之感,这点特别吸引我的关注,看其绘画才真正领悟到何为 “吴带当风”,这一盛名实在是名副其实。另外,与吴道子用笔相似的我个人认为安格尔自然是能与之做比较的。安格尔也是一位对线条造型十分重视的画家。他追求线条的干净,简练,朴实,在他绘画的众多宫廷人物中,有时候我都会不禁对这过于干净、精准的线条感到惊讶。不过相对于吴道子笔触之豪放自然,安格尔的笔触则显得静穆而优雅。

从两人的人物绘画上,不免可以形象的看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中国的绘画注重抒情,写意,而西方的绘画则更为写实。在人物上,安格尔无疑把人物把握得相当准确,他画的轮廓美得已经让人无可挑剔了。而吴道子,我认为他其实根本上不算是在绘画一个真实的人物的结构,他绘画的张力和表现仅在于人物的衣赏上。林语堂先生对人物画上也发出了这样一个感慨,“所惜在人物画方面,中国艺术是十分落后的,因为人体被当作自然界物体的点缀物。女性人体美的鉴赏,不可求之于中国绘画。顾恺之、仇十洲的仕女画所给予吾人的印象,不是她们的肉体的美感,而只是线条的波动的气势。照我看来,崇拜人体尤其崇拜女性人体美是西洋艺术卓绝的特色。”。虽说如此,吴道子的另类画风我还是相当喜欢的。正如我们学艺术的孩子经常所说的一句话:“这画有‘味道’。”而个中的“味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 余下全文

篇四 :林语堂《吾国吾民》读后感1500字作文

《中国人》也就是大名赫赫的《吾国吾民》的最早全译本。于是得闲便翻看起来,整个阅读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也有趣很多,时时能读到让人露出会心微笑的文字。然而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复杂的书,作者林语堂先生在写书之时正值国难当头,而新旧思想的碰撞无处不在,他成书的立意甚高,自然免不了牵扯进很多当时的政治局面,窃以为作者对于当时复杂的局势所抱持的观点还是书生了一点。但我在此不想也不会谈大事,世事有因果,不用我多说。想来想去,我也只能写点和现实生活有关的琐事罢了,虽然这样的品论不免是断章取义的,或者这样的观点根本就是作者最不想读者所落入的偏见,但70年过去物是人非,同样的文字由不同时代的人读来,感受想必都是大相径庭的。

此书的笔者林语堂先生是近代是一位语言大师,此书是他用英文书的,根本立意就上让外国人理解中国,当然其中也有很多作者对于当时政局的见解。而林先生自身“文化条件”就决定了他能完成这样一项貌似“不可能任务”,他出身中国传教士家庭,从小接受西方教育,游学海外多年,但同时又拥有浑厚的古文根底以及对各路传统学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来他的着眼点和所抱持的观点就变的十分有趣了,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述上。而全文通篇都用那样一种中立的,有别于以往的,甚至带点西洋人特有的天真的口吻来阐述我们所司空见惯的日常的一切。可以想见这样的书在当时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而在70多年后的今天,读此书却又别样的感触。对身在今时今日的我们而言,那些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早已经不再是笔者当年的新鲜事物,转而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那些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却渐渐褪色。这样的变化而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本无所谓对错,存在即是合理。但不可避忌的事实是,传统文化的断代现象。

从作者那个年代起,我们因为工业文明落后于西方,便奋起直追,免不了事事以西方的为好。然而到了今天,当我们在所谓科学文明,商业文化的潮流中越走越远的时候,有没有停下来,切身思考过这些随之而来的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真是是我们想要的吗?真的是适合我们的吗?好比身在这座被称为国际大都市的城中,努力成为主流生活价值观的一份子,供房贷,养车子,为了吃一顿有名的馆子而等上2个小时。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好吗?或者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汇,幸福感有够多吗?我只是听到大家都说很累。

…… …… 余下全文

篇五 :吾国吾民感想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读《吾国吾民》有感

在看林语堂的《吾国吾民》之前,我一直怀疑,谁能够把“中国人”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名词解释得如此清楚呢?一个本土的中国人来说中国难免会面临这样那样的质疑:把中国人写的很好的话,会被认为是在自夸,而写得不好的话,又会有卖国的帽子扣上(其实,我们的这种心态,林语堂先生在书中也有提过)。但是,林语堂先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写的这本《吾国吾民》却有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下林语堂先生的求学经历。

19xx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xx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xx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xx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xx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xx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xx年任外交部秘书。19xx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xx年创办《人间世》。19xx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xx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林语堂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可以说,林语堂,从小接受的是基督教文化(他父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却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更有去西方求学的经历,可谓是兼得中西方文化之精华。

在我打开百度百科翻看林先生那厚厚的简历时候,想到现如今的那些“海归”,他们很多知识去镀层金,天与地的差别令人惊叹;当我们领略林先生文字里处处体现的国人现状的深思与担忧,再环顾一下四周对外来事物欣喜若狂、崇洋媚外的国人们,令人惋惜。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孔子》票房在我们这个自认为儒学正统的国度勉强过亿,而同时期上映的美国大片《阿凡达》在上半年获得了13.8亿元的票房。说实话,我实在想不出《阿凡达》带给我们的除了视觉上的刺激,还有什么?翻开《吾国吾民》,在品味国学大师的文采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

…… …… 余下全文

篇六 :吾国吾民读后感

吾国吾民读后感

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读完《吾国与吾民》一书后,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林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的精神文化阐释给了全世界,在中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年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本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展开论述,从各方面而又客观的讲述了中国人的各种特性,比如说中国人:老成温厚、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等等。作者认为,形成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民族特色具有稳定性,就算是在当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趋势下,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还是不会轻易改变。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可能对我们本国人来说没有绝对的吸引力,但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向在那个时代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的西方人清晰的从各方面介绍了一个健康而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我认为,现代人读此书不仅可了解过去的中国,也可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久闻《吾国与吾民》大名,知道它是林语堂先生的成名之作,是用英文撰写的,也知道书的原意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几年前,我也在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中看到过几个章节,非常喜欢他的文风。但把这本书完整而认真地读完,却是最近的事。《吾国与吾民》诞生的重要促成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对这本书作出过评价:“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外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研究、描述中国人的书有很多,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到《第三只眼看中国》之类外国作家的作品,不胜枚举。但这些后来的作品都极难超越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吾国与吾民》。依我看,其关键就在于其作者林语堂先生多样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一个中西文化的混血儿,林语堂既在中式文化中深深浸染过,摸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饱受过西方教育,能够跳出中国看中国。“幽默”一词,是林语堂先生的杰作,他将英文中的humor创造性地如此音译。而幽默的风格也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这部《吾国与吾民》。若不是有创作背景介绍,读者几乎很难想象,这本书竟是写于最动荡的年代。诚然,每一个读书人都关心国家的前途,但林语堂没有学鲁迅,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的书中,没有字字句句都剑拔弩张。他仿佛独处于世外,心平气和而又无比诚挚地,澄清着淤积的历史偏见,展列着沉淀的璀璨文明。

…… …… 余下全文

篇七 :吾国吾民读后感

南风北林,和而不同

——读《吾国吾民》有感

中国的命运来自千千万万中国普通人的命运,也许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们的命运不值得我们全面深入的加以分析,但作为一个集体,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南方和北方的中国人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却被相似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纽带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对外主平,对内却保持着各地的独有的,精彩纷呈的地方特色的中华民族。北方人好比那笔直坚挺的大树。他们身材魁梧、高大健壮,性格豪放、幽默热情,习俗大合大开,粗犷豪放,拥有一种壮丽的雄浑之美;而南方人的美来自烟雨江南,潺潺的溪流,淡淡的哀愁,浅浅的时光,南方的魅力好似温柔的晚风,轻轻的诉说,她娓娓道来的温婉。南方人体格纤弱,勤于修养,头脑发达,性格文弱,习俗也带有一种小家碧玉、温柔和婉的气质。尽管南北是如此的不同,但在中华大地上却没有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有的只是地方差异,而地方主义恰恰成为中华帝国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书同文,车同轨,相同的文化积淀使中国人获得一种人类博爱的基础。儒家有言:“仁者爱人,有理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墨家亦有“兼相爱”的思想表述,中国文化的第一次繁荣就体现出博爱的思想,而百家争鸣的各家学说亦从侧面证明着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另一个为中国民族延续作出巨大的因素就是汉字的力量,方块字是语言上的奇迹,汉字的书写系统成为我们民族团结的有形象征。文化上的共性弱化了中华大地各处的地域差异,使我们的民族千百年来不断地进行融合,始终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在集体化的社会中,中国人有着超乎其他民族的苦难忍受能力,对一些西方人看来的无法忍受的东西、现象,中国人多这些东西已习以为常,早已学会了如何去容忍这些磨难。这种无穷的容忍苦难的能力,也是的中华民族没有西方民族那样强烈的反抗意识,从另一方面减少了民族内斗、分裂的可能性。

中国民族永葆青春的秘密除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积淀,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强大的同化吸收能力。每一次新血统的融入,都会带来一次繁荣。每一次战争,中华民族都能从灾难中生存下来,并吸取新鲜的血液来补充自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没有丧失自己民族的个性与文化传统,相反,新鲜血液的注入让今天的中华民族具有民族活力,使民族长期生存下来。但在同化吸收其他民族的同时,中国文化有保有其独特的稳定性,使这个过程不致出现新的民族完全取代中华文明。这样强大的稳定性首先来源于中国特有的家族制度,国家有一个个拥有强大家长权的家族组成,家族的稳定为国家上层建筑的稳定提供了基础。家族制度有明

…… …… 余下全文

篇八 :吾国吾民读后感

吾国吾民读后感(一)

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读完《吾国与吾民》一书后,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林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的精神文化阐释给了全世界,在中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年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本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展开论述,从各方面而又客观的讲述了中国人的各种特性,比如说中国人:老成温厚、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等等。作者认为,形成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民族特色具有稳定性,就算是在当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趋势下,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还是不会轻易改变。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可能对我们本国人来说没有绝对的吸引力,但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向在那个时代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的西方人清晰的从各方面介绍了一个健康而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我认为,现代人读此书不仅可了解过去的中国,也可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吾国吾民读后感(二)

久闻《吾国与吾民》大名,知道它是林语堂先生的成名之作,是用英文撰写的,也知道书的原意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几年前,我也在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中看到过几个章节,非常喜欢他的文风。但把这本书完整而认真地读完,却是最近的事。

《吾国与吾民》诞生的重要促成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对这本书作出过评价:“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外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研究、描述中国人的书有很多,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到《第三只眼看中国》之类外国作家的作品,不胜枚举。但这些后来的作品都极难超越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吾国与吾民》。依我看,其关键就在于其作者林语堂先生多样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一个中西文化的混血儿,林语堂既在中式文化中深深浸染过,摸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饱受过西方教育,能够跳出中国看中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