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五排苗族歌俗文化调查论文

时间:2023.6.17

  内容摘要:每一种文化都与它所依存的生态环境唇齿相依。五排地处高山、半高山地区,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作物至今只种一季中稻和旱地作物,每年的农历八月至十一月为丰收期。当地的民俗音乐活动“七月半”歌节、“罢谷节”等与五排苗族的经济模式、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关 键 词:资源县 五排苗族 歌俗 调查

  在资源县的西南方,依次分布着车田、两水两个苗族乡和河口瑶族自治乡,历史上把这一区域统称“五排”,即本文调查区域。居住于此约600年的边缘族群①——苗族的民歌文化,便是笔者的研究对象。

  一、“五排”由来及五排苗族源流

  “五排”这一名称的成因,民间有不同的说法。其一,“长度单位说”。十里为一排,五里为半排,五排地区方圆约50多里,因此称为五排。其二,“军事单位说”。据1992年再版的《西延轶志》(三刊补本)记载,洪武二十二年,编军籍屯田以充兵役曰军户,其未入军籍者每里②(注:里在此并非长度单位而是行政单位)计十排,五排的名称由此而来。原车田乡副乡长潘进高的父亲刚记事就听清末曾担任五排堂总的八旬老人——兰聘成讲述“五排”名称的由来。老人说五排地区共分五个排,每排管理三至四个行政村。其三,“河流说”。因三乡境内有五排河而得名。笔者根据已调查到的资料和文献记载分析,认同第二种“军事单位说”的观点。

  五排苗族主要由湖南城步支苗族而来。城步苗族先民的主体,是汉代溯江而上的“武陵蛮”,最早的解释出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五代,城步的苗族先民乘中原之乱,据飞山自守,碎地诚,徽二州,号称“飞山蛮”。宋代,江西、洞庭一带的苗民陆续迁入城步境内定居。元末明初,汉族流官和屯田垦荒者逐渐进入城步③,给苗族人带来文化和技术,苗族逐渐与汉族融合,民族成分改变很大。明洪武年间,由于战乱,部分城步苗族迁入五排地区。④历史上早已在政治、军事上被汉族统治者所征服的五排苗族应划为“熟苗”的范围。建国前他们自称是“本地人”。建国后,国家民委根据史实为湘西、城步、五排的苗胞恢复了本来的民族成分。城步、五排苗族受汉族影响较深,在文化、生产、生活、婚姻等方面融合较早,但本民族的语言和部分习俗依旧保留着,他们随迁徙而至的民歌《呢呐呢》《贺郎歌》《大山歌》依然在五排苗族和其他民族中流传。

  二、五排苗族歌俗

  每一种文化都与它所依存的生态环境唇齿相依。五排地处高山、半高山地区,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作物至今只种一季中稻和旱地作物。每年的农历八月至十一月为丰收期。当地的音乐民俗活动“七月半”歌节、“罢谷节”等,与五排苗族的经济模式、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一)“七月半”歌节

  七月半又叫中元节,是中国许多民族的传统祭祖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至十四,传说是祖先回家的日子。届时,各农家都于神龛前以供品供奉,烧香化纸,虔诚备至祭祀神灵。五排苗族善歌,民间还保存着历史悠久的歌俗——“七月半”歌节,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至七月十五举办的一个以歌为主的民俗活动。歌节的时间在各苗寨不相同,小地村是七月十三,车田是七月十四,烟竹坪是七月十五。但对“七月半”歌节的起源,当地人众说不一。笔者搜集到三种流传在民间的关于歌节的传说,兹归纳如下:

  1.“战乱说”⑤

  传说明洪武年间,官兵袭击苗族山寨,村中老少惨遭杀害。一位叫香妹的苗族大嫂携子在村外做事而幸免遇难。官兵撤走后,香妹回村见丈夫杨武林已遇害,仅找到一个幸存的侄儿。于是背着儿子杨官交,牵着侄儿杨官练,从家乡逃到桂东北的资源县五排地区。

  这年的七月十五日,筋疲力尽的三人来到了烟竹坪,难以挪步,便坐在路边休息。谁知一坐下来,三人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梦中,香妹见丈夫站在云中对她说:“香妹,现在官兵再也捉不到你们了。这地方是块宝地,你就在这里住下吧。要记住,千万要带好两个孩子,他们是杨姓苗家的根啊!今后靠他们传宗接代了。我已被杀头,在阴间做了鬼,今天是鬼节,阎王给我们放风,你就多唱些山歌为我解愁吧。”香妹想爬上去扯丈夫,怎么也爬不上去。一阵风吹醒她,始知方才是做梦。

  坚强的香妹记得梦中丈夫的交代,又看到烟竹坪地势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确实是块风水宝地,便决定在此安居。她搭起一个小屋,将身上仅有的银两添置了些简单的工具,每天起早贪黑开垦荒地。说来也怪,每当香妹挖地累了或烦恼的时候,只要想起丈夫要她为他多唱些山歌,便开口唱起了山歌,疲劳、烦恼随之而去,干活时力气倍增,那甜脆的歌声,使飞禽走兽都停步倾听。

  冬去春来,眨眼间杨官练、杨官交二人长成了大后生。这年,年老的香妹去世了,两兄弟没有哭,却守着亲人身边唱了三天三夜的歌,最后才把亲人安葬入土。从此两兄弟更加勤劳发奋,不久也都娶亲生子。杨氏家族的人丁逐渐兴旺起来,繁衍至今,形成了烟竹坪里的“杨家寨”。

  五排苗族为了记住先祖如何逃难来到烟竹坪、艰苦兴家的历史,用山歌告诫后人,把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定为苗家的歌节,在农历七月十三至七月十五可尽情对唱山歌。

  2.“地形说”⑥

  烟竹坪四周是山,中间呈凹状,境内无河流。一老歌手告诉笔者说:从前,一个风水先生看了烟竹的地形,说烟竹是个五马敛槽的地方,四周有四匹马,中间有一匹马。马喜欢活动,需要热闹,热闹的气氛能使马欢腾,马一欢腾烟竹就会兴旺。所以烟竹人每一年的正月十五都要耍龙舞狮,敲锣打鼓大闹元宵,让五马奔腾,以祈求龙神来恩泽烟竹,让烟竹人的生活兴旺起来。七月十五是祖宗回来探望子孙、了解子孙生活状况、接受子孙供奉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烧纸钱、供茶饭等仪式来敬祖先。七月十五如果耍龙舞狮会惊吓祖宗,所以便用唱山歌的方式来祭祀神灵,凡人也借娱神之机热闹一番。从此,烟竹七月半唱山歌的习俗沿续至今。“地形说”里蕴含着祭祀神灵(转第39页)(接第48页)的作用,与五排苗族的民间信仰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3.“情爱说”⑦

  传说在某年的七月初十,村里有一对暗中相爱的恋人,苦于封建传统影响,婚事要由父母做主,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龄,她的父母便请媒婆给女儿说婆家。说了四五个人家,姑娘都拒绝;姑娘的意愿又遭到父母反对。于是两个聪明的年轻人就悄悄商量:平日我们常以歌来表达感情,何不想个既能让父母同意,又能成全自己婚事的办法呢?姑娘就对自己的父母说:“按你们的意见做也可以,但要对歌,谁对赢了,我就嫁给谁。”姑娘的父母听了觉得可以借机了解男方的才智,便放风说在农历的七月十三至十五设歌堂对歌招婿。方圆几十里的小伙子纷纷前来对歌,姑娘的恋人也在其中,那小伙在对歌中以机智的对答折服了姑娘的父母和在场的听众,两个年轻人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在七月半对歌的形式便在烟竹坪流传开来,以致影响了整个五排地区。

  上述“七月半”歌节起源说法,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说法。笔者在烟竹坪进行调查时,村民们说:“前辈说烟竹这地方就要唱歌,人们歌唱得越热闹,农业生产越红火。”“烟竹不唱歌,活少败子多。”笔者在歌节成因“地形说”里,已提到歌节实际蕴含着祭祀神灵的功能。人们用唱歌声来敬神、娱神,祈求神灵们的庇护,保佑苗家的庄稼获得丰收,免遭灾害。

  (二)“罢谷节”

  每年农历的十月初十前后,五排各寨的苗胞身着盛装集中在寨子中间的大草坪上,欢度“罢谷节”(实是五排苗族的苗年)。“罢谷节”之意是指通过一年的辛勤劳作之后,苗家喜获丰收,五谷杂粮,归仓入库。为了庆贺丰收,苗族同胞欢聚一堂祭祀神灵,载歌载舞,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酬神。在仪式伊始,族老用竹筷将供碗中的酒洒向天空、地面及四周,以感谢上天和大地的恩赐,使今年五谷丰登,同时祈求来年也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仪式后,年轻的后生开始围堰堵鱼,其余人欢天喜地准备全寨集体聚餐。餐后,寨民聚集起来通宵达旦地唱《呢呐呢》《大山歌》等民歌。但这一族群标志性节日在解放后便销声匿迹,并且在五排苗族的集体记忆中逐渐淡化、遗忘,现在该族群60岁左右的歌手已不知道“罢谷节”。该节日遗忘的原因笔者将另文说明。

  从上述两个颇具五排苗族文化特征的民俗节日,尤其是“七月半”歌节的三种传说,显示了歌俗与战争、祭祀、历史、娱乐等社会事项的渊源关系,我们可深切地感受到民间歌俗所具备的多重社会功能。

  注释:

  ①边缘族群:指历史上被汉族征服过的,苗族中被称为“熟苗”的,汉族和未被征服的“生苗”都不认同的群体。

  ②《西延轶志》(三刊补本)资源县印刷厂1992年印刷

  ③《城步县志》城步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④《试论城步苗族》吴忠军1993年10月参加湖南省苗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

  ⑤由胡左源、肖业礼《五排“七月半”歌节由来》改写,该文刊登在1998年12月《广西民族报》的头版。

  ⑥由年愈七旬的车田乡龙塘小学的苗族退休教师潘庆希口述,笔者记录。

  ⑦由原车田乡副乡长潘进高口述,笔者记录。


第二篇:屏边苗族芦笙文化初探论文


  内容摘要: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屏边苗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它独特的社会作用。

  关 键 词: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是远古时代“三苗”的后人,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位居第五位,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中南的七个省市。其中云南的苗族人口数位居第三位,仅次于贵州和湖南,而云南的苗族主要分布在文山州、红河州和昭通市,屏边县就是位于红河州内的一个苗族自治县。屏边苗族使用川滇黔方言,属于白苗、青苗、花苗和绿苗。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代表,是苗族文化的象征,芦笙文化在苗族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苗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要有苗族的地方,就有芦笙,就有芦笙文化,这一点在屏边苗族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源远流长

  通过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人民的口头传承的文化来看,芦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于屏边苗族芦笙的由来有一个传说:远古时候,两位老人仅有一个孩子,他对老人十分孝顺,父母为其取名孝子。一日老母病故,乡亲们要分享老母的肉,孝子不肯,哭声惊动了天上的王母。于是,王母送给孝子柱子一根,吩咐他制成芦笙,再宰一头牛,将牛皮制成鼓,一边吹芦笙,一边请人击鼓,乡亲们分享牛肉后,将其母抬到山上安葬。从此,苗家人学会了做芦笙。

  历史文献中也有关于苗族芦笙的记载。《宋史·西南夷》中记载:“诸夷进贡方物……一人吹瓢笙……”可见,宋元时期芦笙乐器已经是“蛮夷”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南诏野史》载:“男吹芦笙,女弹口琴,唱和相说,即为夫妇。”清田雯蒙斋《黔书》载:“每岁孟春,苗之男女相率跳月,男吹笙于前以为导,女振铃以应之,连袂把臂,宛转盘旋,各有行列。”《续云南通志》载:“婚姻不先通媒妁,每于岁正择地树芭蕉一株,集群少吹芦笙,月下婆娑歌舞,各择所配名曰‘扎山’。”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也有对芦笙的记载:“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除此以外,在屏边苗族的婚俗、祭祀等活动中都能见到芦笙的身影。

  由此可见,芦笙文化自古就与屏边苗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它随着屏边苗族的繁衍而代代流传,已经成为屏边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重要地位

  哪里有芦笙哪里就有苗族,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经历史的沉淀和一方水土的孕育,已经凝聚了浓厚的乡土文化底蕴,在当地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第一,在喜庆节日、恋爱、祭祀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芦笙,离不开芦笙舞。

  在苗族的重大节日中,必吹芦笙。每年的正月初二到初六是苗族的“花山节”,也称为“踩花山”,是苗族最重要的节日。节日开始身着鲜艳服装的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赶来,共同欢度节日。第一天,主办人准备一些酒放在花竿下面,芦笙师傅先吹响芦笙,围绕花竿跳三圈,主办人祈祷后,宣布节日开始。可见芦笙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节日期间,一个重要的节目就是“赛芦笙”。小伙子们吹起芦笙,跳起优美的芦笙舞,博得周围姑娘们的欢心。除了在节日期间,小伙子还会到心爱的姑娘家对面吹奏芦笙来表达心意。可见,芦笙也是苗家男女的媒人。

  屏边苗族在祭祀的时候对芦笙的使用最多,并且有专门的调子,而且学习和使用的时候也特别讲究,专门用于祭祀的调子不能在家学习,不能向家人学习,而需要到外面向其他的芦笙师傅学习。例如《入棺调》《指路调》等等,都是祭祀调。吹奏祭祀的调子有一个完整的套路,根据演奏时间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天黑调子(时间为天黑到晚上十点,其中包括晚饭调子)、半夜调子(凌点到凌晨两点)、鸡叫调子(凌晨三点到凌晨六点)、天亮调子(凌晨六点到早上九点,其中包括早饭调子)、中午饭调子(早上九点到中午十二点)、散调又称玩耍调(中午十二点到天黑)。在这些调子当中有一部分只能在祭祀活动的过程中演奏,为起始调,它是在吹奏整个套曲之前所吹奏的调子,为固定调子。不同的芦笙师傅吹奏,个别地方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框架是一样的。套曲的下面配有词,内容大意是怀念死去的人,诉说死者生前的是非好坏以及家人和朋友对他的怀念。

  第二,吹芦笙和跳芦笙舞是芦笙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吹芦笙必跳芦笙舞”,乐、舞、唱的结合使得芦笙和芦笙舞密不可分。芦笙师傅一般不仅仅会吹芦笙而且还要会跳芦笙舞、会唱芦笙套曲。“蒙施”(青苗)、“蒙卑”(花苗)、“蒙楼”(白苗)吹的曲调各异,但是内容和舞蹈动作大多一致。它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祭礼性舞,包括《引子》《开门舞》《入棺舞》《早饭舞》《午饭舞》《晚饭舞》《指路舞》《带路舞》《出丧舞》等十余种。

  2.自娱性舞蹈,包括《三步跳》《挤斗》《玩耍舞》等。《玩耍舞》无论婚、丧还是节日都跳,以15个动作为主:高桩转步、苍蝇搓脚、施转、转座、倒立、拍脚掌、蹲让、矮桩转步、滚牛皮、拿酒喝、单腿蹲、后滚翻、松笙抬脚、龚达、双人重叠。伴奏乐器是芦笙,表演者自吹自跳,反复数遍,直到耗尽力气为止。

  三、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社会作用

  第一,芦笙是屏边苗族人民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只要芦笙一响,屏边苗族人民从四方闻风而来,大家争相吹奏芦笙、欢跳芦笙舞来表达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在悠扬的芦笙音乐中,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它所蕴藏的民族智慧和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文化艺术的精神力量,使得人们之间更加和睦,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第二,芦笙文化在国内外社会文化交流中充当了领军人物。在云南的艺术团体中有“三山一江”的说法,“三山”中就有屏边的大围山,所指的就是屏边歌舞团,它主要以发展和弘扬苗族文化为特色,芦笙是他们的一大特色。该团创作的作品《芦笙欢歌》荣获省级和州级多项大奖,并多次到美国、荷兰等国家演出访问,受到好评。他们将芦笙文化带到了国际舞台,宣扬了民族文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世界民族的大融合中,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正在以它特有的风格和魅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滇西南民族文化沃土上,它将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继续散发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光陆《论笙与芦笙的源革》,选自《中国笙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

  [2]李琼华《凤庆苗族芦笙文化探微》,http://www.fanwen118.com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