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从逻辑模式向历史模式的转变

时间:2023.10.20

  第一章科学哲学的逻辑模式分析

  第一节实证主义证实观

  一、实证主义的说明及其原则

  (一)实证主义的基本说明

  石里克在《证实与实在论》是如此论述的:“一个关于世界的命题,如果它的真或假与实际无关,那么它就对世界根本一无所说,它对于实际一无传达,它是空洞无意义的”众所周知,石里克这段论述具有浓厚的实证主义烙印,但从较为客观的角度来看,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并没有明确提出科学及科学发展的“哲学模式”,但他们仍然运用逻辑模式对科学及其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逻辑经验主义没有统一的理念和章程,在这一阵营中所驻留的哲学家亦非众志成城,即使在维也纳学派的内部,也存在诸多见解分歧。但是,他们之所以被划分为一个阵营,原因在于,他们在对于科学的理解取向是趋于相同的,具体来说,体现在他们坚持彻底的经验论原则、反对“形而上学”、寻求真理、强调将寻求到的科学理论和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我们可以在约翰?洛西著的《科学哲学历史导论》中,通过对两位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观点介绍来对实证主义做一个了解。首先是奈格尔,奈格尔将科学的进步描绘为“归化”,他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归化,“第一种类型是同质归化,在这种归化中,一条定律后来被归并到利用出现在该定律中的‘实质上相同’的概念的一个理论中去,第二种类型是一条定律通过演绎包容在一个缺乏表达该定律所用的一些概念的理论内”气然后是惠威尔,惠威尔把科学比作一个庞大的江河体系,是一个支流不断涌向主河道的过程,“惠威尔声称,科学史揭示了 ‘归纳逻辑’的线索,这个线索是支流到江河的类比,他得出结论说,因为科学进步是定律相继合并为理论,在一门特定科学内一组可接受的囊括应当显示出一定的结构模式,这个模式是一份具有支流-江河形式的‘归纳表’”。

  二、可证实性原则面临的困难和后期修正

  (一)实证主义者们早期提出的可证实性原则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三点:

  1、证实原则这一“命题”本身不能够被证实。“有意义的陈述要么是分析的,要么是经验上可证实的”。如前所述,分析的和可以在经验中确证的命题才有意义,那么,用这个原则判断“原则自身”,自身都不能够成立。

  2、科学陈述的意义堪忧。实证原则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科学及其哲学,科学及其哲学最终要返回到科学实践,而科学实践往往要遵循一般规律。一旦谈到规律,我们就离不开事先“预测”。这与证实的两条原则不相符合,原因在于,我们对未来的猜测既不能被分析也不能在经验中找到对应。

  3、构成科学的基础是什么?如若是经验,经验的基础又是什么?实证主义者们坚持经验在科学中的重要作用,证实原则的重要一点是要在经验中找到相同的参照。问题在于,这个“经验”从何而来,这又牵扯到极富历史渊源的哲学问题。因为一旦确定经验的基础地位,不能避免的要对其做出解释,以避免唯我论的倾向。

  (二)可证实性原则的后期修正

  在这些问题和质疑面前,实证主义者们采取了缓和观点的办法,试图修补和改善初期提出的观点,实证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后期补充修正的阶段。其中,提出代表性观点的思想者有石里克。

  石里克在对可证实性原则进行了说明和补充,他主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首先、科学意义的标准不仅仅是“完全的可证实性”,它还包括了 “证实的可能”,我们并不强求在此时此刻证实一个科学命题,这一科学命题只要有在将来证实的可能性,它也是有意义的。

  第二章两种模式的比较和转变解析

  第一节两种模式的“基础”比较

  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和历史主义都是在探索建立合理的科学理论途径中形成的,是在人类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三种思维方法在历史上承前启后,并在哲学思想史上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对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和历史主义做一个统一的梳理和对比,对研宄这一科学哲学伟大时期的思想发展能起到很大作用。

  从大的层面看,证伪主义和历史主义都与实证主义针锋相对。同时,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又烙印着很强的逻辑思维方法,它们二者同属于“逻辑模式”,和库恩的“历史模式”有很大差别。在这里,先来分别看看这三种思维方式自己特殊的“基础”。

  一、实证主义基础——“实在”和语言

  从总的方面来说,实证主义坚持归纳方法的明确性,他们深信在归纳方法中的是“自然统一规律”,他们相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因果律存在并受因果律支配。由于因果关系我们才能够从已知推到未知,从特殊推到一般。在哲学历史上,从培根的“三表法”到穆勒的“因果五”再到卡尔纳普的“概率归纳逻辑”,无不体现出这一不言而喻的背景。

  但归纳逻辑的问题却早己暴露,自然同一规律是否存在,因果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深深的考问着归纳逻辑本身的合理性。

  1、形而上学的“实在”信念。

  实在的根源有且仅有感觉经验,这是实证主义者们一贯持有的态度,这种态度很好的反映在他们证明一门科学是否有意义的过程里。他们认为一门科学及其涵盖的理论和发现,只有接受感觉经验的验证,或者将科学的各个细节拆解并且可以被感觉经验验证时,该门科学才有“真”的意义。

  二、证伪主义基础——否定和行动

  实证主义只相信经过证明的假说,证伪主义与其不同的是:知识虽然是假说,可假说必须能够证伪,否则便不能称为科学理论。证伪主义者们依靠的基础可以归结为“批判精神”,他们认为科学精神重在批判,科学的任务是为了寻求真理,但证伪主义则认为科学永远达不到绝对真理,由于人的理性存在局限,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也就不可能有绝对的真理。在逻辑实证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波普尔向主流思想的两个要害进行了攻击:

  1、波普尔提出:己经形成的科学及其理论不是永恒的“真”。这对于他那个年代的思想界来说,是难以为人所接受的,并在那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实证主义者们认为通过归纳而形成的科学体系必然是真理,然而,波普尔的表述进一步指出,科学的真理存在于科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没有绝对的科学真理,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包含着谬误,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而科学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不断否定前科学,在不断抛弃和否定中,推动科学无限逼近真理。

  2、波普尔还提出:科学的出发点是一个一个的疑问,而不是所谓客观实在的事实经验。一个科学的产生首先是研究者对这个领域存在着疑问,这才能迫使研宄者们有研究的兴趣,同时,光有疑问和兴趣是不行的,还要不断的解决问题,同前面论述的科学一样


第二篇: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逻辑


  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逻辑

  【摘 要】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是在反对唯心主义思辨的旗帜下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经历了由实证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变。

  文章通过对科学哲学中三大主要思想流派的思想内涵的挖掘,分析其内在线索和逻辑联系,论述科学哲学基本框架和逻辑进程,并从中寻求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迪。

  【关键词】科学哲学;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演变逻辑

  一、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概述

  西方科学哲学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转变,即从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转变,由科学知识的逻辑模型到科学理论的历史模型的转变。

  代表这种历史发展的三个主要流派是:以孔德为创始人的实证主义;以波普尔为创始人的证伪主义和以库恩为创始人的历史主义。

  (一)实证主义的缘起与演进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派别,主张以经验论传统为认识基础,反对形而上学,并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实证主义:孔德继承了17世纪以来欧洲哲学中一直存在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贝克莱、休谟的主观经验论和牛顿的机械论哲学,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经验证实的基础上。”

  第二代实证主义:19世纪末,物理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推动了实证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马赫接受并改造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进一步反对形而上学。

  把“科学的任务看作是对事实的概要性描述而非理解和解释,并把人的经验看成中立的感觉要素,一切研究都是探知这些要素的联结方式,强调除感觉经验之外的存在都是多余的,形而上学的东西。

  第三代实证主义:20世纪初,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诞生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使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作为经验论传统与数理逻辑相结合的时代产物。

  一方面,继承了马赫的经验论原则,更为彻底的反对一切形而上学,认为:“只有数学和逻辑的命题、经验科学的命题才算有意义的,而形而上学的命题是一些无认识意义的伪命题。”另一方面,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不断通过归纳逻辑,得到被经验证实而具有较高概率的命题和理论。

  这种累进式积累的机制是:一个相对自足的理论为另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所吸收,或者归化到另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

  (二)证伪主义的批判与继承

  1.证伪主义对实证主义的超越。

  证伪主义,又称“批判理性主义”,是在同逻辑实证主义争论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哲学流派。

  它的创始人波普尔主张以“证伪”取代“证实”,以“试错法”取代“归纳法”。

  证伪主义还把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从命题的意义标准转向科学知识的增长,把科学的方法论从逻辑的证明转向猜测和反驳。

  同时,用证伪主义的科学动态发展模式(问题――猜测――反驳――新的问题)来代替证实主义的科学知识积累模式(经验――理论――经验的证实――理论的扩充)。

  此外,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实证主义拒斥本体论问题的态度,提出了“突现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为科学哲学开辟了新的视野,成为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之间的过渡性哲学。

  2.证伪主义对实证主义的继承。

  虽然“证伪原则”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提出的,但是证伪主义仍然是以“经验”作为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的。

  因此暴露了从实证主义那里继承下来的先天缺陷:(1)从纯逻辑、纯理性的科学“内部”方面去探讨科学的发展,企图为具体科学理论寻求一种普适的理想模式。

  (2)认为经验和观察是稳定、客观、可靠的,是对科学理论做出评价的唯一基础。

  由于这两点根本缺陷,当历史主义兴起的时候,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一起成为了被批判的对象。

  (三)历史主义的融合与创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以库恩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

  历史主义反对逻辑主义只注重从“内部”来研究科学本身的倾向,主张要从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个“外部”来研究科学本身,强调科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整体,必须研究这个系统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克服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片面性,库恩主张尊重历史,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角度来考察科学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强调社会学和历史学对于研究发展问题的重要作用,主张深入到科学史之中,对科学发展的事例进行研究,以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为评判尺度来探讨科学发展的模式、科学进步的评价标准等问题,而不是对科学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逻辑重建,为科学行为定下不变的不可违反的规则的规范方法论。

  基于此,提出了一个既包含有常规科学的量的进化,又包含有科学革命的质的飞跃的科学发展模式和一个带有综合性和总体性的“范式”概念。

  二、从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的演变逻辑

  (一)从评价标准的“逻辑基础”到“历史整体性”的转变

  自从库恩开始的历史主义,明确反对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寻求一个普遍适用的评价标准的企图,并且反对它们以经验与逻辑为唯一标准,静态地分析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或科学发展的模式,主张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随科学理论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应从动态的科学史中去捕捉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逻辑实证主义者和波普尔都将科学发现及科学理论的基础归结为单一的逻辑,或者是归纳的,或者是演绎的。

  认为从这最基础的逻辑原理出发,我们能够解决科学及其理论面临的一切问题。

  而历史主义认为,“对于历史学家或者至少对这个历史学家来说,理论在某些本质方面是整体性的,就他所能讲的,理论总是存在的,因而总是覆盖着可设想的全部自然现象。”作为历史视域下的科学哲学,它的基础是受到它所处时代的各种条件所限定的,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的基础不是唯一的。

  逻辑主义者们的逻辑原理,不过是科学的发现方法,作为方法,也不是唯一的。

  因此,历史主义主张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也是随科学理论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强调应到动态的科学史中去捕捉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克服了逻辑主义的科学哲学与科学史和科学实践相距甚远的缺陷,将西方科学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从科学发展模式的静态积累到动态飞跃的辩证考察

  传统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科学发展的“积累进步模式”相比,认为科学进步是科学命题及理论的单纯积累过程,是单纯量的增加;波普尔的“证伪模式”是否定型的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不断否定而实现的,是一个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反对科学发展的知识积累过程。

  到了历史主义这里,库恩综合了以上两种发展模式的合理性成分。

  他认为,科学发展模式既不是实证主义只注重持续性的积累,也不是证伪主义只注重理论的“质变”,他用“科学的常规阶段”、“科学的危机阶段”、“科学的革命阶段”将科学的发展过程看做是范式不断更迭的发展过程,在科学发展的“量”和“质”的把握上,库恩的观点更好的做到了二者的结合。

  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充分展现了哲学特有的辨证思维:将整个科学的发展看为一个过程不同的整体,保留了科学结构的完整性。

  与马克思主义者们倡导的质量互变规律不谋而合,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科学初期阶段,与量的积累相同;到了危机阶段,表明己经做好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准备;到了科学革命阶段,表明出现了质的飞跃。

  同时库恩也强调范式的新旧交替不会终结,总是旧的范式被新的范式所取代,巡回往复以致无穷。

  (三)从科学视野“纯理论”的推演到注重 “非理性”的研究

  科学哲学从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对“经验理性”的片面强调,到对“非理性”因素的逐渐承认与重视的这一过程。

  在实证主义者们那里,建构科学理论的是逻辑中的归纳方法,而科学本身是对真理的无限逼近,真理是对客观经验的真实反映,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必然不包括非理性的方面。

  所以,持逻辑模式思维的哲学家们,对非理性因素都不够重视,甚至是采取一种摒弃的态度,认为非理性因素应该排除在科学之外,非理性因素将会干扰科学理论的纯洁性。

  尽管波普尔在其理论中提出了 “期望”这个概念,但是从对科学本质的解释中,波普尔本人还是坚持理性因素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期望”概念的提出只是为了解释他理论中“理论在先”的矛盾。

  然而,库恩认为科学不仅是已经存在的知识体系,它还是人类在各种时间活动中探索规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是科学共同体、科学范式和特定客观对象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三、科学哲学演变的评价与反思

  (一)对科学哲学从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演变的评价

  1.科学哲学本性应当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对科学哲学理论本性的全面把握经历了一个过程。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科学哲学理论割裂了逻辑的与历史的联系,或脱离历史片面强调逻辑分析;或脱离逻辑片面强调历史描述,两者都违背了辩证思维的逻辑要求。

  逻辑主义者认为,科学哲学的中心任务是对既定的科学研究成果作语义和 逻辑分析,“合理重建”科学理论,清除语义和逻辑疑难,测定理论的事实支持程度,提出接受科学主张的明显准则,并应用这些准则对科学理论作评价。

  并且把据以接受或评价理论的标准和准则视为对一切时代的科学都是普遍有效的,从而把逻辑分析绝对化;而历史主义者则认为,科学模型应该同实际科学及其历史符合。

  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科学的目的、方法、问题和内容的变化;科学理论、假说的发现与辩护等等,都是科学哲学所要研究的。

  然而,他们却往往陷入科学史的具体事件中,只是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理论、方法的变化,却不去揭示科学进步的合理性标准,对一切方法论原则采取了相对主义的态度。

  综上所述,逻辑主义强调对科学理论的“横向”逻辑分析,历史主义强调对科学发展的“纵向”历史分析,两者都从一个侧面丰富了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但又走向极端。

  无论是逻辑主义,还是历史主义,理论上的片面都阻碍了科学哲学理论的深化。

  因此,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现代科学哲学理论发展必然提出的要求。

  2.科学哲学发展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融合。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是人类认识不能割裂的两个要素,建立在人类认识之上的科学同样同时包含着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逻辑主义侧重于进行科学“内部”建构的研究,注重实践和理性因素在科学和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经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除经验之外的一切东西都是多余的、形而上学的;历史主义则将研究视角从科学“内部”结构扩展到了社会历史范畴,重点进行社会关系、社会条件的外在研究。

  这两种思想一个研究科学的认识本性,另一个研究科学的社会本性;它们互补的探讨了科学活动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二)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迪

  首先,当代科学与哲学日益紧密的联系,要求我们科学看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科学哲学对某一种特定科学的概念、含义、论证,都是由于在这个科学及其领域产生突破,并对这个科学有了理论要求而言的。

  另一方面,无论是一个通过事实得出的科学哲学理论,还是通过事实得出的科学哲学的假说,他们的目标和宗旨都在理解科学和促进科学的向上发展。

  因此,无论是哪个思想流派盛行和高调的时期,它的思维模式总是来源于科学实际,又要返回到科学实际之中。

  其次,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范围的拓展和认识程度的纵深,要求科学哲学研究运用多元化理论与方法。

  科学哲学从实证向历史主义的转变过程中,科学研究者们对科学方法的探寻经历了归纳、演绎、文化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

  科学哲学从实证主义向历史主义转变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而从当代的科学进步和发展前景来说,我们面临着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方向,因而,更应当注重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创造性地进行科学研究。

  再次,科学哲学理论的演进是不断批判、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对科学的哲学反思也应当从辩护走向批判与审度。

  从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各个思想流派无论是在理论上的合理之处还是其不足之处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前后相继的思想特点。

  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不断批判、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

  因此,我们也要始终秉承这种“批判――继承――创新”的科学态度,敢于批判,懂得继承,勤于创新,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谦.逻辑经验主义(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