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 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动,使??听到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 …… 余下全文

篇二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知识要点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 …… 余下全文

篇三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 …… 余下全文

篇四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 …… 余下全文

篇五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教案

篇六 :《齐桓晋文之事》之的用法

《齐桓晋文之事》“之”的用法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的)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些”徒无道桓文之(的)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他),曰:‘牛何之(到)?’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它)!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它)。’不识有诸?”

曰:“有之(这回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用于主谓结构之间,不译)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它)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用于主谓结构之间,不译)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它)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用于主谓结构之间,不译)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的)谓也。夫我乃行之(这件事),反而求之(这件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这些话),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这种说法)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用于主谓结构之间,不译)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用于主谓结构之间,不译)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用于主谓结构之间,不译)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用于主谓结构之间,不译)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 余下全文

篇七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答案

序号:              授课时间: 20##年   月   日 (第   周)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齐桓晋文之事》

济南市历城五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学案 组题:高三语文组 主备人:王 姓名: 学号: 班级: 时间: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二十一《齐桓晋文之事》

考纲与教材

【考纲解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理解 B

a.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c.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d.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②分析综合 C a. 筛选文中的信息

b.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复习课,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巩固文本知识的基础上,联系高考,提高学生的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能为其作文素材库增加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度、明、易、道”等重点实词和文言虚词“若、之、为”的意义和用法,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3、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度、明、易、道”等重点实词和虚词“若、之、为”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与媒体:回归文本、落实文言点、 学案、拓展延伸、多媒体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度、明、易、道”和文言虚词“若、之、为”等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翻译重点文句,

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且近年的考查难度有加大的趋势。《考试大纲》对考查内容进行了4.熟读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