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时间:2024.4.9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工程管理学院 曹一然 101279002

其实看到这本书的序言,就发现这是一本序言写的很好的一本书。在序言中几乎就涵盖这本书中最为核心的一些理念。看懂了序言就相当与看懂了大半本书的内容了。我罗列出其中的主要内容。首先,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只研究这些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么发展的,等等。而在其中,货币的出现就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储存,跨空间的移置的问题。不仅仅是普通的经济交易涉及到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金融交易也是如此,比如股票,就是不同时间,和不同盈亏状况(空间)下的价值交换。 其次则是价值的问题,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看重物质价值,认为人劳动所生产出的现实的物质产品,才具有价值,如此来说,证券之类的金融产品本身就不具有价值。而实际上,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的存在的意义。东西或证券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能让个人的效用提高,包括消费效用、财富效用、主观幸福满足感。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那些花了很多时间金钱而生产出的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东西,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就像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出的许多东西。所以,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

再者,作者更多的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各个时期金融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一级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首先,在任何时期,金融交易都是存在,只不过是通过人格化的隐性的方式进行或是通过市场的显性的方式进行,所以说,认为在古代是没有金融交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在农业社会时期,甚至于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单个个体在这个世上生存是又很大风险的,因为个人对于整个环境的影响能力还是极其低的,所以,就会产生人以族群的方式生存,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整个族群的生存能力。在族群内部,人们有困难的时候,比如今天没有打到猎物,没有食物吃的时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这是自然的。但别人的帮助不是无偿的,你应该在下次别人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给予回馈,这就形成了一个金融交易。或者说,在农业社会时期,这交易范围缩小到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家族中不分你我,有的只是长辈和晚辈,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子女就是人格化了的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亲戚间的“礼尚往来”就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在这种金融交易安排下,交易寸头是以“人情”记下的,而不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同时,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血缘之外、或者说是与血缘网络并行的互助结盟组织,其结盟的基础不是血缘,而是对上帝、耶稣的共同信仰。教会和家族累死,一方面起到经济上的互助、互保,也就是跨时间跨空间的金融交易,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成员间的情感和非物质交流,给成员提供安身立命的信仰基础。

在这其中,交易的基础是信用。彼此信任是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之关键,信用和交易安全是核心基础。在不同时期信用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是以人格化的血缘关系为信用基础,而在法制健全的现代社会则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为形式。换言之,金融交易和一般商品交易有本质差别,商品交易往往是现货、现金的交易,所以交易双方素不相识也问题不大;但是金融交易一般不是现货加以,而是价值跨期支付,所以没有互信、没有保证金融契约执行的制度基础,就没有金融交易的发展。现代股票、债券、基金市场等,是伴随着现代法治制度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没有支持陌生人间交易的各种法律体系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各种外部化的金融证券市场;反之,金融交易在陌生人之间的深化进程,也带来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法治要求,促进了法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在这个意义上,人际间的金融交易的范围不同,对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对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要求会不同。这就

1

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农业社会都立足于血缘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儒家文化也不例外。这在接下来的具体叙述中会谈到。这是从社会的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

最后则是金融发展和国家建设间的关系。在这其中,西方崛起论从金融的角度解释是行不通的,而关于西方在十七十八世界的崛起历史,从金融的角度则有不一样的解读,这个等会也会谈到。简单来说,西方(欧洲)的崛起不是因为大量得金银掠夺,也叫原始资本的积累,而是因为战争对钱的需求而促使以国债借贷的融资模式不断发展创新,带动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形成以法治制度为支持的金融融资市场,促进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强大。可以说,金融是使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上、权力制度上、经济制度上、文化环境上不断蜕变而强大的主要推动力。

以上则是序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本书的思想基础,也是我对本书思想的一些理解吧。

第一部分,资本化的逻辑

首先,为什么中国的钱变多了?

首先要解释下什么是钱。这里的钱不仅仅是指货币,而是指财富。国家的四大财富的核心资本源,指,第一,是土地等自然资源,第二,是企业财产和未来收入流,第三,是社会个个人和家庭的未来收入流,第四是政府的未来收入。“钱多了”是指这些东西(资本)变多了。中国二十几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改善了中国的社会产业结构,使中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上升。举例说,股票市场的发展使上市的企业从股票市场上吸取了大量的资本,使企业未来收入资本化,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的流动性。其中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发展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从19xx年,土地开始以两种方式资本化,其一,各地政府每年将部分土地出售,供房地产开发或工业建设,这是土地的直接货币化。虽然这些土地的所有权没有改变,都是国家的,但其使用权作为可交易的契约具有单独的资本价值。其二是房地产的商品化使房产可以拿来作抵押借贷,通过住房按揭贷款,将房产所占用的土地、房子本身的资产以及业主自己的未来收入作金融资本化,包含众多个人的未来收入流的资本化。

所以从本质上来看,19xx年的房地产改革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为中国的土地、资源以及百姓未来的劳动收入的资本化打开了大门。

对比下美国,为什么美国“更有钱”。因为美国是世界上金融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国家。高度的金融化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金融资本供给,有了这么多流通的金融资本,科技创新、对外投资、个人创业所需要的资本也不成问题。美国更有钱是因为其把资产“钱化”和“资本化”的能力十分强大。而且,美国有着让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都能提前变现的证券化、资本化体系,这是美国经济和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

第二,为什么中国人有钱了却不感到富有?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之前说过,过去中国的金融交易主要靠隐形的血缘体系进行,而现在靠亲情的隐形交易正逐渐被显性的金融市场所代替。随着文化价值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以来金融市场,而不只是仅仅依赖家族家庭达到保障未来生活的目的。这也促使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金融产品也没有完全发展到位,所以中国人会对未来感到不安。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的时期,大中城市的人们主要靠保险等金融产品来保障未来生活;在小城市和农村,人们主要还是靠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家庭养子防老;而在金融市场还不发达的中小城市,人们两边都挨不着,从而产生不安。

第三,关于西方的兴起,是靠掠夺的银子吗?

这个很有意思。

2

以往大家都会有个普遍的认识,就是西方式靠掠夺金银财富(所谓原始资本的积累)而崛起的。但这个带来一个问题,十六世纪从美洲大量掠夺回金银的西班牙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却逐渐衰落,而当时比较孱弱的英国却在十七十八世纪一跃而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

首先来看,当时西班牙掠夺回银子干了什么呢?由王室主持的殖民掠夺为西班牙带来了巨额的金银财富,供皇室挥霍。同时,大西洋贸易的权利始终由王室和权贵阶层所垄断,其他社会阶层的人没有机会参与海外发财,限制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无论如何,这些金银使西班牙从十六世纪中期到1640年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于1580年征服葡萄牙。但好景不长,1640年葡萄牙独立,西班牙开始衰败,一直到最后一个独裁者——弗朗哥将军在19xx年去世之后,才结束长达三个多世纪的专制和连续不断的战争。西班牙是最后一个走出专制的西欧国家。换句话说,掠夺来金银出了挥霍之外,只能使人和社会懒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与当时中国的情况有些类似。

再来看当时的英国是怎么发展的。1215年通过了《自用大宪章》的英国则不同,它是由民间自发参加大西洋贸易,而不是靠王室出资。十六世纪,英国人看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成功也蠢蠢欲动。但在当时,民间冒险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需要的资本哪里来?既然从民间融资,那如何吸引大量民间投资者呢。于是股份制和有限责任制就成了最好的解决方法,金融制度开始大力发展。比如后几个世纪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就在这时成立。这种“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从民间融资,然后由民间经营外贸”的模式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的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形式上的保证。再者,这也间接导致或是影响了政治结构,使得人民的权利逐渐增大,加强了民间和王室的利益冲突,激发两者间的矛盾,促使光荣革命,和君主共和制的建立。

总的来说,国家的繁荣靠的是制度,而不是掠夺,这就是西班牙和英国的区别。

第四,英国盛世靠的是海外贸易,美国靠的是科技创新,前者需要的是以债务、银行和保险为代表的进入支持,而后者需要的以股票为代表的风险资本。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呢?

先来看英国和美国金融特点的差异。英国和美国的各种金融市场的运行都是靠的投资,准确的说是人们的“投机”性的投资,投机是人之常情,也好似各种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正因为科技创新是在“创新”,所以就有风险。去做有高风险的事情就要有投机精神。“投机”不仅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精神,而且是所有资本主义的精神,也是财富创造的必要动力。不同的地方在于: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不仅包括投机,还有它活跃的股票文化。

那英国为什么没有像美国一样发展出如此的股票市场呢。实际上,英国本是有机会实现美国式的股市资本主义的。在英国股票交易从1555年就开始了,十七世纪末股票交易在伦敦越来越火,到1720年“南海股票泡沫”到达顶峰。股票对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市场来说还是新鲜的金融产品,所以各个方面的监管和配套法律还不到位。股市泡沫的出现,使英国人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加快配套法律体系的建设和监管力度的加大,二是,限制股票的发展,稳定市场。很不幸,或许是那次股票泡沫使英国人害怕了,他们选择了后者。那次股票泡沫使英国通过决议要求严格限制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法案,从根本上扼杀了英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沉闷了130余年,到1850后才逐渐复苏,相当于把以股权文化为中心的创新经济留给了后来的美国。

与英国不同,以股市为特色的美国金融则是因科技创新而兴起的。最初是交通运输技术。在1860年后美国证券市场交易多数是铁路公司股票,从这点来看,正是因为当时这么多人非理性的对铁路股票的狂热,才使美国的证券市场开始从过去的债券市场变成真正的股票市场。接下来就是贝尔的电话发明,以及之后的电力技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J.P.摩根进入华尔街,把美国证券公司的销售能力和投行理念提高到新的层次,他的最大贡

3

献是把证券公司的业务从简单得证券经纪上升到包括行业、企业整合的策划与融资全套服务,他创新了现代投资银行的理念。之后,在过去的150年里,美国股市都是一波波不断的股市狂潮史,其背后,都是一个个创造财富的故事,同时也一波波地把美国股市推向成熟。使她的定价和融资能力达到多方位的深化。

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市场呢?这个接下的部分再来说。

第二部分 金融的逻辑

这部分就我就说一个问题,就是金融制度和治国之道间的关系。

纵观历史,朝代更替总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落寞。而现代金融技术使得现代国家难以重复过去几个世纪就改朝换代的规律,这说明,金融技术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是有积极作用的。

很明显的看一下清朝后期的情况。

不管是宋、明、清朝,各朝都有一种规律,从新建一个朝代的时候都是国库储蓄丰盛,随后递减,再吃紧,最后赤字不可收拾,最后导致改朝换代。至于其中的原因,权力失控和贪污腐败肯定是其制度性根源,除此之外还有国家理财策略以及金融技术落后的原因。

从统治者角度来说,治理财政无外乎两种方法,一是“节流”,二是“开源”。“节流”的意思就是先往国库里多存钱,越多越好。“开源”的意思就是事先尽可能发展国力,不仅把到手的钱都花完用于发展,而且要尽量透支未来收入来发展。第一种就是朝代时期一般所采用的,而第二种就是中国过去二十几年和美国历年选择的策略。

十九世纪末,晚清时期,国家财政结余达到760万两,就是说在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又在日本威胁的情况下,朝廷不仅不想办法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国力,反而一心放在“节流”上,多存钱。结果是国力相对其他国家继续衰退。

至于“开源”,一种方法就是增加赋税,一次征收大量得赋税,来解决财政危机,但这“赋税休克疗法”又可能导致人民起义,带来更严重的政治危机,不利于社会稳定。还有一种“开源”的方法就是发行长期债券,期限越长越好,就可以把一次性的大开支平摊到未来很多年上,大大减轻任何单年的支付压力。很明显,一次性征收100亿的税和发行100亿的无期债券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对社会冲击也是不一样的。

来分析下原因。

把钱存进国库实际上是扼杀了其本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流通能力,这这些金银成了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不是资本。那为什么过去的朝代普遍选择这样做呢。把国家看成是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发布债券进行融资,而他的投资项目也有一定的回报率。在过去,因为商品市场不发达,国家的投资回报率一般都是很小的,也就是说如果国家的投资回报率小于国债利率,那么还不如把钱存入国库。所以决定经济国策的两个关键要素就是国债利率和国家投资回报率,前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后者取决于国家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而这些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所以是制度决定了国策模式。

所以在如今的中国,建立完善健全的制度则是发展经济的基础。

第三部分 金融危机的逻辑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第一, 先来看一下金融危机的原因吧。

金融危机首先发于次贷危机。在19xx年半政府机构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简称Fannie Mac)成立,开创了住房按揭贷款的模式,鼓励人们把未来的收入流做抵押,用于今天的按揭进行购房。实际上,资金的提供方是银行,而最终的贷款方是老百姓。在这中间,则是众多类似于Fannie Mac和一个证券代理机构(简称Ginnie Mac)的中间机构,一环套一环的委

4

托代理关系,形成了一条长长的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使得娭毑贷款的风险不再由银行和Fannie Mac承担,而是通过证券化细分,分摊到全球千千万万个资本市场投资者手中,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证券金融体系。

过去七十年,围绕住房按揭贷款的多种金融创新为美国社会提供了巨大的购房资金,其贡献很大。但是,也带来的结构性的问题,尤其是这一条长长的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使资金的最终提供方和最终使用方的距离太远,中间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的程度严重上升。这就是这个次贷危机在结构上的原因。

第二,美国的借贷的消费模式对中国的启迪。

美国借贷的消费模式的起点则是缝纫机创新的经营模式。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缝纫机是第一个走进美国家庭的工业革命产品,但是当时每个家庭的年收入才500美元左右,而一台缝纫机却要65到150美元,起初只有少数富裕的家庭才能买得起缝纫机这样的奢侈品。为了让缝纫机的销量增加,1855年,当时最大的缝纫机公司I.M.Singer就改变了营销模式,让美国家庭先用上缝纫机,然后分期付款。这种想法看似简单,执行之后,使该公司1876年销售了26万台缝纫机,是其他所有缝纫机公司的总和。这就是借贷消费模式的开始。到19xx年末,借贷消费、“先买后付”已经普及到美国各种耐用品、甚至非耐用品市场。而借贷消费这种消费意识,从一开始的被社会道德舆论抵制到当时逐渐被美国社会接受认可,以至于现在融入到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和每个人的心中。

实际上借贷的消费模式也是一种合理分配消费能力的方式。在一般人20岁左右的时候是其收入最少而开支最大的时期,而在其退休之时则是其收入最大而开支最小的时期,如果能把未来的用不完的收入用在缺钱的今天,则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

当今,这种消费驱动型的经济模式是当今中国需要借鉴和引用的,在之前中国经济都是投资驱动型的模式,所以中国只能依赖于制造业和出口市场,只能依靠外部的需求来发展经济,而实际上,靠内部需求的经济模式才是当今金融经济模式的主流方向。中国应该也正在不断朝着这方面发展。

第四部分 股市的逻辑

这部分,主要研究现在中国发展不健全,或者说是畸形的股票市场。

第一,先来看看中国现在股票市场的一些问题。

首先,上市公司的实际状况往往不为人知,股民不能及时得到上市公司的准确信息,而往往被“噪音和虚假信息”所干扰。其次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利用并不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操纵信息,传播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再者,法律法规也不完善,不能有效地把这些人绳之以法。最后则是没有很好的文化环境,像美国的股票市场中产生了一个个的财富奇迹,而带动了美国的社会文化效应。

第二,看一下这些问题的原因。

先来看一下股票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情况。中国第一个现代股份制公司——轮船招商局——的股份于1872年公开交易,到19xx年证券市场全面停止时,中国已经有了七八十年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经验。但是这些金融发展在19xx年到19xx年见则完全停止,完全丢失了七八十年的发展经验和知识。虽然在19xx年之后开始恢复证券市场的发展,但中国的证券市场和银行业至今还是完全由国家垄断,使它们难以显出这些市场应有的本性。结果是证券市场基本上只为国企服务,而且在有钱的投资者和需要资本的企业之间任然偶多条难以蒯越的鸿沟。——我想,PE可能正是近年来发展的跨越这条鸿沟的途径吧。——

除了历史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法律。

5

在经济学文献中,有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法律与经济发展间存在相关性。而且,证券市场是形成势力群体从而促使法律发生深刻变革的最有益的推动力,而消费品市场则不然。这个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存在高度的利益同一性,而且进行法律评判时利益具有可量性等等,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说明了。通常,发展程度高、流通性好、股权分散的资本市场通常对小中股东权利的法律保护也是最好的。

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有别于西方的显著特点就是:司法系统并非独立于行政系统。我国的政治体制中,司法权和行政权实际上还是被政府所掌控的,并没有相互独立。中国法律传统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强调行政处罚与刑事裁决,缺少民事责任以及程序法方面的规范。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法律是统治者用来加强其统治权力、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因此,《大清律》作为清朝法制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汇集了设计官员行为、官僚机构职责的条例,并不包括解决个人与官方之间以及民间纠纷的法律条款。而相之下,西方法律源头——罗马法的灵魂是市民法,而不是行政法或是刑事法。罗马法诞生于处于小规模农业社会时期的罗马,所以罗马法主要用于解决罗马市民间、市民与社团间、以及社团间的纠纷。因此,民事,很早就占据了西方法律的中心位置。

经济发展越来越要求司法独立,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要求和推动了中国法治的创建和变革,尤其是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也成为“成文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阻碍证券民事宿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国有控股的股权结构,一般来时股份分为三类: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而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公开上市交易。而无论何种股票,股票持有者都有现金流权和投票权。现在一个典型的股份公司的股份分布基本上是三种股各占1/3.国家就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约2/3的股份。所以,若民事诉讼判决向中小投资者赔偿损失则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使法院陷入两难境地。另一个阻碍证券民事诉讼的原因是意识形态为题。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所得的收入才是正当的。而在20xx年以前,中国共 产 党党员持有股票而获得的收益甚至是不合法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合法收入观与股东权益保护理念是相悖的,这也是中国证券和公司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的部分原因所在。

出了法律原因,还有每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对每年固定的上市配额的审批权力的限制使得审批上市的权力价值非常高,从而给受贿等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其实,从一开始,中国证券市场就不是为股东股民而社立的,而是为了国有企业融资而产生的。这也为后来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出了难题。

所以中国为了发展健康稳定的证券股票市场,必须要积极推动对应的法律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第五部分 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这也是个很有趣的方面,从金融学的角度看文化发展。

主要讲一下从金融学的角度看儒家文化和当代的社会文化变革。

第一, 儒家文化。

这里把著名的人类的需求金字塔理论简化一下。不管是远古还是现代,任何人出生都面临着两种基本需要,吃穿住行这些的物质需要,即所谓的物质生活;还有心理或是精神的满足,所谓的精神生活。这两种基本需求是文化的起因,也是文化的目的。

其中物质的需求肯定是最根本的需求,人首先需要的是生存。

然而,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是灾难会使人们的物质需求受到一定影响,受到冲击。而且,人的生病、各种事故、意外事件也会引发安全和财产损失,这些都是人们首先想规避的物质和精神风险。

所以有两种规避这些风险的手段。其一,是靠发展,通过提高生产力和精神供给来提升人类整体的生活水平。其二,则是个人之间的经济交换、精神交换达到互保、互助、资源共

6

享的效果,以此提升整个社会共同的规避风险的能力。在经济利益方面,金融产品就可以让人们实现跨空间、跨时间的物质交换。在现代靠的自然就是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显性的交易,而在古代,类似地靠的是基于隐形基础的利益交换。这个隐形基础,就是家。原因是,一,在家内部有众多隐形的金融契约关系,父母在子女身上的投资,子女日后的回报等等;二因血缘关系,“家”可以大大减少成员间的利益交换的风险,减少交易成本。

为了支持“家”的经济互助和精神互助的功能,社会就必须有相应的家庭、家族文化,帮助是想这些错综复杂的隐形金融契约。这就是儒家以及其他源自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

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孔老先生真是一个神人啊。

来具体说说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强迫给他安排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和义务;不管事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儿女、弟妹都老了,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都是长者说话幼者听话,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从一个人出生开始,通过《论语》等经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纲”包袱。这个“孔家店”的目的只有一个:保证父母、兄长以及其他长者的投资有回报。

这种“刚性”社会结构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使中国社会基本不变。这种阉割了个性的文化的确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代价却是中国长期处于温饱和饥饿之中。这种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维护“家”的经济功能,轻视社交与情感功能,这必然抑制中国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第二, 开看看欧洲不同的文化差异。

西欧和中国古代不同的是,较早地认识到了经济交易并不是“非血缘不可”,较早地把经济交易从经济功能从家族内剥离出来,这间接给西方发展后来证券金融所需要的契约机制提供了机会。在公元五世纪之前,金融市场在欧洲兴起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法律体系和金融市场、商业机制一起走入历史。欧洲进入中世纪后,“家”的经济交易功能重新加强,就想中国当时一样。但是和中国不同的是,中世纪的西方人并没有像儒家文化这样刚性的文化价值体系帮助维护家的经济功能。而是由基督教会、各类行会和合会取代了之前的市场和家庭的部分功能,在市场和“家”之外提供经济交易和友情交易。就像存在有“教父”、“教母”等安排,让小孩出了父母之外还有其他的关系可以依赖,这当然扩大了个人的经济互助空间和精神互助空间,同时淡化了“非血缘不可”的传统价值。

所以中国和西方在传统上最大的差别就是,儒家文化下的中国人只相信血缘关系,而西方人从两千多年钱就认识到,做信用交易的双方并非非血缘关系不可。

第三, 来看看如今中国的文化价值环境。

如今,随着“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已经使人们从这样的文化价值体系下逐渐脱离出来。而且,现代的金融市场也取代了原本的隐形的交易环境,是的人对于自身的未来更有保障。实际上中国还是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我们的政治制度还不晚上,经济制度也没有得到完全发展。在这些个制度框架下,家就从隐形的金融交易的环境中解脱出来,更多承载的是情感的归宿,从而加强了人对外部金融市场的需求。人们也越来越依靠以金融制度为基础的显性的金融市场,从而加强了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不用急,社会的发展总是一步步来的,很多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促使制度构架的完善,再促使社会进步。

7

结束语

看完了这本书,发现还是挺有感觉的,于是就想把这本书讲了什么加上自己的理解都写出来,写完了发现写的有点多,有些许废话,但是这本书可以写和我想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尽量都写了出来,没有来得及精简,望见谅。

其次,这是一本序写的非常好的书,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评价,我也深刻赞同,至少这是我看过的书中序写的最好的一本之一,虽然我看过的书不是很多。。。

再者,我发现其实书里的逻辑不是很明显,后来了解到其实这是作者之前许多文章的合集,所以在书中不少观点和论据是重复的,但这不影响了解这本书深刻而简单的内涵。

最后,我觉得作者对金融的理解和对其精炼清楚的表述和以金融的视角看历史看社会是这本是,至少是我认为这本书的亮点所在,让我耳目一新。

P.S 发现买的书是盗版的,感觉有点对不起陈志武先生。。

8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暑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1、社会实践报告每人每篇不少于20xx字,有相关证明材料(照片或视频资料)或公章,后附附件5活动日志。附件1实践报告封皮加在首页。关于社会实践的主题和内容请参考…

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1、社会实践报告每人每篇不少于20xx字,有相关证明材料(照片或视频资料)或公章,后附附件5活动日志。附件1实践报告封皮加在首页。2、“走百县·访千企”也要写社…

写读书笔记的好处

初三数学复习策略近几中考试题都体现了“立足基础、考查能力、加强应用”的中考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有序的开展复习工作,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下面就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体会:第一…

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1、社会实践报告每人每篇不少于3000字,有相关证明材料(照片或视频资料)或公章,附件1实践报告封皮加在首页。2、“走百县·访千企”也要写社会实践报告,每人每篇…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较为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志中,与自己学习有关的原始资料,比如我们读一本课外书,…

关于假期教师读书笔记的总结

红根小学假期教师读书活动总结假期生活已经结束,老师们除了完成假期的学习任务外,都在积极参加教育局开展的教师读书活动,并且都根据学校要求,完成了关于《做最好的老师》和《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名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

读书笔记的记录规范指导

活动目标:学会正确地记录读书笔记,为以后的人生奠基活动重点:记录的规范活动难点:针对每一个同学活动课时:两课时活动准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及学生读书笔记本的准备活动流程:第一课时读书笔记有繁有简,有难有易,有各种形…

《伙伴的力量》读书笔记

伙伴的力量读书笔记伙伴的力量这本书是以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小勋的口气通过奇怪的转校生突发事件油然而起的热心拉近距离微妙的改变沉默背后的苦衷伙伴的力量从心出发等六个小故事讲述了班里来了新同学后新同学及我的心理变化书中...

读书笔记范例

某某同学学习改变命运今天看了一本书是李晓鹏写的学习改变命运虽然没有看完只看了第二章动力篇学习改变命运但却感受非浅看了前言今日含泪播种明天欢呼收获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考的不太理想尤其是数学那就是每次遇到不懂...

读书笔记格式范例(三色笔记)

读书笔记格式范例(三色笔记),内容附图。

水浒传读书笔记范文

水浒传读书笔记范文包容则昌这里卧虎藏龙既有振臂一呼响应云集的呼保义宋江又有能掐会算运筹帷幄的智多星吴用既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花和尚鲁智深又有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急先锋索超既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入云龙公孙胜又有不须...

20xx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20xx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小学生读书笔记简爱读书笔记五年级书名简爱作者英夏洛特勃朗特创作时间1847年主要人物简爱罗契斯特圣约翰爱里弗斯里德太太故事梗概简爱是孤女父母相继去世简住在舅父家里舅父去世后舅母把...

读书笔记的(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