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4.4.20

关于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养老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此次平山县南街村调研情况,得出如下数据及存在问题:

(一) 老年人身体状况及医疗情况

1. 在访问调查的老人中有93.9%的老人认为自身健康,能够自理,6.1%的老人部分或不能自理。其中经常体检(一年一次以上)的老人占三分之一,而其余的老人很少或从未体检。

2. 在医疗保障方面,80.3%的老人参加了新农合,12.1%的老人选择了商业保险或其他医疗保障,但仍存在7.5%的老人没有选择任何医疗保障。

3. 在就医的问题上,98.5%的老人选择“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家吃药”,而

1.5%的老人生病立即就医。不就医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过高和手续繁琐。

(二) 农村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1. 在访问的老人中,87.9%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入院养老及居住社区养老占6%左右。老人大部分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相当多的老人单独居住,而他们感情与生活上和子女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 半数老人希望可有子女照顾日常生活,另有很大比重的老人能够自己料理,请家政保姆及住养老院者只占很少比例。

有以上数据分析,农村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养老为补充养老形式。

(三) 关于农村养老院的情况

农村中只有很少的养老院,而且有部分老人并不知晓养老院的具体位置。此外,养老院的环境较差与收费超出部分老人所能承受的费用,是老人不愿进入养老院的原因是之一。

另外,有部分老人不愿去养老院是因为担心周围邻居的评论,担心邻居认为子女不孝。

(四) 农村老人的生活情况

农村老人,21.2%左右老人有退休工资或养老金,36.3%老人靠子女提供和生活费用,10%左右老人办有养老保险,20%左右只依靠务农获得生活费用。目前,多数老人的工作是帮子女带孩子,另外,务农、家务、个体经商的老人也占一定比例。 绝大部分老人不担心子女不会履行赡养义务,一部分老人担心没钱治病及年老孤独寂寞。在“子女不孝,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假设下,多数老人会向村委会或组织反应,让其出面说服教育,而少数老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谋生路。

生活中,老人经常倾诉的对象是老伴、子女及周围的邻居亲友,也不乏老人会向孙子女和村干部倾诉心声。老人的娱乐活动多为打牌、麻将、下棋以及跳老年健身操,几乎所有老人都会选择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

总体看来,该村多数老年人很少有孤独感,也有个别老人认为自己孤独寂寞。

(五) 老年人对国家养老政策的了解

只有略微超过三分之一的老人对国家养老政策有所了解,很多老人并不清楚国家的养老政策。

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虽然农村养老事业得到一定发展,但农村老人绝大多数还停留在

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阶段。

(2) 对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社会福利落实力度不够,并不能使所有

的老人生活受到保障。

(3) 社会养老体系不够完善,养老院环境差及宣传力度不够,让很多

老人放弃去养老院养老。

在农村养老情况的调查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孝老爱青”模范——李志凤,她的孝老事迹也体现完善农村养老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加大对青少年的教育。

由此次调查可以得出中国农村以家庭养老最为普遍。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难以安度晚;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当然,现代社会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很多挑战

(一)由于计划生育的贯彻,使得老年人子女减少,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子女的养老压力增大,社会负担加重,使得养老问题日益尖锐。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这就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相分离的态势,而且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象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这是传统家庭养老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种变革。导致这种变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两个因素在农村正在逐渐突出:第一,两代人的居住偏好。喜欢分开过,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时尚,也可以说是人的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有

其他组织,对我国多个省市的一项调查表明,2/3的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在老人那一端,也有个图清静、少麻烦的想法。第二,家庭人口外流或外迁因素。子女不在身边,在外地学习或工作,条件不成熟,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显然,作为家庭养老,无论是传统模式抑或现代模式,有二个基本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二是自身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在农村,传统孝道观念的淡薄和老人自身经济实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也决定了养老社会化在农村存在的空间正在形成。

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选择及立法的价值取向

根据当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模式、社会化服务状况以及养老的实际情况,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中的主要养老方式,只不过这种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于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可以这样说,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切不可以偏概全,随意放弃对家庭养老的研究和规范,更不可武断地认为社会养老保险能够完全替代家庭养老。

之所以说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同居一室,家庭成员更便于照顾老人,无需由专人脱离生产而专职对老人进行看管,既不影响生产,又不影响养老。第二,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由于诸多的原因,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全面推广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家庭养老这种古老的养老方式不能随便地减弱或放弃。第三,家庭服务业不甚发达。即使人人都参加了社会养老,年老时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但由于农村家庭服务业刚刚起步,从事家庭服务的人员十分有限,因而,如果没有家庭这个养老载体,老人们即使手中握着钱也仍然无法安度晚年。第四,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对老人养老载体选择的影响。传统的“子孙满堂”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年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家庭的依赖性、对子孙理解的渴望会进一步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拿到保险金的老人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人而与他人生活在一起吗?很显然,家庭永远都是最理想的养老载体。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观念更新以及人口的流动对家庭养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单靠原有的道德、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进行规范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将家庭养老放在重要的位置。

养老的载体与养老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家庭愿意承担养老责任,但没有物质上的支持,老年人的生活仍然无法得到保障;或者相反,老年人仅有资金上的保证,但无人对其进行照顾,其生活也是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在巩固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前提下,必须在农村强制推广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建立防患意识,在其年轻力壮、创造力最强时,能有少部分的储蓄,以备年老、多病没有生活能力时所用。

鉴于上述分析,

我国农村养老立法的价值目标应该定位于: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第二篇:我市农村养老调研报告


我市农村养老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 加大构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力度

农工党有色支部调研组

(20xx年12月13日)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应看到的另一个事实是, 长期以来,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始终处于零散、救济的状态,农民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同等程度的生活风险。特别是非农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大大提高。因此,重视并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1、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非常突出。我国已跨入了老龄社会的行列。据市有关部门统计,我市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1.6%,其中近50%为农业人口。城镇老人每月能够领取养老金,农村老人将如何安度晚年?在农村,大多数老年农民的现状是既无积蓄,也无保障,经济来源和生活照顾主要依靠子女。

2、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家庭保障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35岁以下的夫妇一般只有1—2个子女。且子女教育等家庭支出费用上涨,家庭养老能力非常有限。

3、农民生产与生活风险加大。第一,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狭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收益难保基本生活。第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上升,非农产业在农村已占有重要地位,直接面对市场经济冲击。第三、大量外出打工青年农民不能够参加当地社会保障,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都要相继返回农村,直接面临今后养老问题。第四、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乡界限逐渐模糊,农民市场风险也与日俱增。

二、开展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建议 :

中共铜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对统筹我市城乡发展作了全面的部署。农村大病统筹覆盖了全市农村,被征地农民有了基本养老保障,对农村计划生育户开展了奖励制度,农村孤寡老人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这些工作对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覆盖面需要扩大,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此,我们建议在“十一五”规划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筹措社会保障资金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表明,如果有了政府的资金支撑,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就比较顺利,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就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的资

金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就会遇到障碍和困难,发展缓慢,甚至流产。例如,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由于有政府基本的财政支持,因而发展得比较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也由于政府兑现了自己的财政责任,目前进展非常顺利。而上个世纪90年代初启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改革就由于政府资金未予介入,因而步履维艰,不久就陷于停顿。政府固然可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鼓励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能够按一定比例缴费,但就农村现实情况而言,大部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缴费能力比较有限,因此,政府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就变得非常关键和重要。

调整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我国农村开发式扶贫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由于目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与分布已经明显缩小,扶贫工作的组织和投资效率也就明显降低,国家每年投入巨额扶贫资金而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受益十分微薄。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后,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方向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转向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增加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二)用活土地政策,建立和完善实物换保障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1、从土地流转中筹集资金。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是大势所趋。依法转让土地的农民可以以自己所承包地的一定转让费作为养老保险金,由新承包户在上缴土地承包费中扣除。

2、由政府征用农村集体连片的荒地进行开发,将稀缺的土地资源用来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手段。

3、进一步完善制度,鼓励和引导被依法征地的农民都能够参加

基本养老保险,彻底消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建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传统的救济方式一般不规范、不统一,实施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救济方式以临时救济为主,定期救济以集体救济为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则是以科学的方法合理确定保障线标准,使得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民都能够理所当然地获得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它避免了过去有钱多救助、无钱少救助的人为随意性,扩大了保障对象的覆盖面,提高了保障标准。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我省马鞍山市已在7个乡镇24万农民中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

(四)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工业反哺农业的产物。我市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建立规范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逐渐成熟。在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方案时,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分类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可先从乡镇企业职工、个体经营者、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等职业阶层开始,取得经验后再普遍推行。在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上,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在我市基本建立起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无后顾之忧,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中把“统筹城乡发展”置于最优先的位置,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逐步纠正乃至最终消除城乡二元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尚不可能完全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的统一,便是在将来这种完全统一的模式也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但在一定意义上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衔接与整合缩小城乡差距是完全有可能的。

更多相关推荐: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1关于养老市场未来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截止到20xx年底我国有2亿老人潜在1万亿养老服务消费4万亿的养老产业规模等等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也会陆续落实同时营利性养老机构预计明年内会有实质性政策突...

养老调研报告(提交)

关于提高我市老龄服务事业水平的对策研究课题组养老问题是基本民生问题之一也是社会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20xx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并提出要...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

1、关于养老市场:未来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有2亿老人,潜在1万亿养老服务消费,4万亿的养老产业规模等等,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也会陆续落实,同时,营利性养老机构预计明年内会有实质性政…

关于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毛泽东思想第六形成小组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班级信息科学技术师范组员马嘉调查报告02班宁亚敏濮传奇朱碧芳朱彩虹沙正强张霞李萍善刘彤彤目录一调查背景二调查特点三组织单位四调查对象五调查地点...

养老(养生)产业调研报告

养老养生产业调研报告企划招商部20xx1目录前言5第一章养老养生产业现状分析6一养老养生定义6二目前世界与我国此产业的市场现状与差距7三发展中遇到的机遇优势及问题12第二章现有国内外主流养老养生模式与案例分析1...

关于养老服务的调查报告

关于养老服务的调查报告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我国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然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我国对老龄工作…

居家养老调研报告

镇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是挺多的其中主要的一种是老年化这个是我们该去关注的一个问题19xx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

家乡养老现状调查报告

家乡养老现状调查摘要20xx年8月23日到27日我对淄博市和莱芜市交界处的五个自然村的部分老年人以入户和随机调查的形式进行了老年人生活现状等相关问题的调查我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状况与子女关系情况活动情况...

关于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时间20xx0811来源四川人大网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三友集团董事长总裁郝士权内容提要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深度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快但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明显滞后规模较小...

关于社会化养老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社会化养老工作调研报告社会事业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化养老工作坚持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着力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积极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良好社...

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修改版)

情系夕阳转型发展关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和探索芜湖市发改委谷先斌谭秉禹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与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更为关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指出基本养老服务是十...

以房养老调研报告

爱调研小组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调研实践报告爱调研小组第一章调研方案介绍11调研目的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在国外以房养老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养老保险模式国外的这种先进的养老保险模式值得...

养老调研报告(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