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伤寒论》乌梅丸方证

时间:2023.7.19

  为大家献上研究《伤寒论》乌梅丸方证的论文,欢迎各位医学毕业的同学阅读!

  【摘要】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338条原文涵义、乌梅丸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蛔虫内伏或寒邪内侵,下(肠)寒上(胃)热(下寒为本),正气虚损为乌梅丸证主要病因病机;除热止烦,祛寒温阳,补虚缓图,或驱蛔或止利为乌梅丸主要组方思想;“脉微而厥”、“时烦”,以及“吐蛔”或“久利”为乌梅丸临床使用指征。

  【关键词】 伤寒论;乌梅丸;方证分析

  《伤寒论》中有关乌梅丸的论述共1条,即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下面将从本条原文入手,探析乌梅丸方证之本义。

  1 原文析义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此处“脉微而厥”,既可见于“脏厥”,亦可见于“蛔厥”。“肤冷”,是指营卫衰败,致全身皮肤皆冷,实为后天之气将竭之兆。躁,肢体躁动不宁,表述外在的动作状态[1],单独出现多提示神志不清。若因于寒者,为阳虚阴盛或有阴无阳之危候。如“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两条均现厥逆、躁动,属虚阳浮越,阴阳即将离决之象,故“死”不治。对于同样出现厥、躁且伴见肤冷之“脏厥”,业已无力挽回,仲景亦未示方施治。对照第343条,若“六七日”,“烦躁”而无肤冷之时,尚可用“灸厥阴”以期厥还病退。“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此处说明除“脉微而厥”外,“蛔厥”还应表现有“吐蛔”、“时烦”之症。蛔为阴虫,寄生肠中,既可耗损局部之阳气致阴盛生寒,又能摄取水谷之精微使气血匮乏。“下益寒,上益热”,蛔“遇寒则动”,“上入其膈”(上属阳位;膈当指胃),神明被扰,“故烦”。烦,心烦意乱,表述内在的情志状态[1],单独出现多指邪气不甚。蛔入膈就阳(亦可因他阳施救),“得温则安”,故“须臾复止”,“病者静”,如此反复,可加重阳虚生寒。此处之“脏寒”当指“肠寒”为是。食之气味亦蛔之所喜,故“蛔闻食臭出”。蛔动则“又烦”;蛔欲得食而更上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蛔厥表现为但烦不躁,且烦有暂安时,亦无肤冷之症,“确与这脏厥差之千里”,“蛔厥者,那是能治的”[2],故仲景示“乌梅丸主之”。此处以“主之”表述,“提示其方证相应关系的紧密程度”[3],说明乌梅丸为治疗蛔厥之主方。

  “又主久利。”此处“又”字尤须详察,其意大概有二:一是乌梅丸为仲景所创,主治蛔厥,又可治久利,或又主久利为后人添加;二是乌梅丸非仲景所制,在仲景之前乌梅丸主治久利,仲景用之治蛔厥。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仲景用乌梅丸之本意都应是治“蛔厥”,而绝非治“久利”。

  2 制方分析

  从第338条有关“蛔厥”叙述来看,下(肠)寒上(胃)热,且以下寒为本,正气虚损是其主要病机,故治宜温阳祛寒,除热止烦,驱蛔补虚。方中乌梅,味酸气温平,“能敛浮热”(《本草经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神农本草经》),醋渍以增其酸味及“杀邪毒”之力,重用为主药。黄连,味苦气寒,降“热气”(《神农本草经》),“治烦燥恶心”(《药类法象》);黄柏,味苦气寒,主“肠胃中结气热”(《神农本草经》),上二药共助乌梅除上热,止烦满,降逆气。上热实由下寒引起,而“清上热,正所以救下寒也”。干姜,味辛气温,主“温中”(《神农本草经》),“通四肢关节”(《药性论》),“治沉寒痼冷”(《药类法象》);附子,味辛气热,主“邪气,温中”(《神农本草经》),“脚疼冷弱……心腹冷痛”(《名医别录》);细辛,味辛气温,“主温中,下气”(《名医别录》),“安五藏六腑”(《药性论》);蜀椒,味辛气温,“主除五藏六腑寒冷”,“杀虫、鱼毒”(《名医别录》),《本草图经》谓:“椒气下达,饵之益下,不上冲也”;桂枝,味辛气温,主“温筋通脉”(《名医别录》),“去冷风疼痛”(《药性论》),上五药温阳散寒,下气降冲,通脉除厥,蜀椒兼以杀虫。人参,味甘气微温,主“补五脏,安精神”,“除邪气”(《神农本草经》),“肠胃中冷”(《名医别录》),“止呕逆”,“止烦躁”(《海药本草》);当归,味辛甘气温,“止呕逆,虚劳寒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药性论》),上二味药补益不足,兼祛寒、止呕、止烦。其中,使用较重剂量之黄连、干姜,意在苦降辛开,升降气机,再加丸以米饭、蜜,可以调和中焦,补虚安中。诸药相伍,共奏温清并用,邪正兼顾之功。

  厥之因在于蛔之扰,驱蛔才可真正救厥。但全方药物仅有蜀椒具杀虫之效。《金镜内台方议》谓:“以其蛔虫为患,为难比寸白虫等剧用下杀之剂,故以胜制之方。”《伤寒缵论》谓:“盖蛔闻酸则定,见辛则伏,遇苦则下也”,这已成为现行《方剂学》教材解释本方治蛔之定论[4?5]。又《伤寒寻源》谓:“此方主治蛔厥,其妙处全在米饭和蜜,先诱虫喜,及蛔得之,而乌梅及醋之酸,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黄柏、黄连之苦,则蛔不堪而伏矣”,《汉方简义》亦谓:“渍梅以苦酒,为丸以蜜者,因蛔性畏苦辛而喜酸甜,即投其所好,引入苦辛以杀之也”,真可谓要言不繁。蛔厥是因蛔虫导致阳气衰微的慢性虚损性疾病[6],难用“下杀之剂”,宜“以胜制之方”,另采用米饭、白蜜为丸,少与渐加的用药方法,是为缓驱蛔虫而设。因此,《方剂学》教材将本方归入驱虫剂是比较妥当的。

  3 证候辨析

  “脉微而厥”,因于下寒。“厥”者,“逆气”也,故又称“厥逆”。“脉微”为阳虚,即阳虚不能鼓动脉气。而阳虚不能温达四肢,“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但此处的脉微当指脉微微而动、而续,不是“脉微欲绝”。“时烦”,因于上热。烦字从火属热,热则烦。烦和躁是两个不同的症状,“心中郁热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本方证“时烦”因于邪扰,即烦一会发作,一会息止,反复出现。第289条“时自烦”因于阳复抗邪,与本症不同。蛔伏或久利致下寒而上热,故烦常发于蛔动或利前,止于蛔静或利后。“吐蛔”,为乌梅丸证特征性症状之一。“蛔厥者,其人当吐蛔”,明示是否吐蛔可区别蛔厥与脏厥。蛔虫寄生肠中,畏寒就温,上行入胃,若遇食气则可再上而从口出;肠胃以通降为顺,蛔虫滞留肠胃,气机壅塞,亦可致逆上而呕。“常自吐蛔”说明素有虫积,且蛔之数量较多。又《金匮要略》谓:“腹中痛,其脉当沉而弦,反洪大,故有蛔虫”,那为何本方证伴见“脉微”呢?二者虽都会有吐蛔之象,但蛔虫腹痛是为急症,而蛔厥时烦是为缓疾。所以,有人将蛔厥证等同于现代医学之胆道蛔虫症,这是不清楚仲景此方原非为治疗急症所设[6]。

  对于“久利”,仲景未予详述,须与“蛔厥”参看。本方证“久利”因于寒邪内侵,而“久利则虚”,又可加重下寒;寒甚逼阳上越,则可化热;正虚邪盛,寒热错杂,可致气血不和。正如《伤寒尚论辨似》所谓:“利起本寒,成于化热,始于伤气,久则脱血。”又方取丸剂,“丸者缓也”,表明“久利”亦须缓治。

  综上所述,《伤寒论》乌梅丸方证的主要病因为蛔虫内伏或寒邪内侵,病机为下(肠)寒上(胃)热(下寒为本),正气虚损,兼心神被扰,胃气上逆。“脉微而厥”、“时烦”为必有症状,“吐蛔”或“久利”为特征性症状。乌梅丸方意主要为:乌梅、黄连、黄柏除上热以止烦降逆,兼安蛔、下蛔,止利;干姜、附子、桂枝、细辛、蜀椒祛下寒以温阳救厥,兼伏蛔,止利;人参、当归补不足,兼祛寒;米饭、蜜为丸和中补虚,缓图收功。

  【参考文献】

  1]李心机.伤寒论通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0.

  [2]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88.

  [3]刘华东.《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探析[J].国医论坛,2006,21(2):5.

  [4]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7.

  [5]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46.

  [6]曲夷.《伤寒论》乌梅丸方证辨识[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6):425.


第二篇:《伤寒论》乌梅丸方证研究论文


  《伤寒论》中有关乌梅丸的论述共1条,即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下面将从本条原文入手,探析乌梅丸方证之本义。
  
  1  原文析义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此处“脉微而厥”,既可见于“脏厥”,亦可见于“蛔厥”。“肤冷”,是指营卫衰败,致全身皮肤皆冷,实为后天之气将竭之兆。躁,肢体躁动不宁,表述外在的动作状态[1],单独出现多提示神志不清。若因于寒者,为阳虚阴盛或有阴无阳之危候。如“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两条均现厥逆、躁动,属虚阳浮越,阴阳即将离决之象,故“死”不治。对于同样出现厥、躁且伴见肤冷之“脏厥”,业已无力挽回,仲景亦未示方施治。对照第343条,若“六七日”,“烦躁”而无肤冷之时,尚可用“灸厥阴”以期厥还病退。“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此处说明除“脉微而厥”外,“蛔厥”还应表现有“吐蛔”、“时烦”之症。蛔为阴虫,寄生肠中,既可耗损局部之阳气致阴盛生寒,又能摄取水谷之精微使气血匮乏。“下益寒,上益热”,蛔“遇寒则动”,“上入其膈”(上属阳位;膈当指胃),神明被扰,“故烦”。烦,心烦意乱,表述内在的情志状态[1],单独出现多指邪气不甚。蛔入膈就阳(亦可因他阳施救),“得温则安”,故“须臾复止”,“病者静”,如此反复,可加重阳虚生寒。此处之“脏寒”当指“肠寒”为是。食之气味亦蛔之所喜,故“蛔闻食臭出”。蛔动则“又烦”;蛔欲得食而更上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蛔厥表现为但烦不躁,且烦有暂安时,亦无肤冷之症,“确与这脏厥差之千里”,“蛔厥者,那是能治的”[2],故仲景示“乌梅丸主之”。此处以“主之”表述,“提示其方证相应关系的紧密程度”[3],说明乌梅丸为治疗蛔厥之主方。
  
  “又主久利。”此处“又”字尤须详察,其意大概有二:一是乌梅丸为仲景所创,主治蛔厥,又可治久利,或又主久利为后人添加;二是乌梅丸非仲景所制,在仲景之前乌梅丸主治久利,仲景用之治蛔厥。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仲景用乌梅丸之本意都应是治“蛔厥”,而绝非治“久利”。
  
  2  制方分析
  
  从第338条有关“蛔厥”叙述来看,下(肠)寒上(胃)热,且以下寒为本,正气虚损是其主要病机,故治宜温阳祛寒,除热止烦,驱蛔补虚。方中乌梅,味酸气温平,“能敛浮热”(《本草经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神农本草经》),醋渍以增其酸味及“杀邪毒”之力,重用为主药。黄连,味苦气寒,降“热气”(《神农本草经》),“治烦燥恶心”(《药类法象》);黄柏,味苦气寒,主“肠胃中结气热”(《神农本草经》),上二药共助乌梅除上热,止烦满,降逆气。上热实由下寒引起,而“清上热,正所以救下寒也”。干姜,味辛气温,主“温中”(《神农本草经》),“通四肢关节”(《药性论》),“治沉寒痼冷”(《药类法象》);附子,味辛气热,主“邪气,温中”(《神农本草经》),“脚疼冷弱……心腹冷痛”(《名医别录》);细辛,味辛气温,“主温中,下气”(《名医别录》),“安五藏六腑”(《药性论》);蜀椒,味辛气温,“主除五藏六腑寒冷”,“杀虫、鱼毒”(《名医别录》),《本草图经》谓:“椒气下达,饵之益下,不上冲也”;桂枝,味辛气温,主“温筋通脉”(《名医别录》),“去冷风疼痛”(《药性论》),上五药温阳散寒,下气降冲,通脉除厥,蜀椒兼以杀虫。人参,味甘气微温,主“补五脏,安精神”,“除邪气”(《神农本草经》),“肠胃中冷”(《名医别录》),“止呕逆”,“止烦躁”(《海药本草》);当归,味辛甘气温,“止呕逆,虚劳寒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药性论》),上二味药补益不足,兼祛寒、止呕、止烦。其中,使用较重剂量之黄连、干姜,意在苦降辛开,升降气机,再加丸以米饭、蜜,可以调和中焦,补虚安中。诸药相伍,共奏温清并用,邪正兼顾之功。
  
  厥之因在于蛔之扰,驱蛔才可真正救厥。但全方药物仅有蜀椒具杀虫之效。《金镜内台方议》谓:“以其蛔虫为患,为难比寸白虫等剧用下杀之剂,故以胜制之方。”《伤寒缵论》谓:“盖蛔闻酸则定,见辛则伏,遇苦则下也”,这已成为现行《方剂学》教材解释本方治蛔之定论[4?5]。又《伤寒寻源》谓:“此方主治蛔厥,其妙处全在米饭和蜜,先诱虫喜,及蛔得之,而乌梅及醋之酸,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黄柏、黄连之苦,则蛔不堪而伏矣”,《汉方简义》亦谓:“渍梅以苦酒,为丸以蜜者,因蛔性畏苦辛而喜酸甜,即投其所好,引入苦辛以杀之也”,真可谓要言不繁。蛔厥是因蛔虫导致阳气衰微的慢性虚损性疾病[6],难用“下杀之剂”,宜“以胜制之方”,另采用米饭、白蜜为丸,少与渐加的用药方法,是为缓驱蛔虫而设。因此,《方剂学》教材将本方归入驱虫剂是比较妥当的。
  
  3  证候辨析
  
  “脉微而厥”,因于下寒。“厥”者,“逆气”也,故又称“厥逆”。“脉微”为阳虚,即阳虚不能鼓动脉气。而阳虚不能温达四肢,“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但此处的脉微当指脉微微而动、而续,不是“脉微欲绝”。“时烦”,因于上热。烦字从火属热,热则烦。烦和躁是两个不同的症状,“心中郁热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本方证“时烦”因于邪扰,即烦一会发作,一会息止,反复出现。第289条“时自烦”因于阳复抗邪,与本症不同。蛔伏或久利致下寒而上热,故烦常发于蛔动或利前,止于蛔静或利后。“吐蛔”,为乌梅丸证特征性症状之一。“蛔厥者,其人当吐蛔”,明示是否吐蛔可区别蛔厥与脏厥。蛔虫寄生肠中,畏寒就温,上行入胃,若遇食气则可再上而从口出;肠胃以通降为顺,蛔虫滞留肠胃,气机壅塞,亦可致逆上而呕。“常自吐蛔”说明素有虫积,且蛔之数量较多。又《金匮要略》谓:“腹中痛,其脉当沉而弦,反洪大,故有蛔虫”,那为何本方证伴见“脉微”呢?二者虽都会有吐蛔之象,但蛔虫腹痛是为急症,而蛔厥时烦是为缓疾。所以,有人将蛔厥证等同于现代医学之胆道蛔虫症,这是不清楚仲景此方原非为治疗急症所设[6]。
  
  对于“久利”,仲景未予详述,须与“蛔厥”参看。本方证“久利”因于寒邪内侵,而“久利则虚”,又可加重下寒;寒甚逼阳上越,则可化热;正虚邪盛,寒热错杂,可致气血不和。正如《伤寒尚论辨似》所谓:“利起本寒,成于化热,始于伤气,久则脱血。”又方取丸剂,“丸者缓也”,表明“久利”亦须缓治。
  
  综上所述,《伤寒论》乌梅丸方证的主要病因为蛔虫内伏或寒邪内侵,病机为下(肠)寒上(胃)热(下寒为本),正气虚损,兼心神被扰,胃气上逆。“脉微而厥”、“时烦”为必有症状,“吐蛔”或“久利”为特征性症状。乌梅丸方意主要为:乌梅、黄连、黄柏除上热以止烦降逆,兼安蛔、下蛔,止利;干姜、附子、桂枝、细辛、蜀椒祛下寒以温阳救厥,兼伏蛔,止利;人参、当归补不足,兼祛寒;米饭、蜜为丸和中补虚,缓图收功。

更多相关推荐:
医学论文样文-护理、临床、检验

本样文供做格式参考,内容不得做借鉴之用!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号黑体居中)毕业论文(小初黑体,间隔2个字符)论文题目:专业:姓名:学号:填写15位大校学号教学点:徐州函授站联系方式:手机号码(以上为黑体小3号…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来源:创新医学网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1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

医学论文的写作原则

医学论文的写作原则很多医研工作人员觉得医学论文难写,无从下手,其实,只要遵循一定的写作原则,万变不离其宗,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偏差很大,也不至于使人拒之千里之外。下文为品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医学论文写作需遵循的几个…

关于sci医学论文写作的详细要求

关于sci医学论文写作的详细要求①题目(Title)关于sci医学论文写作的署名,我们需要考虑:指出关键的变量,模型,系统/种系,例如:TheeffectofXonYinZmodel;尽量用名字和形容词,但不用…

撰写医学论文标题技巧

撰写医学论文标题技巧1掌握论文的宗旨首先必须明确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是介绍推广一项新技术研究及成果,还是一篇反映时代信息的综述或讲座;是一篇经验性总结,还是一则临床教训。标题就是作者的心音。读者看完标题,即可知…

高教医学论文

1自我导向学习的概念Knowles于19xx年最早对自我导向学习做出界定:自我导向学习是个体主动地借助或不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判断自身学习需要、制订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人力及物力资源、选择及实施适宜的学习策略以及评…

医学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医学论文发表注意事项医学论文的刊发作为评职称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促进医学学术交流的一个途径。医学论文是否符合期刊要求、刊发期刊是否为正规期刊、如何规避医学论文发布骗局?小编在这里简单的梳理了一下:医学论文写…

撰写医学论文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转载)

撰写医学论文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医学论文的撰写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浩大的建设工程,很多排版漂亮、结构紧凑均匀的医学论文都会给审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不排除因为在细节之处不经推敲反而被退稿的遗憾事情出现。如果是一篇…

法医学论文

我国法医学的历史成就姓名:学号:班级:当一桩案件发生后,科学就被用来帮助解决案件,但是法学科学是其中更专业、更精细的。在过去的一百年间,法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罪犯在法医学面前变得更难隐藏。这些进步手段,帮助专家…

中药房药剂师实习报告-医学论文

中药房药剂师实习报告一转眼,已经实习9个多月了,在这9个月里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在我心中我觉得药剂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我很喜欢我的职业,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实习,我更了解了我的职业,所以更加深了我对我职业的热爱,在…

医学论文书写方法与技巧

医学论文书写方法与技巧医学论文是传播精神文明,推进科学发展的载体;是医学科研和临床的书面总结;是进行工作总结、交流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具,医学论文的质量高低是反映医学科学水平和动向的重要标志。一篇好的医学…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封面XX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探讨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剖宫产术后病人的急性治疗及预防专业:临床医学姓名:XXX学号:XXXXXXXX教学点:联系方式探讨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剖宫产术后病人的治疗与预防摘要目的针对孕…

医学论文(6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