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4-3 微波铁磁共振 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                                                              得分:          

实验时间: 20## 11 30 日, 第 十四 周, 周, 第  5-8 

实验者: 班级   材料0705      学号  200767025    姓名   童凌炜  

同组者: 班级   材料0705      学号  200767007    姓名   车宏龙  

实验地点:          综合楼 407                    

…… …… 余下全文

篇二 :铁磁共振实验报告

1、实验背景

早在1935年,著名苏联物理学家兰道(Lev Davydovich Landau 1908—1968)等就提出铁磁性物质具有铁磁共振特性.经过十几年,在超高频技术发展起来后,才观察到铁磁共振吸收现象,后来波耳得(Polder)和侯根(Hogan)在深入研究铁磁体的共振吸收和旋磁性的基础上,发明了铁氧体的微波线性器件,使得铁磁共振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后,铁磁共振和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等一样,成为研究物质宏观性能和用以分析其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

微波铁磁共振现象是指铁磁介质处在频率为ƒ0的微波电磁场中,当改变外加恒定磁场H的大小时,发生的共振吸收现象.通过铁磁共振实验,我们可以测量微波铁氧体的共振线宽、张量磁化率、饱和磁化强度、居里点等重要参数.该项技术在微波铁氧体器件的制造、设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2、实验目的

1.了解微波谐振腔的工作原理,学习微波装置调整技术.

2.掌握铁磁共振的基本原理,观察铁磁共振现象.

3.测量微波铁氧体的共振磁场B,计算g因子.

3、实验原理

1.磁共振

自旋不为零的粒子,如电子和质子,具有自旋磁矩.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粒子放入稳恒的外磁场中,粒子的磁矩就会和外磁场相互作用使粒子的能级产生分裂,分裂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1)

(其中,为旋磁比,为普朗克常数,为稳恒外磁场).

又有,故.(其中,即为要求的朗德因子,其值约为2.为玻尔磁子, 其值为

若此时再在稳恒外磁场的垂直方向加上一个交变电磁场,该电磁场的能量为

(2)

其中,为交变电磁场的频率.

当该能量等于粒子分裂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时,即:

(3)

低能级上的粒子就要吸收交变电磁场的能量产生跃迁,即所谓的磁共振.

…… …… 余下全文

篇三 :物理实验报告_铁磁共振

铁磁共振

    本实验观察了速调管的振荡模式,谐振腔的谐振曲线,单晶样品的共振曲线,用逐点法测量了多晶样品的共振曲线.实验测得谐振腔的有效品质因数为861.24,测得单晶样品共振线宽=224.5A/m,旋磁比Hz·m/A,朗德因子g=2.4,弛豫时间s.测得多晶样品=31847.5A/m,Hz·m/A,g=2.6,s.

关键词  铁磁共振,共振曲线,谐振曲线,品质因数,微波

一、引言

共振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共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化学、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工程技术等几乎所有的科技领域.磁共振是发生在既有角动量又有磁矩的系统在磁场作用下形成的塞曼能级间的共振感应跃迁,它不但具有共振的共性,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目前可得到的磁感应强度的条件下,磁共振所涉及的共振频率通常处于射频和微波频段.

铁磁共振是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物质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重要实验手段,是指铁磁体材料在受到相互垂直的稳恒磁场和交变磁场的共同作用时发生的共振现象.利用铁磁共振现象可以测量体磁体材料的g因子、共振线宽、弛豫时间等性质.该项技术在微波铁氧体器件的制造、设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本实验,熟悉微波传输中常用的元件及其作用,掌握传输式谐振腔的工作特性,了解谐振腔观察铁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条件.

二、实验原理

1、铁磁共振

当铁磁体材料同时受到两个相互垂直的磁场,即恒定磁场和微波交变磁场h,在的作用下,铁磁体的磁化强度将围绕进动,进动频率为:

                                 (1)

…… …… 余下全文

篇四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铁磁共振

铁磁共振

【摘要】本实验利用调速管产生微波,观察了谐振腔的谐振曲线,测得谐振腔的有效品质因数为1507,并进一步利用谐振腔研究了单晶和多晶样品的铁磁共振性质,得到了单晶样品和多晶样品的的共振线宽,旋磁比,朗德因子以及弛豫时间,并用逐点法测量了多晶样品的共振曲线。

【关键词】微波、铁磁共振、品质因数

一、引言

早在1935年,著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就提出铁磁性物质具有铁磁共振特性。经过十几年,在超高频技术发展起来后,才观察到铁磁共振吸收现象,后来波耳得(Polder)和侯根(Hogan)在深入研究铁磁体的共振吸收和旋磁性的基础上,发明了铁氧体的微波线性器件,使得铁磁共振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后,铁磁共振和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等一样,成为研究物质宏观性能和用以分析其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

铁磁共振是指铁磁体材料在受到相互垂直的稳恒磁场和交变磁场的共同作用时发生的共振现象。它可以用于测量体磁体材料的g因子、共振线宽、弛豫时间等性质。通过本实验熟悉微波传输中常用的元件及其作用,掌握传输式谐振腔的工作特性,了解谐振腔观察铁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条件。

二、实验原理

1、铁磁共振原理

当铁磁体材料同时受到两个相互垂直的磁场,即恒定磁场和微波交变磁场h,在的作用下,铁磁体的磁化强度将围绕进动,进动频率为:

(1)

其中为铁磁体材料的旋磁比,即:

                     (2)

其中g为朗德因子,为真空磁导率,分别电子电量和电子质量。

由于阻尼作用,磁化强度将趋向于,但是如果当微波频率时,进动的磁矩从微波场中吸收的能量刚好抵消阻尼所损耗的能量,则进动会稳定地进行,发生共振吸收现象,即铁磁共振现象。此时,铁磁体的磁导张量可表示为

…… …… 余下全文

篇五 :微波铁磁共振实验数据处理

…… …… 余下全文

篇六 :微波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微波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实验

2007102121102814077801

学    院     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    级       光信081班        

姓    名        吴勇军           

学    号        08620124       

时    间      2011年5月12日  

摘要:

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缩写为ESR,又称顺磁共振(Paramagnetic Resonance)。它是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这种共振跃迁现象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称为电子顺磁共振。1944年由前苏联的柴伏依斯基首先发现。它与核磁共振(NMR)现象十分相似,所以1945年Purcell、Paund、Bloch和Hanson等人提出的NMR实验技术后来也被用来观测ESR现象。目前它在化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用电子自旋共振方法研究未成对的电子,可以获得其它方法不能得到或不能准确得到的数据。如电子所在的位置,游离基所占的百分数等等。

…… …… 余下全文

篇七 :磁共振技术实验报告

磁共振技术实验报告

                    

【摘要】

磁共振指磁矩不为零的物质处于恒定磁场中,由于射频或微波电磁场引起磁能级之间的共振跃迁现象。本实验主要涉及到磁共振技术中的三个实验,分别为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光磁共振实验,讨论影响实验信号的因素,并分析三种共振实验的特点。通过顺磁实验主要了解微波顺磁共振的概念和原理,使用微波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计算出原子的g因子;通过核磁共振实验测定有关物理量,认识磁共振的一般特性。观测核磁共振的测量原理和实验方法;通过光磁共振实验了解掌握光抽运和光检测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加深对超精细结构,光跃迁及磁共振的理解,测定铷87及铷85的g因子,地磁场垂直和水平分量。尽管这些这些磁共振各有特点,但有着共同的原理和方法,因此本实验还有一主要目的是找到他们的发展特点并引发思考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

       顺磁共振  核磁共振   光磁共振  g 因子

【引言】

磁共振是指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或原子核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对电磁辐射能的共振吸收现象。如果共振是由原子核磁矩引起的, 则该粒子系统产生的磁共振现象称核磁共振(简写作NMR);如果磁共振是由物质原子中的电子自旋磁矩提供的,则称电子自旋共振(简写ESR),亦称顺磁共振(写作EPR)。此外,还有以其他物理特征为标志的共振现象,建立在光抽运基础上的光泵磁共振。尽管这些磁共振各有特点,但有着共同的原理和方法。

【正文】

    磁共振是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被发现的。1945年首先在顺磁性Mn盐的水溶液中观测到顺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别用吸收和感应的方 法发现了石蜡和水中质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导谐振腔方法发现了Fe、Co和Ni薄片的铁磁共振。1950年在室温附近观测到固体Cr2O3的反铁磁共振。1953年在半导体硅和锗中观测到电子和空穴的回旋共振。1953年和1955年先后从理论上预言和实验上观测到亚铁磁共振。随后又发现了磁有序系统中高次模式的静磁型共振(1957)和自旋波共振(1958)。1956年开始研究两种磁共振耦合的磁双共振现象。这些磁共振被发现后,便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微波技术、量子电子学等新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顺磁固体量子放大器,各种铁氧体微波器件,核磁共振谱分析技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利用磁共振方法对顺磁晶体的晶场和能级结构、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生物分子结构等的研究。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自旋、磁矩参数的测定也是以各种磁共振原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磁共振技术实验报告

磁共振技术实验报告

【摘要】

磁共振指磁矩不为零的物质处于恒定磁场中,由于射频或微波电磁场引起磁能级之间的共振跃迁现象。本实验主要涉及到磁共振技术中的三个实验,分别为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光磁共振实验,讨论影响实验信号的因素,并分析三种共振实验的特点。通过顺磁实验主要了解微波顺磁共振的概念和原理,使用微波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计算出原子的g因子;通过核磁共振实验测定有关物理量,认识磁共振的一般特性。观测核磁共振的测量原理和实验方法;通过光磁共振实验了解掌握光抽运和光检测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加深对超精细结构,光跃迁及磁共振的理解,测定铷87及铷85的g因子,地磁场垂直和水平分量。尽管这些这些磁共振各有特点,但有着共同的原理和方法,因此本实验还有一主要目的是找到他们的发展特点并引发思考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

       顺磁共振  核磁共振   光磁共振  g 因子

【引言】

磁共振是指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或原子核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对电磁辐射能的共振吸收现象。如果共振是由原子核磁矩引起的, 则该粒子系统产生的磁共振现象称核磁共振(简写作NMR);如果磁共振是由物质原子中的电子自旋磁矩提供的,则称电子自旋共振(简写ESR),亦称顺磁共振(写作EPR)。此外,还有以其他物理特征为标志的共振现象,建立在光抽运基础上的光泵磁共振。尽管这些磁共振各有特点,但有着共同的原理和方法。

【正文】

    磁共振是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被发现的。1945年首先在顺磁性Mn盐的水溶液中观测到顺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别用吸收和感应的方 法发现了石蜡和水中质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导谐振腔方法发现了Fe、Co和Ni薄片的铁磁共振。1950年在室温附近观测到固体Cr2O3的反铁磁共振。1953年在半导体硅和锗中观测到电子和空穴的回旋共振。1953年和1955年先后从理论上预言和实验上观测到亚铁磁共振。随后又发现了磁有序系统中高次模式的静磁型共振(1957)和自旋波共振(1958)。1956年开始研究两种磁共振耦合的磁双共振现象。这些磁共振被发现后,便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微波技术、量子电子学等新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顺磁固体量子放大器,各种铁氧体微波器件,核磁共振谱分析技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利用磁共振方法对顺磁晶体的晶场和能级结构、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生物分子结构等的研究。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自旋、磁矩参数的测定也是以各种磁共振原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