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报告

时间:2024.3.31

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指以管理科学,经济学为理论,以信息、计算机为手段,综合利用数据、信息模型,有效的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想用户提供信息的人际交互系统。它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摘自百度百科解释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完整的MIS应包括:决策支持系统(DSS)、工业控制系统(CC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等都离不开Intranet(企业内部网)的应用。

  通过以上解释可以初步得到的信息是,信息系统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企业的发展需要为立足点,通过以计算机为代表性的工具,实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规划。使企业在对近期和远期资源分配上取得科学的合理的分步,助力企业的发展。更简洁的语言表述就是企业通过实施信心系统使资源分配最大化,使企业在单位时间和单位资源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创造最大的价值。

一、为什么出现管理信息系统。

从历史上纵观管理信息的发展,20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众多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了新的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西蒙提出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思想。同时期的维纳发表了控制论,他认为管理是一个过程。1958年,盖尔写到:“管理将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做到较好的控制。”这个时期,计算机开始用于会计工作,出现数据处理一词。
 1970年,Walter T.Kennevan给刚刚出现的管理信息系统一词下了一个定义:“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在这个定义里强调了用信息支持决策,但并没有强调应用模型,没有提到计算机的应用。
 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的管理学教授Gordon B.Davis给了管理信息系统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人-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全面地说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和组成,而且反映了管理信息系统在当时达到的水平。
   

 管理信息系统起初应用于最基础的工作,如打印报表、计算工资、人事管理等,进而发展到企业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单项业务管理,这属于电子数据处理(EDP,Electronic Date Processing)系统。当建立了企业数据库,有了计算机网络从而达到数据共享后,从系统观点出发,实施全局规划和设计系统信息时,就达到管理信息系统的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系统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更加强调管理信息系统能否支持企业高层领导的决策这一功能,更侧重于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综合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和其他人工智能根据能否直接面向决策者,这是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的任务。

信息系统在管理各项事务中有着普遍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提升。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它的开发和建立使企业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走向现代化管理正轨。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得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20世纪以来,管理科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从20年代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到90年代后出现的学习型组织、虚拟组织等新的管理组织,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于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在管理现代化中突现出其重要性。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管理系统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并探讨计算机的实现方法。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可促使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企业处于一个信息灵敏、管理科学、决策准确的良性循环之中,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信息系统在管理各项事务中有着普遍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提升。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它的开发和建立使企业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工作统一化、规范化、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使现代化管理形成统一、高效的系统。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操作,虽然管理人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管理工作难免会出现局限性,或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化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能力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这无疑是将管理与现代化接轨,以科技提高管理质量的重大举措。管理信息系统将大量复杂的信息处理交给计机,

使人和计算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组织一个和谐、有效的系统,为现代化管理带来便捷。在现代化管理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帮手,它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企业管理现代化中,组织、方法、控制的现代化离不开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和网络逐渐应用于现代管理之中。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和越来越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有必要建立高效、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保障,这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对信息化的发展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经历了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企业信息化这三个时代变革后,当前的发展趋势预示着未来将是科学智力与信息时代。因此,与信息相关的学科也有着无限广泛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产生及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信息技术成为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社会许多领域对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着巨大冲击,并促进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和均衡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和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在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下,它的完善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信息系统在管理各项事务中有着普遍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提升。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它的开发和建立使企业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走向现代化管理正轨。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因此,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或者说是未来的管理者,我们肩负着改变企业落后的管理方式、加速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任,因此,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社会迫切需要的。

再来看看管理信息系统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对企业来说,人、物资、能源、资金、信息是5大重要资源。人、物资、能源、资金这些都是可见的有形资源,而信息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以前人们比较看重有形的资源,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信息资源就显得日益重要。因为信息资源决定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物资资源。信息资源是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中得出的知识结晶,掌握了信息资源,就可以更好地利用有形资源,使有形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
  决策是通过对客观情况、对客观外部情况、对企业外部情况、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所以,决策和信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过去一些凭经验或者拍脑袋的那种决策经常会造成决策的失误,现在越来越明确信息是决策性基础。
  在管理控制中,以信息来控制整个的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运作,也靠信息的反馈来不断地修正已有的计划,依靠信息来实施管理控制。有很多事情不能很好地控制,其根源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全面的信息。
  企业跟外界的联系,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信息互相沟通的。因此要沟通各部门的联系,使整个企业能够协调地工作就要依靠信息。所以,它是组织内外沟通的一个纽带,没有信息就不可能很好地沟通内外的联系和步调一致地协同工作。

二、管理信息系统6个阶段发展脉络。

1.  订货点法

订货点法指的是:对于某种物料或产品,由于生产或销售的原因而逐渐减少,当库存量降低到某一预先设定的点时,即开始发出订货单(采购单或加工单) 来补充库存。直至库存量降低到安全库存时,发出的订单所定购的物料(产品)刚好到达仓库,补充前一时期的消耗,此一订货的数值点,即称为订货点。订货点法不仅适用于原辅材料的采购应用,还可应用于企业自制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所以这里的库存包括企业的原材料库存和半成品库存。

2.  物料需求计划(MRP)。

 

 

最早提出提出解决方案的是美国的IBM公司的约瑟夫奥列博士(第一个MRP系统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方案,可以打破产品品种套台之间的界限,把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产品、零部件、原材料、中间体等,在逻辑上视为相同的物料,再把企生产中需要的各种物料分为独立的需求和相关需求两种类型,并按时间段确定不同时期的物料需求,产生了解决库存物料订货的新方法。

1.  输入。主生产计划,即什么时间,什么产品,生产多少;

2.  依据。物料清单和库存情况。物料清单,就是产品的组成结构;库存为可利用的库存。

3.  输出。采购计划或车间作业计划,对于外部采购的原材料、零部件、输出的是这些原材料、零部件采购计划,对于自制的零部件则输出的是零部件的作业计划。

  需求要随着情况进行调整时,需要了解其组成物料的需求是非常复杂的。再进一步如果要根据需求来确定库存材料、零部件和产品库存量,必须知道:

1.  销售计划或者客户订单情况。

2.  各种库存数量。

3.  各种产品组成结构。

4.  各种部件组成结构。

5.  材料消耗定额。

6.  采购订货周期(从外部采购的原材料等)。

7.  生产加工周期(自制零部件)。

以上数据必须是准确的,及时的,动态反应实际情况。

3.闭环MRP

  20世纪70年代,在MRP的基础上,引入了资源计划来保证和安排生产、执行监控与反馈等功能,形成了闭环MRP。

闭环MRP是在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基础上,增加对投入与产出的控制,也就是对企业的能力进行校检、执行和控制。闭环MRP理论认为,只有在考虑能力的约束,或者对能力提出需求计划,在满足能力需求的前提下,物料需求计划(MRP)才能保证物料需求的执行和实现。在这种思想要求下,企业必须对投入与产出进行控制,也就是对企业的能力进行校检和执行控制。 在物料需求计划执行之前,要由能力需求计划核算企业的工作中心的生产能力和需求负荷之间的平衡情况。

闭式MRP将是一个集计划、执行、反馈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计划—实施—评价—反馈—计划),它能对生产中的人力、机器和材料各项资源进行计划与控制,使生产管理的应变能力有所加强。这时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实施,使未来的物料短缺不是等到短缺发生时才给予解决,而是 事先进行计划,但是只有优先计划还远远不够,因为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还是无法生产,MRP所输出的生产和采购计划信息若没有传送至车间和供应商那里,这些计划一点价值也没有。所以必须增加生产能力计划,生产活动控制、采购和物料管理计划三方面的功能。

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与市场需求来制定企业生产规划;根据生 闭环MRP的过程产规划制定主生产计划,同时进行生产能力与负荷的分析。该过程主要是针对关键资源的能力与负荷的分析过程。只有通过对该过程的分析,才能达到主生产计划基本可靠的要求。再根据主生产计划、企业的物料库存信息、产品结构清单等信息来制定物料需求计划;由物料需求计划、产品生产工艺路线和车间各加工工序能力数据(即工作中心能力,其有关的概念将在后面介绍)生成对能力的需求计划,通过对各加工工序的能力平衡,调整物料需求计划。如果这个阶段无法平衡能力,还有可能修改主生产计划;采购与车间作业按照平衡能力后的物料需求计划执行,并进行能力的控制,即输入输出控制,并根据作业执行结果反馈到计划层。因此,闭环MRP能较好地解决计划与控制问题,是计划理论的一次大飞跃(但它仍未彻底地解决计划与控制问题)。

4.制造资源计划MRPII

闭环MRP系统的出现,使生产活动方面各个子系统得到了同意。在企业管理中,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所涉及的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资金流在许多企业中由财务人员另行管理,这就造成了数据的重复输入和存储,进而造成了数据的不一致性。

 同时,经营规划和生产计划是分别制定的。在许多企业中,制定生产规划的人甚至没有意识到经营规划的存在,制定经营规划的人也不曾去了解生产规划。而事实上,经营规划就其基本形式而言,如果不考虑研究开发和其他与产值不直接相关的部分,那么不过是生产规划的总和用货币来表示而已。于是,人们想到应该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去掉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减少数据间的不一致现象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管理,要求财务子系统和生产子系统结合到一起。克服MRP的缺点。

5.企业资源计划ERP

   ERP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简单的说是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它的功能模块以不同于以往的MRP或MRPII的模块,它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而且在许多其它类型的企业如一些非生产,公益事业的企业也可导入ERP系统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这里我们将仍然以典型的生产企业为例子来介绍ERP的功能模块。

在企业中,一般的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这三大系统本身就是集成体,它们互相之间有相应的接口,能够很好的整合在一起来对企业进行管理。另外,要特别一提的是,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的加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ERP厂商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了ERP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ERP强调对企业管理的事前控制能力,把设计、制造、销售、运输、仓储和人力资源、工作环境、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作业,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可事前控制的有机整体。ERP系统将上述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它的核心是管理企业现有资源,合理调配和准确利用现有资源,为企业提供一套能够对产品质量、市场变化、客户满意度等关键问题进行实时分析、判断的决策支持系统。

 ERP是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实施对象是企业,目的是将企业的各个方面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因素)合理配置,以使之充分发挥效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能量,从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ERP系统在MRP 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提出了新的管理体系结构,把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资源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这里充分贯彻了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将用户的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外部供应商的制造资源一同包括了进来,体现了完全按客户需求制造的思想。

 ERP集中反映出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也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但是现今的ERP软件还不完善,远没有达到客户对之的要求,甚至也没有达到软件供应商们自己所做出的承诺。用户需要的是更周密的供应链计划、更灵活地实施,希望ERP不仅能适合今天的业务流程,而且要能够迅速改革,适应将来的新模式。如今的ERP系统主要弱点在计划功能方面,即主生产调动模块和制造资源计划(MRP)模块没能适时地以现有的资源响应客户的需求,因而难以对现实世界的供应链提供支持。

企业通过实施ERP,配套的工作是在帮助企业建流程,建制度,建规范,建标准,确保企业的TQC(交期、质量、成本)的控制与保证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也就是说,如果ERP的导入,没有配套的把流程、制度、规范、标准建立起来,ERP实施失败的风险就很大。反之通过实施ERP,企业建立了合理的流程、规范、标准、制度,并且不断地持续地固化和优化(本来管理的改善是没有止境的,是不断改善的过程),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6.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企业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根据先进的管理理论与生产组织模式,实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灵顿博士提出的,其基本出发点是:

1.  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是不可分割的,要统一考虑。

2.  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过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同构计算机硬件软件,并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将企业生产全部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及信息与物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的复杂的大系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哲理构成的计算机化、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的制造系统。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从市场需求分析到最终报废处理)的各个阶段。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及资源优化,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运行,达到人(组织、管理)、经营和技术三要素的集成。以加强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环境(E),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其要点主要有:

1.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多学科综合的系统,涉及到先进制造技术、先进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等多学科综合技术。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生产和管理,强调制造系统整体的优化。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其核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关键是集成。包括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及企业间集成等三个阶段的集成优化。以满足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需要。

5.计算机集成制造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组织、管理)、经营和技术。这三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使制造业企业达到全局优化。

三、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1.  订货点法

订货点法能够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足够的原料,但是会有库存积压现象。

订货点法对原料的要求较高,要求原料具有以下特点: 对各种物料的需求是相对独立的;物料需求是连续发生的;提前期是已知的和固定的;库存消耗之后应立即补充;无法很好的解决何时定货的问题。

1.   随着新产品,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制造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不得不在新的产品开发上不断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新产品,新材料不断涌进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中。传统的订货点法难以预测这新新材料,新零件的需求量,因此会造成过多的订货,从而导致库存的不合理增加,降低了企业资金的流转速率,使企业资金占用严重。

2.   客户越来越挑剔。制造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不得不进行个性化的生产。按照习惯的方式进行大批量生产大批量销售的机会越来越少。根据市场需要,不断的调整那个生产计划是企业的法宝之一。订货点法却不能跟随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按市场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因此制造企业不得不保持一个较大数量的安全库存,结果同样是造成库存过多,挤占了企业宝贵的流动资金,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发展,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在订货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物料需求计划。即根据过去的历史推测未来的需求,对于消费和需求比较稳定的物料,才能推行适合此类产品的大批大量的生产组方式。

2.物资需求计划(MRP)

1.  需求的相关性:在流通企业中,各种需求往往是独立的。而在生产系统中,需求具有相关性。例如,根据订单确定了所需产品的数量之后,由新产品结构文件BOM即可推算出各种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数量,这种根据逻辑关系推算出来的物料数量称为相关需求。不但品种数量有相关性,需求时间与生产工艺过程的决定也是相关的。

2. 需求的确定性:MRP的需求都是根据主产进度计划、产品结构文件和库存文件精确计算出来的,品种、数量和需求时间都有严格要求,不可改变。

3. 计划的复杂性:MRP计划要根据主产品的生产计划,产品结构文件,库存文件,生产时间和采购时间,把主产品的所有零部件需要数量,时间,先后关系等准确计算出来.当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特别多时,其计算工作量非常庞大,人力根本不能胜任,必须依靠计算机实施这项工程。

物资需求计划即MRP,是指根据产品结构各层次物品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每个物品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时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品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序,是一种工业制造企业内物资计划管理模式。MRP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顾客订单制定产品的生产计划,然后基于产品生成进度计划,组成产品的材料结构表和库存状况,通过计算机计算所需物资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从而确定材料的加工进度和订货日程的一种实用技术。

MRP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相关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和数量,对制造业物质管理有重要意义,但它不够完善,其主要缺陷是没有解决如何保证零部件生产计划成功实施的问题。它缺乏对完成计划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与保证的功能,也缺乏根据计划实施情况反馈信息,对计划进行调整的功能。因此,MRP主要应用于订购的情况,涉及的是企业与市场的界面,而没有深入到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中去。

3.闭环MRP

闭环MRP的特点是:

 1.主生产计划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与市场需求(如合同、订单等)。

 2.主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的运行(或执行)伴随着能力与负荷的运行,从而保证计划是可靠的。

 3.采购与生产加工的作业计划与执行是物流的加工变化过程,同时又是控制能力的投入与产出过程。

 4.能力的执行情况最终反馈到计划制定层,整个过程是能力的不断执行与调整的过程。

4.制造资源计划MRPII

1.把企业各个子系统紧密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经营管理的集成化系统。其中,生产和财务两个系统尤为密切。

2.所有数据来源于企业中央数据库。各个子系统在统一数据环境工作,实现各方面的数据共享,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3.具有模拟功能。根据不同的决策方正模拟出各种未来会发生的结果,如模拟将来物料需求而提出任何物料短缺警告;模拟生产力需求,发出生产能力不足的警告。因此,大大提高原MRP系统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它也是企业高层管理机构的决策工具。

5.企业资源计划ERP

1.即时性。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不仅要知己知彼,还要贵在“即时”,能否如此,其效果迥异。以外汇市场为例,国际化经营面临汇率变动的风险,如不能对各种汇率边还、各国客户订单、各种交易,包括应收账、应付帐、总账等进行即时运作,那么,即使到手的企业利润,也会因汇率的波动或缓慢的作业而缩水。在ERP状态下,资料是联动而且是随时更新的,每个有关人员都可以随时掌握即时的资讯。

  2.集成性。在ERP状态下,各种信息的集成,将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必要条件。ERP把局部的、片面的信息集成起来,轻松地进行衔接,就使预算、规划更为精确,控制更为落空,也使得实际发生的数字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分析、管理控制更为容易与快速。

 3.远见型。ERP系统的会计子系统,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于一体,又与其他子系统融合在一起,这种系统整合,及其系统的信息供给,有利于财务做前瞻性分析与预测。

6.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主要特征是“四化”--计算机化、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优化。目前,CIMS“四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在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以人为核心的智能化和重视企业间的集成优化等方面。

 CIMS是企业管理运作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战略思想的应用,其初期投资大,涉及面广,资金回笼周期长,短期内很难见到效益,因此在对CIMS作效益评价时不能单凭货币标准来衡量其效益,要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指标。所谓综合效益指CIMS系统对企业和社会所能带来的各种效益。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应用CIMS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为企业带来的利润,为国家增加国民收入所做出的贡献。

2.应用CIMS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企业实现经营战略所做出的贡献;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技术进步所作的贡献。

3.为提高整个企业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作的贡献。

4.为节约天然资源所做出的贡献。

5.通过应用和推广CIMS技术,为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产业,提高造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作的贡献。

更多相关推荐: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

学生选课管理系统分析报告一设计题目学生选课管理系统分析二简述21实训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与交流信息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掌握信息的速度与质量的高低正左右着现代人的成...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

重庆科技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一教务信息系统的概述1教务信息系统的背景信息社会的高科技商品经济化的高效益使计算机的应用已普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虽然与人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但是还有人由于计算机操作不方便...

中小超市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

中小超市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管理类1011班第十组组员:###中小超市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一引言(1)背景超市作为当代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日益发挥的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一个…

HR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目录目录2第一章绪论1一xxxx公司软件公司简介1二xxxx公司人力资源软件的基本介绍1三xxxx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1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3一项目开发...

超市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报告

超市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报告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名称超市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名称超市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指导老师专业班级商学院12级会计5班姓名学号柏昕20xx42350126刘海娟目录1背景介绍32可行性分析...

超市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报告

超市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报告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名称超市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名称超市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指导老师专业班级目录1背景介绍32可行性分析321技术可行性322经济可行性研究323操作可行性研究324...

服装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学号11061143姓名许文格指导教师孙俊玲班级11级信息班20xx年11月7日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报告1引言11系统开发背景及需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发展为企...

超市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超市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一背景分析随着信息化的来临和计算机在日常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零售业是一个规模效应比较突出的行业要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提高企业控制成本价格购买群体和收益水平的能力零售行业作为国民经...

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一系统建立的背景及意义1系统建立的背景随着学校校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以日趋繁重由于研究生培养方式灵活更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为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建立一套网络化的...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前言系统开发的总的设计目标是实现图书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实现对图书资料的集中统一的管理。本系统主要实现对图书馆信息的管理,主要功能为管理有关读者,书籍,借阅和管理者的…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2分析报告

梅塔克SAP项目案例目的这个案例描述了梅塔克股份有限公司是如何提出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并从各方面对方案进行评估的学生应从中了解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时需要分析的问题案例使用方式本案例将在课堂进行讨论案例内容19xx年3...

商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

商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报告学号11061110姓名彭会静日期20xx11271商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一系统总体功能结构设计该超市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可分为人事档案管理库存管理和密码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包括档案查询...

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报告(27篇)