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理学与中医学的两种生理平衡的论文

时间:2023.10.6

  生理学的生理平衡是以细胞及分子水平为基础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的平衡。中医学的生理平衡是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体系,两种理论看似相差甚远,但本质相通、相同。

  生理学是生命科学,属于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气人体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活动是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所表现的一切机能活动,如,呼吸、消化、排泄、肢体运动及大脑思维活动等。人体结构和功能极其复杂,对生命活动的研究必须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即:整体水平;器官与系统水平;细胞及分子水平。人体生理平衡是在细胞分子基础上的器官水平及整体水平的调节。中医学的生理平衡是以整体观念、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主要有三方面的观点,即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的生理平衡也是在此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1.人体生理学的生理平衡

  1.1细胞水平的生理平衡

  一切生物体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有生命。作为人体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细胞,绝大部分不与外界自然环境接触,而是生活在体液中。体液是体内液体的总和,在成人约占体重的60%,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代谢产物也首先排至细胞外液,最后才能排出体外。细胞外液即细胞外面的液体,是细胞在机体内的生活环境,故称为机体的内环境。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比较恒定,如,温度、离子浓度、PH值及渗透压等,一般它们的变动范围很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如,人体每日产生大量的酸,但正常人血液的PH值仅变动在7.35-7.45之间。是因机体有一系列缓冲功能,通过血液循环将多余的酸运至肾、肺等器官排出的缘故。内环境的稳定状态为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果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1.2整体水平的生理平衡

  机体的外环境是自然界。自然界的许多因素,如气温、气压、光照等变化,都可构成对机体的刺激而影响生命活动。但是机体能够随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使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统一,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机体这种生理过程,称为适应。例如,人从光亮处突然进人暗室,最初一无所见,但片刻之后眼对光的敏感性可提高一万多倍,这样人就能适应暗室工作。机体的适应能力随生物的进化而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例如,热带动物无法在寒带生存,而人却可以从赤道迁居南极。人类除了自然环境,尚有社会环境。社会因素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3机体生理平衡的调节

  1.3.1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

  机体保持自身稳态和对环境的适应,是因机体有一整套调节机构,它能对各种生理功能进行调节,达到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统一。这种平衡是通过神经和体液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的神经调节是由反射活动来实现的。如,利器刺激皮肤引起局部肢体回缩等,一定的刺激引起相应的反射活动。体液调节是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对器官系统发挥的调节作用。如,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使心脏收缩加强加快。体液调节在机体调节中,速度较慢,作用也较广泛,对保持机体新陈代谢和机能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发挥作用,多数情况下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1.3.2细胞、组织、器官的自身调节

  当组织器官受环境变化刺激时,器官本身表现一种适应性反应即自身调节。如,一定范围内当动脉血压降低时,血管阻力下降,使脑部的血流量不致过少;反之,血管阻力增大,脑部血流不致过多。上述这些反应在没有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时仍然存在,所以,称之为自身调节^。虽然它调节幅度小,调节方式原始、简单,但仍有一定的生理意义。

  1.3.3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

  人体各种功能调节机构都是自动控制系统,所以调节又称为控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调节者)与受控部分(被调节者)之间存在着往返的双向联系:控制部分通过控制信息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受控部分的活动又作为信息,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控制部分,以修正控制部分的调节作用。来自受控部分的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调节^。负反馈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其生理意义是,某些生理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大的波动,负反馈调节在机体调节中,作用较为突出。正反馈指的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一致。正反馈的作用是使某种生理过程逐步加强,促使生理功能在短时间内尽快完成。由于反馈作用,使机体对刺激的不同反应才能够足量、及时,从而达到一定的生理状态。

关于生理学与中医学的两种生理平衡的论文

  2.中医理念的生理平衡

  2.1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指的是阴阳双方在相互作用中,相互协调、相对稳定的均势状态。《黄帝内经》主要以阴阳学说为依据来阐述生理平衡。人体的正常情况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某些原因导致这种平衡被打破,将会出现“阴盛则阳病”或“阳盛则阴病”等病态变化。“盛”即过极,人表现为病态。与之相对应的是“虚”“虚”在《黄帝内经》中也有“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的描述或说法。从中我们不难得出,如果违背了中庸和谐原则,无论“盛”“衰”都是病态,

  2.2升降平衡

  “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形象描述了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即云雨雾露的变化。按照“天人合一”的观点和思想理念,《黄帝内经》在分析人体气血运行模式时,也借用自然规律进行了阐述。从《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可以看出,书中运用不少的事例,描述了经气流注规律。人体气血是按照“升已而降,“降已而升”的运行规律周流全身,以维持整体的气血平衡―。总而言之是,升有节,降有度。

  2.3脏腑平衡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脏都与各个腑有关系,任何一个腑也都与各个脏有关系。脏和腑是阴阳表里相配合的关系,脏属阴,腑属阳;阴主里,阳主表。脏和腑,阴和阳,表和里,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并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形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称为“脏腑相合”关系。在生理上,相合的脏腑相互为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某一功能活动。五行之间相克使脏腑的功能不致于过盛;五行之间的相生则是确保脏腑功能不致过弱的另一表现。由此可见,五行间的相互作用和相生相克,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和脏腑协调统一的重要机制。

  2.4动静平衡

  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巳则变作矣,……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从《黄帝内经》的生命理论中可以看出,非常重视运动。“成败倚伏生乎动”强调了生命活动过程中“动静”、“升降”以及“出人”非常重要。动而有度,若“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充分表达了动与静协调平衡的生命观。

  2.5经络分布与经气流注的平衡

  《黄帝内经》所述之经络,除带脉之外,基本以正中线为对称轴,左右各一,分布均衡。《黄帝内经》创建和构思的经气循行模式是,对阴经是自下而上,而阳经是自上而下,以达到阴升阳降的平衡状态经气的流注形式有离合、出人等,经气的离与合、出与人基本平衡。气是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础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旧。

  3.结束语

  两种理论阐述生理平衡的角度不同。生理学主要以人体基本结构为出发点,是细胞分子基础上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平衡。中医学通过阴阳、气血、脏腑等学说,将人体的生理、病理、内外、功能、精神、物质等都视为一个整体叫。是以整体观念、阴阳五行、恒动观念等传统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生理平衡。注重人和自然的统一,即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天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亦是健康的必要条件。生理学生理平衡以分子结构为基础,最终达到整个机体的生理平衡,这和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一致的。两者说法不同,本质是相通相同的。


第二篇:中医学关于骨的研究论文


  中医学关于“骨”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于中医学中骨的构成,骨的生理、病理,骨与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关系缺乏统一认识,理论体系尚不够完善。这些基本问题如不很好解决,就会严重制约中医学对于骨的进一步研究,进而影响中医治疗骨病的临床疗效,因此骨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内经》关于骨的论述很多,但分散于不同篇幅,缺乏完整性和统一性。本研究主要对《内经》中关于骨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并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形成对中医骨的构成,骨的生理、病理,骨与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关系的系统认识,为建立骨病辨证体系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中关于“骨”的论述很丰富,认为骨与筋、脉、肉、皮一起,构成人的“五体”。为肾所主,精血所养。骨藏精、骨质刚,在人体生长发育、支撑人体及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体遭受暴力,跌扑闪挫或邪气入侵、久病劳积等原因时,可引起骨的损伤。

  1“骨”字释义

  骨是中医学的一个剖结构名。从字本意讲,骨为会意字。《说文》曰:“肉之鼉也。从円,有肉。凡骨之属皆从骨。”《释名》曰广骨坚而滑也,似木枝格。”与“骨”相关的字都与人或动物的骨胳有关,如黏、骼、髀、髓等。从字形结构分析,“骨”,上“”下“”也。“”通“円”,即去掉肉的骨形,意思为“剐'为人体坚硬之组织广”,通“月”,即月肉也,明确了骨与附着其上的肉性组织关系密切。因此,在“骨”的构成里,很可能包含附于其上的筋与肉。

  2骨的生理功能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骨者,髄之府也”。骨为贿,髓藏骨中,故骨有贮藏骨髓之功。骨具坚刚之性,为人身之魏,能支持形体,保护脏腑。故《灵枢经脉》曰骨为干”。《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广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正骨心法要旨》具体指出:领骨“内涵脑髓”,而脊椎骨等“下尽尻骨之端,上载两肩,内系藏腑,其两旁诸骨,附接横叠,而弯合于前,则为胸胁也”。《灵枢·经脉》曰广是主骨所生病者,……及诸节皆痛”。“节”者,“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是为骨关节也。骨骼相互组成关节,是肢体运动枢纽。《灵枢·卫气失常》曰广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骨之所属,即骨之关节也,骨空乃骨骼之孔窍,为气血和髓交会之通路。《素问·五脏生成篇》诸筋者皆属于节。”筋者,附于骨而聚于关节,故节乃筋的连属之处。《灵枢·决气》曰:“骨属屈伸,骨有连接和统属屈伸运动,即杠杆支架作用。

中医学关于骨的研究论文

  3骨与脏腑的关系

  骨与肾、脾、胃、肝关系密切。肾藏精,精化髓,而“骨借髓以强,身凭足以任”吒其“在体合骨”,说明骨禀肾气而为用。胃为“太仓”,“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均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中精气在脾胃运化的营养之下,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是为“肾之合骨也,其荣在发,其主脾也”(《灵枢·五脏生成篇》)。肝所藏之血与肾所藏之精同源互化。而肝主疏泄及分泌的胆汁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也间接地影响到骨的充养。

  少阳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其气刚悍,而“骨为千,其质刚”,同气相合。又胆汁味苦,苦助消化,促进饮食水谷之消化吸收以强壮骨豁,故张介宾认为“胆主骨”。少阳三焦为“决渎之官”,元气之总荀,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又少阳为枢,其关乎人体精微物质的生舖泄,故筋骨之枯荣亦然。《素问·热论》《灵枢·经脉》均提到“少阳主骨”,《甲乙经》、《太素》等也把“胆”并作“骨”,而全元起对其有明确注解少阳者,肝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足少阳之经气所荣,故云主于骨。”

  4骨与气血津液、经络的关系

  气血津液作为营养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精微物质的输布。“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相辅相成。血与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固有“津血同源”之说。气血津液循行于周身,周流不息,外而充养皮肉筋骨,内而灌慨五脏六腑。因此,骨的生长发育所需之精微有赖于气血津液的输布。

  《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指出经络有运行气血、营运阴阳、儒养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分布于骨豁周围、向骨骼渗灌气血、津液、精以营养骨骼的络脉称为骨络。骨络由正经,以及腠理、肌肤之间延伸而来,经骨中孔道输布于骨间、骨内,在骨间、骨髓、骨质、骨膜之间循行、分布,最后演变成骨中经络。因此,骨络中气、血、津液、精充足,骨络充盈,则骨胳得以充养。

  5骨的病理

  多种因素可导致骨的病变,包括外感六淫、久病过劳、七情内伤、饮食失宜、跌仆闪挫等外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生水,水生咸,咸生骨,肾生骨髓”。肾主骨,寒气通于肾,故寒邪所致,长病于骨。《素问·皮部论》曰其留于筋骨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她骨消。”寒性凝滞,骨得寒则痛,热性开散,易伤津耗气而至骨软无力。肾为“先天之本”过劳则肾气伤,肾伤可致骨损。故《素问·宣明五气篇》日:“久立伤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则系统地总结了常见的骨的外伤疾病,有“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等。

  饮食过嗜也是病因之一。五行中肾水应咸味,而脾土合甘,能克水咸,故《灵枢·五味》曰:“肾病禁甘”。而金生水,辛从金化,故《灵枢·五味》曰:“肾色黑,宜食辛”。《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味过于咸,大骨气劳”张志聪注:过食咸则伤肾,故骨气劳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疗》中指出咸则伤骨”。《素问 五脏生成论篇》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素问·宣明五气篇》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吴昆注苦阴也,骨亦阴也,气同则人,故苦走骨。骨得苦则阴益重,骨重而难举矣。”由此辛、甘、苦、咸之味用之得当则养骨,失当则伤骨。

  另外与骨有关的脏捬病变也可导致骨的损伤。《灵枢·经脉》曰足少阴气绝则骨枯”。肾精不足,骨糖失养,日久则筋骨枯萎。《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骨骼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化精生髓而致髓枯,水谷精微不能输布而无以充养四肢、骨骼,则百骸皆损。肝血不足,血不生精及肝气郁结,疏泄失施均可使骨胳失养而致骨损。胆腑病变广胆汁”无以疏泄胃肠,骨失所养而致骨软。又胆与骨同气相合,故“惊伤胆者,骨必软”。

  肺病亦可致骨伤。《素问·痿论》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蹵也。”肺为娇脏,主一身之皮毛。若肺热内生,津液耗伤无以输精至皮毛,皮毛则虚弱急迫不适;或热传人肾,致肾气热。肾阴耗伤,肾津不足,不能滋润濡养骨键,日久则成骨痿;或肺金本燥,燥则耗伤津液,肺热日久则血衰不能荣养百骸,故手足痿弱不能运动,发为骨痿。

  6小结

  综上,《内经》对骨做了详细的论述。首先,关于骨的构成。从字义上,“骨”不仅为去掉肉的骨形,很可能包括附于其上的筋与肉。从生理功能上,“骨”不仅包括支持身体,保护内脏之坚硬组织,还包含了利于全身运动之骨节,影响生长发育之骨髓,附于骨上,束节络骨之筋骨。有的医士认为,骨由七类物资构成:骨豁之“骨”类,骨节之“节”类,骨节之“筋”类,骨内之精华“髓”类,骨之“膜”类,似骨似筋似膜的某些特殊形质类,经脉之“支”类。有的医士认为,人体肌肉在肢体深部交会的部分的血脉从属于骨。

  其次,骨与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密切联系为骨病的治则、治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总之,中医学关于“骨”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仍需从中进行深入地挖掘与探讨,形成对中医骨的构成,骨的生理、病理,骨与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关系的系统认识,并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广泛的实验临床观察总结,为建立骨病辩证体系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并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发现新的治疗方法。

更多相关推荐: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格式及范文

学校代码13899学号06409020毕业论文题目作者专业班级指导老师年月日一论文排版一页面设置A4纵向页边距为上下边距26厘米左右边距27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二页眉页脚页眉15厘米统一为北京中医药大...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封面XX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探讨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剖宫产术后病人的急性治疗及预防专业:临床医学姓名:XXX学号:XXXXXXXX教学点:联系方式探讨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剖宫产术后病人的治疗与预防摘要目的针对孕…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格式及范文费下载

学校代码13899学号06409020毕业论文题目作者专业班级指导老师年月日一论文排版一页面设置A4纵向页边距为上下边距26厘米左右边距27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二页眉页脚页眉15厘米统一为quot北京...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医学论文的格式标题(title)标题要求:1.阐述具体、用语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2.文题相称、确切鲜明:标题体现内容,内容说明标题。3.重点突出、主题明确:突出论文主题,高度概括,一目了然。不足以概括论文…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格式及范文

学校代码13899学号06409020毕业论文题目作者专业班级指导老师年月日一论文排版一页面设置A4纵向页边距为上下边距26厘米左右边距27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二页眉页脚页眉15厘米统一为北京中医药大...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重庆医科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者姓名XXX指导老师姓名XXX职称讲师单位XXXXX大学管理学院专业年级XXXXX专业XXXX方向200X级论文答辩年月20XX年X月目录引言31医患关系的现...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糖尿病与心率失常的关系及机制探讨XXXX医院XXX学生姓名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患者发生糖尿病与心律失常的内在联系及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常规心电图检测有无心律失常,分为糖尿病心律失常组66例…

医药毕业论文范文

医药毕业论文范文临床药学ClinicalPharmacy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病人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其核心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我国医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三甲医院已普遍开...

医学专业论文范文

浅谈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本文由论文文库工作室整理编辑仅供参考学习如发现文章有遗漏缺失部分敬请来询工作QQ1548927986更多论文写作期刊发表辅导帮助欢迎咨询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细胞发病机制细...

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护理管理研究;护士病人关系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过程,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技术能否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护理管理。综合儿科包括了儿科所有疾病,病种繁多,同时我院…

黑中医毕业论文

关于成人专科应届毕业生毕业照相及撰写毕业设计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学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层次:专科专业:________________同学:根据发证院校教学计划要求,为全面检查学员学习及教学成果,所有专科应届毕业生…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写作基本规范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基本规范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

中医学毕业论文(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