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

时间:2024.4.12

《庄子》读后感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到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遥地逃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较之老子,更加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只是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还是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个性的坚持。这一点真的很难得。一个人生活于世,就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

东西,不能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或者不过是傀儡。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功业、名利等,要活得洒脱、坦荡与无比自由。

庄子的逍遥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极避世,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各有志,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庄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庄子思想诞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年如新,正因为它能够引起广大人们的共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人生准则、忠于名利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

想代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最无华的价值观念,可以企及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触动软肋。

我们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顿的时候,或是感觉到人生劳累的时候,汲取庄子逍遥自在的思想观念,让心灵保有一份难得的安静与沁凉,以便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更可以依从于庄子,实践体会他的逍遥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悦和无所担忧的人生体验。

在我的眼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并没有什么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观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议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谁是谁非,本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应该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层的,后人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养料。人生、国家和社会,需要博采众长,才能实现优质,否则就会朝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一边孔子,一边庄子,我认为是必须的。


第二篇:《庄子》读后感-李保增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记住我们的理想,

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

一路前行!

——《庄子》读后感

北师大在职博士班学员 李保增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广州

- 1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记住我们的理想,

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

——《庄子》读后感

北师大在职博士班学员 李保增 2012-12-30

庄子(前369-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后隐居于“穷闾阨巷”,以织履餬口谋生。他不仅不与宋国的统治者合作,而且也不与其他国家的统治者共处,楚威王曾以千金聘其为相而不受。他与惠施为友,相互切磋学问,著书立说,撰有《庄子》一书。庄子的思想体系是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代的基础上形成的。春秋战国时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生产的推广。据《国语·齐语》记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乞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春秋战国之际,冶铁技术相当发达,不仅有鼓风用的皮囊,而且已有合金技术,《墨子》一书中就记有车具铁纂、铁什,农具有铁服(铁耜)等。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农业得到深耕细作,出现了牛耕,促进了荒地森林资源的开发和水利灌溉的发展。铁制工具的使用,农牧业的发展,使手工业由宫庭手工业为主的经营方式转为豪民的私营大手工业和个体小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经营,形成冶金、制陶、皮革、纺织、兵器制造等百工俱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使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出现了范蠡、白圭一类的高过诸侯的工商大户,而且形成了齐国临淄、赵国邯郸、宋国定陶、秦国咸阳、卫国濮阳、楚国鄂、郢等商业城市。庄子《逍遥游》中把“陶铸”术语用于政治,《养生主》描写的刀刃之快,《人间世》、《马蹄》、《徐无鬼》诸篇中塑造的匠石的高超技术的“陶者曰:‘我善治植,圆者中册,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都说明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庄子在《外物》、《让王》、《徐无鬼》等篇所涉及的颜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郭内之田十亩足以生活,挑褥必须修整,除草不能卤莽,社树下可以容数千头牛蔽荫,任公子钓鱼用三千牛肚作鱼饵都反映了当时农牧产品的发 - 2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展。庄子在《逍遥游》、《人间世》、《齐物论》诸篇中所描写的宋人到越国去卖帽子,不龟手的药方可以价值千金,就连“支离疏者,颐隐于脐下,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的人也可以“挫针治繲足以餬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反映了当时商业十分发达,竟出现了劳动力市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从公元前685年起至公元前408年止,在齐国、鲁国、楚国、郑国,先后实行了废公田,“初税亩”、“定军赋”、“作丘赋”等制度;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吁陌”,土地“民得买卖”,都说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在土地制度的转化过程中,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奴隶主部分转化为地主,一部分庶民或士阶层上升为新兴地主,也出现一部分巨商地主,形成为地主阶级。而多数奴隶、庶民则变为农民阶级。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呈现一种复杂而激烈的局面。既有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有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的矛盾;既有新兴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也有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还有没落的奴隶主阶层与当时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庄子》一书中反映的与当时统治者不合作的矛盾就是后一种矛盾。春秋未年的“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国的“爪分公室”就是新兴地主阶级同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兼并战争则是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奴隶和农民反抗奴隶主或新兴地主阶级斗争先秦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而庄子的《盗跤》篇及其他篇中提到盗跖的史料就反映了这种矛盾和斗争。秦统一中国后的陈胜、吴广大起义则是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总爆发。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文化的进步。随着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天文学方面,有齐国甘德的《甘石星经》和魏国石申的《天文》,即后世合称的《甘石星经》,记录了垦象的方位,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地理方面,有邹衍的《大九洲》学说。在数学方面已能进行复杂的面积和体积的运算。在物理和化学方面有春秋战国之际《墨于》中的力学和光学的记载。在医学方面已有分科医师的出现。《庄子》各篇中对汉河的描述,对四时、五行、阴阳的论述,对宇宙的探索都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学的发展。《庄子》各篇中对南冥、北冥的推测,对四海之内山河的了解也与当时的地理学知识齐步。他的“医门多疾”的观点和对药物“实堇”、“桔梗”、“鸡?”、“豕零”的了解也反映了当时医学的发达。所以,我们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科学文化的进步,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基 - 3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础和客观条件。庄子思想是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每一个时代的思想,每位思想家的思想,除了有它的社会条件外,都还有它的思想渊源和先行人物,这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决定的。庄子之学渊源于老子是人所公认的。庄子哲学中道的字宙观继承了老子道的学说在《大宗师》、《知北游》、《齐物论》、《天地》、《天道》、《秋水》诸篇中甚明。庄子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紧步诸子的后尘,在其《胠箧》、《应帝王》诸篇中说得十分清楚。庄子在批判孔、墨观点的基础上,也汲取了他们思想中的精华做为自己观点的补充。在《庄子》全书中援引孔子的言论有28处之多,竟有《寓言》中的“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得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推崇孔子的言论。在《田子方》中推尊孔子是“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的人。庄子的“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的思想则是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中汲取的营养。庄子虽然在辩论中与惠施作对,但是他也吸收了惠施的“方生方死”思想的精苹部分;所以,庄子的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是老子的思想,也间接地采纳了其他思想家的一些成果,从而构筑了他自己的思想体系。庄周的著作有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充满了幻想。他的文章写得极好,汪洋恣肆。《庄子》思想丰富深刻,是先秦第一流著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上说,当时的贵族们都很器重他。相传楚威王闻其贤,派人带了厚礼,想请他“为相”。庄周笑着对使者说,你带来的礼物是很重的,卿相的位子也很高。你难道不见祭祀时用的牺牛吗?喂养了多年,然后披上美丽的“文绣”,牵到太庙中去作祭品。这时候,它想做一头“孤豚”(小猪),就不可能了。你还是回去吧,不要污辱我。他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也不愿“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生在战国时代,但他远远避开这个污浊的世界,不与那些“以杀人为功”的各国统治者合作。其实,那个时代许多人贪图名利,四处跑官、买官做,也只有像庄周那样有着大智大慧明察一切的人才能看到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背后所潜伏着的杀机。他“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将卿相的官位,比作令人作呕的“腐鼠”;以“蛮”、“触”之争,讽喻当时各国之际间争城争地的不义之战。其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其自适,则以梦蝶为喻;把宋人曹商的无耻钻营,讥为舐痔之术;把目光狭小的人,讥为“井底之蛙”。他是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嬉笑怒骂的笔墨,来揭露污秽沉浊的黑暗社会。他的学问博雅宏大,文章汪洋恣肆,在我国学术史上和文学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被后人尊称为“庄叟”“蒙叟”。《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 4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就其性质来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讲全生,即保全自己,免受危害,如《养生主》、《人间世》等。第二类主要是对旧世界的批判,反对礼,如《马蹄》、《骈拇》、《胠箧》、《在宥》。第三类讲养生和修炼,如《刻意》、《缮性》、《达生》之类。第四类是讲自然观的,如《天地》、《天道》、《庚桑楚》等。第五类主要讲相对主义,如《逍遥游》、《齐物论》和《秋水》篇。庄子不仅是先秦最大哲学诗人, 而且是文学家。这是庄子有别于其他思想家、哲学家的特点。对于旧世界,他和老子一样,是采取批判态度的。老子主张“绝圣弃智”,庄子进一步以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对旧的统治者也是充满了愤激之情,以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然而庄周在思想方面,发展了《老子》消极的一面,把过去人们所创造的一切文明,都看成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主张“绝圣弃智”回到“愚而朴”的蒙昧时代去,这是他思想消极的一面。庄子的文章变幻奇诡,汪洋恣肆,所谓“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对后世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高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 “自然美”、“虚静、物化美”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庄子》在其内容上、表现手法上都在表现出庄子个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崇尚自然,主张以朴素为美,同时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论语》简单朴素的道理包含着做人亘古不变的真理,就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都在传承。当然,谁都不能否认,这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甚至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我们这个国家历史成长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就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的传统哲学推崇的是庄严、敦厚和理性。《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化身,他的态度非常平和,但他的内心却非常庄严,饱含着信念的力量和无法挡住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把他称为“圣人”。于丹教授通过几十年的治学,把《论语》生涩拗口的语句转换成了家常话语,把那些深奥的理论平实的 - 5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摆在了我们面前——太朴素了!我们不由得发出惊叹,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我们平时随口而出的话都来自《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道不同不相为谋;父母在,不远游、任重而道远、不耻下问、见贤思齐、温故而知新??,在学习认知的过程里就象我们的生活中一样: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你突然遇到一个熟人会是多么的惊喜,而后又遇到一个,又遇到一个,再遇到一个,每一个都让你倍感亲切!原来它离我是如此之近!孔圣人崇尚孝道,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孝为人之本,孝道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已经不止于学习了,而是做人的一种道德态度了。大海不择细流才会有起深邃和宽广,高山积聚每块碎石和每一粒泥土才会有其雄伟和绵延。做人任何时候都应该具有一种谦虚的态度!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我们的世界里,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这样做的呢?见利忘义,急功近利的人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不择手段的.“仁义”两个字,惯穿了整部《论语》,也是孔子一直致力与给我们灌输的思想。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一种态度还是人生的一种追求?我们把这十二个字当成座右铭,也是我们做人的一种要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源自于2500多年前,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贵!给自己找一个坐标吧,关于怎么样做事做学问的。孔子把他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对学生的教导通过《论语》传递给我们,给我们一种温和的劝导,因为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逐步提高,竞争日趋强烈,而我们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我们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支撑。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论语》敦厚而朴素的指导思想。不可否认,孔子和《论语》在今天已经是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一种软力量!人生百年,熟能无憾?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何必一定要纠缠在里面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呢?抓紧时间去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在其他事情上面的成功和满足才能弥补我们心里曾经的遗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给自己空间的同时也给别人自由呼吸的空气。宽容是一种美德,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说有就有的。我们的生活、工作、精神环境都需要谦和、礼让,更需要理解和宽容。关爱他人是为仁,了解他人就是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用简单而平和的话语诠释着2500年来一直不变的真理!庄子生于乱世,没有做过什么大官:漆园小吏——保管员,还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他是当时诸子百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员,是道家 - 6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的代表。他菱角分明、淡泊名利,他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现代的社会太过于喧嚣,过于物欲,有太多太多的诱惑和迷茫;还有很多很多的来自于外面世界的和内心的压力,到处是灯红酒绿,到处是淋淋的竞争;谁又放得下人前台上的风光?谁又不喜欢香车美人和钞票?又有谁会去想失意时候的孤独和哭泣会如旷野里的独狼连舔砥伤口的地方都会找不到呢?静得下心来吗?看得破一切吗?庄子说:多财为患害,宠禄岂足赖!不以物害已,不以物挫志;宁游戏于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的思想是乐观旷达的,豪放的,有着高度的理想主义者的态度.不知说生,不知说死,甚至以死为乐,追求个体身心自由.他也影响了很大的一批人,包括白居易,李白,徐渭等人,一直到今天我们也还是一样在他的思想人徜徉,因为不论是谁,都会有受挫折而困顿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有精神寄托和安慰,打开书本的时候,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庄子在对我们微笑,象一位家里的温厚的长者在等待我们的归来——他不会说我们的失败,他会告诉我们另外的一种成功的方法,他还会说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或许换一种心态。而按照他的方法去试,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多好的一位老头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忘记自己!说说容易,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别说忘记自己,更多的人是连自己都还没有找到!我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迷失了,找不到方向,没有了自我,也失去了思想,成为了行尸走肉,沦落为了别人的工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是因为我们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坚持,不能拒绝诱惑,我们在一步一步滑落的过程中一样会有懊悔,也有侥幸的心理,但我们的心灵深处是明白的:我们在走向堕落和黑暗!我们都是幸运的,在沉落到无底深渊之前我们得到了救渎——庄子拉住了我们,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有许多的失落和不如意,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压力?借酒浇愁 - 7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愁更愁,一枕黄梁白了的都是少年头!郁闷啊,急火攻心那是因为内心的焦躁而致,慌张是因为紧张过了度。社会是日新月异,时代在蓬勃发展,而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与自己无关,心理能接受得了吗?会平衡吗?世界在动而自己没动直接造成了心理失衡!标准,什么是标准?度量衡吗?钱财吗?高官吗?人生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时间是在指尖话语中滑过去的,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留下的都是沧桑。打小时候起的无忧无虑,良知和正义还有爱国、爱家、爱人的赤子之心遗失在什么地方了呢?回头望,天苍苍,野茫茫,心更苍凉。为什么?我们在问为什么的时候没有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因为世俗的标准我们已经远离了我们自己的赤子之心!庄子说:生命应该坚持!留一份寂寞给生命吧,让生命可以无限开阔!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精彩的,但不可否认,谁都不能预知我们的明天.因为不可预见的东西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会有许多许多的忧虑和忐忑,在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经验和阅历.有了阅历就会有经验,既有经验又有阅历,我们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不会慌张,哪怕在某个时候我们的人生需要绕路而行,那也只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方法而已,因为最终我们还是会到达我们预定的目标.只有内心的勇敢,才能有外在的处变不惊,对于生命的解读最后只能问自己!孔子代表儒,庄子代表道;儒,要求积极入世;道,需要淡然出世。最高的境界莫过于能在这出世和入世之间往来自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荡漾着的是激情和理想,“大道无为”最终的目标是大有为或有大为。没有人能够摆脱现实环境而生存,我们因为过分患得所以患失,人生最后的争斗不在于勇猛,也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我们的德行!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

一、定乎内外,辩乎荣辱;誉而不劝,非而不沮

听说“逍遥”一词是在十年以前的事情。那时候,我还在学校里上学,教我专业课的一个老师正在闹离婚,已经分居了,有一天,女方找我这个老师,坚决地不想着离婚了,我那老师说:“离婚没什么不好,两个人既然都生活不到一块去,两个人的共同的生活就是负担了??”“和我离了婚,你以后多逍遥啊 ”。那时候,真的觉得逍遥是一个贬义词,再想想“逍遥法外”,怎么就觉得逍遥的人不是好人。没想到,两千多年前竟有人提出了“逍遥”,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庄子,今天,是我一再试着走近的逍遥灵魂。我试学会逍遥,或者说能略微逍遥一点。那就还先从《逍遥游》里去领会。《逍遥游》里写了商汤询问 - 8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棘的话:“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庄子说: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小和大毫无疑问是不用解释的,就像我们所说的渺小与伟大。什么渺小了,又有什么伟大了呢?每个人大概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不管渺小和伟大是什么,渺小都不是因为自己认为渺小而渺小,伟大也不是因为自己认为伟大而伟大。渺小和伟大和一个人的幸福无关。因为,幸福是自己的感觉。所以《逍遥游》里借宋荣子这样认为“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这使我还想起一个故事:说一个老人和他的儿子到集市上买了一头驴,回家的时候开始牵着驴走。碰到人的时候就听到了人的议论:“这爷俩真傻,竟然牵着驴,不知道骑着驴走!”。一听人家这样说,于是,老人骑上了驴。可刚走不远,就又听到人家说话了:“这世道真是,老年人竟然不知道疼爱孩子?”,老人一听,这不成啊,怎么办呢?让孩子骑驴吧。可又走不远,又有人说话了:“这孩子真不孝顺,就知道自己骑驴,让老人家跟着?”。那怎么办?好办啊,两人都骑上驴吧。刚走不远,又有人说话了:“瞧,这爷俩,就知道骑到驴身上,买了头驴也不能不管驴受得了受不了啊,爷俩有多重啊!”,这爷俩一想,也有道理,怎么办呢?没办法了,咳!抬着驴走吧。其实这还能算是一个笑话,我们在被外在的毁誉所左右的时候,我们就是这个笑话的主人公,不仅仅把买驴的幸福变成了抬驴的苦役,而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沉重,和逍遥背道而驰。庄子认为应该如何把握逍遥呢?庄子说:“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现在,我们常是说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理想是什么,也许就是合理的想法而已,抱负是什么?不是包袱的误读或者通假,但也许就是胸怀负担。即使退一步抛开了刚刚说的外在的伟大和渺小,我们努力的去追求所谓的伟大、远大,我们去追求理想的时候,那合乎性情的我们应该放到哪里去呢?现在看人据说不仅需要智商, - 9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还需要情商。我们胸怀负担的时候,我们能做到悠然自得吗?我们离我们自己近了还是远了呢?我们这里有一句土话,叫做:逞能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了。换句话说,也许就是那种被自己外界所迷惑,迷失了本来的人应该趋向于快乐方向的人,我们放不下别人给与我们包袱的时候,我们开不动自己的机器,我们甚至于无法骑一头驴子。我们只是在我们关照别人的结语里面被动的无形中改变了,离悠然自得越来越远。悠然自得就是逍遥。那《逍遥游》里的宋荣子又是怎么做逍遥的呢?:“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生命其实只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只是一个过程,只是一种体验。我们有必要用自己的心境体验生活美好和闲适,用一种气定神闲逍遥于尘世。庄子又说宋荣子:“虽然,犹有未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是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这样,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哪逍遥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和衡量逍遥的尺度:“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并进一步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这个似乎太难了!还是让我们好好领会这其中的意思。其实,春秋战国时期是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好无疑问,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有代步工具,所以,庄子给我们讲述了列子御风这样一个神话。这样的神话,完全可以理解为出门打车一样。其实,我们不是列子那样的神仙。我们据实立足于我们只是一个凡人逍遥的时侯,可以打车。我们有必要时时出门打车吗?如果我们不急急忙忙的追求什么(未数数然也)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时时打车。人活着,必须面对现实回观自己有安步当车的洒脱和闲适,这不是阿Q精神。所以庄子是在说人只有无所仰赖,才能逍遥。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六气”,即使我们还不明白万事万物的规律。六气是什么?六气就是阴、阳、风、雨、晦、明,我们就从类似于把握逍遥的最境界的角度据实逍遥一把:天冷了加棉袄,天热了少穿衣,刮风了戴上眼镜,下雨了披上雨披,天明了起床,天黑了休息??这就是我们据实的逍遥。你要没有衣服眼镜什么的,据实逍遥这个事情还真有点不太好办。对了,我又想起来了,逍遥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 10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二、吾生有涯,知也无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去追随无限,一定疲倦的很。以前经常在生活中读到这句话,一直认为是励志的至理名言。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多崇高的目标啊,这比什么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都来得有气势多了,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学子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奋发图强追求上进读那些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断然没有想到,庄子的真正意思是,一直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非常令人疲倦的。人生应该“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要顺着虚静的自然之理,以此为原则,将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培养活力,可以安享天年。庄子一直是一个追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的洒脱人物。读过庄子此语,心情大为放松。以前虽有学无涯的宏志,但时时感到疲倦。如今,有了古人之慰藉,如同一道也。呵呵,自我解嘲罢了。无论学与不学,心之境也。好学之人,如宋濂之“勤且艰”,“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懒怠之人,什么时候都能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强迫如强牛饮水,如填鸭式。至于学习时的懈怠心情,我们可以用“愚公移山”自我解嘲与安慰!

三、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

据《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赞叹其技艺之妙。庖丁释刀云:平生宰牛数千头,而今宰牛时全以神运,目“未尝见全牛”,刀入牛身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因此牛刀虽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锋利仍“若新发於硎”。后常用“庖丁解牛”作为神妙的技艺的典型。相关的成语有: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②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④切中肯綮(qing):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心得体会: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机理。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如牛,看似复杂,其实也蕴含道理与规律。如果我们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 - 11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例如,堵车,在生活是非常令我们恼火的事情。但是细细分析,为何那么多的车会同时出行,有没有内在的规律?细细分析,才发现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还是经济运行之规律,有章可循。生活中的“堵车”也很多,多多想想庖丁解牛,一定游刃有余。

四、薪尽火传。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译文:用油脂当薪火,油脂燃烧完了,火却可以传下去,不知它何时穷尽。心得体会:这个典故,一直被人们误传为“薪火相传”。这里的“薪”指人的形体,火指人的精神智能。现在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还用来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地继承下去。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唐朝有一个围棋国手叫王积薪。“积薪”是收集柴火的意思。相传有一次他在山里住宿。半夜听到店主人:一位老婆婆和她的儿媳妇在黑暗中用口述棋谱的方法在下棋。棋法十分精妙。王积薪暗暗地把棋谱记录下来,觉得比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到了早晨,婆媳俩都不见了,王积薪才知道她们俩是神仙。这个棋谱后来被称为神仙谱。后来发明了蜡烛,这种文明的延续也被叫做“传灯”。有佛经名曰《传灯录》。当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神圣的仪式,是否体现“薪火相传”之意呢?故事里还有一句话,耐人寻味。人之生死,如“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意思是,人的生死,是上天注定,我们惟有安于时机顺应变化,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中了。生死两界,应该如此认知。

五、法天贵真,朴素自然

自然美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尤其是《庄子》中的自然美思想,迄今为止尚未有定论。学术界有人认为《庄子》中没有自然美,他们以庄子生在乱世以及《庄子》中人生观的核心是“全生”、“保身”为由,认为庄子无暇也无“雅兴”去关注自然界的美丑。还有人通过《齐物论》中的“万物齐一”以及“道亦存在丑的事物中”来否认《庄子》自然美思想的存在,提出美不是《庄子》所宣扬和赞赏的东西。而承认《庄子》中存在自然美的学者,也大多是从自然精神这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而忽视了《庄子》中对自然景物美的发现和描述。我认为,这是不够客观和准确的。鉴于自然美在中国美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以为很有必要对自然美,尤其是《庄子》文本中所包含的自然美思想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解读。 庄 - 12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是人为的东西,属于等而下之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要借助于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天然之音。天地之“大美”。庄子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 “不议”、 “不说”,从而无为不谋。同时,在《秋水》一文中,庄子对“天地之大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而不虚??’”庄子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而以河伯见北海若而自愧引发下文北海若关于万物齐一思想,赞美“大美”之无限而揶揄“小美”,把审美主体的感受与审美对象的磅礴气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自然朴素之真美。崇尚自然美,也就是崇尚朴素美,因为朴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状态。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尚朴一定要主张“顺物自然”而反对雕饰,然而庄子并不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只是反对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为摧残。他指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庄子及其后学在《渔父》中还借客之口提出“法天贵真”说,对于“天”,庄子认为“无为为之谓天”,而对于“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渔父》进一步说,就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言简意骇。

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13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天道》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所说“意之所随者”就是“道”,语言可以表达具有“形色名声”的事物,但对于没有“形色名声”的“道”,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庄子“言不尽意”讨论的虽然是道与言的关系,但对于文学艺术美的启示和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文学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也就没有了文学;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文学之中最精妙、最美好、最有魅力的东西,又往往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文学之中的美是那些微妙的意趣、复杂的情感、玄远的境界、悠长的韵味等等。《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总之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于美和人生的追求永远是一个向上的过程。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才能达到美与丑、善与恶、欢喜和悲伤上升到缘于自然的境界。重视自我,人性与生活完全和谐统一,这才是庄子最想要留给后人美学的思想精髓。

七、齐物齐人,一视同仁

在组织文化建设工作中,必须大力倡导“齐物”理念。庄子提出“齐物”,意思是物不分大小长短久暂高低贵贱,必须一视同仁。他用鲲鹏与斑鸠作比喻,认为虽然鲲鹏嘲笑斑鸠鼠目寸光、胸无大志,斑鸠嘲笑鲲鹏沽名钓誉、迂阔空疏, - 14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但是大知大年与小知小年都有伟大而值得尊敬之处,同时他们都存在只有对方才能弥补的不足。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是不了解那些燕雀的艰辛生活的;而燕雀站的枝头很低,也不会理解大鹏为什么要飞那么远。世界不能只有大鹏,也不能只有燕雀,所以必须“齐物”;世界不能只有君王圣贤,也不能只有平头百姓,所以必须“齐人”。

八、心如止水,清可鉴人

“虚静”、“物化”说, 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在养生学上,庄子说明虚静无为能使人安逸快乐而不被忧患所困扰,从而年寿长久。而在美学上则说明虚静之美,也就是无为之美、朴素之美,所谓一而三、三而一者也。“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这里主要阐述养生学,列举了二十四种困扰、侵蚀和削损人之真性的因素,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三项:“勃志”(扰乱 - 15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意志)、“谬心”(束缚心灵)、“累德”(拖累德行)、“塞道”(蔽塞大道)。只有清除他们的干扰和役累,才能回复虚静无为的自然本性、达到养生美学所要求的目的。在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须坚持“自我守持”。庄子描述了一个残疾圣人王骀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的德行是否充实,是否够得上一个美德的标志(符号),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内容。王骀的圣明伟大,在于他把一切凡俗的喜怒哀乐全部淘汰,建立了超稳定的心里架构。庄子认为修养境界的核心是心功,心如止水,无私无惑,无骄无赘,清可鉴人,明洁永远。有了或者过于注意自身的好恶,就会带来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是给予自己的,也会是给予他人的。所以他认为有德之人必须“自我守持”。对于自我守持,不止庄子提出过,孔子也有中庸化、适度化、非极端化的要求,比如他说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等,以防干扰心智。老子也曾不遗余力地提倡虚静心态。这些年,我把庄子、孔子、老子等圣人们的守持说当成座右铭,不断提醒自己做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强大的人。习惯于自我守持的党员领导干部才可能成为强大党的真正基石。归根结底,领导干部做事的“度”在于“爱自己”还是“爱群众”,“爱享受”还是“爱真理”。守持住了,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不卑不亢、顾全大局;才能说话有理、交往有节;才能做成事、做好事。守持不住,把握不好这个度,就可能出现不该定的事擅自定;不该管的事乱插手;不该办的事胡乱办;不该讲的话到处讲。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时刻注意自我守持,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不揽权、多揽事;不干扰,多支持;不武断,多协调,才能在工作中毫不犹豫地按政策规定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组织原则办事,按老百姓的愿望办事。

九、庄子思想的分学科归纳

庄子的思想是一个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文艺思想和独特思维方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一)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由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和具有诡辩特点的辩证方法论所构成的。

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先秦诸子中的各派哲学家,对世界本原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回答,道家以“道”为世界本源,并因此而得名。老子首倡“道”说,这是人们所公认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以前的哲学家对世界本原问题的解释主要是用上帝、天命、阴阳、五行等范畴,这些范畴多属直观的朴素的不成体系的萌芽性质。虽然也有用“道”来说明自然现象的观点,但还没有提到回答世界 - 16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本原的哲学最高范畴的高度。“道”为世界本原的学说是老子第一次提出来的。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分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世界本原的“道”又经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图式,派生出世界万物。并且认为“道”有两个特点,一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无形、无声超感觉的实体,一是有物,有象、有精在其中,两者关系是“有物”归于“无物”,“有象”归于“无象”,“有”生于“无”。这显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老子死后,“道”说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宋钘、尹文汲取了老子“道”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成为唯物主义体系。一是庄子继承了老子“道说”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内容,并由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庄子和老子一样,也把“道”作为世界本原的。在《庄子》中谈到庄子有关“道”说的有《大宗师》、《知北游》、《齐物论》、《天地》、《天道》、《秋水》、《庚桑楚》、《则阳》、和《天下》诸篇。关于“道”说讲得最全的是《大宗师》篇,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知北游》有“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天地》有“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都是说的“道”是“无为无形”,“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本原。他把“道”与“无”完全等同起来,认为世界就是从“无”中生出来的,因而在《知北游》中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不仅道是非物,而且还是一种超时空的绝对存在的精神实体,由此可见他继承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然而,庄子并没停留在老子“道”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上,而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发展到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庄子虽然也承认“道”是一种抽象的客观精神实体,但是他又把这种精神实体加以主观化了。因为,在他看来,“道”是主观认识的标准,“道”就是“我”,“我”等同于“道”。“道”“我”合而为一。他在《天地》中所说的:“以道观言”、“以道观分”、“以道观能”、“以道泛观”、“通于夭者,道也”。在《齐物论》中所说的“夭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完成了从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过渡,把世界万物和人的精神合而为一,认为万物是主观派生的,是一种赤裸裸的主观唯心主义。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到庄子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发展过程,是唯心主义由粗到精的过程,也是认识史上的深化。不过这种深化总是无限夸大主观 - 17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精神作用的结果。2.“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庄子的认识论也是从老子的“玄同”的认识论那里发展来的。老子本体论的“道”是其认识论的基础。所谓“玄同”指的是主观世界在“道”的绝对精神实体上达到抽象的同一。他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就是说只有达到“绝圣弃智”,闭目塞听,消除具体事物,才会达到真正的认识,庄子发展了老子的“玄同”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万物齐一的齐物论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庄子同老子一样,也是以“道”为其认识论的基础的,不过他的“道”已是由老子的客观绝对精神实体变成了主观精神实体。所谓“齐物”,就是以主观的绝对精神认识事物,事物则无彼此的具体差别,即“齐万物而为一”。在庄子的认识论中虽然还没有否认客观的认识对象,但是却否认了认识标准的客观性,从而对认识抱绝对怀疑的态度,所以构成了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主义。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是通过他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应帝王》、《知北游》、《秋水》、《天道》、《则阳》诸篇反映出来的,其中尤以《齐物论》和《秋水》两篇集中地阐述了他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是没有质和量的规定性的。他在《齐物论》中反复强调:“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未,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莲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就是说,事物没有大小之分,泰山与兔毛尖无大小之别;事物没有美丑之分,西施与丑厉是一样的;事物没有时间上的差别,殇子的短命与彭祖的长寿是相同的。至于大知与小知,大年与小年,大鹏与小虫也都是一样的。庄子在《秋水》中有一段关于相对主义认识论的名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未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粱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这段论断是在说明,从道来看,万物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从量上看,顺万物大的来看都是大的;顺小的来看万物又都是小的。从功能上看,顺万物有用来看都是有用的,顺无用角度来看又都是无用的。从取向来看,顺万物对的看都是对的,从不对的看则又都是不对的。可见,庄子完全否认了认识对象的规定性,走上了相对主义。庄子还认为,人们的一切认识也都没有是非标准,否认真 - 18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理的客观性。庄子不仅从相对主义出发提出事物是相对的,而且也从相对主义出发提出认识也是相对的。在他看来,世间根本没有是非的界限。他在《齐物论》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他还特别论述了是非不能断定的观点。他说,两个人辩论,你说你的观点对,我说我的观点对,无法断定谁是谁非。如果找个第三者来评是非,那么第三者站到你我任何一方也判定不了谁是谁非,第三者如果不站在你我任何一方,也更无法判定谁是谁非,所以是非是永远搞不清楚的,是非之争辩是毫无意义的。人们的认识就应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而不去追求客观真理。列宁指出:“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须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就是陷入主观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136页)庄子正是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陷入不可知论的。在庄子看来,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可靠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就认识能力来说,他把人生与认识都看成是梦幻,自以为有知的认识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他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就是说。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只能是一场疲劳不堪结果。在《则阳》中也曾指出过,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未知是广大的,事物变化无止境,我们的判断无法制定一个永恒的标准,事物是无法认识的。就知识的可靠性来说,他把知与不知、有知与无知混为一谈。在《知北游》中说,“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在《大宗师》中说:“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就是说,把知与不知混同起来,以大知代替小知,以不知代替所知,陷入了怀疑论的不可知主义的泥潭。3.诡辩论中的辩证法。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虽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和相对主义的,但是它毕竟是中国先秦认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况且还具有反对儒、墨教条的别开生面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这就是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和诡辩论中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成分。诸如在《齐物论》中认为:“其形化,其心与之然”的形神关系的观点;“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的观点;在《逍遥游》中的“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的观点;在《知北游》中认九“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的观点, - 19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全书中承认外物作为认识客体存在的观点,都是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他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从整体上来说是诡辩论的方法论,但是在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对性中就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在庄子的著作中同老子一样运用了一系列对立的概念。诸如:阴阳、动静、大上、上下、祸福、生死、有无、彼此、心物、始终、善恶、偏全、形神、是非、治乱、寿夭、长短、盈虚、安危、精粗、得失等。尽管在运用这些对立概念时被相对主义的观点吞啮了对立的界限,但是这些对立概念的运用表明了庄子观察问题的灵活性,也是值得重视的。庄子还承认事物变化的观点。他在《逍遥游》中开宗明义他讲了鲲可以变为大鹏。这种观点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产生之后好象很自然的,而在庄子的时代提出鲲变大鹏确是一种了不起的科学的推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在《则阳》中又讲了:“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明确肯定万物是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又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就是说事物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如此,而且庄子还认为事物是相互转化的。他在《知北游》中说:“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谬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正因为他承认生死的转化,所以他才接受“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观点,在他妻子死时采取了鼓盆而歌的乐观态度。庄子辩证法的无条件性使他走向诡辩论和形而上学。

(二)庄子的政治思想。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是阶级斗争十分复杂和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割据的战争蜂起,政权频繁地更迭,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林立。这种政治状况必然反映到庄子的头脑中来。庄子的政治立场是与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相对立的,庄子的政治观点是与当时现行的政治制度相反对的。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既有积极反抗精神,又有消极的出世主义态度。庄子的政治观点主要反映在他的《人间世》、《应帝王》、《胠箧》和《盗跖》诸篇之中。1.揭露盗者为诸侯和痛斥残暴的政治观点。庄子在他的著作中,充分地揭露了各诸侯国君的腐化无度行为。他在《则阳》中揭露卫灵公说:“夫卫灵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戈,不应诸侯之际。”又说:“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他揭露了齐桓公小白“杀兄入嫂”,谴责田成子常“杀君窃国”的行为。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的不公正现象表示极大的愤慨。庄子对尧舜以来的统治者的残暴行为作了一一的痛斥。他在 - 20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庚桑楚》中痛斥说:“民之干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为穴阫。吾语汝,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未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必有人与人食者也!”他在《说剑》中鞭答了赵文王杀人为乐的行为:“昔赵文王喜剑,置以上夹门,而客三千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揭露宋王的残暴时把他比作驱龙,在《列御寇》中说:“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驱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粉夫。”他又揭露秦王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痛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他把古今的政治统治作了对比,说古代的人君“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在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力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则阳》)

2.反对争霸的战争和有力而治的政治主张。庄子是反对战争的。在他看来,黄帝之所以不能达到至德,就在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盗跖》)当韩魏之间争霸战争烽火燃起时,庄子说:“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值侯有忧色。”用子华子讲了一段劝说停止战争不废左右手的故事,说服国君停止战争。在《人间世》中,通过颜回的话说:“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量乎泽,若蕉,民其无知矣。”说明卫君好战给人民带来灾难。庄子认为,战争都是由于好名、好利引起的,他借尧进攻丛枝、胥、敖,武王伐纣的战争实例说明战争的起因是为了贪得名利地位。在反对战争的同时,又极力反对儒家的有力政治。庄子认为,儒家所宣扬的政治观点都是有为政治。他在《盗跖》中揭露孔子说,“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术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谬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在《列御寇》中借鲁哀公问颜阖“吾以仲尼为贞干,国有其疹乎?”答说孔丘的有为政治是不可用的。尤其在《外物》中以辛辣的笔触写了一个儒以诗礼发家的故事,借以说明儒家有力政治是唯利是图而不择手段的。3.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庄子是主张无为而治的。庄子既反对“君人者以己出经式法度”的法治观 - 21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点,也反对“藏仁以要人”的礼治观点。他在《马蹄》中指出:“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擅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就是说等到圣人的出现,急急于求仁,汲汲于为义,天下才发生了迷惑;纵逸求乐,烦琐为礼,天下才开始分离了。所以,他的结论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胠箧》)与有为的主张相反,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他在《应帝王》中说:“汝游心于无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就是说,只要游心于恬淡的境界,清静无为,因顺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用私意,天下就可以治理的。他的结论是“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完全继承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在他看来,战国之世并非是“至德之世”。而最为理想的“至德之世”是回到那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原始社会。这种至德之世就是“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民”。还宣称,在这个至德之世,人们不分君子与小人,没有欲望和私念,“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这实际上是主张人人是劳动者、人人平等的乌托邦社会,虽然这种鸟托邦思想在当时是幻想,或是一种倒退的消极的理想,但也给人们一种追求的憧憬和启示。

(三)庄子的伦理思想。庄子是讲人性,讲道德,讲人的价值的。但是他与孟子的性善说,与告子的性善性不善说,与后来荀子的性恶说都有所不同。庄子所主张的伦理思想是自然人性说,其伦理观点的史料主要在其《人间世》、《大宗师》、《马蹄》、《骈拇》、《秋水》、《至乐》、《庚桑楚》和《徐无鬼》诸篇之中。“天人合一”是庄子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任何一个伦理学家在对道德作出评价时都离不开什么是人的问题,庄子也毫不例外。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物,“人与天一”(《山木》)的自然物。人就是天,天就是人,他在《大宗师》中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这就是说自然和人是同一的。人只能因顺自然而存在,才是他所主张的“真人”。他在《徐无鬼》中说:“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在《大宗师》中也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不以人助天”。这种人是自然物的天人合一说就是庄子伦理思想的基础。庄子的自然人性论就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建构的。在庄子看来,人性就是自然本性,他在《庚桑楚》中说:“性者生之质也。”这就是说性是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的人性就是他在《齐物论》中所说的南郭子紊的“吾丧我”,在《应帝王》中所说的 - 22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列子“雕琢复朴”,亦是他所提倡的婴儿状态,也就是《马蹄》中所说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人性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庄子的自然人性论的内容是自然事物的属性。在庄子看来,人和物是没有区别的,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人于机。”(《至乐》)正因为人与物无别,而人伦与果理也无分别,他说:“果蓏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知北游》)正因为果理人伦无别,所以在人的善恶的道德标准问题上,庄子主张以自然的本性作为善的内容来衡量人的品行。这就是他所说的“吾所谓藏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骈拇》)在庄子看来,自然无为就是人的道德标准。这样,他在道德的评价上就完全否定了人的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道德的社会值价的作用,也就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实质上是否定了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德的存在,走上了道德的虚无主义。庄子追求自我养生的人生观。在道德问题上,所谓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价值观念。人的价值不外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人的自我价值应当是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基础上取得的。然而,庄子正与此相反。他完全否认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的社会价值,而竭力追求个人生存、个人自由的自我价值。在《逍遥游》中所追求的是悠闲自得的绝对自由,在《养生主》中主张“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种人生观完全是以自我价值为核心的人生观。庄子对社会价值问题,人对社会的义务的责任问题完全持否定的态度。他通过《逍遥游》、《让王》中讲的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不受又逃遁的故事,说明无用之为大用的道理,就是主张对社会不提供任何价值。在他看来,凡是给社会提供价值的都是没好结果的,倏忽为混饨凿七窍的价值是使混饨致死,关龙逢、比于、伍子胥为社会提供价值被杀。人只有象社树那样不为社会提供舟材、棺谆材、器材、门户材、梁柱材的价值,才能保持自己的全生。这就是庄子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总起来说,庄子的伦理思想是自然人性论,是至德的道德评价论,是个人养生的个人主义人生观。他的伦理思想与儒墨的伦理相比是消极的,但其中也有抨击孔墨伦理教条的积极成分。

(四)庄子的文艺思想。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1.先秦散文体裁的开拓者。在我国先秦的文坛上,对散文艺术的开拓首推屈原和庄子二人。所以中国文学史常把《庄子》和《离骚》并列,成为一代散文的灵魂。庄子的散文,也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哲理诗 - 23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而来的,不过它与老子的《道德经》的体裁比起来是有自己的特点的。首先,庄子的散文有自己独到的寓论体,在《庄子》一书中,主要是以寓言为艺术形式反映庄子思想的。据不完全统计,全书共有大小寓言故事一百多个。庄子通过这些寓意极深而又易懂的寓言为根据,阐述了他的世界观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与探索。在《逍遥游》中,他通过鳃鹏变化的寓言描绘了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又通过肩吾问连叔的寓言阐明了至人无己的精神境界。在《齐物论》中,他通过“南郭子聂隐几而坐”、“啮缺问乎王倪”、“瞿鹊问乎长梧”等寓言说吩了相对主义认识论。在《养生主》中,他又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了他的处世哲学。在《人间世》中,又通过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叶公子高出使齐国、颜阖为卫灵公太子师和匠石遇社树的故事,描写了人际关系的纠结和说明无用为大用的道理。在《德充符》中,以鲁有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和卫有恶人哀骀它,以及?支离无脤与瓮瓷等六个形体不全者的寓言,说明了至德的观点。在《大宗师》中,又通过南伯子葵问乎女偊、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为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语以及意而子见许由等故事,说明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批判了孔子的仁义观点。尤其在《外物》、《渔父》、《让王》、《列御寇》和《盗肠》诸篇中,以“儒以诗礼发家”、渔父解“真”、子贡访原宪、儒者缓的故事、盗历教训孔子的故事,反映了批判儒家追求私利的、早湛于人伪的、炫耀自己的、自以为是的盗丘式的人物。庄子的散文可以说是寓意极深的含有哲理性的散文。其次,庄子的散文充满诗情画意,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中,充满了追求理想境界和神奇超旷的艺术特色。他通过诸多的故事情节,追求的是至德超俗的理想王国。他赞颂自然,顺遂自然,以自然无为力最高精神境界,他崇尚原始社会那种无君子和小人之分的耕而食,织而衣,无优无虑的社会制度。他塑造一批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的神奇形象。这些至人、神人、真人和圣人都有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而达到“吾丧我”的境地;都有“登高不懦,人水不濡,入火不热”的神通和情感;都有寝不梦,觉不忧、食不甘、息深深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兔于刑罪的性格;都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御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能力;都是“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首,无谓有谓,有谓无渭,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的人。所以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就是追求其无名、无功、无用的真人、神人、至人和圣人的理想。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除了表现于追求理想之外,还集中地体现在他创造人物的艺术风格上。 - 24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他把具有至德的人都描绘成被兀刑之后断了足的人,如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描绘成支离无脤、支离疏那样德全而形不全的人。而在《人间世》中又创造了庖了解牛、《列御寇》中创造这了朱泙漫学屠龙、《天道》中轮扁斫轮等技艺高超的人物。所有这些既说明庄子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体验,也出自艺术创造的灵感。再次,庄子也是古代语言文字的巨匠。在他的著作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汉语的词汇。他对古代单音词的运用有较大的推进。他除了运用前人创造的词汇外,还独创一些自己的单音词汇。如在19xx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就收入《庄子》的单音词118个,其中如:侗、俋、俍、偃、窅、窗、寥、枪、、坃、垢、垺、壤、湮、怫、恂、悖、悄、茶、扼、蕉、拸、掊、呿、嗌等,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涵义。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单音词汇运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许多双音词,这是他对古汉语词汇的一大贡献。仅《辞海》就收入庄子创造或有独特涵义双音词的条目169条,其中联合式、偏正式、重叠式结构的词汇十分丰富。诸如:尘埃、浑饨、精微、秕糠、桎梏、槁木;南冥、真人、厉风、全人、内视、小成、大言;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状态所用的重叠式双音词尤为突出,如:役役、徐徐、淳淳、剪剪、俞俞、调调、值值、窃窃、数数、局局、搰搰、捲捲、啍啍、噭噭、苍苍等。在他所用的词汇中也创造了自己的哲学范畴和概念,诸如:天道、天人、天机、天和、天真、天倪、天籁、大本、大方、大块、大冲、大一、太虚、坐忘、有待、心斋、以明等。庄子不仅独创了一些单双音同汇,而且还创造了一大批至今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据有人统计,甘肃师大中文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的5500多条目中,收入庄子的成语73条;常州市教育局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语词典》的6800余条目中,收入庄子的成语197条。我们从商务印书馆工具书编辑室、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和上海出版社语汇编辑室部分人员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中,查到收入庄子的成语148条。有些成语至今人们还在经常运用。诸如:《逍遥游》中的“不近人情”、“大有径庭”、“尘垢秕糠”、“大而无当”、“越俎代庖”、“扶摇直上”、“饮河满腹”等;《齐物论》中的“槁木死灰”、“朝三暮四”、“见弹求鸦”,《达生》中的“昭然若揭”,“呆若木鸡”、《养生主》中的“踌躇满志”、“目无全牛”、“扈了解牛”,《大宗师》中的“善始善终”,《知北游》中的“每下愈况”,《天运》中的、“劳而无功”,《山木》中的“少私寡欲”,“似是而非”、“送往迎来”,《庚桑楚》中的“迫于眉睫”,《徐无鬼》中的“害群之马”,《盗跖》中的“文过饰非”等都是人们在言谈 - 25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或写作中常用的。在《逍遥游》一篇三章中,庄子就用11个成语,在《秋水》中仅179个字的段落中就用了“蚊虻负山”、“商距驰河”、“陷井之蛙”、“用管窥天”、“用椎指地”、“学步邯郸”六个成语典故,可以说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如果说庄子的散文寓言体裁是一个特点,那么在文字上成语典故化则是一种特色。

(五)庄子的思维方式。庄子是集哲学家、伦理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思想家。因此,他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合为一体的。庄子虽然不象惠施那样善于运用逻辑思维,但是在他的著作中运用逻辑思维,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也是不乏其例的。诸如“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子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逍遥游》)用了逻辑思维的推理。而《天下》中对各家的评论也都利用了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庄子用寓言典故对人物加以塑造都是用形象思维的。如他运用形象思维塑造扈了解中钓形象时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窘然响然,奏刀?,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他塑造德全形不全的支离疏时写道:“支离疏者,颐隐于脐,庸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他也用形象思维塑造了儒以诗礼发家的人物。说:“儒以诗礼发家。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故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频,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用形象思维把大小儒者为得珠私利的不择手段,描写得淋漓尽致,又运用形象思维描写了任公子钓鱼的故事。故事说:“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车以为饵,蹲乎会稽,投于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庄子所写的百余个寓言故事都是运用了形象思维的产物,这一点可以说也是前无古人的。庄子不仅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融合起来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又是以他的直觉思维为基础的。过去有人把庄子的直觉思维作为直觉主义进行批判,我们是不能苟同的。庄子的直觉思维固然有神秘主义的东西,但是其中有更多的积极成果,值得我们重视。众所周知,在先秦诸子中老庄的直觉思维是最发达的。作为人类认识史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方式之一种 - 26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的直觉思维,应当加以研究和总结,而中国认识史上的老庄直觉思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应该重新认识,加以批判地继承。庄子的直觉思维的内容和过程与其他人的直觉思维一样,是一个直觉激发、直觉想象、直觉类比和直觉判别的过程。庄子直觉思维的直觉激发是指他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在外来的信息刺激下,由联想所得出来的新观念。如庄子在借匠石之齐得到栋社树之大而寿长的信息时,马上就联想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谆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矗。”而得出新的观念是“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庄子的直觉想象更是十分发达的。所谓直觉想象,是指他的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用来认识事物。也就是说,庄子可以把他的头脑中长期记忆蓄存的各种知识块和潜知的思想原素随机调动和组合,直接显示出新的关系、符号和事物。在《逍遥游》中,当他写北海中鳏变大鹏飞向南海时,马上就调动了齐谐所载的材料来证实其典故。列御寇乘风而行、南郭子聂的“吾丧我”,三籁相吹,狙公赋茅,倏忽凿七窍,神人吸风饮露,至人人水不濡、入火不热等等,所有的寓言故事都是庄子想象力的产物。庄子的直觉类比,是指他在认识过程中,把已有的意象作为前提,从部分机制到整体机制的类比类推而得出新知识的方法。他在《大宗师》中的三日外天下,七日外物,九日外生,而后能朝彻,就是一层一层的认识最后达到大彻大悟,一切皆明,是其绝对的道。庄子的以物喻人、以事喻人、以古喻今等都是类比类椎的方法。庄子的直觉判别,是指他对认识的对象不用推理的方式,而是采取直接体认的方式来断定事物。庄子的“天地与我井生”和“万物于我为一”的判断就是直觉判别。他讲的认识事物的“莫若以明”也是直觉判别的精神境界。庄子的直觉思维还具有系统的整体性、不精确的模糊性、求异的创造性和预见的洞察性等特点。庄子善于把认识的客体作为从结构、层次、功能所构成的整体机制上把握事物。庄子的大、全、一的思维方式就是把客体看作是一个整体。如他把进化看作是一个整体系列,他在《至乐》中指出:“久竹生于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人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他总是把天、人、物作为整体的自然界来认识的。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夭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他认为天道、帝道,圣道都是“道”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天道》)就 - 27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这一点来说具有古朴的系统论思想。就认识的主体来说,庄子又总是把人的本能、欲望、需要、意向、动机、潜意识、感觉、表象,意志、美感、想象等非逻辑的直觉思维的内容来构成他的认识主体的结构。他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又要看到事物的功能,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别,也要看到事物的取向。这就是他在《秋水》中所说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未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这段话虽然是庄子相对主义的立论,但是就其思维方式来说还是有整体性的。至于在认识的主体结构上把知、情、意结合起来的例证,在《庄子》中到处皆是,就不一一列举了。庄子直觉思维的模糊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他的“此亦一是非,波亦一是非”相对主义理论的创造。对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理想人物的创造,对心斋、坐忘、以明、有待哲学概念的创造,对一百多个寓言典故的创造,都是直觉思维的创造性所致。而他所创造的东西虽经历代学者的不同解释,却始终解释不完,这就是模糊性或不确定性的缘故。庄子直觉思维的洞察性,是指他在阐述其道理中,在创造其寓言典故中,预见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如,他在观察当时的社会的弊端时就预见到:“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未存乎干世之后。干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庚桑楚》)这种直觉思维的洞察性已为后来的封建社会的人吃人的残酷统治所证实。

十、《庄子》对现今工作的启示

庄子讲:决定人生的成功与否,关键是一个人的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要有坦荡的心态,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万事万物,否则就一事无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人常嘁嘁,君子坦荡荡”。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无不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是好的心态在工作中应表现为“忘利”。这方面是决定事业成功的关键,一个人如果在工作中,不追求个人利益得失,而且一心放在工作上,事事处处都用一种平常的心情去努力工作,用“欲求其中,必求其上,欲求其上、必求上上”的上进心去对待自己的工作,那他的工作就会成绩 - 28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显著,事业有成,为党和人民所做的贡献就大,反之就一事无成。当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工作,特别是在为人民群众服务方面,只是想到给人民办一件事情首先要得到多少好处,甚至收受多少贿赂才心安理得,只有一个“利”字当头,虽然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环境下,能给人们办点事情,但是一个“贿”字将断送他的前程。这种因收受贿赂而落马的脏官不胜枚举。 二是好的心态在工作中应该“忘名”。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别无选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领导干部,追求自己的名声,在一个地方大搞形象工程,不惜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无休止的侵占人民群众的耕地,违法拆除人民群众的住房,导致群众无耕地、无房住,被迫走上漫漫上访路,人为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只是一个“名”字,置人民群众的利益于不顾,把自己置于党纪国法之上,最终走上与人民群众背道而驰的不归路,这些活生生的事实,要引以为戒。我们要像焦玉禄、孔繁森、牛玉儒学习,为党的事业不在乎自己的“名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无悔,成为人民的公仆。 三是好的心态在工作中应该“忘我”。工作中人们常说用一种“忘我”的精神去工作,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些不忘我的人,处理一切事情都在想着自己,常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靠着自己结党营私,投机钻营,爬上了重要位置,然后损公肥私,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真正怀有忘“我”之心的人,才是取得事业成功的人,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做出不朽的贡献,如舍生忘死的董存瑞、黄继光等,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在和平年代,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孔繁森等等,还有为了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失,为了抢救落水的女青年而见义勇为的孟祥斌等等,都是把“我”置于不顾,心里装着人民,想着百姓。

心态决定状态。人活在世上,对事情的不同心态决定了这个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如薪水的多少、职位的高低、住房的好坏等等。如果我们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些经常遇到的烦恼,我们就会活得很累,或者说不会轻松。而我们要是怀着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面对快乐的生活,不去刻意追求,不断充实自我,那就是一种释然。 首先,要明白好心态决定好生活。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本来都是一样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而不同的心态使人们有了悲与乐、甘与苦。对拥有健康心态的人来讲,天永远是蓝的,山永远是青的;而对于缺乏健康心态的人而言,天却时时是阴的,山处处是枯的。 - 29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就不会有生活的幸福和快乐。曾经一位老人有两个儿子都做生意,一个晒盐,一个卖伞,生意都很不错,且对老人都很孝顺,但老人整天都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睛天也愁、阴天也哭。晴天时,担心小儿子无法卖伞,雨天时,又担心大儿子无法晒盐。老人为此郁郁寡欢,身体日益憔悴,虽衣食无忧,日子却过得非常忧郁。后来有人告诉他:“天晴时好晒盐,你应为大儿子高兴。雨天时好卖伞,你应为小儿子高兴。老人家,你应该天天高兴才是啊。”从此,这位古人摆脱了烦恼,生活过得好了起来。这个故事使我们悟出一些道理:人们往往会把一个事情归结为不同的结果,其实,事件本身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事件的心态,好的心态决定好的生活。 其次,要知晓不要刻意去追求完美。许多人在年轻时都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认为自己无论做哪一行,都必须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如果当兵,就应该是将军;如搞研究,就要和爱因斯坦齐名;如果写作,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总之,自己应该是天才,应做到完美无缺,创造一流。但在现实中,真正胜出成为伟大人物的又有几何?其实,人生最大的痛苦源自追求完美,由于刻意追求完美,我们不能容忍缺陷的存在,结果一点小小的缺陷往往就能遮蔽住我们审美的眼睛,使我们目光滞留在缺陷中,而忽略了周围其他的美好之处,以致错过了佳机。据一报摘:某一商场新进一批高档杯子,样式新颖,色调匀称,商场认为一定能成抢手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月过去了,卖出的杯子却甚少。顾客是不少,当他们看到这么漂亮的杯子,往往先是一阵惊喜,但仔细看后,却又摇摇头,舍之而去。商场老板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去求教一位心理学家。心理学家仔细看过杯子说:“这杯子做的精细,设计新颖,的确是好杯子。但它们的盖子却有一处缺陷,顾客想买杯子,又见到杯子盖的缺陷后,总觉买了会吃亏。如果把盖子去掉了,必将好卖。”于是商场便派人把这批杯子的盖子全部去掉,仍按原价出售,结果10天后,这批杯子果然被抢购一空。这篇报道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自我,看待别人的时候,也不要过于求全责备,不必去刻意追求完美。 第三,要不断地充实自我。人生就像个大舞台,每个人要想在人生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有良好的心态还不够,还要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充实。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改变人生,知识决定命运。俗话说:肚里有粮,心里不慌。这个粮就是“大量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第一条就是“勤 - 30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把学习问题摆在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首要位置,既切中肯綮,又引人深思。所以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学习中,我们要坚持勤学、深学、会学。同时,要将学习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做到知识与品德并重。还要积极工作。积极工作的人能从工作中学习和积累比别人更多的经验,无论你从事何种工作,丰富的经验和好的工作方法也会给你带来助力。只要你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你就能做一个充实的自我,成功的自我。

人生百年,常怀千岁忧。就像古诗里所说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们生命里面的这一段光阴,跟整个时间的流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如同白驹过隙,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有的人可以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的淋漓尽致,获得成功的人生,而有的人却空有远大的理想,一生一世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忘却一个一个人生坐标的参照,真正洞明自己内心,保持自身的那份纯真,做心中的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时候,我们用来羡慕他人,有这样一个寓言,说小老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所以这一生希望找到最大的东西。它抬头一看,什么大啊,莫大过于天,所以小老鼠就说,我人生的境界就是要找到天的真谛,天无所畏惧,它太辽阔了,笼盖四野。所以它就去问天,说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怕,我这么渺小,你能给我勇气吗?天告诉它说,我也有怕的,我就怕云彩,因为云是可以遮天蔽日的,太阳和天空都可以被云朵密密地遮住,所以我有得怕,怕云。小老鼠觉得云更了不起,它就去找云,说你都能遮天蔽日了,你是天地间最大的力量吧,云彩说,不是,我怕风,我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哗,大风一吹,云开而雾散,风过云飘,所以说我还是有得怕。小老鼠又跑去找风,说你力量太大了,天空上万物你可以涤荡,你没有什么可怕的吧?风说我有得怕,我怕墙,我天上的云彩都能吹过,但是地上有墙,我却绕不过了,所以墙比我厉害。小老鼠就又跑去找墙了,说你连风都挡得了,你是不是最坚强的,墙告诉了它一句非常惊诧的话,墙说:我最怕的就是老鼠,因为老鼠会从我的根基上,一点点咬出很多墙洞,有一天我?样伟尸??的一面墙,就会因为若干个鼠洞而轰然倒塌。在这个时候,小老鼠恍然大悟,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就是它自己。这样一番寻找,难道不是我们从小到大膜拜偶像,崇尚榜样,一生追逐而最终发现自己内心的一个过程吗? 其实,在我们生 - 31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存的世界里,摆在我们眼前的机遇和美味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以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去解读它。生命只是一段流光,流光在我们手中绝对的时光不会太多,我们每个人再善养生也徘难满百,但是,流光在手中的质量,却因人而异。这种质量并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知识越多,财富越多,官位越高,它就一定有更高的品质,恰恰相反,很多时候,返璞归真,用一颗天真的心,去面对世界,让我们生命回到赤子的烂漫状态,我们的情怀才可能开放,才可能看破名利,才可能看清你内心真正的自己,才能用心去体会生命至真至纯的欢欣,才能实现自己内心真正的自我,从而去把握人生独一无二的自己。

《庄子》中讲的许多寓言故事,尖酸刻薄也好,讽刺挖苦也好,奥秘只有一个就是“大道合乎自然”。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辩,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 大道无非是一种规则,每一个人的年龄不同、境遇不同、学养不同,所以每一个贴合大道之法,只有你自己的,而不是去看前人。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那么这个人就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当我们为了一个辉煌的目标,或者为了一个诱惑的物质利益,一头扎进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没有退路,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想到,来的时候只凭着一种激情,凭着一个目标的吸引,而忘记给自己的退路做一点记号。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大千世界中真正的迷失。 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的道理法规,都应该是人们心中最自然的本真,而用不着任何外在的形式,而代表儒家的孔子却告诉我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儒道两家相生相济,孕育中国人格,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土地上扎根,道家教我们在世间的处世,也就是人格的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中有飞翔的翅膀。 庄子认为,虚无恬淡,乃何天德。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做到虚无恬淡了,让心静下来,不慌乱,这就是合乎天道。而现在的世界敠謺是??哲言,还是东方的智人,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庄子通过讲述一个木匠梓庆做祭祀时候用的挂钟的架子的寓言故事,得出了“以天合天”的道理,告诉人们永远不要和规律较劲,不要违背规律,不要做徒劳的努力,而是要用一种世间大智慧,看到哪些事情可以以天合天,这就是人生 - 32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的效率。而所谓的世间大智慧,并非多么深奥、玄妙,所谓大智若愚,这种大智慧,其实就是最简单、最朴素,合乎自然本真规律的运用。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存状态。要做到达生,一是不去追求人生无价值的东西,二是不去跟有限的时光去争取真正达不到的东西,也就是不去追求无奈何的东西(即违背自然规律的东西)。我们怎样知道人生中那些是有价值的东西,哪些是无价值的东西呢?这就需要眼界和经验,需要大见识。于丹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技巧并不重要,我们内心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本来就是简单而朴素的,怎样打破世俗的纷扰,看到世界的本真呢?庄子告诉我们,人做事要做的好,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注重名利,只会偏离方向,而远离真正要做的事,忘利、忘名、忘我,专注于做事,往往会把事情做的最好。人只有打破了这一切的世俗心,用自己本初的那种愿望,去面对这个世界,才能体会到世界的真意。庄子所说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我们总会觉得有一些人比我们完美,总要去羡慕别人,总想成为别人,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你不会成为别人,而作为你自已又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原来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就是你自己。庄子最终要提醒人的是叫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我们真正要辩清的是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失我们很多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是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就本末倒置了。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过于认知自己,使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这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在自己奔跑的速度上,而是输在自己内心的判断上。人怎样不丧失,怎样不迷惑,道家提倡把眼前的每一件事情看作终将穿越。一切机遇会来,一切风波会走,关键是在每一个际遇中如何把握自己,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享受当下,美好会过去。很多苦难的事情,我们把它扛过去,苦难也会过去,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只是过往,但是我们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时候,我们要追究每一个当下的质量。这就是勿丧己于物,勿失性于俗,认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做自己内心真实的自己。

纵观中国历史,动乱多过治世,每当政情动荡时,道家思想应时而兴,深入人性,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切中时弊,彻察动乱根由,对于饱经战乱创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慰藉,这是儒家思想所不及的。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更是通过中华文化千年的累积沉淀一直传颂至今。如果说孔子是儒 - 33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则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的文章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当然,也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但就是这些充满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为我们开辟了一片令人神往的思想园地,在那里没有疲惫的奔波,没有恐怖的空虚,却可以为心灵插上一双翅膀,遨游天地,让心灵享受平川万里的畅快。有人可能会说,庄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那种远古时代的观点也已不适应如今这个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社会了。真的是这样吗?在于丹《庄子》心得之心态与状态中,讲述了一个令人哑然失笑但又发人深省的小故事。故事中艾尔基尔地区的猴子为储备粮食而去偷米,却因放不下手中抓着的米而束手被擒。难道这单纯地在说这些猴子吗?不,这其实是在影射我们的人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利,每一个人都想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质量,人生更有价值。众所周知,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每周质检报告》中有一句话,“每周质检报告,过有质量的生活”,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不会陌生。那何为有质量的人生呢?是不是丰衣足食、吃好穿好就是有质量的人生呢?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有质量的人生呢?静下心来想想我们今日的生活、我们生活的世界:现代社会高度机械化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像飞转的陀螺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的漩涡中,匆匆忙忙承受着随波逐流。都市文明的生活,使那种优美而富有情调的田园生活方式亦已被毁坏。人生百年,常怀千岁忧。人生如白驹过隙,不过短短几十年光景,我们怎样去面对自己短暂的人生,怎样善待自己的人生呢?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而庄子就提供给我们这样一种态度,那就是以一种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生命,而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道家创始人老子,其主张“无为而治”,但道家并不是教人无欲无求没有追求,庄子亦然,他们只是教世人在嘈杂的尘世间做出选择,放下一些没有追求价值的东西,或者说,放下我们心中那些较劲的东西,不去跟有限的时光计较一种真正达不到的目的。很喜欢于丹的一句话,她说“庄子对于我而言,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不简单的道理。我不禁扪心自问,我离那种活法还有多远的距离呢?当初带着满脸稚气、怀着美好的想象与憧憬闯入社会,却发现原来现实与自己想象的世界完全不一样。当我静下心来,才发现只是心被嘈杂的环境蒙蔽了,趋同了社会的价值,角色的转换及生活给予的压力,让我不经意间有些浮躁。总希望有双翅膀,可以带我遨游天地,殊不知,能给我翅膀的,其实就是我自己。用心游万仞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生活,永远保持心态的平衡。对生活少一点成见,对当下多一份珍惜,对社会 - 34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多一点宽容,给自己的心多一点智慧,让自己的心干干净净,以一个坦荡的心态,把自己的人生活到最佳状态,让自己拥有一个精彩、有质量的人生。

十一、源于《庄子》的成语

流传于今的一般词语无法计数,而源于《庄子》有案可稽的成语,据笔者粗略统计,有220多个,意义全同的取其一。得218个列下:安常处顺;安之若命;百舍重研;碧血丹心;苞苴竿牍;奔逸绝尘;变化无常;冰解冻释;不近人情;不死不生;不主故常;材大难用;苌弘化碧;超轶绝尘;尘垢秕糠;沉鱼落雁;瞠乎其后;虫臂鼠肝;踌躇满志;椿萱并茂;辞不获命;存而不论;大本大宗;大而无当;大方之家;盗亦有道;道在屎溺;得意忘言;得鱼忘筌;东施效颦;斗升之水;独往独来;欧鹤续凫;二缶钟惑;发硎新试;方外之人;非愚则诬;废然而反;扶摇直上;俯仰由人;;负石赴河;妇姑勃谿;附赘县疣;;肝胆楚越;膏火自煎;槁木死灰;绠短汲深;姑妄听之;始妄言之;官正神行;鬼斧神工;害群之马;蒿目时艰;涸辙之鲋;鹤长凫短;厚貌深情;呼牛呼马;华封三祝;祸福相生;鸡伏鹄卵;见笑大方;剑头一呋;匠石运斤;失之交臂;绝圣弃智;坎井之蛙;咳睡成珠;尻轮神马;枯木死灰;枯鱼涸辙;枯鱼之肆;累瓦结绳;鲁莽灭裂;轮扁轮满坑满谷;茫然目失;每下愈况;梦里蝴蝶;谬悠之说;木鸡养到;木形灰心;目击道存;目无全牛;栉风沐雨;纳履踵决;内圣外王;能者多劳;庖丁解牛;鹏程万里;批郤导窾;骈拇技指;其应若响;强聒不舍;窃钩窃国;求马唐肆;目诵五车;桑枢瓮牖;色若死灰;善刀而藏;善始善终;上漏下湿;尸居龙见;视而不见;视死如生;视为畏途;寿陵失步;吮痈舐痔;送往迎来;隋侯之诛;随者唱喁;隋珠弹雀;太仓稊米;探囊肤箧;螳臂当车;傥来之物;跳梁小丑;吐故纳新;推舟于陆;吞舟之鱼;妄言妄听;望洋兴叹;畏影而走;蚊力负山;瓮里醯鸡;无病自灸;播糠眯目;夏虫朝菌;无何有之乡;相呴相濡;相视莫逆;效颦学步;心若死灰;心在魏阙;欣然自喜;薪尽火传;能经鸟申;虚往实归;虚与委蛇;学步邯郸;延颈举踵;僵鼠过河;摇唇鼓舌;窈窈冥冥;曳属涂中;一日千里;一饮一啄;贻笑大方;以火救火;齿如齐贝;绰约多姿;白驹过隙;大辩不言;大惑不解;大有径庭;呆若木鸡;动中窥要;甘井先竭;槁项黄馘;姑射神人;鼓盆之戚;画地而趋;疾风甚雨;监市履希;数米而饮;书读五年;使蚊负山;绳墨之言;少私寡欲;如蚁附膻;捧腹西子; - 35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莫逆之交;六通四辟;劳而无功;款启寡闻;枯形灰心;空谷足音;目大不睹;决痈溃疽;望未莫及;无始无终;息黥补劓;须眉交白;学富五车;亦步亦趋;辙鲋之急;自崖而反;大梦初醒;推拍车完断;以强凌弱;洋洋大观;栩栩如生;屠龙之技;儒沫涸辙;以珠弹雀;饮河满腹;郢匠挥斥;游刃有余;越俎代庖;运斤成风;昭然若揭;朝三暮四;支离破碎;知而不言;执而不化;;至矣尽矣;踵决时见;庄周梦蝶;捉襟见肘;斲轮老手;足音跫然;尊古卑今;相濡以沫;以管窥天;以水救水;喜怒无常;初生之犊不怕虎;哀莫大于心死;夏虫不可浯冰;等等。这些成语之所以称有案可稽。因其均可从《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查得。

十二、庄子生平史料及《庄子》的莫伪问题

(一)生平史料。庄子的生平史料,有自己陈述的,也有后人记载的。自己陈述的生平史料主要在《庄子》的《外物》、《山木》、《秋水》、《列御寇》和《徐无鬼》诸篇之中。在《外物》、《山木》中有庄周家贫的史料;在《山木》中有庄周访魏王的史料;在《秋水》、《列御寇》中有威王派人请庄周为相的史料;在《徐无鬼》、《秋水》中有庄周与惠施为友的史料,在许多篇中又有与惠施辩论的史料。这些零散的史料是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对庄周生平及思想的研究。也就是说,我们研究任何一位思想家、哲学家的生平,必须首先从他自己的著作中把握其生平史料,因为这是最可靠的史料。历史上为庄周写传记、年表的人也有一些,主要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刘向《别录》(司马贞《史记索引》引文)、马叙伦《庄子年表》(民国间徘印《天马山房丛书》本)、丁儒侯《庄子传》(《国学校友会集刊》第二朗)、王文奇《庄子事迹考》(《河南政治月刊》第五卷第四期)、关锋《庄子时代大事记》(19xx年中华书局排印《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附录本)。这些后人撰写的著作都可作研究庄子生平史料的参考。(二)《庄子》的流传和卷篇。最早记载《庄子》一书情况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窥,然其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书十余万言,大抵率高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光泽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从这里可见,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 - 36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亲自见过《庄子》一书,但只说著书“十余万言”,没有说明篇数,更没有内篇、外篇和杂篇之分。《庄子》一书,在汉朝流传的是五十二篇,已经有司马彪、孟氏的注本。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周,来人。”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称:“《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日本武内义雄《庄子考》说,五十二篇是由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而成。《庄子》一书,到晋朝时,其流传有较大的变化。晋朝为《庄子》作注的人有向秀、郭象、李颐等。据陆德明记载,各种注本的卷数多不相同。向秀《注》为二十卷二十六篇,郭象《注》为三十三卷三十二篇,李颐《集解》为三十卷三十篇,在这些不同的卷本中以郭象的三十三卷本流传的最为广泛。宋以后注本更多,但皆为十卷三十二篇,即宗郭象注本。我们撰写的《庄子译注》也是按这个篇序注译的。(三)《庄子》的真伪问题。《庄子》一书同其他先秦子书一样,在真伪问题上争论很大。《庄子》一书的真伪问题,从晋朝已经开始了,那时争论的中心是三十三篇以外的十九篇问题。在宋朝,一般人认为郭象注《庄子》的内七篇是庄周著,而对外、杂篇提出种种怀矮。提出怀疑的人主要有苏拭、黄震等人。其中尤其苏拭提出《盗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是伪书之后,影响特别之大,后来几乎所有认为《庄子》中有伪书的人,都同意苏拭的看法。明代的宋濂、郑湲、朱得之、沈一贯、焦竑、谭元春等人进一步证明外、杂篇不是庄子的著作。清代的工夫之、林云铭、姚际恒、吴世尚、胡文英、姚鼐、宣颖、章学诚、马其昶;近代的梁启超、钱玄同、顾颉刚、刘汝霖、叶国庆、马叙伦等,都分别提出外、杂有伪。有的说外、杂篇是庄子门人弟子的记录;有的说外、杂篇出于《准南子》之后,是道家一派人物的总集。有的认为外、杂篇中有部分的伪书;有的认为外、杂篇都是伪书。认为外、杂篇是伪书或有伪的主要根据有以下几点:1.以内、外对比,以内为真,而外、杂文字浅陋,不是庄子著。2.杂篇中的《盗跖》、《渔父》、《让王》、《说剑》有毁孔内容,所以是伪书。3.外、杂文义与内篇文义重复,所以外、杂是伪书。4.马总辑诸子语为《意林》采《庄子》书,但无《让王》以下四篇语言。5.外、杂中提到一些与庄周时代不同的文字和事件。诸如“仁义”对举,“封侯”、“宰相”为战国时所无有或汉代名词。书中提到盂子时为“昔者”,提到公孙龙等。以及《胠箧》中有“成子弑君,子孙享国十二世”已到汉代。我们认为《庄子》一书本是庄周自著,是从记录、韵文体向散文体过渡。其中有门人弟子审入的东西,但不多,可以作 - 37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为学习和研究庄子思想的史料。理由如下:1.《庄子》原书本无内外杂之分,不能依据内篇文字深奥,外、杂文字肤浅证明外、杂是伪书。况且,外、杂更具有庄子自著的实证。《庄子》一书古无内、外、杂之分,分内、外、杂是起于汉代刘向。即有内、外、杂之分,也不能说明外、杂浅陋为后人所作。如《外物》中关于龟策的说明与殷墟出土的大龟版的记载一致。《列御寇》中“正考父一命而怄,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的记载与《左传》昭公七年的记载一致。外、杂中的韵律皆为战国前期的韵律,外杂的标题多以篇首二字或人物名篇,无概括意义,都说明外、杂早于内篇成书,是庄子的早期作品,因而,外、杂与内篇有内容重复也是必然的。2.外、杂中有“封侯”、“宰相”、“仁义”、“六经”等语。并不证明是汉代的著作。因为从西周到战国的《易·蛊》上九父辞中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记载,所以秦以前已有封侯。韩非《显学》中已有“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早在《诗·小雅·二月之交》中就有“家伯维宰”,《论语·雍也》也有“子游为武城宰”,《吕氏春秋·举难》有“相也教,百官之长也。”说明“宰相”一词并非汉代才有,而先秦早已有之。至于“仁义”对举,不仅在庄子前的《孟子》中已有之,如《盂子·梁惠王》中有“已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书中“仁义”对举有九处之多。而且在《墨子》时亦早已有了。如《非攻》中有“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节葬》中有“今天下之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仅《墨子》一书中就有“仁义”对举十九处。所以“宰相”、“仁义”之词的出现皆不能证明《庄子》是晚出的伪书,恰恰说明是战国初期庄子的著作。主张《胠箧》为伪书的主要根据,则是其中有“陈成子弑其君,子孙享国十二世。”(见焦竑:《焦氏笔乘》)“林疑独以篇中有十二世有齐国等语,以为西汉之文。”(林云铭:《庄子因》)“《胠箧》说‘田成子杀齐君,十二世有齐国’,可见这篇是在秦灭齐后所作的。”(顾颉刚:《庄子外杂篇著录考》、《古史辨》第一册第284页)“《胠箧》言田成子十二世有齐国,显属秦汉道家作。”(刘汝霖:《周秦诸子考》)所有这些看法都有偏颇。实际上,庄子的《胠箧》原文是“田成于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对“十二世有齐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成玄英的《疏》解释为“自敬仲至庄公,凡九世知齐政;自大公至威王,三世为齐侯;通计为十二世。庄子宣王时人,今不数宣王,故言十二世也。”陆德明《经典释文》与成说同。只是“庄公”作“庄子”。俞樾认为陆 - 38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说不对,“疑《庄子》本文作世世有齐国,言田成子之后,世有齐国也。古书遇重字,止于字下作二字以识之,应作世二有齐国。传写者误倒之,则为二世有齐国。于是其文不可通,而从田成追数至敬仲适得十二世,遂臆加十字于其上耳。”我们认为成、陆之说是对的,庄子说的“十二世有齐国”即是从齐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陈完奔齐开始为田齐世家一世,二世稺孟夷,三世混孟庄,四世文子须无,五世桓子无宗,六世釐子乞,七世田成子常,八世田襄子盘,九世田庄子白,十世太公和,十一世桓公午,十二世威王齐。正是威王并齐才有田齐国家。汉代的司马迁在《敬仲世家》中说到威王得国后。“起兵西击赵、卫,贩宋子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又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与庄子所说的情况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林云铭、顾颉刚、刘汝霖等人竟误为从田成子杀简公之后十二世有齐国,推到秦灭齐后,并作为《庄子》的《胠筐》篇晚出的根据呢?我们认为其来源主要是焦站的《胠箧》条。其文曰:“陈成子弑其君,子孙享国十二世,即此推之,则秦未汉初之言也。”(焦竑氏笔乘》)实际焦说的“子孙享国十二世”并非庄子的原文,后人不加核实而造成附会这一误说。庄子说“十二世有其国”不仅不能证明《胠箧》晚出,反而证明庄子对齐国的历史非常了解,《胠箧》正是庄子的著作。至于外、杂中有毁孔内容就是伪书,纯属门户之见,不值一驳。总之,我们认为《庄子》一书是庄子的作品,其中虽然可能有后学窜入的内容,也不防碍作为研究庄子思想的直接史料。在《潍县署中与会弟第五书》中说:“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左》、《史》、《庄》、《骚》、杜诗韩文是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称赞庄子的著作是“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些影响是就其积极影响而言,至于白居易的知足保和的思想,陶渊明的绝望悲观情绪,明代“三言”、“二拍”中的虚无主义也是受了庄子的影响。庄子的直觉思维方式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学都有较深的影响。他的哲学上的体认成为魏晋玄学的直觉思维方式的来源,在唐宋时期又与佛学的顿悟、宋学心学及道教思想相结合。庄子文学中的灵感不仅开拓了先秦文学的先河,而且对后来文学艺术中的灵感思维也有较深的影响。尤其他的直觉思维对现代的科学家也有很大的影响。庄子的直觉思维直接影响到日本量子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汤川先生在19xx年出版的《创造力和直觉》一书中,谈到庄子对其影响时说:“四、五年前,有一天我正在思索基本粒子的问题,当时我完全突然地想起了庄子的一段话。这段话见于《庄子·内篇》最后一部分,现在大体翻译如下:‘南方的皇帝叫做倏,北方的皇帝叫做忽。 - 39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中央的皇帝叫做浑沌,有一次南方和北方的两位皇帝走访浑沌的领土,会见浑沌。为了表示谢意,我们不妨给他凿几个窍。就这样,他们每天为浑沌凿一个新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为什么我竟然想到这个寓言的呢?我研究基本粒子已有多年,而且至今已发现了二十多种不同的基本粒子,每种基本粒子都带来某种谜一样的问题。当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深入一步考虑在这些粒子的背后到底有什么东西。??用所习用的话来说,这种东西也许就是一种‘浑沌’。正是当我按这样的思路考虑问题时,我想起了庄子的寓言。”“而且最近我又发现了庄子寓言的一种新的魅力,我通过把倏和忽看成某种类似基本粒子的东西自得其乐,只要它们还在自由地到处乱窜,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直到他们从南到北相遇于浑沌之地,这时就会发生象基本粒子碰撞那样的一个事件。”他还说:“活在约二千三百年前的庄子,几乎肯定不知道有关原子的任何东西,即使这样,他竟然有一些想法在一定意义上和今天象我这样的人的想法很相似,这也是有趣的出人意外的。”他还援引了《庄子·秋水》的“知鱼乐”和《庄子·大宗师》的“大冶铸金”和《庄子·渔父》的“人有畏影恶迹”等寓言作为自己的格言,和他的“看不见的模子”比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而结论说:“在我看来,庄子是一位真正了不起的思想家。”所以,我们认为庄子的思想是一分文化史上的珍贵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它,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服务。

十三、“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存在的意义

人生在世,变化无常,人道和天道一样茫然无适。人将走向何处,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庄子以其“谬悠之说,荒唐之言”阐述着存在的意义。存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的行动而变得有意义;而恰恰是因为人赋予存在诸多意义,反而使人生变得荒芜而无所适从。在有和无之间,在人道和天道之际,庄子徘徊沉思。《庄子·齐物论》曰:“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发现自己似乎从来没有存活过。人的存在过程如果只是忙忙碌碌、昏昏庸庸,那么生与死何异?困顿的心灵与物同化,那么人存在的一点寄托不也变得如此可悲吗?庄子对于存在虚无的反思,是基于对作为个体存在价值的肯定,这和其他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很大不 - 40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同。孔子将存在的意义归结为对于宗族群体的依恋,从而达到个体情感和价值标准的回归。在“仁”的情感认同中,人的交往充满温情;在“礼”的行为规范中,人的价值得以规定;在“乐”的陶冶中,人的心灵得以舒展。但孔子注重的只是以群体的价值标准来维系社会和宗族的稳定,而个人的存在反而淹没在群体的价值标准中。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更多的是政治哲学的圆滑。在对“无”的价值判断中,老子将存在定义为“有”和“无”对立的两面,对“无”的过度追求容易将人生引向保守和虚无。庄子怀疑仁义,也并不主张虚无。他对尘世的诸多价值标准产生怀疑。《庄子·骈拇》曰:“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所谓“以物易性”,是指用外在的价值标准来改变个体的本性。在仁义礼智信等诸多价值取向面前,人们反而忘记了人的个体价值——适性而存。“七窍开而浑沌死”,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带来了对于人类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人们开始不断追求,结果却是形影竞走,逐渐迷失自我。然而庄子对于人世价值的怀疑没有进入老子式的虚无,而是演变为对自然的推崇和本性的追寻。庄子在看到了人世的诸多困惑和苦难之后,将目光转向天道。在本体论上,庄子所谓“道合于天”和老子的“道法自然”颇为相似,它们都是从自然的静默和演变中寻求人类行动和存在的价值。但在人生观上,庄子“无欲”和“无为”的观念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有着质的不同。老子的“不为”是从事物的反面出发,进而认为人的行动必将导致人的虚无与灭亡。庄子则是从人行动的结果出发,探究人的行为不合自然的原因,从而反思人的存在方式及其意义。老子哲学是一种逃避,庄子哲学则是一种回归。在“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的追问中,庄子试图解释天道和人道的矛盾。所谓“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言其凡乎?”在荒诞的价值叠加中,庄子试图寻求存在的最基本意义。合乎天道的存在不是在彼岸中寻求超脱,也不是在尘世的浑浑噩噩中自我实现,而应该是“吾丧我”式的自我剥离——浮华褪尽、回归真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回归的结果是将人的存在作为一种自然本性,从而达到“齐物我”、“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境界。由此,存在变成了超脱:“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无和有的区分泯灭,天道和人道的隔膜消解,在“有”和“无”之间有一种合乎自然的大美存在。庄子在“有”和“无” - 41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的反思中,将人从“自有适有”的无穷反复中解脱出来,从而回归那合乎自然的“无”。“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最终,存在的无意义成为存在的终极意义。

十四、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自由的途径

在对存在的意义进行反思过后,庄子进而对于生命和自由进行剖析。生命是一种有限的可能,此乃万物之常情,死亡的悲哀随之而生。但生命的过程如果是合乎自然的皈依,那么生命的苦痛何尝不是一种快乐,死亡的荒芜又何尝不是一种超脱?《庄子·大宗师》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与其说是故作潇洒的姿态,不如说是痛定思痛后的物我皆忘。虽然在忘的过程中有“郢人逝矣”的悲哀,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的依恋,但“忘”的背后是庄子对有限生命的悲悯和虚无死亡的超脱。因为死的无限,庄子看到了生的有限,庄子能做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精神的超越与不羁的洒脱。《庄子·秋水》曰:“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与其做受人顶礼膜拜的物质残骸,不如做曳尾涂中的自由之龟。庄子对于自由的追寻,是在摆脱了物质束缚之后,进而达到的精神独立与审美超越。于是,庄子所追寻的人生便成了艺术人生。《庄子·秋水》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审美作为存在方式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因为它具有物质化存在所没有的情感体验和永恒价值。庄子感悟到鱼的快乐,是因为鱼的存在已经和作为审美主体的庄子融为一体。在惠子“为什么知道”和庄子“如何知道”之间,庄子注重的是能否感悟生命中的美而不是为何能够感受美。既然“濠梁间想”本身已成为一种审美,那么鱼快乐与不快乐的原因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庄子在审美过程中获得了精神的自由。继而,庄子在自由之路上找到理想人生和心灵寄托。《庄子·逍遥游》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 42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游”的境界即是自由的表现,也是自由的途径。所谓“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只有超越了“有”才能达到美妙的“无”的境界。这种“无”是秉承天地之气、逍遥悠游、无所依赖的彻底的自由。只有将外在的“形”看淡了,才能更深入地体悟到内在的“神明”。所以庄子将理想的人生定义为“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不是虚空的一无所有,而是包含了“有”的“无有之境”。于是,庄子在心灵的故乡中肆意逍遥。《庄子·大宗师》曰:“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在坐忘的境界中,不但仁义礼乐被忘却,连同自己的形体和才智也被忘却。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将大患与身体并称,实际上是试图在宠辱不惊的状态下保持生命的价值,然而生命的苦痛与自由的矛盾依旧存在。而庄子则在“同”与“化”的回归中,将偏私和静滞抛弃,从而进入物我为一的大道。身体的宝贵、大患的苦恼都已消逝,在“相忘”的精神幻境中,庄子开始自我迷醉。《庄子·齐物论》曰:“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自由的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由的庄子。就像一条自由的鱼悠游在适意的境界里,庄子将人世的苦痛全部忘却,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于是,庄子达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境界。在体悟到存在的虚无和生命的无常之后,庄子将幸福和自由的途径寄托在精神的超越之上。人生的体验由最初的“无”步入繁复的“有”,再由繁复的“有”步入最初的“无”。最终,在情感体验和审美超越中,人生进入天地大美的自由之境。

十五、《庄子》的语言文学手法

鲁讯先生誉《庄子》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1、《庄子》以寓言托意,意蕴深邃。散文发展到战国时期, - 43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尚书》佶屈聱牙的记叙早已被人们摒弃,《论语》语录体式及被荀子称为“约而不速”(《劝学》)的《春秋》笔法也已不受青睐。各抒已见,竞相争鸣的诸子百家无不寻找便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形式。在《孟子》、《韩非子》及其他一些子书中就有用寓言故事讲述道理的,然而就其作者对寓言运用的主动性及奇特性而言,战国百家无过于《庄子》。庄子选用寓言表情达意绝非偶然,而是在观察分析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之后作出的抉择。其《天下》篇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他认为天下一般人是不喜欢抽象议论的,对人们郑重其事地灌输自己的思想是行不通的,于是就借助于寓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表达自己的意旨,所以就有了“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鲁讯《汉文学史钢要》)的《庄子》。《寓言》篇还解释道:“寓言十九,籍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庄子认为,父亲不给儿子做媒人,父亲称赞儿子不如别人称赞更令人信服,因此自己直接论述自己的大道之理,不如借用别人的语言讲述更易令人信服。这就使《庄子》三十三篇,除了《天运》、《刻意》个别篇目抽象议论较多外,绝大多数篇目是用大大小小的寓言故事构成,间有少许抽象议论的。笔者粗略统计,《庄子》中有明显故事性的寓言就达一百六十多则。其长则千字以上,短则几十言。描绘中时来点晴之笔。议论中常出生动形象。常行所不可不行,止所不可不止。文如行云流水,看似散漫天际,实则有法守则。《庄子》寓言故事之多、之精,寓意之巧,前无古人。称庄子为寓言之圣,绝非过奖。《庄子》寓言构思之精巧,从《养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见一斑。这二百多字,把游刃有余的庖丁的解牛,写得活灵活现。他“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足奇,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热。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中用手、肩、足、膝的动作,四个并列分句的排比,写出疱丁解牛技巧的高超。又用商汤时乐曲编配的“桑林之舞”和美妙动听的尧时“咸池”乐章作比喻,使得解牛绘声绘形,吸引读者非读下去不可,也引起读者思索:他为何能“进乎技”呢?其结尾真有一箭双雕之妙,它使用了文惠君赞叹的语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就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又使得全文归于“养生主”这个大主题。末尾高明的点晴之笔,实在使那种在寓言之后再加上几句议论文字说明主题的手法相形见绌。《庄子》寓言奇巧有趣,因而受人喜爱。常被后人引用。李商隐《安定城楼》诗句:“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 - 44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竟未休”,用了《秋水》篇中的故事:“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庄子巧妙地讽剌了惠施,说他象鸱得腐鼠一样占据梁惠王相位,还担心鹓雏(喻庄子)去抢哩!李商隐用此典意谓自己志行高洁,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无意于永据科第禄位,竟遭嗜腐鼠者猜忌呢。这里李商隐用了庄子寓言的本意。但更多的是,后人转其意而用之。例如“庖丁解牛”主题在于宣传庄子的养生之道,要人们“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避免“技经肯綮”之处,就可若刀“新发于硎”,保全身心,达到养生的目的。我们完全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如下启示:人们不仅要懂得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还要懂得并且掌握其规律,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少碰钉子,使工作卓有成效,达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度。“朝三”的故事仅二十六字“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这里庄子本为宣传万物齐一,百家之间却喋喋不休地争论是和非,简直象那群猴子一样不知“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名实未亏”。(见《齐物论》)今人用成语“朝三暮四”常指责那些心神不定,或对工作见异思迁的人。这是转其意而用的。还有反其意而用之的情况。众所周知的“螳臂当车”的故事出自《人间世》篇。说的是颜阖将要做卫灵公太子的老师了,而那太子是禀天然之凶德,持杀戮以快心的恶人。颜阖请教蘧伯玉,蘧伯玉告诉他:要“戒之,慎之”。再接近他,却不要陷进去,要符合他的某些习惯,又不能太显露。既不能跟他同流合污,又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匡正他,如果那样,将如螳臂当年,力不胜任。故事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当政统治者的不满,而又无能为力。今人用“螳臂当车”,往往有两方面和它的本意相反;一是挡车者“螳螂”,《庄子》里喻正面人物与进步势力,现常喻反面人物与落后势力。二是挡的“对象”,《庄子》中喻恶人,恶势力,现常喻不可阻挡的新兴力量或革命形势等。后人对其寓言或用原意,或用转意,或反其意而用之,这是庄子始料不及的。而正是这样多方位多角度地运用,使庄子寓言具有了生生不已的活力。2、语言以夸饰惊人,意境开阔。庄子善用各种修辞方式,语言的运用达炉火纯青之境,尤其善于夸张描写。写意则意象浑厚,绘景则瑰奇非凡,状物则活灵活现,画人则形神毕出。《天运》篇开头写道:“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事?这种叱咤呼天地,笔锋指日月的问句,写得何等阔 - 45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大有气魄。毛主席诗词名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泌园春·长沙》)不正是熔铸了古典文学中深厚的意境,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襟,引发出主宰世界,改造世界的巨声呐喊的吗?《逍遥游》的意境辽远开阔是历代文人公认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文章开头写那无风洪波百丈,溟溟无端崖的海中,鲲鹏邀游变化。当它化而为鸟腾空而飞之时,断绝云气,背负青天,垂阴布影,若天边弥漫之云。它向南海迁徙的时候,必奋鼓又翅,击水三千,然后盘旋而上,高飞九万,飞至半年。到达天池,才满志而息。“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正是化用了在十分开阔的意境中大鹏的形象,展示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恋蓬蒿,无所畏惧,勇往真前的英雄气魄。《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这里写河水因百川之灌,泾流之大,两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其水势滂湃,足以使河伯欣然自喜。可是,当河伯洋洋自得东行至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不禁望洋兴叹了。行文至此,给人以一种大手巨笔,意境开阔之雄壮美,又予以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的回环美。《外物》篇“任公子钓鱼”九十字,写奇人巨物,大景怪声。精用排比,极富夸饰,使人读后惊叹不已。“任公子为大钩区缁,五十辖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韵,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铷,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若出。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悟已北,莫不厌若鱼者”故事说任公子用五十头牛做钓饵,坐在会稽山;把鱼竿伸到东海钓鱼。一年后,大鱼吞没了五十头牛和鱼钩,疼得它扬起头尾,奋其麟鬐,遂使白浪如山,洪波际日。其怪叫。更是鬼哭神嚎,惮赫千里。把鱼宰割晒成干肉,那么五岭以此。三湘以东的人都能饱食此鱼。这瑰奇的描写,声形并茂。说明了作者熟练地驾驭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这从《列御寇》“庄子论葬”也可看得出来:“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机,万物为工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真乃奇人奇语、幼生瑰奇之象。”庄子《逍遥游》中写了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 - 46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真个把神人写“神”了。他“身形”无限美好:“行动”乘云驾龙。高超绝伦,其:“神用”则能庇护万物,使五谷丰登。这种熔现实、希望、幻想于一炉加以强化、美化的造神方法,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试看,后世神魔小说中“××菩萨”“××圣母”的形象,不都有庄子“藐姑射山神人”的投影吗?庄子描写险境。使人提心吊胆。人们熟悉的“运斤成风”的故事。“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之。匠名运斤成风,听而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徐无鬼》)如果说由于庄子生动地描绘,使人替郢人鼻子担心的话,那么《田子方》篇伯昏无人的射箭更使人惊心动魄了。伯昏无人的射箭“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伯昏无人踏上高山危石,下临百丈深渊,背向深渊倒退着,有二分脚跟都垂在危石外空了。这种场合把射箭高手列御寇吓坏了:“汗流至踵”。这种以高山、深渊相衬描写险境的手法,也曾被李白、苏轼等文学家运用。李白写蜀道之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逐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真是山高接天,深谷波漩,旦响震如雷。“使人听此调朱颜。”苏轼《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从庄子到李、苏写险越丰越练达,险境中的人则想来越“怕”。李、苏还赶不上庄子的旷达呢:“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田子方》)这不过是庄子讲“至人无已”的道理罢了,直到毛主席《七律·长征》的问世,一扫庄子的无已而旷漫,李、苏畏途而“心动”的恐惧心理状态。在红军面前,虽有金沙天堑。大渡铁索、千里岷山及透迤之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诗句颂扬了红军长征中大无畏气概,表现了无产阶级所向披靡的精神。3、议论犀利明快,间有讽剌之笔。《庄子》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虽然大抵寓言,但免不了发些议论。其中有借人物对话发表谈论的,也有作者直抒胸臆的。其愤世嫉俗批判现实的议论。锋芒毕露而又恰中肯綮,这在《外篇》《杂篇》中多见。例如《外篇·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 - 47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穿其盗贼之身乎?”上述议论,对那些以“仁义”笼络欺骗人民,其本身正是窃国大盗的统治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语言何等雄辩有力!在《杂篇·盗跖》篇中,庄子借盗跖之口痛斥对奴隶起义有非议而要来游说的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谬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当孔子劝说盗跖受“招安”时,盗跖大怒:“?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这里庄子抓住儒家宣传周公文武之道,而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弱点进行了攻击,还借盗跖之口批驳了忠君孝弟观,认为忠臣不得好死,“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真是暴人快语,一语破的,语势逼人。使得“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当然历史上未必真有“盗跖斥孔”其事,但是行文的确显现出了庄子语言的锋芒。另外,《庄子》不乏讽刺之笔。其讽刺,有通过比喻进行的,前面提及的“猜忌鵷雏的故事”便是。还如《列御寇》篇,有个“曹商受赏”的故事,说宋国人曹商出使秦国,讨得秦王喜欢,奖赏他上百辆车。他得意忘形地在庄子面前夸耀自己。庄子把得宠、富贵跟最肮脏的“破痈溃痤”“舐痔”相比附,说他越得宠。得车越多,干的活就越肮脏。这反映了作者对附庸于权贵追句逐利者的蔑视。《庄子》讽刺,也有通过讽刺对象的荒唐言行进行的。例如《外物》篇中有则“儒以诗礼发家冢”的故事。说的是大儒、小儒盗墓时还引经据典。他们一面撬开死者之口,偷其口中珠,一面念念有词:“《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这段文字把这两个儒生打着《诗》《礼》的招牌,念着经做坏事而做坏事还要用念经掩护自己的丑态暴露得淋漓尽致。4、语词广为流传,泽及现代汉语。《庄子》对后世作者如稽康、阮籍、李白、曹雪芹,甚至对现代作家鲁讯、郭沫若,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战国诸子中,《庄子》给后世文学的影响是最巨的。”(《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这里不谈文学,而说作为文学工具的语言,《庄子》对后世乃至现代的影响也是深巨的。语言的其他方面姑且不论,只说其词汇吧,《庄子》中的词语已流 - 48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传至今。例如《逍遥游》中的“鲲鹏”,毛主席诗词就直接引用过多次。“君行吾为发浩然,鲲鹏击浪从兹始。”(见《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见《念奴娇·鸟儿问答》)还有间接引“鲲鹏”,以“大鸟”代之的。“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飞。”(见《七律·吊罗荣恒同志》)

十六、低碳生活与低碳政治

(一)低碳生活。1、“完身养生”: 低碳语境中生命的意义。《庄子》以“完身养生”为人生最基本的目标。《庄子》的养生经强调“与物逶迤而同其波”,“不以人物利害相撄”(《庚桑楚》)。“完身养生”,包括“完身”和“养生”两个方面。“完身”,说的是乱世之时的社会生活方式, 反对“危身弃生以殉物”(《让王》)。“养生”说的是物质的生活方式, 认为保养健康的形体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但物质有余却没有养好形体的情形也存在。现代性的工业文明蕴含着“物的增值和人的贬值”的矛盾,这一矛盾激化的后果对于人类来说, 一是在对物的争夺中大量生命被戕害, 二是在对物的过度消费中身体被戕害。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期望能生存下去。由是,生命的意义又面向和回归生命本身。《庄子》“完身养生”的贵生理论,剖析了戕害生命的因由,张扬了生命本身的价值,对低碳语境下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着深刻的启示。2、“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自然的低碳生活态度。《庄子》人生论建构在对“天”与“物”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就人生最重大的生死问题而言,《庄子》认为,要妥善处理“天行”与“物化”的关系,最佳的状态是像圣人那样“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刻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的生活, 因而也是一种低消耗、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平等主义情怀看待万物, 把个人置身于自然之中,要求个人的生命按照“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的自然规律运行,最后又回归自然。寓言“庄子将死”讲述庄子反对厚葬,认为自己有天地、日月、星辰等“万物为赍送”(《列御寇》), 已经得其所哉。无疑,这是一种自然的低碳生活态度。3、“知道达理明权”、“还以物与人”: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方案。《庄子》认为,尽管天道“无为而尊”,人道“有为而累”,但是舍弃人道也是不可能,因为“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在宥》)。如此看来,物害与物累实在无法避 - 49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免。对此,《庄子》提出的方案是“知道达理明权”(《秋水》)和“还以物与人”(《渔父》):对于外物的伤害,应通达事理以随机应变;对于外物的牵累,应各守其真,把物还给物, 把人还给人。如何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庄子》的启示是:首先是知于道,领会现代性工业文明时代的生命之道,让生命的意义回归到生命本身, 增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自觉性;其次是达于理、明于权,通晓温室气体造成的危害、机理和应对方式, 增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科学性;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强调其实践性,真正做到“还以物与人”,让物和人都回归本身,回归到自然状态。(二)低碳政治。1、“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低碳政治的社会选择。庄子所处的时代,“世与道交相丧也”(《缮性》), 是典型的乱世,“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何其嚣嚣也”(《骈拇》)。庄子理想的治世是远在夏商周三代之前的“至德之世”(《祛箧》、《马蹄》) 和“建德之国”(《山木》):“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马蹄》)。显然,《庄子》以传说中的远古圣王所在之世以及文明尚未开化的边陲之地作为理想世界的典范, 所持的是一种向后看的历史观。但从低碳的视野看,这种社会选择却是合理的。在《庄子》的理想社会,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是绝对的零碳社会。因此, 低碳社会的构建在生态上需要向蒙昧时代回归, 而这也是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终须面对的一种政治选择。2、“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 低碳政治面临的困境。三代以来的世道为何不如上古时代? 《庄子》首先把责任推到了“物”之上:“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骈拇》) 此处所谓的“物”, 指的是诸如“小人之利”、“士之名”、“大夫之家”、“圣人之天下” 之类的“政治事业”。尽管规模不同,但作为身外之物而迷失人的本性却一无二致, 其结果是“天下尽殉”。《庄子》不可能对现代个人主义、商品拜物教、消费主义进行批判, 但直指阶级社会和文明世界的政治弊端,对于当今社会的物化、异化现象有着同样的批判性意义。经济的增长是现当代国家所追求的最大政治, 而正是经济增长论这一现代性发展理念加剧了环境破坏、资源耗费,使得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处于转折点上。低碳社会是构建需要在政治上摆脱“丧己于物”的枷锁,而且碳政治的根本目的也不是争夺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话语权。这些方面无疑也是低碳政治面临的困境。3、“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低碳政治的运作理念。在政治上,《庄子》从根本上否定“治天下”的观念,认为使天下自在宽松才是正道(《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 - 50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天下”)。实在不得已要统治天下,还不如采取无为之道。从物的角度来看,这种无为之道就是“顺物自然而无容于私焉”,“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有莫举名, 使物自喜”, “ 胜物而不伤” (《应帝王》)。国家作为一个大物,不能随意当被成一个物支配, 治理天下百姓同样如此(《在宥》:“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 ”)。《庄子》“在宥天下”的政治观是现代理性主义的政治观的反面和镜鉴,它内在地包含了自由、平等、宽容等价值因子。在围绕“碳排放权”展开的全球政治博弈中,从“在宥天下”的政治观引申出来的低碳政治运作理念应该具有宽广的“天下”(全球)视野,具有无私、平等、宽容的品质,具有取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怀。

十七、《庄子》的思想核心

《庄子》一书的作者及其思想核心是什么,历代学者看法不一,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庄子》是一部散文著作,鲁迅说它“汪洋僻阖,仪态万方,先秦诸子莫能先也。”《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所以读《庄子》,须是穷理,试看庄子穷理之乐,直是口不能言而心以仿佛之者。《庄子 天下》篇纵论诸子,评其得失,同时也详加申述自己的主旨。齐生死,冥万物,和是非,与造物者同游,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庄子》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道论、气论、人论。学习《庄子》,用中和解现时代重新学习《庄子》,消化吸收《庄子》的精神,就需要用好老子用中的精神,进行合和解。因为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国家需要的原因、人群需要的原因,都需要用中和解的态度来重新进行解读。《庄子》的思想,基本是直接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孔子的仁义学说的。其中,还包括当时儒家的几个学说,当然也包括后来篡改过的改良儒家学说。但是,儒家学说又长期统治中国的文坛,统治中国的政治,在思想教化这个领域充当了类宗教的角色。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实际上后来儒学是被当作“儒教”而被封建帝王所利用,统治中国精神文化领域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这个现实和现象,作为一个道德文化的实践者,要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又要看透这个问题,但是还不能不涉及这个问题。就是说,儒学这种宗教性的教化,也可以说是类似宗教的教化,已经有2000多年了,可以说已经根深蒂固、深入骨髓了,深入到了民族精神文化领域的DNA里面去了。今天,如果我们想用《庄子》当时的那种笔触和感悟来进行解读的话,那么就完全可能会 - 51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迎来一片责骂之声,各方面反对意见就会相当大,而不利于平和深入地展开研讨和交流。所以,就需要以“用中和解”,引其归正,还其本来面貌,也就是还孔子儒学和孔子本身是一个道德实践者的这样一个史实,而将后世篡改过的儒学思想,把参杂犬儒们的思想成分都剔除出来,分解出来。不至于使孔子儒学充斥着大量的犬儒思想成分,而使中华民族在这些犬儒们独裁和反民主的理论中被束缚住思想和手脚。

十八、《<庄子>看破没说破的潜智慧》纲目

《<庄子>看破没说破的潜智慧》内容简介:我们为什么要读庄子?因为我们能从《庄子》中读懂人生,读懂心灵,读出智慧,读透社会。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从困境中解脱、安顿身心的智慧。庄子用游刃有余的态度对待世事,所以他不曾因强求而伤心伤性:他看破生死的真谛,所以他不忧生惧死:他看破名利的真相,所以不会让自己接受功名的羁绊。庄子的顺遂通达的生活态度,是当一个人面对自己不能掌握的环境时,表现出来的大智慧。第一章,优游自适: 1.不是自己一无所用,而是让别人一无所用;2.无知和无所不知;3.看得远还要看得清;4.小聪明不如大智慧;5.人生要的是快乐,而不是名利;6.好好把握现在;7.随大流,识时务;8.做个单纯的人;9.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10.量力而行,知可为而为;

11.退一步,路会更宽;12.活在当下,去做现在就能做的事;13.不要去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14.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重;15.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16.宽容就是潇洒,就是逍遥;17.一切困难最终都要自己解决;第二章,安命无为:

1.“无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2.“无用之用”是保全自己;3.发现“无用”的妙用与大用;4.简单是大智慧;5.保持最佳距离;6.学会接受不能改变的东西;

7.顺应自然,适者生存;8.安时处顺,喜怒不惊;9.可望不可求的知己;10.不攀不比做自己;11.接受既成事实;12.如何面对人生的无奈;13.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14.万事挂怀,只会半途而废;15.大事“有为”,小事“无为”; 16.做事要量力而行,不可强求;17.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相;18.泊以为是的人最愚蠢;

19.事事顺应于不得已,才能处置得当;20.遇到困难时转个弯儿,办事会更顺利;

21.远祸之道,谏而不争;22.等待最佳时机;第三章,养生之道:1.做好事可以,但不要为名所累;2.看透生死,才能活得更好;3.心胸豁达就可以无忧;4.做不到的养生之道;5.一切任其自然;6.让自己内心生气勃勃;7.大喜不喜,大怒不 - 52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怒,可以养心;8.知足者常乐;9.快乐与否,关键是你选择的心态;10.要做到事事顺心,就要懂得舍弃;11.得而不喜,失而不忧;12.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

13.明白应变,屈伸自如;第四章,紧守心斋:1.解脱的智慧;2.多言不如多知;

3.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4.忘记是人生的大智慧;5.让内心去超越;6.不要让心神为外物所伤;7.不要为外物所迷惑;8.战胜心中的鬼;9.追求内心的自由;

10.做自己情绪的主人;11.游心于淡,合气于漠;12.表面随顺,而内心高蹈;13.不计是非功过,不受外物惊扰;14.不以物易性;15.保持“真我”的本色才会快乐;16.控制自我,守住自我;17.不要有自大之心,也不要有自卑之心;第五章,处世之法。

十九、《读《庄子》,悟管理(典藏版)》的管理意境

《读《庄子》,悟管理(典藏版)》避开了以往管理类书籍的那种教科书式的讲解,不谈深奥的理论,从管理的角度,轻轻松松解读《庄子》中的故事,将故事与现代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读《庄子》,悟管理(典藏版)》的每一个故事里都包含着管理大师们用几页甚至几十页才能讲清的大道理。本书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学习到丰富的管理知识,感受到管理的快乐,并从中领悟到管理的真谛和奥秘。走近《读《庄子》,悟管理(典藏版)》,也许你会领略到管理的另一种意境。《读《庄子》,悟管理(典藏版)》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读《庄子》,悟管理(典藏版)》中的故事,给予了我们永不枯竭的管理思想宝库,其蕴含的哲理更渗透在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的企业理念中,针对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因实施西方企业管理制度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中国本土企业推行西方企业管理模式的水土不服现象,庄子的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更具有指导意义。自古以来,中国的士人多崇尚三位人物:一位是孔子,一位是庄子,一位是韩非子。信奉孔子的人,有的成了仁者;信奉庄子的人,有的成了智者。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的著作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作,即称《庄子》。《庄子》是一部奇书,对中国传统思想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郭沫若曾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多在庄子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虽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主要得 - 53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力于它浓厚的文学色彩,特别是大量寓言故事的运用。庄子说他的书中“寓言十九”,即大部分(十分之九)是寓言。据粗略统计,《庄子》一书自创、编制和引用的寓言多达200则左右。庄子首开先秦时代用寓言故事写哲学著作的风气,成就卓然,不愧为先秦诸子中的寓言故事大师。《庄子》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庄子》中的故事,给予了我们永不枯竭的管理思想宝库,其蕴含的哲理更渗透在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的企业理念中,针对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因实施西方企业管理制度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中国本土企业推行西方企业管理模式的水土不服现象,庄子的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更具有指导意义。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并不缺少规律,而是缺少发现。企业管理的规律一定隐藏在实践中,现在被广泛接受的管理大道,都是从过往经历中挖掘整理出来的,也就是说:故事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本书避开了以往管理类书籍的那种教科书式的讲解,不谈深奥的理论,从管理的角度,轻轻松松解读《庄子》中的故事,并将故事与现代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读起来简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又发人深省。《庄子》中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包含着管理大师们用几页甚至几十页才能讲清的大道理。本书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习到丰富的管理知识,感受到管理的快乐,并从中领悟到管理的真谛和奥秘。本书既适合企业管理者阅读,也适合商务人士,以及对《庄子》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精彩书摘:后来,商汤又提拔登恒为商朝的辅国大臣,然而,登恒依然是登恒,一点也不把头衔放在心上,也无心居功师法。商汤、登恒二人务实不务虚,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登恒的才,因为有商汤力排众议的缘故,而不受出身低的影响,得以适当的发挥。登恒的实至名归,也许是每一个有才有料的人最期盼的结果。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用人不论出身,唯才是用的典范。春秋初期的秦国,由于地处西方,与狄戎杂处,国小地贫,立国又晚,因此常遭到中原诸侯的鄙视。秦穆公登基后,发誓要使秦国强大起来,不再受人轻视。为此,他十分注意善用人才,且不论出身,只重才德,他周围的文武将相如由余、百里奚、蹇叔、孟明视等大多出身低微,但穆公仍重用不弃,以礼待之。正是因为这些人的辅佐,才使他国力渐强,兵力日盛,进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拿破仑用人也不论门第,在选拔将领时,他彻底废除了传统的以出身择人的门第观念。他公开宣扬“每个士兵的背囊里都有一根元帅的指挥棍”。他号召人人争当将军、元帅。著名的内伊元帅 - 54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是一个饭店老板的儿子,拉纳元帅是一个士兵的儿子,贝尔纳多特元帅和勒费弗尔元帅都是普通士兵出身。这些人虽然出身卑微,经历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具有敏捷的判断力和顽强的意志。成功的企业用人应该不拘一格,看重人才的能力学识,不必看重他的出身条件、长相等方面。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经营啤酒和饮料的外商独资企业。该企业有独特的用人理念——用人不看出身。他们在招聘人才时,不看重年龄,不看重教育背景,不看重工作经历,而看重的是员工的能力,员工的勤奋,以及面对困难从不放弃的决心和勇气。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说:“我认为只要是能够给企业创造效益的人,不管地域,不论出身,不计文凭,全是企业的人才。”时下社会中有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喜欢看人才的出身条件,动不动就非名牌大学毕业生不用。其实,学历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有才能的唯一标准。做领导的,千万不要被学历遮挡了选拔人才的视野。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是一位世界闻名的企业家,他曾写过一本总结自己领导经验的书——《让学历见鬼去吧》。他在这本世界畅销书中这样说道:“我想把索尼公司所有的人事档案烧毁,以便在公司里杜绝在学历上的任何歧视。”不久之后,他就真的将这句话付诸实施,此举使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索尼公司有这样的宗旨:信奉唯才是用,而不是凭文凭而论。尤其是对科技和管理人员的考核使用,主要是看他们的实际才能怎么样,而不是仅仅注重其学历和出身。公司录用人员不管什么工种,无论职务高低,都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分配工作或提升职位时,主要依据他考试成绩的好坏和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正是因为索尼公司能够抛开一切文凭标准,坚持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才使索尼公司能够人才济济,逐步形成一支庞大的科技和管理人员队伍。那些用人看学历的企业家,根本算不上是一个高明的企业家。他们为什么要看学历?因为他们不具备鉴别人才的能力,无法鉴别人才,就只有借助学历来作为取舍的标准。学历只是学习经历的一种证明,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一个学文科的毕业生有可能还是一个电脑高手。所以,作为领导者的你一定要擦亮眼睛,给你的下属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让他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十、毛泽东爱引用的《庄子》典故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就熟读了《庄子》一书。这不仅从萧子升的回忆里可以 - 55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知道,而且从毛泽东当时所记的《讲堂录》和为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所作的批注中,也可以知道。《讲堂录》中,毛泽东记录读魏际瑞《铭书案曰净厚宽平》一文时,对其中内容的解释,摘用了《庄子》中的许多词句。诸如,《庄子·齐物论》中的“毛嫱丽姬”、《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讲堂录》也有对《庄子》原著的解释记录,如对《逍遥游》的解释等。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毛泽东也不时地引用了庄子的思想。例如,批注中谈到“人类之目的在实现自我”时,就引用了庄子说的“痀偻者承蜩”,认为“癯瘘丈人承蜩,惟吾蝉翼之知”(意思是:驼背老人之取蝉,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捕蝉之趣)。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期间,还多次运用《庄子》的寓言典故,来说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这种运用,既有力地说明了道理,又生动活泼地阐释了庄子的思想。19xx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谈到农民做的十四件大事。在叙述第七件事“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土地菩萨的神权以至丈夫的男权”时,毛泽东谈到了发动群众的重要性,毛泽东说:“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共 产 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在这里,“代庖”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于是就对许由说:“日和月出来了,那小小的火把还不熄灭,它再想发光,是很难的!及时的雨已经降下来了,这时还在那里灌溉,实际是不必要的!你站出来天下就会得到治理,请让我把天下让给你。”许由听了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得很好了。你让我来代替你,我将以什么名义向人们来说呢?名是实之外之宾,难道你就让我做这个外表吗(有名无实)?鹪鹩鸟在森林里为巢,只不过是在一个树枝上;偃鼠到河里饮水,只不过是要喝饱了肚子,你还是回去吧,我是不能为天下做什么的。厨师虽然不能做出祭祀用的饭菜,可掌管祭祀的人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岗位去代替他。”许由的意思是,你就是扔下天下不管了,我也不会代替你去掌管天下。于是许由便到箕山去过隐居生活去了。19xx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中谈到红军的形势时,批评了片面的看问题的一些人。说到片面的看问题,毛泽东引用了《庄子》里的这个寓言。毛泽东说: “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一个虾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如果它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我们说,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 - 56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实现?围剿??追剿?计划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这样说才是恰当的,因为我们完成了长征.”在这里,毛泽东变化地运用了庄子的寓言“井底之蛙”。《庄子·秋水》中说:井里的青蛙对东海来的大鳖说:“你看我在这里该有多快乐呀!在井里,我可以躺在井壁的砖洞里休息;到井外,我可以在井台的四周随意地跳跃;有时我还可以到水里去,水可以托着我,使我的头露出水面,也可以到我的胳肢窝;我还可以到软绵绵的泥地上散步,淤泥只能淹没我的脚,漫过我的脚背.我在这地方向四周一看,觉得那些小虫子、小螃蟹、小蝌蚪谁都赶不上我.我快乐到了极点.”东海大鳖听了感到很惊奇,它准备到井里去看一看,可是当它刚要把左脚伸出来时,右脚就被井台的栏杆绊住了,于是它只好又退了回来.这时,大鳖开始向青蛙介绍了东海的情况.它说:“东海用几千里也无法量它的广阔,使用千仞也不能说明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有九年发大水,海水并没有因之而增加;商汤时八年有七年大旱,海水也并没有因之减少.海水无穷无尽,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不因雨水的多少而增减.我生活在这无比广阔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呢!”青蛙听了大鳖的话,才感到自己的藐小。这则寓言用比喻的方法,批判的是那些眼光短浅、片面看问题的人.成语“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就是由此而来的。19xx年,三年经济困难刚刚过去,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的身体逐渐好起来.她在新年之际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回顾了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同时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缺点.她说她读了《庄子·秋水》,并认为其中的河伯是个鼠目寸光、自高自大的人。毛泽东看了女儿的信很高兴,并于同年1月4日给李讷回了一封信.信中谈到干部子弟的问题,毛泽东教育女儿不要骄傲.毛泽东写道:“现在好了,干部子弟(翘尾巴的)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庄子·秋水》创造了一个“望洋兴叹”的寓言:夏天到来,雨水灌满了黄河,河面显得十分宽阔.这时候,河伯(黄河水神)开始自我陶醉起来,他认为全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可是当他顺水来到北海的时候,却发现事情并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样.他站在那里向东一看,只见面前是汪洋一片,无边无际.于是他便收起了他那傲慢的神态,抬起头向着北海神感叹地说:“俗话说,?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就觉得自己比谁都强了?.这说的就是我这种人。这则寓言,意在批评那些骄傲自满的人。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逍遥游”和“齐物论”是两个核心.对于“逍遥游”,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开始进行了分析.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期,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写道: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 - 57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夫古今谋国之臣夥矣,其雍容暇豫游刃而成功者有之,在跼蹐失度因而颠踬者实繁有徒,其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乎?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矣.其始也平发夷捻,所至有功,则杯水芥舟之谓也;及其登坛□理国交,着着失败,贻羞至于无已者何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孟子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群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浅薄者流,亦知省哉。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至“水浅而舟大也”,是《庄子·逍遥游》的原文,意思是:积水如果不深厚,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在厅堂的低洼地方倒一杯水,它只能负载草芥那么大的船,这时如果放上一个杯子,杯子就会被胶住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的缘故.。这段话包含着很深的哲理。它说明,一切事情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浅水负载不了大船,这就是规律;离开这个规律,在浅水里去行大船,那船就要搁浅,就要被胶住。一切事情都离不开条件,这在哲学里叫做“有待”。毛泽东读《逍遥游》是领会了其中的真理的。“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说明毛泽东已经被《逍遥游》中的真理所折服了.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都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事物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这其中反映着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必然就是规律,掌握了必然的规律,才能获得自由;离开掌握必然规律去追求自由,是根本办不到的.这就像大船离不开大水、鲲鱼离不开大海、大鹏离不开大风一样。毛泽东在《讲堂录》中提到的合肥李氏,即近代的李鸿章.他“平发夷捻”(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义)很成功,是因为杯水负载了小舟,合乎了事物的规律;后来,他处理国家大的政务却“着着失败”,是因为浅水负载了大舟,违反了事物的规律.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规律.他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毛泽东著作选读》,第845页.这里提出的不断总结经验,目的就是要发现必然的规律,以便掌握了必然规律再去改造现实。庄子的另一个核心哲学思想“齐物论”,把世上的是非、善恶、物我、生死等,都看成是一样的,都看成无差别的.既然是一样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去区别什么是非,去区别什么善恶;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必要去为生而高兴,去为死而悲痛。据《庄子·至乐》记载,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并没有痛苦,而是敲着盆子唱起歌来(“鼓盆而歌”)。毛泽东就着庄子的“齐生死”思想,阐发了事物变化的辩证法.19xx年,毛泽东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时说:“如果现在孔夫子还在那还了得,地 - 58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球就住不下,死了人应该开庆祝会,庆祝辩证法的胜利.庄子老婆死了,不是鼓盆而歌吗?发生,发展,消灭.一个消灭一个.”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就是物质的变化和物质不灭的定律.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语》中,引用了庄子“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庄子·人间世》)的话,因其中揭示了事物变化由小到大的规律。在哲学上,庄子还看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19xx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到日本哲学家板田昌一的基本粒子观,毛泽东赞赏板田昌一的基本粒子并不是最后的不可分的粒子的观点.谈到凡事都可分的观点时,毛泽东肯定了庄子的万物永远可分的观念。毛泽东说:“列宁说过,凡事都可分.举原子为例,不但原子可分,电子也可分.可是从前认为原子不可分.原子核分裂,这门科学还很年轻.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把原子核分裂了.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介子、反介子,这是重的,还有轻的.至于电子同原子核可以分开,那早就发现了.电线传电,就利用了铜、铝的外层电子的分离.电离层,在地球上空几百公里,那里电子同原子核也分离了.电子本身到现在还没有分离,总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不信,就试试看.如果有竭,就没有科学了”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102-103页。“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庄子·天下》中的话,意思是一尺之棰永远可分.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真理。《庄子·天下》还提出一个“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命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意思是飞鸟的影子是不动的。毛泽东则看到了其中包含着的动与静的辩证法.他《在中国共 产 党第八次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看电影,银幕上那些人净是那么活动,但是拿电影拷贝一看,每一小片都是不动的.《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从毛泽东对庄子思想哲学的评析来看,庄子的哲学是含有辩证法因素的.这正是毛泽东推崇《庄子》一书,爱引用其典故的原因。

北师大在职博士班学员 李保增

2012-12-30 广州

- 59 -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

- 60 -

更多相关推荐:
庄子读后感-笑看生死

笑看人生——读《庄子》有感最初听说庄子,是来自于那首“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只觉得诗句好美,关于诗中人,却还不曾有什么认识。后来渐渐长大,从最初的《逍遥游》到后来的去读《庄子》,不敢说能够了解圣人心…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

《庄子》读后感

品读庄子略显消极的人生观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庄子一书虽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可思想广度绝非字数能比汉书艺文志有载庄子五十二篇宋代起又有人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而著更让庄子一书众说云云不过总的来说大部分...

《庄子》读后感

专业管理科学1001学号2501100119姓名许媛媛庄子读后感犹记得我是在高中的时候才对庄子有了初步的了解是因为我们课本上节选了庄子的逍遥游作为我们那时的课堂学习任务直到那时我才初次接触到了庄子后来又渐渐地许...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书报告1庄子其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是既充满着诗意的感性文字闪耀着文采精华又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有趣最有灵性的莫过于庄子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者的著作总集汉书艺...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摘要寿而不悦夭而不悲天与人不相胜也哀莫大于心死而身体亦次之关键词无为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正文庄子姓庄名周是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始人之一说道庄子让人不禁想到庄子一书它较为系统的记...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读后感一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至于北海望洋向若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尚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面对人或事都应该本着谦逊的态度狂妄自大骄傲自满是人性劣根的...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13化工卓越班伦振安第一次读到的庄子作品是逍遥游读完之后我就被庄子那超出寻常的想像力深深地折服了在庄子的笔下身长千里的鲲之大一变而为鹏大鹏展翅其羽翼遮天蔽日奋起南飞击水三千扶摇九万里直冲云霄这遨游天际...

读庄子的国学感想

读庄子的国学感想人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认知这个世界究竟在多大的层面上认知这个世界限定的范畴而阅读庄子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逍遥的限定在道家思想中道是用来说明世界根源依据的总体性范畴但这种思想在当时一点也不被看好古代中...

读《庄子_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感

冷与热读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感记得哪位名家说过儒家是粮食道家是药许多积极入世渴望一展平生抱负救国济世却又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古代士子便回头于道家中寻找慰藉因此儒家的君子理想与庄子隐逸型的人格共同构建了中国传...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庄子全书一方面斥责仁义与圣贤另一面要求人们弃置聪明与智巧这两方面合并起来就是全书治世的总方针通过读庄子使自己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什么叫调和自然的分际呢对的也就像不对的正确的也就像不正确的对的假如果...

读《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感

读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感我确定我的眼睛是湿润的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油然而生庄子以高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他决不能容忍自己与他人同流合污深知官场黑暗居于庙堂之上定会受人排挤于是宁愿曳尾于涂中人心险恶还不如化作...

庄子读后感(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