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而篇.有子曰》

时间:2024.5.4

读《论语.学而篇.有子曰》

一,原文:

有子曰:“礼子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甴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二,原文大意之我见:

有子说:礼仪之功用,以和为贵重。前王治国道,此法最可用,解决大小事,如火化冰凌。有所行不通,必悖礼功用。不用礼约束,当然行不通。

三读后感:

所谓礼仪,行为规范,一举一动,需要照办。人无礼貌,称之野蛮,超越礼度,那亦危险。举出下例,说明此点:我和朋友,相别久远,前去拜访,帯礼会面——传统礼仪,不能违反,礼尚往来,华人习惯。若怀歹心,送礼官员,贿赂领导,越礼内涵。超礼过甚,王法触犯,构成犯罪,理应惩办。

由此可见,礼仪有度——胸怀善意,互赠礼物,增进友谊,友好相处;歹意满胸,礼裹炮弹,我获实利,将人打翻。

礼仪重要,要掌好度,千万莫要,超越礼度!


第二篇:论语(学而篇)阅读题


《论语》(学而篇)阅读练习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③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 (《论语·学而第一》)

【注】 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指男子。②说:通“悦”。 ③乐:快乐。④愠:怨恨,生气。⑤君子:指有道德的人,有时也指有地位的人。

(1)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 愠”。

B.反映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的主张。

C.“有朋自远方来”之所以“乐”,是因为会友既有益于切磋学问,又有益于健康。

D.孔子认为,君子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小人学习是为了显示自己,因此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几段都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第一》)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论语 学而》(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有了孝悌,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1

2.如何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的含义。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⑴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有子认为孝弟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致力于这个根本。这样,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曾子特别强调了修养的自觉性,这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办事尽力、诚实不欺,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D.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2)以上选段可以看出孔子( ) 的政治主张,如果统治者能这样做,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他转;同时,他认为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孔子认为出仕诚然是“为政”,但( ) 也是“为政”的一种形式。(2分)

2

(3)曾子强调了不断( ) 的能力和习惯。(1分)就反省的内容而言,曾子强调的“( )”、“( )”、“( )”,(用原文词语填空,1分)这也是《论语》一书中最关键的三个字。

(4)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3分)

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不应以辞色取悦他人。

B.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C.儒家认为要做到“孝、忠、信”首先要有才能,对人和颜悦色,容易使人亲近。

D.儒家认为虽然满口“孝”、“忠”、“信”,却不去做,也不算是有道德修养的人。

(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含义是什么?

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

【注】 ①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②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七、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主要阐述言与行的关系,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

B.孔子认为朽木不可雕,责备宰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见孔子认为宰予就是一块朽木。

C.孔子认为粪土一样的墙壁,已经没有必要再污损了,干脆听之任之,无须指责。

D.曾子与宰予形成鲜明对比,孔子更欣赏曾子那样的人。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的?

八、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材料二: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⑴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⑵材料二中所讲的是 和 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什么道理? (2分)

九、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1)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

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C. “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D. 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

2.上面语段谈的是治国原则,请你说说在下面这段话里,孔子又对执政者提出了什么要求,跟上面语段相同的地方在哪里?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曰:?无倦。?

十、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1)下列各项中,对下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首先要求弟子们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4

B.孔子认为,应该先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再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C.从孔子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孝悌”放在首位,它是做人的根本,是“爱众”、“亲仁”的基础。

D.孔子这段话中的“学”是广义的“学”,不是狭义的读书、研究,跟“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不一样,这充分体现了孔子一贯的教育思想。

(2)孔子的弟子子夏还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其中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不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一、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二、孔子以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十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①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②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2)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解析】 (1)注意“者”“知和而和”“以”“节”等。

(2)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的主张分析作答。

十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5 ①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对上面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

十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①之不逮②也。?(《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注]①躬:身。②逮: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不该追求饮食起居等物质生活,而应当把重心放在做事,放在道德修养上。

B.古人不轻易说话,因为他们认为言出必行,言行不一致是可耻的。

C.少说话多做事,尽管显得木讷,但谨慎处事也是相当可取的。

6

D.孔子认为为人处事要像古人一样,做事敏捷,言谈谨慎。

(2)请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言行一致”的看法。

十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认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C.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而且能保持骨气,富贵而且能不骄横的人,持反对态度。

D.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贫富”的理解。(3分)

十七、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②,如琢如磨。’其③斯之谓与??子曰:?赐④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⑤往知来者。?

[注]①谄:巴结,奉承。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③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④赐:子贡的名。⑤诸:之于。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著名歌手麦当娜为艾滋病患者呐喊就是“富而好礼”精神境界的体现。

B.孔子觉得应该和子贡谈论《诗经》,因为他不能真正理解 “贫而乐,富而好礼”。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文段中的意思是无论做学问还是修养自己都要精益求精。

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孔子就是 “贫而乐”的代表。

(2)请简要说明你对“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解。(3分)

十八、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①,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注]①贫而乐:有的版本作“贫而乐道”。

7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子贡认为处在贫困的地位应做到不谄媚富贵之人,而处在富贵地位的不应骄横对待他人,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守住本心。

B.孔子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子贡的看法终究不能忘怀自己的贫富处境,不如忘贫而快乐,富贵而好礼的境界来得更高,更难能可贵。

C在孔子看来,贫困并不可悲,富贵并不可喜,关键在于一个人不应失去礼乐。

D.一个人的富贵自有本身的付出,孔子并不否定富贵。但他认为如果以不义的手段获取的富贵,生命就失去了意义,富贵就无价值份量。

(2)谈谈你对“乐亦在其中”的理解体会。(3分)

十九、阅读《论语》中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4.(1)子贡引用《诗经》的话来说明什么?(2分)

(2)在这两章中,孔子对子贡、子夏两位学生都进行了表扬,为什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简要分析。(2分)

二十、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含意一样吗?你认为哪句更有现实意义? 二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⑴《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是什么?(2分)

⑵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用意又是什么?(2分)

8

更多相关推荐:
《论语》学而篇一则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一则读后感我趁着周六周日的功夫读了一下论语的学而篇这一篇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的第十四则原文是这样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

《论语》今读——学而篇第一

论语今读学而篇第一作者天机无极老祖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杨伯峻先生的译文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

论语前四篇读后感

论语中的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我们...

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

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原文...

读《论语.学而篇》之8

读论语学而篇之820xx年08月16日1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2原文大意之我见夫子说君子不稳重那就无尊严不稳所学知脑中印象浅君子讲忠信忠诚守诺言君子所交友总比己卓然有过大胆改...

校本教案论语_学而篇第一

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原文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2背诵本节内容教...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1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第一章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b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jn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xio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论语》读后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论语读后感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

《论语》读后感

敬承论语开启人生一代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在晚年口述中曾说道做一个人的生活应该是走儒家的路结合钱穆先生论语新解阅读论语之后才始悟得宇宙玄机真理自在这部儒家经典中书中所蕴含的大气与担当点亮了无数儒家知识分子的信仰之灯...

《论语》读后感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相信大家看了这个标题已经知道我要写的是什么书了吧没错正是孔子的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