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4.2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全书可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三分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真实的历史情况为基础,全书的主要背景、事件与史书《三国志》基本吻合,不过虽然它取材于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作者对史实加以虚构,又融洽的结合了当时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且去劣存优,再将各种事件合理的写了出来。不难看出,作者还是在用一段故事说着两代之事,古今兼顾,讽古说今,把这种艺术手法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它既写出了三国时期真实的历史情况,又反映了明朝初期的社会风气与面貌,实际上更是在推崇三国时期人人敬仰的仁义礼智信忠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处在的时代事事腐败的不满,广泛地批评了当时极为不和谐的社会。

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民间其实已有着大量关于三国的故事,中国戏曲界有句老话:“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是三国。”可见三国故事流传之广、之多,宋时甚至已有专门说三分的艺人,街头巷尾,人人传诵。三国故事被民间艺人说的栩栩如生,也就慢慢地在人们之间形成了初始的故事规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其实同样早已确定,作者加以修饰之后,将三国人物的个性和特点通过各种事件、细节很好地刻画了出来,正是这造就了这部塑造人物颇为精彩的中国古典小说,让它所写的人物能给人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千姿百态,各个的形象都非常之鲜明,这部书写人之多也是其他同类小说所比不上的,书中不仅有命运大起大落、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还有布满全书角角落落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既衬托了小说的中心人物,又将故事的中心思想往前更推进了一步,如与粮官王厚借头表现了曹操之阴险狡诈、老谋深算;司徒王朗被骂死在阵前表现了孔明之口齿伶俐、机智惊人。不过这些小人物最后还只是为那些主要人物做铺垫的,所以总不容易被读者记住,但这种描写往往令人更易读懂人物的性格与特点,毕竟越重要的人物才越是本书的中心,这也是毋庸臵疑的。而在《三国演义》描写的众多人物中,曹操、诸葛亮、关羽三人的形象是深深印刻在读者的心中,时时充斥在读者的脑海中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诸葛亮、关羽三人分别被称为奸绝、智绝、义绝,可谓是《三国演义》中个性最鲜明的人物了。不过对这三人的评价是建立在尊刘抑曹、汉为正统的历史格局上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奸绝、智绝、义绝的说法。《三国演义》是以朝代兴废,就是开头所点出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故事的线索展开了一番历史演义,这一线索贯穿着全书上下。从黄巾起事到司马炎一统天下,事事都与这有关,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当然也离不开这主体,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三人就在这天下的分分合合中展现着自己独有的风采。

在乱世之中,独自一人是不可能干出一番伟业的,于是便有了家喻户晓的桃园三结义。所谓“结义”肯定离不开义,刘关张三人皆重义气,关羽在这方面体现出的义极不一般,而且在义之上他还有更重要的忠。关羽的忠与义每时每刻都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他千里走单骑是忠义,华容道释曹更是忠义,只不过关羽表现忠与义的方法稍不同于他人罢了,但他的忠义之心绝不逊色于任何人。关羽在下邳城受困时,他本欲为义而死,但为了保护大哥刘备的老小,他又不得不投降曹操,不过关羽是宁死也不屈服于敌人的,他只不过是暂时的投降,于是便和曹操立下了三条约定,这种有附带条件的投降,不仅没有违背道德原则,反而是那些无情无义之人做不到的,所以这也是关羽的情义所在。关羽降曹之后,希望回到刘备身边的心情丝毫没有改变,从他拒绝曹操给他的赏赐以及得到赤兔马之后的说的话可以看出这一点。后来,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之后,的确正如他之前说的“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

里,便当辞去。”就有了流芳万古的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可见关羽是一个绝不负人的人,这与曹操的“宁愿我负天下人,莫令天下人负我”是迥然不同的。关羽之所以能“侯而王,王而圣,圣而帝,帝而天”,我想正是因为如此。

作者在《三国演义》中不仅塑造了关公等正面人物,同时还有被称为贼的反面人物,曹操就是代表。曹操是一个有着远大目标的人,这一点从他幼时就已经看得出来了,而且他小时候也已负有心机,例如诈病骗叔父等故事都说明了这点。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并非完全等同于历史上的曹操,曹操这个人物在千年岁月之中被人们不断的丑化了,以至于人们只要一提起曹操便会想到奸雄的形象。实际上,说曹操“奸”是很牵强的,曹操既没有残贤害善,更没有谋权篡位,篡炎刘之事都是他的儿子——曹丕所为。曹操倒是一心为炎刘,灭了袁术,震慑天下,而且他还在政治等方面有着非凡的才能。说曹操“雄”,这较“奸”来说更贴切了一些,他的确是“乱世之雄”,他深知要想在纷纷乱世中生存并称霸天下,必得有权有势,他就把握住了时机,“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乱世里最先站稳了脚跟。

曹操不但自身才能不一般,而且对自己的继承人要求也很严格。曹操曾说自己愿是周文王,意思就是想让自己的子孙当皇帝,他为后来的魏国皇帝——也就是他的儿子曹丕打下了建国的基础,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曹操的子孙都各有才能,其中曹操最喜爱曹丕与曹植,原本曹操是想立曹植为太子的,但贾诩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点醒了曹操,令他将魏王位传与各方面才能都过于他人的曹丕。若王位传给了曹植,也许魏国之主就成了第二个扶不起的阿斗了。总而言之,曹操此举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蜀国后期则因为后主的无能,导致朝政荒废,但它依然能够在三分中占得一席位,得归功于诸葛亮,若不是他扶持后主,管理国家,无论大小事宜都管理的井井有条,蜀国恐怕早就自生自灭了。有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就是诸葛亮的一辈子,也是他“隆中对”的主要内容。从初出茅庐开始,诸葛亮便一心依刘备,他还多次说:“臣受先帝知遇之恩,……竭力尽忠,为陛下克复中原,重兴汉室:臣之愿也。”之类的话,足以反映诸葛亮之忠诚。可要想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单单有忠诚是不够的,诸葛亮则正可谓是一个全才。他有一副铁齿铜牙,《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唇枪舌剑的画面也不少,“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虽然被部分人看作“耍嘴皮子”的功夫,但是这的确在一定的情况下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诸葛亮行军打仗更是一绝:或进或退,或动或静,时快时慢,神出鬼没;攻城拔寨虽不是百战百胜,但也是十拿九稳,使敌节节败退;令仲达公瑾皆自叹不如。《三国演义》与诸葛亮有关的战争有很多,其中“六出祁山”时发生的战争尤为精彩,丝毫无愧于“智绝”之称。只可惜天不眷诸葛,上方谷一场大雨浇灭了熊熊大火,同时也浇灭了孔明的生命之火,司马父子反而逃过一劫,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五丈原前一夜秋风,结束了一代英才、蜀国的擎天之柱诸葛孔明的一生。


第二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书评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班级:11级专一

姓名:李威

学号:201112220117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三国演义中说起最奸诈的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曹操,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当之无愧。他的名言,您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是深入人心。当时全国14个州:幽州,并州,冀州,兖州,豫州,徐州,青州,雍州,凉州,荆州,扬州,交州,益州,司隶(司州,就是首

都)。曹操占10个。他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曹操说:假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够狠,败走华容道时,道路泥泞马不能过,他立刻下令以伤病士卒填坑,完全无视生命.除了自己,估计他谁都不真正信任,古代帝王称孤道寡,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他够勇,基本都是亲自率兵,偷袭乌巢时,亲自带少量精锐打袁绍旗号偷袭后部,这相当危险,一旦露馅必死无疑,做大事儿不惜身……

作为曹操的敌人是悲哀的,而他在有生之年却很遗憾,没用达到统一。应运而生的对手刘备,刘玄德可以说是他宿敌。当年青梅煮酒,他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但他并不向他说的那样,意识到了刘备的威胁,他这么说完全是迫于即将和袁绍展开的决战二进行的拉拢人才行为。

刘备,从一个卖履织席的小贩到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真正的一代枭雄,他的奸诈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真正做到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某江山社稷于而不留痕迹。

他是三国之中逃跑第一人。动不动将兄弟,讲师,家眷置之不顾,三十六计选上计。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他的确跟他的先祖刘邦有的一拼。当初项羽为了威胁刘邦投降声称要煮了刘邦之父,刘邦回答:“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

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刘备的愚民政策很强大,可以跟金家媲美,同样的事,他和别人做能达到不同的效果。举个例子,董卓迫于联军压力,火烧洛阳带百姓迁移,得到了凶残暴戾的恶名;刘备迫于曹操的压力,火烧新野带百姓迁移,得到爱民如子的美名。这和后来诸葛亮出祁山,掠夺富户入川目的是一样的,在他们眼里老百姓是生产力,是士兵的来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刘备对自己的亲人都可以做到弃车保帅,何况……说到这不得不说说益州原本的主人,刘备的同宗刘璋。在他和刘备对弈的最后阶段,他有一战之力可他却选择了放弃,他说“吾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他让百姓免于战火,可是后世却没人说他仁,对他的评价都是懦弱。益州到了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刘备手中,穷兵黩武,没几年就成了全国最穷的州郡,这真是讽刺啊。

然而刘备这样的一代奸雄,最终还是败了,甚至将命都丢到了白帝城。 夷陵之战。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举倾国之兵与孙权决战。为关羽报仇刘备是这样的人么,很明显不是,他在关羽死后不报仇,偏偏在曹丕称帝,加封孙权九西锡之际,一切不言而喻.都知道当时的势力格局是魏>吴>蜀,吴蜀不

论谁胜,笑到最后的都是魏国。这跟华容道关羽放曹操的原因是一样的,曹操灭亡,孙权势力强于刘备,那么孙权就笑到最后了。刘备可以做的只有等,等什么呢?等到路中对中所说的"待天下有变"(诸如司马懿反魏之类的事发

生)。孙权没用确定刘备的意图,因此他无论如何不敢和刘备进行大规模的决战。三国演义中将刘备的失败归咎于连营700里,这是曹丕说刘备的,曹丕差刘备远了,根本没资格说刘备。三国志-陆逊传中,舍船就步暴漏了刘备的目的,都知道赤壁之战的主战场是在水上,刘备如果真的不顾曹魏,要跟孙权拼个两败俱伤,那么就不可能舍船。孙权知道即使再次将荆州全部拿回,刘备也得乖乖和他联合抗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刘备毕竟老了,再强大的枭雄也抵不过蹉跎岁月。他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亡于白帝城。都知道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富翁辛苦了一辈子,终于衣锦还乡,过上了每天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的生活,可是他却发现一个贫穷的渔夫过得正是他此时的生活……这是正常的版本,然而历史是残酷的,故事并没有完,富翁嫉妒渔夫,于是他在渔夫身边不远处丢下一袋金币,渔夫果然发现了那袋金币,高兴得难以置信,他停下钓鱼晒太阳,赶紧藏好了这一袋金币,他兴奋得一夜未眠,开始构思今后的人生,他要用这带钱,购房娶妻,办置产业……第二天他赶紧去取钱,可是找遍全家也找不到,是富翁派人偷走了那袋钱,你说渔夫会怎么样呢?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

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更多相关推荐: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何润民这几天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看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那时的皇帝软弱无能朝政由外戚与宦官把持这些官兵只知道争夺权力根本不顾老百姓的生死因此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河北巨鹿...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许多名著吧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读过许多书其中三国演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国演义是我国明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所写这本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齐名成为男孩子最...

读三国演义感想

读三国演义感想1在这个暑假期间我读了三国演义昆虫记红楼梦等课外读物其中我最爱读三国演义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在今年的暑假中我阅读了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真是大有收获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三国演义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讲述了魏国蜀国吴国在乱世中创立了国家又相互混战的一些精彩的故事刘备三...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诸葛亮暑假期间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其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我先介绍一下诸葛亮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罗贯中读后感拂过衣袖的书卷夹杂着些浓墨气息眼眸中的晶莹映过那一幕又一幕的画面是滚滚浓烟卷起粒粒沙尘马蹄下不止息的怒吼挥剑后潇洒的转身轻刀曼舞血染白帘又一仗惊心动魄又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

三国演义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深受启发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三国演义写的是从汉末到...

《三国演义》读后感论文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三国演义读后感一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

《荷马史诗》读后感,读《三国演义》有感

荷马史诗读后感荷马史诗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