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时间:2024.4.5

江阴、嘉兴两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情况调研报告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20xx年5月20-22日,吴劲松副主任带领有关处室赴江苏省江阴市、浙江省嘉兴市开展调研。调研组先后与江阴市、嘉兴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考察了江阴市新桥镇和平湖市新仓镇,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江阴、嘉兴两市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成效

江阴市和嘉兴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起步较早,规划较细,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目前,两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呈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趋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1、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江阴市上世纪80年代就已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该市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全国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全面推进“村村体育健身工程”,累计建成全民健身工程286个;镇镇都有文化站,村村都有综合服务大院。嘉兴市全面普及15年教育,市级文化活动中心(室)建成率达到105%,构筑了比较完善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成17个省级体育强镇,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全市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达98.5%。

2、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江阴市农村公路里程达1700多公里,全市路网密度达199公里/百平方公里,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所有行政村全部开通了公交车;光缆、有线电视网、供水网100%覆盖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100%覆盖乡镇。嘉兴市农村公路网密度达到155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硬化通村率均达到100%;构筑了从中心城市到副中心城市、城市到镇、镇到村的三级公交网络,公交通达行政村率达到99.79%;城乡一体化供水网覆盖人口62.02%;宽带网100%覆盖自然村,实现“县县电气化”。我们在到新桥镇、新仓镇考察的途中,亲身感受到村的公路均很发达。

3、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江阴市“新农合”制度已全面推广,农民参保率达100%;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2.44%;失地农民保障制度较为完善,被征地农民每人每月最低可获得180元的生活补助。嘉兴市在全国率先推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障“六个统一”制度,即统一筹资标准、统一参保对象、统一起报线、统一封顶线、统一保障水平、统一统筹年度等,目前覆盖率达100%;率先建立了“土地换社保”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20.2万名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均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多层次、广覆盖、保基本、可衔接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99%以上。

4、农村环境整治全面启动。江阴市积极实施农村改水工程、清洁“家河”工程、农村“两全”工程(全面取缔露天粪缸、全面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国家卫生镇全面创建活动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建成了首批全国生态市、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县(区)、全国农村改水普及市、全国农村改厕普及市,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嘉兴市以“五化一配套”为重点(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河道净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配套建设),全面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已完成846个村庄的环境整治,建成131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xx年,嘉兴市启动了“户集、村收、镇(街道)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目前该系统100%覆盖行政村,受益农户在95%以上。同时,加大对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已有8个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40个镇获得“省级生态镇”的称号,获得省级以上生态镇称号的比率达到75%。

5、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江阴市和嘉兴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

步缩小,城乡收入比既低于江苏、浙江2.5:1的共同比例,更低于全国3.33:1的平均比例。20xx年,嘉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63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市民,城乡收入比由20xx年的2.11:1缩小到1.98:1。江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41元,城乡收入比为1.97:1。

二、江阴、嘉兴两市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江阴、嘉兴市顺应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加快推进阶段的发展要求,贯彻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以实施纲要为指导,以专项规划为依据,以多方参与为依托,以财政投入为前提,以“三集中”为抓手,以统筹城乡产业为支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主要做法如下:

1、制定指导性实施纲要,有序推进“六个一体化”。20xx年,嘉兴市制定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任务就是“六个一体化”:即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实施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xx年,城乡一体化工作步入轨道,基本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第二步,到20xx年,初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第三步,到20xx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目前,嘉兴市第一步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嘉兴市20xx年出台了“1+7”方案,即《嘉兴市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和7个推进体系(“六个一体化”推进体系+组织保障体系),重点是通过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民创业政策体制、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土地置换流转机制、健全农村建设长效体制等五项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快实现第二步奋斗目标。江阴市贯彻落实江苏省《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又制定了《江阴市市域空间统筹规划纲要》,明确“两个率先”的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突出“农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目前,江阴市 “第一个率先”的目标已经实现。为了加快实现“第二个率先”,江阴市制定了《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08-20xx年)》和幸福江阴系列行动计划,重点从五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即以民生为本,大力拓展创业就业门路;以民富为纲,多路并举促进持续增收;以民享为先,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以民安为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有序;以民强为重,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编制详细性的专项规划,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嘉兴市在《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着眼全市3915平方公里,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1640”工程,大力发展1个主城区,积极培育壮大6个副中心城区,扶持发展40个新市镇,整合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构筑网络型大城市框架,充分发挥各级城镇对人口、物质、资金、观念、信息等要素的汇聚作用与孵化器功能。同时,嘉兴市还编制了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规划等8个专项规划,着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充分发挥“三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江阴市坚持规划先行,把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按照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先总体、后局部的规划原则,制定了《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江阴市农村规划》等专项规划,把各项建设置于市镇村规划的范畴,全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3、政府、农民和社会多方参与,营造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良好氛围。嘉兴市专门成立了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负责人担任一把手,下设七个推进组,每个组由副市长挂帅,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各部门各负其责,又相互协调。同时要求各县(市、区)成立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突出重点和兼顾面上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对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考核。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嘉兴市一方面加强宣传,

开展参与规划、参与决策、参与筹资、参与建设和参与管理等“五参与”活动,在全市形成了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浓厚氛围,农民主体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千企联村送项目、建设美好新农村”等活动,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力量从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以更大的力度全面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目前,嘉兴市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江阴市推进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向农村延伸,比较典型的是把城管的“触角”伸到农村。目前,江阴15个乡镇、开发区城管中队全部挂牌成立,改变了过去“管城的不管乡,管工的不管农”的领导体制,形成了城市工作、农村工作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4、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江阴、嘉兴两市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速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江阴市每年将工业税收投入到“三农”建设的资金超过5亿元,先后建成了农业高科技组培中心、旅游观光农业园、多种经营种植业基地等。从20xx年开始,江阴市、镇两级财政向民生倾斜,社会事业和富民惠民工程累计投入占到全市财政支出的36%。江阴市财政还拨出专项资金,在城乡同步实施“5年5万”现代农民免费培训工程和“5年1万”免费创业培训计划。20xx年,江阴市预算内安排各类惠民支农资金9.5亿元,占可用资金的15%。嘉兴市不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重点保证农民基本技能的培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公益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2004-20xx年,仅嘉兴市南湖区就完成交通一体化工程投资4.67亿元,供水一体化工程投资0.32亿元,电力信息一体化工程投资4.37亿元。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方面,目前嘉兴市共筹集资金8.11亿元,其中政府投入4.7亿元。

5、推进“三集中”,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江阴市的新桥镇是“三集中”的成功典范,成为全国农村康居示范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一是通过推进工业向园区或开发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经营集约。新桥镇以规划作为工业发展的先导,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工业向园区集聚效应明显。20xx年,新桥镇95家工业企业中已有88家进驻园区,阳光、海澜等规模企业均落户园区,全镇99%以上的产出、利税均来自园区。二是通过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工作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新模式。对于拆迁户,新桥镇除了按照每平方米380元的标准予以补偿外,购置公寓房的每人还有1.05万元的购房补贴,独生子女家庭还会额外有奖。这样,拆迁户到镇上买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一般家庭基本不用掏自己的钱。目前,全镇已有一半以上农民集中在城镇小区。农民向城镇集中后,新桥镇户均占地面积由原先的0.72亩降到0.25亩,平均每户多出近半亩地,全镇可多出3000亩地。三是通过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新桥镇对经营性用地通过公开出让、土地二级市场交易、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等交易模式,实行“阳光操作”,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目前,新桥镇实行规模经营的农田已达10600多亩,占农田总量的82%。

6、探索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夯实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基础。江阴市城区重点发展服务业,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乡镇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以工业为主的“草本经济”,形成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格局;还探索出七种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即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带农、以工富农、以工扶农、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目前,江阴市已有上百家工业企业直接投资兴办农业,总投资超500万元的农业项目达80多个,投资建设的大型农业项目有8个,涌现出了华西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阳光生态农林园、海澜农业园等一批新型现代农业基地。嘉兴市强化一极、突出五区、建设十八园,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一极”即杭州湾嘉兴经济开发区,“五区”即嘉兴中心产业集聚区、临海产业集聚区、临沪产业集聚区、临杭产业集聚区、临苏产业集聚区,“十八园”即皮革、化纤、经编针织、毛衫、丝织、木业、家用纺织品、出口服装、新型元器件、光机电、磁性

材料、合纤、标准件、钮扣服饰、小家电、电子器材、纸制品、丝绸等特色产业园。

三、江阴、嘉兴两市城乡一体化对我们的启示

1、经济是基础。近年来,江阴、嘉兴两市依托雄厚的经济基础,乘势而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初步形成了城乡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了经济基础,真正做到了城乡统筹、科学发展。2003-20xx年,江阴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名中连续五年名列第一,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90.5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90.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3亿元,被评为“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20xx年,嘉兴市实现生产总值1585亿元,财政总收入20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所辖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2位。

2、规划是先导。城乡一体化涉及千头万绪的工作,对于政府来讲,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实施纲要的指导下,编好详细性功能规划,统筹规划每个村、每个点的空间布局,统筹协调每一项工作、每一时段的重点,确保城乡一体化有条不紊地推进。新桥镇不惜1500万元重金,聘请澳大利亚一家规划单位编制全镇的详细功能规划,将全镇划分为3个功能区,即7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7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区和5.3平方公里的商贸居住区。平湖市全面完成了112个村的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每个村庄都推进以村部办公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便民服务店、连锁超市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五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村中心社区建设,目前已建成“五位一体”的村84个,占应建村的75%。

3、转移就业是前提。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农民进入城镇是减少农民的有效途径,其前提是转移就业。从江阴、嘉兴的经验来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强劳动力培训,建立城乡通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民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20xx年,江阴市一产从业人员仅有7.7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11%,城市“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到91.50%;嘉兴市一产从业人员比例为19%,大大低于全国同类指标(20xx年全国一产从业人员比例约为40%左右)。

4、土地流转是关键。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的制约,城镇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农村土地资源存在大量的闲置、浪费,农民是守着宝贵的资源(土地)而受穷。因此,土地流转是关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从江阴和嘉兴的经验来看,通过土地股份制改革、“用土地承包权换社保、用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等办法,加快土地流转,既盘活了土地资源,更带活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整盘棋”。平湖市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中介,按每亩500元的承包费将土地集中,再将农地连片租给大户或企业经营。这样,农民从中获得了更多的收益,都市农业、高效农业、规模经营也因此获得较快发展。新桥镇成功地实施了土地流转及“三集中”,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范。

5、改革创新是动力。二元结构的体制政策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根本性障碍,比如传统的户籍制度阻碍着农民变为市民,这些障碍不消除,城乡一体化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江阴、嘉兴市城乡一体化走在全国的前面,与其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嘉兴市以城乡客运管理模式、就业管理体制、户籍管理体制、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卫生管理体制等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改革创新,逐步破除了二元分割体制的坚冰,使城乡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平湖市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扩权强镇”,将市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尽可能下放到中心镇,对于技术性较强的重要审批项目采取“跟章制”,大大放开了镇级政府的“手脚”,有力地推动了镇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6、基层组织是保障。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决非仅靠几个规划或政策措施就能奏效,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广大基层组织的作用。江阴市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卫生院(室)、文化站等集体性质的公共服务组织一直没有瓦解。目前,江阴市把基层

组织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的重要保证措施来抓,注重强基固本,夯实组织基础,使各类基层组织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比如,江阴市大力实施“堡垒”工程,明确提出村党支部书记必须具备的标准,把那些思想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发展能力强的同志推上了村级领导岗位,大大提升了村级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证了城乡一体化工作落实到位、扎实推进。

四、几点建议

1、抓好试点工作。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延伸和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努力方向。但是,城乡一体化必须有较强的经济作支撑,应在条件好的市县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省推广。20xx年,我省马鞍山和铜陵两市的人均GDP达到41142元,分别高于江苏、浙江省人均水平7453元、4014元;马芜铜平均工业化率为54.9%,分别高于江苏、浙江同类指标4.0和6.4个百分点;马芜铜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

2.6:1、2.5:1和2.9:1,而江苏、浙江的同类指标都是2.5:1。可见,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基本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基础,且这三市要求试点的意愿也比较强烈,因此,建议先在马芜铜及其他经济条件较好的县、中心镇开展试点。

2、先制定好实施纲要和专项规划。各市(包括非试点市)应按照市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全省及全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纲要》及市域详细性功能规划,具体明确每个镇、每个村、每块地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并根据规划对市域内的镇、行政村作必要的区划调整,为城乡一体化打好基础,避免短期盲目投资而造成有限资金的浪费。为了提高规划的质量和效果,省里有必要对各市详细性规划文本作统一要求;马芜铜三市的规划要对接,确保三市的基础设施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类设施共建共享。各市对于重点开发的乡镇和村庄,要加强整治,做好“五位一体”的村庄布局;对于将被撤并的乡镇和村庄要减少甚至停止建设投资,分期分批地引导农民向重点发展的乡镇或农民社区点集中。

3、制定详细的推进方案。各试点市或县、镇要抓紧组建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由党委负责人挂帅,下设若干个推进组,每个组由分管市长负责,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建立分工负责制,确保政策措施逐一分解,落实到位。在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的推动下,抓紧制定和落实具体的推进方案,包括市域行政区划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与环境建设、城乡公共财政的建立、“三集中”推进方案与配套措施、城乡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布局方案、工业反哺农业的措施等,并明确每项工作的责任部门、时限和要求等。对于试点市县,省里应借鉴江浙的经验,给予“土地先占后补,资金先亏后赢,机制先试后改”的政策支持,赋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权,尤其是给予土地试验权。各试点市或县、镇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协调会,了解城乡一体化情况和动态,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试点市要定期向省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上报情况,省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要定期了解试点市情况,协调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

4、抓紧推进落实。城乡一体化涉及到一些敏感性问题如土地,国家目前正在成都、重庆开展试点,预计将在二三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出台统一的政策文件。因此,我省各试点市县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发扬安徽改革创新的精神,抓紧推进,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允许犯错误,及时纠正,最大限度地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增强经济实力,打牢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探索出具有安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之路。

5、坚持以民生为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分享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成果。第一,尊重农民的意愿,决不搞强求。比如,村庄整体拆迁要由村民小组投票决定。第二,妥善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安置、就业等问题,避免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各地在推行“三集中”之前,要精打细算财政账,制定完备的配套措施,切不可在没

有财力支撑下盲目推进,使农民变成城市贫民。第三,各市(包括非试点市)应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保基本、可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民生,惠民利民,激发全体受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避免养懒人,切实做到共建共享。

调研组组长: 吴劲松

调研组成员: 田晓景、吴端阳、宋 华

张 峰、吴子敏

执 笔: 张 峰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区委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关于古里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的调研报告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政协晋城市委员会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和新课题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市政协根据市...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古渡街道办事处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是新形式下推进农村改革、实现率先突破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实现这个目标,着力点在于调整城乡经济发展格局,…

城乡一体化调研提纲

城乡一体化调研提纲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农村改革试验办为贯彻落实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跨越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我市现代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市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市发改委将于近期组织开展一次调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城镇化gt调研报告一工作基本情况一主要工作做法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工作队和北乐村两委班子各屯屯长组成的7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全村4个屯6个村民小组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二是抓宣传教...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这一要求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推动我镇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

(格塘)关于格塘镇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格塘镇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的调研报告第八党代表小组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

“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方式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有了长足发展到20xx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的构成已经是152529319工业居绝对主导地位城市化率达到4176...

苏州城乡一体化调研分析报告一期

苏州城乡一体化调研分析报告一期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高速成长地区全市现辖5个县级市7个区61个镇32个街道办事处1149个行政村803个社区居委会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实现了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的...

城乡一体化可行性报告

东至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可行性报告东至县公路运输管理所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城乡交通运输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满足群众安全便捷经济舒适有序出行的乘车要求为经营业户创造一个和谐顺畅文明的客运...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