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时间:2024.4.21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是一个永远讨论不完的话题,从先贤们的探讨和研究中,我们看 到了事物实际的发展规律和动态,而我们自己同样有着自己浅显的理解,国 家是一座集结政治、经济生活的大功率机器,囊括国家自身的大规模活动, 还包括了我们每个个人的衣食住行,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避风所。列宁在19xx年8-9月份写成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国家与革命”,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它的阅读和理解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的普遍规律。让我们当代大学生受益匪浅。

自 19 世纪末以来,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重要问题上,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搞得混乱不堪。特别 是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严重的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 国家学说,阉割这个学说的革命灵魂,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的专 政,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 1916 年秋天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全书包括两篇序言、一篇跋及六章正文,共有25节。本书的主要观点:1.列宁针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极力掩盖国家阶级性的谬论,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鲜明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2.列宁独创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3.列宁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4.列宁还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发展规律,注意到无产阶级专政职能的多样性,集中说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 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年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 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 指1851 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 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 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 1871 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 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 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 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你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 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 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 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阅读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后,我清楚的认识到国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确的设想和构思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借鉴历史长河的丰富经验,结合自身的国情,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最积极的、 最适合的国家道路的选择与开辟。 同时,我们要克服内心感情天平向个体一方的倚重,减轻我们自身方向的负重,以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重,增加国家与民族的砝码。并且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设身处地得站在国家的大局观角度上看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有客观的、正确的塑造国家的理想,在当家主人的身份下,即在我国的实际国情下,始终跟着党走,身怀马克思主义的坚 实理想,始终学习和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为科学的国家理想而不断奋斗。

社会阶级的进化和主人的回归 国家的发展同大自然的净化规律有着美妙的相似之处,从低级的原始社会,在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脚步也从不停歇的向着自身的最终目

标前进着,它的发展同样也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一个万分艰辛和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文明程度的增值, 尽管经历的时间长度不尽相同,但进化是国家最原始的本质和内容。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具体问题,可是国家会消亡么?在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后,我们知道这 个答案是肯定的。国家会在进化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在人类作为国家主人调解国家事务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纷争无法调解,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无法愈合,人类发挥的作用再大,也无法把日益出现的国家内 部矛盾全权治愈。因此,社会阶级的进化就成了调解矛盾的必用良方。 纵观中国和世界,虽然阶级的分化和斗争没有像以前那样凸显,但是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民族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在另一方面加深了矛 盾的裂痕。所以说,利用合适的国家机器处理,适时的国家内部的革命可以促进国家主体的管理和巩固,社会阶级进化的必经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更加顺畅。同时作为当代的进步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眼观我国的发展历程,我们还要清楚的明白国家主人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到底谁才是当家作主的人呢?那就是人民。 广大的人们群众才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在国 家发展中发挥的力量是不容小视的。同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新时期,我们更要秉着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原则,联系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 在国家的前进道路上与人们群众一道,谱写一曲和谐的奋进之歌。 国家的发展进步同航船一般,拥有科学的国家思想,可以让我们在前进的航向上不会迷失方向;拥有了人民群众作为可靠的水手,我们将拥有最 强大的前进助力;明确了社会阶级的进化实质,可以让我们明确航程的远近及艰难。有了这些, 我们才能更好的明确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才能更好的使国家前进发展,并且巩固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与权威。

作为当代进步大学生,我们需要铭记历史,脚踏现在的根基,展望未 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思想,勇担义务与责任。就像马克思、恩 格斯所说的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义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些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 现实世界的需要的联系而产生的”一样,我们要追求需要,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满足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满足国家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 要。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响应时代的号召,勇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者和 开拓者,不辜负青年兴则国家兴的期望,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争取早日将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繁荣大国!


第二篇:国家与革命_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选读


《国家与革命》

第一节 《国家与革命》写作的历史背景

《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1917年八九月间,问世于1918年初。这部重要著作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写成的。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日益同垄断组织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空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变成了“囚禁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德、法、英等国无产阶级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和罢工运动。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各国(印度、朝鲜、越南、中国、波斯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蓬勃发展,使得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日益加剧。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夺取政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列宁指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际的意义了。”《国家与革命》就是为了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而写的。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利用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举行罢工和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但是,由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叛卖,由于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缺乏政治经验,缺乏充分的觉悟和组织性,使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里。这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并制定了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党要努力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把千百万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革命方面来。到了7月间,资产阶级联合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和迫害布尔什维克党的其它领导人,封闭《真理报》,疯狂镇压革命运动。俄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武装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具有政治实践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最迫切的意义”。

列宁这部著作也是为了粉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歪曲和进攻而写的。

从19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歪曲或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全面的‘修正’和进攻。他们百般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极力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积极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完全堕落为社会沙文主

义者。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上,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主张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俄国的机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斗争。列宁认为,在修正主义者歪曲马克思主义者的风气空前流行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如果不在‘国家’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偏见,就无法进行斗争来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影响。”

为了恢复和捍卫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肃清修正主义的影响,从思想上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指导当时的革命斗争,列宁精心地研究了国家问题。他在侨居瑞士期间,于1916年秋和1917年初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国际问题的大量著作,翻阅了修正主义头目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的书籍。1917年1月至2月间,他作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读书笔记。同年8至9月间,列宁在俄国和芬兰边界的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中匿居时,利用在瑞士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国家与革命》这部不朽的名著。

正如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家与革命》就是适应这一政治对这理论斗争迫切需要而诞生的。

《国家与革命》一书按原计划有7章。关于第7章《1905年和1917年俄国革命的经验》列宁只写了详细提纲。1918年出版时,前6章作为第一分册单独出版。1919年第二版时,列宁增加了第二章的第三节《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

第二节 《国家与革命》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 阶级社会和国家

这一章,列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论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作用和消亡等重要的理论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超阶级国家观和机会主义者在国家问题上的反动谬论,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暴力革命的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一节,列宁引述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历史唯物论观点,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列宁从国家的起源入手,在摘引了恩格斯对国家的分析后,概括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产生以后,它作为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的社会力量,把被统治阶级纳入统治阶级需要和允许的“秩序”范围内,使阶级统治合法化、固定化。只要阶级存在、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必然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

同时,列宁还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以及考茨基在国家问题上超阶级观点的实质。

2、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

这一节,列宁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的基本特征的论述,着重指出军队和警察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强力工具,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器,它随着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而加强起来。

(一)国家的主要力量是暴力。而被恩格斯称为从社会中产生又驾于社会之上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那个“力量”、“主要是指拥有监狱等等的特殊的武装队伍”,“常备军和警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这是国家之所以成其为国家的缘由。

(二)特殊的武装队伍是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的必然结果,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工具。

(三)特殊的武装队伍随着剥削阶级国家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和对外侵略竞争的加剧,而日益加强起来。欧洲和俄国历次革命经验,说明了统治阶级是怎样不断强化暴力机关的。

3、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这一节,列宁从政治和经济关系方面,进一步论述剥削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说明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列宁说明了一切剥削阶级的国家都是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这是因为,“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更可靠的政治形式。普选制使“财富”有无限的权力,议会制是资产阶级的遮羞布,资产阶级往往以此来掩盖其压迫剥削的阶级实质。

4.国家“自行灭亡”和暴力革命

这一节,列宁批驳了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和国家消亡的原理的歪曲,阐明了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来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只能自行消亡。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混淆无产阶级国家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原则区别,反对通过暴力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国家,认为资产阶级国家也可以“自行消亡”。列宁指出,这种理解是抹杀革命,否认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粗暴的歪曲,仅仅有利于资产阶级”。

列宁具体地阐明恩格斯关于国家“自行灭亡”和暴力革命的思想。其中心意思是: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灭亡”的,而要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它。对资产阶级国家来说,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思想同国家“自行灭亡”的理论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严密的整体。但是,机会主义者却只提“自行灭亡”而不提暴力革命;或者用折衷主义手法欺骗群众,把二者结合起来,而把“自行灭亡”论摆在首位。列宁针对这种谬论,深刻地指出:“资

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灭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必须不断地教育群众这样来认识暴力革命的意义。

第二章 国家与革命 1848——1851年的经验

这一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者的歪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1、革命的前夜

这一节,列宁阐明和发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前夜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论述了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最高表现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思想,可归纳为四点:

(一)无产阶级要求建立的国家就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二)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

(三)只有使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才能消灭资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

(四)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最后,列宁指出,马克思关于“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的理论同他关于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全部学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2、革命的总结

这一节,列宁论述了马克思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得出的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演变的趋势和实质,认为“过去的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无产阶级革命则必须“集中一切破坏力量”来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考茨基主张无产阶级要“以取得议会中多数的办法来夺取国家政权”,反对暴力革命,反对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列宁痛斥了他们的背叛行为,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的论述,阐明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首先必须消灭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和官吏。

列宁说明小资产阶级被吸引参加资产阶级的政府,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性质。

列宁概括了帝国主义时代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演变过程的共同特征,阐明了马克思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原理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普遍适用的。

3、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

这一节,列宁根据马克思在1852年阐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批判了考茨基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谬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列宁引用马克思1852年给魏德迈的信中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段著名的论述,认为这一思想表明马克思学说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学说的根本区别,表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并深刻地论述和发挥了马克思的这一光辉思想。

(一)承认不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区分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的原则界限。考茨基之流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否认无产阶级专政是背叛马克思主义的典型。

(二)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国家必定是新型民主的(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的(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

(三)在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第三章 国家与革命 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 马克思的分析

这一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总结的巴黎公社经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思想。

1、公社社员这次尝试的英雄主义何在?

这一节,列宁论述了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经验得出的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发挥了马克思关于人民革命的思想,阐述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科学地总结和分析了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提出了“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一重要结论被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歪曲了。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关于“把官僚军事国家机器打碎”的光辉思想:

(一)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

(二)破坏官僚军事国家机器是“是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19世纪70年代的革命,只有把无产阶级和农民都包括进来,才能成为人民的革命。 2、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这一节,列宁阐明和发挥了马克思关于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机器来代替被打碎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

列宁根据马克思总结的巴黎公社的经验,论述了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所采用的措施的实质和意义:

(一)废除常备军,对一切公职人员实行全面的选举和撤换制,“由资产阶级民主变为无产阶级民主”。由资产阶级国家变成无产阶级国家。

(二)取消官吏的一切金钱特权,对国家所有公职人员实行普通工人工资制的措施,表

明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表明从少数剥削者镇压人民群众的国家转变为工人和农民大多数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的国家。

(三)对一切公职人员实行全面选举制,撤换制和普通工人工资制等民主措施,完全可以把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巩固农民联盟。

3、议会制的消灭

这一节,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关于用巴黎公社式的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来代替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思想。

(一)揭露和分析了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

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崇拜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他们在对待资产阶级议会制的问题上彻底背叛了马克思主义。

(二)无产阶级国家摆脱议会制的出路,在于把代议机构由清谈馆变为工作机构。

(三)打碎旧的官吏机器,建立新的管理机关的必要性。

幻想不要任何管理机关和服从的无政府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不相容的。

4、组织起民族的统一

这一节,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关于消灭资产阶级官僚集中制的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民主集中制的统一的全国政权的思想。

马克思指出,在巴黎公社的全国组织纲要中已经说明,公社应当成为法国各级政府、甚至是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组成全国的中央政府。

伯恩斯坦把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诬蔑为“十分类似蒲鲁东主张的联邦制”。这表明他们根本不懂无产阶级的自愿的集中制,充分暴露了他们对资产阶级国家的迷信和对资产阶级官僚集中制的崇拜。

5、消灭寄生虫——国家

这一节,列宁概述了马克思提出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的思想。 列宁认为,必须把马克思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言论发掘出来,使广大群众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这对彻底粉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同空想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在对待国家政权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空想主义者脱离革命斗争实践,凭主观幻想去“发现”各种政治形式;

无政府主义者根本避而不谈政治形式的问题;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政治形式崇拜得五体投地。

这三种态度都是错误的。

1848年革命前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 产 党宣言》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地观点,从社会主义和和政治斗争得全部历史中得出结论:国家一定会消失,国家消失的过渡形式(从国家到非国家的过渡),将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当时他

们并没有去发现未来的政治形式。

1852年,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根据法国借鉴斗争的经验,考察了资产阶级国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作出了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是,他还没有具体提出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这个被打碎的旧的国家机器的问题。

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作了精辟的总结和分析,终于发现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

列宁总结说:“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第一次尝试,是‘终于发现的’、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已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

第三节 《国家与革命》的基本思想与伟大意义

一、基本思想

《国家与革命》是一部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伟大著作。它透彻地回答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俄国革命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时期中的作用,粉碎了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和进攻,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者在国家问题上的荒谬观点,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国家与革命》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列宁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论述,对国家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他指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机关。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

国家不是超阶级的。剥削阶级的国家就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工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丝毫不能改变国家这一实质。机会主义者迷信这种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普选制能够改变国家的阶级实质,真正体现和实现大多数劳动者的意志,这种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总之,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阶级社会中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阶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主要是由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其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

(二)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

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摧毁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必须通过暴力革命。

列宁重申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的原理,他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灭’,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把暴力革命总结为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一般规律,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重要贡献。

强调暴力革命,但并不排除某些国家在特殊情况下采取和平方式夺取政权的可能性。因为这是一条对人民来说最容易、最有利、最无痛苦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究竟采取什么手段来夺取政权,是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方式,要根据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状况灵活确定,特别是要根据资产阶级抗拒的程度而决定,不能凭经验主义,采用一般模式。

(三)“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著名论断,阐明了马克思在国家消亡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这一问题从五个方面作了解释和发展:

(1)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灭”的。 (2)资产阶级专政应由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这一过程绝不能依靠“自行消亡”来实现。 (3)恩格斯所说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事。这时,“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最完全的民主。“自行消亡”就是民主的“自行停止”。

(4)国家“自行消亡”的原理,既反对机会主义又反对无政府主义,特别是反对机会主义的“自由国家”的观点。

(5)恩格斯关于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同暴力革命理论是一个严密的整体。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无产阶级国家的消亡,只能通过“自行消亡”。

列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被推翻以后,国家将要发生的变化和消亡的经济基础。

他指出:“在历史上必然会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或特殊阶段”,“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个专政不仅是刚刚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镇压资产阶级反抗、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的需要,而且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民众,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民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需要。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是过渡性质的国家。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已归整个社会所有,消灭了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了劳动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但继续通行“资产阶级权利”。所以这个阶段还需要有国家在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来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虽然这时已经没有什么阶级可镇压了,但是,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只有生产力高度

发展,才能打破旧的分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个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并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时,人们已经十分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无需国家来制约,国家也就消亡了。所以,“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二、伟大意义

(一)理论意义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国家和革命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过程,及时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俄国革命的新经验,深刻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在国家和革命问题上的篡改和歪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二)实践意义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阐述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理论,不仅为当时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充分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的是为国家消亡,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就要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头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努力成为“四有”人才,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国家与革命》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思考题

一、学习《国家与革命》应领会的重点问题:

1、《国家与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

2、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3、列宁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的论述。

4、《国家与革命》在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国家与革命》的难点问题:

1、列宁对无政府主义错误论调的批判。

2、为什么说:“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3、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自行消亡”的思想。

4、列宁对伯恩斯坦和考茨基阉割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揭露和批判。

三、思考题:

1、《国家与革命》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国家与革命》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3、《国家与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4、列宁是怎样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分子的错误论调的?

5、列宁是怎样阐发恩格斯关于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思想的?

更多相关推荐: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摘要国家与革命是一个永远讨论不完的话题从先贤们的探讨和研究中我们看到了事物实际的发展规律和动态而我们自己同样有着自己浅显的理解国家是一座集结政治经济生活的大功率机器囊括国家自身的大规模活动还包...

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

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临床医学七年制20xx级傅佳寅学号30618020xx摘要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一部著作澄清了当时关于国家的一系列混乱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无产阶...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书作者列宁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采取综合读书笔记的方法把我觉得有用的知识点记下分析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在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会带来国家的繁荣国家地位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富裕的生活带来社会...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领袖他写过很多著作被人们所熟读笔者拜读了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深刻感受到列宁的革命精神为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及人类的解放所作出的努力...

马克思经典文献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马克思经典文献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感想与评价国家与革命是列宁19xx年89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由...

《法律与革命》读书笔记

法律与革命的读后感首次听说有一个叫做伯尔曼的学者花了40年的岁月著了一本书书名为法律与革命之后我是久久不能回神深感震撼课间我无数次的幻想着此书的作者会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怎样的执着与追求才会拥有这...

《法律与革命》读书报告

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读书报告一种传统不能由继承而得它必须被争取题记近期我拜读了美国法学家哈罗德J伯尔曼的著作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以下简称法律与革命注释同该书创作灵感产生于19xx年全书完成于19...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书笔记

艾康伟大的中国革命读书笔记艾康记得第一次听到费正清这个名字是在大一下半学期的时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翁贺凯老师向我们无数次的在课堂上面推荐这本书当时我一直以为费正清是中国人还觉得他名字起得不错来着直到后来我发现这...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19xx年3月19日即清咸丰三年二月初十太平军这支我国近代史上最要的农民起义军经过两年多的武装斗争取得了重要突破一举占领了南京并以此作为太平天国首都这一革命运动强烈地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

《马恩选集之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后感

读马恩选集之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计科1102郭小红中国革命欧洲革命这是我看到文章标题与首段所得到的二者的关系随着深入的了解我明白了它源于何从文章的意思我姑且认为这里的中国革命主要指的是太平天国起义运动欧洲革命...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后感

辩证角度看社会读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辩证角度看社会辩证角度看社会读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1853年的一天马克思同志有感于当时中国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境地写下了这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原文从资本和要素流动的角度写下了...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