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初三数学评课总结

初三数学听评课总结

阴晓杰

本次数学组举行的听评课活动,共有11个教师参加,我听了10个同志的课,现在就这些老师的公开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

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学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这几节课从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紧扣主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充满自信进入新知识的探索中。同时通过激趣导课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几位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四位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四、合作交流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五位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五、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四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 …… 余下全文

篇二 :莫家庄小学低段数学评课总结

莫家庄小学低段数学评课总结

这次小学基础学科课数学学科共推出了三节评优课,其中高年段两节,低年段一节。这三节课都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形式以课堂为中心,注重了课堂结构的优化。教学效果的“三体现”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总体上来看,三节课都是比较成功的,都充分展示了我们学校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一、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主动去获取知识。 例如,小英部高段的刘战军老师执教的《数的整除复习课》 ,新课一开始老师就出示一个讨论题:a÷b=8是不是整除算式? 让学生广泛争论,在辩论中理解“整除”的意义,辨析出整除与除尽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创设这么一个问题情境,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小二部李瑞老师上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教者巧借“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引出“”和“”两个分数哪个比较多的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为揭谜底而不知不觉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小英部低段的周珍阳老师执教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一课也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明白“较大的数”分成两部分的这一难点,让学生边摆边说,在活动中得到启发。特别是后面的拍手游戏,更是让学生手、脑、耳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边玩边学,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精巧、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这次的三节课,执教者都能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练习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整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新课教学前,设计三组复习题,都是紧扣“分数单位”这个知识点,进行训练,为新课的重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有较强的针对性;例题教学时,让学生自由选择想比较的两个分数来进行比较,从而列出三类不同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规律,概括出比较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巩固练习的设计也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提高,让学生练得扎实有效。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数学评课稿件

《找次品》评课稿

本周二第二节有幸听了XX老师执教的《找次品》这节课,我受益非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亮点:

1、根据学生施教,降低难度。

本课例1是从5瓶药品中找到次品,而辛欣老师却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先从3瓶木糖醇中找出那瓶被吃了3粒的次品,降低难度,在后面的5瓶、9瓶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这种因材施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辛欣老师让学生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瓶、9瓶中找次品,并且在9瓶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规律,让学生寻找规律解决问题,接下来让他们再用12瓶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3、培养学生动手、归纳总结能力。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辛欣老师提出“每个数都能平均分吗?”的问题,让学生从8瓶中找出次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从中又发现“是3的倍数时,平均分;不是3的倍数时,相差1”的规律解题,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情况的转化。

4、教学方法使用好。

课堂上,辛欣老师总是及时引导,“还可以怎样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不平衡说明什么?”等等 “哪种分法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逐渐树立运用简便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思想。

不足与改进:

1、板书出现错误,如:从12瓶中找次品,在测量次数上出现两次失误。

2、板书设计不够合理,不够清晰,条理性不强,未起到总结性的作用。

3、整堂课节奏太快。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感觉课堂内容太多,所以一直在赶时间,导致学生学得不时很扎实。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

4、课堂上教师说得多。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小结不到位。方法没讲透。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同时也给我很多启示。

等量代换评课稿

《等量代换》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主要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数学中的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在这里我就谈谈我听完XX老师的这堂课后的体会:

…… …… 余下全文

篇四 :数学评课记录

数学评课记录

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探究的平台。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成员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体验前后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前后的相对性。

课间活动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整篇教案设计得非常精致,不拖泥带水。每一个新知识结束,紧跟着就设计了一组相对应的练习题,使学生知识学得更扎实。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课件构思精巧,没有花哨的外表,但却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教者语言干净利落,通过有效提问,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 练习形式多样,而且构思新颖。

创“疑”境,激发探究欲望

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课内向课外延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不好的地方

在折纸活动中,对学生作品展示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好。如果能把学生的作品投影在屏幕上效果更好。

假如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分数事例,来表示几分之一,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利用今天反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板书及进行对比时,如果再具体写几个分数放在下面更好。可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感知更具体。

本节课是在大量的活动中进行,如果活动的目的能更明确些,学生的活动将更有序,活动效果将更佳。假如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分数事例,来表示几分之一,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利用今天反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师也应注意语言的更准确性以及评价语言的丰富。学生的错误也是比较好的教学资源,老师还应善于倾听学生的错因。

本节课尽管在新授部分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学生仍然对当“物品的总个数”和“平均分的总份数”不一致时,如何确定一个分数的分母分子把握不准,以至于在练习中还是出现了意料中的问题,结果又要花一定时间去处理。

…… …… 余下全文

篇五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小学数学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杨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杨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杨老师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杨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

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 …… 余下全文

篇七 :数学评课语录

数学评课语录:

1、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1)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2)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最后环节让学生计算身高,设计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老师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老师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玩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识、理解新知,人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

2、(1)有“创新”和“创意”。能活用教材,爱想点子。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得很突出。

(2)形成了校本特色:把数学生活化,设计好。

3、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认知基础,组织生用论的方式比较原来学习的应用题和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哪些地方不同,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新知识“新”在由一个未知数发展到两个未知数。

4、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

5、要求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水平。

6、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7、 例题、习题的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8、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9、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评课记录

时间:20xx年10月25日

地点:教师办公室

主持人:卢玉田

参加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课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执教老师:袁官兵

任教班级:三(2)班

评课记录:

漆国兴: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探究的热情高涨,学习兴趣也异常的浓厚,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初步体验到了乘加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策略。同时,老师很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讲解。课前复习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并解答,就要求学生说说数量关系。一是从条件想起,就如根据条件提问并说出数量关系,二是从问题想起,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卢玉田:

由于学生是刚刚接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试一试”中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还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要知道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关键要先知道什么?再算什么?”接着学生自己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解题。交流时请学生重点解释每个算式在题目中所表示的意思。然后通过对两道题目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发现:不管是求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还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都要先算大猴采的个数;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加法算,求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减法算。学生又经历了一次解题的体验,通过对两道题

解题方法的比较,明确并形成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策略。

陈久学:

教师设计的题目生动新颖,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但最后一题,条件比较多,难度较高,部分学生题意都不能理解。教师可以把题意讲解的更加透彻,同时去掉一些条件使题目变得容易一些,毕竟学生刚接触这一类的知识。

罗长银: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有两个。其一,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二,以画“数学画”为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